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軍事政治同盟
亦稱軍事聯盟。兩個以上國家或政治集團為對付共同的敵人,通過締結盟約而建立的軍事合作關系。
Ⅱ 中國和哪個國家是軍事聯盟
中國是不結盟運動成員國,沒有真正的軍事聯盟,和巴基斯坦算是回軍事聯盟,但主要是武答器軍訓合作。
和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建立的上海合作組織包括反恐處突合作內容,和朝鮮在朝鮮戰爭時簽訂的友好條約包括軍事上的互相幫助,己續期,都算是准軍事聯盟。
Ⅲ 中國加入了哪些軍事聯盟
目前檯面上沒有
Ⅳ 兩極世界形成後,兩大軍事聯盟的名稱是什麼
1955年5月14日,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民主德國、波蘭、羅馬版尼亞權、阿爾巴尼亞8國針對美、英、法決定吸收聯邦德國加入北約一事,在華沙簽訂了《友好互助合作條約》,同年6月條約生效時正式成立了軍事政治同盟──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總部設在莫斯科。
1949年3月18日美國和西歐國家公開組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4月4日美國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共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標志著北約正式成立。公約於1949年8月24日生效。北約的最高決策機構是北約理事會。理事會由成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外長、國防部長組成。總部設在布魯塞爾。
Ⅳ 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聯盟是啥
美國與西歐、北美主要發達國家建立的軍事集團組織。簡稱北約,英文簡稱NATO。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推行遏制蘇聯的戰略,1949年4月4日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義大利共12國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公約於1949年8月24日生效。至1992年共有16個成員國,增加了土耳其、希臘、德國、西班牙。總部在布魯塞爾。組織機構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常設代表理事會、軍事委員會、國際秘書處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歷來由美國將領擔任。北約就重大國際問題進行磋商合作,協調立場,加強集體防務,每年舉行各種聯合軍事演習。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部隊,是西方重要軍事力量。【成立日期】 1949年4月4日。【宗 旨】 成員國在集體防務和維持和平與安全方面共同努力,促進北大西洋地區的穩定和福利。【成 員】 19個(2001年):比利時、冰島、丹麥、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盧森堡、美國、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臘、義大利、英國、波蘭、匈牙利、捷克。【主要負責人】 北大西洋理事會榮譽主席由各成員國外交部長輪流擔任,任期1年。現任秘書長喬治·羅伯遜(George Robertson,英國人),1999年10月14 日就任。現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圭多·文圖羅尼( Guido Venturoni,義大利人)將於2002年6月卸任,由哈拉爾德·庫雅特(Harald Kujat,德國人)繼任。現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約瑟夫· 羅爾斯頓(Joseph Ralston,美國人),2000年5月3日就職。【總 部】 比利時布魯塞爾。地址:NATO HQ,1110 Brussels,Belgium。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網址 www.nato.int。【出 版 物】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評論》(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雙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編輯出版。【組織機構】 (1)北大西洋理事會(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稱北約理事會,即部長理事會,最高決策機構。由成員國外長組成,必要時國防部長、財長甚至政府首腦也可與會。每年兩次例會。在部長理事會休會期間,各成員國大使級常駐代表負責理事會日常工作。(2)防務計劃委員會(Defence Planning Committee),由參加北約防務一體化指揮系統的成員國國防部長組成(法國於1966年7月1日退出軍事一體化機構,1995年12月起參加國防部長會議和軍委會會議,但仍不參加軍事一體化機構。西班牙於1982年加入北約,但不參加軍事一體化機構。1997年12月2日,在北約秋季理事會上,西班牙因其在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得到保證,宣布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冰島因無軍隊不參加上述委員會),每年開會兩次,負責審議北約防務政策和軍事計劃。