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的軍事實力是否最強
明軍在後都是挺厲害的明軍是大量裝備了火炮!明軍有專門使用火炮的神機營!火槍就少點。在萬曆朝鮮戰爭時日軍裝備的火繩槍和明軍的火炮來了個大碰撞!結局你也知道的日本大敗!
② 為何明朝在中後期要實行「募兵制」,它有什麼缺點
對於明朝軍隊的衛所制度,歷來眾說紛紜,不過總是貶大於褒。因為其“古董”般的管理模式使得明軍的作戰能力極為低下,已經無法承受明朝中後期的大規模戰爭壓力,因此,明朝君臣在後來便推出了營伍制來取代衛所制。但這種改革並非一蹴而就、對於明朝而言也並非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任何改革,都必須是社會性、全面性的。明朝軍事的改革的問題在於:一方面是太晚——沒能在前期逐步找到一個適合自身國情的道路,而在戰事爆發忽然大規模擴軍,不曾考慮後果;另一方面,是經濟制度的落後保證不了部隊龐大的支出。同樣的時代,明朝農民的稅賦是日本的二十分之一、英國的四十分之一,但百姓卻負擔嚴重、國家赤字不斷,社會急需一場全面的改革去打碎桎梏,一場軍事改革是遠遠不夠的。
③ 明朝的軍事水平在世界中如何
軍事實力很強。兵員素質訓練水平也不差。對外萬人以上規模戰斗中基本是內勝多負少。但是指揮被嚴格束容縛尤其後期不懂軍事的太監掌軍權,而且部隊的前進後退攻擊防禦全都是由中央決策何時到達何地何時進行攻擊何人燈,戰場指揮官只能是看到戰況然後層層上奏,然後在層層返回將領在按批示指揮。否則還會少很多戰敗的戰斗。火器到後期雖然沒達到全部武裝,但有的部隊也高達60%的火器配置了。雖然火器當時先進但是指揮的束縛被蒙騎兵的速度沖跨了。層層批示的中央集權嚴重阻礙了將領的發揮,這也是為什麼對於動亂的朝代中明朝名將比其他朝代看上去少的原因之一。
④ 明朝後期軍隊的戰鬥力如何
問題出在體制上,首先明朝開國後實行的重要軍事制度有兩個:一個是衛所屯田制,在全國各處戰略要地設置衛所,士兵戰時打仗平時種田,職業代代相傳,家屬也隨軍前往衛所,享受軍屬待遇;但是中後期朝政腐敗,特別是宦官專權,連年拖欠軍餉(明朝常備軍數量很多,開銷巨大),導致衛所制逐漸解體,由募兵制代替,造成士兵訓練不足,戰鬥力下降。
第二個是藩王守邊制,將皇子皇孫分封到北方,鎮守邊境防禦蒙古等游牧民族。朱元璋死後,朱棣起兵打敗建文帝奪取了政權,把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用「天子守邊」代替藩王守邊,消弱藩王勢力,因為他本身是藩王出身,知道藩王對皇權的威脅,但是此舉完全取決於皇帝自身的英明程度,如果皇帝昏庸軍備廢弛,不僅不能守邊,甚至威脅整個國家的運轉,後來北京作為都城,屢屢被蒙古、滿洲圍困,就是因為它緊靠北方邊境,游牧鐵騎一旦越過長城,很快就能兵臨城下,全國各地的勤王兵好不容易趕來救援,敵兵卻早已滿載而歸,下次還是這樣,只能被動挨打。
其次在政府內部,各省都督、將軍等只有統兵權無調兵權,而兵部正好相反,只有調兵權卻無統兵權,達到互相牽制的目的,戰爭的指揮權在兵部那些文人手中,他們制定好戰爭策略,然後交給將領去實施,可以說,明朝後期與滿清的軍事失利都源於此,比如洪承疇先任陝甘總督,鎮壓了陝西的農民起義,把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八騎,可是兵部下令調他去遼東,導致李自成得以東山再起,而到了遼東後,洪承疇統御內地調來的精銳與滿清對峙,兵部卻一再強令他主動出擊,結果導致明軍幾十萬精銳中伏,洪承疇最後被俘投降了滿清。無論將領官再大、帶的兵再多,只需兵部一紙文書,說撤換就撤換,袁崇煥手下兵最多最精,一樣被抓來凌遲,錦衣衛等特務機關就是干這個的。祖大壽在戰場上以一當百,殺人不眨眼,是當時一等一的猛將,而崇禎皇帝召見他和袁崇煥,質問袁崇煥里通滿清,當場拿下時,祖大壽嚇的兩腿發抖站都站不穩,以後雖然還是忠心替明朝鎮守遼東,但崇禎再召見他卻說死也不回去了。
