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漢武帝為什麼只軍事打擊匈奴

漢武帝為什麼只軍事打擊匈奴

發布時間:2021-02-02 23:46:34

㈠ 漢武帝為什麼要三次對戰匈奴

邊患大事,一日不忘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時,漢帝國經過60多年休養生息,經濟有了
很大發展。國力的強盛為漢武帝的戰爭動員和實施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漢武帝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不滿足於王朝貴族固步自封的做
法,希望能有大的作為。
漢武帝在位最初的幾年,雖然還延續著前幾任的和親政策,但他一直在尋
找機會改變傳統政策,徹底擊退匈奴,解除邊境安全隱患。他曾對大將軍衛青
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凌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
伐,天下不安。」漢元帝時擔任西域都護府副校尉的陳湯曾在向中央陳述攻打
匈奴的理由時說:「凡侵犯中國的,逃得再遠,也要誅殺。」這句話最能代表
漢武帝的想法(原文:「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編者注)如此氣概,
當為後世敬仰。
此後,積極發展軍事力量成了漢武帝的重要任務。他認識到漢軍戰鬥力弱
的問題,便積極從匈奴那裡學習先進的騎兵突擊戰術,以及鑄造鋒利而結實的
戰鬥武器技術等。
同時,漢武帝不拘成法,大膽起用一些勇猛而功名心強的將領,陸續清除
一些思想僵硬腐化的軍事將領。
為加強邊防建設,漢武帝將大量民眾遷往邊境,在那裡建立城邑,並對邊
郡居民進行軍事訓練。還在邊郡設立馬苑,大量養馬,官府養馬達45萬匹,奠
定了建設大騎兵集團的基礎。武帝還創置了北軍八校尉,其中四校尉都是為建
設騎兵而置。至此,漢朝建立起一支由10萬—15萬騎兵和數十萬步兵組成的強
大軍隊。
組織辯論,明確態度
為推行攻擊匈奴的策略,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在御前主持了一場規模空前
的是否需要打擊匈奴的辯論。
漢武帝的觀點是:漢朝對匈奴的大量饋贈示好,不但沒有滿足這些野蠻人
的貪欲,反而更激起他們對漢朝巨大財富的覬覦之心。朝野上下已經對匈奴毫
無信用、反復無常的行徑感到無比厭煩,確認這是一群不可以用道義來約束的
野蠻部落。對於這樣的邊患,如果不徹底清除,反倒會讓其覺得軟弱可欺,國
家邊境也不會獲得永久的和平。
辯論開始後,漢武帝發現朝廷中的論調明顯分為兩種:支持和親者認為匈
奴難以降伏,還是應該繼續以前的和親策略;主張用兵的大臣則尖銳地指出,
和親只會助長匈奴囂張的氣焰,會向朝廷提出更多的無理要求,對他們的寬容
忍讓絕不能再繼續下去,並且,事實證明匈奴的存在對漢朝的安全構成了嚴重
的威脅。後來,大行令王恢提出一個大膽而又誘人的計劃:在馬邑設下埋伏,
用計誘使匈奴單於上鉤,一舉消滅。這個方案打動了漢武帝,他義無反顧地決
定出兵攻打匈奴。

