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常德會戰詳細過程
常德又只是一個普通城市。如果你不是 中國軍隊與日軍激戰
湖南人,也許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城市,但是有一點你應該知道:在六十多年前,這里發生了一場慘烈的戰爭,有數以萬計的生命為這個城市,為了這個國家,為了這個民族,為了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這里有被有些史學界人士稱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常德會戰」, 參加常德會戰的74軍57師機槍陣地
1943 年中國國民黨軍隊在常德與日寇進行了一次大會戰。這次會戰,其規模之大,兵力之多,戰線之長,僅次於台兒庄會戰,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相當重要地位。 1943年11月初,日寇的大本營和派遣軍總司令部為了挽救起必然失敗的命運,悍然把矛頭指向湘西北常德這一軍事要地,出動了第11軍5個師團和四個偽軍師在內的16萬多兵力,與國民黨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2個師約21萬人,在以常德為核心的十幾個縣市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血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常德是湘西北門戶,沅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也是川貴物資集結中心,1939年初,日寇企圖南下,開始轟炸常德。1941年11月4日,日寇公然違反國際法,在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麥,豆子,高粱等物,雖採取了緊急措施,前後仍有 600多人死亡。 常德會戰,又叫「常德保衛戰」,負責保衛常德城的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 常德會戰紀念碑
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最後幾乎全軍陣亡,僅有80餘人倖存,但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千具屍體,其戰鬥力大傷元氣。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的戰斗業績,在我國抗日民族英雄的戰斗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並又一次證明了國民黨軍隊的作戰實力!張恨水先生據此於1945年,寫成《虎賁萬歲》這部直接描寫國民黨正面戰場著名戰役——常德保衛戰的長篇小說,這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戰史小說。2009年,常德保衛戰被搬上銀幕,根據「常德會戰」改編拍攝的電影名為:「喋血孤城」。
㈡ 抗日時期常德保衛戰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日本中國派遣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版物資,打擊中國權軍隊的士氣,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日軍第11軍出動約9萬人攻克常德,中國74軍57師苦戰16晝夜,幾乎以全軍覆沒的代價為中國軍隊形成對敵的反包圍贏得了主動,6天後中國軍隊收復常德。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地位。
㈢ 常德會戰,八千將士最後僅剩83人,蔣介石為什麼還要槍斃師長
時間回到年11月,為了牽制國軍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隊的士氣,狂妄叫囂的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湖南常德,而國軍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21萬人迎戰,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湘北地區展開,史稱常德會戰(又稱湘北戰役),國外學者譽之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這時的師長余程萬是黃埔一期,還是軍長王耀武的學長,不過他從黃埔畢業後,一直在讀書,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系,陸軍大學研究院深造,學歷之高,在國民黨軍隊將領中少見,在軍隊中的資歷和戰功卻比較弱。但畢竟是科班出身,在軍事指揮上還是有點能力的。
當日軍打到常德城下時,57師已經在常德駐守半年有餘,早就構築了堅固工事嚴陣以待,但是敵眾我寡,兵力對比處在1:4的劣勢。從11月18日在牛鼻灘與日軍先頭部隊接戰開始,經過連續多日的激戰,雖然57師拚死奮戰,但終究兵力火力懸殊太大,據守的陣地不斷縮小,至28日日軍已經突入常德城區,雙方在市區展開慘烈的巷戰,很多時候都是白刃肉搏。
此時,外圍的中國軍隊也在軍委會的一再嚴令下向常德逐步靠攏,合圍常德城下日軍的態勢已經基本形成。日軍第11軍軍長橫山勇也看出了危機,一面命令外圍日軍死守要點阻止中國軍隊形成合圍,一面命令主攻日軍加強攻勢,不惜傷亡務必盡快攻佔常德。甚至還運用圍三闕一的戰術,故意在常德東南開放一個缺口,以誘使守軍撤出常德。
但57師根本不為所動,堅持到12月2日,所控制的陣地只有中央銀行到筆架山區區幾百米的范圍,全師連傷員在內也總共不過幾百人,真正是彈盡糧絕。3日凌晨余程萬召集師團幹部開會,最後決定由169團團長柴意新率百餘人留守,余程萬則率另外兩百多人突圍。天亮前,余程萬率兩百多人沖出常德,最後他帶著僅存的83人找到了外圍友軍,柴意新和留守的百餘人在打完最後一發子彈後又主動發起自殺性的決死沖鋒,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常德會戰,打退了日軍的攻勢,並給予日軍相當的殺傷,重創來犯日軍,從戰略上毫無疑問講是一場勝利。而57師堅守常德,無疑是整個會戰中可圈可點的亮點,但是戰後師長余程萬卻遭到軍法審判。據說本來蔣介石要槍斃他。消息傳出,常德民眾群情激憤,六萬多人聯名作保,請求免余程萬一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74軍軍長王耀武也出面求情,57師倖存的官兵更是感到奇冤難辯:師長已經竭盡全力守城了,全師八千人打到最後只剩三百人,為什麼還要被處罰?最終,余程萬被刑兩年。刑期未滿,王耀武就將余程萬保出,後來出任第26軍軍長。
指責余程萬的理由是戰前信誓旦旦,誓與常德共存亡,但最後卻丟下傷員棄城突圍。還有說是當時蔣介石正在開羅出席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本來是想守住常德來掙面子的,結果在最後關頭還是失了顏面,所以這才用擅自棄城的名義來處罰余程萬。
㈣ 常德會戰57師軍官都有誰
余程萬
㈤ 張靈埔將軍於抗戰時期參加了那些戰役指揮那隻部隊殲敵多少繳滅的最高敵軍是什麼軍銜
1、淞滬會戰、萬家嶺戰役、常德戰役、第四次長沙戰役、第二次長沙會戰、上高會專戰、雪峰山屬戰役等
2、先後指揮第74軍第51師第153旅第305團、
第74軍第51師第153旅
第74軍第58師
3、殲敵很難計算例如上高會戰殲敵16000人,是57、58兩個師合力打的,很難計算殲敵數目,而淞滬會戰,張靈甫不過是個小團長,自然也算不上殲敵人數。
4、沒有最高軍銜!
㈥ 指揮常德保衛戰的那個中國將軍叫什麼啊最後死沒死
57師余程萬師長
突圍了!
