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武器裝備政策

武器裝備政策

發布時間:2021-02-03 19:47:21

『壹』 上市公司武器裝備的生產需要符合什麼政策規定

經審查合格抄,取得武器裝備科研襲生產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後,方可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

申請許可證的單位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法人資格;
(二)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保守國家秘密;
(三)具有與申請承擔科研生產任務相適應的技術力量、設備、設施條件和經濟實力;
(四)具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
(五)具有完善的質量體系;
(六)具有按質、按期完成科研生產任務的良好信譽;
(七)具有按照規定的標准、產品圖樣及技術條件生產合格產品的能力;
(八)承擔武器裝備總體和系統科研生產任務的單位,應具有相應的工程組織、協調能力。

許可證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法人名稱;
(二)注冊地址;
(三)法定代表人;
(四)承擔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任務的專業(型號)類別;
(五)有效期限和發證時間。

『貳』 資本主義比封建君主專制先進在哪裡武器裝備和經濟的話,君主專制採用正確的政策不是能達到同樣效果

意識形式,封建思想是忠君迷信,資本主義則有了民主科學。封建經濟指農業和手版工業生產,資本主義經權濟則有了大工廠生產。封建制度一人獨大,王權至上,資本主義制度權力分化。(例,俄國農奴制改革前農奴沒有自由,導致工廠沒有生產力,改革後農奴有了自由,經濟迅速發展。雖然在專制上是不變的,前者是封建,後者是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叄』 印度的軍事體制結構是

樓主是什麼意思。印度和大部分西方國家一樣:
總統是軍隊名義上的最高專統帥(印度是屬虛位總統,這和美國不一樣,和德國是一樣的)
總理是軍隊名義上的副統帥和實際控制者。
國會擁有軍費預算權,戰爭發動和終止的權利。
國防部是印度軍隊的最高統帥機構,文職國防部長。
印度陸軍、印度海軍、印度空軍是國防部下屬的部隊,接受國防部指揮。

