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劍閣軍事基地

劍閣軍事基地

發布時間:2021-02-06 04:40:57

❶ 三國時期的城市

1、鄴城,東漢末年(公元204年)曹操擊敗袁紹進占鄴城,營建鄴都,鄴版城自此成為曹魏、後趙、權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所以臨漳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譽。

2、許昌,三國時期,魏稱潁川郡,屬豫州,建安區、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魏五都之一。魏國魏黃初二年(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

3、建業,南京在東吳時期的名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當時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今南京)。

4、漢中,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漢中市區)。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

5、巴郡,東漢興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劉璋將巴郡一分為三:墊江以北為巴郡,江州至臨江為永寧郡、朐忍至魚復為固陵郡。

❷ 全國有哪些著名的紅色旅遊的景點

濟源市愚公移山紅色教育基地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是濟源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投資5000萬元重點打造的一個集黨性培訓、紅色旅遊、商務會議、拓展訓練為一體的綜合性交流平台。

濟源市愚公移山紅色教育基地,位於濟源市王屋鎮中華愚公村,佔地210畝。基地以「緊扣時代脈搏,弘揚愚公精神」為主旨,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以開展紅色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為核心內容,設置了系統、豐富的紅色教育課程體系。基地分為神話時代,革命年代,新時代三個篇章,重點建設了愚公村遺址院落、覺悟院、皮影館、新時代廣場、鐵卷書、科技體驗中心、「愚公」移山情景體驗區、挑戰自我訓練區、餐飲住宿生活區等情景場區,可同時滿足500餘人開展紅色教育及各類實踐活動、生活住宿的需求。其中,真切的場景體驗、現代多元的互動教學模式,使學員在感受愚公精神的同時,印象深刻、受益匪淺,倍受各級黨員幹部、廣大師生的歡迎和好評。

2018年5月被濟源市關工委確立為「濟源市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

2018年6月被河南省直機關確立為「主題黨日活動基地」;

2018年7月被濟源市總工會確立為「職工教育培訓基地」;

2018年10月被濟源市直機關確立為「主題黨日活動基地」;

2018年11月被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命名為「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

2018年11月被濟源市教育局確立為「濟源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次年1月授牌。

❸ 南宋理宗(公元1234年),蒙古軍大舉進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那南宋王朝又是什麼時候從蒙古軍手裡奪回成

從年起,蒙古改變原先的戰術,集中主力沿淮河逐一攻拔宋軍城池。首當其沖的就是淮河北岸的軍事重鎮壽春。壽春與安豐剛好基本隔淮河對望,其關系有點類似於後來的襄陽與樊城。

1240年,蒙古派張柔等進攻南宋,南宋壽春守將李敏獻城投降,由於蒙古並沒有守城目的,於是遷移居民、拆除壽春城而沒有在壽春駐軍。

1241年,張柔渡淮進攻安豐,安豐告急,後來靠了余玠的緊急救援,才使蒙軍解圍而去。

1242年,張柔再次率蒙軍渡淮而下攻揚州等地。

蒙軍的多次南下,使南宋朝廷明白,淮河中游防線過於薄弱,而其中又以安豐附近最容易受到攻擊和被突破,而要加強安豐的防禦,就一定要控制壽春作為安豐的屏蔽。因此,南宋朝廷議決命兩淮派兵收復壽春,為此,派李曾伯擔任兩淮制置使負責這個行動。

李曾伯到任後,派曾經駐守過壽春的都統王安,抽調揚州、廬州、鎮江等江淮部隊兩萬人於1243年底重建壽春城。

1244年春,蒙古獲知宋軍在壽春築城,元帥察罕親自率兵來圍攻壽春,由水路經潁河而下。壽春宋軍以水軍到潁河口迎戰,蒙軍以騎兵護衛弩炮從兩岸夾擊宋軍,水陸協同使宋軍水軍三面受敵,從而擊敗了宋軍的攔阻,進圍壽春。

南宋朝廷得知蒙軍進圍壽春後,緊急調動呂文德等部分路支援壽春。這時候,蒙軍於包圍壽春後在淮河上建了一道浮橋,以隔絕宋軍水軍救援壽春,同時在浮橋兩邊的岸上構築多層土壩,駐扎軍隊以防止宋軍攻擊浮橋,為了進一步封鎖淮河,在兩岸的土壩上,還安放了許多弩炮。

