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泉州軍事博物館

泉州軍事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1-02-21 09:00:18

1. 找一些關於博物館的資料

博物館目錄
【歷史的發展】
【博物館類型】
【國際博物館日】
【博物館之最】
【中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館相關書籍】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市民文化補習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應該成為市民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獲得多少知識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難得的靜謐、幽雅氣氛,並在這個氣氛中放鬆在工作、學習中綳緊的心弦成為來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博物館的文物是靠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達到歷史與現在人的對話,它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歷史的發展】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南征北戰,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於戰亂。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今年是第22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麼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恆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還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我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我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日語中的「博物」一詞來源於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詞,而這一來源於拉丁文的詞又是出於希臘文meusion一詞,它的意思是一個專門為供奉希臘神話中掌司詩歌、舞蹈、音樂、美術、科學等活動的九個女神meusin的場所。
在古代希臘,另外有一種與現代博物館性質比較接近的專為保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現。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國慕尼黑,兩種不同名稱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改了名稱並擴大了規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於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群眾開放的博物館。
[編輯本段]【博物館類型】
隨著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館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劃分博物館類型的主要依據,是博物館藏品、展出、教育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其次,是它的經費來源和服務對象。
■外國博物館
外國博物館,主要是西方博物館,一般劃分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和特殊博物館四類。
▲藝術博物館,包括繪畫、雕刻、裝飾藝術、實用藝術和工業藝術博物館。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藝術的博物館包括進去的。有些藝術館,還展示現代藝術,如電影、戲劇和音樂等。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有盧浮宮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
▲歷史博物館,包括國家歷史、文化歷史的博物館,在考古遺址、歷史名勝或古戰場上修建起來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秘魯國立人類考古學博物館是著名的歷史類博物館。
▲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容涉及天體、植物、動物、礦物、自然科學,實用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巴黎發現宮等都屬此類。
▲ 特殊博物館,包括露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鄉土博物館,後者的內容涉及這個地區的自然、歷史和藝術。著名的有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斯坎森露天博物館等。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自然保護區、科學中心和天文館以及圖書館、檔案館內長期設置的保管機構和展覽廳都劃入博物館的范疇。
■中國博物館
山海關長城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在1988年前都是被劃分為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三類,國家統計局也是按照這三類博物館來分別統計公布發展數字的。
中國博物館事業的主管部門和專家們認為,在現階段,參照國際上一般使用的分類法,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中國博物館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這四種類型是適合的:
▲歷史類博物館以歷史的觀點來展示藏品,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藝術類博物館主要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如故宮博物院、南陽漢畫館、廣東民間工藝館、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天津戲劇博物館等。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以分類、發展或生態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體的方法從宏觀或微觀方面展示科學成果,如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台灣昆蟲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等。
▲綜合類博物館綜合展示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編輯本段]【國際博物館日】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一詞,源於希臘文「繆斯庵」,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科學與藝術的九位神女的通稱,她們分別掌管著歷史、天文、史詩、情詩、抒情詩、悲劇、喜劇、聖歌和舞蹈,代表著當時希臘人文活動的全部。
1971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召開大會,針對當今世界的發展,探討了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與人類未來的關系。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國際博物館協會從1977年開始,將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
歷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
1992年主題是:「博物館與環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土著人」(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主題是: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主題是:「反應與責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主題是: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主題是:「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進行斗爭」(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8年主題是:「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作斗爭」。
1999年主題是:「發現的快樂」(Pleasures of discoverty)。
2000年主題是:「致力於社會和平與和睦的博物館」(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建設社區」(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全球化」(Museums and Friends)。
2004年主題是:「博物館與無形遺產」。
2005年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
2006年主題是:「博物館與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主題是:「博物館和普遍遺產」
2008年主題是:「博物館:促進社會變化的力量(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編輯本段]【博物館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美國華盛頓特區斯密斯紹年恩研究院。包含16個博物館和1個國家動物公園,號稱世界之最。擁有1.4億件展品,有6000多個雇員。
▲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的英國自然博物館和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都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列。雖然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館時間比美國自然博物館的時間要早116年,但是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基地面積、陳列內容、觀眾人數等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極其豐富的動物標本和其他珍藏,這是該館開展科學研究和科學宣傳的雄厚基礎。例如,該館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標本就有80多萬件,在恐龍整理室里就安放著數百幅恐龍骨架標本。
▲最美的博物館之一:1997年,一座石破天驚的建築傑作在西班牙中等城市畢爾巴鄂橫空出世,它以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和嶄新的材料立刻博得舉世矚目,被報界驚呼為「一個奇跡」,稱它是「世界上最有意義、最美麗的博物館。」它就是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最多的國家:哪個國家也比不上英國的博物館數量,尤其是倫敦。英國是博物館迷的最愛,也是最早發展出現代博物館學並擁有全世界最高博物館密度的國家。 博物館迷在倫敦,若不在家,就肯定在往圖書館的路上,單是倫敦就有200多家博物館,而且其中不少是免費的。大英博物館從建立伊始就堅持對公眾免費開放。 在城市中麻痹了感覺的自己,能在博物館中慢慢找回細膩的觀察力以及感受藝術和生活的本能。你會受益無窮的。
▲世界五大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冬宮)、中國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其中前四個是世界公認的具有世界性文物收藏的博物館。
△盧浮宮: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宮殿始建於12世紀末,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擴建和修繕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金碧輝煌的王宮。從16世紀起,弗朗索瓦一世開始大規模的收藏各種藝術品,以後各代皇帝延續了這個傳統,充實了盧浮宮的收藏。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如今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已達40萬件,其中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1981年,法國政府這座精美的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從此盧浮宮成了專業博物館。其藝術藏品種類之豐富,檔次之高堪稱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鎮宮三寶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維納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盧浮宮正門入口處有一個透明金字塔建築,它的設計者就是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大不列顛博物館 :大不列顛博物館,即大英博物館始建於 1823年。她的展覽館里保存著最能代表英國藝術和文學的珍品,有很多極珍貴的文件與手稿,如英國大憲章的原稿、莎士比亞手稿真跡等等;有埃及、西亞、東方、希臘、羅馬和英國的歷史文物;有英國歷代的「戰利品」,如小巧的埃及獅身人面像、從雅典女神殿取來的愛爾琴大理石等等;此外還收集了中國、印度等歷史悠久國家的民俗資料、美術品及出土文物。在中國展室可看到許多中國古玩字畫,這些器物多是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掠奪的。其東方藝術館的藏品絕大多數是中國文物,達兩萬多件。其中有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村紅陶碗,新石器時代的玉刀、玉斧,商周的青銅器,秦漢以降直至明清各個時期的瓷器、玉器、漆器、繪畫、雕塑等等,乃至博物館後門的兩座大石獅,都是中國藝術品。這里還藏有斯坦因從敦煌藏經洞掠奪的大量佛畫。其館藏最著名的中國名畫是傳為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這是一卷流傳有緒的著名巨跡,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此件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劫往英國的。 其圖書館以豐富的館藏聞名於世,英國的每種書在此都有保存,事實上,國家所有的出版發行物你都能在此找到。此外不乏各國珍貴的版本和極具價值的文獻手稿。這個圖書館是最佳學問天地,馬克思的《資本論》即在此完成。大英圖書館的藏書中,中國古籍達六萬多種,內有中國波羅蜜佛經的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中國歷代宮廷檔案、竹簡、刻本等,還有敦煌寫本一萬余件。
△大都會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7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大都會博物館號稱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館,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00多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 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的完整的公元前15年的埃及神殿,它的總重量為800噸,據說拆的時候為了確保原貌,還給每塊磚上都打了標號,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我國的蘇州園林,1981年9月才由我國蘇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軒也被仿建在博物館的主樓二層的北廳之中,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十分吸引觀眾,為了避免擁擠,規定了專門路線入園,由定時電梯控制人數。園中飛檐、雕梁、魚池、涼亭,室內對聯、撣瓶、八仙桌、太師椅一應俱全。除明軒外,還按時間和國別布置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從14至18世紀的室內陳設。盡管都是一樣的富麗堂皇,但法國式的畫頂、英國式的壁爐和西班牙式的傢具還是刻上了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博物館內還收藏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文物和藝術品,特別是一些佛像和壁畫,遊客在館內還可以欣賞到一些珍貴的中國古代繪畫,例如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
△埃米塔什博物館
埃米塔什博物館即冬宮,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最早是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的埃米塔什(法語,意為「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 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面向冬宮廣場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冬宮四周有兩排柱廊,雄偉壯觀。宮殿裝飾華麗,許多大廳用俄國寶石——孔雀石,碧玉,瑪瑙製品裝飾,如孔雀大廳就用了2噸孔雀石,拼花地板用了9重貴重木材。埃米塔什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物。其完整性與華麗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裝潢豐富,窗上飾框及浮雕裝飾給人以力量,圓柱有規律的排列,牆表面由白色、綠色相間配合,使長長的外觀形形色色,生動起來。1917年2月前,冬宮一直是沙皇的宮邸,後來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佔據。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起義群眾攻下了冬宮。十月革命後,將原來宮廷房舍和整個冬宮撥給艾爾米塔什,1922年正式建立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1946年冬宮表面塗成起初的藍寶石顏色。博物館現包括五座建築物:冬宮、埃米塔什、舊埃米塔什、埃米塔什劇院、新埃米塔什。目前,博物館共分八個部分:原始文化部、古希臘、羅馬部、東方民族文化部、俄羅斯文化史部、古錢幣部、西歐藝術部、從事導游工作的科學教育部和作品修復部。8個部共有藏品270餘萬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藝術收藏品以及大量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俄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油畫及雕刻。其中有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作品,100萬塊硬幣和證章,22.4萬件古代傢具、瓷器、金銀製品、寶石與象牙工藝品等。這些工藝品分別陳列在350多個展廳中,如畢加索立體畫展廳,意、法畫家展廳,俄國歷代服裝展廳等。所有展廳各具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彼得大帝展廳,這里陳列有大量的彼得大帝生前用品,其中許多是他親手製造的。展廳中的一個玻璃櫃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臘坐像,頭發是彼得大帝本人的真發。肖像旁立有一木桿,木桿上端兩米多的地方刻有一道線,以示彼得大帝身高超過兩米。同中國故宮一樣,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因此參觀者如果想要走遍所有全部展廳,恐怕花上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夠。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80,000㎡。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 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經初步清點,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據1925年公開出版的二十八冊《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計有一百一十七萬余件,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於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從1933年2月至5月,宮內重要文物被裝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遂於南京建立文物庫房,並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 別存於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三處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余箱,但至今還有2,221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近十幾年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而且,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編輯本段]【中國博物館學會】
中國博物館界群眾性的學術團體。
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倡議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經有關單位協商,確定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革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作為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的發起單位。1980年 7月,8個發起單位的負責人在北京開會,決定先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10月,在四川成都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成立會,會上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草案)》,選舉產生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委員。
籌備委員會成立後,發展團體會員 155個,編輯出版《中國博協通訊》15期,徵集博物館學論文98篇,完成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的准備工作。1982年 3月23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大會,正式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
中國博物館學會至1989年已有165個團體會員,1170名個人會員。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博物館學的研究和學術活動,提高博物館的業務和學術水平,開展國際間博物館學術交流活動,增進同國外博物館工作者的聯系,編輯會刊、通訊,編譯博物館學專著、資料。
中國博物館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中國博物館學會下設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地質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保管專業委員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按照博物館學各分支學科的內容分別組織學術活動。會刊編委會負責學會會刊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
至1989年,中國博物館學會已召開代表大會兩屆,各種學術討論會16次,共收到博物館學論文近千篇,還組織了多次學術報告會和學術座談會,活躍了博物館界的學術空氣,促進了博物館學理論與實際工作水平的提高。
[編輯本段]【博物館相關書籍】
《博物館》中國有關博物館知識的通俗著作。曾昭燏、李濟編寫。1943年7月重慶正中書局出版。全書共10章,約4萬余字。第一章除說明中外博物館沿革外,著重闡述了博物館的性質與職能,強調博物館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其最大「功用」是保存有價值的物品、輔助研究工作、實施實物教育和精神教育。該書的重點是闡釋博物館的具體工作。作者通過對歐美博物館的深入考察,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用大部分章節,對博物館的組織、管理、建築設備及收藏、陳列、研究、教育等工作的基本原則和要求,作了系統、扼要的說明。對中小型博物館建設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指導作用。
《博物館學》作者包遵彭,曾任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該書是以作者在大學講授博物館學的講稿為基礎編寫的。1970年1月作為 「大專教材第二種」由台北正中書局出版。全書共15章,主要論述中外博物館歷史與博物館的各項實際工作,資料大多采自歐美博物館學文獻。 第一章「緒論」闡明了全書的指導思想。作者認為,研究博物館的目的,最重要的方法應該從其「性能」與「構成要素」兩方面著手。前者由博物館的產生與發展過程,研討其各種性能的構成;後者就博物館的現狀,分析其要素。該書正是依照這種設想展開論述的。第二章介紹了世界博物館的演進;第三章探究中國博物館的淵源及發展,對台灣省博物館的狀況亦有平實的論述;第四章討論博物館的分類。其餘各章著重論述了構成博物館要素的各個方面,具體說明了博物館實際工作的內容與要求。其中關於文物藏品的介紹,主要闡釋了文物收藏、防盜、國際考古發掘原則以及名勝古跡和戰時文物的維護等內容,論述詳盡。
《中國博物館旅遊指南》,此書是一本目前比較精彩和實用的博物館參觀指引手冊,它從中國1800多所博物館中,精選出341所,按地區分類,方便出行查閱。此書還以「中國博物館名錄」欄目收集了這1800間博物館的詳細地址,一覽無余。而每所博物館的建館歷史、展覽特色、場館布局、詳細地址、開放時間也一一羅列清楚。