㈡ 漢武帝時,打敗匈奴的原因是什麼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於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歷時三、四十年之 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決戰勝利為標志,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而以第一個階段為主 體。在這一時期內,漢軍曾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也有人稱之為五大戰役), 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這三次戰略反擊,分 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現將它們介紹如下: 河南、漠南之戰。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 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 漢武帝避實就虛,實施反擊,派遣年青將領衛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 衛青引兵北上,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對占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 所部進行突襲,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朔方、五 原兩郡,並築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漢軍收復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戰略意義: 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並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 攻的基地。 匈奴貴族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 漢武帝於是決定反擊,發起了漠南之戰,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當時衛青任車 騎將軍,率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 城西南),牽制單於、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軍的行動。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 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俘敵1萬多人,凱旋歸師。 這一仗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朔方要地,徹底消除了匈奴對京師長安的直接威脅,並將 匈奴左右兩部切斷,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將軍的衛青兩度率騎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 前後殲滅匈奴軍隊一萬多人,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 遠離漢境。這就為漢武帝下一步實施河西之役並取勝提供了必要條件。 河西之戰。河西即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它為內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時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漢廷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鞏固西部地區,遂 決定展開河西之役,為此,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委派青年將領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軍。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進擊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採取突然襲擊的戰法,長驅直入,在短短的6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接著翻 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餘里,與匈奴軍鏖戰於皋蘭山下,連戰皆捷,殲敵近 9000人,斬殺匈奴名王數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凱旋而還。 同年夏天,漢武帝為了徹底聚殲河西匈奴軍,再次命令霍去病統軍出擊。為了防止 東北方向的匈奴左賢王部乘機進攻,他又讓張騫、李廣等人率偏師出右北平,攻打左賢 王,以策應霍去病主力的行動。 這一次,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迴縱深達1000多公里, 遠出敵後,由西北向東南出擊,一路狂飆猛進,追忘逐北,大破匈奴各部,在祁連山與合黎山 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餘人,取得決定性 勝利。是役,霍去病共俘獲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等百餘人,收降匈 奴渾邪王部眾4萬,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地區。漢廷在那裡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 四郡,移民實邊戍守生產。 河西之戰,給河西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 了漢通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戰。經過漠南、河西兩大戰役的打擊,匈奴勢力遭到了重創,漢軍已完全占 有了這場曠日持久反擊戰爭的主動權。然而匈奴不甘心失敗,仍繼續從事南下襲擾的活 動。並採納漢降將趙信的建議,准備引誘漢軍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區,尋機加以殲滅。 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主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邊患問題,針對匈奴認為漢軍不 能度幕(沙漠)輕留(輕入久留)的心理,將計就計,在經過充分准備後,決定對匈奴 採取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並且因勢利導,乘敵不備,確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 殲匈奴主力的具體作戰方針。武帝集中了精銳騎兵10萬人,組成兩個大的戰略集團,分 別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另以步兵幾十萬,馬匹十餘萬配合騎兵主力的 行動。衛青、霍去病受命後,各率精騎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沿東西兩路北進,決心 在漠北與匈奴進行會戰。 匈奴單於聞報漢兵將至,採納趙信建議,將部眾、牲畜、輜重轉移到更遠的北方, 「以精兵待於幕北」。衛青出塞後,得知匈奴單於的戰略意圖,即率主力直撲單於所在, 橫渡大沙漠,北進幾百公里,尋殲單於本部。同時命令李廣、趙食其率所部從東面迂迴 策應。不久,衛青部主力與匈奴單於相遭遇。衛青下令用武剛車環繞為營,以防匈奴軍 的襲擊,接著便指揮5000精騎向單於軍發起猛攻,單於即遣一萬騎應戰。 雙方鏖戰至黃昏,大風驟起,飛沙撲面,兩軍難辨彼此。衛青乘勢分輕騎從左右迂 回包抄。單於見漢軍人多勢眾,自度無法取勝,遂帶數百精騎突圍,向西北逃遁。衛青 發現單於潛逃,即派輕騎連夜追擊,自率主力隨後跟進。是役雖然未能擒服單於,但一 舉殲俘匈奴軍19000人,挺進到寘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端)的趙信城,盡燒其城和匈 奴積粟而還。 在另一個方向,霍去病率軍出代郡和右北平,北進1000餘公里,渡過大漠,與匈奴 左賢王部接戰,盡殲其精銳,俘獲屯頭王、韓王以下70400餘人。左賢王及其將領棄軍 逃逸,霍去病乘勝追殺,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然後凱旋班師。 漠北之役是漢匈間規模最大,戰場距中原最遠,也是最艱巨的一次戰役。是役,漢 軍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共殲匈奴9萬餘人,嚴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勢力,使得其從此 無力大舉南下,造成了「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的局面。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至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騷擾戰爭的軍事實力,使匈奴 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累計高達15萬之多,無 力再與漢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基地,遠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勝利,也為漢王朝 加強和鞏固邊防建設,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開辟了道路。漢武帝 在反擊匈奴的同時,移民墾邊,加強了北部的邊防。在對匈奴作戰過程中,漢朝為了爭 取與國,曾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擴大了中外交流。而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則幫助解除 了東北、西北各少數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脅,送去了漢族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文化 成就,促進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來,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間的融合, 也使中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通暢地開展起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的勝利,在軍事領域中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它推動了騎兵隊伍的建設,積累了大規模騎 兵作戰的經驗,促進了戰術的革新。對於古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均具有 深遠的影響。當然,戰爭也帶來一定的後遺症,如嚴重損耗了軍隊的實力;財力、物力 損失慘重:「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階級矛盾尖銳,即所謂 「盜賊滋起」等等。但所有這些與這次戰爭的正面意義相比較,無疑是次要的問題。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在軍事上的成功經驗,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進行充分 的戰爭准備,做到了「勝兵先勝而後求戰」。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據對匈奴作戰 特點,大量建設騎兵,選用青年將領;軍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實施戰時經 濟體制,保障對匈奴作戰的後勤供應。第二,高明運用騎兵戰術,採取積極進攻的方針。 漢軍在幾次重大戰役中都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點,實施遠距離迂迴、包抄、突襲,連續進攻,不給敵手以喘息的機會,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於敵,給匈奴軍以大 創聚殲,取得了巨大的戰果。第三,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漢軍先弱後強,循序推進, 切斷匈奴各部之間的聯系,分而制之,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同時,還能注意主力 與偏師之間的戰略配合,以偏師牽制敵人,以主力重創敵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㈢ 為什麼漢武帝只殺了匈奴十萬人,匈奴就一蹶不起

