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

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1 13:34:25

⑴ 目前而言中國武器發展趨勢是如何的

●中國的國防建設已經從以「忍耐」為主的簡單維持型,逐步走上了與國家經濟建設相協調的適度發展型的正常軌道,逐步實現由引進仿製型向自主創新型的歷史性跨越

●武器雖然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我們重視武器,但不迷信武器

●中國無意與任何人在武器裝備上「比寶」,無意參與任何形式、任何領域的軍備競賽

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國新一代武器裝備陸續問世並裝備部隊,形成了新的戰鬥力。這是當代中國國防建設事業的一件大事,它標志著中國國防建設從前一個時期以「忍耐」為主的簡單維持型,逐步走上了與國家經濟建設相協調的適度發展型的正常軌道,逐步實現由引進仿製型向自主創新型的歷史性跨越,逐步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的大幅躍升。

新一代武器裝備的列裝進一步增強了中國國防實力,為維護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提供新的強有力的手段。殷殷期盼中國早日實現富國強兵和民族復興的炎黃子孫為之欣慰、為之鼓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欣慰、鼓舞之餘,我們也應當清醒看到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雖有長足進步但未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既不要受「中國軍事威脅」論的干擾而自縛手腳,也不必為一時的成就而盲目沾沾自喜,更不要因為有了幾件家把什就想著跟人「比試比試」。

⑵ 中國武器發展史

1896年,湖北總督張之洞創建的漢陽兵工廠,生產出了中國第一支步槍「漢陽造」。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小說里看到的紅軍手裡的「老套筒」。1929年,東北王張作霖的沈陽兵工廠亦能生產、仿製步槍、輕重機槍。沈陽兵工廠是當時中國最大、最先進的兵工廠。1935年,國民政府在德國的幫助下,仿製了一款德國毛瑟步槍,後來命名為「正中步槍」。新中國成立後,主要是仿製蘇式武器如:54、56式步槍、沖鋒槍,喀秋莎火箭炮,薩姆式防空導彈。在蘇聯的幫助下,空軍仿製了米格15噴氣戰斗機,我們空軍現在天上飛的殲7也是仿製蘇米格21的產品。海軍除了蘇聯援助我們的四艘驅逐艦(舊艦),在北海艦隊號稱「四大金剛」外,主要是仿製一些蘇式的魚雷快艇、獵潛艇類。我們當時生產的魚雷快艇大都是木殼的。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國力提升,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中國的軍工產業迎來了脫胎換骨爆發式的發展。逐步擺脫了仿製的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科學發展的道路,我們先後研製列裝了空軍;殲8、殲10、飛豹戰斗轟炸機,四代機殲20的橫空出世代表中國空軍的研製水平已進人世界最先進的行列。海軍:我們的核潛艇093、094,我們的不依賴空氣的lp常規動力潛艇完全有能力在美國的太平洋東西兩岸游弋。驅逐艦、護衛艦,特別是170、171驅逐艦的列裝,使我們的海軍有了真正意義的防空能力。陸軍:我們的遠程火箭炮完全有能力覆蓋整個台灣島,是那些台獨分子的夢魘。99A坦克,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坦克較量而絲毫不落下風。而我們的反坦克利器「末敏彈」的研製成功又是這些鋼鐵怪獸變成了「死老鼠」。我們的二炮是一支世界上任何敵人都不敢小覷的強大力量,它是我們祖國的鎮宅寶劍,有了它,我們就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總之,中國的武器裝備在經過了幾代人的艱難的探索、厚積薄發,迎來了美好的春天。向那些科學家、祖國的功臣、民族的脊樑致敬!!。

