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武器裝備試制

武器裝備試制

發布時間:2021-02-21 06:05:13

1. 中國兵器工業試驗測試研究院的簡介

中國兵器工業試驗測試研究院以強軍報國為己任,代表兵器試驗測試技術整體力量,負責武器裝備試驗方法和測試技術研究與應用,打造面向三軍與國防科技工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武器裝備綜合試驗與測試技術研究基地,形成多區域、多平台、多環境、天地一體的中國兵器工業試驗與測試技術體系。
經過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研究院試驗設施、裝備齊全,高精尖測試設備國內領先,科研技術力量雄厚,獲得國防科學技術獎和部級科技進步獎60餘項,具備為各類型號武器系統提供准確、可靠參數的試驗測試能力,業務領域已由兵器行業擴展到航空、航天、船舶、電子等國防行業和陸軍、海軍、空軍、二炮等軍兵種,在國家重點武器型號裝備項目研製生產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榮獲中央組織部、人事部、國防科工委、總政治部、總裝備部聯合頒發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突出貢獻獎」。
研究院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軍民產業並舉,依託華山旅遊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休閑旅遊、養生娛樂產業,開發建設了華山御溫泉度假村、華山射擊俱樂部等項目,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到了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和陝西省人民政府、渭南市人民政府、陝西省國防科工辦的表揚。

2. 參加武器裝備招標活動必須要具備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嗎

1 什麼是裝備承製單位?

裝備承製單位,是指承擔武器裝備及配套產品科研、 生產、修理、試驗及技術服務等任務的單位。

2 為什麼要取得裝備承製單位資格?

軍隊實施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審查制度,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條例》、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審查管理規定》等法規,作為「采購方」,對武器裝備「供應商」實施的資格審查,目的是降低裝備采購風險,提高裝備建設質量效益、促進承製單位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取得裝備承製單位資格, 意味著該「供應商」的能力和管理水平達到軍方基本要求,可以承擔武器裝備采購任務,並簽訂裝備采購合同。

3 什麼是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審查?

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審查,是指軍方對承製單位資格的申請受理、審查實施、批准注冊、監督檢查等一系列管理活動。通過資格審查的單位,將統一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承製單位名錄》(以下簡稱《名錄》)。

4 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審查由軍隊哪個部門牽頭組織,如何實施?

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審查由軍委裝備發展部統一管理, 各軍兵種(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裝備部組織軍事代表機構實施,具體工作由各級合同監管部門負責。資格審查工作實施「兩報兩批」制度:一 是申請單位向全軍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審查申請受理點遞交資格審查申請,各軍兵種裝備部核實後上報審查計劃,由軍委裝備發展部統一下達;二是各軍兵種裝備部按照計劃組織審查工作,對於審查通過的單位,軍委裝備發展部批准注冊,發放裝備承製單位資格證書。

5 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審查與裝備采購管理工作的關系是什麼?

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審查是裝備采購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獲得裝備承製單位資格是承擔裝備采購合同任務的前提條件。

6 未取得裝備承製單位資格證書的單位能否與軍方簽訂合同?

未取得裝備承製單位資格的單位,不能與軍隊直接簽訂裝備采購合同(部分預研項目除外),特殊情況報軍委裝備發展部批准。

7 從某一軍兵種申請取得的資格,能承擔其他軍兵種任務嗎?

可以。裝備承製單位資格為全軍統一管理,資格證書全軍通用。比如:從空軍渠道申請取得的資格,也可承擔海軍或其他軍兵種裝備合同任務,前提是擬承擔的裝備任務,須在資格證書確認的承製裝備范圍內

3. 關於現代軍用兵器的資料

坦克是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堅固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斗車輛。它是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和裝甲兵的基本裝備,主要用於與敵方坦克和其它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野戰工事,殲滅有生力量。坦克的研製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當時為了突破敵方由壕溝、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等組成的防禦陣地,迫切需要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一種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為一體的新式武器。於是,英國於1915年開始研製坦克,第二年就投入生產,並參與了1916年9月15日的對德作戰。這種稱為遊民I型的坦克靠履帶行走,能馳騁疆場,越障跨壕,不怕槍彈,無所阻擋,很快就突破德軍防線,從此開辟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代。從那時起到現在,世界上已經建造了十幾萬輛坦克,成為各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

空降兵的主戰武器。

過去,人們習慣上按照坦克的重量將坦克分為重、中、輕三類,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現代坦克重三、四倍,達188噸,車長9米,高3.66米,寬3.67米,正面裝甲厚達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溝,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礙,並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員。坦克上裝有150毫米火炮和兩挺機槍。輕型坦克只有10-20噸,多為水陸兩用坦克,裝有85毫米口徑的火炮,主要是用於空降或陸戰隊使用。60年代以後,由於二戰時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現代化程度大大提高,所以習慣上把在戰場

上執行主要作戰任務的坦克統稱為主戰坦克。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是助年代以後研製的俄國的T—80、美國的MIAI、德國的豹11、英國的挑戰者、以色列的梅卡瓦和日本的細式等。這些坦克的戰斗全重一般為40-60噸,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時,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時,載有3-4名乘員。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05-125毫米口徑火炮,直射距離一般在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鍾6-9發,彈葯基數為39-60發。

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是現代坦克戰鬥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坦克的觀瞄系統、火炮威力和彈葯的威力。現代坦克一般採用先進的計算機、紅外、微光、夜視、熱成像等設備對目標進行觀察、瞄準和射擊。坦克炮可以發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彈等多種類型的炮彈,還可發射炮射導彈。不同類型的穿甲彈對目標的破壞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離上能夠穿透400毫米厚的裝甲,在1000米距離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裝甲,破甲厚度可達700毫米。除具有較大的破壞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對固定目標射擊可達80%,1500米行進間對活動目標射擊能達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生動制導炮彈,命中精度還會大大提高。不難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導彈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優於導彈,所以各國主戰坦克仍以火炮為主要攻擊武器。

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統、坦克推進系統、坦克防護系統、坦克通信設備、坦克電氣設備及其它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

