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萬萬人民裡面的軍隊是桂系嗎我看到他們都是英式裝備,尤其是扁鋼盔
桂系用的是英式的托尼式鋼盔。
㈡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正規軍的武器裝備有哪些什麼是守備團
1.那時候國軍手裡來多是舊軍閥的槍械自(像漢陽造之類的6.5毫米口徑步槍,LS說三八大蓋是不對的,那時三八大蓋在國軍只是少量裝備,日軍那才是標配)。野炮山炮較少,而且雜得很。重武器最多的是擲彈筒(這玩意幾乎不計型號的)。置於裝甲車,連戰區司令部出門都騎馬裝甲車能有多少。
2守備團原來是為了地方守衛組建的部隊,但戰鬥力小得可憐,在戰爭中幾乎是忽略不計的(注意不是戰略防守而是戰術防禦,而且往往也沒有真正達到一個團的建制)。
3抗日戰爭中的正面戰場幾乎是國軍撐下來的,要不然叫GCD去淞滬撐他三個月?抗日戰爭中GCD的主要功勞在敵後戰場,正面只有一個百團大戰,所以國軍的功勞不比GCD小。
4國軍抗日不是全都不積極,只有一部分是消極抗日,而剩下那些是因為腐朽的軍隊結構讓他們看上去不積極。當然,國軍高層的反共熱情一直都是很高的,所以是同時積極反共積極反日。
而陣亡多的原因是因為國軍負責的是正面戰場,他們是直接面對的是關東軍精銳而且不可能像GCD一樣打游擊戰。
其實真的讓GCD和國軍打一場估計也是平局,GCD的戰斗意志比國軍高,優良指揮人員略多,而國軍的裝備比GCD好,背後有整個南方經濟帶提供戰爭資源。
㈢ 抗戰時期廣西軍隊為什麼沒有裝備法國軍械
有裝備法式頭盔。。
㈣ 北洋軍閥時期武器
事實上中國軍隊所裝備的武器直到抗戰快結束之時美國援助才裝備了世界上先進的武器,一直來都是裝備的比國外先進裝備低一個層次的武器。主要表現在槍炮大都為仿製國外型號。(自己買不起)
國產武器最著名的肯定就「漢陽造」啦,這是漢陽兵工廠仿製的步槍,知道抗美援朝,這種步槍都還有裝備。
1、以滇、桂為主的護國軍——靖國軍系列
1915年12月,蔡鍔、唐繼堯在雲南舉旗反袁,組織護國軍,出師北伐。清末民初,滇軍的素質在西南各省為首屈一指,值得注意。護國軍採用了戰時編制,以軍為戰略單位,初期每軍轄四個梯團,每梯團轄兩個支隊,支隊由原來的團改稱,軍直編有炮兵、警衛等大隊。實際上,軍-梯團-支隊組編與軍-師-旅-團組編相比,相當於取消了師部,由軍直轄四個旅。減少了一層指揮機構,增加了作戰效率,又彌補了護國軍初起時裝備、幹部等方面的不足,後來擴編到八個軍。
1916年初,廣西的陸榮廷也加入護國軍,並占據廣東,其後來扶植成立的護國軍軍政府軍務院,其下也編有七個軍,軍下或轄師,或轄旅,或轄支隊不一。護國戰爭之後,護國各軍紛紛改編為平時編制,恢復為師、旅。
1917年護法戰爭起,桂系組織兩廣軍隊八十個營,編為五個軍入湘,號稱「兩廣護法聯軍」,而唐繼堯則號稱「靖國軍」。二者成為南方護法軍的兩大主力。此外,川、陝、閩、豫等各有靖國軍的分號出台,成分龐雜,編制不一(軍下或為師、旅,或為縱隊、支隊,或為統領,等等)。到了1921年,陸榮廷被粵軍趕下台,廣西出現了幾年混亂局面,最後由新硅系李、黃、白的定桂討賊軍統一,並加入了廣州國民政府麾下。
1921年唐繼堯被顧品珍趕走,次年雖恢復政權,重舉靖國軍大旗,但號召力已大不如前。而且唐鑒於顧品珍之叛,對下疑忌甚重,取消了滇軍中的師和大部分旅,將三、四十個團的指揮權抓在自己手中。其間在滇桂戰爭中一度採用建國聯軍的稱號,恢復軍的組編,但戰後又撤消復原。唐的上述這些防範措施並沒有收到實際效果,北伐時仍然沒自己手下握有兵權的鎮守使們廢黜。
2、張作霖的奉軍
在直皖戰爭後,張作霖的奉系軍隊握有四個師、二十三個混成旅、三個騎兵旅及若干個獨立團的龐大兵力,編制與番號仍為北洋定製。第一次直奉戰爭失敗後,張宣布東北「自治」,從此脫離了中央管轄范圍,所部番號一律改為「東三省陸軍」,獨立編號,且編制與北洋定製相比,有了顯著變化。奉天兵工廠的發展,使得奉軍的裝備在北京政府後期與國民政府初期都是國內首屈一指的。
「東三省陸軍」改以旅為平時編制單位(軍仍在戰時組編單位),除保留原有的第27、29、奉天暫1師等三個師的番號外,其餘一律統編為旅,共計二十七個旅(含師屬旅)和五個騎兵旅。三個師的編制大致如北洋舊制,旅實際為混成旅,每旅轄步兵兩至三團,騎、炮兵各一營至一團不等,此外還有工兵連、輜重連、無線電隊的附屬部隊。其中某些旅的實力(如張學良的嫡系第2旅)不亞於北洋軍制的一個師。騎兵旅仍轄騎兵兩團。