2.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有哪些

1、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從2014年1月1日起,北京故宮博物院幾乎每周一閉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即紫禁城內。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位於朝陽區北辰東路5號,東臨亞運居住區,西瀕奧運水系,南依奧運主體育場,北望森林公園,佔地4.8萬平方米,建築規模10.2萬平方米,是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體現「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科學技術館一期工程於1988年9月22日建成開放,二期工程於2000年4月29日建成開放,新館於2009年9月16日建成開放。

中國科學技術館新館設有「科學樂園」、「華夏之光」、「探索與發現」、「科技與生活」、「挑戰與未來」五大主題展廳、公共空間展示區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動感影院、4D影院等4個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電影放映和天象演示兩種功能。

截止至2013年,中國科學技術館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科技館。

3、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

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4、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位於天津水上公園風景區,建於1998年2月28日,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和國家一級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佔地7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紀念館基本陳列分為三大展區即主展廳、按1:1比例仿建的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專題陳列廳和專機陳列廳。

5、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Wu Hou Shrine of Cheng)位於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大街231號,全館佔地3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200平方米,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成都武侯祠是西晉末年為紀念諸葛亮而建;初與蜀國先主劉備的昭烈廟相鄰;明初,武侯祠並於昭烈廟,故大門橫額書「漢昭烈廟」;後來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並入漢昭烈廟;

1961年,博物館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館;2008年,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它是中國唯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