總體結構

現代坦克大多是傳統車體與單個旋轉炮塔的組合體。按主要部件的安裝部位,通常劃分為操縱、戰斗、動力-傳動和行動4個部分。

操縱部分(駕駛室)通常位於坦克前部,內有操縱機構、檢測儀表、駕駛椅等;戰斗部分(戰斗室)位於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車內空間,內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統、通信設備、三防裝置、滅火抑爆裝置和乘員座椅,炮塔上裝有高射機槍、拋射式煙幕裝置等;動力傳動部分(動力室)通常位於坦克後部,內有發動機及其輔助系統、傳動裝置及其控制機構、進排氣百葉窗等;行動部分位於車體兩側翼板下方,有履帶推進裝置和懸掛裝置等。

在總體布置上,大多數坦克是是駕駛室在前,戰斗室居中,動力-傳動室在車體後部且發動機縱置。有的坦克將發動機橫置,有的坦克將動力-傳動裝置布置在車體前部。

坦克乘員多為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裝彈、駕駛等任務。有些坦克採用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這樣就不需要裝填手,通常為3名乘員。

武器系統 主武器多採用120毫米或125毫米口徑的高壓滑膛炮。炮彈基數一般為40~50發,主要彈種有尾翼穩定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和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採用高密度的鎢合金或貧鈾合金彈芯,初速達1650~1800米/秒,在通常的射擊距離內,可擊穿500餘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多用途彈對鋼質裝甲的破甲深度可達600毫米左右,而且兼備殺傷爆破彈功能。各種炮彈多採用帶鋼底托的半可燃葯筒。有的坦克炮有自動裝彈機,有的坦克炮可發射反坦克導彈(也稱炮射導彈)。

輔助武器多採用7.62毫米並列機槍、12.7毫米或7.62毫米高射機槍,有的裝有榴彈發射器。

現代坦克普遍裝備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系統,包括數字式火控計算機及各種感測器、炮長和車長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微光夜視儀或熱像儀、火炮雙向穩定器和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和炮長控制裝置等。火控計算機用微處理機作中心處理裝置;測距儀多用摻釹釔鋁石榴石或釹玻璃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感測器可自動輸入多種信息,供計算火炮瞄準角和方位提前角;炮長主瞄準鏡多為可晝夜測距、瞄準的組合體裝置,並配有瞄準線穩定裝置,車長主瞄準鏡一般為周視潛望式。

現代新型主戰坦克,火炮俯仰范圍-6°~+20°,火炮和炮塔為電液或全電式驅動,炮塔最大回轉速度0.393~0.995弧度/秒,射擊反應時間6~12秒,首發命中率65%~90%。

推進系統

多採用廢氣渦輪增壓、中冷、多種燃料發動機,有的採用了電子控制技術,M1和T-80坦克安裝了燃氣輪機。發動機功率多為883~1103千瓦,轉速2300~2600轉/分,單位體積功率達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時。

傳動裝置多採用電液操縱、靜液轉向的雙功率流動液行星式,將動液變矩器、行星變速箱、靜液或動靜液轉向機構、減速制動器等部件綜合成一體,功率密度有的高達811千瓦/米。T-72、T-80坦克傳動裝置,採用了兩個與側傳動器相組合的機械行星式變速箱。

坦克行動裝置多採用帶液壓減震器的扭桿式懸掛裝置,有托帶輪的小直徑負重輪式和銷耳掛膠的橡膠金屬履帶式履帶推進裝置。90式和「挑戰者」等坦克採用了液氣式或液氣-扭桿混合式懸掛裝置。

坦克單位功率多為20千瓦/噸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時,越野速度30~5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坦克通行能力:最大爬坡度約30°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多數坦克裝有導航裝置和隨車攜帶有可拆卸的潛渡裝置。

防護系統

車體和炮塔前部多採用金屬與非金屬復合裝甲,車體兩側掛裝屏蔽裝甲,有的坦克在鋼裝甲表面掛裝了反應裝甲,有效地提高了抗彈能力,特別是防破甲彈穿透能力。坦克正面通常可防禦垂直穿甲能力為500~600毫米的反坦克彈丸攻擊。

為撲滅車內火災和防止破甲彈穿透裝甲後引起車內油氣混合氣爆炸,車內多裝有自動滅火抑爆裝置。為減輕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殺傷破壞,車內安裝有三防裝置,有的在乘員室的裝甲內表面附設有削減中子流貫穿的防護襯層。此外,還配有煙幕裝置及其它偽裝器材和光電對抗設備,並採取進一步降低車高,合理布置油料和彈葯,設置隔艙等措施,使坦克的綜合防護能力顯著提高。

通信設備

一般裝有一部短波或超短波調頻電台和一套坦克車內通話器,車外有用於步坦聯絡的通話盒,指揮坦克通常裝備兩部電台。現代坦克電台多採用集成電路,帶有保密機、抗干擾裝置和微處理機控制器,最大通信距離可達25~35千米。

電氣設備

電源採用低壓直流供電體制,多裝有一台功率為10~20千瓦的硅整流交流發電機和4~10塊容量達300~600安培小時的蓄電池,T-72坦克採用了直流的起動-發電兩用電機。坦克各控制系統引入了大量電氣、電子部件,有的用電裝置採用了自動程序控制,並開始形成一個信息傳輸、功率控制、數據處理和故障自檢的多路傳輸的統一控制體系。

分類

20世紀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戰斗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中、重型。通常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超過85毫米,主要用於偵察、警戒,也可用於特定條件下作戰。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05毫米,用於遂行裝甲兵的主要作戰任務。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 毫米,主要用於支援中型坦克戰斗。英國曾一度將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裝甲較厚,機動性能較差,用於伴隨步兵作戰。巡洋坦克裝甲較薄,機動性能較強,用於機動作戰。

60年代以來,多數國家將坦克按用途分為主戰坦克和特種坦克。現在,主戰坦克已經取代了傳統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是現代裝甲兵的主要戰斗兵器,用於完成多種作戰任務。特種坦克是裝有特殊設備、擔負專門任務的坦克,如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噴火坦克等,多為輕型坦克。

簡史

乘車戰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早在夏代就有了從狩獵用的田車演變而來的馬拉戰車。但坦克的誕生,則是近代戰爭的要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