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奉軍入關,到1925年5月改以師為平時建制單位。成立了「東北陸軍」二十個師,共有步兵四十餘旅,騎兵十餘旅,炮兵兩旅,工輜各一團,總兵力達35萬。在新制中,步兵師分為甲、乙兩種,師有步兵兩旅(甲種為三團制旅,乙為二團制旅),輜重一營,工兵一連,騎兵減為一連,炮兵減為一營,原來旅屬的騎、炮兵大多移出另組為騎兵師、旅和炮兵旅;步兵團內除了步兵三營外,另直屬有機關槍連、追擊炮連、通信班等。騎兵師為兩旅四團的乙種騎兵師,獨立騎兵旅仍為兩團制,騎兵師與獨立騎兵旅均有騎炮兵一連,騎兵團由騎兵四連、機槍連、迫擊炮連、通信班組成。炮兵旅、工兵團等多為三三制,炮兵為四門制連(迫擊炮為六門制)。同年10月間,奉軍又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六個方面軍團。
郭松齡反奉失敗後,奉軍編制再次為之一變。在奉軍嫡系的三、四方面軍團內將師的編製取消,並在對國民軍、下河南等諸次戰役中在方面軍團和旅之間增設軍的建制,成為方面軍團-軍-旅的體系,通常一軍轄三旅,或多或少。炮兵廢旅留團,設炮兵司令統轄,工兵、輜重兵都以營為單位,並有裝甲車隊、汽車隊、探照燈隊、鐵道大隊、通信隊、航空隊、交通旅等。
在安國軍軍政府成立後,為壯大聲勢,又將旅改制為師或暫編師,成為方面軍團-軍-師的體系。此外,炮兵司令部改為炮兵軍,轄三團制的炮兵旅三個,並有兩師(旅)制的騎兵軍列編。工兵、輜重分別編成工兵集團、輜重集團,另外還有交通旅、航空隊、鐵甲車隊等。東北易旗後,奉軍改稱東北邊防軍,原有軍團、軍、師番號取消,步兵統編為27個國防旅(三團制)、3個省防旅又若干個團;騎兵編為6個國防旅(二至三團)、一個省防旅和若干騎兵團;炮兵整編為十個團,分屬於三個炮兵旅;工兵整編為八營,其它下略。
3、國民軍
1924年馮、胡、孫發動首都政變,組建國民軍。以後國民軍陸續出現七個軍,但這個「軍」實際上只是一種勢力表示,並無確切的編制意義在內。除了馮的國民一軍外,其他各軍的編制與原北洋定製大同小異,只是各自獨立編號而已。馮玉祥的國民一軍在最初也是採用舊制,但在1925年改稱「西北陸軍」之後,編制較前有較大變化。那時,馮軍先後組成步兵十三個師、騎兵兩師又七團,另有衛隊旅、交通團、鋼甲車團等。值得注意的是西北軍的步兵師是師轄三混成旅(實際為步兵旅),每混成旅轄三步兵團,是典型的三三制。騎兵師也是三旅六團制的。三三制在馮軍中的採用應該是與蘇俄顧問的建議有關系,應是在中國的首次採用,在南口會戰中表現較著。
在五原誓師舉行北伐後,國民聯軍在總部下設立「路」的戰時建制,每路視情況轄若干師、旅不等。在進入河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後,編制向南方各軍看齊,將各路改編為三師制的軍(有的或兩師,或三師以上),並在集團軍與軍之間加設方面軍一級,直至北伐結束。
4、直魯聯軍、五省聯軍、討賊聯軍
直魯聯軍前期指張宗昌的魯軍和李景林的直軍,但當李景林被免、所部回歸奉軍後,直魯聯軍一詞的直是指接任督辦的褚玉璞。鑒於張、褚是同一系統,以後的" 直魯聯軍"實則指張宗昌部。直魯聯軍在安國軍成立後,改稱為安國軍第二、七聯合方面軍團,其先後成立有三十多個軍。初期各軍轄師、旅數不等,但大多有名無實,能夠一戰的只有不過六、七個軍,各軍編制尤其混亂。張宗昌的「三不知」之一就是「不知自己有多少兵」,當其實也。在直魯聯軍盛時,估計兵額應在二十萬以上。第二期北伐前夕,為提高戰鬥力,直魯聯軍進行了點驗,致使大量散兵回歸為匪。點驗後的六萬余部隊中,一些名額不足的軍進行了縮編,取消師、旅、團,分別改稱中將支隊、少將支隊、上校支隊等。
五省聯軍在成立後不久,就開始了內部番號的整編,首先整編了浙、蘇兩省軍隊,統一了番號。在北伐期間,其餘各省殘余部隊也加入了整編。五省聯軍總共統編了十五個師,和幾個混成旅,內部編制在北洋舊制的基礎上略有變化,如師屬炮兵減為一營、騎兵減為一連,增加團屬輕機槍和輕型炮的數量等。孫傳芳曾參考國內外的變化,制定了一個較為先進的部隊編制定製表,但由於戰爭原因,只停留在紙面上。投靠張作霖後,五省聯軍編為安國軍第一方面軍團,轄三個軍,下面的各師、旅番號基本不變。
1925年10月吳佩孚在漢口重起後,宣布成立「十四省討賊聯軍」。實際上只有鄂、豫兩省聽其指揮,川、陝、甘等還有少許軍隊奉其旗號,其餘的虛張聲勢的成分居多,總兵力號稱二十萬。但在前期,討賊聯軍實際上並未統一編制,部隊一般以各自的本來師、旅番號存在,與國民軍、北伐軍作戰時臨時編建軍、路等建制。但在武昌戰役失敗,吳退居河南之後,才有了統一部隊番號的行動,曾先後任命了「討賊聯軍」十五個軍的番號,每軍轄二、三師或混成旅不等。不久奉、國、馮軍三路入豫,「討賊聯軍」 或被解決,或加入靳雲鶚的「河南保衛軍」,最後降附於國民革命軍。
5、粵軍和孫中山的前期北伐軍
獨立的粵軍是從朱慶瀾為省長時撥與的二十營省長親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初期帶有舊巡防的痕跡。援閩時的組編為軍-支隊-營,支隊相當於團,轄3-4營,每軍由4-5個支隊組成,另外還有相當於團的「統」的編制,直轄於軍。粵軍回粵驅逐舊桂系後,改為正式陸軍編制,有三個師和十個獨立旅,此外還有若幹路、統等。粵軍的師除轄兩旅四團外,尚直屬步、炮、工、輜各一營。1922年6月陳炯明反孫,粵軍分裂。擁陳的粵軍仍以原師、旅、路組編,到1923年組成了七個軍又三個獨立師共五萬餘人,每軍各轄幾個師和獨立旅不等,多者一兩萬,少者兩三千,這七個軍分別歸屬林虎、洪兆麟、葉舉三部指揮,以後曾用救粵軍的名義,二次東征後瓦解。擁孫的粵軍編成許崇智的東路討賊軍,下轄三個軍,每軍轄四個旅,另有幾個獨立旅。
