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我國最早的軍事理論名著

我國最早的軍事理論名著

發布時間:2021-02-21 22:13:51

① 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

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軍事理論著作是《孫子兵法》。
《孫回子兵法》又稱《孫武兵答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在臨沂。

② 中國第一部軍事理論書是什麼

我國第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是孫子的《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或《吳孫子兵法》。最早見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稱作「十三篇」,與今本篇數相合。《漢書·藝文志》則著錄為「《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一般認為,「八十二篇」當包含今本十三篇的內容,另外六十九篇除含少量孫子佚文外,多數系後世闡釋孫子思想之作與偽托之作。關於《孫子兵法》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自宋代以後爭論了千餘年。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孫子兵法》一書系列武親著,成書於春秋末期,但不排除在流傳過程中有後人竄入的個別字句。
《孫子兵法》一書,版本繁富,流傳甚廣。現在我們尚能看到的重要版本有:銀雀山漢墓竹簡本、曹操《魏武帝注孫子》本(又稱孫子略解)、宋《武經七書》本、宋《十一家注孫子》本、日本櫻田本《古文孫子》等。其中,刊刻最多、流傳最廣的是《武經七書》本,其次為《十一家注孫子》本,二者構成傳世《孫子》書的兩大版本體系。竹簡本出土於1972年,後經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此後出版的孫子書均以傳本為底本,並根據漢簡本校改了其中錯漏的文字。建國後的主要版本計有:郭化若的《孫子今譯》和《孫子譯注》、楊炳安的《孫子會箋》、吳九龍主編的《孫子校釋》等。

早在唐代,《孫子兵法》使傳入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等國,並出現了不少註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孫子兵法》在巴黎出版,開始了《孫子兵法》在西方的傳播。時至今日,《孫子》一書已以近30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

《孫子兵法》是迄今可以見到的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它構築了一個精美恢宏的兵學體系,影響了後世兵學發展的方向,在傳統兵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概括起來,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安國全軍」的慎戰觀。

《孫子兵法》首篇《計篇》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為此,要求戰爭指導者,戰前要認真比較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做到「未戰而廟算勝」;要不惜重金使用間諜,以充分掌握敵情;要積極備戰,「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要創造有利的戰場態勢,「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等等。正是出於慎戰的考慮,孫子告誡戰爭指導者:「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怪而致戰。」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

在戰略上,孫子主張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究其實質,就是以軍事實力為後盾,通過「伐謀」、「伐交」等一系列非軍事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全勝戰略思想,構成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後世用兵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重謀尚詐、「勝於易勝」的戰勝觀。

孫子充分認識到戰場主動權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的重要命題。孫子作戰理論的核心是虛實理論。避實擊虛作為一般的作戰原則已為人們所熟知,但孫子的認識並不限於此,他是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虛實的。《孫子》認為,實現避實擊虛不能消極等待,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有利的戰場態勢,於是便有了一系列示形誘敵的詭詐之術和奇正相生的理論。孫子認為,作戰指揮員只要正確運用謀略,巧妙地調動敵人,便可以造成決戰戰場上我實敵虛的態勢,從而達到以實擊虛、勝於易勝的目的。

令文齊式的治軍思想。

孫子對軍隊管理和訓練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認為「士卒孰練」、「兵眾孰強」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兩個基本因素。可以說,孫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軍隊的管理和訓練放在戰略高度來考察的軍事家。孫子治軍理論的核心是「令之以文,齊之以式」。對於軍隊,孫子要求做到「與上同意」、「上下同欲」、「與眾相得」、「齊勇若一」等,認為惟其如此,才能維持軍隊內部的團結和步調一致。為此,要求統兵將帥一方面要關心和愛護士卒,「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另一方面又要嚴格管理、嚴明紀律,否則,「愛而不能令,辱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對於將領,則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五德標准和清、靜、治、幽的個人素質要求。孫子的治軍理論盡管還是初步的,但卻具有革舊布新的開創性意義。

此外,《孫子兵法》還論及軍事地形學、軍事後勤學、軍事預測學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可以說,中國傳統兵學的大體框架在孫子那裡已經基本確立了。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明人茅元儀在評價《孫子》一書時說:「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孫子兵法》被尊為兵經,被歷代兵家奉為圭臬,其原因正在於此。
抄的。。