呂文德等部到達壽春近郊之後,便與蒙軍圍繞浮橋的控制權展開多次的激戰,根據李曾伯上奏朝廷的報告說,雙方盡力掄奪,寸寸而上,是每一寸的得失都要經過一番激戰來爭奪。可是宋軍雖然多次攻擊到浮橋之上,卻因蒙軍的極力反撲而無法完全控制浮橋,宋軍水軍仍然被浮橋攔阻無法進入壽春,而蒙軍對壽春的攻擊也沒有停止過,壽春城裡軍用物資和糧食都日見減少。

宋蒙兩軍於壽春相持七十多天後,呂文德部終於設法打破僵局,他的一個部將夏貴(此人後來也成為南宋大將)命令水軍每人一前一後背負兩個大背囊,裡面裝了磚石泥土,在又一次攻近浮橋時,將背囊都扔到橋上去,終於把構成浮橋的浮舟逐一壓沉,宋軍終於突破了蒙軍的封鎖,進入壽春城。第二天,內外夾擊的宋軍迫使蒙軍不得不撤退。

壽春之捷,是南宋時期一個典型的利用水軍由水路救援和蒙軍利用陸軍架浮橋試圖封鎖水軍的典型戰例,此戰之後,宋軍終於完善了壽春城防,壽春成了兩淮戰場上第一線的堅固堡壘。

當然,蒙軍並不甘心在壽春的失敗,而且試圖再奪壽春,於是在這幾年裡,圍繞壽春近郊以及南岸的安豐一帶淮河兩岸,宋蒙兩軍多次爆發激戰,其中較有名的有,1245年察罕與張柔率兵來攻,1245年呂文德率水軍於壽春近郊擊敗蒙軍,1245年壽春守將劉雄飛守城擊退蒙軍,1246年呂文德、夏貴等率水軍於安豐近郊擊敗蒙軍,1246年蒙古萬戶史權率部來攻,1247年張柔率部來攻,1248年呂文德擊敗蒙軍有功等大小戰役散記於元史、宋史等處。

在蒙宋兩軍爭奪壽春的同時,四川戰場是余玠經營巴蜀的時期。說到這里,我要插敘一下孟珙的藩籬三層與宋朝時的騎兵大發展。

大家都知道,宋朝之前的騎兵,包括匈奴也好突厥也好,甚至整個歐洲直到後來很久,都是採用騎兵正面決戰模式,雖然他們是騎兵,但是他們採用的是步兵戰術,所以才有把騎兵也拿來列陣的做法。通常這樣的戰斗,都是騎兵對騎兵的交戰,場面是很好看,拍成電影很吸引人,包括電視劇成吉思汗裡面的許多都是這樣。這種硬碰硬的戰斗,會造成很高的損失,無論是敵人損失還是自己損失,除非雙方將領水平相差太遠,那某一方才可能損失得比較少一些。

到了契丹族建立遼國的時候,騎兵有了一個重大的發展,騎兵不再是利用速度來偷襲,沖擊步兵陣等等戰術而已,而更多的是迂迴、夾擊、誘敵等戰術,這是契丹騎兵能夠橫行一時的原因,跟拿破崙時代的騎兵差不多。但是這些仍然是騎兵戰術,他們是戰術迂迴、戰術誘敵等等,對於整個戰斗來說,仍然屬於正面作戰,仍然會造成極大的傷亡。拿破崙時代的騎兵通常是最精銳也是傷亡最重的軍種的原因也是這樣。

女真建立了金國,女真騎兵比起以前的騎兵又有了一個大不同。女真騎兵更注重於戰略,他們的迂迴是戰略迂迴而非戰場上襲擊敵陣背後的戰術迂迴,他們的誘敵是戰略誘敵,他們的突破是戰略突破。因此北宋與女真打仗的時候吃足了苦頭,女真騎兵從燕雲南下,北方的太原府等地還有大批宋軍在守邊境呢,女真騎兵已經直接突破黃河直搗汴京,後來追擊趙構時也是從黃河流域附近出兵,過長江直殺到浙江海上,一次重點突破可以深入半個中國,雖然說是因為當時的黃河、長江的江防不夠,但是其戰略大縱深理論是前無古人的,匈奴突厥就算突破長城,也不會深入幾百里以上,更不用說幾千里了,所以秦始皇漢武帝收復河套地區,就覺得解除了匈奴攻擊長安的威脅,換成是面對女真騎兵,那怎麼可能,半個陝西省算得了什麼防禦縱深?這種重點突破,然後騎兵快速兵團從缺口迅速擁入,向敵後迂迴包圍進行大縱深作戰的戰略,各位看起來是不是很眼熟?對啦,把騎兵兩字換成裝甲兩字,那就是朱可夫首倡下二戰中蘇聯的標准作戰戰略大縱深理論嘛。蘇軍的戰役縱深一般為兩百到四百公里,已經遠高於德軍的閃電戰理論的縱深了,可是跟女真騎兵比起來,那還不夠比,當然這也是因為當時北宋沒有戰略縱深理論。