問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為突破由塹壕、鐵絲網、機槍火力點組成的防禦陣地,打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機動、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1915年,英國政府採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利用汽車、拖拉機、槍炮製造和冶金技術,試制了坦克的樣車。1916年生產了Ⅰ型坦克(圖2),外廓呈菱形,剛性懸掛,車體兩側履帶架上有突出的炮座,兩條履帶從頂上繞過車體,車後伸出一對轉向輪。該坦克乘員8人,有「雄性」和「雌性」兩種。「雄性」裝有2門57毫米火炮和4挺機槍,「雌性」僅裝5挺機槍。1916年9月15日,有49輛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戰役。當時為了保密,英國將這種新式武器說成是為前線送水的「水箱」(英文「tank」)。結果這一名稱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這個單詞的音譯。

一戰期間,英、法和德國共製造了近萬輛坦克,主要有:英Ⅳ型、A型,法「聖沙蒙」、「雷諾」FT-17(圖3),德A7Ⅴ坦克等。其中,法國的「雷諾」FT-17坦克數量最多(3000多輛),性能較好,裝有單個旋轉炮塔和彈性懸掛裝置,戰後曾為其它國家所仿效。

這些早期坦克,結構形式多樣,有固定的頂置炮塔或側置炮座,也有旋轉式炮塔或無炮塔結構,裝有37~75毫米口徑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數挺機槍,或僅裝機槍。坦克轉向,有的靠離合器和制動器系統,有的靠與兩條履帶分別聯動的輔助變速箱或電動機,有的由兩套發動機變速箱組分別驅動兩條履帶,靠變換兩履帶速比轉向。坦克戰斗全重7~28噸,單位功率2.6~4.8千瓦/噸,最大行程35~64千米,裝甲厚度5~30毫米。

由於當時技術水平的限制和生產設備簡陋,坦克性能較低,其火力主要用於殲滅有生力量,裝甲只能防禦槍彈和炮彈破片,沒有無線電通信設備和光學觀察瞄準儀器,行駛顛簸、速度緩慢,機械故障頻繁,乘員工作條件惡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於引導步兵完成戰術突破,不能向縱深擴張戰果。但坦克的問世,開始了陸軍機械化的新時期,對軍隊作戰行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發展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戰術與技術發展思想的探索和實驗時期,各國研製裝備了多種類型的坦克。輕型、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在結構上還出現了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胎-履帶式輕型坦克、水陸兩用超輕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英「馬蒂爾達」步兵坦克和「十字軍」巡洋坦克,法「雷諾」R-35輕型、「索瑪」S-35中型坦克,蘇Т-26輕型、Т-28中型坦克,德PzKpfwⅡ輕型、Ⅳ中型坦克等。

這些坦克與早期的坦克相比,戰術技術性能有了明顯提高。戰斗全重9~28噸,單位功率5.1~13.2千瓦/噸,最大速度20~43千米/時,最大裝甲厚度25~90毫米。火炮口徑多為37~47毫米,炮彈初速610~850米/秒,發射穿甲彈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鋼裝甲;有的坦克為增強支援火力,安裝了75或76毫米口徑的短身管榴彈炮,直至發展將小口徑加農炮、中口徑榴彈炮和數挺機槍集於一車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開始採用望遠式和潛望式光學觀察瞄準儀器、炮塔電力或液力驅動裝置和坦克電台,出現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推進系統多採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機,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轉向離合器或簡單差速器式轉向機構和平衡式懸掛裝置。反坦克炮出現後,一些國家為增強坦克的裝甲防護,設計了傾斜布置的裝甲,並按照各部位中彈的概率分配裝甲厚度。

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30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T-34中型(圖4)、IS-2重型坦克,德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M4中型坦克,英 「邱吉爾」步兵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97式中型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57~85和88~122毫米,炮彈初速781~935米/秒,主要彈種是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射距 500米的最大穿甲厚度約150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電台、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257~515千瓦的汽油機,蘇聯採用了坦克專用高速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制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45~100毫米,有的達152毫米,炮塔的最厚部位達185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斗全重 27~55噸(德國後期的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69.4噸),單位功率6.4~15千瓦/噸,最大速度25~64千米/時,最大行程 100~300千米。

輕型坦克僅在戰爭的初期有所發展,主要作為應急裝備和在特種戰斗條件下使用。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實質上是無旋轉炮塔的坦克),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於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受限制,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經受了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戰斗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戰後發展

戰後至50年代,蘇、美、英、法等國借鑒大戰使用坦克的經驗,設計製造了新一代坦克,主要有:蘇Т-54中型、Т-55中型坦克、Т-10重型坦克和PT -76水陸坦克,美M48中型坦克、M103重型坦克和M41輕型坦克;英「百人隊長」中型坦克和「征服者」重型坦克,法AMX-13輕型坦克等。

這一時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戰斗全重36~65噸,火炮口徑分別為90~105和120~122毫米,車首上裝甲厚度76~127毫米,傾角55~60 度,鑄造炮塔多呈半球形,前部裝甲厚度110~200毫米,發動機功率382~596千瓦,單位功率為9~13千瓦/噸,最大速度34~50千米/時,最大行程100~500千米。有的坦克配備了旋轉穩定式超速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開始採用火炮雙向穩定器、紅外夜視儀、合像式或體視式光學測距儀、機械模擬式彈道計算機、三防裝置、自動滅火裝置和潛渡裝置。

輕型坦克重14~23.5噸,乘員3~4人,火炮口徑為75或76毫米,炮塔裝甲最大厚度20~40毫米,發動機功率176~368千瓦,單位功率12.6~16千瓦/噸,最大速度44~65千米/時,最大行程260~350千米。 PT-76坦克在水上使用噴水式推進裝置,最大航行速度為10.2千米/時。AMX-13坦克採用了結構新穎的「搖擺式」炮塔,首次安裝了坦克炮自動裝彈機,炮塔上加裝有反坦克導彈發射架,可發射4枚反坦克導彈。

現代坦克

60年代出現的一批戰斗坦克,火力和綜合防護能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克服了重型坦克機動性能差的弱點,從而停止了傳統意義的重型坦克的發展,形成一種具有現代特徵的戰斗坦克,即主戰坦克。主要有:美M60A1、蘇T-62、英「酋長」、法AMX-30、聯邦德國「豹」Ⅰ、瑞典Strv103B(簡稱「S」)坦克(圖5)等。

