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全國高校軍事理論課競賽通知

全國高校軍事理論課競賽通知

發布時間:2021-02-21 16:15:15

Ⅰ 高校學習軍事理論的意義1000字

大學的第一課就是軍訓,軍訓由軍事技能與軍事理論組成。軍訓技能強健了我們的體魄,而軍事理論課的學習使我們改變了知識結構,提高了綜合素質,增強了國防概念。

那麼,對於依法參加軍事理論課的學習給我們帶來的益處我將從知識結構的改變、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增強國防觀念這三個方面具體闡述。

對於知識結構的改變,作為大一新生的我們,對於歷史知識了解的比較少。通過對中國近代國防歷史的學習,我們認識到就中國之所以落後挨打,就是因為社會制度的落後。具有文明歷史,曾經長期領先於世界發展的中國,在近代卻是領土被宰割,人民被屠殺,財富被掠奪,民族尊嚴被帝國主義列強肆意踐踏,帝國主義列強一直沒有停止對中國的侵略。我們的人民在近代歷史中的一百多年裡一直生活在一場接一場的侵略戰爭的深重災難之中,僅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傷亡就達到3500萬人,從滿清王朝、北洋政府到國民黨政府都不能使中國改變因為落後而挨打的命運,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了中國落後的主要根源。中國人民經過無數次的探索、挫折、失敗,最後才找到了社會主義這條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正確道路,而正是由於中國人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才使中國人民戰勝了一切敵人,最終從屈辱中站立起來,走上了獨立富強的道路,使中華民族近百年來成千上萬的先烈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理想得到了實現。因此,只有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立才使中國的命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使帝國主義列強任意宰割中國領土主權、任意欺凌屠殺中國人民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通過這些歷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適合國家社會的制度才能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而這些歷史的學習也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不僅是對祖國的無比深厚的感情和保衛祖國的英勇精神,而且更表現為是關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為祖國的前途,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進步而奮斗的精神。中國只有強大起來,才會使任何國家都不敢侵略我們。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使中國走向繁榮富強,所以,我們的愛國主義與熱愛社會主義就是完全一致的。在今天的中國,熱愛祖國就必須熱愛社會主義,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是中國人民必然的選擇。

所以我認為,軍事理論課的學習對於知識結構的改變是體現在正確的世界觀的樹立,社會主義信念的增強,以及熱愛祖國的強烈思想到深層的、理性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升華。

對於綜合素質的提高則是集中體現在思想道德素質中。

80末90後的我們,在家裡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父母愛的澆灌下長大,沒吃過苦,沒受過累,所有的好東西基本上都是自己的,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也很少有機會過這種集體生活,所以免不了會自私,處處以自己的利益為重

但是,通過軍事理論課的學習,我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也就是集體主義價值觀。學習中,我們認識到中國革命戰爭史就是人民軍隊的奮斗史,而人民軍隊就是集體主義精神的化身,集體主義就是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個人利益服從人民利益的思想。所以,如果沒有集體主義,就沒有人民軍隊,就沒有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人民軍隊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是人民的子弟兵,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年代,無論是在炮火連天的戰場,還是在抗災搶險的時候,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人民軍隊總是會沖在最前面,為人民利益而奮不顧身,當個人利益與人民利益發生沖突時,他們始終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個人利益,體現了高尚的無私奉獻精神。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中涌現出了無數的為了人民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的英雄人物,成為我們社會中堅持樹立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典範,人民軍隊所體現出來的集體主義精神在今天已經成為了我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推動力。

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中,國家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承認合理的個人利益,以調動人們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但是,我們仍然要堅持和倡導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在我們社會中的主導地位,以維護我們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如果沒有集體主義的主導價值觀,我們的社會也就會失去社會主義的性質。因而就不但要求我們的人民軍隊要堅持集體主義的主導價值觀,而且要求我們全體人民都應當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都應當自覺地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整體利益。所以,作為國家未來棟梁之材的大學生的我們就必須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之間的關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把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和人民利益之上,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於犧牲個人的利益,要具有一種對國家、人民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真正增強自己的道德素質,使自己成為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祖國在今後能夠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因而我們在軍事理論課中通過對中國革命戰爭歷史的學習和對人民軍隊的了解就會大大促進我們在今天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我認為,使我們樹立這種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也是對我們進行的一種愛國主義教育。從而也同時提高了我們的綜合素質。