3. 搜集有關博物館的資料

博物館目錄
【歷史的發展】
【博物館類型】
【國際博物館日】
【博物館之最】
【中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館相關書籍】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博物館不單純是一個市民文化補習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應該成為市民休閑的主要場所之一,獲得多少知識是次要的,享受一下難得的靜謐、幽雅氣氛,並在這個氣氛中放鬆在工作、學習中綳緊的心弦成為來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博物館的文物是靠陳列、展出、宣傳、服務等,達到歷史與現在人的對話,它已成為城市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對人類文化遺存、自然遺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編輯本段]【歷史的發展】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4000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南征北戰,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於戰亂。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今年是第22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麼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恆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還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我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我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日語中的「博物」一詞來源於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詞,而這一來源於拉丁文的詞又是出於希臘文meusion一詞,它的意思是一個專門為供奉希臘神話中掌司詩歌、舞蹈、音樂、美術、科學等活動的九個女神meusin的場所。
在古代希臘,另外有一種與現代博物館性質比較接近的專為保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現。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國慕尼黑,兩種不同名稱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改了名稱並擴大了規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於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群眾開放的博物館。
[編輯本段]【博物館類型】
隨著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館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劃分博物館類型的主要依據,是博物館藏品、展出、教育活動的性質和特點。其次,是它的經費來源和服務對象。
■外國博物館
外國博物館,主要是西方博物館,一般劃分為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和特殊博物館四類。
▲藝術博物館,包括繪畫、雕刻、裝飾藝術、實用藝術和工業藝術博物館。也有把古物、民俗和原始藝術的博物館包括進去的。有些藝術館,還展示現代藝術,如電影、戲劇和音樂等。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有盧浮宮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等。
▲歷史博物館,包括國家歷史、文化歷史的博物館,在考古遺址、歷史名勝或古戰場上修建起來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秘魯國立人類考古學博物館是著名的歷史類博物館。
▲科學博物館,包括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容涉及天體、植物、動物、礦物、自然科學,實用科學和技術科學的博物館也屬於這一類。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巴黎發現宮等都屬此類。
▲ 特殊博物館,包括露天博物館、兒童博物館、鄉土博物館,後者的內容涉及這個地區的自然、歷史和藝術。著名的有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斯坎森露天博物館等。
▲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自然保護區、科學中心和天文館以及圖書館、檔案館內長期設置的保管機構和展覽廳都劃入博物館的范疇。
■中國博物館
山海關長城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在1988年前都是被劃分為專門性博物館、紀念性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三類,國家統計局也是按照這三類博物館來分別統計公布發展數字的。
中國博物館事業的主管部門和專家們認為,在現階段,參照國際上一般使用的分類法,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將中國博物館劃分為歷史類、藝術類、科學與技術類、綜合類這四種類型是適合的:
▲歷史類博物館以歷史的觀點來展示藏品,如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藝術類博物館主要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如故宮博物院、南陽漢畫館、廣東民間工藝館、北京大鍾寺古鍾博物館、徐悲鴻紀念館、天津戲劇博物館等。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以分類、發展或生態的方法展示自然界,以立體的方法從宏觀或微觀方面展示科學成果,如中國地質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台灣昆蟲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等。
▲綜合類博物館綜合展示地方自然、歷史、革命史、藝術方面的藏品,如南通博物苑、山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等。
[編輯本段]【國際博物館日】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一詞,源於希臘文「繆斯庵」,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科學與藝術的九位神女的通稱,她們分別掌管著歷史、天文、史詩、情詩、抒情詩、悲劇、喜劇、聖歌和舞蹈,代表著當時希臘人文活動的全部。
1971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召開大會,針對當今世界的發展,探討了博物館的文化教育功能與人類未來的關系。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國際博物館協會從1977年開始,將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
歷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
1992年主題是:「博物館與環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土著人」(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主題是: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主題是:「反應與責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主題是: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主題是:「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進行斗爭」(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8年主題是:「與文物的非法販運和交易行為作斗爭」。
1999年主題是:「發現的快樂」(Pleasures of discoverty)。
2000年主題是:「致力於社會和平與和睦的博物館」(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建設社區」(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主題是:「博物館與全球化」(Museums and Friends)。
2004年主題是:「博物館與無形遺產」。
2005年主題是:「博物館――溝通文化的橋梁 」。
2006年主題是:「博物館與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主題是:「博物館和普遍遺產」
2008年主題是:「博物館:促進社會變化的力量(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編輯本段]【博物館之最】
▲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美國華盛頓特區斯密斯紹年恩研究院。包含16個博物館和1個國家動物公園,號稱世界之最。擁有1.4億件展品,有6000多個雇員。
▲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的英國自然博物館和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都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之列。雖然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建館時間比美國自然博物館的時間要早116年,但是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基地面積、陳列內容、觀眾人數等方面來說,已經超過了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極其豐富的動物標本和其他珍藏,這是該館開展科學研究和科學宣傳的雄厚基礎。例如,該館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鳥類標本就有80多萬件,在恐龍整理室里就安放著數百幅恐龍骨架標本。
▲最美的博物館之一:1997年,一座石破天驚的建築傑作在西班牙中等城市畢爾巴鄂橫空出世,它以奇美的造型、特異的結構和嶄新的材料立刻博得舉世矚目,被報界驚呼為「一個奇跡」,稱它是「世界上最有意義、最美麗的博物館。」它就是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最多的國家:哪個國家也比不上英國的博物館數量,尤其是倫敦。英國是博物館迷的最愛,也是最早發展出現代博物館學並擁有全世界最高博物館密度的國家。 博物館迷在倫敦,若不在家,就肯定在往圖書館的路上,單是倫敦就有200多家博物館,而且其中不少是免費的。大英博物館從建立伊始就堅持對公眾免費開放。 在城市中麻痹了感覺的自己,能在博物館中慢慢找回細膩的觀察力以及感受藝術和生活的本能。你會受益無窮的。
▲世界五大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英國的大不列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館(冬宮)、中國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其中前四個是世界公認的具有世界性文物收藏的博物館。
△盧浮宮:這個舉世聞名的藝術宮殿始建於12世紀末,是當時法國王室的城堡,被充當為國庫及檔案館。後來經過一系列的擴建和修繕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金碧輝煌的王宮。從16世紀起,弗朗索瓦一世開始大規模的收藏各種藝術品,以後各代皇帝延續了這個傳統,充實了盧浮宮的收藏。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一個博物館。如今博物館收藏的藝術品已達40萬件,其中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和古希臘羅馬等7個門類。1981年,法國政府這座精美的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從此盧浮宮成了專業博物館。其藝術藏品種類之豐富,檔次之高堪稱世界一流。其中最重要的鎮宮三寶是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維納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和《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盧浮宮正門入口處有一個透明金字塔建築,它的設計者就是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
△大不列顛博物館 :大不列顛博物館,即大英博物館始建於 1823年。她的展覽館里保存著最能代表英國藝術和文學的珍品,有很多極珍貴的文件與手稿,如英國大憲章的原稿、莎士比亞手稿真跡等等;有埃及、西亞、東方、希臘、羅馬和英國的歷史文物;有英國歷代的「戰利品」,如小巧的埃及獅身人面像、從雅典女神殿取來的愛爾琴大理石等等;此外還收集了中國、印度等歷史悠久國家的民俗資料、美術品及出土文物。在中國展室可看到許多中國古玩字畫,這些器物多是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掠奪的。其東方藝術館的藏品絕大多數是中國文物,達兩萬多件。其中有六千多年前的半坡村紅陶碗,新石器時代的玉刀、玉斧,商周的青銅器,秦漢以降直至明清各個時期的瓷器、玉器、漆器、繪畫、雕塑等等,乃至博物館後門的兩座大石獅,都是中國藝術品。這里還藏有斯坦因從敦煌藏經洞掠奪的大量佛畫。其館藏最著名的中國名畫是傳為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作《女史箴圖》。這是一卷流傳有緒的著名巨跡,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此件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劫往英國的。 其圖書館以豐富的館藏聞名於世,英國的每種書在此都有保存,事實上,國家所有的出版發行物你都能在此找到。此外不乏各國珍貴的版本和極具價值的文獻手稿。這個圖書館是最佳學問天地,馬克思的《資本論》即在此完成。大英圖書館的藏書中,中國古籍達六萬多種,內有中國波羅蜜佛經的最早版本,《永樂大典》45卷,中國歷代宮廷檔案、竹簡、刻本等,還有敦煌寫本一萬余件。
△大都會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是美國最大的博物館,建於1870年,整個博物館是一幢大廈,佔地8公頃,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1/9,但展出面積很大,不下24公頃,反而是故宮博物院的兩倍。大都會博物館號稱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館,僅畫廊就有200多個,藏有300多萬件各類文物和藝術品。內容卻豐富多彩,體現了資金足、氣派大的美國風格。 移置在館內專建的大廳中巨型玻璃罩里的完整的公元前15年的埃及神殿,它的總重量為800噸,據說拆的時候為了確保原貌,還給每塊磚上都打了標號,令人嘆為觀止,可謂鎮館之寶。服飾館也堪稱世界之最,收集了4個世紀以來五大洲的各民族服裝1.5萬件。我國的蘇州園林,1981年9月才由我國蘇州能工巧匠建成的明軒也被仿建在博物館的主樓二層的北廳之中,這可能真是典型的「文化移植」了,十分吸引觀眾,為了避免擁擠,規定了專門路線入園,由定時電梯控制人數。園中飛檐、雕梁、魚池、涼亭,室內對聯、撣瓶、八仙桌、太師椅一應俱全。除明軒外,還按時間和國別布置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從14至18世紀的室內陳設。盡管都是一樣的富麗堂皇,但法國式的畫頂、英國式的壁爐和西班牙式的傢具還是刻上了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烙印。博物館內還收藏了大量來自中國的文物和藝術品,特別是一些佛像和壁畫,遊客在館內還可以欣賞到一些珍貴的中國古代繪畫,例如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
△埃米塔什博物館
埃米塔什博物館即冬宮,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該宮由著名的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最早是葉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館。1764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從柏林購進倫勃朗、魯本斯等人的250幅繪畫存放在冬宮的埃米塔什(法語,意為「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 冬宮初建於1754至1762年間,1837年被大火焚毀,1838至1839年間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再次遭到破壞,戰後被精心修復。宮殿共有三層,長約230米,寬140米,高22米,成封閉式長方形,佔地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超過4.6萬平方米。冬宮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內部設計和裝飾風格則嚴格統一。四角形的建築宮殿裡面有內院,三個方向分別朝向皇宮廣場、海軍指揮部、涅瓦河,第四面連接小埃爾米塔日宮殿。面向冬宮廣場的一面,中央稍突出,有三道拱形鐵門,入口處有阿特拉斯巨神群像。冬宮四周有兩排柱廊,雄偉壯觀。宮殿裝飾華麗,許多大廳用俄國寶石——孔雀石,碧玉,瑪瑙製品裝飾,如孔雀大廳就用了2噸孔雀石,拼花地板用了9重貴重木材。埃米塔什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最有特色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物。其完整性與華麗程度都令人印象深刻,裝潢豐富,窗上飾框及浮雕裝飾給人以力量,圓柱有規律的排列,牆表面由白色、綠色相間配合,使長長的外觀形形色色,生動起來。1917年2月前,冬宮一直是沙皇的宮邸,後來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佔據。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起義群眾攻下了冬宮。十月革命後,將原來宮廷房舍和整個冬宮撥給艾爾米塔什,1922年正式建立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1946年冬宮表面塗成起初的藍寶石顏色。博物館現包括五座建築物:冬宮、埃米塔什、舊埃米塔什、埃米塔什劇院、新埃米塔什。目前,博物館共分八個部分:原始文化部、古希臘、羅馬部、東方民族文化部、俄羅斯文化史部、古錢幣部、西歐藝術部、從事導游工作的科學教育部和作品修復部。8個部共有藏品270餘萬件,包括史前文化和埃及藝術收藏品以及大量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俄國、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油畫及雕刻。其中有1.5萬幅繪畫,1.2萬件雕塑,60萬幅線條畫作品,100萬塊硬幣和證章,22.4萬件古代傢具、瓷器、金銀製品、寶石與象牙工藝品等。這些工藝品分別陳列在350多個展廳中,如畢加索立體畫展廳,意、法畫家展廳,俄國歷代服裝展廳等。所有展廳各具特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彼得大帝展廳,這里陳列有大量的彼得大帝生前用品,其中許多是他親手製造的。展廳中的一個玻璃櫃中有一尊彼得大帝的臘坐像,頭發是彼得大帝本人的真發。肖像旁立有一木桿,木桿上端兩米多的地方刻有一道線,以示彼得大帝身高超過兩米。同中國故宮一樣,該館藏品異常豐富,因此參觀者如果想要走遍所有全部展廳,恐怕花上一個月的時間都不夠。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里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
紫禁城,四面環有高10m的城牆和寬52m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m,東西寬753m,佔地面積達780,000㎡。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城內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台,高低錯落,壯觀雄偉。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 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築總面積達163,000㎡。整組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經初步清點,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據1925年公開出版的二十八冊《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計有一百一十七萬余件,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於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從1933年2月至5月,宮內重要文物被裝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遂於南京建立文物庫房,並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年,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 別存於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三處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台灣,後於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余箱,但至今還有2,221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近十幾年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而且,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編輯本段]【中國博物館學會】
中國博物館界群眾性的學術團體。
1979年南京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倡議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經有關單位協商,確定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革命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作為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的發起單位。1980年 7月,8個發起單位的負責人在北京開會,決定先成立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10月,在四川成都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成立會,會上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草案)》,選舉產生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籌備委員會委員。
籌備委員會成立後,發展團體會員 155個,編輯出版《中國博協通訊》15期,徵集博物館學論文98篇,完成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的准備工作。1982年 3月23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博物館學會成立大會,正式通過了《中國博物館學會章程》,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
中國博物館學會至1989年已有165個團體會員,1170名個人會員。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博物館學的研究和學術活動,提高博物館的業務和學術水平,開展國際間博物館學術交流活動,增進同國外博物館工作者的聯系,編輯會刊、通訊,編譯博物館學專著、資料。
中國博物館學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中國博物館學會下設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地質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保管專業委員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按照博物館學各分支學科的內容分別組織學術活動。會刊編委會負責學會會刊的編輯、出版、發行工作。
至1989年,中國博物館學會已召開代表大會兩屆,各種學術討論會16次,共收到博物館學論文近千篇,還組織了多次學術報告會和學術座談會,活躍了博物館界的學術空氣,促進了博物館學理論與實際工作水平的提高。

望採納!!!