這些主戰坦克,戰斗全重36~54噸,火炮口徑105~120毫米,發動機功率427~610千瓦,單位功率 9~15.4千瓦/噸,最大速度48~65千米/時,最大行程300~600千米。主要技術特徵是:普遍採用了脫殼穿甲彈、空心裝葯破甲彈和碎甲彈,火炮雙向穩定器、光學測距儀、紅外夜視夜瞄儀器,大功率柴油機或多種燃料發動機、雙功率流傳動裝置、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三防裝置和潛渡裝置;降低了車高,改善了防彈外形;有的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T-62坦克開始採用滑膛炮,發射尾翼穩定炮彈;「酋長」坦克為了控制車高,駕駛員呈半仰卧狀態操縱車輛;「S」坦克去掉了傳統的旋轉炮塔,火炮與車體剛性固定,並採用自動裝彈機和自動拋殼機,以及柴油機與燃氣輪機組合的動力裝置和可以調節車高、車姿的液氣式懸掛裝置。

各國發展的主戰坦克,都優先增強火力,但在處理機動和防護性能的關繫上,反映了設計思想的差異。如法AMX-30坦克偏重於提高機動性能;英「酋長」坦克偏重於提高防護性能;而蘇、美等國的坦克,則同時相應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這一時期新出現的輕型坦克主要是美M551式,裝有口徑為152毫米的短身管兩用炮,可發射普通炮彈和「橡樹棍」反坦克導彈,採用鋁合金裝甲車體,戰斗全重16噸,能空投、空運和利用折疊式圍帳浮渡。

現狀

70年代以來,現代光學、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技術成就,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坦克的設計和製造,使坦克的總體性能有了顯著提高,更加適應現代戰爭要求。主要的新型主戰坦克有:蘇T-72、T-80、德國「豹」Ⅱ、美M1A2,英「挑戰者」2型,法AMX「勒克萊爾」,日本74式、90式和以色列「梅卡瓦」3型、韓國88式、巴西「奧索里奧」、義大利「公羊」、印度「阿瓊」。這些坦克仍優先增強火力,同時較均衡地提高機動和防護性能。

70年代以來的主戰坦克,其火力性能、機動性能、防護性能雖有顯著提高,但重量和車寬已接近鐵路運輸和橋梁承載的允許極限,且受地形條件限制大,使之對工程、技術、後勤保障的依賴性增大。由於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結構日趨復雜,成本和保障費用也大幅度提高。為了更好地發揮坦克的戰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製中越來越重視採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設計,努力控制坦克重量,並提高整車的可靠性、有效性、維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些局部戰爭大量使用坦克的戰例和許多國家的軍事演習表明,坦克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於50年代後期開始生產59式中型坦克),60年代初定型並投產了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70年代以來研製和生產了69式、80式和88式主戰坦克。88式坦克戰斗全重 38噸,安裝有口徑為105毫米的線膛炮,火炮雙向穩定器、火控計算機、激光測距和晝夜合一觀瞄裝置組成的新型火控系統,滅火抑爆裝置,三防和潛渡裝置及新型電台,採用了復合裝甲和功率為537千瓦的廢氣渦輪增壓柴油機,單位功率14.1千瓦/噸,最大速度55千米/時,最大行程500千米。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來地面作戰的重要突擊兵器,許多國家正依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積極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就,發展21世紀初使用的新型主戰坦克。坦克的總體結構可能有突破性的變化,出現如外置火炮式、無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徑有進一步增大趨勢,火控系統將更加先進、完善;動力傳動裝置的功率密度將進一步提高;各種主動與被動防護技術、光電對抗技術以及戰場信息自動管理技術,將逐步在坦克上推廣應用。各國在研製中,十分重視減輕坦克重量,減小形體尺寸,控制費用增長。可以預料,新型主戰坦克的摧毀力、生存力和適應性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

4. 《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名錄認證》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有什麼區別

1、發證單位不同

《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名錄認證》由軍委裝備內發展部發放,《容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由國防科工局發放。

2、資金要求不同

《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名錄認證》要求固定資產凈值不低於300萬元(純軟體類單位固定資產凈值不低於150萬元),《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無資金要求。

3、優惠政策不同

《裝備承製單位資格名錄認證》取得許可證後,企業能享受免除16%軍品增值稅。《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取得許可證後,部分地方民企取得軍工資質可獲得政府專項資金獎勵。

5. 現代武器的資料有哪些

《一生要了解的現代海空武器》

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是1972年由美國克萊斯勒公司開始研製,1981年定型。主要有基本型、批量生產型(M1A1)和改進型(M1A2)等型號。目前,基本型已全部進行了改裝。

M1坦克車長9.77米、寬3.65米、高2.4米,是世界首次採用燃氣輪機作為主動力的制式坦克,越野速度和加速性能非常優秀,最大時速可達72公里。

M1坦克具備優異的防彈外形,正面部分裝有先進的喬巴姆裝甲。1988年6月開始生產的M1A1在車體前部加裝貧鈾裝甲,強度是原來的5倍。

在武器裝備方面,M1基本型的主炮為1門105毫米線膛炮,除可發射制式炮彈外,還可發射曳光尾翼穩定脫殼貧鈾彈芯穿甲彈等。在火力控制方面,該坦克採用了指揮儀式數字式坦克火控系統,使坦克具有在行進間射擊固定目標和運動目標的能力。

M1A1主戰坦克主要特徵是裝備了1門120毫米滑膛炮,防護力也大大強於M1基本型。M1A2主戰坦克改進項目眾多。

與M1及M1A1相比,它的突出優勢來自於它的數字化車輛電子系統。迄今為止,M1A2已參加了美國陸軍為實現數字化而進行的所有「先進作戰實驗」,被認為是美國陸軍數字化部隊的「先行者」。

(5)武器裝備試制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軍隊武器裝備建設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實現了從第一代裝備向第三代裝備的整體跨越,初步建成了中國特色武器裝備體系,開創了武器裝備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復合發展、跨越發展的全新局面,為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為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在這其中,陸軍作為地面作戰的主力,40年來,武器裝備體系實現全面更新換代,陸上機動作戰能力不斷提升。

6. 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怎麼樣

中國的武器裝備還可以,現在正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中!特別是近幾年,武器的更新和信息化程度有了大幅的提高!