『肆』 抗美援朝前期美國對中國採取什麼外交政策

羅斯福死得太早了,杜魯門時期,基本上關上了對中共的大門。《別了,司徒雷登》反映了新中國政府的郁悶。

『伍』 現代戰爭的特點美國在冷戰結束後的外交政策

現代戰爭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趨勢。
一、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大量運用,引起作戰方式方法上一系列深刻變化
二戰以後50餘年,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發達國家軍隊競相發展高新技術兵器、加快武器裝備升級換代,並在局部戰爭這個「試驗場」上不斷進行實戰檢驗,引起作戰方式、方法的重大變化。其中最為明顯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空中力量的發展促進了戰爭的空中化,空中及空間力量正在成為未來戰場的主力,空天戰場正在確立自己新的主導地位。如在海灣戰爭中構成美軍高技術兵器群的56種兵器中,空中武器裝備或通過空中發揮作用的武器就達44種,約佔78%,而科索沃戰爭則表現為一場純粹的大規模空襲戰。
第二,以巡航導彈等防區外發射武器和帶衛星導航系統的航空兵器為主導的精確制導武器成為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基本打擊手段和主攻武器,使得防區外遠程精確打擊成為主要作戰方式。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共投擲各類彈葯2.2萬余枚,其中精確制導彈葯1.3萬多枚,使用比例由海灣戰爭的9%、科索沃戰爭的35%大幅上升到此次戰爭的60%,並創造了一次打擊任務在20分鍾內投擲100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葯的歷史紀錄。
第三,指揮手段的不斷完善大大提高了作戰效能。如美軍在海灣戰爭中從發現一個機動目標到發動襲擊需要一天的時間,在科索沃戰爭中這個時間差已經縮小到一個小時。在阿富汗戰爭中,由於信息系統與作戰系統的高度一體化,從發現一個機動目標到發動襲擊僅需要10分鍾的時間。
二、戰爭要素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戰爭形態向信息化方向發展
現代高技術戰爭將圍繞信息的搜集、處理、分發、防護而展開,信息化戰爭成為高技術戰爭的基本形態,奪取和保持制信息權成為作戰的中心和焦點。在海灣戰爭開戰前24小時,美軍實施寬頻強功率壓制式干擾,即「白雪」行動,造成伊軍大部分通信聯絡中斷,達成了空襲的突然性。在科索沃戰爭中,北約充分發揮衛星的制天權功能和優勢,自始至終掌握著空天制信息權。戰爭期間,北約運用的各種衛星超過50餘顆。這些衛星分別擔當電子偵察、定位導航、通信支援和氣象服務,為北約海空軍的軍事打擊提供適時的精確目標數據。北約在空襲中還使用了各類性能先進的預警飛機和專用電子戰飛機,分別對南軍的預警、火控雷達和指揮控制系統實施「致盲」、「致聾」。通過軟硬兼施的電子攻擊,北約始終掌握著作戰地區的制信息權,使南聯盟的軍隊處於被動挨打、無力還手的境地。在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實現了信息系統與作戰系統的高度一體化。為實現在信息獲取系統和空中打擊系統的信息實時傳輸,美軍專門在沙特的蘇丹王子空軍基地建立了一個新型聯合空戰中心。聯合空戰中心配備了最新型的C4I S R系統,綜合分析、處理、分發由美軍各種戰場偵察系統所獲取的戰場信息數據,並將處理過的戰場信息數據實時傳輸到轟炸機、戰斗機等各種作戰平台。此外,信息平台還首次具備了攻擊能力。美軍R Q-1A「捕食者」無人機既具備情報搜集功能,又具備對發現目標的攻擊能力。在阿富汗戰場上,「捕食者」無人機曾多次對所發現的機動目標進行即時攻擊。
三、交戰雙方軍事力量和裝備技術水平發展不平衡,非對稱作戰日益成為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基本模式
隨著戰爭技術含量特別是高技術含量日益提高,各國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各國軍事技術發展差距日益拉大,甚至出現技術上的「代差」。強的一方更加重視發展自己的技術優勢,弱的一方也力爭從技術外尋找出路。
因而,非對稱作戰日益成為作戰雙方的選擇。如科索沃戰爭中,戰爭的一方是由19個發達國家組成的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其總體經濟實力是南聯盟的700倍,總體軍事實力是對手的400倍。它動用了除核生化武器之外的一切高新技術武器,對南聯盟實施了持續78天的高強度遠程空中打擊,所投入的高技術武器占其裝備總量的50%以上。而南聯盟只不過是一個人口剛過千萬的國家,軍隊10餘萬人,武器裝備總體質量至少落後對方一至兩代,數量上也極為懸殊。這場戰爭是強大的軍事集團對弱小的主權國家、高技術對中低技術、主要使用航空兵和導彈的空襲戰對主要使用一般武器防空作戰的非對稱作戰。美國對阿富汗實施的軍事打擊也是一場典型的非對稱作戰。美軍事實力為當今世界之最,擁有人員和軍事技術、武器裝備的全面優勢。截至2002年3月8日,美軍共出動各型飛機2.4萬架次,平均每天出動200架次,共投放炸彈1.767萬枚,投放巡航導彈74枚。此外,美軍還投入了包括「全球鷹」和「捕食者」無人機、聯合直接攻擊彈葯、B L U-118B熱壓炸彈、風力修正彈葯撒布器、「聯合空戰中心」等新式武器裝備。而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只是由一些伊斯蘭激進分子在簡單的單兵武器系統的基礎上組織起來的群體,其實力根本無法與擁有絕對優勢的美軍對抗。