深究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在於中央的戰略錯誤,如果當時放下天朝的架子,與滿清簽訂條約承認它建國,然後集中力量把內部匪賊剿滅,鹿死誰手亦未可知,一味的傾全國之力死拼遼東,拆東牆補西牆,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滿清直到被吳三桂邀請入關之前,都沒有想過能真的入主中原,但李自成從造反開始就鐵定心要推翻明朝,孰輕孰重一看便知。
⑤ 明朝軍事是怎樣指揮的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繼承者大力強化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因此,進一步加強皇權對軍權的控制,是明代軍事指揮系統的一個顯著特點。
明初仿照宋元的樞密院制度,在中央設大都督府作為最高軍事機構,節制內外諸軍,「凡天下將士兵馬大數,蔭授遷除與征討進止機宜皆屬之」。洪武十三年(1380),出於加強皇權的需要,明太祖下令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領在京和在外各都司衛所。同時,又設立兵部,作為朝廷執政機構的六部之一。五府只管軍籍和軍旅之事,而人事、調遣和政令發布之權則移交兵部,「凡武職、世官、流官、士官襲替、優養、優給」,各府移文兵部請選,「都司衛所首領聽吏部選授」。遇到戰爭,天子命將充總兵官,兵部簽發「出兵之令」,調衛所軍領之,「既旋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這樣,明朝的軍事就由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共同管轄,「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有統兵之權,而無出兵之令。」兩個機構「合之則呼吸相通,分之則犬牙相制」,便於皇帝的操縱和控制。但到永樂年間,五府實權「盡歸之兵部,所謂五都督者,不過守空名與虛數而已」。明朝中後期,兵部尚書或侍郎有時可提督或協理京營戎政,直接掌握京營訓練,五府官實際上變成了一種虛銜。
在地方,起初在各省府設立都衛,洪武八年(1375)改為都指揮使司。各都司設都指揮使1人,作為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隸於五府,同時聽命於兵部。明初各省都指揮使與布政使、按察使「並稱三司,為封疆大吏」,且品級、地位也比布、按官高,威權甚重。但在對內對外的戰爭中,明廷照例派都督府官或公、侯、伯出為總兵官,事後還任。「後因邊境多事,遂留鎮守」,臨時派遣的總兵官變為定設的官員,形成了鎮戍制。接著,在內地的軍事要害地區也派總兵官鎮守,獨任一方之軍務。都指揮使的地位因此日益下降,逐漸變成總兵官的下屬。洪熙元年(1425),明廷為加強對武臣的控制,又派文臣「於各總兵官處整理文書,商榷機密,於是有參贊參謀軍務,總督邊儲」。宣德(1426~1435)和景泰(1450~1456)以後,朝廷派往地方的巡撫和總督逐漸變為定設的官員。巡撫往往加有提督軍務或贊理軍務、參贊軍務的名義,總督更擁有總督文武、自總兵巡撫而下皆聽其節制的大權,不僅地方的都、布、按三司歸其管轄,連總兵官亦須聽其指揮了。
⑥ 明朝中後期是怎麼樣的
看了樓上的答案,我想說:匿名的那位,胡扯;舍卟.棄 比較客觀的說了;力挽__狂瀾 基本脫線。。。 明朝共276年,自嘉靖起有破敗跡象(煉丹嘛,找祥瑞,倭寇搶劫...哪樣不要錢?),自後皇帝基本都沒怎麼管事了,後來張居正當政,一個改革,力挽狂瀾,使明朝走上了蒸蒸日上的道路,後來萬曆又不管事,再後來萬曆期間,戰爭不斷,明朝處於崩盤邊緣,萬曆死後,兒子沒過幾本讀書,只會做木匠,來了一個魏忠賢把大權奪了,除掉了東林黨的許多人,而後亂搞政治,朝廷烏煙瘴氣... 正如「舍不棄」說的,明朝中後期政治極其黑暗,為了當上首輔甚至和太監一起合謀(嚴嵩第二次起復,張居正踩高拱...); 地方官員基本都是大貪,有良心的沒幾個,農民沒錢,所以明朝中後期流民(所謂流民就是沒地沒錢沒房的)較多,這也是明朝覆滅的原因之一; 加上明朝中後期名將較少(用手都能數出來,我說的是中後哦,幾個出名的:李成梁、戚繼光、李如松、俞大猷、袁崇煥。。。