7. 裝備作戰試驗的概念和作用

《武器裝備作戰試驗》是一部關於武器裝備作戰試驗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組織體制等基回礎性理論問題答的專著。全書共分13章,在內容上以信息化戰爭對武器裝備試驗工作提出的由性能試驗向作戰試驗轉型的需求為背景,以如何正確看待武器裝備作戰試驗和如何科學組織武器裝備作戰試驗為主線,系統闡述了武器裝備作戰試驗的基本概念、地位作用、類型特點、主要內容、典型方法、實施流程、系統評估、試驗體制、試驗保障、試驗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對於我軍深入研究並初步建立符合國情實際、具有我軍特色的武器裝備作戰試驗體制機制以及開展相關試驗工作具有一定積極意義。

《武器裝備作戰試驗》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可作為軍隊院校軍事裝備學相關專業基礎教材,可供武器裝備試驗人員和軍隊各級機關、院校及科研單位人員閱讀。

8. 現代武器的資料,不要網址,只要資料

新中國成立時,我軍(主要是陸軍)的武器裝備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開國大典大閱兵時,我軍展示了75毫米野戰炮、105毫米榴彈炮、37和57毫米高炮等,以及P—15型殲擊機、蚊式轟炸機、PT—19型教練機、L—5型通信觀察機。

然而,由於有些武器是在戰爭中從敵人手中奪過來的,因此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步兵武器裝備多,海、空軍和陸軍特種兵的武器裝備少,陳舊落後。尤其是飛機、軍艦少得可憐,坦克、大炮也為數不多。60架作戰飛機多達10個機種,有的已破舊不堪,有的缺少配件。

國慶大典之後,為了改善武器裝備,中共中央確定進口蘇式武器裝備。194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訪蘇時,於27日向斯大林、華西列夫斯基和布爾加寧等提出了向蘇聯購買飛機裝備等問題。經雙方商定,當年10月15日蘇聯飛機第一批進口。至年底,共進口各型飛機185架。朝鮮戰爭爆發後,我國加速了從蘇聯進口武器裝備的步伐。1950年和1951年,共接收了12個蘇軍航空兵師的裝備,進口了36艘蘇聯魚雷快艇。1953年6月4日,我國又和蘇聯簽訂了進口(含轉讓製造)81艘艦艇的協定。1951年至1954年間,還從蘇聯進口了60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和36個步兵師的輕武器。空軍從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組建了多個航空兵師,擁有各型飛機3000多架,形成了包括殲擊、強擊、轟炸、偵察、運輸航空兵的空中力量。1954年和1955年,蘇聯軍隊從安東(今丹東)、沈陽和旅大地區撤回國內時,我軍有償接收了蘇軍1個潛艇基地、5個殲擊機師、1個轟炸機師、2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師、3個地面炮兵師、3個高射炮兵師等部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

到1955年底,我國共進口和接收蘇式各種槍80餘萬支(挺),火炮1.1萬多門,坦克裝甲車輛3000多輛,飛機約5000架,艦艇約200艘(含轉讓製造部分),雷達和探照燈1400多部,無線電和有線電通信機1.2萬多部,舟橋15套,主要工程機械500多部,防化專用車輛100多輛,以及各種彈葯和配套裝備。

自從1956年7月19日,在東北沈陽,我國仿製生產的第一架殲擊機即殲—5型,首飛藍天成功。中國人民由此步入航空工業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弱到強的奮斗歷程。1956年以後,還進口了不少飛機、艦艇和其它個別裝備的仿製樣機。在進口蘇式武器裝備的同時,我軍先後成立了炮兵、坦克、空軍、海軍、工兵等學校。我國抓緊了軍工建設和武器裝備的生產。

1951年初,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為主任,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重工業部部長李富春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員會,根據朝鮮戰爭的需要,提出了提早進行兵工建設的方針,並於同年6月20日作出了《關於兵工建設問題的決定》。按照這個決定,1952年以前,軍工企業自製了一些輕武器和彈葯,修復了一部分舊雜式武器備裝備。從1953年起,逐步開始仿製蘇式武器裝備,先後新建和擴建了79個規模較大的軍事工廠,武器裝備的仿製和試制投入了生產。到1955年底,我軍利用進口和國產的武器裝備,換裝和新裝備了陸海空三軍師級單位。

至此,海軍和空軍的裝備已初具規模,陸軍特種兵的裝備也迅速發展起來,步兵的舊雜式武器裝備絕大部分被淘汰,基本上實現了武器裝備的制式化、全軍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比新中國成立時大大提高了一步。1959年,我國又自行研製了「59」式中型坦克,從而宣告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結束。此時,我國航空工業短短建國十年內,自己研製出了超音速噴氣戰斗機和轟炸機。

二、第二次飛躍:武器裝備從摩托化向機械化的轉變,諸軍兵種武器裝備尤其是空軍、海軍、二炮部隊的武器裝突飛猛進,基本實現了由進口化、引進化、仿製化到國產化、自製化、改進化的飛躍

武器裝備國產化,是從仿製蘇式武器裝備開始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大量仿製的武器裝備相繼裝備部隊。其中以軍械火炮、通信、工程、防化等武器裝備進展最快,到1962年底,所需品種和數量基本上可由國內生產解決。飛機的仿製速度也比較快,繼1954年仿製成功雅克—18初級教練機之後,1956年和1959年又先後仿製成功殲5型和殲6型飛機。殲7型飛機和輕型、中型轟炸機,都是60年代先後仿製定型和裝備部隊的。

50年代海軍創建之初,裝備的只是從國民黨軍隊繳獲來的有限幾艘艦艇。建國10周年的時候,我國才有了第一艘自己研製的艦艇。到80年代,海軍專用裝備完成了蘇聯提供的魚雷快艇、魚雷潛艇、護衛艦、獵潛艇、掃雷艦等艦艇的轉讓製造和半成品裝配,並仿製了其中部分艦艇,裝備了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導彈快艇、登陸艇、獵潛艇、魚雷艇、掃雷艇、常規艦艇與特種艦艇。並多次實施海上作戰演練和從近海到太平洋的遠航訓練,展示出具有多種作戰能力。60年代,又依照蘇聯的技術資料,先後仿製了魚雷潛艇、水翼魚雷快艇和兩型導彈快艇。