1923年孫中山在滇桂粵各軍的支持下再次回粵執政,成立陸海軍大元帥府,並就大元帥職。孫將各軍一律改稱討賊軍,其中將在粵的外省部隊編為國防軍,直屬大元帥指揮,歸附帥府的粵軍編為地方軍。待平定沈鴻英及再平陳炯明後,又將討賊軍改稱建國軍,並加委了建國粵、滇、桂、湘、贛、鄂、川、山陝、奉等軍總司令,其中只有粵、滇、桂、湘等軍尚可使用,內部編制以師、旅為主。其餘各軍或規模很小,甚至只有空架子,或在遠域他省。1928年兩廣統一後,建國既各軍與新興的黃埔校軍統一組建為國民革命軍第1-6軍,廣西的定桂討賊軍改編為第7軍(軍轄二團制的旅),以上成為北伐前夕的七個軍。
其它各小軍系,也有一些特色之處,如晉軍曾以師轄一旅又一團,以彌補人力不足的方法等,鑒於篇幅,這里從略。
作者: af 發布日期: 2005-8-12
五、北伐和十年內戰——軍制的改革
國民政府成立,北伐軍興。國民革命軍在初建時,改用軍為平時建制,並完全按照蘇俄式軍制,從軍到班皆為三三制。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制定頒布了第一個《國民革命軍編製表(草案)》,其中規定:軍除轄三個師外,軍直屬部隊可編一個炮兵團、一個工兵指揮處、一個通信處、一個特務隊;軍部設政治部、參謀處、副官處、經理處、軍醫處、軍法處,軍、師、團三級均設黨代表。此外,《編製表(草案)》還規定,師屬步兵團除轄三個步兵營外,團直分隊可編機關槍連、特務隊、偵探隊、通信隊、輜重隊、衛生隊各一個。一軍與北洋定製一師相比,人數大致相當,步兵稍多,特種兵稍少。當然,在實際中,有的軍較大,有的較小,內部編制也不盡統一。北伐期間在軍之上臨時設立「路」的指揮機構。寧漢分裂後,漢方軍隊按照既定計劃,在集團軍和軍之間增設方面軍一級,寧方則以帶序號的「路」代替了方面軍。寧漢合流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28年1月正式頒布了去年重新修訂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編制草案》,正式取消了軍隊中的黨代表制,規定以軍為基本作戰單位,軍以上稱路,指揮官稱總指揮;軍以下師、團、營、連等;每軍編三個步兵師及教導團、炮兵團、騎兵隊、工兵營、通信隊、憲兵隊和軍樂隊各一個,軍部設軍長辦公廳、參謀處、副官處、經理處、軍醫處、軍法處、政治訓練處;甲種師編四個步兵團,乙種師編三個步兵團,每師編特務營、炮兵營各一個;團編三個步兵營及迫擊炮連、機關槍連、衛生隊各一個;營編四個步兵連。
1928年春第二次北伐前夕,原寧方的第一集團軍又廢除路,改設軍團。第二次北伐過程中,蔣中正的第一集團軍和閻錫山的第三集團軍均採用集團軍-軍團-軍的組編形式;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採用的是集團軍-方面軍-軍的組編形式;李宗仁的第四集團軍直轄軍,並保留了部分「路」的編制。其他地方勢力仍有保留路的編制者,如留守廣東的李濟深「第八路軍」等。在北伐過程中,各個集團軍的部隊,前後相加,總計有上百個軍的番號。
北伐結束後,鑒於全國部隊太多,進行了國民政府軍事上的首次編遣。計劃全國編遣額定為六十個師,平時以師為最大單位,以軍為戰時單位。師分甲、乙種,分別轄三個與兩個步兵旅,此外師還直轄騎兵連、炮兵營、工兵營、特務營、通信隊等。這實際上是從蘇俄的三三制向歐日軍制的一次回歸,不同的是甲種師可轄三旅。若與老北洋的舊制師相比,甲種師因多一旅步兵,人數要多三千左右,乙種則少一千餘人,騎兵減為1/4,炮兵減為1/3,但團屬迫擊炮連有所彌補火力不足。從作戰效能來講,舊式方塊制的師不如三角制的靈活,這點後面再議。但對於壓縮軍隊規模、達到裁軍整軍的目的,這種編制形式還是有其可取之處的。此次編遣雖然形式上完成了,但由於各派系內部分配不均,釀成了後來的中原大戰。在戰爭中,軍作為戰時建制再次出現,並且在軍之上還設有路。中原大戰結束後,路和軍實際上一直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不合規制的平時建制。
在1930年,曾推出《民國十九年陸軍暫行編製表》,將師的編制分為三種:甲種師,二旅六團制;乙種師。三旅六團制;丙種師,二旅四團制。實際上,不少嫡系部隊甲種師(如十一師、第一師等)後來多以獨立旅、補充旅的名義增募一旅,成為三旅九團制的師。1932年6月再次出台的《民國二十一年陸軍師暫行編製表》,擬將陸軍師以步兵兩旅四團、騎兵連、炮兵團、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衛生隊、特務連組成,實際上只有少數師(如第87、88師等)採用的這種編制。