但是正如蘇德兩軍的二戰各戰役,女真騎兵也擁有同樣的缺點而未能達到騎兵發展的頂峰,那就是過度重視於戰略,而使戰術發展落後於戰略。也就是說,金兵可以突破宋軍防禦,可以包圍宋軍,但是他們沒法擊敗宋軍!因為他們不知道怎樣去擊敗宋軍,他們沒有相應的戰術理論。這就使得,女真的騎兵重回騎兵老路,發展出什麼鐵浮圖、拐子馬這類重騎兵,而且面對宋軍的步兵陣時幾乎經常受制,除了後來統治北方之後學漢人組建攻堅部隊之外,初期的金兵在與南宋的諸大將做決戰時,他們可以包圍分割宋軍,卻在眾多的決戰中失敗而無法吃下被他們包圍和孤立了的宋軍,因為即使包圍了宋軍,他們的戰術模式,仍然是正面作戰的鋼流與鋼流的對碰,因此即使勝利,自身的損失也非常大。二戰中蘇德軍隊的情形也正是這樣,德軍靠了單兵戰術的優秀,就比蘇軍少損失許多了,而後期蘇軍靠優勢的火炮武器來彌補戰術的不足,才減少了損失。女真不是大民族,他們耗不起,所以只能長期對宋朝採取和平,因為假如女真與宋朝連續作戰二三十年,那麼最先損失大於補充而被拖垮的,必然是女真。

騎兵的最高峰出現在蒙古初期,特別是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這三代。我前面寫過的三峰山之戰還有蒙古西征歐洲戰場(參考鄙人寫的《三峰山》《蒙古二次西征第三戰局》),正是這一特徵的典範。蒙古騎兵也採用戰略縱深作戰,包圍敵軍部隊,但是蒙古騎兵包圍敵軍的目的,不是為了與敵軍決戰,而是誘使敵軍作出錯誤反應,而後利用敵軍的錯誤來達成自己的勝利,這就是為什麼蒙古騎兵與別人作戰時經常假裝撤退誘引敵人到不利地形,圍敵時經常故意放個缺口讓敵人逃跑而後在後面追殺等等戰術。正是由於這些成功的戰術,蒙古騎兵在戰略與戰術上都達到騎兵的顛峰,成吉思汗到忽必烈三代的許多蒙古將領,都不在戰場上與敵人意氣之爭,不著眼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不但是戰略上的名統帥,也是戰術上的名將。可惜顛峰之後無以為繼,後來的蒙古將領卻學不到這套騎兵作戰的精髓了。

總之,蒙古軍隊的優勢,使得蒙古軍隊製造了許多冷兵器時代敵我傷亡最懸殊的戰役。那麼要如何來對抗蒙古的這套戰法呢?

首先便是孟珙的藩籬三層,因為對於任何戰略縱深突破來說,只有一層的防禦是遠遠不夠的,要層層設防(當然要有主次之分),互為屏障,才能確保即使某個地點被突破也不致造成全線的失敗,假如法國人造馬其諾防線時認識到這點,只要在防線後面加幾道防線防禦南北側後被敵人戰略迂迴,那也不致於阿登山區被突破,馬其諾就成了觀賞性建築了嘛。