1966年北約又設立專門負責核防務政策的核計劃小組(Nuclear Planning Group, 法、冰未參加)。1968年,除法、冰之外的北約歐洲成員國國防部長組成非正式的北約"歐洲小組"。(3)國際秘書處(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負責北約會議的籌備。秘書長除領導秘書處外,也是部長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核防務委員會和核計劃小組的主席。(5)軍事委員會(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由參加軍事一體化指揮系統的成員國總參謀長組成。每年約開會三次,負責就北約防務問題向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提出建議,並對下屬各主要戰區司令部實施領導。軍委會主席由軍委會成員推選,任期3年。其日常事務由各國總參謀長任命的常駐軍事代表組成軍事代表委員會負責辦理。軍委會下設國際軍事參謀部,負責實施軍委會的政策和計劃,此外還設有3個軍事指揮機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美國-加拿大地區計劃小組。(6)北大西洋議會(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這是北約19個成員國及17個聯系國議會間組織,議員由各國議會指定,名額按國家人口比例分配。議會宗旨是鼓勵各國議會間的合作,密切各國議會與北約機構的聯系,推動實現北大西洋公約的目標。議會每年召開兩次全會。北約"和平夥伴國"目前有:羅馬尼亞(1994.1.26)、立陶宛(1994.1.27)、愛沙尼亞(1994.2.2)、烏克蘭(1994.2.8)、斯洛伐克(1994.2.9)、保加利亞(1994.2.14)、拉脫維亞(1994.2.14)、阿爾巴尼亞(1994.2.23)、摩爾多瓦(1994.3.16)、喬治亞(1994.3.23)、斯洛維尼亞(1994.3.30)、亞塞拜然(1994.5.4)、芬蘭(1994.5.9)、瑞典(1994.5.9)、土庫曼(1994.5.10)、哈薩克(1994.5.27)、吉爾吉斯斯坦(1994.6.2)、俄羅斯(1994.6.22)、烏茲別克(1994.7.13)、亞美尼亞(1994.10.5)、白俄羅斯(1995.1.11)、奧地利(1995.2.10)、馬其頓(1995.11.15)、瑞士(1996.12.11)、愛爾蘭(1999.12.1)、克羅埃西亞(2000.5.25)和塔吉克(2002.2.20)。馬爾他於1995年4月26日加入,1996年10月30日退出。波蘭、匈牙利、捷克分別於1994年2月2日、8日、3月10日加入該計劃,1999年3月12日正式加入北約後退出該計劃。
Ⅵ 軍事聯盟是什麼
軍事聯盟應該是結成聯盟雙方的政治軍事聯盟,一旦一方受到第三方的威脅或攻擊,則另一方應同結盟的一方共同應對第三方的威脅,做到軍事共同對外。
Ⅶ 為了二戰勝利成立的軍事聯盟是什麼
世界反法西斯來聯盟,源
1942年元旦,美英蘇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發生變化,是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並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德國、義大利、日本將法西斯把戰爭和法西斯暴政強加於歐亞各國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國家同盟統一戰線建立與逐步發展和加強。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的當天,英國首相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宣布對蘇聯給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齊心協力打擊敵人。美國政府也發表了願意援蘇的聲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表明蘇聯衛國戰爭"將同各國人民爭取他們的獨立、民主自由的斗爭匯合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
主要國家: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衣索比亞(台灣稱為衣索比亞)等
Ⅷ 東漢末年兩大軍事聯盟是如何形成、分裂的,兩者有什麼交手
在東漢末年,各地長官先是以討伐董卓的旗號起兵,成為一個個軍閥,然後在進攻董卓失敗後開始陷入混戰當中。在軍閥混戰的前期,袁紹和袁術是兩個號召力比較強的人物,以二袁為首出現了兩個對抗的軍事聯盟。很多軍閥之間的恩怨比如說曹操和陶謙,黃祖與孫氏,其實也與這兩個軍事聯盟的對抗有關。那麼這兩個軍事聯盟是如何形成和分裂的,雙方又有哪些交手的記錄呢?
袁紹、袁術為首的兩大軍事聯盟的形成
其實從東漢中平六年到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9年到190年,關東聯軍討董的最早期,袁紹和袁術的實力並不是很強。袁紹只是一個渤海太守,袁術也只是占據了一個南陽郡。
兩大軍事聯盟的形成和分裂對東漢末年的局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或者說它本來就是軍閥混戰前期的一個清晰的主線。袁紹和公孫瓚曠日持久的戰爭;孫堅戰死孫策先歸附袁術後立足於江東;袁術從荊州轉移到揚州;曹操與陶謙的戰爭和極其激烈的屠城行為,或多或少都有兩大軍事聯盟的影子。直到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奪取漢獻帝重新建立漢室秩序,才將歷史的發展推進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