常 德 會 戰
www.SonicBBS.com
〔注一〕
如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中,第66軍軍部由四川的第1補訓總處改編,新29師與新28師由別動隊與第16補訓處的補充團合編。陳誠帶到雲南的遠征軍中,新39師即由成渝師管區直接改編。
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原來是陳誠上將,在鄂西會戰前陳誠即調掌遠征軍,第六戰區由副司令長官,西北軍宿將孫連仲上將代理。孫上將雖出身行伍,但用兵以穩重著稱,是台兒庄會戰的英雄。第六戰區的參謀群則是土木系參謀人材的菁華,參謀長郭懺將軍,更是土木系的元老將領,這使孫長官對所轄各中央軍精銳部隊不至產生號令不動的情形。當局此一人事布置,可謂穩當。在鄂西會戰後第六戰區積極整補,戰史稱已屯槍彈至兩千萬發。軍事委員會直轄的預備隊精銳,王耀武將軍所部的第74軍及第100軍也開往湘西,由戰區直轄,戰區戰力提升至一定水平。甫於鄂西會戰中獲最高榮譽之長江江防總司令部也已整補齊全。第六戰區在鄂西會戰時成功圍堵日軍,殲敵逾萬,士氣高昂,這也是不容小覷的要素。
此時第六戰區作戰序列如下:
第六戰區 司令長官 陸軍一級上將陳誠
代司令長官 陸軍二級上將孫連仲
參謀長 陸軍中將郭懺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中將王敬久
第66軍 軍長 方靖中將
第185師 石祖黃少將(李仲莘代)
第199師 周天健少將
第79軍 軍長 王甲本中將
第98師 向敏思少將
第194師 龔傳文少將
暫6師 趙季平少將
第廿六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中將周碞
第75軍 軍長 柳際明中將
第6師 吳仲直少將
第16師 唐肅少將
預4師 王中柱少將
第32軍 軍長 宋肯堂中將
第139師 孫定超少將
第141師 林作楨少將
暫34師 吳嘯亞少將
第廿九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上將王纘緒
第44軍 軍長 王澤浚中將
第149師 何保恆少將
第150師 許國璋少將(陣亡,追贈陸軍中將)
第161師 熊執中少將
第162師 孫黼少將
第73軍 軍長 汪之斌中將
第15師 梁祗六中將
第77師 郭汝棟少將(韓浚代)
暫5師 彭士量少將(陣亡,追贈陸軍中將)
第卅三集團軍 總司令 陸軍上將馮治安
第59軍 軍長 劉振三中將
第38師 李九思少將
第180師 董升堂少將
暫53師 翟子封少將
第77軍 軍長 何基澧中將
第37師 吉星文少將
第132師 王長海少將
第179師 許長林少將
長江上游總司令部 總司令 陸軍二級上將吳奇偉
第18軍 軍長 羅廣文少將
第11師 胡璉少將
第18師 覃道善少將
第55師 武泉遠少將
第30軍 軍長 池峰城中將
第27師 許文耀少將
第30師 王震少將
第31師 乜子彬少將
第86軍 軍長 朱鼎卿中將
第13師 靳力三少將
第67師 羅賢達少將
暫32師 阮齊少將
戰區直轄部隊
第74軍 軍長 王耀武中將
第51師 周志道少將
第57師 余程萬少將
第58師 張靈甫少將
第100軍 軍長 施中誠中將
第19師 唐伯寅中將
第63師 趙錫田少將
第43師 李士林少將
戰區直轄部隊
新23師 盛逢堯中將
第118師 王嚴少將
第5師 李則芬少將
第121師 戴之奇少將
暫35師 勞冠英少將
第六戰區半數為中央軍精銳部隊,其餘各雜牌在地方軍系中也赫赫有名,實力堅強。
第六戰區的防禦地境,大約區分為二部。一部以石牌要塞為核心,死守自長江入川的門戶。
此地在編制上有長江上游總司令部,以驍勇善戰的吳奇偉上將出掌虎符,並配署土木系最精銳的部隊,是整個第六戰區的主力。其次為常德會戰的主戰場,湘西的洞庭湖濱湖區,此地在宜昌淪陷之後,為四川與華中連絡之要道,貫連華中五省兩大戰區的交通命脈,也是第六戰區江防主陣地的右翼。此地雖因第20集團軍調離而顯空虛,但仍有一定實力。孫代長官在此區之布置可謂井然有方:第29集團軍始終布置於濱湖區第一線,與第10集團軍廣正面展開構成第一線兵團;江防軍雖鎮守長江正面,但視情況亦可選擇為守勢或南下應
第26集團軍緦司令是浙江部隊的領導者周碞中將。他的第75軍是浙軍所余的精華。浙江是蔣介石委員長的家鄉,所以在北伐中投效北伐軍的原浙江部隊,都受到了蔣介石的青睬。第75軍的底子是第6師,在抗戰軍興之後,迅速擴編成軍。武漢會戰之後,這個軍投入陳誠的懷抱,成為土木系的主要部隊之一。[注2]陳誠認為第75軍的戰力足資倚重,所以將之布置於江防軍之側翼,為第六戰區的骨幹之一。
〔注二〕
台灣的國防部史政局這兩年出了三本土木系部隊的戰史,第75軍便列在第18軍與第54軍之後。這也許是因為這個軍在國共內戰之間,始終沒有背叛的記錄,而且一路追隨政府到台灣,幷在1950年成為舟山防衛總部的主力。
第10集團軍是常德會戰主戰場的主要防禦部隊。所轄的第66軍與第79軍是土木系部隊中的精銳。第10集團軍原來位在浙江,負責浙東海防,編制的暫9軍與第88軍為浙江保安團隊改編的次級部隊。1942年浙贛會戰,這兩個軍損失慘重,王敬久總司令的整個集團軍總部與暫9軍的殘部被調到湘西整訓,暫9軍的軍部改稱第66軍,其三個暫編師在湘西被解散改編,第66軍則自原第18軍與第87軍撥入兩個主力師,平衡戰力。這兩個師一個第185師原是武漢警衛旅,一個第199師為湖南保安部隊改編的土木系收編部隊。第10集團軍改轄第66軍與夙負盛名的第79軍。反而成為土木系的另一支中堅部隊。
王耀武帶的第74軍,也許是抗戰時期戰績最輝煌的部隊。一般人淺為涉獵戰史,也許以為這份榮譽應該冠在於緬甸出盡風頭的新1軍之流,但以筆者研讀戰史多年的淺見,抗戰時期在本國戰場上,以劣勢裝備與日寇死纏爛打的土部隊,才是真正的英雄隊伍。第74軍正是其中翹楚。第74軍是中央軍中的精銳,其老軍長俞濟時將軍,常年翊贊中樞,迭任要職,所以這個軍裝備補給與素質始終高人一等,但這個軍在實戰上也不含糊,八年抗戰中幾乎打遍華中戰場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戰功彪炳。從淞滬會戰開始,1937年的南京戰役,1938年蘭封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冬季攻勢,1940年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上高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戰1942年浙贛會戰,1943年鄂西會戰,幾乎是馬不停蹄,席不暇暖。國民黨在抗戰時期有陸海空軍武功狀之設,為對部隊團體之最高褒揚,該軍即獨得四軸。第74軍在1940年以最新裝備進行整編,改為所謂的攻擊軍[注3],直屬軍事委員會,作為各大戰場的緊急預備隊。日軍對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並以」三五部隊」稱之(指所轄的第51師,第57師,第58師,皆以5開頭)。