⑶ 中國武器發展史是怎樣的

從49年開始的收繳槍械開始到目前的信息化武器體系發展。

中國武器發展史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⑷ 中國武器發展情況

近年來,隨著國際戰略形勢和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化,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加快,參加國日益增多,有效性增強,在國際事務和各國安全戰略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已成為國際政治和軍事斗爭的熱點。它不僅是大國之間調整關系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影響各國主權、安全和國際地位的重大戰略問題,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與重視。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既有合作和妥協,又存在尖銳的矛盾和斗爭,出現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發展走向。
一、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竭力推動下,國際軍控與裁軍務實性增強,進程加快,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並將繼續保持發展的勢頭,成為推動世界形勢持續緩和的重要因素。
冷戰時期,美蘇雙方在軍控與裁軍問題上大搞「方案戰」、「宣傳戰」,實際進展甚微。冷戰後,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了迫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義務,減弱與其競爭的能力,保持西方國家的軍事優勢,竭力推動軍控與裁軍進程。特別是美國希望以此凍結對其他核國家的核優勢,防止所謂的「危險國家」發展或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確保其世界核霸主和第一軍事強國地位。俄羅斯盡管在軍事力量特別是在核武器方面與美有差距,但為避免進一步擴大與美的差距,防止獨聯體國家的核擴散,也積極支持美等西方國家的軍控與裁軍主張。而越來越多的中小國家在自己無望發展和獲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況下,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對加強國際和地區不擴散機制、阻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全面禁止核試驗等持支持和肯定態度。正是由於美等西方國家的竭力推動,以及其他國家的積極支持,致使軍控與裁軍參加國日益普遍,且越來越務實,進程加快。美俄雙邊核裁軍已有實質性進展,達成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兩個核大國的戰略導彈已開始削減。雙方同意,在美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生效後,立即就「第三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開始談判,在2007年12月31日前將各自的戰略核彈頭削減到2000—2500枚。在國際多邊裁軍領域,《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於1995年無限期延長:1996年9月,
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於1997 年4 月生效;
1997年12月,121個國家代表簽署了《關於禁止使用、儲存、
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在常規裁軍方面,歐洲多數國家按照《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已基本完成削減任務。1997年7
月,北約和原華約30個成員國就修改1990年簽署的歐洲常規裁軍條約問題達成框架協議,同意進一步大幅度削減歐洲常規武器數量。在其他領域,軍控與裁軍也不同程度取得進展。國際軍控和裁軍取得的進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和平的大勢和世界各國人民的願望,成為推動世界形勢持續緩和的重要因素。
目前,國際軍控與裁軍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和復雜,如美俄仍保持龐大的核武器庫;某些核大國至今仍不願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核、生、化武器及先進導彈擴散的形勢還比較復雜等。可以預料,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極力推動下,各國出於維護國際安全、減少和消除戰爭危險等共同利益的考慮,將加強合作,積極推動國際軍控與裁軍進程,使之繼續保持發展的勢頭,並向深入務實的方向發展,主要表現為體制將越來越健全,范圍將越來越明確,條款將越來越具體,核查機制將越來越完備等。但裁軍下一步究竟如何走,國際社會還沒有完全達成共識。廣大無核國家最關心核裁軍問題,要求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的呼聲越來越強烈。而西方大國對進一步核裁軍並不積極,他們注意力放在確保核優勢和防止核擴散方面,以及防止常規武器在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所謂「過度積累」上。可以預料,圍繞美俄核裁軍、反擴散、歐洲常規裁軍、軍備透明度等問題,軍控領域的矛盾和斗爭將十分復雜。
二、美國等西方國家將繼續在軍控與裁軍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並利用這一主導地位把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先進導彈的擴散作為軍控政策的重點,將主要矛頭指向第三世界國家,「強制軍控」的勢頭繼續發展。