但是只有藩籬三層還不夠,因為這是純防禦的,而且也還容易被敵人誘引離開有利陣地而在運動中被消滅,這可也是蒙古的拿手好戲。那麼除了嚴令守備部隊堅守而不能隨意出擊,就是敵人城下罵你祖宗你也得當烏龜不要一時意氣出戰中伏之外,還得考慮如何去利用防禦來進攻。了解過明清遼東之戰的該知道了,袁崇煥在遼東前後七八年持的戰略是什麼?就是靠一站站向前築城,以後面為前面的基地,一道道防線這么推進過去,正如即時戰略游戲中的炮塔戰術嘛,何況真實不象游戲,沒有什麼投石車啦、重坦啦那類超遠距離攻擊武器可以慢慢砸掉炮塔。所以余玠自從1243年出任四川制置使,8年之間先沿長江,後逆長江各支流北上,建築了20個成體系的山城。

這20個山城體系是:(括弧里的今地只是今天屬於哪裡,而不是說就是哪裡)
1、重慶城(今重慶),2、嘉定城及附近(今樂山),3、釣魚城(今合川),4、大獲城(今蒼溪),5、白帝城(今奉節),6、苦竹隘(今劍閣),7、赤牛城(今梁平),8、神臂城(今瀘州),9、大良城小良城(今廣安),10、運山城(今蓬安),11、雲頂城(今金堂),12、瞿塘城(今奉節),13、多功城(今江北),14、紫雲城(今犍為),15、天生城(今萬縣),16、小寧城(今巴中),17、青居城(今南充),18、得漢城(今通江),19、平梁城(今巴中),20、鐵峰城。

這套防禦系統的特點是,以長江為根基,沿岷江、沱江、嘉陵江、渠江四條南北走向支流成叉狀向北推進,同時各點之間又利用水網構成網狀防禦,重點突出,防禦堅固,又有強大的水軍可以依賴,揚長避短。

在這套防禦系統的作用下,四川戰場僅用當時殘缺剩下的不足五萬兵力,就能對蒙古大軍達成有效的防禦。當然這也是余玠指揮出色。

山城體系初步建成後,迎接的第一次戰火考驗就是1246年蒙軍的四路攻蜀。蒙軍的四路進攻在宋軍的防禦體系面前損兵折將,其中蒙軍汪德臣部隊在運山城下大敗而歸,汪德臣是汪世顯的兒子,繼承了汪世顯的兵力和官位,也算是蒙軍的重要將領和知名將領,在進攻運山城時被宋軍依託山城所擊敗,汪德臣的坐騎都給宋軍炮石擊斃,弟弟汪直臣也被擊殺。

四川局面的扭轉,加上蒙古政局的動盪,為宋軍在四川的局部反攻創造了條件,從1246年起,余玠便開始著手反攻,經過數年的謀劃和准備以及派出小股宋軍的偵察和試探,余玠終於在1250年率四川宋軍反攻蒙軍進攻四川的大基地興元(今陝西漢中)。

蒙軍自從1236年開始,便以興元作為進攻四川的大基地,當初這個提議是女真人夾谷龍古帶提出的,因此窩闊台任命夾谷龍古帶為興元安撫使,後來貴由汗又任命他為興元行省。夾谷龍古帶經營興元十餘年,把興元建設得城高牆堅,堡壘相連,屯放了蒙軍的大批物資,蒙軍多次對四川的入侵就是以興元作為後方大基地的。

興元就是三國時代的漢中,周圍關隘很多,而且北有秦嶺,嶄蔥嗽幕埃纖尉塗梢鄖俺齙角亓胍淮胛靼慘埠芙耍退悴懷霰脊刂釁皆鄖亓胱魑老擼部梢災叵擲飛系畝啻文媳倍鑰溝母窬鄭撬拇ň鴕資氐枚啵裨蛩拇ū闃揮惺芄セ韉姆藎喃d的願望就是收復整個巴蜀以還朝廷,因此進攻興元是必然的而且是重點的目標。

經過謀劃,在進攻興元之前,余玠先派出幾支宋軍向川北另一側的隴蜀邊界發動進攻,以吸引蒙軍注意力往西轉移。之後,余玠親率宋軍主力,號稱十萬北伐,從金牛道北上秦蜀邊界,擊敗蒙古利路元帥王進,接著又於羅村、西縣(今陝西勉縣)等地三次擊敗蒙軍,到第二年1251年四月,包圍了漢中。同時,派出軍隊燒毀棧道,阻止北方蒙軍南下救援興元,然後便展開對興元的攻擊。