在春秋戰國時復期,當時的制匈奴就開始囂張,不斷侵犯趙國,被名將李牧一次性消滅其10多萬軍隊,從此幾十年不敢南下。
但是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又恢復過來,佔領了河套地區,秦始皇派蒙恬率領30萬軍隊將其打敗,北逐匈奴800里,然後修築長城。這一次,對其打擊也很大,後年20多年都沒有大的戰事。
到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後,匈奴又恢復過來,白登之圍差點將劉邦老命搭上。
剛剛統一的大漢無力大戰,只得不斷和親求和,來換取和平。

㈣ 漢武帝為什麼親征匈奴

自從漢朝建立後,和匈奴之間的關系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後來為了能讓兩國將好不發生戰爭,當時的政治者就讓兩國聯姻,以此來維護和平。所以從劉邦開始,到了漢景帝後,匈奴和漢朝之間一直存在著聯姻關系,漢朝多次為匈奴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很多漢人的物資,保持著邊境的平穩,維護著兩國之間的穩定。

這就讓劉徹知道這個辦法已經不行了,哪怕匈奴人親自請來要求和親,匈奴人還是會反悔的,所以這就推動劉徹發動戰爭。而且劉徹也想要擴張國家的國土,所以在這些條件的結合之下,劉徹就直接發動戰爭,兵和匈奴人之間斗爭了這么多年。事實上,只有這樣的主戰心態前幾位皇帝也是具備的,只不過前幾位皇帝並不想挑起兩國之間的戰爭,再加上國家實力也不怎麼允許,這才選擇了一次又一次的忍讓。所以等到劉徹具備了所有的條件後,也就不會選擇繼續忍讓~

㈤ 漢武帝為什麼能成就大一統為什麼能大敗匈奴

漢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即劉徹。漢景帝之子。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統治期間接受董仲舒建議,將「獨尊儒術」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採用法術、刑名,加強統治。頒行「推恩令」,以削弱割據勢力。設十三郡刺史,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經濟方面,實行鹽鐵專營和場輸平準等措施,並打擊富商大賈;農業方面,實行「代田法」,移民西北屯田;曾兩派張騫至西域,加強對西域統治和經濟文化交流,用衛青、霍去病為將進擊匈奴,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時才16歲,到公元前87年他逝世為止,總共做了54年皇帝,佔了整個西漢王朝四分之一的時間。

漢武帝在位期間,西漢的社會經濟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之上繼續發展,國力更加強盛,達到了鼎盛時期。漢武帝所實行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對於以後歷史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那麼,漢武帝的歷史功績主要有哪些?