東西方對抗消失後,美國等西方國家掌握了軍控與裁軍的主導權。這種主導地位,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西方國家取得了對俄和其它國家明顯的軍事優勢。二是西方國家在軍控與裁軍問題上存在很多共同利益,往往採取一致或大體協調的行動;俄羅斯由於國內困難和國際上的處境,對西方的裁軍主張大多採取迎合和遷就的態度;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沒能形成合力,且力量處於明顯劣勢,很難與西方國家抗衡。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軍控維持己方軍事優勢、限制和打擊中小國家的企圖越來越明顯。它們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先進導彈的擴散視為對其安全的最大威脅,將反擴散作為軍控的重點。它們極力促成《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無限期延長和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千方百計試圖啟動《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公約》談判,加強和擴大導彈及其技術控制機制,同時對高技術常規武器的出口進行控制等。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反武器及武器技術擴散方面,美等西方國家採取雙重標准,一方面自己向外大量傾銷先進常規武器裝備,加劇一些地區的軍備競賽和緊張局勢,同時向國外部署核武器,實際上是搞核擴散,對個別親西方國家則採取緘默和姑息的態度;另一方面,不僅利用國際不擴散機制和有關法規對一些國家進行防範,而且推行「強制軍控」,試圖以政治施壓、經濟制裁、外交干預、軍事威懾甚至軍事打擊等手段,脅迫那些可能「危及」西方國家利益的國家放棄發展或獲得核、化、生武器和先進導彈及其技術的意圖,將廣大第三世界作為防範對象和打擊重點,嚴重損害一些發展中國家正當的安全利益。在不擴散問題上,雖然美推行雙重標准受到第三世界的抵制,但在可預見的將來,北強南弱的態勢仍難以改觀,南北矛盾及相關國家之間的矛盾將更趨復雜。
三、西方國家將大力推行它們的「合作安全」模式,要求發展中國家實行更多的軍備透明,以進一步掌握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軍備發展情況,維護西方的軍事優勢。
冷戰時期,國際軍控與裁軍實際上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避免迎頭相撞而加強雙方軍事力量平衡、防止核戰爭的一種做法。冷戰結束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大力推行「合作安全」模式,試圖通過磋商對話、增加軍事透明度、增進信任、建立地區安全機制等措施來改善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追求所謂的「安全穩定」。西方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把「合作安全」的重點放在建立透明度措施(如發表國防白皮書,實行軍貿登記制度,事先通報軍事演習等)和限制性措施(如建立非軍事區、限制軍事演習的規模、限制武器用裂變材料的生產等)上,企圖以此損害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安全利益。
應該說,軍備透明是相對而言的。在當前的國際條件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同意並做到對軍備或與之相關事項的絕對透明。而從軍備透明的影響看,它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某些地區范圍內適當的軍備透明有可能增進相互信任,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增強軍事強國威懾作用,暴露軍事弱國弱點,從而不利於弱國安全的一面。由於各國實力和所面臨的安全環境不同,同樣程度的軍備透明給各國帶來的影響則各不相同。如美國擁有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優勢,它基本上不擔心其本土受到任何外來的直接軍事威脅。因此,對於它來說,多一點軍備透明,多公布一些他們的軍備情況,不僅不會損害其安全利益,而且可藉此向別國炫耀武力,進行軍事威懾,甚至促進其軍火出口。而對軍力較弱或安全環境比較復雜的國家來說,過多地實行軍備透明則危害其國家安全。
在西方國家的積極推動下,按照聯合國決議已建立了常規武器轉讓登記制度,包括我國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已按規定對作戰飛機、軍艦、坦克、火炮、裝甲運兵車、導彈、直升機等七大類武器系統的轉讓情況進行了登記。此後,西方國家又提出擴大登記范圍,主張將「軍備透明度」擴展到「各國軍備采購透明」和「各國軍事財產透明」,試圖就此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其目的是要進一步掌握和控制發展中國家的軍備發展情況,維護西方對高技術武器的壟斷地位,確保西方的軍事優勢。
四、核查日益成為軍控的關鍵問題,少數大國試圖憑借自己的技術優勢濫用核查權利,發展中國家反對強權政治的斗爭將十分艱巨。
隨著有關國際公約的簽署,也相應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核查機制。為了確保有關國際條約的忠實遵守,符合條約規定的核查是必要的,這也是條約落實的關鍵所在。如《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實施,
將使120國的25000個設施置於國際監督之下。
該公約在核查方面規定:所有締約國的幾乎全部民用化工企業都將向公約機構開放,就其活動提供年度數據報告,一些與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無關的軍事或保密設施也得接受「有節制」的國際核查等。當某一國家懷疑另一國生產化學武器時,可以向公約組織提出請示,在很短的時間內對被質疑國家發動突然性的核查,被核查國不能拒絕。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也有核查方面的規定,其中的核心問題是現場視察。除條約設立的國際監測系統獲得的數據應作為提出現場視察要求的依據外,沒有對使用國家技術手段啟動現場核查作出必要的限制。