③ 我國笫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是

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作者孫子 公元前6世紀

④ 中國第一部軍事理論著作

中國第一部軍事著作-《孫子兵法》 [作者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山東忠民縣)人。春秋末期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被譽為「兵學鼻祖」。 孫武的先祖是陳國的公子陳完,因陳國內亂,逃到齊國,改姓田齊景公時,孫武的祖父田書因伐莒國有功,賜姓孫,食采於樂安。青年時代,孫武因齊國「四姓之亂」而離開齊國,來到新興的吳國,並結識了來自楚國的軍事家伍子胥。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竭力推薦下,孫武得以晉見吳王闔閭,並呈上了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吳王的賞識,被任為吳國的將軍。此後,孫武輔住吳王闔閭經國整軍,為吳國的強盛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或《吳孫子兵法》。最早見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稱作「十三篇」,與今本篇數相合。《漢書·藝文志》則著錄為「《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一般認為,「八十二篇」當包含今本十三篇的內容,另外六十九篇除含少量孫子佚文外,多數系後世闡釋孫子思想之作與偽托之作。關於《孫子兵法》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自宋代以後爭論了千餘年。現在,學術界普遍認為,《孫子兵法》一書系列武親著,成書於春秋末期,但不排除在流傳過程中有後人竄入的個別字句。 《孫子兵法》一書,版本繁富,流傳甚廣。現在我們尚能看到的重要版本有:銀雀山漢墓竹簡本、曹操《魏武帝注孫子》本(又稱孫子略解)、宋《武經七書》本、宋《十一家注孫子》本、日本櫻田本《古文孫子》等。其中,刊刻最多、流傳最廣的是《武經七書》本,其次為《十一家注孫子》本,二者構成傳世《孫子》書的兩大版本體系。竹簡本出土於1972年,後經文物出版社整理出版。此後出版的孫子書均以傳本為底本,並根據漢簡本校改了其中錯漏的文字。建國後的主要版本計有:郭化若的《孫子今譯》和《孫子譯注》、楊炳安的《孫子會箋》、吳九龍主編的《孫子校釋》等。 早在唐代,《孫子兵法》使傳入日本,後又相繼傳入朝鮮、越南等國,並出現了不少註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孫子兵法》在巴黎出版,開始了《孫子兵法》在西方的傳播。時至今日,《孫子》一書已以近30種文字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 《孫子兵法》是迄今可以見到的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它構築了一個精美恢宏的兵學體系,影響了後世兵學發展的方向,在傳統兵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概括起來,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安國全軍」的慎戰觀。 《孫子兵法》首篇《計篇》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為此,要求戰爭指導者,戰前要認真比較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做到「未戰而廟算勝」;要不惜重金使用間諜,以充分掌握敵情;要積極備戰,「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要創造有利的戰場態勢,「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等等。正是出於慎戰的考慮,孫子告誡戰爭指導者:「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怪而致戰。」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 在戰略上,孫子主張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究其實質,就是以軍事實力為後盾,通過「伐謀」、「伐交」等一系列非軍事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全勝戰略思想,構成中國傳統戰略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為後世用兵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重謀尚詐、「勝於易勝」的戰勝觀。 孫子充分認識到戰場主動權在作戰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的重要命題。孫子作戰理論的核心是虛實理論。避實擊虛作為一般的作戰原則已為人們所熟知,但孫子的認識並不限於此,他是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虛實的。《孫子》認為,實現避實擊虛不能消極等待,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有利的戰場態勢,於是便有了一系列示形誘敵的詭詐之術和奇正相生的理論。孫子認為,作戰指揮員只要正確運用謀略,巧妙地調動敵人,便可以造成決戰戰場上我實敵虛的態勢,從而達到以實擊虛、勝於易勝的目的。 令文齊式的治軍思想。 孫子對軍隊管理和訓練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認為「士卒孰練」、「兵眾孰強」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兩個基本因素。可以說,孫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軍隊的管理和訓練放在戰略高度來考察的軍事家。孫子治軍理論的核心是「令之以文,齊之以式」。對於軍隊,孫子要求做到「與上同意」、「上下同欲」、「與眾相得」、「齊勇若一」等,認為惟其如此,才能維持軍隊內部的團結和步調一致。為此,要求統兵將帥一方面要關心和愛護士卒,「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另一方面又要嚴格管理、嚴明紀律,否則,「愛而不能令,辱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對於將領,則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五德標准和清、靜、治、幽的個人素質要求。孫子的治軍理論盡管還是初步的,但卻具有革舊布新的開創性意義。 此外,《孫子兵法》還論及軍事地形學、軍事後勤學、軍事預測學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可以說,中國傳統兵學的大體框架在孫子那裡已經基本確立了。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明人茅元儀在評價《孫子》一書時說:「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孫子兵法》被尊為兵經,被歷代兵家奉為圭臬,其原因正在於此。