在1933年,根據與紅軍作戰所得出的經驗,感到以前的編制太大,在與紅軍作戰中很不靈活。於是又推出了《民國二十二年剿匪軍編制》,「剿匪師」編制分為三種,甲種為二旅五團制,除了師轄兩個兩團制的旅外,再直轄一個獨立團或補充團;乙種為二旅四團制;丙種為師直轄三團,取消旅部。三團制的「剿匪師」一般都增編一個特務營,以對付紅軍的游擊戰,而炮兵則被大大壓縮,甚至取消了師屬炮兵營、連。如18軍的11、14、67、94師等四個師均為此種編制:師司令部、步兵團三、工兵連、通信連、輜重連、特務營,此外軍直屬有特務團。另外,1934年10月的步兵獨立旅編製表頒布。
在騎兵方面,分別有1933年12月的兩團制騎兵旅編製表和1935年7月的三團制騎兵師編製表的出台。
九一八事變後,中央曾計劃藉助德國的幫助,編練三十六個德械師,使中國有獨立抗衡日本陸軍的能力。計劃中的新制師計劃轄步兵旅二、補充團、炮兵團、工兵營、通信兵營、輜重兵營、騎兵連、衛生隊、特務連、化學排、探照排等,人數17000餘人。與日軍師團相比,步、炮兵數目裝備相近,騎、工、輜、補充部隊要少,全師人數相當於一個日本常備師團75%-80%。另外也曾有一個三團制新制師(教導師)的構想。上述計劃由於從德國購入重武器受阻,而最終告吹。因此才有了以後在現有基礎上的「調整師」和「整理師」的折衷。
1935年1月在南京召開全國軍事整理會議,部署整軍工作。同年3月,在武昌行營設立陸軍整理處,綜理陸軍整理事宜。整理原則為:「依國防之目的,統一編制,混合編成,按管區配置,集中訓練幹部」。計劃三至四年裡調整60個師,凡未編練各師,均先照整理師編制,改四團制,有餘或不足者互相裁補。同年10月,頒布的《陸軍整理師編製表》,將各師再原1933年的編製表上改編為整理師,整理師仍分三團制師、四團制師和五團制師三種,此外,師直屬炮兵一營(或一連),騎兵一連(或一排),工兵、通信、特務各一連及師醫院等。1936年起,每半年為期,開始逐步選擇60個師進行調整,是為「調整師」,調整師編制主要特點是:步兵連為9班混合制,班增編輕機槍;團屬迫擊炮連分屬各營為排,增強戰術單位火力;原各營所屬小炮排集中成連,直屬團部,作為防空及防戰車火力。至年底,完成調整師兩期二十個師。1937年原擬再調整兩期二十個師,但第一期十個師尚未調整完畢,而抗戰全面爆發,整軍被迫中止。
六、抗戰和內戰——軍制的調整和沖突
抗戰爆發後,按戰時編製成立了一大批軍,在軍之上又先後設置軍團、集團軍,加上原來部分保留的「路」,以及臨時設置的兵團等,使得指揮系統錯綜復雜。於是在1939年春的南嶽會議上,決定取消路、軍團、旅等編制,從戰區到團成為戰區-集團軍-軍-師-團的組編。其中師屬旅部取消,由師直轄三個步兵團,一個野戰補充團,師司令部增設少將步兵指揮官一員,必要時起代原旅長的作用。以後另在後方成立補訓處,撤銷師內野戰補充團,成為一師三團的「三角制」,這一制度一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抗戰末期,曾用美械裝備的阿爾發師,編制大體如舊,只是兵器賂有增加。抗戰後期曾採用「後調師」制度,即各軍以兩師在前線作戰,一師在後方補訓,輪流交換。
抗戰結束後,在形勢的要求下,開始了復員整軍的行動(中央軍事機關開始按美國制度布設,這點從略)。到1945年底,已從原有的120個軍,354師、31個獨立旅,112個獨立團和獨立營,裁減為89個軍、2個騎兵軍、235個步兵師,其餘的旅、團、營統充實步兵師中。在整編部隊的同時,部隊的裝備也在更換,其中36個美械師已經完成配備78%,58個國產武器配備的整編師,輕兵器配備已達70%,重兵器僅達34%。
從1946年春起,根據三方會談的精神,國軍部隊整編「應在1946年3月至1947年2月,12個月內,將現在部隊整編為30個軍,90個師又10個騎兵旅」。為達到這一目標,軍政部擬定了兩個步驟,第一步,先將各軍裁減1/3,即原三師九團之軍,縮編為三旅六團之師(甲種整編師),原二師六旅之軍,縮編為二旅四團之師(乙種整編師),各獨立師一律改編為二團制的獨立旅。第二步,再按照《基本方案》,整編為90個師,並逐步編為30個軍,每軍轄三個師,每師為二旅四團,共1.4萬人。上述第一步,又分三期實施。第一期,將隴海路沿線及西北部隊(新疆、河西部隊除外)共27個軍,66個師整編;第二期,5至6月,將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部隊共32個軍,92個師整編;第三期,自7月1日起,將東北、華北、新疆部隊約30軍,95個師整編。在隴海路沿線的國民黨部隊,實際整編為29個軍,80個師,至於東北、華北及新疆的部隊還沒有來得及整編。自1946年6月下旬起,全面內戰已經爆發,其原定的整編計劃
㈤ 國民黨十大主力及武器裝備詳情.