4. 泉州地域文化有什麼特點

泉州文化及其發展

當辭舊迎新的鍾聲響起之後,泉州迎來了新世紀又一個新年。伴隨著時代前行的步伐,泉州的文化事業呈現出一番繁榮的景象。泉州素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稱。這里曾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對外通商口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琳琅滿目,民風習俗情趣獨具,文化藝術絢麗多姿。這里璀璨的文化充滿著無窮的魅力。泉州是中國第一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了約佔全省三分之二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文化工作在全省舉足輕重,在全國地級市中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於是人們在贊嘆泉州輝煌燦爛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泉州文化發展情況.
關鍵詞:
名勝古跡 名風習俗 文化藝術 名城 歷史文化
綜述
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 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經過長期的交流、碰撞、整合,到了明代,泉州文化更顯示出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地方戲曲由成熟,而趨向鼎盛。明未清初,泉州出現了諸如鄭成功等許多吒風雲的時代英雄人物,促進了泉州文化向海外尤其是對台灣的傳播和影響,同時期封建 政權實施的「海禁」政策,泉州文化更多地體現出本土特色,地方戲曲等又有了新的發展。
泉州山川毓秀,人文鼎盛,哺育出無數英才俊傑,素有「海濱鄒魯」之稱。從唐至清一千多年間,見載史書的人物就有3500多人,他們中有才華橫溢的文學家歐陽詹、王慎中,學識淵博的思想家李贄蔡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俞大猷,政績卓著的政治家曾公亮、梁克家,智勇雙全的軍事家施琅等等。
在近代史上,泉州文化出現了新的景象。「五四」運動後,群眾性文化迅猛發展,首先是學校,而後走向社會。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開展,泉州文化界有識之士紛紛起而應之,掀起了群眾性的文化運動。特別是「9.18」事變後,泉州人民同仇敵愾,進步團體不斷舉辦各種活動,舊劇改革尉為風氣,救亡戲劇不斷上演,抗戰歌曲響徹名山秀水,的近代史上譜寫了革命文化光輝篇章。

閩南方言
泉州方言(即泉州話)分布在今天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區、晉江、南安、石獅、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和清蒙科技工業區等縣(市、區、管委會),其使用人口達658萬多人。泉州方言是閩南方言的一個分支。
閩南方言是一種超地區、超省界的漢語方言。它主要通行於閩南地區、粵東的潮汕地區和台灣省的大部分地區,海南省和廣東的雷州半島一些地區以及浙江、江西、廣西、江蘇和福建的中部及東北部地區,也有講閩南方言的。千餘年來,閩南、潮汕一帶有不少人出洋謀生而相繼向外移居。人語相隨,今天的東南亞諸國,有相當一部分華僑和華裔仍然以閩南方言作為他們的交際工具。
閩南方言分布這么廣,究其「正宗」,應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廈門地區,而泉州方言則是早期閩南方言的代表。這是由泉州在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地位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泉州是閩南開發最早、同時也是福建開發較早的地區。早在唐代,它的經濟已經十分繁榮,泉州位居當時其他五個州府(福州、建寧、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來,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貿易達到鼎盛時期,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成為海上絲綢緞之路起點。泉州因此而成為閩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泉州的主導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權威性,不斷地影響著漳州和閩南各地的方言土語。以泉州音為標准音的梨園戲這一閩南最古老的劇種和南音這一著名的古老曲藝,從誕生起到20世紀的今天,都沒有因為閩南標准音的轉換而受到影響,泉州人黃謙編寫於清嘉慶年間的韻書《香音妙悟》一直被當作閩南各地韻書的藍本。由此可見,泉州音在歷史上的影響之大。
廈門話正好是泉漳之間的一個土語,正所謂有「半漳半泉廈門腔」。鴉片戰爭之後,隸屬於泉州府同安縣的廈門被開辟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從而逐漸成為閩南對外貿易和進出海外的中心。廈門話也因此逐漸擴大影響;廈門音終於取代泉州音,成為閩南話的代表。

宗教文化
泉州城北清源山,秦漢時就有方士、隱者的活動。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泉州最早的道教宮觀白雲廟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時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創建延福寺。
唐景支二年(711年),泉州設置,經濟發展,海外貿易逐漸發達,為多種宗教在泉州的傳播提供了條件。大批道教宮觀我佛教寺院相繼創建。佛教在泉州的傳播過程中,不斷與泉州地方傳統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漸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
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伊斯蘭教和摩尼教也傳入泉州。五代時,閩王政權推崇倡導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達到鼎盛階段。
宋代,最高統治者確立以儒、道、釋合一為格局的中國文化傳統。限制道教、佛教勢力的發展,嚴格僧尼的剃度制度和道士的受籙制度,這樣反倒提高了僧尼、道士的素質。所以宋代出現不少著名高僧和道士,也出現了不少著名的佛教、道教著作。
宋佑二年(1087年),泉州設立市舶司,海外貿易十分活躍,社會繁榮,文化發達。佛教寺院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因此出現歷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橋、造塔盛事,泉州開元寺著名的鎮國塔、仁壽塔,以及著名的洛陽橋、安平橋,就是宋代僧人發起建造的。宋代,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傳,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凈寺。
元代,元廷對各門宗教採取兼收並蓄的態度,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和明教(摩尼教)可以自由傳播,天主教和印度度也在元朝前期傳入泉州,多種宗教在泉州共存並傳播。這與元代泉州成為世界最大貿易港的地位是相適應的。
穆聖的後裔典·烏馬兒,景教徒喬治·闊里吉思,相繼擔任福建省(省治泉州)平章政事,駐扎泉州;對泉州伊斯蘭教、景教的發展影響極大。泉州港主馬八兒國挹伯魯馬爾,在泉州建造印度教濕婆神廟。泉州城內有三座歐洲人興建的華麗的天主教堂。泉州伊斯蘭教清凈寺增至六七座。元廷派遣「管領江南諸路明教、秦教」的高級僧官西雷蒙駐扎泉州。管領泉州路景教僧官吳咹哆呢思,住持興明寺。泉州開無寺有三千多僧人。

這一切表明,元代泉州是世界宗教的輻射點。
元末,朝廷內訌,泉州港成為爭奪的焦點,出現長達十年的「亦思巴奚」戰亂,直至元亡。明初,泉州又出現盲目的排外運動,各門外來宗教受到嚴重摧毀。明末,天主教再度傳入泉州,但因不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於乾隆年間被禁絕。鴉片戰爭後,根據不平等條約,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對泉州教育、衛生帶來影響較大。清末,日本教也傳入泉州。
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泉州的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成立了種自的宗教組織。「文化大革命」中,停止一切宗教活動。1978年以後,泉州的各門宗教相繼恢復宗教協會。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
中國之最在泉州
【伊斯蘭教聖墓 唐】豐澤區靈山 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聖跡
伊斯蘭教聖墓:我國現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蘭教聖跡,在清源山風景區靈山景區內.明代何喬遠《閩記》記載;唐武德年間(公元618年-626年),穆罕默德遣四賢徒來華,一賢傳教廣州;二賢傳教揚州;三賢沙仁謁、四賢我高仕傳教泉州,卒葬靈山。葬後是山夜光顯發,人異其靈聖,故名曰聖墓,山曰靈山。現存兩墓並列,墓蓋用花崗岩雕刻,墓後倚山建馬蹄形迴廊,高約3米,迴廊中的幾根石柱頗似織布的梭子,古建築專家稱為梭形柱 ,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築特色。廊內有歷代石碑5方,正中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輝綠岩碑刻,記述兩位先賢在法厄福爾時代(學者考證:「法厄福爾系古代阿拉伯對唐朝皇帝的稱呼」)來到這個國度;右側一方為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來此墓祭告行香後屬下為之立的記事碑,上刻「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聖靈庇佑。鎮撫蒲和日記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圍還有一些歷代的伊斯蘭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蘭教常用的「雲月」圖案或《古蘭經》片斷。
墓前方有天然巨石一塊,風吹欲動,手推能晃,俗稱「風動石」,明代知府周道光題刻「碧玉逑 」三個大字。這塊風動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風動」。
伊斯蘭教聖墓已成為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蘭教傳播史的重要史跡。

【千年古桑 唐】鯉城區開元寺內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樹齡1300多年.
唐代桑樹: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桑樹,位於泉州開元寺甘露戒壇的西南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開元寺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當時,此地原是一片大桑園。傳說有一天,桑園主黃守恭夢見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黃宇恭說如果桑樹會開蓮花,他就獻地結緣。不幾天,滿園桑樹果然開放雪白的蓮花。黃守恭只好把這片桑園施捨出來,由尊勝院匡護大師主持建寺工程。寺也因此得名「蓮花寺」。至今寺內的這株老桑樹,干分三叉,仍枝繁葉茂,生機勃勃。「桑樹開蓮花」雖屬傳說,但這寺卻因之被稱為「桑蓮法界」。

【老君造像 宋】 清源山老君岩-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
老君岩:道教老君造像,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主景區內,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佔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
老君造像雕於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瑰寶。
老君岩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築群,規模宏大,蔚為壯觀,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道觀明代已廢,但老君造像,經風歷雨,保存至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遊客、很多學者慕名而來參觀考察。現在老君岩已成為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旅遊熱點。法國學者黛安娜.李作為我國文化部外文局專家,隨外籍專家組來泉州考察,在老君岩題言:「這已是我第二次參觀老君岩,但我仍和上次一樣激動,因為這位老人和大地緊緊地融為一體,他好象知道一切,又理解一切。」我國著名規劃專家任震英題贊老君造像為:「老子天下第一」。

【清凈寺 宋】 鯉城區塗門街 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清凈寺,我國現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位於鯉城區塗門街中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凈寺創建於北宋大中祥符2年(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形式建築的。劇門樓北牆的阿拉伯碑刻記載,寺又名「艾蘇哈卜大寺」。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門樓、奉天壇和明善堂。大門樓的外觀具有傳統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築形式。大門朝南,高12.3米,基寬6.60米,門寬3.80米,用輝綠岩條石砌築,分外、中、內三層。第一、二層皆為圓形穹頂拱門,第三層為磚砌圓頂。樓頂為平台,四面環築「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牆左右嵌有二方陰刻「月」、「台」石刻,為伊斯蘭教徒「齋月」用以望月以便確定起齋日期,整座建築造型巍峨壯觀。「奉天壇」是穆斯林禮拜的地方,現僅存四圍石牆。壇的屋蓋明代年間倒塌,殿內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崗岩的殘礎。入東牆尖拱形正門,看西牆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龕,龕內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名石刻,保存完好。寺的西北角為「明善堂」建於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因奉天壇禮拜殿屋蓋倒塌後,教徒們便移此做禮拜。在門摟的東側「祝聖亭」內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重修清凈寺的碑記,是研究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物證。寺內有明成祖於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頒發保護清凈寺和伊斯蘭教的《敕諭》石刻一方,極為珍貴。
清凈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在伊斯蘭世界也是有數的古寺之一。清凈寺是我國與阿拉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