關於國防意識,不可否認,二十一世紀國家之間的較量是以綜合國力為基礎,以經濟實力為先導。可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國家競爭白熱化的時候,極端的較量形式就會出現。這個極端的較量形式就是戰爭!當今的中國,安全隱患不可謂不多。南沙群島被東南亞小國強占,台灣問題尚未解決,中日東海問題和釣魚島爭端也日益升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超級大國在前蘇聯已經解體俄羅斯日漸衰微的情況下,把中國看成是其二十一世紀稱霸世界的最大障礙,開始以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可以說,現在我國的國防形式不容樂觀,表面上的歌舞昇平實際掩藏著波濤洶涌。大國外交,是以實力為基礎進行的國家之間的較量。沒有實力就沒有外交地位。在世界史上沒有見到過任何一個國家在沒有實力的情況下卻擁有很高的國際地位。國際地位不是天生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的。當然,現在的中國並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國家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資金支持國防建設。但是,這遠遠不夠。國防不僅僅是國家和軍隊的事情,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事情。可以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是國防力量的有機組成部分。正如課上老師的舉例,瑞士為什麼可以保持中立600年無戰爭,從而發展成為世界經濟水平最高的國家?就是因為他們的全民國防,全民皆兵,那裡凡是16-55歲之間的人,身體無殘疾的就是兵,該國可以在國內任何位置召集軍隊,因為瑞士人家裡多有軍服和武器。這樣全民參與國防的國家是無堅不摧的。

所以在軍事理論這種愛國教育中,我們增強了國防意識概念的同時,也增強了國防意識。

軍事理論課的學習,也使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學習中國革命戰爭的歷史和人民軍隊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增強勇於保衛祖國的國防意識的同時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我們不希望戰爭,但如果敵人硬要把戰爭強加於我們,我們也要以大無畏的精神敢於面對,為了祖國的主權、民族的尊嚴、人民的利益,我們也能夠走上戰場,決不退縮。我們要向人民軍隊學習,我們的人民軍隊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之所以能夠戰勝無數難以想像的困難,從小到大,以弱勝強,用劣勢武器打敗了強大的敵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戰爭奇跡,原因就在於我們的人民軍隊具有強大的政治優勢——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是任何敵人所無法擁有、而是人民軍隊所獨有的政治優勢。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中國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就沒有新中國。革命英雄主義體現著為了人民利益而不怕任何困難、不怕任何犧牲的奮斗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在人民軍隊中造就了千千萬萬個董存瑞、黃繼光那樣的英雄,使我們的軍隊能夠戰勝任何敵人。正是這種偉大的精神使人民軍隊具有了不可戰勝的力量,使我們的革命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個勝利還體現著為了人民利益而奮斗的無產階級革命人生觀,也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人生觀,才使我們能夠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得失觀、利害觀、生死觀,才使我們的人民軍隊具有了不可戰勝的力量,而人民軍隊只有具有這種精神才是真正的革命軍隊。一個軍隊要有一種拚搏奮斗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需要有一種為了共同的理想而敢於戰勝一切困難的奮斗精神,需要在全體人民中倡導一種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斗的積極人生觀,這應當是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主導人生觀,是我們所應當具有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

我認為,軍事理論課就是一種愛國教育,通過這種教育,我們改善了知識結構,提高了綜合素質,增強了國防概念,也使我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愛黨愛民,愛社會主義,參與國防,人人有責,從我做起,人人參與國防的國家才是最安全的國家!

Ⅱ 軍事理論作業急急急!!!! 當代大學生在國防活動中應該怎麼做

主要就是這幾個方面
當代大學生如何為國防做貢獻:

