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軍事理論戴

軍事理論戴

發布時間:2021-02-04 04:58:12

① 大學生軍事理論考試 題目 希望各位軍事高手回答下!!!謝謝

(一) 無產階級的戰爭觀和方法論
1. 無產階級的戰爭觀
無產階級戰爭觀主要包括戰爭的起源和根源、戰爭的本質和目的、戰爭的性質、無產階級對戰爭的態度和戰爭的最終目的等。
毛澤東同志在革命導師對戰爭起源和根源問題研究的基礎上,作出了精闢的概括:"戰爭--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
對於戰爭的本質,毛澤東通過對戰爭與政治、戰爭與經濟關系的論述,得出戰爭的本質和目的,無非是為了取得或維護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在論述戰爭與政治關系時,毛澤東發展了列寧的觀點,提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在這點上說,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但是戰爭有其特殊性,在這點上說,戰爭不即等於一般的政治。'戰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繼續'。政治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再也不能照舊前進,於是爆發了戰爭,用以掃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礙";"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而對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毛澤東看得非常清楚,他把"有足夠給養的經濟力量"作為選擇和建立根據地的基本條件之一。他認為:"只有開展經濟戰線方面的工作,發展紅色區域的經濟,才能使革命戰爭得到相當的物質基礎,才能順利地開展我們軍事上的進攻,給敵人的'圍剿'以有力的打擊;才能使我們有力量去擴大紅軍,……也才能使我們的廣大群眾都得到生活上的相當的滿足,而更加高興地去當紅軍,去做各項革命工作"。
對於戰爭的性質,毛澤東進行了科學的劃分,"歷史上的戰爭分為兩類,一類是正義的,一類是非正義的。一切進步的戰爭都是正義的,一切阻礙進步的戰爭都是非正義的"。作為無產階級革命者,對待戰爭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擁護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
2. 戰爭方法論
毛澤東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研究和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中,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整套研究和指導戰爭的基本方法,這些基本方法,對研究和指導戰爭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具體來說,毛澤東的戰爭方法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遵循戰爭規律研究指導戰爭
毛澤東認為,戰爭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客觀物質運動的形式之一,像自然界和其他社會活動的領域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他說,"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戰爭的特性也使人們在許多的場合無法全知彼己,因此產生了戰爭情況和戰爭行動的不確定性,產生了錯誤和失敗。然而不管怎樣的戰爭情況和戰爭行動,知其大略,知其要點,是可能的"。既然這樣,人們就可以認識戰爭,把握戰爭的規律,並通過此去指導戰爭。
(2) 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研究指導戰爭
所謂階級分析方法,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去觀察和認識階級社會的歷史現象的一種方法。毛澤東結合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把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的學說,成功地運用於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過程,並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這一思想。例如,毛澤東和老一輩革命家提出了無產階級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的領導權問題。在此基礎上,毛澤東論證了無產階級如何實現革命領導權的問題,以及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問題。
(3) 堅持辯證的觀點研究指導戰爭
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指導戰爭,是毛澤東戰爭方法論的重要內容,貫穿於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過程。這種方法包括:著眼特點,具體地研究戰爭;著眼發展,動態地研究戰爭;著眼全局,整體地研究戰爭;著眼實際,客觀地研究戰爭;著眼矛盾,運用對立統一的規律研究戰爭。
綜上所述,毛澤東戰爭方法論的最根本的一點,就是一切從戰爭的客觀實際出發,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導戰爭,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精髓所在。
(二)人民戰爭思想
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革命戰爭中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是人民軍隊建設、我軍戰略戰術的形成和國防建設的理論基礎;是中國人民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法寶。
1. 人民戰爭思想的理論基礎
人民戰爭,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為了反抗階級壓迫或民族壓迫而組織和武裝起來進行的戰爭。人民戰爭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戰爭的正義性,二是廣泛的群眾性。
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之所以成為無產階級最先進的軍事理論科學,成為我黨進行革命戰爭的基本指導路線,就在於它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