【祈風石刻群 宋】 南安豐州九日山 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
祈風石刻群:我國現存最多的祈風石刻,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九日山景區內,堪稱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遠在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創建延福寺。晉人衣冠南渡,聚居晉江的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望遠,因此山名九日。
九日山以「山中無石不刻字」飲譽宇內。自唐至清摩崖石刻達75方,其中海交祈風及市舶司事石刻l3方,記載了從南宋淳熙元年至咸淳二年(公元1174年-1265年)海舶冬季遣舶祈風和夏季回舶的祈風情況,由太守親臨主持,儀式隆重,市舶提舉及其他官員參加,向海神通遠王祈祝「蕃舶」一帆風順,來往平安。當時海湖漲滿金溪,百舸雲集沿岸,旌旗蔽空,鼓樂喧天,人馬車轎,連綿數里,昔日祈風場面,十分壯觀。
這些屆刻是古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也是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氏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從而領略到泉州在中國史和世界史的應有地位。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來泉州考察,各國專家學者對此勝跡贊嘆不絕,並留下了考察記事品刻,又為九日山增添了光彩。

【洛陽橋 宋】 惠安洛陽 我國現存最早的海港大石橋
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郡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年-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王之琦修復;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 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天後宮 宋】 鯉城區天後路 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
媽祖
天後宮又名天妃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妃宮為我國現存建築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行宮。位於泉州市區天後路,素有「溫陵聖廟」之稱。

天後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據《泉州府志》載:「是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以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欽賜媽祖廟額「順濟」為名,稱「順濟廟」;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和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兩次冊封媽祖為「天妃」,媽祖神格提高,「順濟廟」隨之易名「天妃宮」;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鄭和出使西洋路經泉州,曾奉旨修廟。此地昔日為:「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官府曾在此為商舶出洋舉行祭海大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後」,自此,天妃宮改稱為「天後宮」;清道光年間(公元1830年-1850年)加封媽祖為「天上聖母」。
天後宮歷代均有修復。目前,除較完整地保存有雄偉的大殿、後殿等古代建築外,近年來,在政府及海內外信眾的熱心資助下,已經陸續修復了山門、戲台、鍾鼓樓、東西長廊等建築,並將繼續復建梳妝樓。宮內的「閩台關系史博物館」收藏陳列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和民俗文物。
歷史上,由於媽祖故里莆田隸屬泉州管轄,也由於泉州在宋元時期為世界最大的對外貿港口之一,泉籍移民常由此廟迎接媽祖赴海外奉祀,媽祖信仰隨泉州外交往的發展、海交貿易的興盛、移民熱潮的興起而遠播台、港、澳地區和世界各地,影響深遠。因泉州古稱溫陵,故有「溫陵媽祖」之稱。

【安平橋 宋】晉江安海和南安水頭交界處 我國現存最長的古石橋
安平橋: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又名「五里橋」)位於泉州城南三十公里的安海鎮,橫跨海灘,與對岸的南安水頭鎮相接。據《泉州府志》記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築品橋,未就。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郡守趙令衿成之」。此橋工程前後歷時十三年方告落成,是一座用花崗岩構築的梁式長橋。
安平橋落成後,令衿親自寫記曰:「其長八百十有一丈(2255米),其廣一丈六尺(5米余),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在橋的東、西和中部,還建有五座「憩亭」,兩側設有扶欄,還有石塔、石將軍等文物。橋中段的「水心亭」;俗稱「中亭」,是從前五亭僅存的一座,但亦幾經重修,現存為清代的建築。亭的周圍保存著歷代修橋碑刻十三座。亭上石柱,刻有古代無名氏所撰之對聯,下聯為「天下無橋長此橋」,既括了安平橋長度冠於古代橋梁之首。安平橋的橋墩有長方形墩、半船形墩和船形墩三種形式,橋基則採用「枕木卧基法」,以砂為基底,枕木交叉相疊其上,再在枕木上建造橋墩,與洛陽橋筏形基礎迥異,有所創新。
自南宋建橋以來,雖經十餘次的重修,但舊的不斷破損,橋板斷折,橋墩倒塌,傾斜。1980年國家撥出專款進行全面修復,1985年5月工程竣工。安平橋恢復了歷史的面貌。
安平橋規模之宏偉,工程之浩大,結構之壯美,展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

【東西塔 宋】鯉城區開元寺 我國現存最高石塔,高48.24米
東西塔:我國現存最高的一對石塔,位於泉州市區西街開元寺內。

開元寺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寺廟規模宏偉,佔地面積7.8萬多平方米。氣魄雄奇的大雄主殿、甘露戒壇、藏經閣和東西塔,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築藝術和獨具魅力的神韻著稱於世。為全國重點丈物保護單位。
座落在開元寺中兩側的雙塔,東為「鎮國塔」,高48.27米;西為「仁壽塔」,高45.06米。東、西兩塔是我國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對石塔。
鎮國塔始建於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初為木塔;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易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公元l238年——1250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仁壽塔,始建於五代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為木塔;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1189年)易為磚塔;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1237年),改為現存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構的花崗岩石塔。兩塔塔座均作須彌庄形,塔每層開四門設四龕,門龕位置逐層互換。外有平座扶欄,遊人可環塔遠眺近矚。塔頂有剎,剎尖高托澳金鋼葫蘆,映日閃閃發光。八條鐵鏈從塔剎上盤斜系於八個角脊,每個角脊下還懸掛小銅鍾,全塔共四十個。塔心為八角形實心體,每層修有樓梯,供遊客上下。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計八十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塔須彌座束腰部有三十九幅青石浮雕佛傳圖,故事多取材於佛經及古代印度的民間神話傳說,然後用繪畫雕刻的手法表現出來,更顯得生動、精緻、珍貴。
東西兩塔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表現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獨特標志和象徵。

【草庵摩尼教寺 元】晉江羅山華表山 我國僅存的摩尼教寺廟
草庵摩尼教寺: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光佛、摩尼教寺廟,位於晉江華表山南麓。是研究世界宗教史及中外交通史之重要實物依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史料記載,摩尼教在我國舊稱「明教」。其教義是雜揉佛教、基督教、祆教而成的。公元3世紀中葉在波斯創立。唐武後延載元年(公元694年)傳入中國。與此同時,有摩尼教高僧呼祿法師傳教入閩居泉,卒後葬清源山南麓。明初,由於明太祖嫌其教義上逼國號,遂擯其徒,毀其宮,摩尼教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僅存的珍貴史跡。
草庵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故名。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檐下用單挑出拱。正廳內依崖鑿一圓形佛盒,直徑1.9米,圈內浮雕一尊摩尼尤佛坐像,佛身高1.52米,寬0.83米,面容圓潤,眉毛隆起,散發披肩,顎下二條長須,臉、身、手三部分巧妙地利用岩石不同的自然色調構設,風格迥異.背雕毫光四射紋飾,世稱「摩尼光佛」。在20世紀80年代初,此地曾發掘出宋代明教會的磁碗,證實宋時泉州摩尼教已十分活躍。
草庵摩尼教寺引起了世界學術界、宗教界的巨大興趣。

5. 泉州華光教育基地楊校長叫啥

楊賢洪 :夢想開辦個人軍事模型巡迴展。從重慶來泉務工的他,現已成為泉州一教育基地的主任,上個月舉辦了個人軍事模型展

「我有一個夢想,開辦個人軍事模型巡迴展!」早在1999年,重慶小夥子楊賢洪曾有「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艦艇模型」的夢想,10年過去了,夢想發生了變化。「開巡迴展,才能讓更多的人接受國防教育。」其間,楊賢洪不間斷地努力著;未來的日子裡,為著這個理想,他仍將繼續努力直到年老體邁。

如今,38歲的楊賢洪已經有了自己的「軍事博物館」,角色也從來泉務工人員變成了泉州市中學生國防教育華光基地的主任。至今,楊賢洪已經接待30萬中小學生,並對他們進行了詳盡的國防知識教育。

3間工作室

堆放數百個模型

楊賢洪有3間工作室,每間都密密麻麻地堆放著各類軍事裝備模型,比如主戰坦克模型、中國新型逐艦、新型激光導彈、文圖並茂的100多張展板……走進裡面,彷彿置身於小型的「軍事博物館」,共有數百個軍事模型,分為小模型和大實體模型。

其中一間辦公室里,擺放著3艘6米多長的導彈驅逐艦實體模型,只完成了三分之一。他說,這代表我國現役海軍最先進技術,都是用鐵皮「拼貼」而成,未進行打磨,稍顯粗糙。楊賢洪說,3艘導彈驅逐艦模型與真實驅逐艦的比例是1∶40。在工作室的另一個角落,配著5艘小型保駕護航的航空母艦。「工程量大,估計全部完成還得兩年,只能等下一次展覽了。」

在最大的工作室里,挺立著一支白色火箭,楊賢洪稱之為「長征2號火箭」。這個造型很特別,火箭的四方形底座用紅漆漆成,兩邊焊上了鐵鍬與三角形鐵板結合體,三角板其實是紅領巾的「化身」,它象徵著「騰飛的希望」。奇怪的是,底座上有一大片面積流了好多紅漆,呈流蘇狀,好像是沒漆好。「這不是瑕疵哦,是故意設計的,乍看以為是鮮血正一汩汩地往外流出,代表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他說,這都是他2005年創作的結晶,靈感來自於一次看書經歷。

他回憶,有次看《中國抗日戰爭圖志》時,書中那一段段披露的日寇對中國暴行的文字記載,那一張張血淋淋的畫面在他眼前閃現,他就堅定了走國防教育這條路。因而,他在火箭模型的底座斜面上寫著「居安思危,勿忘國恥」。

買材料資料

欠下一屁股債

從小,楊賢洪對軍事武器特感興趣,還報名參軍,可惜因種種問題,他與部隊失之交臂。2003年,他到泉州晉江一家模具廠打工,平常就只能看雜志「解饞」,後來嘗試製作軍事模型,海陸空各類模型。第一次自製的軍事模型,略顯粗糙,但總算成功了,從此,他開始了「夢想之旅」。

起初,家裡人不理解他,認為他「少了根筋」,放著不錯的工資不拿,卻折騰軍事展覽和國防教育,因為光投入購買國防教育資料以及各種軍事模型的錢就有10多萬元了,現在還欠著一屁股債呢。「搞國防教育沒錢賺,我比誰都清楚。」不過通過展覽,讓更多的人了解國防,在他看來是金錢無法比的。