而各種戰術導彈的仿製工作卻起步較晚,1960年才仿製成功近程地地戰術導彈。空空、地空、岸艦、艦艦導彈,先後於60年代中後期仿製成功,裝備部隊。

從50年代中期開始,在進口和仿製蘇式武器裝備的同時,即著手武器裝備的研製和改造工作。到60年代中期,研製出一批新武器、新裝備。據統計,從1958年至1963年4月,經國務院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準定型的武器裝備及其配套的設備共268項,其中仿製的158項,佔59%;自行研製的102項,佔38%;改進設計的8項,佔3%。1963年,中國自行研製的輕武器、火炮、坦克、裝甲車等陸軍裝備相繼定型並裝備部隊。1964年全年被批準定型的武器裝備共95項,其中自行設計的52項,佔55%;仿製的43項,佔45%。自行研製的武器裝備的比重逐年增加。

「文化大革命」中,全軍武器裝備的發展受到了嚴重挫折和破壞。生產的武器裝備質量差,不配套,遺留的質量問題和關鍵性技術問題較多。1969年至1971年,空軍接收的700多架殲6型飛機,有50%缺敵我識別器、火箭發射器和護尾器。在武器裝備國產化的過程中,各類裝備進展不一。陸軍裝備除坦克、裝甲車輛外進展都比較快,到60年代中期,已先後實現了國產化。而海、空軍的專用裝備直至70年代中期才基本實現國產化。據統計,到1975年底,全軍武器裝備中,國產坦克佔71%,飛機佔75%,戰斗艦艇佔89%,工程機械佔96%,火炮佔97%;槍械、通信、防化裝備和舟橋渡河器材,全部實現了國產化。

三、第三次飛躍:武器裝備研製開始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挖掘自身國防科技潛力,實現了由機械化向電子化、信息化、通用化、自動化方向轉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武器裝備現代化發展之路

實現武器裝備現代化,是解放軍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任務。為了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武器裝備現代化的路子,粉碎「四人幫」以後,解放軍通過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武器裝備體制和長遠發展規劃,加強論證工作,縮短戰線,突出重點,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等措施,不斷提高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

到1987年,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好轉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批新研製成功的武器裝備相繼服役,使解放軍的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1978年,一些科研、生產單位通力合作,於1981年完成了步槍與班用輕機槍成族的設計定型工作。1985年開始成批生產並裝備部隊,實現了武器裝備的通用化、自動化。1977年,77式7.62毫米手槍研製成功。該槍小巧、美觀、輕便,比54式手槍減輕36%,突出特點是能單手裝填。

從80年代初開始,這種槍即批生產和裝備部隊。1982年在67—1式輕重兩用機槍的基礎上,67—2式重機槍研製成功。1985年在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的基礎上,85式12.7毫米高射機槍研製成功,基本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1977年12月,77式5個型號的木柄手榴彈的設計定型,是中國手榴彈製造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79年,77—1式木柄手榴彈在實戰中開始試用,受到了部隊的稱贊。1982年以後,82—1式拉發火無柄手榴彈和82—2式、82—3式針刺發火無柄手榴彈相繼設計定型。1979年,紅箭—73反坦克導彈研製成功,並開始成批裝備部隊。

1980年至1983年期間,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105毫米無坐力炮和新研製成功的78式82毫米無坐力炮陸續裝備部隊。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配用的大比重鎢合金穿甲彈,具有較遠的直射距離和較大的穿甲威力,在1000米射擊距離上穿甲厚度比鋼質彈提高35%。78式82毫米無坐力炮的直射距離和破甲威力均比65式82毫米無坐力炮大。

1981年以來,70年代定型的74式雙管37毫米高射炮系統、瞄式新型炮瞄雷達,57毫米高射炮—1式指揮儀和80年代定型的警—17丁、582乙、572甲等目標指示雷達陸續裝備炮兵部隊。1987年,新型雙管25毫米高射炮又研製成功,並開始投產。新型自行小高炮也在加速研製。到1987年,其軍、軍師兩級裝備的高射炮數比70年代分別增加了1. 43倍和3倍,一個陸軍師編制內的高射炮掩護面積增加了2.8倍。

1977年12月以後,先後研製、仿製和改進成功一批性能較好的壓制火炮和儀器,並陸續裝備部隊。此外,還研製成功了新152毫米加農炮、273毫米火箭炮和新82毫米迫擊炮,改進成功107毫米自行火箭炮。這些火炮的威力和機動性比過去仿前蘇聯的同類火炮均有顯著提高,形成了新一代的壓制火炮系列,使解放軍的壓制火炮進入全面更新的階段,提高了炮兵裝備的現代化水平。

到1984年,69式坦克、59式坦克的改造型和79式坦克先後裝備部隊。其中以79式中型坦克的性能最為完善。其主要戰術技術性能比69式坦克有了很大的提高。這種坦克採用了許多新技術和新部件。1980年,又開始進行了第二代主戰坦克的研製工作,1983年進入設計定型試驗。為了便於步兵、坦克協同作戰,步兵戰車也在加緊研製中。

艦艇的發展比較快,有多種新型艦艇陸續裝備部隊,並基本齊裝。艦艇的綜合作戰能力與過去相比有了顯著的提高。中國自行研究製造的某型導彈驅逐艦,裝有高參數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導彈武器系統、自動艦炮、艦用雷達、搜索攻擊聲納以及電子式指揮儀等新設備,海上作戰火力強。

1974年製造出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同年8月交付海軍使用。1983年,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開始在海軍服役。核潛艇成批裝備部隊,標志著中國海軍的綜合作戰能力有了質的飛躍。中國水面戰斗艦艇中第一個採用全封閉、全空調的某型導彈護衛艦已在1986年裝備部隊。該艦的作戰能力、現代化水平和自動化程度,較之先前的導彈護衛艦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使海軍艦艇攻防綜合作戰的能力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此期間,海軍先後研製改進型導彈快艇、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海軍導彈、海軍殲擊/轟炸機、強擊機、反潛巡邏機等,並完成了重大科學研究試驗。1982年10月,常規動力潛艇首次下水發射動載火箭成功。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人民海軍派遠洋救生船3艘次遠航太平洋完成對發射試驗通信衛星的跟蹤測量任務。1988年9月,又成功地進行核潛艇水下發射動載火箭試驗……。