(1)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是其人民戰爭想的基本出發點。
(2)戰爭偉力存在於民眾之中。毛澤東從唯物史觀的高度考察戰爭,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中所起的偉大作用,他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革命戰爭如果離開了人民群眾,那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失去了進行戰爭的雄厚的物質基礎。例如:遼沈戰役中,東北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先後組成了個二線兵團,約30萬人,不斷補充我軍。陳毅同志曾形容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3)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之所以成為我軍以弱勝強、克敵制勝的法寶,就在於他最合理地把進行戰爭的人力、物力這兩個最基本的因素巧妙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革命戰爭中發揮出最佳的作戰效能。在人和物這一戰爭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中,人的因素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這是馬克思主義一條重要的軍事原理,也是我黨進行人民戰爭的重要理論依據。毛澤東明確地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2. 人民戰爭思想的主要內容
(1)黨的正確領導是人民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實行人民戰爭必須要有正確的領導,必須要有革命的政策和措施。我國的革命戰爭,從星星之火開始,逐步形成燎原之勢,最後戰勝國內外強大的敵人,取得中國革命戰爭的徹底勝利,從根本上說,就在於我們所進行的革命戰爭,有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是實行人民戰爭的首要條件。
(2)以人民軍隊為骨幹。無產階級要用暴力奪取和鞏固政權,就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毛澤東指出:"從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學說的觀點看來,軍隊是國家政權的主要成份。誰想奪取國家政權,並想保持它,誰就應有強大的軍隊"。進行人民戰爭,如果沒有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作骨幹,就不能對付反革命軍隊的猖狂進攻,人民群眾的斗爭就不能得到有力的支持,人民戰爭就難以蓬勃開展起來和長期堅持下去。
(3)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和戰略後方。創建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中國政權的道路,是毛澤東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偉大戰略思想,是中國革命戰爭的顯著特點之一。其具體內容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地區,依靠和發動農民群眾,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和組織民主政權,進行武裝斗爭,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落後的農村建成先進的鞏固的革命根據地,造成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革命陣地,並以此為依託,開展廣泛的人民戰爭。
(4)廣泛深入地動員人民群眾。人民戰爭的威力,在於人民群眾直接或間接參加戰爭的廣度和深度,人民群眾參加戰爭的廣度和深度又取決於革命政黨對人民群眾發動的廣度和深度,而人民群眾的發動,只有進行廣泛深入的政治動員才能實現,這是人民戰爭贏得勝利的最基本條件。
(三)人民軍隊思想
1、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
第一次大革命的失敗和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的嚴酷現實,使毛澤東悟出了無產階級政黨必須掌握武裝斗爭的領導權,他第一個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毛澤東畢生重視槍桿子,視軍隊為命根,他一生把掌握軍權作為實現革命理想的最主要手段。
2、創立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
毛澤東吸取了中外軍事家的文韜武略,提出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的治軍方略和建軍原則。
一是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毛澤東認為,我軍是無產階級的軍隊,首先要從政治上建軍。要從政治上建軍,靠的是黨的力量,要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直至今天,這仍然是我軍遵循和堅持的根本原則。
二是規定了人民軍隊的性質。毛澤東指出:"緊緊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為中國人民服務,就是這個軍隊的唯一宗旨。"為人民服務,是我軍區別於其他任何軍隊的本質特徵,是毛澤東建軍原則的核心。我軍在革命戰爭和保衛祖國的長期斗爭中,始終遵循這一宗旨,從而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
三是創立了政治工作三大原則。進行強有力的政治工作,是毛澤東建軍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我軍的政治工作,隨著革命戰爭的發展而逐步完善,形成了"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的三大原則。
例如:在平津戰役中,北京能夠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就是瓦解敵軍原則正確使用的典型。當時,以傅作義為首的55萬國民黨軍隊盤踞京津地區。如果硬打,只能是城毀人亡,其後果不堪設想。毛澤東高瞻遠矚,一方面在軍事上兵臨城下,以造成大軍壓境之勢;一方面開辟第二條戰線,進行政治瓦解。最後迫使傅作義起義,北平和平解放,使古老的名城絲毫無損地回到人民手中。
(四)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簡單地說,是指毛澤東指導戰爭和指揮作戰的原則和方法。它是毛澤東高超戰爭指導藝術的總結,它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指導規律,是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十分精彩的部分。