本文論述了軍事課在普通高等學校的地位與作用,主要針對新時期國防教育對青年學生教育的特點及重要意義。軍事課在普通高校的開展,體現了我國國防教育不只是國防安全觀念意識教育,更重要的是提高青年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使其覆蓋社會各個領域,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通過軍事課使他們掌握一定的軍事基礎知識和技能,結合所學專業知識,為改善後備兵員知識結構,為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輸送高素質後備兵員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軍事課 普通高校 國防教育 素質教育
普通高校的軍事課,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進行大學生軍事訓練試點以來,不少高校將軍事理論課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統稱軍事課)相結合的國防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國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20年來,各高校軍事課的開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經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防建設培養高質量預備役技術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
根據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於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通知要求,軍事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軍事理論教學時數為36學時,軍事技能訓練為2-3周,學生成績記入學生檔案。軍事課在普通高校雖然屬於基本素質教育的范疇,但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它不僅具有「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提高全民國防意識」的功能,而且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趨於成熟的關鍵引導,特別是在強手如林的未來世界激烈競爭中,他們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強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於不敗之地。所以,軍事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學校領導及教師的認同感
多年來實踐證明,開展大學生軍事課,對大學生進行軍事教育不僅使學生學到了一定的軍事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各高校把軍事課看成是新生入學的第一課,上好這一課將給大學生在校4-5年的學習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被各高校領導及教師們認同。由於各所高校領導的重視,各部門的積極支持配合,給予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所以軍事課在普通高校中充分體現出了它的育人地位和效果。
2、學生的認同感
軍訓期間學生們能自願接受緊張而艱苦的軍事訓練,親身體驗軍營生活接受軍事鍛煉,部隊派出的優秀教官進校軍訓,在完成承訓任務的同時,把人民軍隊的好思想、好作風帶進了校園,使同學們有了面對面向解放軍學習的機會。解放軍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優良作風對同學們產生了直接影響,解放軍的良好素質和軍人魅力給他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並建立了深厚友誼。雖然是十幾天的軍訓生活,卻能使他們終身難忘,軍訓後仍然留戀那十幾天的軍營生活,有人說,「軍人的素質是一種永恆」,這足以證明軍事課在當代大學生心靈深處的地位和影響。目前社會上一些企事業單位招聘高校學生,把學生是否經過軍事教育作為一個優先選擇的條件,學生本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軍事教育過程中積極主動接受軍事訓練,認真學習軍事理論基礎知識爭取好的成績。
3、家長及社會的認同感
家長及社會對高校的學生軍事教育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認同。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軍事訓練改變日常生活中懶散懈怠作風,鍛煉他們的意志品德,平衡他們的心態。認為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堅強的意志,聰明是一種財富,意志則是更大的財富。聰明人辦小事,堅強者才能辦大事的道理。社會上一些企事業單位招聘高校學生也把學生是否經過軍事教育作為一個條件來優先選擇,普通高校的軍事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支持與鼓勵,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說:「中國政府多年來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防教育,提高國防觀念。國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視、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有它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是不可多得的實施人才興國戰略、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二、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軍事課是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國防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校的國防教育是通過集中軍事訓練,上軍事理論課和分層次的多種形式國防教育,以及課程之外的國防知識演講、競賽、軍事夏令營等軍體活動來體現的,無論在德育,還是在智育、體育等方面,都為大學生成才提供了一個新的載體。它不僅有助於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寬了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體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內容是按照《通知》要求進行教學的,從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國防教育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強,接受能力快,特別是剛邁入大學校門的學生,他們充滿對大學的好奇和渴望,大學時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造和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的國防教育有著廣闊的空間,使學生在軍事課程之內接受系統國防教育,充分發揮著國防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通過基本軍事技能訓練能磨練他們的意志品質,並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使他們長期處於腦力勞動狀態,再加上各種主客觀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質脆弱,視力下降,身體素質差等問題。而高校的軍事訓練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它集中訓練的特點是,嚴格、緊張、統一、有序。這對於剛剛走出家門的大學生來說是對自我極限的挑戰,軍事訓練很好的培養了他們頑強拼搏和集體主義協作的精神,增強他們的組織紀律觀念和集體榮譽感,為他們的大學生活乃至將來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大學生學習軍事理論對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具有重要作用,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從自身安全出發,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運用到國防上,大學生通過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知識,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所學專業和知識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從而極大的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可以增強勇於向困難挑戰,勇攀科學高峰的意識。
3、普通高校的軍事課,教學方法和手段先進靈活。目前,高校國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教學,結合教學內容及要求製作教學課件,形象生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供最新最快最先進信息,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課外國防教育活動靈活多樣,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保證國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穩定和長效功能。
三、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的深遠意義
《國防教育法》指出:「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校開展以學生軍訓、軍事理論課教學和課外多層次多樣式國防教育活動,是按照國防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我國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和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需要,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搞好高校國防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
學生是國防建設的後備力量,隨著軍事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戰爭是技術的抗衡,是人才的較量。而這些人才的培養,僅僅靠軍隊院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地方院校來培養。青年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生動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的素質高低,國防觀念的強弱,將對社會起到巨大的「輻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公民絕大多數受過大、中學校教育,據2003年統計表明,全國有1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1500多所高級中學按照要求開展了學生軍訓,800多萬學生接受軍事訓練及軍事理論基礎教育。因此學生軍事課開設將在全體公民中形成越來越大的覆蓋面,作為後備兵員的儲備,對改善現代軍隊兵員文化、科學技術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通過學校國防教育所積淀形成的道德行為、意志品德,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成為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新人,是一件利國利民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所以,軍事課在普通院校開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Ⅲ 大學軍事理論課程題目

胡錦濤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對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作了深刻論述,要求全黨緊緊"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牢牢掌握加快我國發展...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

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是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挑戰的重大戰略抉擇。隨著中國軍事變革的逐步展開,西方各種軍事變革模式蜂擁而入。這種形勢提醒人們:如果離開「中國特色」,中國軍事變革就會效仿美國而不像美國、效仿俄國而不像俄國、效仿法國而不像法國……,從而也就失去了任何意義。

「中國特色」決不能成為一個「萬能筐」,任憑說不清的東西往裡裝。認識特色的唯一條件是比較。在與西方軍事變革,尤其美國軍事變革的比較中可以發現,中國軍事變革具有以下八個方面的鮮明特色。