2002年,他為了製作「中山艦」模型,弄清設計圖紙該如何畫後,曾隻身帶著一箱泡麵和一袋榨菜,到北京請教專家,晚上就露宿街頭。他說:「值得,真的值得。」

楊賢洪撩開褲子、袖子,腿上、手上有著或大或小的疤痕。「這是被鐵皮割傷的,當時還流了一碗血呢,不過現在習慣了。」

6年籌備

個人軍事模型展

一直以來,不少人問楊賢洪,堅持的動力是什麼?每次他都斬釘截鐵地說:「為了普及國防教育。」

上個月,他在東湖公園舉辦了一場個人軍事模型展,大部分材料以及展卡是自費的。他說,為了這次的展覽,他從1999年就開始籌備,2002年也曾在東湖公園展覽過,不過規模比較小,軍備也沒有這么齊全。「之後,我便專心籌備這次的展覽了,用了6年多的時間啊。」他要閱讀許多的資料,在他的辦公室里,就有40個文件檔案,裡面分門別類地收藏著艦隊、海軍、現代兵器等資料,有的還要更細分,比如陸路武器,要分火艦炮、坦克、裝甲車,每本書每一頁都留下他做的筆記。

「我真想大哭一場,6年的心血,今日終於實現了,很欣慰。」當然,他也有迷茫的時候,但他說,不管怎樣,這是一生的夢想,「再苦再累也會堅持走下去。」

6. 泉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崇武古城。整體而言,崇武古城的看點有3大塊:古城牆、石雕和海邊的岩礁。崇武古城的房屋不是用紅磚而是用整塊方形大石建成,所以又被叫做石頭城。雖然年代久遠,但是用石頭砌成的城牆依舊很完整。城牆內有幾個村子,也都是石頭砌成的房子。你可以爬上老城牆處走一走。站在最高的燈塔處,清晰可見整個古代軍事戰略要地的城牆輪廓,視野開闊,可以一覽整個海面,還能望見海上女神媽祖像的柔美背影。
西街。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於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現代洋樓外,還保留著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樓群,簡直是一個活的建築博物館,既蘊含著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百年滄桑巨變。
西沙灣。區內擁有2000多米長的優質沙灘及有「天下第一奇廟」之稱的解放軍烈士廟,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和雜技表演。此外,這里的打靶場、沙灘排球、遊艇、摩托艇等娛樂項目獨具吸引力,風情園大酒店、茶藝走廊、啤酒屋、休閑木屋、購物街、美食街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能為遊客提供完善、周到的旅遊服務。
岱仙瀑布。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使你感到山嵐襲人。岱仙瀑布號稱「華東第一瀑」,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落差139 米,分兩股飛瀉而下,東為岱仙瀑布,西為油漏瀑布。兩處交相輝映,格外壯觀。岱仙瀑布為福建省最大的瀑布之一,名列「泉州十八景」。

7. 全國的省博物館

中國首批83家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如下(按行政區劃排列):
中央部門: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航空博物館、北京魯迅博物館。
北京市:首都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天文館、周口店猿人遺址博物館。
天津市:天津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河北省博物館、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省:山西博物院、中國煤炭博物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遼寧省博物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抗美援朝紀念館、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黑龍江省:東北烈士紀念館、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市:上海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江蘇省:南京博物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南通博物苑、蘇州博物館、揚州博物館。
浙江省:浙江省博物館。
安徽省: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福建博物院、古田會議紀念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廈門華僑博物院、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江西省: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山東省:中國海軍博物館、青島市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省: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洛陽博物館、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湖南省博物館、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市: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四川省:自貢恐龍博物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貴州省: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雲南省博物館、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自治區:西藏博物館。
陝西省: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延安革命紀念館、漢陽陵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8. 媽祖信仰的媽祖古跡