1、立足全局,審時度勢
立足全局,審時度勢,是毛澤東指導戰爭和指揮作戰的第一個原則。不考慮長遠利益的人,就不能策劃好眼前的問題;不考慮全局利益的人,就不能策劃好局部的問題。"謀萬世"、"謀全局",就是全局觀念,就是戰略意識。
例如:1947年上半年,蔣介石雖然在軍事上處境日益不利,但同我軍相比,其兵力、兵器仍占優勢。蔣介石決心不變,繼續貫切將戰爭引向解放區的戰略方針,加強對山東、陝北的重點進攻,力求迅速解決這兩個戰場的問題,再行轉兵其他戰場,以達到最後摧毀解放區、消滅我軍主力的目的。蔣介石的這一"啞鈴"戰術,棋著不為不高,用心不為不絕。
從受敵人重點進攻的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來看,形勢也相當嚴峻。山東解放區已大部被敵佔領,只剩下膠東半島的片偶之地;陝北方面,胡宗南的25萬大軍已佔領延安,毛澤東率領著中央機關和警衛人員組成的小分隊,經常被敵人追擊,爬山越嶺、風餐露宿。可就在這種險惡的情況下,毛澤東堅持不過黃河。他目光敏銳,審時度勢,對全局作了透切的分析。他認為,中國的時局將要發生一個新的變化,軍事形勢在朝著有利於人民的方向發展。毛澤東抓住影響整個戰爭全局的重要關節,作出了"大舉出擊,經略中原"的戰略決策。
毛澤東胸有全局,高瞻遠矚,而各路大軍指揮員又能創造性地貫切統帥部的意圖。劉鄧大軍為了全局的勝利,面對著40個師的國民黨軍隊,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英雄氣概,長驅直入,一舉插進敵人的戰略縱深。劉鄧大軍占據大別山,東震南京,西挾武漢,南控長江,北瞰中原,象一把利劍插入國民黨的心臟。象這種戰略全局上的出敵不意的進攻行動,在戰爭史上是絕無今有的。三路大軍突破黃河以後,與國民黨主力逐鹿中原,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拉開了大決戰的序幕。
2、靈活用兵,因敵制勝
我國歷代有作為的軍事家無不重視靈活地使用兵力。兵聖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宋代軍事家岳飛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些名言,都強調了要根據敵情的變化和戰場的情況,靈活地使用兵力。
毛澤東說:"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作靈活。根據毛澤東的論述和他指導戰爭的實踐,靈活用兵可概括為五個方面:
(1)因時用兵。所謂因時,即天時,指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戰場情勢變換無窮,戰機稍縱即失。因時用兵,要抓住戰機,分秒必爭;定下決心要當機立斷,切不可猶疑寡斷,貽誤戰機。
(2)因地用兵。戰爭指導者不僅要巧借天時,還要會妙用地利,根據戰場環境擺兵布陣。解放戰爭時期,首先發起遼沈戰役就是一個極好的證明。遼沈戰役戰役打響以後,我軍先克錦州、再殲廖耀湘、後取沈陽和營口。遼沈戰役,我軍歷時52天,殲滅了衛立煌集團38個師47萬人,取得了我軍第一次戰略大決戰的偉大勝利!
(3)因敵用兵。解放戰爭,對國民黨軍隊作戰,我軍多以大兵團決戰,一次殲敵幾萬乃至幾十萬人。但到了朝鮮戰爭時期,美軍有強大的空中優勢,且戰術上採取集團滾進、齊頭並進。尤其是作戰初期,遭到幾次慘敗以後,變得謹慎小心,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對此,毛澤東變換戰法,採取了"零敲牛皮糖"的戰術,最終將美和南朝鮮的軍隊控制在三八線以南,並簽訂了板門店協定。
(4)因己用兵。毛澤東因己用兵,有兩大要則:一是擇其優,避其弱;二是知人善任,擇優選將。毛澤東對其統領的將帥知仁善任,非常了解,非常信任,除委以重任外,還賦於其指揮決策權。而各路將帥都能根據毛澤東總的戰略意圖,臨機處置,靈活指揮,在各自統領的戰場上,打得有聲有色。
(5)因勢用兵。勢指態勢、氣勢。簡明地說,"勢"是"形"的運用,也就是軍隊實力的發揮。因勢用兵,要因勢而乘,因勢而動。毛澤東向來重視謀勢,三大戰役結束後,我軍控制了大半個中國,長江以北地區已基本解放。這時,國內外許多人提出了窮寇莫追,劃江而治的主張?quot;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吸取了項羽未能乘勢擊敗劉邦,縱虎歸山,最後落得霸王別姬、自剔烏江的教訓,乘勢發出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號令。毛澤東一聲令下,於1949年4月20日,我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突破湯恩伯、白崇禧兩個集團70萬大軍防守的長江天險。以大迂迴、大包圍的戰術對敵實施戰略追擊,奪南京、戰上海、攻武漢、取重慶,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江南各省,終於贏得了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
3、集中兵力,運動殲敵
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是毛澤東一貫的作戰指導思想,並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這一思想。他提出?quot;我們的戰略是'以一當十',我們的戰術是'以十當一',這是我們制勝敵人的根本法則之一"。"對於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 例如:
(1)重點用兵——牛刀戰術。即要想集中兵力,必須重點用兵。
(2)是後發制人——貓盤老鼠戰術。意思是說,同強大的敵人作戰,要象貓盤老鼠一樣,盤軟了再吃。盤的過程,就是調動敵人,將肥的拖瘦,瘦的拖疲,疲的拖垮,使其由強變弱。爾後集中兵力,加以各個殲滅。
(3)是擊其要害——虎口拔牙戰術。先弱後強,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強大之敵,並不排除在必要和可能的情況下打"強"敵。打敵要害,往往能夠取得全盤皆活的效果。
(4)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 —— 叫花子打狗戰術。
古今中外,聰明的軍事家都力爭打運動戰。在毛澤東的著作里,軍隊的機動被他簡單地稱之為"走"。毛澤東善打運動戰。為此,西方軍事界稱毛澤東為"東方運動戰的大師"。還有人稱毛澤東是以走起家的統帥。
戰爭不僅是力量的競賽,而且是雙方智慧的較量。"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是毛澤東軍事思想中戰略戰術的精髓。
在戰爭指導上,毛澤東從不按常規辦事,他的辦法是"放開兩手,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大家可以回顧一下,在戰爭年代,我軍除濟南戰役等少數戰例外,大多是運動戰。如被毛澤東稱為"一生中的得意之的四渡赤水河戰役、三次反圍剿戰役,都是運動戰。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運動戰規模越打越大,從幾萬人的仗發展到幾十萬乃至上百萬軍隊參加的大戰役。毛澤東說:"大踏步進退,不拘一城一地之得失,完全主動作戰,....調動敵人各個擊破"。