四、戰爭的直接交戰空間逐步縮小,戰爭的相關空間不斷擴大
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與以往戰爭相比,戰爭的直接交戰空間逐步縮小,而戰爭的相關空間在不斷擴大;戰爭的戰役空間在縮小,而戰略空間在擴大。在3場戰爭中,美軍的打擊目標都集中於特定范圍的一個國家或地區。對預定目標的打擊,美軍也改變了以往那種「全般覆蓋」、「地毯式轟炸」的做法,而是精選部分要害部位實施精確打擊,交戰空間大大縮小,甚至在科索沃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基本實現了「非接觸作戰」。與此同時,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相關空間又在不斷擴大。如在科索沃戰爭中,美軍的B-2A隱形戰略轟炸機每次都是從美國密蘇里州基地起飛,戰略機動兩萬多公里執行轟炸任務。同樣在阿富汗戰爭中,B-2隱形遠程重型轟炸機從美國本土直接飛往阿富汗進行遠程奔襲,空襲後再降落在距阿富汗約4200公里的迪戈加西亞島,中途不著陸飛行長達44個小時。此外,隨著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在戰場上的綜合運用,陸、海、空、天、電磁等各種復雜的戰場空間相互聯結、照應、重疊,形成了全方位、高立體、全領域、多層次的戰場空間,軍事行動擴展到整個地面、海洋戰場乃至外層空間。
五、現代戰爭是體系對體系的較量,戰爭勝負取決於作戰系統的整體對抗能力
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的經驗教訓證明,只有多種力量綜合使用、各軍兵種密切協同、各種武器系統優勢互補,才能發揮整體威力、取得「1+1>2」的系統效應。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對伊拉克實施的空襲作戰除出動大量戰斗機、攻擊機、轟炸機外,還動用了大量陸軍攻擊直升機和大量預警機、運輸機、加油機、救護機等,海軍的「戰斧」巡航導彈以及由各種衛星組成的空間精確定位系統等多種宇航武器,組成一個嚴密的作戰體系對目標實施聯合打擊。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將由多種偵察、預警手段構成的立體感知系統和由各軍兵種、各作戰單位的各種作戰平台組成的火力打擊系統,經信息處理網路和數據鏈系統相連接,高度融合、相輔相成,形成了全程近實時感知與遠程精確打擊有機結合的戰場系統,基本作到三軍作戰聯合化、武器裝備系統化、信息處理網路化、戰場察打一體化。例如,由「捕食者」和「全球鷹」無人偵察機所獲得的有關情報可經過聯合空戰中心實時地傳送給在阿富汗戰場上空的A C-130特種作戰飛機的飛行員,A C-130可立即對目標進行攻擊。
六、戰爭消耗越來越大,戰爭更加依賴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有力的綜合保障
在高技術條件下,戰爭消耗成幾何級數大幅度增加,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單從物資消耗來看,海灣戰爭分別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和馬島戰爭提高了20倍、10倍、7.5倍、4.2倍和3.5倍。據統計,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地面部隊的人均物資消耗為200多公斤,航母編隊的人均物資消耗為1.1~1.38噸,美軍共消耗各類物資1.7萬余種3000多萬噸,幾乎等於上千萬人的蘇聯軍隊在4年衛國戰爭中物資消耗總量6600萬噸的一半;多國部隊在戰爭中總共花掉600多億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連美國也無力獨自支付這筆費用。在科索沃戰爭中,北約為了盡早達成戰爭目的,共使用了1200架飛機,出動3.8萬架次,發射巡航導彈1500多枚,投擲各種彈葯1.3萬余噸,戰爭花費高達1000億美元。而南聯盟在北約的空襲下,許多軍事設施被摧毀,武器裝備被損壞,軍用物資特別是戰略物資儲備地被襲擊,指揮中心和通信樞紐被破壞,交通線被中斷,大量民用設施和廠礦企業遭到狂轟濫炸,造成的經濟損失為數千億美元。「9·11」事件後,美國一次性劃撥400億美元緊急資金用於反恐;美在阿每月作戰費用10億多美元;美軍一枚「戰斧」式巡航導彈造價為120多萬美元,3個月共投擲各類精確制導導彈、炸彈1.2萬余枚。如此巨大的戰爭消耗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有力的綜合保障是無法承受的。