原九牧祖祠在莆田縣西天尾鄉龍山村的烏石,距市區約七公里。祠的後山是九牧的父親唐太子詹事林披與其史韜、弟昌的墓葬遺址。原祠因歷經兵燹毀球,明末修葺,規模已不如前。後九牧後裔又在城內前埭另建祖祠。現存烏石原祖祠的建築物系清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有碑石為記 。
祖祠院內保存幾處古代石刻,對研究媽祖世系具有參考價值。其中有一塊天然圓形石,質地堅硬,紋理細膩,高九十厘米,厚十三厘米,正面刻楷書「烏山」二字,左右分刻行書五言絕句一首:「烏石開靈境,白雲護草廬;徑中松菊在,解組賦歸歟。」末有小字「端州題」署款。背面刻楷書「種槐」二字。另一塊石刻在祖祠前的一口井邊,高七十一厘米,寬三十五厘米,厚十四厘米,刻楷書「硯泉」二字,下款為「端州」,字徑在十厘米至十八厘米之間。這個「硯泉」井口系整塊鑿成,內圍直徑三十厘米,外圍五十厘米。由於年代久遠,外部殘缺嚴重,外圍已由圓變方,且已有裂縫。
按閩林始祖的十一世孫林孝寶,隋代官泉州刺史(當時莆田隸泉州),因奉其父林茂由侯官遷莆田北螺村。至唐林蘊,又奉其父披遷澄渚。披之長子葦,官端州刺史,林下後居烏山,故「烏山」、「端州」皆為林葦之證。「硯泉」亦為「九牧林家」之故典。據《莆陽比事》載,唐大力中,李錡使閩,興學校,獨孤及為作《新學碑》以勸學,林藻、林蘊兄弟因「銘硯泉石,刻志業文」以自勵。未幾,藻舉進士,蘊擢明經。
祖廟山摩崖石刻,祖廟山在湄洲島的北端,三面臨海,一大陸的門夾隔岸相對。這里周圍海床地質為輝綠岩和花崗岩交錯構在。由於 輝綠岩質比較軟,長年受浪濤沖嚙而形成一條條凹槽。每當波浪運動方向垂直進入槽罅中時,槽內空氣受到快速的壓縮發生振動而產生共鳴,發出音色和諧而有韻律的聲響,這就是被稱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湄嶼潮音」。祖廟山上的岩石千姿百態。歷代朝聖者在岩石上留下了許多題刻,但由於海洋風雨所挾帶的鹽鹼腐蝕,多處刻字已難辨識。現在所存字跡清晰的摩崖石刻有以下諸處:
一、「升天古跡」四字楷書刻在祖廟後右方的一塊崖石上,以雙鉤鐫刻,每字大可徑尺,落款小字「住持僧照乘和南叩立世源洋」,是清康熙間刻的。
二、「觀瀾」兩字刻於主峰頂一塊橫卧的巨石上,楷書,字約三尺見方,筆力雄健,氣勢不凡。此處風景極佳。在「瀾」字右下角處刻有《丁已仲春登湄洲山謁天妃聖宮》七律詩一首,行書,全詩是:「湄洲清景勝蓬萊,四望滄江天際回。月滿瓊波諸島靜,潮來銀屋一帆來。嵐華錦鄉峰頭積,怪石玲瓏雲里堆。帝德崇恩神聖地,登臨媿想濟川才。」落款為「署南日寨軍門中軍秦邦錡題」。秦邦錡的里籍、生卒年均待考。南日水寨建於明初,至成化末從島上內徙於忠門的吉了鎮。
三、在湄洲賓館後山崖上有巨石壘疊,其中一塊向南面刻有行書七律一首,已多處風化不清了。詩題是:「××××海上同總戒葉正峰××××東望×××湄洲天姆岩觀×××××韻一律》」。詩可認的字是:「×××××××,海上朱旌衛霍×。×××峰明霽日,滄溟××凈風煙。××共仰王猷壯,靈××瞻天姆賢。試取湄洲山頂石,為×××作燕然。」「款為大明隆慶六年春季奉議大夫溫陵郡丞××××××陳少鶴丁年×書」。此石北的一面刻楷書;「湄洲嶼天後廟乃莆田之古跡也。二十三年春,閩變戡定,余宰是邑,出巡到此。山石嵯峨,海潮洶涌,日出日沒,一覽無余,誠大觀也。爰勒石以志紀念。莆田縣縣長禹治題識。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三月四日。」
明成祖《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碑》
這塊石碑現存放在南京下關建寧路二百九十號院內。碑總高近六米,由碑額、碑身和贔屓(碑身下的龜趺)組成。其中碑身高三百四十厘米,寬一百六十五厘米,厚六十四厘米,為南京市現存古代名碑之一。碑文系明成祖朱棣親撰,計六百七十八字,前部分是散文,計一百零四句,五百一十字,記載遣使海外的目的(「導以禮義,變其夷習」),使者「涉海洋、經浩渺」的艱難歷程,天妃「神顯靈應,默加佑相」的靈異以及建宮和立碑的經過;後部分為七言韻文,計二十四句,一百六十八字。所署立碑時間為「永樂十四年四月初六日」。
此碑怕豎立地點即原南京龍江天妃宮。據《皇明大政記》和《明會典》等載,龍江天妃宮建於永樂五年(1407)。時鄭和初次下西洋歸來,奏稱在海上獲天妃神助,永樂皇帝遂下旨「建廟於都城之外,龍江之上。祀神報貺 」。到了永樂十四年,又鑒於鄭和數次出使,「屢受耀國威於海外,又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於是永樂皇帝又御制此碑,勒銘記功。後來,鄭和也仿效皇帝做法,分別在江蘇太倉劉家港和福建長樂南山港媽祖行宮立了碑記。這塊石碑是國內現存最早的鄭和下西洋記事刻石,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和《天妃靈應之記》碑長樂縣南山天妃宮原是明永樂十年(1412)由航海家鄭和等創建。宣德六年(1431),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前,又對天妃宮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並立了這塊碑刻。據清乾隆《長樂縣志》記載。這座天妃宮因「漸朽壞,乾隆二十六年知縣賀世俊以水神面山非宜,將宮改作書院(吳航書院),移祀天後於今所(城西關外花眉台)。」後來,書院漸漸也荒廢了,這塊碑國長年埋沒失考。迨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長樂縣縣長王伯秋於縣署榛翳中,發現了這塊具有重要史料的碑刻,乃與江蘇太倉劉家港天妃宮的《通番事跡之記》的碑文(原碑已毀)同時公布於世。
這塊石碑高一百六十一點五厘米(包括碑座),寬六十七厘米,厚十六厘米,碑額篆書「天妃靈應之記」。碑額兩旁陰刻海水波浪紋,正中湧出一輪月。碑面邊框刻差如纏枝番蓮的花紋。碑文楷書,共三十行,行最多六十八字。全文只磨損九個字,余皆清晰。碑文記述天妃的顯聖神話和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堪稱《通番事跡》碑的姊妹篇,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一件重要實物資料。
《天妃靈應之記》碑是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六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撥款在原處建築了鄭和紀念館和碑亭。
鄭和銅鍾
這個銅鍾是鄭和為長樂南山天妃宮配套建築——三清寶殿所鑄造的。鍾為葵口,二龍交蟠鈕。身高六十九厘米,鈕高十四厘米,通高八十三厘米,口徑四十九厘米,重七十七公斤。鍾的肩部鑄有十二組相連如意雲紋,其下有回紋帶一周,腹部有雲紋帶一周。兩帶之間的五個長格子內環鑄八卦。其中三格各為雙卦,其餘坎(三)為單卦,旁鑄楷書「國泰民安」;巽(三)亦為單卦,旁鑄楷書「風調雨順」(其取義是坎為水,巽為風之故)。鍾體下部鑄一周楷書銘文:「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鍾一口,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
鄭和《天妃靈應之記》碑載,鄭和等在修建長樂南山天妃宮的同時,「而又發心施財,鼎建三清寶殿一所於宮之左,雕裝聖像,粲然一新,鍾鼓供儀,靡不具備。」再加把宮右原有荒頹的南山塔寺加以修葺,便成為以天妃宮為中心的一整套建築物。又明萬曆間,長樂縣進士陳省《三清殿祝聖道場記》:「長邑舊依三清殿,殿始於永樂間,中官鄭和航海冊封並海諸國,築天妃宮酬神,以其餘材構殿,崇奉老氏。」
據長樂鄭和紀念館介紹,此鍾原懸於長樂縣吳航小學校園作為校鍾,抗日戰爭時期運往內地南平。一九八一年,南平市文物工作者在清理文化大革命期間回收的廢舊物資中發現此鍾,現歸南平市文化館保管。
涵江天後宮明代星圖
莆田市涵江區的三江口是個歷史悠久的優良商港,港口的小駁船要直達市區。早於元代,市內霞徐街新開河畔就建有一座天妃宮(俗稱舊宮),清乾隆四年(1739),涵江四十家航海商組成「天後聖母香燈會」,捐資新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天後宮(俗稱新宮)。這幅明代星圖,就珍藏於新宮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除在宮內正殿懸掛四幅大型的「天後顯聖」軸畫外,另在偏殿中間懸掛這幅星圖,下擺一個巨大的海螺殼,象徵祭海。
星圖為大型卷軸式畫幅,殘長一百五十厘米,寬九十厘米。中央繪圓形星圖,外套雲星,上畫九曜、二十八宿的神像。星圖上下方為文字說明,主要是輯錄我國古代的天文資料。
星圖畫面是以北極為圓心,用墨線畫出兩個同心圓:內圓(即內規)直徑十七厘米,表示星象繞天球北極旋轉時不沒入地平的范圍;外圓(即外規)直徑六十二厘米,表示觀測點可見的空中最大限度。圖上還畫二十八根經線,從拱極圈向四周輻射,間隔寬度不等,分別等於二十作宿的距度。圖上的星官,是仿照我國傳統的三垣、二十八宿為主的畫法。經校核統計有二百八十八個星官,約一千四百顆星。由於圖上已出現十六世紀的一顆客星(即1572年在仙後座出現的「新谷新星」),而圖上文字說明又不避孔丘和玄燁的名諱,故專家鑒定為明末作品。
星圖除以上按我國傳統的畫法外,還參有西方星圖的某些畫法,構成此圖的一大特色。如:在內外規之間分別用黃色和紅色畫兩相相交的不同心圓;在參宿線上畫成一條紅標尺,上刻一百八十八劃短緯線;外圓另套朱墨兩環,外環用硃色截為三百九十一格,內環用墨色截分為三百七十七格。以上這些畫法代表什麼,迄今尚未解開。而更奇特的是,在星圖中心還用另紙剪貼一個內徑僅三厘米的小圓環,上面寫著四維、八千、十二支組成的二十四方位,其寫法排列同航海用的羅盤的「經字」完全一致,這更進一步證明此星圖同航海的密切關系。
一九七七年十月,《文物》雜志社和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在京召集有關專家學者座談,對此圖進行鑒定和討論。會上,大家一致肯定此圖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是一件重要的天文文物。特別重要的是,它與航海有密切關系,從我國星圖發展史上看,此圖補充了從宋到清的古星圖的某些缺環,對有些星官的認證很有幫助。另外,做為大型畫卷式的星圖,以前很少見到。現此圖已編入《中國古代天文圖錄》。
莆田平海「師泉井」碣與《師泉井記》碑
「師泉井」在莆田縣平海天妃宮大門外左旁,井後豎有一塊刻著「師泉」二大字的石碣,楷書字約一尺見方;系清康熙時水師提督施琅所書。石碣高二百厘米,寬六十厘米。井圍呈正方形,用一百零八塊青石砌疊而成,泉水清澈見底,大旱不竭。據施琅《靖海紀聞·師泉井記》說,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施琅統水宮三萬多駐平海澳,發生水荒,遂求助於天妃,得荒廢古井一口,經淘浚,泉涌不竭,以為神之所賜,乃立石井旁,名之曰「師泉」。
《師泉井記》碑鑲嵌在天妃宮大門的內左側壁上,碑身高一百七十厘米,寬九十五厘米。額橫篆「師泉井記」四字,正文楷書豎行,共四百五十四字,記述挖井得泉的經過,歌頌神靈顯聖。此大勢所趨表面斑駁嚴重,多數字跡模糊不清,幸賴《靖海紀聞》尚可校讀。
以上兩塊碑碣是研究我國古代軍事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將列入中國軍事博物館的陳列內容。
永定縣西陂塔式天後宮
福建省永定縣西陂天後宮是明嘉靖間因避倭寇而遷居當地的九牧林氏後裔,於明末清初創建的,佔地六千四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達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坐落在永定河畔。主建築為七層塔式結構,高達三十餘米。牆基用天然塊石干砌,一、二、三層呈四方形,土木結構。底層為天後宮主殿,長十二米,寬十四點四米,高六點五米(內高五點三米)牆厚一米,殿中間四根杉木大柱擎天拔地,直抵塔頂,支撐著寶塔的重心。二、三層三合土鋪地,有一米多寬的走廊。四、五層改為磚木結構,轉為八角形。一至五層有一米寬的木梯供人上下。六、七層是純木結構,中央用大圓杉木作軸心,數十根方木向八方輻射成車輪形。塔頂葫蘆是用瓷都景德鎮特製圓缸壘成的,分黃、紅、藍、白諸色,用八根十厘米粗鐵索拴牢。寶塔四周屋宇環繞,廟堂疊進,共有房舍三十六間。塔南北各有一大天井,北端宮門雕染畫棟,金碧輝煌。宮內壁畫、雕塑、石刻繁多,技藝精湛。宮門後一座木結構戲台,頂部是半圓立體穹窿形,雀替斗拱,五彩繽紛,俗稱「雷公棚」,有良好的集音作用。戲台兩側為化裝室和演員住地。宮門外,坪地開闊,綠樹成蔭。院內,翠柏蒼郁,丹桂飄香。登塔憑欄眺望,十里盆地,一馬平川,遠山近水,盡收眼底。
福建廈門神宵宮分靈於廈門何厝順濟宮,始建於宋朝,現位於忠侖苗圃內。歷史上修建數次,最後一次重建是在1993年。從高處看神宵宮,被綠樹所環抱,四周綠樹成蔭,百花齊放,走進神宵宮彷彿走進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種花草樹木錯落有致,使人心曠神怡。
西陂天後宮的規模結構及其藝術成就都是國內外的天後宮所罕見的。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媽祖史跡的實物依據,而且在建築學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仍珍藏著一種近代發行的鈔票,其圖案就是永定縣的西陂天後宮。該宮現被列為當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神昭漲表」、「聖跡舉國彰」、「寰海慈航」匾額
「神昭海表」匾的來由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台灣朱一貴領導一次反清的民族起義,佔領了全台,清廷命福建水師提督藍理率兵前往鎮壓。藍理效法於當年的鄭成功,從鹿耳門港登陸進攻一舉奏效。雍正四年(1726),藍理以清廷歷次對台用兵獲勝皆由神助為由,提請賜匾,雍正帝遂御書「神昭海表」四字,敕令福建水師提督復制三個匾式,分別懸掛於湄洲祖廟和廈門、台灣兩處行宮。今三處原匾皆已失傳。現存最早的復製品是莆田市仙游縣度尾龍井宮之匾,是清乾隆十年(1745)復制的,距原作時僅十九年。
「聖跡益彰」匾縣掛在湄洲島下山麟山宮的殿堂正中,上款「道光風次乙酉十月穀旦」下款「福建汀漳龍道攝理台灣府事方傳燧敬書」。
「寰海慈航」匾亦懸掛於龍井宮內,上款「道光歲次已丑仲夏穀旦」,下款「欽命提督全省水師軍務統轄台澎水陸官兵劉起龍敬立」。以上三塊古匾都是「閩台同祖」的實物見證。清林清標《重建天後祠記》石刻
在湄洲島對面的港里村(即賢良港),有一座天後祠,裡面除供奉天後像外,還供奉林默的祖先牌位。祠內存有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由《天後志》的編纂者林清標所撰的《重建天後祠祀》石刻一塊。高七十六厘米,寬五十厘米,厚六點四厘米。額橫書「重建天後祠祀」六個篆字,楷書正文(有少數字殘損,全文尚可讀)記載海峽兩岸官民共同募資重建天後祠的史實,對研究閩台關系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祠中還存有與此石大小相仿的《歷朝褒封徽號》石刻一塊。祠的附近又有一口宋代古井,井盤表面石刻「咸淳丙寅八月庚辰石匠游進」十二個字,漢族民間傳說此井即林默幼時「窺井得符」的龍井。
湄洲祖廟寶璽
寶璽為銅質方形,邊長十厘米,高二點五厘米,方鈕高三厘米,面篆體朱文四行,每行四字,共十六字,文曰:「湄洲祖廟,天上聖母,護國庇民,靈寶符笈。」邊框二厘米,左右鐫兩龍飛騰。上方正中一隻圓球中鐫「敕封」二篆字。下方為海浪紋。印紐四周分鐫著「敕賜靈寶秦公金印」八個篆字。
這顆寶璽製作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一直被視為祖廟的鎮宮之寶。清光緒年間,曾將此寶璽復制分贈台灣鹿港天後宮,現被該宮作為重要文物珍藏。煙台天後宮清代建築群
山門:重檐歇山造,木石結構,主樓面闊二間,左右次樓各一間,補加兩耳房,進深兩間。主樓正中懸掛「天後行宮」豎匾。正脊鑲嵌「二龍戲珠」。垂脊飛檐排列十二個玲瓏的小亭了,作為屋頂的重要點綴。斗拱全用木雕彩繪,內容包括近百個我國傳統民間故事。的雕人物、花卉、珍禽、異獸,神態逼真,造型生動,藝術性很高。整座建築由十四根木、石柱子支撐屋頂。兩根青石主柱上的盤龍,姿態活潑矯建、飛鱗舞爪,為石雕精品。其餘成對的石獅、石鼓等亦玲瓏精巧,別具風格。在金龍彩鳳的染坊下,懸掛著圓雕花籃和垂珠,流金溢彩,造型優美,橫卧在四角檐上的木雕男女形象,頗受阿拉伯文化影響,據說寓意為永不倒塌的理想和願望。
大殿:為本組建築的主體,原是供奉天後神像的殿宇,氣勢宏偉,壯觀大方。屋脊鴟吻亦為二龍戲珠。圍脊鑲嵌的瓷片上畫有琴棋書畫圖案及人物、飛禽、走獸等組畫。檐下有雕刻精巧的神話故事。斗拱全由一對對雕工精緻的獅子來撐托,有的怒目睚眥,有的偎依對坐,造型生動,神態各異。大殿內還陳列媽祖全套鑾駕錫制儀仗,包括金爪、金鉞,朝天鐙、龍斗棍、月牙鏟、方天戟、鸞刀、抓印、抓筆等。中染懸掛「■海鏡清」的匾額。
現在該宮被辟為煙台市博物館,並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 泉州的文化史