② 大學考試容易嗎第一次考試考了軍事理論,覺得還挺簡單,其他考試也是這樣的嗎一般人考試都能拿多少分

這個因學校而定的,不過只要你平時沒有曠課太多,按時交作業,一般都是可以回過的。

③ 軍事理論考試可不可以帶手機

應該要求關機的吧

④ 求《軍事理論》復習筆記

-。-不是開卷考試么

⑤ 大學軍事理論考試不帶東西好過嗎

最好還是帶本課本吧,每個情況人不一樣,有的人考軍理可能不需要課本,但是帶一本課本比較保險。

⑥ 戴鳳翔的簡介

19歲投軍南京兩江總督府,任勤務兵兼督府子弟陪讀,1902年考入江南將弁學堂,開始接觸西方軍事指揮理論。1904年畢業充新軍第9鎮馬標任排長,時晚清政府為培養現代軍事指揮人才,鼓勵在職軍官進新式軍校繼續學習。經湖南同鄉兩江總督魏光燾舉薦,同年入江南騎兵學校,1906畢業回9鎮馬標任隊官(連長),受該鎮三十三標統帶趙聲(黃花崗起義總指揮)影響加入同盟會,在新軍中積極宣傳革命思想,秘密開展武裝反清活動。1908年,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科(保定軍校、陸軍大學前身),與李濟深、齊燮元同期。
戴鳳翔先後就學中國近代著名的三座新式軍官學校,軍事理論全面豐富,在新軍中具有廣泛人脈。辛亥革命爆發後,迅速潛回湖南老家,聯絡在新軍中任職的同學,於1911年10月22日發動長沙起義,長沙光復後,配合湖南軍政府組織湘軍援鄂,並親臨前線督戰。湘軍班師,經黃興舉薦任湖南軍務部長、湖南陸軍小學校長,1912年授陸軍少將銜。1924 年,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軍校,受該校教練部主任、保定同
學李濟深邀請,赴廣州參與黃埔軍校建校工作。後退出軍界,赴日本考察軍事教育,潛心軍事學術研究,期間多次上書國民政府,積極應對日本隨時可能發動的侵略。日軍侵華期間峻拒偽職,重回陸軍大學授課(1938年陸大遷長沙),鼓勵學生殊死抵抗。抗戰勝利後,任「辛亥革命湖南同志會」會長虛職,著有《兵要地理》、《騎兵要術》、《九一八以來之中日關系》等。