〔注三〕
所謂攻擊軍,指抗戰中期在華中戰場精挑細選出來的幾個軍級單位,直屬軍事委員會,充做總預備隊。如大名鼎鼎的第13軍、杜聿明第5軍、丁治盤第26軍、方天的第18軍等。第74軍則是個中翹楚。這些軍都以當時國軍最好的裝配重新整理過,幷貫澈以軍級為戰略單位,配署龐大的軍直屬部隊,基本上都有炮兵團,工兵團,輜重兵團,騎兵搜索營,通信營,戰防炮營與防空連。軍部除完整的參謀單位外,本身便有強大的特種兵直屬部隊以及自行運補的能力,可以機動使用,獨當一面,在戰場上獨立應戰。此外最別致之處是這些攻擊軍還附有自己的師管區,司令由副軍長兼任,以免徵兵上受官僚主義的局限。這幾個整編軍在抗戰歷史上,都能不負國家重膺,寫下輝煌的戰史。
在1941年浙贛會戰之後,原來劉廣濟第100軍戰敗裁撤。第100軍改歸王耀武將軍整理,以第74軍副軍長施中誠將軍為軍長,納編常年於江浙作戰的第63師與湘軍精銳第19師,積極整訓,在短期間獲得成效,第100軍從此之後與第74軍並肩作戰,成為兄弟部隊,戰功卓著。
風雲將起
1943年夏末,日軍大本營電令中國派遣軍進行會戰准備,消耗國軍有生戰力,以策應南方派遣軍作戰。日本的大本營總參謀長杉山在戰後回憶這一個作戰指令,聲稱當時整個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對於這個會戰的戰略意圖都無從理解,不知戰場遠隔千里,如何策應?此時派遣軍經初步規劃,覆電強調至少應該有一個會戰的重點,並具體建議以攻略要地為作戰目標。在這個前提下,派遣軍方面提出了三個作戰方案,一是由華北方面軍打通平漢鐵路,二是由第13軍進掠廣德,消滅當地行動活躍的忠義救國軍,三為以第11軍攻掠常德。意圖重擊第六戰區的有生戰力。對於中國派遣軍的構想,華北方面軍表示在華北地區的日軍部隊,應付八路軍游擊,已然捉襟見肘,暫無能力執行大規模作戰,挑戰蔣鼎文的廿萬大軍。駐華東的第13軍則派出近2個師團兵力,於9月8日進攻廣德。據日軍自稱這次作戰雖然勞師動眾,但仍未找到忠義軍的主力,反而遭第三戰區全面游襲進攻,使本身防區大為震動。派遣軍空忙了一個月,根本沒達到原訂消秏重慶軍的目標,對東京大本營無法交差,頗為尷尬。
9月28日,細俊六呈報大本營「昭和18年度秋季以後中國派遣軍作戰指導大網」,將作戰重心擺在華中戰場:「第11軍司令官應於11月初開始作戰,進攻常德附近,而摧毀敵之主要戰力,達成作戰目的後歸返原態勢」。
在日本大本營的想法里,三不五時地在中國戰場發動一次中等規模的會戰,一面可以削弱國軍實力,一面也可以牽制國軍在滇南的活動,以防盟軍對中南半島進行夾擊。不過即使表面的戰略規劃冠冕堂皇,但日軍實際上的戰略主軸卻始終曖昧難度。理由很簡單,因為日本人根本作不出象樣的大戰略。日軍一方面缺乏足以一舉擊敗「蔣軍」的實力,一方面又不願選擇集中兵力於主要戰場。所以對一個能更改戰局的大型會戰,力不從心。但日軍又不肯放棄任何既有的成果,所以在太平洋戰爭之後,只見從中國東北到菲律賓,日軍戰力一線排開,漫無目標。在各戰區除守成之外,只能發動一些中小型攻勢。這些攻勢與其說具有重要的戰略用意,不如看成日軍為證明自己的「依然存在」而為的兵力浪費。常德會戰便是在這種狹隘的戰略眼光下所產生的畸型兒。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本陸軍即無力集中兵力造成一決定性的局面,只有汲汲於類似的中小型會戰,以彰顯自己的存在。在1943年一年之間,日軍在第六戰區便已打響兩次中等規模會戰。分別是二月的「江北殲滅戰」與5月的鄂西會戰。前者一舉消滅了石首、華容一帶的畸型軍閥王勁哉,尚稱得手,後者則偷雞不著蝕把米,被吳奇偉的江防軍打得灰頭土臉。不過即使經此大敗,中國派遣軍依然對類似的中型會戰,興致甚高。
在細俊六手下的三個主將,華北的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崗村寧次,華東的第13軍司令官下村定與華中的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對中國派遣軍的戰略規劃均嗤之以鼻。尤其是資歷較老的崗村寧次,露骨直稱在南京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是一個低能,缺乏遠見的指揮機構,只能應付日常事務與解決一些戰術性問題,而對長期中日兩軍相持的僵局,拿不出辦法,致使日軍大部隊長期在華勞而無功。不過崗村寧次認為細俊六與其司令部「能力平平」,所以連意見都懶得提。(事實上崗村寧次也拿不出什麼了不起的戰略方案。他認為日軍應該對重慶軍的大後方貴州、四川、陜西各省舉行戰略進攻,「擊退由黃埔生掌握,國家觀念極強的國民黨軍」。征諸1944年夏季的日軍作戰,這無疑又是一項痴人說夢)。
在這種古怪的戰略思維下,東京大本營迅速核准派遣軍的作戰構想。派遣軍在獲得允准之後,便組織華中所有可用的機動兵力,包括第3、13、39、68及116等五個主力師團,以及抽調聯隊級兵力支持配署的第58、40、60師團等,配署於其華中戰場的主要戰略單位,也是日軍在中國戰場唯一的戰略機動單位,惡名昭彰的第11軍。司令官是薛岳將軍的手下敗將橫山勇。第11軍自從第一次長沙會戰失利後,屢戰屢敗。兩次長沙會戰,幾遭圍殲,上高會戰被羅卓英吃掉一整個師團,浙贛會戰則冒著大雨沿浙贛路繞了半圈,打完了還不知道戰略目標在那裡。鄂西會戰發動之初尚稱順利,但在石牌要塞前碰的頭破血流,見叢山峻嶺之中國軍包抄之勢將成,掉頭就跑,傷亡近兩萬人。甚至至連軍司令官冢田攻大將也不能倖免,1942年12月冢田攻的座機在太湖縣被第173師試炮中的防炮連擊落,當場斃命,成為侵華日軍煌煌戰果中的趣味花邊。這個華中戰場上的主要兵團,已經成為整個日本陸軍當中,最難堪的一個軍。而這次日軍也有在華中雪恥圖強的意思,細俊六所集結的兵力約八個半師團,14。5萬人。直接用於進攻的兵力(包涵協攻部隊)已幾達其可機動調用之所有兵力總和,將近十萬人。這還不包括用以助攻的偽軍部隊。另陸航部隊提供第3飛行師團全部,各式軍機一百卅余架,大致掌握了會戰時期的空優。
在接下這個燙手山芋後,橫山勇總結之前歷次作戰的教訓,決定改變日軍一貫依賴單鋒突進,鉗狀合圍的作風。因為這種打法每次都被國軍於開戰之初識破日軍的主力位置以及大概的戰略目標,而被從容布置阻擊。橫山勇決定改采廣正面之多路推進,多點突破,相互呼應。第11軍所屬四個師團於左翼濱湖區齊頭並進,意圖打散濱湖區之第一線兵團(日軍戰史中特別提出第44軍,頗以於鄂西會戰受其夾擊為恨),第116師團為派遣軍突進隊,徑行由右翼洞庭湖區突破,而後與一起左轉的北面部隊會師常德,期能以此包圍國軍的第一線兵團,並與進援常德之第二線兵團正面決戰。達成消耗國軍實力之目的。隨後全軍於國軍包圍圈形成前一起撤出。橫山勇將部隊分作五路,除第116師團預定水路進軍,不作加強外,其餘四個由陸路出戰的師團均調整配署,並將武漢周圍所有可用的野戰單位都調入補強。所以這四個師團戰力均大於一般單個師團。第39師團預計正面突破第10集團軍,在作戰上較為吃重,所以配署第58師團大部(以第138聯隊為主的加強旅團級兵力,並配署一個旅團司令部),兵力接近兩個師團;第13師團以第34師團第216聯隊加強,第3師團以第60師團零碎抽來近一旅團的兵力加強,這些補充兵力預計用於佔領任務;第68師團則以第40師團的第234聯隊加強。