第一,漢武帝實施了一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鞏固了西漢王朝的統一和發展。

漢武帝剛剛登上皇帝寶座時,由他的祖母竇太後掌握大權。公元前135年,竇太後死去,漢武帝開始把一切大權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首先打擊了外戚丞相田■,然後加強了他身邊收轉文書的尚書、中書的地位,使丞相成為有名無實的職位。自此,中書和尚書成了中央發號施令的機構。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徹底解決藩國問題,他命令藩王們不能把封地僅僅傳給繼承王位的長子,還必須劃出一部分來分封給其他幾個兒子,並且互不統屬。這樣一來,藩國的土地越來越小,勢力越來越弱,後來就無法與中央對抗了。這是漢武帝的聰明之舉。

漢武帝還加強了原有的監察制度,並建立了一套選用官吏的新制度。他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命令各郡國每年舉孝、廉各一人,並用「公車上書」的辦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給皇帝建議國事,意見合乎治國要求的,就根據上書人的特長授給官職。

第二,漢武帝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董仲舒認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來管理人民的,上天給了他統治人民的權力,絕對不能違反。這種說法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心意,漢武帝便採取這種思想來做統治思想和維護封建制度的工具。在舉行測試的時候,漢武帝對其他各派學說的人一概不取,獨取儒生。於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學說,士人都變成了儒生。

第三,漢武帝出兵抗擊匈奴,使西漢王朝的政權更加鞏固,國家更加統一,為西漢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從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兵和匈奴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作戰,最後取得了抗擊匈奴的全面勝利,充分體現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抗擊匈奴的過程中,漢武帝還用大量移民的辦法來充實邊防,發展生產。

第四,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和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漢武帝的功績
公元前138年,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目的是想聯合大月氏共同防禦並打擊匈奴勢力。公元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隨後,中亞、西域各國以朝貢為名,經常到長安訪問和貿易。中國和西域各國之間的人員和貿易往來,從西漢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直到唐代,延續了1000多年。

第五,漢武帝開拓了南方和西南疆域,使越族以及西南各少數民族和漢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漢武帝使越族三個部落歸屬漢室後,把他們遷移到長江、淮河、南海等地,與漢族人民長期共居,彼此逐漸融合,形成了自秦始皇以來沒有完成的「大統一」局面。漢武帝在開拓西南地區的過程中,把鐵制生產工具和較高的漢族文化傳到這些地區,或多或少地破除了這些地區的閉塞性,推動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六、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

漢武帝在位時修建了漕渠、白渠、龍首渠,還在秦朝開成的鄭國渠旁邊開了6條輔渠,灌溉高地。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征發數萬士兵堵住了黃河決口。經過這次治理,黃河下游大約有80年沒有鬧過大水災。

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屯圍、屯墾等發展農業的重大措施。他還大力推行代田法和新農具,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總之,漢武帝在位期間,充分施展了他的雄才大略,把西漢王朝推向了極盛階段

㈥ 漢武帝為什麼選擇打匈奴而不是選擇賠款

什麼叫賠款呢?這個詞兒從它出現開始似乎就帶有了污辱地意味。大漢朝對待匈奴,不是沒給過錢糧,早期叫做“和親”,晚期叫做“救濟”,但是都跟賠款不沾邊。

一、漢匈關系當時漢匈之間的關系跟後來的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關系是截然不同的,當時的匈奴認的祖先是跟中原地區同宗的,也就是太史公所說的“夏後氏之苗裔”,他們的日子過得雖然苦,但是可從來沒想過入主中原,他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草原之主,搶的地盤也是草場茂盛的地區。


撤回去的匈奴單於大怒,於是就開始策劃了大規模的突襲行動。漢武帝見狀,自然也不甘示弱,也派出了大軍以應對。憑借著遠超匈奴人的科技、經濟及軍事力量,大漢朝在未來的十餘年裡可謂是重創了匈奴人。可與此同時,大漢朝的國庫也漸漸地有點入不敷出了。

可是,上了賭桌的漢武帝,已經騎虎難下了,此時的他只想拼盡一切力量,將匈奴徹底打服。所以,他不但軍事上不斷打擊匈奴人,還拿出了大量的物資來建立和維持與西域諸國之間的關系,以形成對匈奴人的包圍之勢。可結果是,西域各國並不沒有那麼靠得住,大漢朝也再沒有那樣的國力來維持高強度的戰爭了。

漢武帝後期,漢朝主將李廣利在對陣匈奴時,取得的勝利和成果已經大不如前了,直至最後一仗,他所率領的七萬將士徹底葬送於匈奴人之手,漢武帝直到此時,才算是徹底幡然悔悟,終止了這場耗時良久、耗費萬大的漢匈戰爭。水言言語從人性的角度來說,處在漢武帝的位置,主動發起漢匈戰爭是無可厚非的。