⑦ 關於軍事理論的詩句 最好帶出處 急用 謝謝

《前出塞》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⑧ 軍事理論小論文

everyheart1991 ,你好:
我就選第一個方面吧,下面我給你一些提示,希望對你有幫助。
毛ZD同志認為,政治、經濟、軍事、地理諸因素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客觀條件。他在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偉大實踐中,總是通過敵對雙方政治、經濟、軍事、地理諸因素的分析,揭示每場戰爭的客觀規律,在既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覺的功能性,去爭取戰爭的勝利。
戰爭與政治。首先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毛澤東同志指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這一論述造成我們,無論任何戰爭都是政治的產物,都是為政治服務的,都是在政治的領導下進行的。政治貫穿於古今中外的一切戰爭之中,政治貫穿於每場戰爭的全過程。縱觀人類戰爭的歷史,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所進行的戰爭,無不是從事這場戰爭的階級、民族、國家、集團的政治的繼續。每一場戰爭的爆發進行和結局,一刻也離不開政治。革命戰爭是革命政治的繼續;殖民戰爭是殖民政治的繼續,帝國主義戰爭是「世界霸權」政治的繼續,因此,從本質上講,戰爭就是政治。
但是「戰爭有其特殊性」。因而,戰爭不等於一般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毛澤東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戰爭與政治的相互關系。
其次,戰爭從屬於政治,由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政治是目的,戰爭是手段,必然使政治對戰爭產生決定性影響。也就決定了政治與戰爭的關系是服從關系。戰爭必須服從政治、戰略必須服從政治。
政治對戰爭的決定性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政治決定著戰爭的爆發與結束。第二,政治決定著戰爭的性質和結局,戰爭的性質是由戰爭的政治目的決定的,政治目的的進步或反動,決定著戰爭的正義性或非正義性,而戰爭的性質決定著人心的向背,從而對戰爭的前途和結局產生決定性影響,正象毛澤東分析人民解放戰爭時指出的:「蔣介石軍事力量的優勢只是暫時的現象,只是臨時起作用的因素,美帝國主義的援助,也只是臨時起作用的因素;蔣介石戰爭的反人民的性質,人心向背,則是經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這方面人民解放軍占著優勢。人民解放軍的戰爭所具有的愛國主義的正義的革命性質,必然要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這就是戰勝蔣介石的政治基礎」。(《毛澤東選集》第1246頁)第三,政治規定著戰爭的指導路線,政治對戰爭的領導作用,是通過戰爭指導路線實現的,而戰爭指導路線又是由領導戰爭的階級的政治路線規定的。第四,政治統率一切斗爭形式,為戰爭創造條件,在戰爭的准備和進行過程中,軍事斗爭形式是大量的和主要的,同時還需要有其它斗爭形式作直接或間接的配合,例如,經濟、文化、外交等斗爭形式,而這一切斗爭形式都由政治統率著。充分發揮政治的這種統率作用,可以充分發揮各種斗爭手段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動員人力、物力、財力支援戰爭,為戰爭的勝利創造更多的有利條件,此外,政治對戰爭的決定性影響作用還突出地表現為人的精神因素對戰爭作用上。精神因素是戰爭勝多的決定因素之一。因此,加強戰爭中精神因素的培養與建設,是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再次,戰爭反作用於政治。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和毛澤東在論述政治對戰爭的決定作用的同時,也充分肯定戰爭對政治的反作用,首先,戰爭一旦發生,它將按照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政治必須充分注意戰爭所具有的某種程度的獨立性,使自己的活動有助於達成戰爭的政治目的;如果政治的活動忽視或違背戰爭的客觀規律,就有造成全軍覆沒的危險。其次,歷史經驗證明,戰爭的結局直接影響雙方戰後的政治發生方向和政策。影響的程度因戰爭性質和情況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一方的失敗,往往要改變戰前的政治方向,國內政局和政策,因為「軍事上破產不可能不成為深刻的政治危機的開端」。(《列寧軍事文集》第13頁)有時,也可能不改變政治方向,只調整某些政策。毛澤東說:「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是戰爭解決問題」。(《毛澤東選集》第514頁)在歷史上,還沒有一個階級不經過戰爭而奪取國家政權的。這一事實雄辯地證明,正義戰爭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取得階級解放的正確途徑。革命的階級和民族只有勝利地進行革命戰爭,才能取得階級和民族的解放,實現革命的政治目的。反之,如果不進行革命戰爭,或戰爭失敗,則無法改變受壓迫、受奴役的地位。