1. 攻擊王牌軍--第2軍 第2軍前身為北伐時蔣介石親兼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1師。蔣鼎文、李延年、王凌雲、陳克非等先後擔任該軍軍長。該軍兵員充足,全部為美械裝備。國軍部隊大多守強於攻,第2軍以善於攻擊馳名。
2. "廣西狼兵"--第7軍 第7軍號稱"鋼軍",是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的看家部隊,既是桂軍王牌中的王牌,也是國軍中的精銳。擅長山地作戰,以近戰夜戰出名,戰鬥力相當強,戰術也很靈活,作戰勇悍,有"廣西狼兵"之稱。
3. 精銳種子軍--第18軍 第18軍建軍較早、實力最大、名將最多,是國軍老牌勁旅,成名於軍閥混戰,壯大於"圍剿"紅軍,建功於抗日烽火,兵敗於淮海戰場。該軍先後產生5個一級上將、4個參謀總長、兩任海軍總司令、1個空軍總司令、1個勤聯總司令、20多個軍長,為各軍出產人才第一,號稱"種子軍"。
4. 攻守雙料軍--第25軍 第25軍是從雜牌打出的王牌軍。能攻善守,將領兇悍。是國軍內戰主力,配備快速縱隊,火力強大、兇猛。
5. 鐵甲機械軍--第5軍 第5軍是抗戰期間唯一的機械化軍,是嫡系中的王牌,號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指揮官幾乎都是黃埔畢業生。部隊兵源素質高,火力強大,但指揮官自主能力差。
6. 魔頭亂世軍--第8軍 第8軍是抗戰中遠征軍的主力之一,為半美式裝備,軍部有榴炮營,師部有山炮營,團部有戰防炮連及迫擊炮排,每個戰斗單位都配備火焰放射器,火力遠比其他部隊佳,戰鬥力強大。該軍在內戰中是國軍的機動生力軍,解放軍有"打垮七十三,拖死第八軍"的口號。建國後,少許殘部逃出國境,且在西南邊境禍害多年。
7 新銳實力軍--新1軍 新1軍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官兵文化水平高,將領強悍,有"天下第一軍"的美譽,代表人物鄭洞國、孫立人都是一代強將。但軍種派系爭執厲害。
8. 虎賁御林軍--第74軍 第74軍以傲、狠、悍出名,戰斗意志、戰鬥力、紀律性都是國軍中首屈一指,能打硬仗惡仗,攻擊能力強,攻守兼備。該軍是國軍的一等主力部隊,號稱五大主力之首。
9. 雜牌強悍軍--第35軍 第35軍歷經百戰,攻守兼備,尤其以"善守城"出名,在抗戰中多次痛擊日偽軍,是著名的抗日常勝軍。它的軍力介於中央軍與地方軍之間。
10 野戰兇悍軍--第52軍 第52軍既抗日,也打共軍;既會攻擊,也會逃跑,既是"倚海劍",又是"千里駒";既會吹牛,也敢鬥狠,是在戰火中打出來的王牌,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
排名出自《國民黨十大王牌軍》一書,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9年10月出版,本書是暢銷書作家陳冠任的最新力作,敘述了國民革命軍第2軍、第7軍、第18軍、第5軍、第25軍、第35軍、第8軍、第74軍、新1軍和第52軍征戰和興衰歷程,對它們所參加的大戰爭進行了生動的描述,講述了國民黨將領統兵打仗的趣聞軼事,語言詼諧,生動有趣,是值得一看的好書。
㈥ 抗戰時期我國都用過哪些國家的武器裝備
德系裝備
美蘇援助
日軍繳獲
自己生產
主要就是這幾類。
㈦ 抗日戰爭中使用過的所有武器裝備
馬尾手榴彈
這種手榴彈比較奇怪,一個圓圓的彈體後面結著一根粗粗的麻繩,很有點中國古代流星錘的味道,我們在電影電視作品中很少看到這種武器,但實際情況是這種武器在紅軍和早期的八路軍當中相當流行,而後來看到的鬼子香瓜手雷和仿製M24的木柄手榴彈,當時可是可遇不可求的高檔品呢。
漢式(漢陽造)步槍
從1895年開始, 湖北槍炮廠開始生產此型步槍。一直到1944年21廠改造中正式步槍,本型步槍在中國前後生產了將近50年。
主要生產者為位於湖北漢陽之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抗戰時其步槍廠於1938年交與21廠,因此從1939年至1944年生產的漢陽造在槍匣上印有□字廠徽及『漢式』字樣。
由於生產時間長遠,民初中國所有的戰役此槍幾乎無役不與,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內。
漢式(漢陽造)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雙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外露單排彈倉,5發, 曼里夏式彈□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mmx57
槍管長度: 29.13"
槍重: 4.14 kg
鞏造九八式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槍管長度: 73.8公分
槍重: 4.08 Kg
中正式步槍
抗戰期間晉冀魯豫根據地的太行兵工廠內,曾仿製過這種步槍供八路軍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4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92x57mm
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是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有如蓋子般而得名。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三八式步槍曾大量裝備中國軍隊,尤其是抗日戰爭結束,侵華日軍投降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中國國共內戰期間廣泛使用。朝鮮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是中國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槍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山字形準星
口徑: 6.5x50mmSR
槍管長度: 79.7cm
槍重: 3.95 Kg.