夾谷龍古帶在興元城裡的蒙軍並不多,只能閉門堅守,不敢出戰。但是由於興元的防禦堅固,而這部分蒙軍又本來就是專門組建來防禦興元的,因此急切間宋軍也攻打不下。

北方的蒙軍緊急南援,蒙古都元帥禿雪率兵到達大散關,因棧道被毀而無法南下,正在著急時卻意外抓到三名從漢中地區逃跑的蒙軍。禿雪赦免他們的死罪,命令他們帶路,從小路繞過棧道,實現了軍事史上的又一次暗渡陳倉(今在陝西寶雞),不過這次是自北向南。

禿雪部蒙軍取道陳倉,經褒谷南下,突然抵達興元城下,增強了蒙軍在興元的防禦。與此同時,蒙軍漢將鄭鼎率兵搶修棧道,不久之後也修建完畢,使得北方的蒙軍源源不斷的南下,扭轉了興元地區宋蒙的軍力對比。

面對這種情況,余玠乘虛奪取興元的計劃已經不能實現,宋軍久攻興元不下,師老兵疲,一旦給蒙軍內外夾擊必然全軍潰敗,所以余玠當機立斷率部丟棄重型軍械撤退,反攻興元到此失敗。

第二年,1252年,在蒙哥汗登上大汗之位後,蒙軍一來是為了報復,二來是為了打擊宋軍,再次對四川發動大規模入侵,蒙軍從金牛道入蜀,經成都附近直撲嘉定(今樂山)。

嘉定是南宋四川鎮西之根本,加上這次是從1246年蒙軍四路侵蜀以來最大規模的入侵,余玠緊急向南宋朝廷求援,請求調呂文德部兩萬人入川。在呂文德未入川的時候,余玠便已抽調四川的精兵趕往嘉定救援。

嘉定,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四川二十山城體系中的一個,是宋軍四川防禦的一個基本點,蒙軍對它的多次進攻都未能攻下嘉定。余玠率援軍到達嘉定城外之後,分配各路宋軍輪流作戰,白天由嘉定守軍去消耗蒙軍的攻勢,到了晚上,南宋援軍便多路出擊襲擾蒙軍,有大量使用勁弩恃險固守,使得蒙軍損失極多,最後不得不退兵。

而在蒙軍退兵的過程中,北方各山城趁機出來襲擊蒙軍,碰見蒙軍大軍到達則禁閉山城固守,碰見蒙軍小股則趁機夜襲消滅蒙軍,蒙軍此次孤軍深入而未能攻下嘉定,撤退時便處處受制損失更多,呂文德部援軍尚未入川,蒙軍便倉皇撤離四川,余玠的山城防禦體系再次經受了考驗。而蒙古也認識到,不逐一拔除北方的山城,是無法安心南下的。

可惜,此後不久,余玠因官場傾軋而被誣陷,被解除一切職務並隨後鬱郁而終,直到死後數年才得以平反,那時的四川局勢已經大大惡化了。

與長江上下游的激戰不同,這幾年裡的荊襄戰場都沒有什麼仗打,孟珙於1246年死後,由賈似道接任京湖制置使三年,期間無好無壞,之後再由李曾伯任京湖制置使兩年,李曾伯大大增加了襄樊地區的守備力量,使襄樊真正成為長江中游的最堅固軍事基地

就這樣,宋蒙兩家都渡過了這個戰爭間斷期,1252年,蒙哥繼任大汗,開始對南宋展開新一輪的攻擊。

蒙哥的第一步國家戰略,便是鞏固蒙古前線,防止南宋反攻,同時靠前線這些新增強的軍事基地,來作為入侵南宋的後方基地,使蒙軍可以長期圍攻宋軍的第一線防禦,也可以加快入侵南宋的戰爭頻率。同時,蒙哥檢討了蒙古從窩闊台時期以來的南宋的戰略得失,改正了初期那種處處進攻、兵力分散、缺乏配合、各自為戰的混亂,將進攻的重點,放在長江上游的四川地區。

為此,蒙哥封汗弟忽必烈領治漢地(原金國領地),命令忽必烈把駐地南移到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同時在原金國土地上劃分行省制度。同時在靠近南宋邊境的地區大量興建軍事基地和進行屯田,在四川戰場有沔州基地、益昌基地等,特別是益昌基地,是蒙軍在四川的第一個立足地,蒙軍為了建設它、宋軍為了摧毀它,雙方前後圍繞這個地方打了四年爭奪戰,最終宋軍失敗,嘉陵江上游、白水江一帶全部成為蒙軍南下的基地和糧倉。