冷戰後,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其外交政策在整個國際事務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掌握美國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據及規律性,對我國制定相應的外交對策具有重要意義。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主流國際關系理論發展的重要陣地,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對其外交政策的制定具有深刻的影響。本文試圖從這兩大國際關系理論出發,結合冷戰後美國各個時期具體的外交實踐,分析其現實或理想的外交偏向,找出其中的規律性;結合美國獨特的歷史文化環境,分析美國外交搖擺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復雜平衡。
一、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兩個基本範式———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
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是國際政治理論中兩種互相對立的範式,二者在人的本性、戰爭根源、人的理性、國家利益和道德之間的關系以及維持和平的方法上都存在著分歧,而美國外交政策也總是受到這兩種外交理念的影響。
(一)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與美國外交
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要點如下:第一,國家是統一的行為體,國家是理性的,總是尋求使自己的利益或國家的目標在外交政策方面實現最大化;第二,國際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中,在國家的利益沖突為特徵的世界上,軍事力量是政治事務的最終決定力量,國家安全是最重要的問題;第三,道德是受到國際利益限制的,維持國際和平最好的辦法是依靠均勢。

冷戰後,作為當今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在外交中實施霸權戰略,其內涵與現實主義外交理念相一致,突出了美國國家利益第一的觀念,軍事至上的力量訴求以及霸權均勢與地緣控制的思維。美國國家利益第一的觀念,強調美國外交將始終以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維護美國人民的權利和自由為首要目標,有著濃厚的「自我中心」色彩;鑒於現實主義對人性本惡及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的闡釋,美國人堅信,只有自身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謀求絕對的安全;而分化、弱化、影響乃至控制世界強國,遏制潛在對手對其霸權地位的威脅,保持自身霸權穩定的目標則是現實主義在美國外交政策中赤裸裸的體現。
1.理想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與美國外交
理想主義最初源於自由主義思潮,一般指以伍德羅?威爾遜為代表,推崇和信奉「理性、個人自由、公眾輿論、社會開放與世界進步」等理念。不同於現實主義,它更強調規范、道德、法律與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認為人性可改造,戰爭可避免,國家間利益可調和,國際機構、國際法及公眾輿論等可保證世界和平。
美國理想主義外交淵源於美國政治文化中的「美國例外論」和自由主義傳統,其核心理念是強調美國政治、經濟價值觀的普世性,崇尚民主、人權等價值觀的優越性,堅信美國對整個世界擔負著責任。作為一個對自身道德文化和價值傳統無比自信的國家,正如斯帕尼爾所言:「美國人從其國家生活剛一開始就堅定他們的命運———以身作則地向一切人傳播自由和社會正義,把人類從罪惡之路引導到人世間新的耶路撒冷。」理想主義理念為美國外交披上了華美的道德理想的外衣,備受歷任美國總統和外交決策者的垂青,但卻難掩其追求現實國家利益的利己本質。
2.美國外交政策中獨特的「權力理想主義」
理想為手段,現實的權力和利益才是美國外交的目標。美國從不會為了遙遠的理想而犧牲眼前的利益,重視意識形態的價值觀並不意味著理想主義會忽視國家利益,理想主義的背後其實掩蓋著現實主義的欲求,理想主義作為一種外交手段,為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從美國的外交歷史來看,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都是美國重要的外交傳統,無論哪一屆美國政府都不可能在兩種外交理念上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從美國外交政策實施的客觀效果來講,權力與理想相互對立而又相輔相成,理想政治與現實政治在尋找平衡的過程中水乳交融。
二、冷戰後美國的外交政策———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此消彼長
冷戰結束後,美國經歷了老布希政府、柯林頓政府、小布希政府、奧巴馬政府四段時期,每任總統執政美國時期,都會根據國際環境的變化、美國國家利益的調整、執政黨理念的不同等因素對美國的外交政策作出調整,但基本上都體現了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此消彼長的特徵。
1.老布希政府、柯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外交理想主義的延續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這使得多年以來一直需要在國內外製造緊張局勢,尋找「對手」作為自己制定對外戰略定位的美國外交決策出現了短暫的迷茫與困惑。因此,90年代初的美國外交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質,在《紐約時報》1992年3月披露的《防務規劃指南》草案中,老布希政府道出了美國旨在維持冷戰後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地位的意圖,「我們的首要目標是阻止新對手的再度出現」。從老布希闡述的美國全球戰略目標來看,當時的美國仍處在尋找潛在「敵人」的既有慣性之中,在缺少敵手的世界裡,老布希政府在外交政策的過渡中逐步向理想主義偏移。