四四式騎槍
這種槍1909年在日本開始試制,在1910年底定型,命名為「四四式騎銃」,一直生產到1940年間。我軍部隊中的四四騎槍數量不少,在朝鮮戰爭中仍有使用。
作業原理 旋轉槍栓, 毛瑟式前栓榫鎖定, 手動
彈匣容量 內藏式彈倉,5發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山字形準星
口徑 6.5x50mm
槍管長度 460mm
槍重 3.9 Kg
兼容性 三八短銃
C96手槍
在我國南方稱為「駁殼槍」,北方稱為「盒子炮」或「盒子槍」。
該槍因威力大、故障少,彈匣裝10發子彈,性能優於日本「王八盒子」手槍,被我國抗日軍民大量裝備。
在戰場上是「王八盒子」的死對頭,是近戰中令日本鬼子膽寒的武器。
作業原理: 起落式閉鎖槍機,短後座力作業 ,半自動
彈匣容量: 10發內置式
擊發方式: 單動式
瞄準具: 表尺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7.63x25mm(7.63 Mauser)
槍管長度: 3.9吋
槍重: 2 lb.
兼容性: Mauser 1896
製造廠: Mauser
製造年代: 一次大戰之後
魯格P08手槍
俗話說盒子挎魯子,一個挎一個,我軍也裝備少量德制魯格P08手槍。
作業原理: 肘節式起落閉鎖 半自動
彈匣容量: 單行排列式彈匣8
瞄準具: 凹形照門, 刀片形準星
口徑: 9x19mm
槍管長度: 101.6 mm
槍重: 0.85 kg
ZB26輕機槍
捷克式輕機槍是抗戰名槍,該槍造型特殊,稜角分明,極有立體感。一般看過抗戰影片的網友,都應該非常熟悉這款武器。捷克式輕機槍也是八路軍和新四軍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從反圍剿時期開始,到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紅軍八路軍解放軍都大量使用這款武器,其中在抗戰期間使用這款武器的數量最多。
口徑:7.90公釐
槍全長:1,165公釐
槍身重:9.0公斤
瞄準基線長:568公釐
槍管長:602公釐
來復線數:4條
來復線方向:右旋
來復線纏度:240公釐
初速:830公尺/秒
表尺射程:1,500公尺
射速:550發/分
裝彈具式樣:彈匣
裝彈具裝彈數:20發
自動方式:汽退式
冷卻方式:氣冷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十一年式輕機槍在中國俗稱「歪把子」機槍,非常有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經繳獲過不少日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八路軍繳獲後,裝備再用的不多。據說其供彈較卡,還有射擊很麻煩,新生難以網路家教作,需要較長時間訓練才行。
工作方式:自動,氣冷
尺寸:1.1米,全重10.2公斤
口徑:6.5mm
供彈方式:彈斗供彈
有效射程:3000米
彈夾裝彈:30發
射速:500發/分
92式重機槍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曾繳獲過不少日軍92式重機槍並裝配部隊。此槍也是我志願軍裝備的重機槍之一。
全長: 1156mm
槍重為55.3kg
槍管長為698mm
口徑7.7mm
初速為732m/s
膛線右旋4條
自動方式為氣退式(Gas Operated)
射速450發/分
30發保彈板(Strip)上彈
有效射距: 1000m
抗日戰爭我軍主要使用水冷24式馬克沁重機槍,其威力大、火力強、可靠性較高,一直為我軍所青睞。
作業原理:短後坐力式
彈匣容量:250發布彈鏈
口徑:7.92x57mm
槍管長:721.2mm
槍重:20kg
相容性:馬克辛家族
製造廠:21兵工廠
製造年代:1940年代
解放軍晉冀魯豫第4縱隊自製的炸葯發射筒 飛雷炮
飛雷炮最初叫"飛送炸葯",是一種威力極強的土製炸葯包。它是用火葯推送出去的一個6~8千克重的炸葯包,只要在它落點半徑5米內,一切生命體或工事都難以逃脫毀滅的命運。它最初是用來對付敵人堡壘的,進而用以攻城,最後在淮海戰場上大顯神通。這一威力強大的武器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在1947年晉南戰役之後研究發明的成果。
八路軍的曲射平射兩用82迫擊炮
陳列在抗日戰爭館的這門口徑為82毫米、長1.23米的曲射平射兩用迫擊炮,是八路軍第129師炮兵主任趙章成同志於1941年改造成功的,適應了八路軍近戰、夜戰的要求。
趙章成是我軍著名的神炮手。在長征路上,他曾創造過用僅有的3發炮彈,連連打中敵堡,掩護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奇跡。
89式擲彈筒
1942年的冀中,新官上任的日本冀渤特區司令官坂本旅團長 帶著三百多人精銳衛隊在自己的佔領區巡視。當路過一個名叫宋庄的村子的時候,這隊日軍突然遭到了埋伏在此的八路軍戰士的襲擊。
坂本旅團長是一個久經戰陣的老兵,槍聲剛一響起他就立即跳下戰馬,躲過了數發急射而來的機槍子彈。但是一發小型炮彈准確的落在他的面前,將其頭顱炸的粉碎---這個大日本皇軍的陸軍少將當場斃命!事後,日軍檢查坂本的屍體後發現:他並不是死於中國軍隊常用的迫擊炮,而是死於日軍自己的裝備-89式擲彈筒!