就核查而言,它要求具備非常強的情報收集能力,否則,就不能提供具有說服力的證據,更談不上進行核查了。目前只有美國等西方國傢具備這些條件,發展中國家則缺乏先進手段而常常處於被核查地位,因而不能排除某些大國利用核查干涉別國內政的可能。美國等西方國家將軍控與裁軍作為一種手段,用以限制發展中國家的軍備發展,維護西方利益。它們從自身利益出發,有可能以核查為名向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甚至干涉別國內政。廣大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反對強權政治的斗爭將十分艱巨。
五、非政府組織和中小國家在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的作用和影響日益增大,雖對大國利益形成一定挑戰,但難以左右大局。
在國際裁軍舞台上,歷來是大國唱主角。然而,近幾年來,一些非政府組織和中小國家開始更加積極地介入國際裁軍活動,其影響和作用正在增大。就非政府組織來說,它們主要是動員公眾輿論,研究軍控與裁軍問題,並對裁軍談判施加影響。它們通過主持召開各種會議、印製和散發大量宣傳資料、組織各種抗議活動以及以觀察員身份列席有關會議等,對一些西方國家的裁軍政策以及國際軍控與裁軍談判施加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而西方國家出於國內政治需要和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往往迎合非政府組織和一些中小國家的軍控要求,並從其利益出發制訂政策。《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得以無限期延長和聯合國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等,是與非政府組織和中小國家的積極努力分不開的。
近年來,非政府組織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國際禁雷問題上,它們出於人道主義方面的考慮,強烈呼籲禁止、限制使用地雷,以減少對平民的傷害和幫助戰亂國家重建。1996年5月,
在《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地雷議定書審議會議期間,300
多個非政府組織和團體聯合組成了「國際禁止地雷運動」,對會議產生了較大影響。《特定常規武器公約》修約大會通過了新的「地雷議定書」,對殺傷人員地雷的設計、製造規定了可探性、自毀和自失能標准,並限制和禁止不符合標準的地雷的轉讓和使用。多數非政府組織對該議定書並不滿意,繼續要求全面禁止殺傷人員地雷。1996年10月,70多個「激進派」國家的代表在渥太華召開禁雷大會,主張締結全面禁止殺傷人員地雷的公約,開始了「渥太華進程」。1997年12月,121個國家代表簽署了《關於禁止使用、
儲存生產和轉讓殺傷人員地雷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根據這一公約,簽約國將在10年內全面禁止生產、儲存和運輸殺傷人員地雷,並清除部署的此類地雷。可以說,這是裁軍史上首次在沒有主要軍事大國參與的情況下達成的軍控條約,中小國家和非政府組織在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此前,美曾試圖擠進「渥太華進程」,並以朝鮮半島的軍事需要為借口,要求給自己開「特例」,但受到頑強抵制。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雖派觀察員與會,但出於自身安全利益等方面的考慮,都沒有在公約上簽字。美國也沒有簽約。中國一貫支持減少雷患的人道主義關切和國際努力,贊成限制地雷的合作,以最終實現全面禁雷的目標。但解決地雷問題總的原則應平衡考慮人道主義關切和主權國家正當的防衛需要,分階段、分步驟處理。在找到殺傷人員地雷的替代辦法並形成防禦能力之前,中國需要保留在本國國土上使用殺傷人員地雷的權利。
非政府組織和中小國家在國際軍控與裁軍領域的作用和影響不斷增強,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軍控與裁軍的發展進程。但非政府組織和中小國家的力量和影響是有限的,不可能對大國的軍控政策和行為形成有力制約,也不可能左右國際軍控與裁軍的進程。
六、軍備控制與軍備發展並重,大國爭奪高技術優勢的新一輪軍備競爭日趨激烈。
美俄等國家通過各種軍控與裁軍協議和條約,一方面防止無限制的軍備競賽失控,給自己的經濟帶來過重負擔,另一方面達到限制削弱對方(他國)、保持和發展自己的目的。如果說軍備控制是大國限制、削弱別人,保持和發展自己的直接手段,那軍備發展則是保持軍事優勢甚至謀求新的軍事優勢的直接手段。美俄在削減其戰略核武器的同時,仍不斷加快戰略核武器的現代化進程。美國雖於1995年宣布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試驗,但同時決定實施「庫存管理計劃」,採取包括計算機模擬核試驗在內的各種手段,確保其核武器的安全可靠性。盡管達成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但美、俄等擁有先進技術的核大國在不需要進行核武器試驗爆炸的情況下,可利用其經過上千、上百次核試驗所掌握的技術,繼續提高核武器的質量,為其堅持奉行的核威懾戰略服務。針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後的新形勢,美製定了未來十年的核武器發展計劃。為保持美核武庫的可靠性和發展新型核武器的能力,美利用其先進的軍事技術,以略低於禁核試規定的當量進行了數次核爆炸試驗,進行激光反衛星試驗,把軍備擴展到外層空間。美國在強化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同時,還加緊研製和部署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並與北約盟國、日本、沙烏地阿拉伯、以色列、東盟等國加緊磋商共同合作開發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企圖在全球范圍內謀求新的軍事優勢,為其企圖主宰全球事務服務。美此舉實際上突破了《反彈道導彈條約》,將對核大國進一步削減核武器構成障礙,加劇美俄在高科技軍備發展領域的競爭,也可能妨礙有關國家參加全球軍控與裁軍進程,導致先進的導彈和相關技術的擴散,對地區和全球的安全穩定構成威脅。俄羅斯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仍投入巨資研製先進武器系統。美俄兩國就反導問題達成的協議,也為雙方發展高速戰區反導系統留下了「餘地」。
從全球范圍來說,主要國家都加快了高技術建軍的步伐,突出體現在:發展新的軍事理論,充分發揮理論的先導作用;加大編制體制調整的力度,謀求建立精幹有效的高技術武裝力量;保持裝備費在國防費中的較高比例,大力發展軍事高新技術和現代化武器裝備等。可以說,新一輪爭奪高技術優勢的軍備競爭將日趨激烈。