明明我的實力比你強,你卻總是三番五次地來招惹我,我再不反擊,似乎也有點說不過去了,何況,經過高祖、惠帝、呂後、文帝、景帝,幾任皇帝休養生息,漢朝的國庫已經滿了。就好像我們的小家庭一樣,錢多了總是有扼制不住地沖動,不說別的,在刷存在感這方面的需求上都是一致的。

所以,漢武帝最終做了一個大部分人都會做的決定,結果實際上也是不錯的。在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19年,這近十年的時間里,漢朝對匈奴的打擊是相當行之有效的,不但屢次重創匈奴軍隊,還抓獲了大量的匈奴人,連匈奴的祭天金人都搶了過來。

在這段時間里,雖然付出的代價不少,但是收獲也是很豐厚的,這其中既有軍事將領的指揮,更重要的還是來自於經濟保障下的強大軍事力量,無論是戰馬,還是軍械,都是遠遠超過匈奴人的,所以,在這段時間里,我們能看到很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這中間單兵做戰能力的突出起到是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隨著漢朝經濟的每況愈下,軍事保障自然也就大不如前了,再加上軍事指揮的不得當,受挫也是再所難免的了。漢武帝能在晚年將漢朝的政策改回到”休養生息“,這個決定的本身就是相當不容易的。中國歷史上並非沒有那種一條道跑到黑的皇帝,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隋煬帝。可以說,漢武帝晚年的決定,不但挽救了他個人的聲譽,也挽救了大漢的江山,這才有了後來的”昭宣中興“,更有了匈奴單於對漢朝皇帝的俯首稱臣,這個影響從何種角度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

㈦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漢武帝為什麼打擊匈奴

秦朝覆滅後, 匈奴趁楚漢相爭、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在其驍勇善戰的領袖冒頓單於統率下,四面出擊,重新控制了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
西漢王朝建立後,匈奴依然是漢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脅,給西漢北方地區民眾帶來沉重的災難,嚴重危害著中國北部邊境的安寧。而漢朝方面,自高祖劉邦平城被圍事件發生後,由於實力不逮,加上有諸多內政事務亟待處理,只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出嫁公主,贈送絲綢、糧食等物品,與其約為兄弟,以緩解匈奴的襲擾,一直蒙受很大的恥辱。在軍事上,則主要採取消極防禦的方針,盡量避免與匈奴進行決戰。
然而「和親」政策 並不能遏制匈奴的襲擾活動,漢朝的邊患依舊相當嚴重。 但是在另一方面,「和親」政策也為漢王朝整頓內政、恢復經濟、發展生產、增強實力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文、景時期,推行黃老「無為而治」的統治政策,使凋敝的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恢復,整個國家呈現出一片富庶豐足的景象。雄厚的物質基礎,為日後漢武帝的戰爭動員和實施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另外,文、景兩帝在位時,即已注意軍隊,尤其是騎兵的建設,西漢的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了。
就在這樣的有利形勢下,漢武帝劉徹登基當了皇帝。他憑藉前輩所創造的物質基礎, 積極從事於反擊匈奴的戰爭准備。

㈧ 為什麼漢初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而到了漢武帝時,卻積極備戰,對匈奴大規模地進行軍事反擊

因為西漢初期經濟衰弱,民生凋零。急需要修養生息。此時的西漢沒有實力對內付逐漸強大的匈奴容,所以採取和親政策。而漢武帝時期,經過幾代的休養生息,已經積蓄一定國力。而漢武帝作為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不願用和親的消極方法對待匈奴,所以才屢屢遠征邊關。至於他為什麼能打敗匈奴,因為他善用人才啊。衛青,霍去病。一個君主,不一定要自己能幹,只要善用人才就可以了。但漢武帝長期征戰,使國力急劇下降,百姓民不聊生,於是他在晚年頒布了《輪台罪己詔》,才避免了漢朝的覆滅。至此,漢朝的鼎盛時期已經結束。 別人的 意思也就是這樣

㈨ 漢武帝為什麼能打敗匈奴求答案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於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歷時三、四十年之 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決戰勝利為標志,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而以第一個階段為主 體。在這一時期內,漢軍曾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也有人稱之為五大戰役), 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這三次戰略反擊,分 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現將它們介紹如下: 河南、漠南之戰。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騎兵進犯上谷(今河北懷來東 南)、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等地。 漢武帝避實就虛,實施反擊,派遣年青將領衛青率大軍進攻為匈奴所盤踞的河南地。