泉州是福建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地處福建東南部,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同時泉州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

泉州歷史文化悠久,構成其人口的主體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語之一閩南語為泉州的主體語言。西晉年間,中原發生五胡亂華,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於泉州晉江、洛陽江兩岸,今泉州自此興起。迄今泉州每個家族的姓氏均對應一個或多個郡望堂號,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來歷。唐、宋、元朝,泉州逐步發展成為世界大港,在《馬可·波羅游記》里,馬克·波羅認為只有亞歷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並論,甚至比亞歷山大港更加宏偉。當地人們普遍信仰宗教,各種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時期佛教則更為鼎盛。宋、元時期的泉州,對外貿易發達,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五代太守留從效為發展泉州奠定偉大功績;明代時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贄為延續和創新漢文明矢志不渝;明後時期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保全漢文明和抵禦外侮南征北戰。泉州還是多名傑出海外華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賓國父荷西·黎薩,印尼前總統瓦希德。泉州迄今保留著大量的歷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漢族原生態曲藝「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提線木偶、布袋戲等。
泉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古閩越人就已開始。其中儒商文化在泉州經濟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推動泉州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加上泉州人「愛拼才會贏」的拼搏精神使得泉州經濟不斷的發展,並逐漸發展成為福建省的經濟巨頭。
儒商精神這一概念是指一種援儒入商所形成的獨特的商業人格和行為規范,所謂儒商也就是指作為商人而要有儒的精神、儒的氣度、儒的道德規范,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為准則去從商、經商,在商業行為中滲透儒家所倡導和躬行的"仁、義、禮、智、信"。
誠信,是儒家倡導的重要道德規范。儒商的經營原則是「誠篤不欺人亦不疑人欺」,所開辦的商號買賣公道、童叟無欺,獲得了長久而良好的商業信譽。儒商奉行的誠信為本,還表現為守法重約。儒商大多從小就受到「安分守法」的庭訓,有凡事「立字為據」的習慣,能夠信守契約和法條的要求與原則。這些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其現實意義:現代社會,資訊發達、信息透明、法制健全,無論從商從政還是為人處世,惟有堅持誠實守信、平等待人、彼此無欺,才是長遠制勝之道,才能有效促進人的身心和諧與社會和諧。同時,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法治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除了從制度設計上發揮法律與契約的規范作用,還應強化人們的法律意識與契約意識。
義利,是儒家關注的核心價值命題。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商把「重義」視為經商的重要原則,強調寧舍利取義而不見利忘義。明代一位著名晉商在總結其經商經驗時提出,商人應與士一樣,講究道德修行,做到「利以義制,名以清修」。正確處理義利關系,今天仍然是促進人的身心和諧與社會和諧所必需的。在社會分工與合作十分發達的條件下,人們的社會化程度空前提高,人與人之間具有高度的利益相關性。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現代社會是一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有機統一體。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互助友愛等,是促進社會和諧與健康發展的「大義」所在。每個人在謀取自身利益的過程中,必須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並有助於促進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同時是否妨礙他人合法利益的實現;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應該使前者服從於後者。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和諧社會「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求真而務實的泉州商人,不拘泥於傳統封建理學的言義、言理、不言利的舊觀念,把義與利有機地結合起來。他們又信奉謀利而不忘義,謀利就是為了義,有了利才能真正實現義。否則,空談義,不謀利,於事無益,於家無補,一切徒勞。泉州商人知書明理,通情達理,在儒家文化熏陶下,他們為人處世禮讓三先,輕易不與人爭斗,給人以謙恭、儒雅的良好形象。在處理商務活動中,他們以理在先,遵守規矩,守德守義守信。與人相處講道理,明是非,這使得泉州商人在商務活動中,給人以信任感、可靠感,如此便使其生意不斷地做強做大。儒商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泉州寶貴的經濟文化的基礎,更是泉州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人文支撐。
說到泉州的歷史與經濟,海上絲綢之路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歷史。泉州,古稱「刺桐」,作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曾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於南朝而發展於唐朝。到了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被馬可-波羅譽為「東方第一大港」。當時的泉州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上,從泉州港口開出的貨船,裝載著絲綢和瓷器等物品前往印度洋沿岸,然後進入波斯灣地區,形成了一條聯接亞、非、歐、美的海上大動脈,一派繁華熱鬧。 頻繁的貿易讓泉州見證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漢人往泉州的遷移,促進了先進生產工具和造船技術的傳播,也使泉州元宵節泉州游園活與海外地區的海上交通成為可能。唐代中葉,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了絲綢外銷的主要途徑。宋元全盛時期,泉州港更是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不同膚色、不同服飾的外國商人和中國商賈,雲集在泉州街頭,碼頭上進口的香料、珠寶,出口的絲綢、瓷器,堆積如山,各國的商船以及前來進貢朝廷的諸侯國使者,都集中在這個盛大的海港。北宋末年,官府在泉州設置來遠驛,專門接待來華外國使節。一些外國商人,聚居在泉州城南一帶,形成了「蕃人巷」。元代,泉州是中國最重要的港口。當時與泉州有海上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一百多個,中國和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和歐洲各國的交往相當頻繁。往來的商船為東南亞各國帶去了養蠶取絲的技術、精美的宋瓷和青花瓷,也為中國帶來了東南亞的染料、埃及的歷表、印度的香料,還有葯材、犀角、珠寶、鑽石和許多珍禽異獸。商船來來往往,每次能裝載二三百噸貨物,揚帆出海,十分壯觀。因為擁擠和超載,當時有些運載貨物的商船剛出港口就沉沒了,今天泉州港口附近還有百餘只沉船,沉船上有大量宋元明清時期的瓷器。
同其他港口城市一樣,泉州至今還保存著海岸文化交流重鎮的歷史與遺跡,其中包括因港口形成的橋梁建築,比如中國第一座跨海石橋——洛陽橋。這座橋梁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將生物學和工程學綜合運用的工程,它首創了筏形橋基,並且採用種植牡蠣的方法加固橋基。泉州還有中國古代最長的跨海石橋安平橋,全長2250米,直接從碼頭插入海岸,供人和貨物進出。透過這些橋梁,人們看到了港口昔日的繁榮。古泉州的其他建築,也體現著中外文化藝術的相互滲透。比如泉州的清凈寺,圓形的穹頂、尖拱形的大門,具有十分濃郁的阿拉伯宗教建築風格,細部結構卻又有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各國商客不同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給泉州留下了豐富的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泉州確定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館」。
這些宗教遺跡,是泉州發達的海上貿易促成的文化遺存,也與從事航運的人們特有的海神崇拜有關。人們從泉州港口出海時,常在泉州西郊九日山麓的廷福寺舉行祈風儀典,祈禱中外商船都能平安地抵達或歸來。人們同時還拜祭女性海神媽祖。由於泉州港口的地位和影響,泉州迅速成為媽祖信仰的傳播中心,並在華人世界具有廣泛的影響。祈風和拜祭儀式中,人們會在岩石上刻上祈禱的記錄,長時間以來形成了寶貴的祈風遺跡。這些石刻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跡,記載了泉州港同東南亞、印度洋、波斯灣、紅海和東非等地區的海上貿易史及民間友好交往史,是現存中國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證,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豐碑。
泉州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可上溯至遠古閩越族文化。周秦以後,特別是西晉和唐朝年間,中原漢族大規模南渡入閩,中原文化開始的泉州大地紮根、衍化,土著文化日漸式微,尤其是唐代,泉州港口經濟崛起,逐漸成為閩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埃及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與泉州通商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00多個,呈現出「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中原文化蔚為主流,泉州成了「朱子過化之區」。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礎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

這里有網站,可以自己去看:http://www.8264.com/whither-info-11211.html

10. 泉州的歷史名人

1、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

閱讀全文

與泉州軍事博物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