⑸ 中國武器發展

在抗戰時期,我國武器主要是步槍,手雷,這其中有國外生產的,也有國內生產的。國內生產的主要是仿製的,例如八路軍在山區的兵工廠。還有就是在戰場繳獲敵方的武器,國外支援的武器,大多數先進的都在國民黨手裡。1949年以後,常規的武器裝備是步槍,手雷,少量坦克,繳獲的大炮、飛機,國民黨投降過來的海軍艦艇。在以後國家主要發展核武器,「兩彈」和核潛艇,這些都是在西方勢力對我們嚴加封鎖的情況下弄出來的,在陸軍方面,參見過朝鮮戰爭和中印之戰,研究出來比較有名的主戰坦克,但基本都沒有參加過戰爭;在海軍方面,從最初的炮艇到現在的「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海軍的炮艇經歷過1974年的中越海戰,當時我們的3艘炮艇還沒有越南一艘艦艇的噸位大,但我們贏得那場勝利;在空軍方面,參加過朝鮮戰爭,都是小規模的,主要的飛機是從俄羅斯進口的米格--21,和我們仿製的殲--6,還有防空炮、防空導彈等等。現狀:自主研發的武器,飛豹、殲--10(成飛製造),殲--20(正在高密度的試飛,成飛製造),中巴聯合研製的「梟龍」,以及從俄羅斯買的蘇--27 、蘇33、米格--29等等,防空裝備有俄羅斯的S--300,仿製的「紅旗」系列導彈,「99」主戰坦克,,「現代」級導彈驅逐艦,094核潛艇,092核潛艇,從俄羅斯買的「基諾」級常規潛艇,逐步從仿製走向自主創新的武器研製道路。