四川戰場的基地建設,蒙軍主要是靠汪德臣的謀劃和堅持。而荊襄地區,就是靠謀士姚樞的謀劃了,在姚樞的謀劃下,蒙軍設置河南經略司於汴京,專門負責河南地區的屯田,同時駐軍於唐州鄧州作為前進基地,又修復了棗陽、光化、均州等地作為軍事基地,與南宋的襄樊相對峙。

在兩淮地區,由張柔支持修建了溝通汴京到兩淮的河道,以方便軍糧的運輸,同時又在淮北以北沿線大量屯田,做好進攻的准備。這樣,經過蒙哥初期的幾年建設之後,與南宋接壤的蒙古邊境,就是一道軍事基地和後勤基地的長線,從四川北部直到淮河下游。

這第一步戰略開始實施之後,蒙哥便實施蒙古的第二步戰略,大迂迴。派忽必烈統兵南征大理,雖然一時間將四川地區三十萬蒙軍抽調了二十萬南下,使得四川戰場上的蒙軍無力發動大規模攻擊,並且南征蒙軍因為水土、天氣、密林、疾病、戰爭等因素前後死亡七八萬之多,但從長遠來看,征服大理對整個宋蒙戰場的影響,是有利於蒙軍的。

其實早在1248年,蒙古大將禿懣便率軍繞出四川宋境,試圖從羌人部落中尋路南下攻擊大理,當時還是余玠任四川制置使的時候,余玠知道蒙軍戰略迂迴對宋軍的不利,於是也果斷連派兩路宋軍西征,出國境越過大雪山前後截擊蒙軍,結果三戰三捷活抓禿懣。當然,忽必烈這次的是蒙軍主力的南下,而且繞道更遠,忽必烈於甘肅就進入吐蕃境內南下直到大理,因此自1253年八月自甘肅臨洮出發,到當年的十二月便已攻破大理城。由於此段與我們的主題不切,所以我們就略過不談。

就在忽必烈攻滅大理的時候,1254年的春天,四川北部遭遇大旱災,嘉陵江水淺到無法行舟,當時正是蒙軍汪德臣部在益昌興建基地的時候,由於蒙軍缺乏糧食,不得不提前對四川進行攻擊搶糧。這時候的余玠已經被撤職查辦了。

剛好新任的四川制置使余晦在四川亂征亂搞,弄得人心不滿。四月,蒙軍進入劍閣地區,宋將南永忠、高貴等獻隆慶府投降蒙軍,川北要隘苦竹隘等落入蒙軍手中。余晦率宋軍北上,意圖抵禦蒙軍。

五月,奉了蒙哥汗的旨意率兵來攻打四川的蒙軍都元帥帖哥火魯赤等部到達利州,會合汪德臣部准備南攻。蒙軍突襲駐扎在紫金山(今鹽亭)的宋軍余晦大營,宋軍大敗,軍餉器械全部丟失,余晦逃回後方之後,便因紫金山之敗被南宋朝廷解除職務,由李曾伯專職負責四川防務。

六月,蒙軍進入合州、廣安境內,一支部隊再次包圍嘉定達五十天,不過仍然未能攻下嘉定。由於南永忠等的投降,苦竹隘和周圍的許多山頂城寨都落到了蒙軍手裡,只剩下幾座孤城,在宋將王佐、王堅的堅守下得保不失。叛將南永忠曾率兵圍攻,給王堅罵得哭鼻子而退。

李曾伯上任之後,宋軍開始在這局部地區展開反攻,而蒙軍也開始收縮退兵。八月,宋軍收復安西堡,十月,宋軍統制段元鑒收復隆慶堡,之後宋軍以安西堡為基地,准備收復苦竹隘。十二月,叛將南永忠手下將領周德榮想從新效忠南宋,密約段元鑒收復苦竹隘,不料被蒙軍發現,周德榮被擒不屈而死,接應的宋將馬徽、白端等也戰死。不過宋軍整兵之後再次攻打,經過苦戰終於收復失守了八個月之久的苦竹隘。由於安西、隆慶、苦竹等地相繼被宋軍收復,蒙軍不得不撤出劍閣地區,退回益昌基地。