在美國歷史上,每當民主黨執政時期,其對外政策中的理想主義色彩便相對濃重,柯林頓政府更是把民主黨這一理想傳統發揮到了極致,其《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美國歷史上首次將維護和加強「人道主義利益」列為國家利益的三大要素之一。並認為美國要想支配和領導世界,單靠政治、軍事等「硬實力」是不夠的,傳播美國式的民主和價值觀,成為一個「仁慈的霸主」更能為美國霸權披上道義的外衣。
柯林頓政府執政的八年是冷戰結束後世界新舊格局大轉折的八年,也是新舊世紀交替的八年,為了維護美國超級大國的霸主地位,柯林頓政府確立了以「參與和擴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安全、促進繁榮和推進民主」為主要目標的對外戰略。「參與擴展」外交戰略是新現實主義和新全球主義相結合的產物,其基本內容是:利用冷戰後對美國總體有利的國際形勢,加強介入和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的力度,「擴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實現美國對世界的領導。該政策有明確的軍事、經濟和政治目標,即加強安全,促進繁榮和推進民主,逐一分析以上三種戰略目標,不難看出,柯林頓政府在保障美國根本現實利益前提下的理想主義傾向。
首先,就「增進安全」而言,隨著蘇聯的解體,冷戰後美國面臨的安全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雖然少了蘇聯的威脅,但與此同時,美國仍然面臨眾多現實或潛在的威脅。現實威脅主要有地區間沖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技術的擴散、跨國犯罪和恐怖主義襲擊等,潛在威脅則是若干年後中國、俄羅斯等地區性大國對美國全球霸權形成的挑戰。因此,為應對多元威脅,柯林頓政府並未放鬆國家軍事實力的構建,對信奉「胡蘿卜加大棒」的美國人來說,維護國家的現實利益和安全,強大的軍事實力是永恆的基礎。其次,「促進繁榮」這一目標是打著「重振美國經濟」旗號入主白宮的柯林頓必然的政策產物,而對外經濟政策由從屬地位上升到外交戰略的首位,則是美國外交史上朝向自由合作的一次質的飛躍。為使美國企業佔有更廣闊的海外市場,促進國家經濟繁榮,柯林頓政府在雙邊層次上強調「公平貿易」原則,在區域層次上力爭主導區域性經濟組織的發展方向,在國際層次上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三大世界經濟體系。最後,柯林頓政府將「推進民主」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更是對其理想主義外交理念的生動闡釋。柯林頓在入主白宮前,就宣稱「民主國家並不互相進行戰爭」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民主國家在貿易和外交上結成更好的夥伴;民主國家盡管有內在的問題,但為保護人權提供了最好的保證。」民主和平論直接繼承了理想主義之衣缽,得出自由民主國家之間不會打仗的結論,作為這一理論堅定的信奉者,柯林頓政府通過自由和民主思想擴展美國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把民主外交作為美國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民主堡壘、消化民主成果、演化民主敵手。
總體而言,該階段的美國外交是偏重於理想主義的,是以民主、人權、自由為旗號,注重國際規則和多邊協商的外交方式。
2.小布希政府時期———9.11後美國現實主義外交的強勢回歸
小布希政府上台以來,摒棄了柯林頓政府所奉行的相互依存的國際原則,其外交理念日益表現出保守色彩和進攻傾向,對國際合作展示出了更少的興趣,而「9.11」恐怖襲擊事件的發生,更是為布希政府的「新思維」提供了事實上的契機。
小布希是打著「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的政治旗號入主白宮的,他持有一種黑白分明的道德觀及不能容忍模稜兩可的心態,這種政治理念背景無疑為新保守主義對布希主義外交施加影響打下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小布希政府的政治哲學與新保守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共通性,又使新保守主義借「9.11」事件的契機主導布希政府的戰略選擇成為可能。
新保守主義外交思想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他們主張美國例外論,把向全世界傳播美國價值觀作為自己的使命,直接指出冷戰後「失敗國家」特別是「流氓國家」對美國國家利益的威脅;第二,強烈的「進攻性現實主義」主張,他們主張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為後盾推行美國的利益和價值觀,不允許任何國家挑戰美國的權威,與此同時,把安全問題放在美國全球戰略的首要位置。
小布希的外交理念與新保守主義外交思想密切相關,小布希政府視野下的美國戰略目標仍然是建立美國領導下的世界秩序,但不同於柯林頓政府較為溫和的「參與擴展」戰略,它更加推崇強權而不是依靠規則。首先,打擊恐怖主義成為了國家關注的重點,小布希政府以反恐為名,強制推廣美國價值觀,打擊與其對立的國家;其次,運用軍事手段應對各種威脅,輕視國際機制和外交的作用;最後,主張「先發制人」,為維護國家安全最大限度的掙脫所謂「道義」的束縛。
通過對新保守主義外交思想以及小布希政府相應的外交實踐的分析,不難看出,現實主義外交理念在該階段強勢抬頭,以反恐為契機,以理想主義的擴展民主和價值觀為幌子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便是對美國現實主義實用外交的生動解讀。
同時,單邊主義是小布希政府現實主義外交理念的又一個重要表現。單邊主義是指一國在處理國際事務時單獨行事,不與其他國家合作的理念和做法,國際合作常常同國際組織及國際行為准則相聯系,因此,單邊主義常常表現為蔑視國際組織和違反國際相關行為准則。由此看來,單邊主義行為的本身便是對理想主義有關國際規范與道義原則的否定。
布希政府上台伊始,就竭力推行了一系列以美國利益至上為特點的「單邊主義」政策。例如拒絕簽署《全面核禁試條約》,撕毀防止全球溫室效應的《京都議定書》,反對簽訂《國際禁止地雷公約》等,這些拒絕或終止一系列國際條約的行為,為小布希政府外交打上了濃厚的單邊主義色彩。
總體而言,「9.11」事件之後,美國推行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的國內、國際基礎增強,新保守主義外交思想和單邊主義外交方式的運用皆表明了小布希政府現實主義外交理念強勢抬頭。