衛青引兵北上,出雲中,沿黃河西進,對占據河套及其以南地區的匈奴樓煩王、白羊王 所部進行突襲,全部收復了河南地。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南地設置朔方、五 原兩郡,並築朔方城,移內地民眾十多萬在朔方屯田戍邊。漢軍收復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戰略意義: 抽掉了匈奴進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對長安的威脅,並為漢軍建立了一個戰略進 攻的基地。 匈奴貴族不甘心失去河南這一戰略要地,數次出兵襲擾朔方,企圖奪回河南地區。

漢武帝於是決定反擊,發起了漠南之戰,時在元朔五年(前124年)春。當時衛青任車 騎將軍,率軍出朔方,進入漠南,反擊匈奴右賢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內蒙古寧 城西南),牽制單於、左賢王,策應衛青主力軍的行動。衛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長途奔 襲,突襲右賢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狽北逃。漢軍俘敵1萬多人,凱旋歸師。

這一仗的勝利,進一步鞏固了朔方要地,徹底消除了匈奴對京師長安的直接威脅,並將 匈奴左右兩部切斷,以便分而制之。 次年二月和四月,新任大將軍的衛青兩度率騎兵出定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 前後殲滅匈奴軍隊一萬多人,擴大了對匈奴作戰的戰果,迫使匈奴主力退卻漠北一帶, 遠離漢境。這就為漢武帝下一步實施河西之役並取勝提供了必要條件。

河西之戰。河西即現在甘肅的武威、張掖、酒泉等地,因位於黃河以西,自古稱為 河西,又稱河西走廊。它為內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這時它仍在匈奴 的控制之下,對漢朝的側翼構成威脅。漢廷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鞏固西部地區,遂 決定展開河西之役,為此,組織強大的騎兵部隊,委派青年將領霍去病出征河西匈奴軍。

元狩二年(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騎萬人出隴西,越烏鞘嶺,進擊河西走廊 的匈奴。他採取突然襲擊的戰法,長驅直入,在短短的6天內連破匈奴五王國。接著翻 越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大黃山)千餘里,與匈奴軍鏖戰於皋蘭山下,連戰皆捷,殲敵近 9000人,斬殺匈奴名王數人,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多人,凱旋而還。
同年夏天,漢武帝為了徹底聚殲河西匈奴軍,再次命令霍去病統軍出擊。為了防止 東北方向的匈奴左賢王部乘機進攻,他又讓張騫、李廣等人率偏師出右北平,攻打左賢 王,以策應霍去病主力的行動。

這一次,霍去病率精騎數萬出北地郡,繞道河西走廊之北,迂迴縱深達1000多公里, 遠出敵後,由西北向東南出擊,一路狂飆猛進,追忘逐北,大破匈奴各部,在祁連山與合黎山 之間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與河西匈奴主力展開決戰,殺敵3萬餘人,取得決定性 勝利。是役,霍去病共俘獲匈奴名王5人及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等百餘人,收降匈 奴渾邪王部眾4萬,全部佔領河西走廊地區。漢廷在那裡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 四郡,移民實邊戍守生產。

河西之戰,給河西地區的匈奴軍以殲滅性打擊,使漢朝統治延伸到這一地區,打通 了漢通西域的道路,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戰略目標,為進一步大規模反擊匈奴提供 了可能。

漠北之戰。經過漠南、河西兩大戰役的打擊,匈奴勢力遭到了重創,漢軍已完全占 有了這場曠日持久反擊戰爭的主動權。然而匈奴不甘心失敗,仍繼續從事南下襲擾的活 動。並採納漢降將趙信的建議,准備引誘漢軍主力至沙漠以北地區,尋機加以殲滅。 漢武帝為了徹底殲滅匈奴主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邊患問題,針對匈奴認為漢軍不 能度幕(沙漠)輕留(輕入久留)的心理,將計就計,在經過充分准備後,決定對匈奴 採取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並且因勢利導,乘敵不備,確定了集中兵力、深入漠北、尋 殲匈奴主力的具體作戰方針。武帝集中了精銳騎兵10萬人,組成兩個大的戰略集團,分 別由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另以步兵幾十萬,馬匹十餘萬配合騎兵主力的 行動。衛青、霍去病受命後,各率精騎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沿東西兩路北進,決心 在漠北與匈奴進行會戰。