但是,到這個時候,蒙軍已經在益昌初步建立基地,開始在四川站穩腳跟,而大理又已經平定,蒙軍擁有對四川的戰略優勢,於是蒙哥汗又謀劃了一次對四川的三路夾擊行動,來作為對大舉入侵的演習。為此,蒙哥汗命令益昌基地的蒙軍、興元基地的蒙軍和大理地區的蒙軍於第二年公元1255年攻打南宋四川地區,並在四川地區的宋軍防禦中樞重慶地區會師。

於是,1255年春,興元地區的蒙古軍隊便開始沿金牛道南下,前鋒萬戶劉七哥、阿剌魯阿力等率蒙軍進攻巴州(今巴中),不料反為宋軍擊敗,被包圍於巴州地區,直到蒙將速哥、忽都、扎里等率部援救,才突破包圍並繼續南進,這一路由於屢遭宋軍抵抗,直到十一月才進到重慶地區。

另一路帖哥火魯赤的蒙軍在休整幾個月後,於1255年五月從益昌出發,以南宋叛將南永忠等為前鋒,再次兵破苦竹隘,擊敗宋將孟達,截獲宋軍的大批物資,之後進至運山城,遭遇宋軍的堅強抵抗無法攻克,於是再轉道南進,到十一月也到達重慶地區。

最後一路是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兀良合台是蒙軍名將速不台的兒子,隨同忽必烈出征大理,忽必烈於攻佔大理城後先行班師,留下兀良合台部平定大理殘余勢力,並以雲南為基地圖謀進攻南宋西南地區。1255年的八月,兀良合台從大理出發,沿途征服西南各族,到十月進入南宋國境,攻破南宋邊關石門關。兀良合台部原本計劃直攻南宋在西南邊陲的重鎮敘州,但遭到宋軍都統張實率部的抵禦,張實是當時四川戰場上有名的宋軍將領,他用各種方法從水路陸路都給蒙軍以打擊,兩軍沿金沙江一帶展開激戰,蒙軍最終無法沿金沙江前進,兀良合台便只能率軍掉頭東向,改變目標向重慶地區急進。

這樣,到1255年的十一月,三路蒙軍各歷經艱苦抵達重慶地區會師,師老兵疲之餘也無法對重慶地區的各堅固要隘發動攻擊,只能達到戰略分進目的的演習,之後各自沿原路退回,到1256年二月,全部退回原地。

蒙軍這次三路會師,表面上來看是蒙軍不利,然而蒙軍通過這次進攻,驗證了分路南北夾擊四川的戰略可能,為蒙哥汗的親征四川做了戰略探路的准備。同時,南宋朝廷也通過這次入侵,察覺到西南防務的不足。其實早在十年前孟珙還在世的時候,他在提出藩籬三層理論的同時,便指出南宋防務上的幾個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廣西貴州到川南地區面向西南的防禦不足,這樣蒙軍雖然因藩籬三層的抵禦而無法迂迴荊襄戰場,卻可以繞道西南,從雲南進攻廣西湖南,做戰略上的更大迂迴,也即繞到宋軍防禦的後面。不過當時的南宋朝廷還未能重視這點。這次蒙軍三路會師之後,南宋便不得不重視面對雲南的防務了。
提問人的追問 2011-06-15 18:30
麻煩你仔細看我的提問,我問的是1237年後什麼時候余介從蒙古軍手裡收復成都的?我在給你講一下,余介是1253年就去世了也就是說在1237—1253年之間收回成都的。我沒說要淮陰戰場的資料,你在網上復制那麼一大截過來干什麼。不過還是謝謝你。
回答人的補充 2011-06-15 18:53
唉~~!本來想慢慢回答你的問題的! 只是太細啦!有多!大概有幾十萬字吧! 就拿一段給你咯!
我在看看有沒有你要的吧
回答人的補充 2011-06-15 18:57 從1236年至1276年的40年間,巴渝軍民僅以區區9萬之眾,與數十倍的蒙軍發生戰斗3400多次,擊斃蒙古大汗蒙哥,擊斃蒙軍大將汪德臣,擊斃擊傷蒙軍11萬,僅釣魚城一地就為宋朝堅守了36年的忠義江山.