一、戰略目的的有限性(中西方軍事變革戰略目的不同)

所謂戰略目的不同,是指中國與西方軍事強國由於國家性質、對外政策及軍事戰略不同而對軍事變革的戰略要求有本質的區別。西方軍事變革,尤其西方軍事強國的軍事變革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軍事領域的必然反映,其戰略目的在於通過軍事變革確保絕對軍事優勢,以維持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國軍事變革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的本質體現,目的在於通過軍事變革來提高信息化戰爭條件下防衛作戰的能力,為國家的安全與發展提供保障。這是中西方軍事變革的本質區別。

充分認識這種區別的意義在於:在世界軍事變革的大潮中,必須正視中國的國情和軍情,以免陷入盲目軍事競賽的泥潭,鑄成歷史性錯誤。世界軍事史表明:每逢軍事變革的歷史時期,總有一些國家不顧本國國情,盲目捲入一場浩大的軍事競賽之中,從而拉垮了國民經濟,也使自身的變革中途而廢。因此,中國的軍事變革不能人雲亦雲,不能盲目緊隨西方,不能成為西方軍事變革的翻版。必須根據中國國家性質、中國軍事戰略性質和中國基本國力基礎,有針對性地實施變革,以免軍事變革成為軍事競賽。這對於中國軍事乃至中國整體建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二、發動起因的應對性(中西方軍事變革啟動原因不同)

中西方軍事變革具有不同的啟動原因。美國軍事變革的啟動原因:越南戰爭失敗後,美軍亟需產生新的作戰方式,尤其冷戰結束,美國企圖以絕對的軍事優勢主導世界。此時恰逢發生了以信息技術為主體的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為其軍事變革提供了相應的物質技術環境和條件。而中國完全不同:長期處於相對和平時期,沒有戰爭失敗後的慘痛反思。最重要的是,軍事變革的物質技術條件——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群體性突破沒有首先產生於中國。中國軍事變革的動因,是為了抓住人類社會技術形態的時代轉型機遇,是為了適應現代戰爭面貌的深刻變革,是為了應對世界軍事發展的嚴峻挑戰。

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在軍事變革與現代戰爭形態的關繫上。即:現代戰爭形態的轉型是美國軍事變革的重要結果,卻正是中國發起軍事變革的主要原因。現代戰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是誰讓它變的?是美國人。美軍把軍事變革的成果用於戰爭實踐,從而引起現代戰爭形態的轉型。從一定意義上講,美軍的作戰樣式就是現代戰爭的代表性樣式,「世界軍事的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美國軍事發展的代名詞。而中國的軍事變革是為了適應現代戰爭面貌的深刻變化,中國迎接世界軍事發展的嚴峻挑戰,實質是迎接西方強國軍事發展的嚴峻挑戰。這是中西方軍事變革的重大區別。

充分認識這種區別,有助於我們正確、客觀地認識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所具有的較強應對性,即:變革則主動,不變革則被動,不變革無法打贏未來可能發生的信息化局部戰爭。

三、發起模式的超常性(中西方軍事變革發起模式不同)

西方國家軍事變革的發起模式通常表現為:以科學技術群體的重大突破為前提,以武器裝備水平的大幅提高為基礎,逐次引發作戰理論、教育訓練及組織結構發生相應變革。而中國沒有首先具備軍事變革的物質技術條件,武器裝備水平處於落後的狀況,或者說,中國軍事變革的客觀物質基礎還十分欠缺。這種情況要求中國軍事變革必須採取超常規發起方式,即:戰略指導具有科學的前瞻性。強調以戰略指導思想的變革為先導,牽引包括軍事科技、武器裝備在內的軍事領域其他要素的相繼變革。1993年我軍軍事斗爭准備基點轉變時,從全軍情況看,部隊訓練主要項目仍包括拼刺刀、投手榴彈,主戰裝備仍處於相當落後的狀況。然而,在這樣的水平上,中央軍委果斷要求全軍准備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這種戰略指導具有鮮明的理論超常性和前瞻性,已引起中國軍事領域一系列變化,並成為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理論號角。

正確認識這種區別的意義在於:一方面,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不能等待物質技術條件完全成熟後再進行。如果過於參照西方強國、尤其是美國軍事變革的樣式,過於強調物質技術基礎和條件,只能阻礙中國軍事變革的發生與發展,最終被世界軍事發展的歷史潮流遠遠拋在後面。二是超常規發起軍事變革後,中國必須最大限度地創造和補足軍事變革物質技術條件。如果過於強調自身的特色,過於強調中國的具體情況,而忽視軍事變革的基本組成要素,違反軍事變革的內在規律,也會導致中國軍事變革因物質技術條件的不足而中斷甚至夭折。