對了,還有一個皇帝的老師,善於搞工程,叫啥忘了,呵呵),而後來李成梁把偌大的遼東防線中最重要的六堡給了努爾哈赤,他的判斷性錯誤,也是覆滅原因之一; 好了,說說民間吧,民間百姓苦於戰爭和貪官,越來越多的人沒錢做了流民,但是,由於萬曆不管事,甚至朝上沒幾個人了,導致像「舍不棄」說的:資本主義萌芽 對,當時百姓想穿什麼穿什麼,把朱元璋的什麼規定都忘了,呵呵。 思想方面是一直的,當時是考八股,為了當官必須讀八股,這就造就了不知道多少書獃子(朱元璋給建文帝的3個老師,由於他們是書獃子所以讓朱棣靖難成功了,當然,有其他原因,這是一個例子罷),但是,也有很多讀八股但思維沒被限制的,心學創始人:王守仁是這個的代表人物,他甚至影響了明朝的走向。。。 說說權利方面吧,其實,首輔就是宰相,這是眾所周知的,甚至超過宰相,這不是開玩笑,你見過宰相能駁回皇帝的聖旨么?而且因為明朝中後皇帝比較懶,蓋章的權利又到了太監手裡,(如果把這個局面放在現在的這個思想年代,我怕皇帝直接被架空了)但當時官員、太監還是比較守規矩的,但遇到某些牛B的首輔皇帝就沒用了,所以,明朝中後期權利基本在官員和太監手上 望採納,我花了半小時打這個東西,呵呵,打字比較慢,說得有很多,而且這個也不怎麼全,建議去看看《明朝那些事兒》你就懂了
⑦ 明朝在全盛時期軍力如何與當時西方相比又如何
明朝的軍事實力
以下是明代正規軍的裝備介紹。
每一營(5000人)其用霹靂炮3600桿,合用葯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步槍、大連珠炮200桿,合用葯675斤;盞口將軍160位(盞口將軍是明代對野戰重型炮的稱呼),另外有1000人為騎兵。可見明朝軍事實力很強,有重炮,有很多使用火葯的攻擊武器。可以看到,明軍裝備的「現代化」和」機械化「,比起很長一段時間只有弓箭刀槍的清軍,差距極大。人數方面,明朝軍隊之多在中國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朱元璋剛建國的時候,全國軍隊達180萬人,後來永樂到正統時期甚至超過200萬,正統以後保持在120萬的水平。而滿清入關前最多也就十萬八旗子弟。
明朝在裝備和軍力有巨大的優勢,為什麼會作戰失敗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軍事制度,明朝制度是「將不專兵,兵不私將」。明朝的兵和將不是在一起,而是分開獨立的,需要打戰的時候才集結一起。這樣能夠防止大將擁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戰起來,則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亂和訓練不足。兵源問題。明軍部隊主要的來源是「垛集軍」。「垛集軍」就是把大批人民劃為軍籍,世代相傳。明朝皇帝一般把自己的對頭變成垛集軍的來源。軍戶的生活相當悲慘。強制的軍事屯田,世代不得脫籍,軍餉微薄,戰時做炮灰,平時做苦力,逃亡則採取連坐,強制親戚家人代替。這樣的兵源先天缺乏強大戰鬥力和高昂的士氣。而且這種「為戰而戰」的「職業」士兵很容易軍心渙散,厭戰心理很強。在明朝後期,採用了募兵制的徵集部隊方式。一般結果是民眾將軍餉一搶而空,然後四處逃命。養兵問題。明朝實行軍事屯田制度,的確是自力更生,不花國家的錢。但是在戰爭時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為借口剋扣軍餉,很容易導致兵變,軍人生活已經困苦不堪,還要剋扣正常開銷,只會使得軍隊缺乏訓練,戰鬥力低下,並且毫無鬥志。戰爭時期軍餉是極其嚴重的問題。神宗天性貪財,熹宗寵用的魏忠賢貪財,那些權位極高的太監也貪財,要發達的人只能以錢來謀陞官,陞官後自然要千百倍的剝削回來。軍隊的管理這也是這樣,軍官大肆貪污,虛報兵數。於是軍費開銷越來越大,戶部這兒越來越沒錢,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賦稅。就這樣矛盾越來越激烈,軍事問題卻沒有解決。政治上的戰略直接影響著戰爭的戰略。