⑤ 我國戰國時代出現的最著名的一部軍事理論著作是什麼

當然是孫子兵法了

⑥ 什麼著作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專學聖典」。是屬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⑦ 是我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最有影響的軍事理論專著是什麼,被稱為兵家聖典

我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最有影響的軍事理論專著是《孫子兵法》。

⑧ 孫子兵法是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嗎

中國比孫子兵法早的還有《六韜》、《司馬兵法》、《太公兵法》,其中《司馬兵法》為齊內國司馬穰苴所容作,司馬兵法曾失散,但隨著考古挖掘的發現,司馬兵法重見天日,司馬穰苴稍早於孫武,為齊景公時期。所以光就中國而言,孫子兵法就不是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但它的影響最廣最大。

⑨ 下列兵書中,不屬於世界最早的的軍事理論名著的是哪個

《孫子兵法》與《吳子》

《六韜》

《司馬法》

《三略版》

《尉繚子》

《唐太宗李衛權
公問對》
等七部兵書統稱為「
武經七書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成書是最晚的

⑩ 中國軍事理論發展史1

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一、產生時期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一些片斷的引文。二、迅速發展時期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別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三、豐富和提高時期從公元前 3世紀末至公元13世紀,中國經歷了秦、漢、晉、隋、唐、宋、元等幾個大的王朝的統治和更迭。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先秦的軍事思想對軍事斗爭仍然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戰爭的發展,軍事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和提高。就戰爭種類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統一疆域的戰爭,有多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民族起義的戰爭,又有國內諸民族貴族為了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就軍隊發展而言,兵種和兵器裝備有了較大的變化。不但有了獨立的騎兵,而且舟師水軍參戰的數量也更多了。這就要求作戰指揮必須加強步、騎、水軍等的配合作戰,使得戰略戰術運用和指揮藝術都得到高度發展。在這一時期,通過戰爭實踐,造就了許多著名的軍事家和將領,出現了許多總結軍事斗爭經驗的兵書。秦始皇的大規模築長城、修馳(直)道、重兵戍邊等軍事措施,對後世建設邊防的戰略思想,有重大影響。在著名的楚漢戰爭中,張良為劉邦決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取得了戰爭勝利。西漢王朝在對北方匈奴貴族的反擊作戰中,由名將衛青、霍去病率獨立的騎兵集團主動出擊,快速機動,遠程奔襲,以及正面沖擊,翼側迂迴等作戰行動,創造性地發展了大規模使用騎兵的戰略戰術。兵書《六韜》,針對頻繁的戰爭,提出了愛惜民力、休養生息的思想,並對作戰指揮機構以及步兵、騎兵的協同作戰等作了論述。兵書《三略》,進一步闡述了「柔能制剛,弱能制強」的樸素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並指出最高統治者必須廣攬人才,重視民眾與士卒的作用。從漢到隋曾多次發生過從黃河流域向江南進軍的大規模戰爭,大都是步、騎兵和水軍多路並進的多兵種大集團的配合作戰。其中,東漢末年的赤壁之戰,晉滅吳之戰,東晉苻秦的淝水之戰,以及隋滅陳之戰最為著名。在這些戰爭中,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的結合,謀略與決策,以及作戰指揮藝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李衛公問對》一書,聯系唐代初期的戰爭經驗,對以往兵書進行了探討,對《孫子兵法》提出的虛實、奇正、攻守等原則及其內在聯系,作了比較辯證的論述。李筌的《太白陰經》認為,戰爭的取勝決定於國家政治的優劣、力量的強弱以及謀略的運用。到了遼、宋、西夏和後來的宋與金、蒙古等幾個民族政權並立的統治時期,互相長期處於對立狀態,戰爭頻繁。這時期,隨著生產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出現了火器和復雜的裝備器材,對作戰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宋王朝,由於政治腐敗,軍權由皇帝絕對控制,軍隊作戰能力低下,造成屢戰失利。統治者為了教習文臣武將熟悉軍事,命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總結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並頒布《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和《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官定為武學教材。這時,許洞的《虎鈐經》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均對皇帝絕對控制軍隊指揮權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議。南宋名將岳飛提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軍」突破皇帝「欽定」的作戰旨意,採取步、騎配合的靈活戰法,擊敗了金軍強大的騎兵。