四、起始狀態的後發性(中西方軍事變革起始狀態不同)

所謂起始狀態不同,主要是指西方軍事強國處於軍事變革的先發位置,中國處於軍事變革的後發位置。需要強調的是,先發與後發,不僅僅是時間概念,更重要的是狀態概念。美軍是在總體高度機械化的基礎上向信息化戰爭時代變革,我軍是在總體半機械化的基礎上向信息化戰爭時代變革,還沒有進入機械化高級發展階段,處於嚴重的落後狀態。

充分認識這種區別,有助於我們努力克服後發的劣勢和充分發揮後發的優勢。後發具有一定的劣勢:啟動晚,差距大,伴有相當程度的被動性。但是,後發仍有相對的優勢。軍事變革歷史表明,變革的率先者就是探路者,探路的過程就是以艱辛而漫長的努力、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甚至多走彎路的代價,來尋找正確的軍事變革道路。中國軍事變革的後發優勢在於,可以借鑒或直接獲取西方軍事變革的成果和經驗,避開率先者所走過的彎路,從而結合自己的特點,直接進入正確的變革軌道。充分發揮這種後發優勢,防止把優勢變成劣勢,必須格外強調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戰略規劃,戰略失誤,是最大的失誤,也是最大的浪費,更是無法挽救和彌補的損失。

五、運行方式的跨越性(中西方軍事變革運行方式不同)

中國軍事變革既然處於後發狀態,既然與西方軍事強國存在一個道路差,就必然面對運行方式的選擇問題:是走完西方發達國家軍事變革或軍隊建設的全部道路,還是努力跨越其某一發展階段或發展步驟。無疑,中國軍事變革選擇了跨越式發展方式。

把跨越式發展作為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因為西方軍事變革,尤其美國軍事變革,包括其軍隊建設,不具備跨越式發展的條件和特徵。跨越式發展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可以採取的常規方式,而是人類社會,包括軍事領域中事物運行和發展的一種超常規方式,其對應方式為循序跟進式發展,或稱按部就班式發展。它發生於落後者與領先者的相對運動過程中。跨越式發展最根本的前提是必須具有跨越的參照系,即跨越什麼,自己是不能跨越自己的。領先者通常處於探索和開辟道路的位置,沒有跨越式發展的任何參照系,所以不存在跨越問題。因此,美軍的發展方式更多表現為「開拓式」或「探索式」。跨越式發展是落後者獨有的發展方式,也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獨有優勢和重要特徵之一。

以跨越式方式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必須清醒地認識和正確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必須在較高起點上推進機械化、信息化建設,使我軍的火力、機動力和信息能力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努力跨越機械化發展的某些階段,也要努力跨越信息化發展的某些階段。二是必須吸取發達國家軍隊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失誤的教訓,盡可能少走彎路。三是必須針對西方軍事強國的「反跨越機制」,加強自主創新的跨越能力。所謂「反跨越機制」是指西方軍事強國為了最大限度地拉開與落後者的差距(通常在武器裝備水平上保持一至二代的差距),採取技術封鎖、控制技術轉讓、全力壟斷最新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等措施,使落後者減緩跨越步伐和降低跨越幅度。對此,我軍建設必須格外強調自主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跟蹤世界軍事科技發展前沿,否則,雖然跨越,但難以縮短差距。

六、積累基礎的欠缺性(中西方軍事變革的積累基礎不同)

所謂積累基礎不同,集中表現為中國與西方強國的綜合國力,或者說以軍事實力為核心的國家戰略能力的不同。這種不同有著十分復雜的歷史原因,除新中國誕生的物質基礎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外,也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原因。當美國等西方軍事強國持續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時候,中國軍事處於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盡管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是當時中國軍事的主線,盡管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下,我軍始終沒有放鬆戰爭准備,盡管完成了「兩彈一星」等偉大事業,為今天的軍事變革打下了相關的基礎,但由於林彪、「四人幫」的干擾,軍事領域遭受了重大挫折。同時,中國軍隊建設的社會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經濟停滯、科技停滯,中國眾多傑出的科技人才遭到迫害。「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不久,中國全面改革開放。然而,中國軍隊又進入了「自我保障、自我發展」的軌道。就在我軍「一保裝備,二保生活」,在困難和忍耐中求發展的同時,世界軍事領域發生了一場極其深刻的新軍事變革。不進則退。海灣戰爭及以後的幾場局部戰爭使我軍看到:與西方軍隊的差距已越來越大,不僅存在第一個道路差——機械化高級發展階段,而且出現了第二個道路差——信息化初級階段。即中國軍隊不僅在打典型的大規模機械化戰爭方面與美軍有差距,在打初級信息化局部戰爭方面也存在著嚴重差距。