這種1929年研製的武器重量輕且威力大,之前准備時間又短,非常適合八路軍展開的游擊戰。到解放戰爭時期還被解放軍使用。
口徑:50毫米
射程:360米
彈葯:91式手雷
92式步兵炮
我軍應用92式步兵炮是很有歷史的。早在百團大戰時期,八路軍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記錄。但此時由於缺乏專業炮兵人才,彈葯補充也無法保證。所以基本是隨繳獲隨用,用完就破壞。使用時間和次數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沒什麼大的戰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規模為我軍服務是在抗戰勝利後,東北日軍武器被蘇聯紅軍大量繳獲。對於這些武器,蘇聯紅軍自己是用不著的,因此部分轉交給了進入東北的我軍部隊。直至抗美援朝,志願軍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
炮管長:8.79倍口徑
炮全重:0.212噸
炮全長: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帶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
范圍射界:左右45度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我軍的第一架飛機
1930年,我軍的力量比較薄弱,武器裝備比較落後,沒有能力製造飛機。
1930年2月的一天,一架國民黨軍用飛機在武漢飛往開封執行任務的返航途中,由於汽油燃盡,迷失航向而迫降在大別山南部宣化店附近的陳家河河灘上。我紅軍第一師三團一營繳獲了飛機,後將這架飛機命名為「列寧號」。
1931年新集解放後,成為鄂豫皖根據地的首府,「列寧號」飛機由卡房飛到新集,軍委決定成立鄂豫皖軍委航空局,任命龍文光為局長,錢均為政委,局址設在新集普濟寺內,紅軍的第一個航空局就在這里誕生了。從此中國工農紅軍擁有了第一架飛機。
「列寧號」飛機經常從新集機場起飛,兩顆紅星閃現於巍巍大別山,到固始、潢川及武漢執行空中偵察和投撒革命傳單等任務給敵人以很大的震動。之後列寧號飛機又在黃安戰役和第四次反「圍剿」的戰斗中立下汗馬功勞。1932年,由於第四次反「圍剿」失利,「列寧號」飛機曾幾次隨軍轉移,戰事頻繁,巨大的飛機只好再次被拆卸分散埋在大別山。
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的M3A3「功勛坦克」
1947年1月魯南戰役打響後,華東軍政大學炮兵大隊奉命開赴前線接收繳獲的大炮,他們卻意外地在戰場上搜集到國民黨軍隊丟棄的一些坦克美製M3A3坦克。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568號M3A3坦克隨坦克大隊參加了攻打永固門和濟南外城的戰斗。濟南戰役後,568號坦克被華東野戰軍授予「功勛坦克」稱號,炮手沈許也被譽為「鐵人英雄」。此後,「功勛坦克」又參加了著名的淮海戰役,屢立戰功。1950年,炮手沈許作為戰斗英雄出席了的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功勛坦克」後來也作為功勛兵器被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
戰斗全重12.4噸
乘員4人
裝有1門37MM火炮和4挺7.62MM機槍。
㈧ 紅軍時期武器裝備
1、紅軍「功勛炮」
1935年6月14日,紅軍紅、6軍團(後組建為紅2方面軍)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豐縣,打響了著名的「忠堡戰斗」的槍聲。在戰斗中,我紅軍指戰員始終英勇作戰。
然而,面對幾倍於我軍的敵人,在對國民黨的「圍剿」部隊實行分割反包圍作戰的時候,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遇到了國民黨軍隊強大的火力阻擊,人員傷亡比較大。在情急之中,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用一門僅有的山炮和數門迫擊炮,對敵軍實施火力壓制。就在這次戰斗中,這門山炮凸現了其神威。
當時,紅軍的炮手連續向敵軍發射了3發炮彈,一舉摧毀了敵軍的火力據點。紅軍戰士趁勢發起攻擊,在忠堡附近的構皮嶺地區全殲國民黨軍第41師,並活捉了國民黨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
2、捷克式步槍
前捷克斯洛伐克自行研製的54式7.62mm狙擊步槍有許多零部件與前蘇聯的莫辛 ·納甘1891/30式狙擊步槍相同,但外表上有很大區別。前捷克斯洛伐克54式7.62mm狙擊步槍一直在前捷克斯洛 伐克部隊中服役,直到華約組織統一使用前蘇聯研製的СВД7.62mm狙擊步槍時才撤裝。
3、毛瑟沖鋒手槍
在紅軍裝備使用的五花八門的手槍中,數量最多的是毛瑟沖鋒手槍,它還有個中國名字叫「盒子炮」。因為它們是國民黨政府兵工廠統一製造的,而國民黨軍隊是紅軍武器的主要來源。據說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向中國傾銷的各種毛瑟沖鋒手槍達40萬支之多。當時在中國,不同地區對外國武器各有選取,唯獨對有木盒托的毛瑟沖鋒手槍可以說是「人見人愛」。