平心而言,橫山勇這個計劃針對國軍慣用戰略之弱點提出反制之道,可謂上乘,比他的前任阿南唯幾高明不少。這是因為派遣軍對鄂西會戰創痛猶存,殷鑒不遠。但是因為大本營所指示之戰略目標相當模糊,導至會戰進行時日軍戰略目標混淆,爭執激烈,幾乎使第11軍被圍殲。戰略目標之混淆始終為侵華部隊之致命點。即使享有戰術方面壓倒性的優勢,但因戰略指導的無能,日軍就是能在小仗盡勝的情況下,盡輸大仗。常德會戰便是一個典型。
此時日軍的第一期具體計劃如下:
第68師團沿南縣,安鄉開往三仙湖,漢壽,至常德南面為止。
第13師團在新江口渡河後,自暖水街,慈利,黃石市至常德右側。
第3師團自公安,王家廠斜攻石門,桃源,至常德西側為止。
第39師團自新江口渡河,與第13師團並進。
第116師團直接自澧縣,臨澧開至常德,為進攻常德主力。
進抵常德後,左翼四個師團在第116師團進攻常德時圍點打援,期能重創馳援之國軍主力。
第六戰區自九月起觀察敵方動態,判定日軍有大舉進犯企圖,乃於十月策定戰區守勢作戰計劃。 方針如下:
戰區以供衛陪都為目的,配置重點於石牌,廟河兩要塞。先依第一線兵團縱深據點工事逐次予敵打擊,最後固守常德、石門、漁洋關、資丘、石牌、廟河、興山、歇馬河、南漳各要點;再由第二線兵團之機動,協同第一線兵團轉移攻勢擊滅進攻之敵。
蔣委員長一向喜歡親任指揮,1943年5月鄂西會戰最激烈之際,蔣委員長幾乎要親臨戰線節制前線各軍,在當時的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上將苦苦懇勸之後才打消這個念頭。常德會戰時,蔣委員長正好遠在開羅,參加三巨頭峰會,所以此時的高層領導體系略顯特殊。戰區代司令長官孫連仲上將全權指揮,所受牽制不多。一向親自掌控第六戰區戰況的陳誠上將也在雲南忙於遠征軍的整訓,無暇北顧。最詭異的是軍事委員會,在蔣委員長出國這段期間,軍委會竟然號令不動前線各軍。而且內部意見分歧,導致戰略指導一團混亂。[注4]這在後段將有詳述。
〔注四〕
軍委會在戰時幷沒有一個能稱完整的參謀本部,原來參謀本部的業務分散在軍令部(抗戰前的參謀本部改稱)與委員長侍從室之間,甚至軍委會設有光桿參謀總長與副參謀總長。這導致戰時一切戰略決策,均由蔣委員長親身牽扯。一但蔣委員長出國,不能親任統帥,則最高戰略指導即無人有資格完全代理。名義上的參謀總長是何應欽上將,但何上將兼任的是軍政部,真正的參謀本部業務由軍令部處理。但軍令
部部長徐永昌上將在指揮名義上只是軍事委員會委員之一,不能獨斷專行,發號施令。兩位主官前者有職無權,後者有權無職,指揮體系便亂了,所以軍委會號令雖以何應欽總長出名,但實際決策則政出多門。甚至在石門戰斗時期,軍令部次長劉裴中將連這個名義也顧不上,勿忙間嬗自電令守軍撤退,鑄成大錯。抗戰前期發揮類似參謀總長功能的副參謀總長白崇禧上將,則因兼任桂林行營主任,無暇兼顧。此時在中樞的副參謀總長是被視為庸才的程潛上將,毫無作用。軍委會組織的極度落後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無從苛責,但在組織發展研究上則深富趣味也。
第六戰區身膺鞏衛陪都之重寄,在戰略布署上自然以入川要道各關隘之守備為主。以此而策定的戰略規劃,理所當然偏向將精兵布署在石門以西,而視石門,常德等地為戰區的右翼次要陣地。當時第六戰區深信日軍的攻勢必然以直取巴萬要塞為主要目的,即使在常德一面有動作,也不過是協攻或佯動。5月間的鄂西會戰,日軍先在石首,沙巿一帶重創第73軍,幾乎使軍委會誤判日軍的攻勢重點。但最後日軍還是轉向,一頭撞上江防陣地。
所以在常德會戰前夕,第六戰區以重兵屯駐入川大道,而對湘西方面腹地的防禦,相對之下則顯薄弱。
依據國軍戰史記載,戰區在常德會戰前夕所頒布的戰區守勢作戰計劃,列舉了五種日軍可能的進攻方式與國軍的會戰實施規劃。其中兩種規劃准確地預測了日軍於常德會戰時的進攻途徑。常德會戰的過程,大抵不脫戰區於戰前判斷的基調。摘錄於下:
(1)敵以一部丘力由石首、藕池口向我攻擊,企圖佔領南縣、安鄉、公安時,第29集團軍及第10集團軍依第一線守備團隊之抵抗與控制部隊之適時增加,求敵之側背而擊破之。
敵由宜都近渡江攻我公安,向西壓迫我第10集團軍於暖水街、聶家河以西地區,轉取守勢,再轉向澧縣、石門、常德攻擊時:
第10集團軍應以一部守暖水街、王家畈、聶家河各要點,主力向漁洋關附近地區集結,俟敵轉向澧縣、石門進攻時,求敵之背而攻擊之。
(2)第29集團軍以一部固守津市、澧縣、石門,並盡可能保有南縣、安鄉、依常德、桃源方面機動兵團之參加,殲滅敵人於澧縣、石門附近地區。依狀況以石門為軸,將主力向石門以西地區轉移。待敵到達常德附近時,協同常德守備部隊擊破敵人於常德附近地區。
單以這份作戰計劃而論,第六戰區對於日軍動向的預測可謂精確,但是與常德會戰的實際狀況相較,則顯得過於低估日軍的攻勢規模。戰區似乎認為日軍不太可能針對湘西地區全力發動總攻,規模至大不過如打王勁哉時的兩萬人而已,所以在兵力的分配上,要求該線的王敬久、王纘緒兩位總司令以所轄的十一個師獨力逐退來敵(其中半數為國軍中的次級部隊)。但若日軍以巴萬要道為主攻對象,立刻會遭到十四個中央軍精銳師迎頭痛擊,而且左翼第33集團軍,右翼第10集團軍依計兩面夾殺,日軍在第一時間內,馬上就得在狹窄腹地中面對30個師的四麵包夾。
1943年10月,第六戰區與軍委會鑒於日軍前線動作頻繁,相信日軍的大規模攻勢已經迫在眉睫,軍委會並電令空軍第4大隊偵照華容、石首前線的日軍動態,狀況緊綳。在此同時,日軍己集結完畢,包括列為總預備隊之第116師團在內的五個師團在長江北岸沿線展開,待命渡江出擊。
大戰爆發
1943年11月1日,日軍五個師團兵分三路,依原訂計劃,全線出擊。第39師團(師團長澄田睞四郎)與第13師團(井上真衛)為左翼,直取第10集團軍主力陣地,第68師團(佐久間為人)居中,准備自兩個集團軍交界中間穿過,徑攻慈利;第3師團(山本三男)則在第29集團軍前渡江,希望捕捉王纘緒集團軍的主力。日軍主攻常德的「奇兵」第116師團(岩永汪)則水運渡過洞庭湖,在第29集團軍的右翼澧縣一帶登陸,一麵包抄第44軍,一面兼程直取常德。日軍這個布置有其深意。細俊六集結了所有華中方面能動用的兵力將近十萬人,除了五個師團外,再加上獨立第17旅團、第34、32、58師團的一部,並安排第40師團協攻牽制第九戰區,規模遠遠超過國軍的預期,兵力上占絕對優勢。所以第11軍在規劃上,希望能一舉殲滅國軍的第一線兵團兩個集團軍,並以兩個善打攻城戰的主力師團鑽隙。第68師團由中境切入,第116師團則籍舟艇在洞庭湖面行「水上機動」[注5],將整個師團送到國軍陣地右後側翼。只要這兩個師團其中一個能在國軍第一線兵團混戰之際攻下常德,前線國軍進退失據,必然陣腳大亂。前後包抄,可獲全勝。