充分認識這種區別,有助於我們增強責任感、危機感和緊迫感。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經濟建設和軍隊建設都存在著差距,軍隊建設的差距更大。重要的是,後者更直接涉及到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因此,必須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七、經濟環境的過渡性(中西方軍事變革經濟環境不同)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軍事變革,是在市場經濟條件相當成熟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不存在軍事變革與社會經濟轉型之間的較大矛盾,表現為軍事領域的「單一變革」。而中國的軍事變革是在整個社會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環境中進行的,軍事變革與社會經濟轉型幾乎同時進行,表現為軍事領域與社會領域的「雙重變革」。社會經濟環境的過渡性,必然表現為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成熟性,必然使中國軍事變革將面臨諸多西方國家軍事變革未能遇到的困難。

充分認識這種重大區別,目的在於把握兩個重要的環節。一是在社會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轉型背景下推進軍事變革,整個國家將承受多個重大領域變革的艱巨任務。國家必須對包括軍事變革在內的整個國家社會變革進行總體籌劃,把軍事變革納入國家總體建設和改革的大框架之內,使軍事變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變革相配套,軍事變革與社會變革相協調,否則,軍事變革乃至整個社會變革都會走上彎路。二是社會變革是軍事變革的基礎環境,離開這一環境或客觀物質技術基礎,軍事變革就會失去持續發展的根本條件。因此,在社會總體變革的歷史階段內,軍事變革不能超出社會變革成果的承受能力,這對於軍事變革和國家整體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八、組織領導的堅強性(中西方軍事變革領導力量不同)

美國等西方國家軍事變革,就組織領導而言,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嚴格地講,美國的軍事變革是自下而上推動的,即先由軍界中層力量倡導,逐步由最高決策層推動。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項重大決策都受到社會各種力量、各種利益集團的嚴重干預和制約,甚至成為反對派攻擊執政黨的重要把柄。中國軍事變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變革,從一開始由黨和軍隊的最高領導決策層發起,具有自上而下積極推進的重要特徵。黨的堅強領導,與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是中國軍事變革區別於其他國家軍事變革的鮮明優勢,也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得以順利進行的根本組織領導保證和制度保證。

充分認識這種區別,目的在於充分發揮中國軍事變革鮮明的政治優勢和組織領導優勢。一是必須充分發揮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統一調動和協調全國各方面的力量,對軍事變革和社會變革的總體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為加快實現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保證。二是必須充分發揮黨的歷史傳統優勢。三是必須充分發揮中國軍事領域特有的政治優勢。黨對軍事變革的領導,是通過黨在軍事領域的思想、政治、組織工作來實現的。因此,必須加強軍事領域的思想政治建設,保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正確政治方向,保證在軍事變革歷史過程中全軍的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保證黨、國家和軍隊關於軍事變革一系列重大方針和決策的貫徹執行,保證人民軍隊變革不變色,變革不變質

Ⅳ 大學軍事理論課學習心得,2000字左右

寫作思路及要點:首先寫對課本里內容的闡述,再談自己的感悟。

正文:

今天,我們作版為新時代的青年人已經把權繁榮中國的大旗扛在肩上,把祖國的重託扛在肩上,把未來的希望扛在肩上,我們堅挺的脊樑足以讓革命先輩欣慰安然!我們大學生,學習軍事理論課的目的,就是學習國防軍隊知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時刻對國內外的敵對勢力保持警惕。

當今,國內外仍有一部分敵對勢力覬覦我們取得的偉大成就,仍然以各種方式分化我們,其目的就是要破壞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消滅社會主義中國,但學完軍事理論課後,我堅信,只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通過軍事理論課,我學到了很多,從中收益非淺。

在大學的四年,我想這門特殊的課程為我的生命上了一層綠色,不僅是綠色的軍裝,也是一顆感恩的心,它提醒著我不僅要努力學習知識,更應關注天下大事,更應心繫祖國安危;

讓我感謝那些能讓我平靜的坐在教室學習的保衛國家安全的戰士,讓我感謝那些為維護國家安全作出貢獻的人,我也應感謝為世界的和平作出貢獻的人。

Ⅳ 大學軍事理論課題目,求救~

1題目:來民強!兵強!國強!2題目:源毛澤東思想過於信賴乙方 3.中國黑客群的故事都聽過吧!題目:中國黑客與軍隊4.題目:利益趨勢美國霸權注意?5德國VS蘇聯 題目:民心與戰爭物資的撲給 。 當上將軍後別忘了是我告訴你一句話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知也

Ⅵ 大學生為什麼要學習軍事理論

1、貫徹落實法律法規的要求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規定,普及和加強國防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高等學校應當設置適當的國防教育課程,並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軍事訓練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