明朝重文清武,軍隊的統帥基本都是文人出身,比如袁崇煥,也是進士出身。文人出真正的帥才很不容易,明朝的運氣很好,明末抗清有叄個名將,功勛卓著:熊廷弼是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孫承宗是萬曆叄十二年的進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煥是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做八股文考中進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現了叄個軍事專家。可是明朝皇帝罷斥了其中一個,殺死了另外兩個。其他的文人統帥基本上就是全軍覆沒。明朝的戰略基本上是防守型。所以袁崇煥能夠以幾千士兵防守住滿清十萬大軍,但在是野戰的時候,明朝優勢兵力卻難以擊敗清兵。明朝的長城是很有名的,長城就是典型的防守型戰略思維產物。明朝後期根本缺乏積極進取的皇帝,戰略談不上積極進取是很正常的,加上體制和實力的約束,後期已經無法開展進攻戰了。所謂明朝的超級裝備,在某些條件下就變成了不利因素。火炮是從外國傳來的,製造這些裝備需要大筆的開銷,為了避免損耗和外流,一般這些裝備都保存起來。可是到了戰爭的時候,士兵不會使用這些火炮,經常發生擊中自己人的事情,更可笑的事,府庫管理由太監把持,要使用火炮抗敵,還要向太監們行賄才行。於是軍事技術上的進步完全被政治腐敗抵消了。可見政治上的腐敗完全能夠抵消軍事實力、軍事裝備的優勢。這個時候軍事上的優勢甚至變成了危害自身的劣勢。從戰略上看,這些戰爭沒打之前已經勝負已分。如果不改變明朝腐敗的制度,或者說不改變專制的制度,縱然是積累了戰術層面上的勝利,也只是苟延殘喘而已。明朝的腐朽註定了他的沒落。明朝的潰敗不是靠某個英雄能夠挽救的。那是一個悲劇的時代,英雄註定了悲劇的命運。
⑧ 明朝的軍事實力如何
大明初創,採用精軍政策,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職業化軍事管理模式,以軍在精而不在多的策略,成功打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體現了其精兵路線的成功。
然後在蒙古問題上,採用以硬碰硬的方式多次打敗蒙古人,這是非常了了不起的了,這完全憑的是軍事的實力。冷兵器時代,軍事實力主要要從戰略理論、戰術技能、軍隊數量、軍隊後勤保障、軍隊武器裝備等多方面來看。
大明的精兵制度、屯兵制度都是戰略理論的研究結果,非常先進(在當時),而且制定的用並先後策略也非常合理,這就是大明戰略領先的地方。還有其抓住蒙古人內部出問題的機會,及時北伐,也是戰略理論研究的結果。
其次戰術上,朱元璋謀士們制定的防守、進攻、陸戰、水戰的戰術都非常的切合戰場環境,其戰術方面領先當時的蒙漢對手們,比如鄱陽湖大戰、安慶保衛戰、南京保衛戰、雙線北伐等,在戰術上都能及時應用集中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形成局部優勢,然後各個擊破。比如步兵對騎兵的戰陣,還有大明中期對倭寇的戚氏戰陣、對滿清的城堡侵蝕方式,都是絕佳的軍事戰術教材。
再其次從軍隊數量上看,大明一直奉行的是精兵路線,人數不多,但精幹,前線基層極少有潰敗的時候,小團隊合作能力和應變能力極強,所以經常出現以少勝多的戰例。
再看後勤保障能力,除了北伐時採用的以戰養戰模式外,大部分時候,能做到及時的後勤補充,這樣在相持戰中,占盡優勢。
再看武器裝備,大明的武器裝備在早期朱元璋稱王前,稍差,但後期就領先了,專業的制式武器,是他們同對手作戰時,單體作戰能力強於對手,(當然小團隊的配合戰術更厲害),包括火葯武器的使用,大明是絕對領先於對手的。
大明的強勢,除了軍隊的整體素養高外,還有戰術執行能力極強,這是蒙古人最怕的地方,常遇春5萬人到10萬人就差不多玩死了蒙古整個軍隊就是戰術能力的體現。
大明盡管出現了土木堡之恥,但迫於大明的強大的軍事背景,蒙古人還是乖乖的區服。還有鄭和南巡,就是軍事征服南洋的過程。大明東南西北都是從軍事上壓制對方。
大明疆土是歷史以來最大的,就是用鐵血換來的。——歷史上,世界各大國都是靠軍事來擴充疆土的。
所以說,大明軍事實力是極端強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