〔注五〕
日軍的"水上機動"非常有名,而且運輸能量極大,技術成熟。安排如第116師團的短途水運,不成問題。在武漢會戰時,日軍有一個波田支隊,利用大量汽艇與小輪,專門在長江流域的湖沼水面打國軍側翼,獲得很大效果。國軍痛定思痛,乃於各江面湖畔大量佈雷,不過這終究是消極的防禦戰法,無從有效遏止日軍凶焰。深究其因,一為機動力不足,河岸成為接敵之第一線後,防禦正面立刻成倍擴張,兵力實無從分配;其次為炮兵不足,無法落實岸防火力。
11月1日當日,第10集團軍長江南岸第一線前哨部隊第98師首當其沖,戰況激烈。正面敵軍番號經判明為第3、13、39師團、第68師團的一部份及獨立第17旅團。番號之多,頗出軍委會與第六戰區的預期。11月2日,第194師與向暖水街急進的第13師團接戰。11月3日第44軍南縣陣地也遭第116師團主力沖擊。第44軍據河堤抵抗,日軍則組成強大火網掩護渡河,第162師及第150師均被擊退。敵第40師團(一部協攻)為第68師團開道,經南縣向三仙口進攻,第68師團則迂迴進攻安鄉,第44軍主動撤出。此線已屬第九戰區地境,薛岳司令長官令第92師遲滯防禦,第九戰區此時也整兵待戰。最後渡河的第39師團則直接西向進軍漁陽關,第185師奮起接敵,戰況激
㈦ 常德會戰的史實
http://ke..com/view/248097.htm
網路,希望對你有幫助,如不解歡迎追問,如滿意望採納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 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1943 年中國國民黨軍隊在常德與日寇進行了一次大會戰。這次會戰,其規模之大,兵力之多,戰線之長,僅次於台兒庄會戰,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相當重要地位。 1943年11月初,日寇的大本營和派遣軍總司令部為了挽救起必然失敗的命運,悍然把矛頭指向湘西北常德這一軍事要地,出動了第11軍5個師團和四個偽軍師在內的16萬多兵力,與國民黨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2個師約21萬人,在以常德為核心的十幾個縣市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血戰。
1937 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常德是湘西北門戶,沅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也是川貴物資集結中心,1939年初,日寇企圖南下,開始轟炸常德。1941年11月4日,日寇公然違反國際法,在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麥,豆子,高粱等物,雖採取了緊急措施,前後仍有 600多人死亡。
在常德會戰中,負責保衛常德城的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 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最後幾乎全軍陣亡,但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其戰鬥力大傷元氣。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的戰斗業績,在我國抗日民族英雄的戰斗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43年常德會戰,「中國派遣軍」9月28日下達的命令是:「第11軍司令官應於11月上旬開始作戰,進攻常德附近而摧毀敵人戰力,達成作戰目的後歸復原態勢」。至12月3日,日軍佔領常德,守軍國民黨軍74軍57師1.3萬餘人除師長余程萬率300餘人突圍外全軍覆沒,日軍陣亡1274人,傷2977人,另加上生病等非戰斗減員,日軍共損失1萬人。日軍11軍佔領常德後按原計劃撤退,12日夜已退至澧水一線,但此時「中國派遣軍」已計劃實施打通大陸交通線的1號作戰,為此希望11軍留在常德以進行下一步作戰,但11軍表示此次會戰是按照佔領常德後立即撤退而計劃的,由於後勤和其他准備工作不足等原因不宜長期在常德滯留。「中國派遣軍」與11軍多次磋商後,同意了11軍的意見,於18日下達了11軍返回原駐地的命令。這就是12月12-18日日軍11軍數個師團從常德撤退後在澧水徘徊的原因。如此國民黨軍自然又順利 「收復」常德。
日寇進犯常德的目的
一是因為常德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西重鎮,川貴的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漢失守後,這里成為重慶大後方的物資唯一補給線。
二是為了動搖重慶國民黨的抗戰信心,以戰逼降,達到所謂「結束中國事變」的目的。
三是為了殲滅國民黨守軍力量,摧毀第六戰區根據地,奪取洞庭湖糧倉,達到以戰養戰和鞏固中國佔領區的目的。
四是為了鉗制國民黨兵力,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以阻止或推遲東南亞盟軍的聯合反攻
在常德會戰前夕,蔣介石電告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和第74軍軍長王耀武:「一定要守住常德,駐軍須與城共存亡。」隨後,蔣介石又下達了「不成功,則成仁」 的訓令,再一次命令74軍57師死守常德,企圖把日寇吸引到常德,在戰略上對日寇造成威脅,以便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開辟戰場。
雙方參戰兵力
日寇兵力
第11軍,下轄5個師團:第3師團,第13師團,第39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計28個聯隊,還有飛行第44戰隊及偽軍,共計10萬餘人。
日寇攻城部隊:第3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包括毒瓦斯部隊),共計4萬餘人。
國民黨兵力
第六戰區:第29集團軍所屬第44軍,第73軍,第19集團軍所屬第79軍,第66軍,第18軍,第86軍,第30軍,第32軍;第33集團軍所屬第59軍,第77軍,第74軍,第100軍。
第九戰區:第99軍,第10軍,第58軍,第72軍。
總兵力:2個戰區,計16個軍43個師,共計21萬餘人。