空軍武器裝備方面,1985年,殲7型飛機先後在原機型基礎上,增裝了航炮,加掛了技術先進的空中格鬥導彈,增強了火力和空中格鬥能力。新仿製的殲7某型飛機,是一種超音速、全天候殲擊機,不僅能截擊敵轟炸機、殲擊轟炸機和偵察機,還兼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殲8型飛機於1981年開始裝備部隊。1984年對該機的雷達、火控和發動機系統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進,定名為殲8I型飛機。專門為海軍航空兵研製的水上轟炸機也試飛成功,並裝備了部隊。1978年至1979年,空軍自行改裝成功轟6型照相偵察機。1981年,航空兵偵察部隊裝備了國產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1982年至1985年,海軍航空兵的國產運8型飛機加裝通信、導航、偵察設備,改裝成海上巡邏機,解決了海上偵察巡邏的急需。航空兵偵察部隊,從1985年開始裝備國產高空、高速殲擊機改裝的殲偵8型飛機。

此外,1959年,前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撤走專家,新中國的建設面臨困境。就是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中國人民開始了國防尖端技術的攻堅戰。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從此被徹底打破。1966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成立,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核反擊部隊。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中國從此有了可用於實戰的核導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這是中國核武器發展的一次飛躍,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

與此同時,中程和遠程導彈的研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1970年4月24日,中國用遠程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東方紅》衛星。1971年,戰略導彈部隊開始裝備中程導彈核武器。80年代初,洲際導彈開始在戰略導彈部隊中服役。至此,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導彈部隊已擁有一定數量、多種型號的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這些戰略導彈,既可以從固定的地面陣地和地下井發射,也可以進行機動發射。

1996年,人民解放軍在東南沿海成功地舉行了一系列諸軍兵種協同演習。它標志著人民解放軍的整體防衛能力已經有了進一步加強,完全能夠承擔黨和人民賦予的捍衛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任務。1997年7月1日,一個歷史性的日子到來了。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以威武的姿態、嚴整的軍容踏上香港的土地。

我軍又裝備了一批新型的國產5.8毫米班用自動步槍、班用機槍和77式與85式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在減輕武器的重量、提高部隊的勤務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QJZ89式12.7毫米重機槍系統又進一步在減輕重量、提高機動性上做出努力,並採用了許多創新設計,使該武器系統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又研製裝備了QLZ87式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是由我國軍工企業組成的科研聯合體自行設計、製造的,它填補了我軍新型步兵自動武器系統的空白,武器、光學瞄準具及彈葯全部為新研製。

四、第四次飛躍:以科技強軍戰略思想為指導,依靠自身科技、借鑒國外技術研製高技術武器裝備「殺手鐧」,集陸海空三軍和二炮高精尖新武器於一體的配套武器裝備系統,使現有武器裝備成為維持和平的堅強盾牌—陸地猛虎、大海膠龍、監天之鷹、長空利箭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以科技強軍戰略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國防科技工業的潛力,軍民一體,聯合攻關,使我軍武器裝備又發生了質的飛躍。

海軍武器裝備建設已由初期的空(通用飛機)潛(魚雷潛艇)快(魚雷快艇)為主,走向以核潛艇與常規潛艇和海上專用飛機為主;作戰武器由火炮為主發展到以魚雷、導彈為主。五大兵種形成了遍及海陸空潛、岸基海基相結合、兼顧常規作戰、多兵種合成的海上綜合防衛作戰體系。為增加常規潛艇的攻擊作戰能力,我海軍潛艇逐步裝備了反艦導彈,並且出現了裝載戰略導彈的常規潛艇。隨著我國戰略導彈的研製成功,中國海軍又研製和建造出了自已的戰略導彈常規潛艇。

1997年2月,中國海軍兩支艦艇編隊同時走出國門,走向遠洋,先後出訪美洲四國和東南亞三國,總航程3萬多海里,兩支遠航艦艇編隊的「領頭雁」,就是素有「中華第一艦」美稱的新型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號(112)及其姐妹艦「青島」號(113)。1998年,我海軍艦艇編隊橫渡太平洋抵達美國本土和南美大陸,標志著海上機動編隊保障實現了長足的跨越。2002年6月,由「青島」號導彈驅逐艦和「太倉」號綜合補給艦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於6月4日結束對希臘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

空軍隨著一批批新型作戰飛機和防空導彈裝備部隊,基本形成了高中低檔搭配,殲擊、對地攻擊、運輸和多種支援保障飛機相配套的體制系列,構成了高中低空、遠中近程相結合的防空火力配系和覆蓋全國的對空情報雷達網,使防空作戰、空中作戰和空降作戰手段有了顯著提高,形成了以一種大航程、大載彈量、速度快、兼有戰斗機及轟炸機功能、技術先進的戰斗轟炸機為主強大的空軍力量,如「飛豹」FBC-1殲擊轟炸機、殲8新型戰斗機等。一種新型的非殺傷性武器即高功率微波武器已研製成功,並可以隨時投入戰場使用。

中國陸軍野戰防空部隊和空軍防空兵的導彈部隊,共裝備有多個型號的地空導彈,已經具有覆蓋高、中、低、遠、近全空域的能力,而其中又以中低空防禦系統較為先進。90-II主戰坦克是北方公司為滿足現代作戰要求而開發的一種全新式坦克。該坦克集中了許多世界上最先進的主戰坦克的主要優點,大量採用了高新技術和先進的生產工藝,因而其使用性能優越,設計新穎,操作和維修簡單。

我軍戰略導彈部隊已初步形成核導彈與常規導彈兼有、近中遠程和洲際導彈齊備的武器系列,能夠獨立或協同其他軍兵種對敵實施自衛核反擊和縱深常規打擊。

國防科技研究特別是尖端技術科學技術有了重大突破。原子彈、氫彈的試驗與潛射導彈、機動戰略導彈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軍有了克敵制勝的「殺手鐧」,百億次銀河計算機的問世,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行了57次衛星發射,衛星測控技術等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些成果無不令世人為之驚嘆。

中國新型返回式偵察衛星,重3000多千克,其中可回收部分有效載荷的重量和容積,分別增加了53%和15%,密封艙容積增加了20.3%。從1992年到1996年,中國已連續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3顆。與第一代中國偵察衛星相比,中國第二代衛星的軌道壽命、衛星照片的解析度、膠片的裝片量,以及膠片的有效利用率都有大幅度增加。中國的恆星相機攝星能力,從最初4等星可測提高到7等星可測,可測星的數量從10顆左右提高到近200顆,這是大的進步,它從一個側面證明中國航天照相機技術達到了一個高水平,顯示中國已經能夠極精確地測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中國空軍空中加油機、預警機也已裝備部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9. 我軍軍事裝備發展有幾個階段各階段都有哪些特徵