⑹ 新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歷史

建國後把所有美式、日式裝備統一收回,重新配備,形成小規模的裝備制式化,簡化後回勤保答障難度;海空軍都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白手起家,無實際作戰能力,裝甲兵依賴繳獲坦克,作戰和後勤能力十分有限;
朝鮮戰爭中期,開始成建制引進蘇式裝備,但都是蘇聯二戰時的過時貨,空軍開始參戰,並直接引進噴氣戰績,形成一定作戰能力,裝甲兵和海軍還較弱;
1956後開始國產裝備制式化,56半、56沖開始裝備,大量國產火炮和坦克也開始生產,海軍開始引進大型戰艦,比如著名的四大金剛,空軍也大大加強,已經可以與美台進行空戰了,國防建設實現正規化、摩托化;
到八十年代末,81槍族開始裝備,裝甲兵實力得到加強,部隊實現機械化,但海空軍建設已經開始落後;
到現在,實行精兵策略,裝備換代很快,基本實現信息化、現代化,但各部隊作戰和訓練水平差距較大。

⑺ 中國的戰略武器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一、我國裝備發展狀況和經驗教訓
50年代,我國的武器裝備發展走過了一段仿製定型的歷程。僅陸軍裝備就仿製定型生產了各類武器、彈葯50多種,初步實現了陸軍武器裝備的國產化、制式化。這是我國近代武器裝備史上的一次飛躍,對人民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增強國防力量具有重大意義。在蘇聯政府全面毀約停援之後,我國完全走上了一條自力更生發展武器裝備的道路。在短短的12年裡,我國先後研製成功原子彈、導彈,常規武器裝備也從仿製走向自行設計製造。

改革開放為我國的武器裝備和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贏得了難得的機遇。在技術引進方面,比較成功的範例是「旅滬」級艦船的建造和「強-5」強擊機的改進。廣大讀者都知道,這兩種型號的平台,都是我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因此,就總體設計思想而言,完全體現了我軍武器裝備體系的特色。引進國外技術、規范必須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加以改造、吸收並進行「系統集成」,使之成為我國裝備系統的一部分,絕不能照搬照套,否則將受制於人。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任何國家的武器裝備現代化都不能依賴引進,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人家也不會賣給你。我們絕不排斥一切可能條件下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但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國防科學技術和武器裝備,爭取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

武器裝備的高、中、低檔搭配是世界范圍的一種普遍現象,各國軍隊無一例外。這方面,各國的差異很大。美國的高檔武器裝備也僅佔三分之一左右,中檔武器裝備的比例較大,低檔裝備的比例很小。俄羅斯則更重視高檔武器裝備的研製和出口,自己裝備的高檔裝備卻不多。我軍引進數量極少的高檔裝備,完全是為了適應我軍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要求,使武器裝備的高、中、低檔的體系配置有所改善。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低檔武器裝備體系不僅表現為簡單的數量比例關系,而且也使它的內在質量配置更加合理。

武器裝備研製實行「一體化設計」是由於武器裝備越來越復雜、已經成為「系統」而提出來的。對於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如果只考慮「打」的問題,而忽視運輸、技術保障等與「打」密切相關的問題,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即使裝備部隊了,也難以形成戰鬥力。因此,在發展武器裝備時必須嚴格實行「一體化設計」,保證使配套裝備、設施、儀器、儀表等能夠同步裝備部隊,迅速形成部隊戰鬥力。