常德守城部隊: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總兵力計8529人(大部分為山東人),代號:虎賁。
大戰前夕
1939年武漢失守後,日寇南下進攻,佔領安鄉,華容,石首一帶,給湖南造成了緊張的戰爭空氣,常德決戰日趨明顯。1943年4月,國民黨第74軍進駐常德地區。該軍第57師駐守常德城,第58師駐守石門,第51師駐守桃源。
1943 年10月,第74軍副軍長兼57師師長余程萬將軍召開會議,策定防禦作戰指導方案,制定了「以確保戰略要點固守防禦」為目的的防禦作戰計劃。此方案分三期進行,第一期為外圍狙擊戰,以殲滅與消耗戰為主;第二期為城垣守備戰,嚴密封鎖城垣,撲滅日寇破城企圖;第三期為城內街巷戰,拚死抵抗或短兵肉搏,以待援軍,內外夾擊,奪取勝利。
1943年11月,常德局勢日趨緊張,為了民眾生命安全,57師與地方政府合作,動員並強制城內外居民全部疏散,城內不留一人。為了使市民迅速離開城區, 57師還派出士兵幫助市民搬運物資出城,並發布紀律文告,不許士兵收取分文報酬,告誡全師官兵嚴守軍紀,如有違反,就地槍決。一個向市民索要搬運費的上等兵被當場處決。11月15日,市民全部離開常德城區。
1943年 9月27日,日本大本營以「大陸令第853號」下達命令,「准予進行常德作戰」,28日,派遣軍總司令部下達命令「第11軍於11月上旬發起此次作戰,進攻常德及附近,摧毀敵人的戰力。」國民黨重慶軍事委員會判斷日寇此次進攻目的後,制定了「以誘敵殲滅之目的,將敵人主力引到澧水及沅水兩岸後,正面抵抗,再以外翼攻擊,然後把敵人消滅在洞庭湖畔」的戰略方針。
11月24日,日寇各軍種形成了包圍常德城郊之勢,在飛機配合下,與國民黨57師展開激戰。
外圍戰斗
外圍前哨戰從11月18日日寇進犯徐家湖起,至23日河伏失守止,歷經6天。
1、徐家湖狙擊戰
11月18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所屬先頭部隊500多人,利用汽艇向徐家湖進犯,57師第169團第三營警戒哨兩個排,轉戰30多里,擊斃日寇200多人,打響了常德保衛戰的第一槍。
2、河伏堅守戰
日寇第116師團先頭部隊第120聯隊,加上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配合,向常德市郊河伏進攻。河伏守軍系國民黨57師第171團第2營,共500多人。11 月 20日,日寇步兵500多人,騎兵百餘人,在三架飛機掩護下,與守軍打了一天一夜,日寇一共發動7次進攻,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毫無進展。22日,日寇增至三千餘人,集中大小炮十多門,對守軍工事連續轟炸,緊接著採取整排整連波浪式密集沖鋒的戰術,對我陣地進行猛攻。守軍官兵與日寇血拚肉搏,反復爭奪,傷亡近三分之二。23日日寇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配合作戰飛機已達12架,上午10時許河伏失陷。守軍第2營營長袁自強殉國,全營500多守軍陣亡,僅有少數幾人僥幸逃出,但日寇也在此陳屍上千。
3、德山拉鋸戰
11月21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四千多人,分兩路進犯德山,國民黨守軍原為臨時配屬57師指揮的第63師188團,團長在日寇進犯的時候擅自決定撤退,這樣守軍僅為57師169團3營 8連和188團余部。日寇集結於十倍守軍兵力,發動多次進攻,經反復爭奪,終因眾寡懸殊,11月23日夜,德山失手,守軍除100餘人突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德山失守後,使常德城守軍失去犄角之力和退路,給守城戰帶來極大困難。
城基保衛戰
11月23日,日寇第11軍所屬3個師團向常德城區全力進攻,國民黨守軍第57師也進行了重新布防:第171團守西門和江面:第170團守西北城角,第169團受東門兼東北角。
1、激戰東郊
11 月23日,日寇第68師團所部五千餘人,在九架飛機配合下,分五路每路各千餘人,向常德東門進攻,守軍57師第169團第1營死傷慘重,團長柴意新親率預備隊增援,才算暫時穩住陣腳。11月24日至25日,日寇116師團第133聯隊與駐守東門城郊的169團第2營發生激戰,日寇傷亡慘重,當場擊斃日寇 500餘名,生俘7人,擊落日機三架。使日寇攻城以來遭到了第一次較大的打擊。11月26日,日寇步兵第109聯隊到達東門外,參與進攻,同樣遭到慘敗。
在這次戰斗中,守軍共打退日寇24次進攻,斃,傷日寇一千多人。26日下午,守軍退守城後,據城垣一帶防守。27日10時,東門的拉鋸戰達到高潮,六,七百名日寇向東門城垣發起了猛烈進攻,守軍拚死抵抗,169團第1營副營長董慶霞和機槍連來汝謙連長帶一排人沖出戰壕,用手榴彈還擊,炸死日寇100多人,董副營長,來連長為國捐軀,守軍的無畏精神,令日寇膽寒,暫時停止了沖鋒。
日寇參與進攻東門的軍隊先後達1萬人左右,卻沒有取得進展,不得不轉向攻擊大河街,下南門。
2、固守大西門
11 月23日,攻下河伏的日寇第116師團步兵第120聯隊加上步兵第133聯隊等,共計一萬五千多人,用大小炮幾十門,開始向西郊全線攻擊,逐步向大西門延伸推進。守軍第170團第1營與日寇展開拉鋸戰,陣地多次易手,第1營排以上軍官全部犧牲,很多重傷失去戰鬥力的官兵,都用刺刀或步槍自殺成仁。
11 月26日,57師因戰斗大量減員,全師包括伙夫,勤雜兵,警察都編入了戰斗隊伍,炮兵團因此時已無炮彈,大部分改編為步兵,參與大西門守城戰。堅守在大西門城牆的有兩位團長,一位是171團杜鼎團長,他率領的是第3營殘部,加新編進的幾十名勤雜兵和二十名警察,共100多人。一位是軍炮兵團金定洲團長,他率領的是炮兵編的步兵40多名,和新編進的勤雜兵40多名,共90多人,整個大西門的守軍已不足300人。就是這些勇士,無論日寇的炮火如何兇猛,毒氣如何威逼,他們堅守的大西門始終巍然屹立。
11月30日上午,日寇又一次從正面向大西門發動猛烈攻擊,57師師長余程萬親率特務連督戰。到12月2日止,日寇始終無法攻下大西門。
3、鏖戰北郊
進攻北郊的日寇,主要是以步兵第109聯隊和第133聯隊為骨幹,另外配備有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和迫擊炮第四大隊,包括工兵,後勤部隊共計一萬多人,分東,西,正面三路向北郊進犯。國民黨守軍左路為170團第2營,右路為169團第3營。經過三天鏖戰,守軍傷亡超過百分之九十。
4、南城惡戰
常德南面是沅江,也是阻止日寇的唯一一道天然屏障,參與南面作戰的日寇主要由第3師團第6聯隊主力,以及配屬的野炮兵第3聯隊。11月25日,第6聯隊聯隊長在偵察途中被國民黨的飛機炸死。