2、適應當前國際形勢的需要。

當今世界多極化成為主流,軍備競賽由數量轉為質量的競賽。盡管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國際敵對勢力處心積慮遏制中國的發展,千方百計地推行西化,將戰略重點放在台灣和西藏及新疆等地區。為此我們要掌握一定的軍事理論。

3、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需要 

學校教育擔負著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學習軍事理論就是為培養合格人才而採取的一項重要措施。

4、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需要 

堅持走精乾的常備與強大的國防後備力量相結合的道路,這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對高等院校學生和高級中學學生進行軍事理論課,是黨中央、中央軍委從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出發作出的戰略決策。

(6)全國高校軍事理論課競賽通知擴展閱讀:

軍訓,在我國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和《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進行的。

軍訓是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培養「四有」人才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培養和儲備我軍後備兵員及預備役軍官,壯大國防力量的極度有效的手段。

軍訓的目的是通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激發愛國熱情,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艱苦奮斗,刻苦耐勞的堅強毅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國防觀念和組織紀律性,養成良好的學風和生活作風,掌握基本軍事知識和技能。

大學生軍事理論

Ⅶ 在大學開設軍事理論課的意義

軍事理論課是大學生必修的一堂重要的課程,一種人格素養的提升,知識體系版的完備。權

Ⅷ 軍事理論課是不是全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還是只有部分省份、部分高校做此要求

是,有的抄學校沒課本,不考試但襲是在軍訓期間是會讓你寫這門課的「任務」的,有些學校開了18節課,還加閉卷考試。

軍事理論課教程:

本課程以國防教育為主線,通過軍事課教學,使大學生掌握基本軍事理論與軍事技能,達到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加強組織紀律性,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後備兵員和培養預備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的目的。

本書是根據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2002年修訂的《高等學校軍事訓練教學大綱》的規定而編寫的。分20個專題。主要包括:中國國防、世界軍事形勢、軍事思想、新軍事變革、軍事高技術、高技術戰爭、軍兵種知識、空天戰及人民防空等內容。著力介紹現代最新軍事科學技術、國防知識與國防建設,以及未來戰爭的知識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軍事理論課教材,也可供對國防建設有興趣的人士參考。