然而多種原因會造成裝備研製周期過長,比如前期技術儲備不足、經費投入不到位、生產工藝落後,或者一味追求先進性造成設計方案一改再改從而延誤了時間等等。1957-1959年,美國三軍因論證不充分,就造成了裝備采辦過程中重復、過時而被取消的31種重要武器計劃,浪費了35億美元。70年代,美國國防采辦管理體制已經實現了高度集中統一,但仍有21種武器裝備的研製費超支21%以上。我國也有因技術儲備不足和生產工藝不過關而造成裝備研製失敗的事例。1958年,我國曾進行過「東風」107型和「東風」113型兩種高空高速殲擊機的設計試制,但因戰術技術要求過高,脫離當時航空科技與工業發展的實際水平,不得不中途停止研製,浪費了經費、資源和時間。這是一個值得吸取的教訓。

二、「殺手鐧」武器與體系對抗

「殺手鐧」是對敵具有巨大震懾作用,可以取得巨大殺傷效果的武器;體系對抗是全面發展陸、海、空軍和戰略武器,提高裝備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應該說這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思路,但兩者不對立。「殺手鐧」不是孤立的,而應當成為裝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殺手鐧」,是為了進一步完善裝備體系,並且可以帶動裝備體系更快地發展,使體系對抗的能力上一個檔次。在這方面我國是有成功經驗的,曾獨立自主地研製成功導彈、原子彈,填補了我國裝備體系中戰略核武器的空白,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曾尖銳地指出,如果60年代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三個大國之一,就沒有這樣的地位。

體系對抗的思想,是9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新思路。作為一個有幾百萬軍隊的大國,必須樹立「強敵對抗」的思想,從長遠的觀點出發,應當全面建設裝備體系。在軍費緊張、科技力量有限的條件下,可以有重點地發展幾種「殺手鐧」武器。但必須指出,武器裝備發展應當樹立大系統觀,絕不能在系統之外再去發展獨立的「殺手鐧」武器,而應當把「殺手鐧」作為裝備大系統的一部分,使「殺手鐧」和提高裝備體系的整體對抗能力統一起來。

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躍遷式」發展,是指在武器裝備發展過程中,跨越發達國家發展武器裝備的一個或二三個歷史階段,而直接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的做法。通常情況下,軍事技術是很難實現「躍遷式」發展的,必須嚴格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的科研分類方法,堅持國內研究與技術引進相結合、近期與中長期相結合、重點發展與技術領域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原則,為研製新武器和改進在役裝備提供必需的技術准備。

軍事技術可以通過國際交流加以引進,但引進的大都是二三流技術,而不是最先進的。如果沒有扎實的技術基礎,即使引進了最先進的軍事技術,也會因為國內的基礎差而無法實現消化、吸收,最終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更談不上「躍遷式」發展。武器裝備也是這樣,先進的武器裝備可以在國內雄厚的軍事技術基礎上研製,也可以從國外引進,經過消化、吸收,轉化為本國先進的軍事技術。但歸根結底,還是要把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的「躍遷式」發展建立在本國軍事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不能指望「買」來的「躍遷式」發展。

至於「躍遷式」發展與循序漸進模式之間的效費比孰優孰劣,很難做出准確的判斷。但是,實施跨階段的「躍遷式」發展,是有很大風險的,常常會欲速不達。就我個人的看法,盡量不要做出超越階段的選擇。即使選擇,象有些人所說的跨越常規排水型艦隊模式,直接過渡到以大型導彈地效應飛艇和深V型艦船等平台為主的艦隊結構;跨越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反導模式,直接發展射束武器和粒子束武器等新的反導模式,也必須進行科學的論證,慎重決策。因為各國還都有很多技術難點沒有突破,還要走很長的路。