戰爭與經濟的關系
任何非正義的戰爭,在民心正義面前都是紙老虎;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未來任何一個「強國」都不可能憑借強硬的武力去佔領一個國家。任何侵略戰爭也許能夠贏得一次戰爭的勝利,但是戰爭最後的勝利永遠屬於正義的國民。現今各國都注意發展各自的軍事力量。而且一些大國正在發動第三輪軍備競賽,各國有的出自本國的安全考慮,有的是政治野心的膨脹和領導無能的戰略轉移……。
所有的一切都是源於當今世界經濟。世界經濟持續走低,私慾的佔有已經超過經濟的平衡趨度;世界經濟如負重超載的拖車在喘息前進,甚至停止不前。當今各國政府無人也無力改變這種整體世界經濟形勢。因此一些國家(如美、英、日、意等發達國家)為擺脫如今經濟問題,而採取了戰爭方式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二來想通過戰爭消費來拉動本國經濟的發展。因此現今地區局部小規模的戰火不斷,但是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問題。 歷史證明從海灣戰爭以來,到近期的伊拉克戰爭,戰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隻能反映出他們國內經濟矛盾進一步激化……;矛盾的加深趨勢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些聲稱政治、經濟大家的人們,只能望而興嘆,而無能為力,順其自然、且得苟安。因此,他們即崇尚戰爭又害怕戰爭,不敢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經濟問題的發展似畢導致世界大戰的爆發,但也未必竟然。如何扭轉這種畸形經濟發展形勢,它需要政治家們有過人的膽量和才能,轉變經濟模式,達到驚世的更高創舉。我也不知道建立什麼樣的模式,但是,我知道要想做到這個轉變很難,其中的關鍵就是打破人們的私有觀念,改變經濟的貨幣標志形式,為了更好地消費,要力求真實客觀的平均,不至於出現主觀形式上的平均,以至於經濟的嚴重失衡;因此,要嚴控經濟的平衡趨度,並保障人們的穩定的基本生活水平;不要讓私慾侵吞了未來的發展,為自己和別人打造戰爭的墳墓;減少你的一點私慾,得到一份平安、幸福和美好的未來!

戰爭與政治的關系:
首先戰爭是政治爭端的解決的終極手段,是政治的最高表現形式。對於一個政府來說,發動或進行一場戰爭,如果獲勝,可以增加它的政權合法性,如果戰敗,就會削弱其合法性。比如,清朝政府和日本進行的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清朝政府的合法性就大大削弱,因為它不能再代表中國的民族利益了。
戰爭與經濟。一定程度上的戰爭是經濟發展的催化劑,比如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用我國的戰爭賠款大力發展教育,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為打敗俄國奠定了基礎。但超過國家承受能力的戰爭則會損害經濟發展,比如俄國強行參加一戰加快了本來就很脆弱的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凋敝和蕭條,最終使得七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

⑨ 大學軍事理論課論述題:我軍建軍建軍以來取得哪些成就主要分哪幾個階段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 。土地革命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帽徽
爭時期稱中國工農紅軍,抗日戰爭時期稱國民革命軍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新四軍,從國共內戰時期起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的解放事業和抗擊外國侵略和幫助鄰國(抗美援朝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艱苦的努力和偉大的貢獻。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毛澤東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依靠基層民眾,進行了土地革命戰爭、參加了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歷經艱難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戰勝了國內外的強大敵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事業立下不朽功勛,贏得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與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解放軍抵禦外來侵略,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維護國家獨立與安全,參加和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在加強自身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鞏固國防、維護國家領土完整與安全的堅實基礎。 中國人民解放軍誕生於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湘南起義和湖北東部等地區的起義。這些地區起義後保留下來的部隊,當時叫中國工農革命軍,1928年5月以後,陸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1937年7月7日爆發抗日戰爭,8月25日紅軍的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9月11日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活動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中起來,10月2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1945年,同盟國中國戰區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並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軍」一詞。中國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中共領導下的關內各解放區部隊大批進入東北地區,10月31日和東北抗日聯軍等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中國爆發國共內戰,解放區各部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人民解放軍。經過數年的國共內戰,推翻了國民政府的統治,後又進軍西藏,統一了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擔當保衛國防,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任務,同時開展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使之發展成由陸、海、空三軍組成的諸軍、兵種合成的軍隊。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 從建國初至建國六十周年為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進行過共14次閱兵式。

閱讀全文

與軍事理論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