匈奴單於聞報漢兵將至,採納趙信建議,將部眾、牲畜、輜重轉移到更遠的北方, 「以精兵待於幕北」。衛青出塞後,得知匈奴單於的戰略意圖,即率主力直撲單於所在, 橫渡大沙漠,北進幾百公里,尋殲單於本部。同時命令李廣、趙食其率所部從東面迂迴 策應。不久,衛青部主力與匈奴單於相遭遇。衛青下令用武剛車環繞為營,以防匈奴軍 的襲擊,接著便指揮5000精騎向單於軍發起猛攻,單於即遣一萬騎應戰。 雙方鏖戰至黃昏,大風驟起,飛沙撲面,兩軍難辨彼此。衛青乘勢分輕騎從左右迂 回包抄。單於見漢軍人多勢眾,自度無法取勝,遂帶數百精騎突圍,向西北逃遁。衛青 發現單於潛逃,即派輕騎連夜追擊,自率主力隨後跟進。是役雖然未能擒服單於,但一 舉殲俘匈奴軍19000人,挺進到寘顏山(今蒙古杭愛山南端)的趙信城,盡燒其城和匈 奴積粟而還。
在另一個方向,霍去病率軍出代郡和右北平,北進1000餘公里,渡過大漠,與匈奴 左賢王部接戰,盡殲其精銳,俘獲屯頭王、韓王以下70400餘人。左賢王及其將領棄軍 逃逸,霍去病乘勝追殺,直抵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東),然後凱旋班師。 漠北之役是漢匈間規模最大,戰場距中原最遠,也是最艱巨的一次戰役。是役,漢 軍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但共殲匈奴9萬餘人,嚴重地削弱了匈奴的勢力,使得其從此 無力大舉南下,造成了「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的局面。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至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騷擾戰爭的軍事實力,使匈奴 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累計高達15萬之多,無 力再與漢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基地,遠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勝利,也為漢王朝 加強和鞏固邊防建設,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開辟了道路。漢武帝 在反擊匈奴的同時,移民墾邊,加強了北部的邊防。在對匈奴作戰過程中,漢朝為了爭 取與國,曾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擴大了中外交流。而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則幫助解除 了東北、西北各少數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脅,送去了漢族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文化 成就,促進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來,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間的融合, 也使中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通暢地開展起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的勝利,在軍事領域中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它推動了騎兵隊伍的建設,積累了大規模騎 兵作戰的經驗,促進了戰術的革新。對於古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均具有 深遠的影響。當然,戰爭也帶來一定的後遺症,如嚴重損耗了軍隊的實力;財力、物力 損失慘重:「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階級矛盾尖銳,即所謂 「盜賊滋起」等等。但所有這些與這次戰爭的正面意義相比較,無疑是次要的問題。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在軍事上的成功經驗,突出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進行充分 的戰爭准備,做到了「勝兵先勝而後求戰」。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根據對匈奴作戰 特點,大量建設騎兵,選用青年將領;軍事和外交密切配合,以孤立匈奴;實施戰時經 濟體制,保障對匈奴作戰的後勤供應。第二,高明運用騎兵戰術,採取積極進攻的方針。 漢軍在幾次重大戰役中都充分發揮了騎兵快速機動的特點,實施遠距離迂迴、包抄、突 襲,連續進攻,不給敵手以喘息的機會,既能出其不意,又能威加於敵,給匈奴軍以大 創聚殲,取得了巨大的戰果。第三,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漢軍先弱後強,循序推進, 切斷匈奴各部之間的聯系,分而制之,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同時,還能注意主力 與偏師之間的戰略配合,以偏師牽制敵人,以主力重創敵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㈩ 漢武帝為什麼選擇打匈奴而不是選擇賠款呢

記得有位偉人曾說過,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用屈辱割地賠款是換不來敵人的同情的,反而會變本加厲的提出無理要求來滿足其胃口,只有用拳頭教訓敵人,才能讓敵人敬畏你,害怕你,才不會來侵犯你。

漢武帝的對匈戰爭,打出了大漢國威,增強了漢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大漢威武聲名遠揚,連千里之遙的西域諸國都臣服於漢。事實證明,以打促和一勞永逸之策,而靠割地賠款屈辱求和,只能換來對方的鄙夷,換不來真正的和平。

閱讀全文

與漢武帝為什麼只軍事打擊匈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