三、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是最終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武器裝備將朝著綜合化和高技術化的方向發展,體系將更加完善。槍械、火炮、坦克仍將是未來陸戰場上的主戰武器裝備,但其彈葯尤其是火炮和坦克炮彈葯將逐步實現制導化,武裝直升機已成為立體化陸戰場的空中打擊力量,作戰指揮也將實現自動化。作戰飛機的機載武器和火控系統將進一步完善,垂直/短距起降、無人駕駛飛機將加入對地攻擊的行列,電子對抗飛機、空中預警飛機、空中偵察飛機也將成為作戰飛機的一部分。

從長遠看,還是要發展高技術武器裝備,縮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這樣,既可以產生一種威懾作用,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一旦戰爭不可避免,還可以用高技術武器毀傷敵人,盡量減少己方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近年來的局部戰爭表明,技術優勢已成為一種戰爭優勢,擁有技術優勢的一方往往成為戰場上的勝者。因此,各國都十分重視發展高技術武器。

雖然從經濟的角度講,高技術武器的確有高投入和高風險的特徵。但是,它還有高經濟效益和高軍事效益的一面。如果簡單地對單件武器裝備的價格做比較,高技術武器裝備的價格的確顯得「十分昂貴」。但只要認真地算一筆細帳就會看出,高技術武器裝備的軍事經濟效益卻高出常規技術兵器十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此外,常規技術兵器的戰場毀傷率是很高的,造成人員、裝備的損失也很慘重。高技術武器則不同,它實施非接觸式的遠程打擊,或在敵射界外實施攻擊,人員、裝備的損失很小。這筆帳算下來,恐怕就不會再認為高技術武器價格昂貴了,反而會感到它比常規技術兵器「便宜」得多。

用成熟技術改造大量現役裝備、彈葯,是大幅度提高裝備性能的有效方法。這方面成功的事例很多,最典型的如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眾所周知,B-52飛機於1948年立項設計,1952年交付部隊,1967年在越南戰爭中首次亮相投入實戰,在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也都有上佳表現。B-52早已於1958年停止生產,但美軍堅持用成熟技術對其進行改造,現共有八種型號,使B-52飛機成為一株「常青樹」,也樹立了改造現役裝備的成功典範。

在普通航空炸彈上加裝制導裝置、可控彈翼及相應的控制設備,將其改裝成為精確制導彈葯,的確是大幅度提高現有普通航彈效費比的有效途徑,只要條件允許,就應當大力倡導並組織實施。但是,改造現役裝備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必須是利用已成熟的技術,而不是重新研製;另一個是現役裝備確有改造價值,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不但不能提高現有裝備的效費比,反而會增加新的投入,造成新的浪費和負擔。

⑻ 中國槍械的發展史

中國現代武復器發展歷史
簡單制的
從無到有
從繳獲日軍
到解放戰爭繳獲國軍裝備
解放後從前蘇聯引進技術
開始仿製前蘇聯軍用產品
小到步槍
大到飛機導彈都是仿製品
後來與蘇關系破裂
自主研發
兩彈一星什麼的我也不多說了
後遭遇文革十年,出了核軍工方面沒有遭到迫害
常規武器幾乎沒有什麼發展
改革開放後
開始有科技強軍戰主體思想
從90年代
開始小步慢跑
引進外來技術的同時
吸收外來軍工技術
進行整合
從96年台海危機之後
開始意識到藍水海軍的重要性
近10年來進展還可以
很多常規武器的研發和製造
已經擺脫了對俄式技術的依賴
但至今為止我過軍工方面
心臟病問題一直在努力解決
無論是戰斗機,主張坦克
大型水面艦艇
很多還都不是我們自主研發的中國心
隨著現代化戰爭的需求
海軍將會成為重頭戲
陸軍在大國中逐漸的有可能會被改編成特種作戰部隊
未來二十
我們的國家也會有自己的航母戰斗群成軍
(成軍和有一艘航母完全是兩回事)
希望對您有幫助
詳細具體也沒給您寫什麼只是個概括!

⑼ 中國現在的軍事實力和武器裝備發展如何了

不打仗,好東西誰也不朝外拿。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武器裝備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