今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 建軍節。在這盛大的節日里,中國人民解放軍將以嶄新的軍容、威武文明之師的英姿,隆重慶祝這不平凡而偉大的一天,這也標志著我軍武器裝備發展歷程中實現了質的飛躍。

一、第一次飛躍:武器裝備從以步槍為主的輕武器向以坦克、大炮、飛機為主的重武器轉變,實現了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步兵到諸軍兵種的飛躍,海、空軍武器裝備初
具規模

建國之初,我軍武器裝備品種繁雜,陳舊落後,如槍炮就有110種、82種口徑,產自20多個國家,主要以沖鋒槍、輕機槍、通信、重機槍、輕迫擊炮、重迫擊炮等武器為主。

新中國成立時,我軍(主要是陸軍)的武器裝備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開國大典大閱兵時,我軍展示了75毫米野戰炮、105毫米榴彈炮、37和57毫米高炮等,以及P—51型殲擊機、蚊式轟炸機、PT—19型教練機、L—5型通信觀察機。

然而,由於有些武器是在戰爭中從敵人手中奪過來的,因此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步兵武器裝備多,海、空軍和陸軍特種兵的武器裝備少,陳舊落後。尤其是飛機、軍艦少得可憐,坦克、大炮也為數不多。60架作戰飛機多達10個機種,有的已破舊不堪,有的缺少配件。

國慶大典之後,為了改善武器裝備,中共中央確定進口蘇式武器裝備。194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訪蘇時,於27日向斯大林、華西列夫斯基和布爾加寧等提出了向蘇聯購買飛機裝備等問題。經雙方商定,當年10月15日蘇聯飛機第一批進口。至年底,共進口各型飛機185架。朝鮮戰爭爆發後,我國加速了從蘇聯進口武器裝備的步伐。1950年和1951年,共接收了12個蘇軍航空兵師的裝備,進口了36艘蘇聯魚雷快艇。1953年6月4日,我國又和蘇聯簽訂了進口(含轉讓製造)81艘艦艇的協定。1951年至1954年間,還從蘇聯進口了60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和36個步兵師的輕武器。空軍從1950年10月至1954年初組建了多個航空兵師,擁有各型飛機3000多架,形成了包括殲擊、強擊、轟炸、偵察、運輸航空兵的空中力量。1954年和1955年,蘇聯軍隊從安東(今丹東)、沈陽和旅大地區撤回國內時,我軍有償接收了蘇軍1個潛艇基地、5個殲擊機師、1個轟炸機師、2個步兵師、1個機械化師、3個地面炮兵師、3個高射炮兵師等部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

到1955年底,我國共進口和接收蘇式各種槍80餘萬支(挺),火炮1.1萬多門,坦克裝甲車輛3000多輛,飛機約5000架,艦艇約200艘(含轉讓製造部分),雷達和探照燈1400多部,無線電和有線電通信機1.2萬多部,舟橋15套,主要工程機械500多部,防化專用車輛100多輛,以及各種彈葯和配套裝備。

自從1956年7月19日,在東北沈陽,我國仿製生產的第一架殲擊機即殲—5型,首飛藍天成功。中國人民由此步入航空工業從仿製到自行研製、從弱到強的奮斗歷程。1956年以後,還進口了不少飛機、艦艇和其它個別裝備的仿製樣機。在進口蘇式武器裝備的同時,我軍先後成立了炮兵、坦克、空軍、海軍、工兵等學校。我國抓緊了軍工建設和武器裝備的生產。

1951年初,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為主任,代總參謀長聶榮臻、重工業部部長李富春為副主任的中央兵工委員會,根據朝鮮戰爭的需要,提出了提早進行兵工建設的方針,並於同年6月20日作出了《關於兵工建設問題的決定》。按照這個決定,1952年以前,軍工企業自製了一些輕武器和彈葯,修復了一部分舊雜式武器備裝備。從1953年起,逐步開始仿製蘇式武器裝備,先後新建和擴建了79個規模較大的軍事工廠,武器裝備的仿製和試制投入了生產。到1955年底,我軍利用進口和國產的武器裝備,換裝和新裝備了陸海空三軍師級單位。

至此,海軍和空軍的裝備已初具規模,陸軍特種兵的裝備也迅速發展起來,步兵的舊雜式武器裝備絕大部分被淘汰,基本上實現了武器裝備的制式化、全軍武器裝備的戰術技術性能比新中國成立時大大提高了一步。1959年,我國又自行研製了「59」式中型坦克,從而宣告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結束。此時,我國航空工業短短建國十年內,自己研製出了超音速噴氣戰斗機和轟炸機。
共分四個階段!
一:武器裝備從以步槍為主的輕武器向以坦克、大炮、飛機為主的重武器轉變,實現了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從步兵到諸軍兵種的飛躍,海、空軍武器裝備初具規模!
二:武器裝備從摩托化向機械化的轉變,諸軍兵種武器裝備尤其是空軍、海軍、二炮部隊的武器裝突飛猛進,基本實現了由進口化、引進化、仿製化到國產化、自製化、改進化!
三:武器裝備研製開始引進外國先進技術,挖掘自身國防科技潛力,實現了由機械化向電子化、信息化、通用化、自動化方向轉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走出一條中國式的武器裝備現代化!
四:以科技強軍戰略思想為指導,依靠自身科技、借鑒國外技術研製高技術武器裝備「殺手鐧」,集陸海空三軍和二炮高精尖新武器於一體的配套武器裝備系統,使現有武器裝備成為維持和平的堅強盾牌—陸地猛虎、大海膠龍、監天之鷹、長空利箭!

10. 請教什麼是生產一代、試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謝謝!

指我國航空業尤其是軍用飛機的發展計劃。對戰斗機來說目前基本上是生產第三代(如J10,美F16),試制第四代(如J20、J31,美F22、F35,俄稱第五代),預研第五代(如美X47B),探索新技術。

閱讀全文

與武器裝備試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