11 月25日白天,日寇500多人,動用汽艇,民船20多艘,用炮火和四架飛機掩護,強渡沅江,57師第171團第3營猛烈開火還擊,日寇船隻被打沉一半,餘下的退了回去。至26日,日寇共進行了四次渡江攻擊,27日拂曉,城南外圍陣地多處失守,城外守軍撤退至上,下南門城樓,利用城樓及城牆堅固工事,繼續狙擊日寇。
11月27日下午,57師各部以成人自為戰的局面。
11月28日,57師還有作戰人員2400多人。
㈧ 湖南在抗日里有什麼英雄鐵事
有!那當然是稱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常德會戰」。
1943 年中國國民黨軍隊在常德與日寇進行了一次大會戰。這次會戰,其規模之大,兵力之多,戰線之長,僅次於台兒庄會戰,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相當重要地位。 1943年11月初,日寇的大本營和派遣軍總司令部為了挽救起必然失敗的命運,悍然把矛頭指向湘西北常德這一軍事要地,出動了第11軍5個師團和四個偽軍師在內的16萬多兵力,與國民黨第六,第九戰區的16個軍42個師約21萬人,在以常德為核心的十幾個縣市進行了一場殊死的血戰。
1937 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常德是湘西北門戶,沅澧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也是川貴物資集結中心,1939年初,日寇企圖南下,開始轟炸常德。1941年11月4日,日寇公然違反國際法,在常德使用細菌武器,空投了大量感染鼠疫的谷,麥,豆子,高粱等物,雖採取了緊急措施,前後仍有 600多人死亡。
在常德會戰中,負責保衛常德城的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在易攻難守,無險可憑的情況下,以八千之師,對付裝備精良的常德會戰紀念碑四萬之寇,孤軍奮戰16個晝夜,最後幾乎全軍陣亡,但給日軍也造成了重大傷亡,在常德城郊丟下了上萬具屍體,其戰鬥力大傷元氣。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的戰斗業績,在我國抗日民族英雄的戰斗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日寇進犯常德的目的
一是因為常德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德是湘西重鎮,川貴的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漢失守後,這里成為重慶大後方的物資唯一補給線。
二是為了動搖重慶國民黨的抗戰信心,以戰逼降,達到所謂「結束中國事變」的目的。
三是為了殲滅國民黨守軍力量,摧毀第六戰區根據地,奪取洞庭湖糧倉,達到以戰養戰和鞏固中國佔領區的目的。
四是為了鉗制國民黨兵力,迫使集結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回師救援,以阻止或推遲東南亞盟軍的聯合反攻
在常德會戰前夕,蔣介石電告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和第74軍軍長王耀武:「一定要守住常德,駐軍須與城共存亡。」隨後,蔣介石又下達了「不成功,則成仁」 的訓令,再一次命令74軍57師死守常德,企圖把日寇吸引到常德,在戰略上對日寇造成威脅,以便中國遠征軍在緬甸開辟戰場。
雙方參戰兵力
日寇兵力
第11軍,下轄5個師團:第3師團,第13師團,第39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計28個聯隊,還有飛行第44戰隊及偽軍,共計10萬餘人。
日寇攻城部隊:第3師團,第68師團,第116師團(包括毒瓦斯部隊),共計4萬餘人。
國民黨兵力
第六戰區:第29集團軍所屬第44軍,第73軍,第19集團軍所屬第79軍,第66軍,第18軍,第86軍,第30軍,第32軍;第33集團軍所屬第59軍,第77軍,第74軍,第100軍。
第九戰區:第99軍,第10軍,第58軍,第72軍。
總兵力:2個戰區,計16個軍43個師,共計21萬餘人。
常德守城部隊:國民黨陸軍第74軍57師,總兵力計8529人(大部分為山東人),代號:虎賁。
大戰前夕
1939年武漢失守後,日寇南下進攻,佔領安鄉,華容,石首一帶,給湖南造成了緊張的戰爭空氣,常德決戰日趨明顯。1943年4月,國民黨第74軍進駐常德地區。該軍第57師駐守常德城,第58師駐守石門,第51師駐守桃源。
1943 年10月,第74軍副軍長兼57師師長余程萬將軍召開會議,策定防禦作戰指導方案,制定了「以確保戰略要點固守防禦」為目的的防禦作戰計劃。此方案分三期進行,第一期為外圍狙擊戰,以殲滅與消耗戰為主;第二期為城垣守備戰,嚴密封鎖城垣,撲滅日寇破城企圖;第三期為城內街巷戰,拚死抵抗或短兵肉搏,以待援軍,內外夾擊,奪取勝利。
1943年11月,常德局勢日趨緊張,為了民眾生命安全,57師與地方政府合作,動員並強制城內外居民全部疏散,城內不留一人。為了使市民迅速離開城區, 57師還派出士兵幫助市民搬運物資出城,並發布紀律文告,不許士兵收取分文報酬,告誡全師官兵嚴守軍紀,如有違反,就地槍決。一個向市民索要搬運費的上等兵被當場處決。11月15日,市民全部離開常德城區。
1943年 9月27日,日本大本營以「大陸令第853號」下達命令,「准予進行常德作戰」,28日,派遣軍總司令部下達命令「第11軍於11月上旬發起此次作戰,進攻常德及附近,摧毀敵人的戰力。」國民黨重慶軍事委員會判斷日寇此次進攻目的後,制定了「以誘敵殲滅之目的,將敵人主力引到澧水及沅水兩岸後,正面抵抗,再以外翼攻擊,然後把敵人消滅在洞庭湖畔」的戰略方針。
11月24日,日寇各軍種形成了包圍常德城郊之勢,在飛機配合下,與國民黨57師展開激戰。
外圍戰斗
外圍前哨戰從11月18日日寇進犯徐家湖起,至23日河伏失守止,歷經6天。
1、徐家湖狙擊戰
11月18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所屬先頭部隊500多人,利用汽艇向徐家湖進犯,57師第169團第三營警戒哨兩個排,轉戰30多里,擊斃日寇200多人,打響了常德保衛戰的第一槍。
2、河伏堅守戰
日寇第116師團先頭部隊第120聯隊,加上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配合,向常德市郊河伏進攻。河伏守軍系國民黨57師第171團第2營,共500多人。11 月 20日,日寇步兵500多人,騎兵百餘人,在三架飛機掩護下,與守軍打了一天一夜,日寇一共發動7次進攻,不僅損兵折將,而且毫無進展。22日,日寇增至三千餘人,集中大小炮十多門,對守軍工事連續轟炸,緊接著採取整排整連波浪式密集沖鋒的戰術,對我陣地進行猛攻。守軍官兵與日寇血拚肉搏,反復爭奪,傷亡近三分之二。23日日寇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配合作戰飛機已達12架,上午10時許河伏失陷。守軍第2營營長袁自強殉國,全營500多守軍陣亡,僅有少數幾人僥幸逃出,但日寇也在此陳屍上千。