Ⅸ 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意義

普通高校的軍事課,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進行大學生軍事訓練試點以來,不少高校將軍事理論課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統稱軍事課)相結合的國防教育,作為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國防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20年來,各高校軍事課的開展逐步得到了完善,已經走上了法制化軌道。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防建設培養高質量預備役技術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
根據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於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的通知要求,軍事課列入學校教學計劃,軍事理論教學時數為36學時,軍事技能訓練為2-3周,學生成績記入學生檔案。軍事課在普通高校雖然屬於基本素質教育的范疇,但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它不僅具有「增強全民國防觀念,提高全民國防意識」的功能,而且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趨於成熟的關鍵引導,特別是在強手如林的未來世界激烈競爭中,他們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強烈的民族精神才能利於不敗之地。所以,軍事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學校領導及教師的認同感
多年來實踐證明,開展大學生軍事課,對大學生進行軍事教育不僅使學生學到了一定的軍事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各高校把軍事課看成是新生入學的第一課,上好這一課將給大學生在校4-5年的學習生活中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被各高校領導及教師們認同。由於各所高校領導的重視,各部門的積極支持配合,給予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所以軍事課在普通高校中充分體現出了它的育人地位和效果。
2、學生的認同感
軍訓期間學生們能自願接受緊張而艱苦的軍事訓練,親身體驗軍營生活接受軍事鍛煉,部隊派出的優秀教官進校軍訓,在完成承訓任務的同時,把人民軍隊的好思想、好作風帶進了校園,使同學們有了面對面向解放軍學習的機會。解放軍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和優良作風對同學們產生了直接影響,解放軍的良好素質和軍人魅力給他們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並建立了深厚友誼。雖然是十幾天的軍訓生活,卻能使他們終身難忘,軍訓後仍然留戀那十幾天的軍營生活,有人說,「軍人的素質是一種永恆」,這足以證明軍事課在當代大學生心靈深處的地位和影響。目前社會上一些企事業單位招聘高校學生,把學生是否經過軍事教育作為一個優先選擇的條件,學生本身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軍事教育過程中積極主動接受軍事訓練,認真學習軍事理論基礎知識爭取好的成績。
3、家長及社會的認同感
家長及社會對高校的學生軍事教育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認同。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軍事訓練改變日常生活中懶散懈怠作風,鍛煉他們的意志品德,平衡他們的心態。認為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有堅強的意志,聰明是一種財富,意志則是更大的財富。聰明人辦小事,堅強者才能辦大事的道理。社會上一些企事業單位招聘高校學生也把學生是否經過軍事教育作為一個條件來優先選擇,普通高校的軍事教育得到了社會各界支持與鼓勵,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說:「中國政府多年來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防教育,提高國防觀念。國防教育工作已初步形成政府重視、社會支持、全民參與的良好局面。」由此看出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有它素質教育的現實意義,是不可多得的實施人才興國戰略、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
二、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軍事課是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國防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校的國防教育是通過集中軍事訓練,上軍事理論課和分層次的多種形式國防教育,以及課程之外的國防知識演講、競賽、軍事夏令營等軍體活動來體現的,無論在德育,還是在智育、體育等方面,都為大學生成才提供了一個新的載體。它不僅有助於良好道德的形成,而且拓寬了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體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起到了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校的國防教育內容是按照《通知》要求進行教學的,從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手段及方法上看,國防教育為高校教育注入了活力,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強,接受能力快,特別是剛邁入大學校門的學生,他們充滿對大學的好奇和渴望,大學時期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改造和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的國防教育有著廣闊的空間,使學生在軍事課程之內接受系統國防教育,充分發揮著國防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通過基本軍事技能訓練能磨練他們的意志品質,並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面貌。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使他們長期處於腦力勞動狀態,再加上各種主客觀因素,普遍存在心理素質脆弱,視力下降,身體素質差等問題。而高校的軍事訓練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它集中訓練的特點是,嚴格、緊張、統一、有序。這對於剛剛走出家門的大學生來說是對自我極限的挑戰,軍事訓練很好的培養了他們頑強拼搏和集體主義協作的精神,增強他們的組織紀律觀念和集體榮譽感,為他們的大學生活乃至將來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大學生學習軍事理論對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具有重要作用,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從自身安全出發,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運用到國防上,大學生通過學習現代軍事科學知識,可以親身感受到自己所學專業和知識在軍事領域中的應用,從而極大的激發他們刻苦學習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可以增強勇於向困難挑戰,勇攀科學高峰的意識。
3、普通高校的軍事課,教學方法和手段先進靈活。目前,高校國防教育基本做到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相結合,利用多媒體教學,結合教學內容及要求製作教學課件,形象生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提供最新最快最先進信息,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課外國防教育活動靈活多樣,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保證國防教育在高校具有穩定和長效功能。
三、普通高校開展軍事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具有的深遠意義
《國防教育法》指出:「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校開展以學生軍訓、軍事理論課教學和課外多層次多樣式國防教育活動,是按照國防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適應我國人才培養的戰略目標和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需要,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所以搞好高校國防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
學生是國防建設的後備力量,隨著軍事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戰爭是技術的抗衡,是人才的較量。而這些人才的培養,僅僅靠軍隊院校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地方院校來培養。青年學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生動最具活力的群體。他們的素質高低,國防觀念的強弱,將對社會起到巨大的「輻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公民絕大多數受過大、中學校教育,據2003年統計表明,全國有1100多所高等院校和11500多所高級中學按照要求開展了學生軍訓,800多萬學生接受軍事訓練及軍事理論基礎教育。因此學生軍事課開設將在全體公民中形成越來越大的覆蓋面,作為後備兵員的儲備,對改善現代軍隊兵員文化、科學技術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通過學校國防教育所積淀形成的道德行為、意志品德,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成為二十一世紀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新人,是一件利國利民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所以,軍事課在普通院校開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Ⅹ 高校為什麼開展軍事理論課

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提高軍事知識,了解軍事基礎,國防基礎知識,建立保家衛國的思想,加強了解世界及中國的軍事動態。樹立為中國的強大努力奮斗思想。

軍事理論是軍訓的一部分,是由總參親自抓的,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收獲的是一種意識,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思想。

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在公民中牢固地樹立了國防意識。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沒有強大的國防就談不上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樹立強大的國威。我們的國防事業就是要保護國家領土的完整和主權的獨立。任何一個不重視國防,不重視人才培養的民族就不能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民族。努力更多、更好地獲取知識,了解世界國防發展和高科技發展趨勢,提高綜合素質。

學習軍事理論其核心是要著力培養人才的全面素質。
第一,培養學生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素質。軍事課是對國防和軍事的理性認識,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理淪與實踐的教育。從道德意義上說;保衛國家安全,是每個公民最高的社會公德。因此,國防教育與「兩課」教育異曲同工,相得益彰。
第二,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加大大學生的能力培養,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仟務。軍事理論課通過講授軍事科技,使大學生了解我國與發達國家在軍事技術方面的差距,從而激發學生鑽研專業知識,積極參與實踐,努力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科技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培養人才的模式向口徑、適用面廣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一種職業定向教育。因此,培養的人才要做到既能為經濟建設服務,又能為國防建設效力,為國家培養大批高素質後備兵源和預備役軍官。

閱讀全文

與全國高校軍事理論課競賽通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