4、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為手動步槍,日本陸軍於日俄戰爭後1907年正式採用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法西斯陸、海軍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戰結束(日本戰敗),用了整整40年。
三八式步槍在中國一向俗稱為三八大蓋,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名。
5、勃朗寧手槍
勃朗寧研製手槍始於19世紀末,其產品主要由比利時的FN國營兵工廠、美國的柯爾特武器公司及雷明頓武器公司製造。
接下來主要介紹比利時製造的勃朗寧手槍。比利時FN國營兵工廠製造的勃朗寧手槍種類較多,其中有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袖珍手槍,口徑有6.35mm、7.65 mm和9mm,手槍的自動方式主要有自由槍機式和槍管短後坐式。
㈨ 《血戰湘江》以白宗禧為首的桂軍的武器從何而來
桂軍督軍署設來軍源 械處,負責統一計劃和購置。另在南寧設軍 械總局,桂林、梧州、柳州、桂平、龍州設軍 械分局,負責武器儲存和修理。
槍械來源:
一是向北洋政府請領。民國四年(1915年)征滇,北洋政府撥武器5000支;民國十年(1921年)攻粵,北洋政府撥武器5000支。
二是從廣東省兵工廠調用。民國四年(1915年)舊桂系軍隊佔領廣東省後,陸榮廷派義子馬濟任石井兵工廠廠長,將所生產的武器全數調回廣西。
三是向日本和德國購買。民國五年(1916年)岑春煊幫助陸榮廷從日本購回武器5000支。舊桂系軍隊武器很雜,有粵造、漢造和日本、德國造等。日本為了拉攏陳濟棠和李宗仁,也輸出了大批軍火,廣西也請了不少日本教官!
四、向法國買。由於桂軍靠近法國殖民地,所以就近購買了法式勒貝爾武器和施耐德大炮等。
㈩ 陸軍的武器裝備
在武器裝備方面,各國之間差別較大。多數國家的陸軍,裝備有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斗車;坦克的戰術技術性能較好;火炮、導彈較為先進;工程、運輸等裝備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高。少數發達國家的陸軍裝備有戰役戰術導彈,不僅可以發射常規彈頭,而且還可以發射核彈頭;反坦克導彈、防空導彈的制導系統先進;坦克、火炮和直升機的數量多、質量好;雷達、電子對抗等技術裝備精良。發展中國家的陸軍,裝甲車、火炮、導彈、直升機一般數量少,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也相對較低。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戰爭的發展,陸軍的諸兵種合成程度愈來愈高,合成的單位層次向下延伸;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和地理條件等,編組多種類型部隊;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師、軍採取靈活的積木式編組;增編雷達、電子對抗、技術偵察、特種作戰等部隊;加大摩托化部隊、機械化部隊、坦克部隊和空降部隊的比例;改善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和作戰保障系統;發展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射速快、重量輕、全天候的武器裝備,增強陸軍部隊高技術條件下的作戰能力。
「美軍未來作戰系統」的戰略背景。比如,美國海軍很早就提出了一個觀點,即「由海到陸」。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有其遠征部隊的構想。美國海軍「由海到陸」的實質是運用強大的海軍力量,干涉小國的政治,控制這些小國,然後在其領土上建立海空基地,從而實現對某些潛在威脅其利益的大國的壓制。這一點,從美國在南中國海以及南亞次大陸的滲透就可以看出。因此,作為美國最傳統的軍種的陸軍,自然不會甘心被拋在美國軍隊的末尾。於是,也趕時髦提出了「未來戰斗系統」的方案。以便在美國軍費日益縮減的情況下仍然能有效作戰能力以及在戰爭爆發時能來得及趕上戰爭。否則,美國陸軍在美軍中的地位甚至將會不如海軍陸戰隊。
而未來戰斗系統 (Future Combat Systems, FCS) 是美國陸軍的首要現代化項目。
FCS 共有十四個單獨的子系統,包括:無人照看的地面感測器 (Unattended Ground Sensors, UGS),超視距發射系統 (Non-Line-of-Sight launch System, NLOS-LS),兩款分別與每排和每旅士兵有機結合的無人空中載具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兩款無人地面載具的變種:小型無人地面載具 (Small Unmanned Ground Vehicle, SUGV) 和多功能功用/後勤和裝備載具 (Multifunctional Utility Logistics Equipment, MULE),八種有人地面載具 (Manned Ground Vehicle, MGV),外加聯系所有這些子系統的網路 (14+1),以及士兵本身 (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