『陸』 要是東北軍不退回關內,堅決抵抗,能抵擋住關東軍嗎

要是東北軍不退回關內,堅決抵抗,能抵擋住關東軍嗎?

引言:有句老話說得好: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什麼樣的將軍帶出什麼樣的兵。在皇姑屯事件開始之後,張作霖被日軍炸死而身亡。但在張作霖身亡之後,其麾下的40萬東北軍並未因此而土崩瓦解,反而是在少帥張學良的帶領之下,再次重振旗鼓,並且令東北軍更加的強大。但原本覺得張學良是個愛國男人,沒成想在九一八事變以後,他卻一槍沒發,對於東三省的眾多百姓棄之不顧,帶著40萬東北軍直接撤退。


而相對於那時候的日本關東軍來說,兵力才不到5萬人,並且可以作戰的也僅僅50輛老式坦克。所以綜上所述,那時候的東北軍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方面都要強於日本關東軍,倘若張學良沒有選擇撤退,即使無法將關東軍打敗,但至少能夠拖延他們數年時間。而我國倘若可以擁有數年的喘息時間,不但能夠令日本損失慘重,甚至還能夠產出眾多資源以及兵力,與日軍正面作戰,也就不至於在抗戰爆發後這么的被動。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柒』 一道二戰歷史題

因為當時法國的裝備與德軍的武器裝備與德軍基本相當,雖然波蘭和法國戰術落後,但因為有了法國與德國武器裝備相當的原因,所以排除D
二戰時德國之所以有能力擊敗法國和波蘭,是因為英法綏靖政策的姑息,故選B

閱讀全文

與武器裝備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