陳規在《守城錄》中,記錄了軍隊開始使用火器和改進城防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方法,主張「守中有攻」,對城市防禦戰法有所創新。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均以騎兵見長,特別是後來興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發揮其騎兵優勢,以高度的機動靈活制敵,並善於學習和利用敵方先進技術,不斷改進其軍隊的裝備。蒙古貴族和後來建立的元王朝戰勝南宋時,採取遠距離的戰略迂迴和步、騎、水軍聯合多路進軍,實施大集團軍隊的戰略進攻。以上的實踐經驗和兵書內容,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了古代的軍事思想。四、在革新與守舊的矛盾中繼續前進的時期大約從14世紀末至19世紀40年代,約從明朝至清朝後期,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的境地,不但有連綿不斷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民族起義戰爭和統治者的平叛戰爭等,而且外國也開始入侵中國。這一時期,由於火器的改進和從外國引進部分先進兵器,出現了獨立的水師、炮兵、工兵及其他技術兵種,加以作戰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在建軍和作戰指揮等方面都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時,一方面出現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也在不少兵書中出現。明代傑出抗倭將領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代表作。他根據沿海復雜的地形條件和倭寇火器裝備的特點,對陣法作了重大改革。他制定了以 12人為單位的「鴛鴦」,把它作為戰斗隊形的基礎。何良臣的《陣紀》一書,對於軍隊組訓和戰法的論述,也具有革新的內容。孫承宗主編的《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裝備部隊後,編制和戰法的改革。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則試圖從軍事理論、建軍作戰、兵器製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諸方面,提出實行軍事改革的依據,以求振興明王朝的武備。清王朝建立以前,後金(清王朝前身)與明軍發生薩爾滸之戰,清太祖努爾哈赤以「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夏允□《倖存錄》)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充分發揮其步騎協同作戰的長處,對明軍的多路進攻實行各個擊破,反映了軍事指揮上的新思想。乾隆以後,統治者局限於騎射為滿洲之根本的思想,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但是,也有不少人針對這種狀態,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張團結民心,實行兵民聯防;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層次設防的思想;年羹堯的《治平勝算全書》,強調平時對軍隊嚴格訓練,戰時才能取勝等,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中國古代千百次王朝戰爭和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的經驗總結它的豐富內容,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軍事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近代的直至現代的軍事思想,都從中批判地繼承和吸取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提問人的追問 2010-03-17 17:26我要的是近代的回答人的補充 2010-03-17 17:51中國近代軍事理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封建社會制度已是強弩之末,又面臨西方國家的威脅,許多有識之士開始以新的視角,探討拯救國家與民族的道路。林則徐、魏源是他們的代表人物。他們自覺地收集外國軍事資料,研究敵情,提出了組織民眾,軍民配合,沿海各省協力籌防和以守為戰,以逸待勞,在沿海、陸地殲滅敵人的方針。第二個階段:兩次鴉片戰爭後,面臨深重的民族災難,洋務派代表奕忻、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主張「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整頓軍隊,創練新軍,籌辦海防,興辦學堂,選派出國留學人員。同時,隨著西式武器陸續裝備軍隊,出現了步騎、步炮協同作戰,海軍獨立作戰、陸海協同作戰等戰術的變革。戰斗中的陣形由密集向疏散發展。中國近代軍事思想形成了。第三個階段:19世紀50年代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在武器裝備建軍和作戰指導思想以及戰略戰術等方面,超過了以往歷代農民起義軍的水平。另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湘軍、淮軍等領導人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等人也積累了一套建軍理論和作戰原則,對以往的軍事思想有所發展。辛亥革命前後,孫中山等人逐漸認識到國防與民生互為表裡的,並大膽借鑒蘇聯紅軍經驗,設立黨代表制度,建立政治工作制度,使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

閱讀全文

與我國最早的軍事理論名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