3、德山拉鋸戰
11月21日,日寇第68師團戶田部隊四千多人,分兩路進犯德山,國民黨守軍原為臨時配屬57師指揮的第63師188團,團長在日寇進犯的時候擅自決定撤退,這樣守軍僅為57師169團3營 8連和188團余部。日寇集結於十倍守軍兵力,發動多次進攻,經反復爭奪,終因眾寡懸殊,11月23日夜,德山失手,守軍除100餘人突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德山失守後,使常德城守軍失去犄角之力和退路,給守城戰帶來極大困難。
城基保衛戰
11月23日,日寇第11軍所屬3個師團向常德城區全力進攻,國民黨守軍第57師也進行了重新布防:第171團守西門和江面:第170團守西北城角,第169團受東門兼東北角。
1、激戰東郊
11 月23日,日寇第68師團所部五千餘人,在九架飛機配合下,分五路每路各千餘人,向常德東門進攻,守軍57師第169團第1營死傷慘重,團長柴意新親率預備隊增援,才算暫時穩住陣腳。11月24日至25日,日寇116師團第133聯隊與駐守東門城郊的169團第2營發生激戰,日寇傷亡慘重,當場擊斃日寇 500餘名,生俘7人,擊落日機三架。使日寇攻城以來遭到了第一次較大的打擊。11月26日,日寇步兵第109聯隊到達東門外,參與進攻,同樣遭到慘敗。
在這次戰斗中,守軍共打退日寇24次進攻,斃,傷日寇一千多人。26日下午,守軍退守城後,據城垣一帶防守。27日10時,東門的拉鋸戰達到高潮,六,七百名日寇向東門城垣發起了猛烈進攻,守軍拚死抵抗,169團第1營副營長董慶霞和機槍連來汝謙連長帶一排人沖出戰壕,用手榴彈還擊,炸死日寇100多人,董副營長,來連長為國捐軀,守軍的無畏精神,令日寇膽寒,暫時停止了沖鋒。
日寇參與進攻東門的軍隊先後達1萬人左右,卻沒有取得進展,不得不轉向攻擊大河街,下南門。
2、固守大西門
11 月23日,攻下河伏的日寇第116師團步兵第120聯隊加上步兵第133聯隊等,共計一萬五千多人,用大小炮幾十門,開始向西郊全線攻擊,逐步向大西門延伸推進。守軍第170團第1營與日寇展開拉鋸戰,陣地多次易手,第1營排以上軍官全部犧牲,很多重傷失去戰鬥力的官兵,都用刺刀或步槍自殺成仁。
11 月26日,57師因戰斗大量減員,全師包括伙夫,勤雜兵,警察都編入了戰斗隊伍,炮兵團因此時已無炮彈,大部分改編為步兵,參與大西門守城戰。堅守在大西門城牆的有兩位團長,一位是171團杜鼎團長,他率領的是第3營殘部,加新編進的幾十名勤雜兵和二十名警察,共100多人。一位是軍炮兵團金定洲團長,他率領的是炮兵編的步兵40多名,和新編進的勤雜兵40多名,共90多人,整個大西門的守軍已不足300人。就是這些勇士,無論日寇的炮火如何兇猛,毒氣如何威逼,他們堅守的大西門始終巍然屹立。
11月30日上午,日寇又一次從正面向大西門發動猛烈攻擊,57師師長余程萬親率特務連督戰。到12月2日止,日寇始終無法攻下大西門。
3、鏖戰北郊
進攻北郊的日寇,主要是以步兵第109聯隊和第133聯隊為骨幹,另外配備有獨立山炮兵第2聯隊和迫擊炮第四大隊,包括工兵,後勤部隊共計一萬多人,分東,西,正面三路向北郊進犯。國民黨守軍左路為170團第2營,右路為169團第3營。經過三天鏖戰,守軍傷亡超過百分之九十。
4、南城惡戰
常德南面是沅江,也是阻止日寇的唯一一道天然屏障,參與南面作戰的日寇主要由第3師團第6聯隊主力,以及配屬的野炮兵第3聯隊。11月25日,第6聯隊聯隊長在偵察途中被國民黨的飛機炸死。
11 月25日白天,日寇500多人,動用汽艇,民船20多艘,用炮火和四架飛機掩護,強渡沅江,57師第171團第3營猛烈開火還擊,日寇船隻被打沉一半,餘下的退了回去。至26日,日寇共進行了四次渡江攻擊,27日拂曉,城南外圍陣地多處失守,城外守軍撤退至上,下南門城樓,利用城樓及城牆堅固工事,繼續狙擊日寇。
11月27日下午,57師各部以成人自為戰的局面。
11月28日,57師還有作戰人員2400多人。
日寇招降
11月28日,日寇攻城死傷慘重,戰果不佳,便展開攻心戰,向守軍空投招降傳單。其只要內容如下:
一,日軍已全麵包圍常德城,後續部隊,陸續到達,57師將被全殲。
二,救援汝軍之渝軍,僅空城而已,無再前進之意。
三,你們快停止無益之抵抗,速掛白旗,則日軍立即停止攻擊。
四,57師官兵,宜速停止為師長余程萬等人之名譽而戰。
五,日軍對居民並無敵意,日軍愛護汝等。
余師長在招降傳單上批語:
一,余受黃埔軍校教育,只知不成功即成仁,余確信全師弟兄也是如此。
二,污衊友軍,且文字欠通。
三,四,忠貞傳自領袖,光榮屬於國家。
五,其誰欺,欺天乎?
城內街巷戰
日寇在圍城戰中,接連在東,南,西,北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進攻,都進展不大,陳屍遍野,後來,日寇通過偵察發現,守軍過分依賴於外壕的阻礙作用,重視城門,局限於其附近的防守,而忽視離城較遠地方的防衛設施,最終日寇選取了北門的東北角一線作為突破口。
11 月28日拂曉,日寇用大炮百餘門和26架飛機,對北門城牆進行猛烈轟炸,同時施放毒氣達三個小時之久,城基上下全部守軍陣亡,守軍被迫放棄北門,進入了更加殘酷的巷戰。57師剩餘官兵把各條街道的房屋打通,每條街道口處築好巷戰掩體,與日寇逐屋爭奪,使日寇進城後,付出慘重代價,仍然進展艱難。
11月29日黎明,日寇照搬進攻北門的做法,先用炮火猛攻,然後才是步兵沖鋒,到30日22時,東門所有房屋全部燒光,守軍寧死不退,進行寸土寸血拚殺,節節與日寇同歸於盡,使日寇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鑒於北門和東門連日被敵人突入,守軍損失慘重的情況,11月29日,師長余程萬連續發出兩則求救電文,隨即嚴令各部堅守戰斗崗位,與日寇血拚到底!
28日巷戰開始,守城部隊只有2440人,到11月30日,則不超過1800人,到12月2日,城內守軍只剩下三,四百人。戰至2日晚,僅剩文廟與中央銀行兩個孤立據點,守軍不滿200,師長也端著機槍上陣,援軍未到,已處於彈盡糧絕的最後時刻。
㈨ 常德保衛戰詳細
常德會戰發生於1943年11月至12月,日本中國派遣軍為牽制中國軍隊對雲南的反攻,並掠奪版戰略物資,打擊中國軍權隊的士氣,對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結合部發動的一場戰役。日軍第11軍出動約9萬人攻克常德,中國74軍57師苦戰16晝夜,幾乎以全軍覆沒的代價為中國軍隊形成對敵的反包圍贏得了主動,6天後中國軍隊收復常德。常德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