主要戰事:
1231年,蒙大將拖雷率20萬蒙軍犯川.蒙軍入劍門關,攻陷三台閬中一帶,四川制置使桂如瀾棄成都,倉惶逃奔重慶,聽說蒙軍北撤,才在合川停步上岸.
1236年,蒙汗次子闊端率遠征軍,號稱50萬入蜀.九月攻陷陽平關,十月攻破成都.破成都後,蒙軍大肆殺戮,《宋季三朝政要》記錄僅成都城內被屠軍民達140萬人,房屋城邑焚毀殆盡.
蒙軍繼而陷破橫掃四川54州縣.在重慶、合川和奉節,蒙軍卻遭遇阻擊反抗,死傷近萬人,竟未攻克渝、合、夔三城,不得已撤出蜀境.
1237年,搭海率30萬蒙軍入川,攻陷廣元、成都、遂州,在重慶與守軍激戰六個月,被水軍重創撤離出川.
1238年,搭海率80萬入川,按竺邇部沿嘉陵江南下,在合川激戰三月,無功而退.
1241年,搭海、禿雪再次犯川,攻陷漢州、成都三十餘城,在永川遭伏,再次失敗而退.

1242年,宣渝使余介建立釣魚城、多功城、天生城等20座抗蒙山城.
1243年,宋軍依託山城與蒙軍作戰36次,20座山城無一失守.
1250年,余介率軍收復成都、漢州.

1251年,蒙哥繼承汗位,號憲宗.1258年,大汗蒙哥親率80大軍,分三路合圍重慶.西路蒙哥率35萬,中路忽必烈率25萬,東路汪德臣率20萬.
五月,汪德臣在釣魚城被王堅擊斃;七月,蒙哥大汗在釣魚城東門被炮擊傷,斃命於北溫泉.

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號元世祖
1276年,南宋亡.
1277年,渝、合、萬、夔發生澈激戰五十餘次.
1279年,釣魚城陷落
回答人的補充 2011-06-15 18:59
公元1236年,元兩度陷成都,先後大屠殺。《成都錄》「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蜀民就死,率五十人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積其屍。至暮,疑不死,復刺之」。元八十餘年,成都殘破,終無起色。

❹ 古今中外的軍事防禦建築!

棱堡 léngbǎo 棱堡是古代堡壘的一種,其實質就是把城塞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 這樣的改進,使得無論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都會使攻擊方暴露給超過一個的 棱堡面(通常是2-3個),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進行多重打擊。 在火葯時代之前,要塞的城牆通常築得很高大,並且用石或者磚進行加固, 還設置了一些塔樓或者馬面來獲得額外的火力輸出。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話, 就是一些特別堅固的城市擁有不止一道城牆。 比如:西班牙Avila城堡 西班牙avila城堡
但是,在公元1453年擁有完善城防系統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則宣告著城市 攻防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接下來的一個短暫時期是進攻方的黃金年代, 一個接一個的要塞屈服於大炮的威力。不過有矛必有盾,不過半個世紀一種 新型的城防體系——棱堡便登上了歷史舞台。 棱堡的形制: 雖然義大利人一直有著熱愛和平的名聲,但是公平的講,是他們發明了棱堡, 具體時間已不可考,大致是在16世紀初。最早的棱堡可視為塔樓的一種進化 版本,棱堡和棱堡間間隔很大,堡壘垂直於城牆,形狀為鈍角。其本身依然 為石砌而且高大,只有一個地方得到了顯著提高,那就是側射火力。布置在 棱堡上的大炮可以對護城壕進行縱向射擊,從而達到有效封鎖,但棱堡本身 仍然存在一些盲區。 這一時期的典型義大利式棱堡,如下圖: 義大利式棱堡
幾個典型的盲區: 義大利棱堡的射擊盲區
隨著時間的推移,棱堡各部分也逐漸完善起來,比如經典的沃邦1式體系: 沃邦1式棱堡俯視示意圖
橫截面示意圖: 沃邦1式棱堡水平橫截面示意圖
實心棱堡是一個完全為土所堆起的高台,空心棱堡從架炮壘道後面就開始逐漸 傾斜(結構圖中的主堡壘即為空心棱堡)。堡上配置胸牆,在其背後安置大炮。 棱堡是整個體系中的主要建築也是主要火力輸出。為了方便說明,結構圖中的 兩種棱堡都有,並不是說實際上必須按此布置。棱堡之間的部分稱之為中堤, 也就是過去的城牆。在完善的棱堡體系中,中堤變得很短,以便確保步槍射程 能夠完全覆蓋這一區域。在中堤前修築凹面堡是為了防止攻城炮對中堤直擊, 同時也能配置一些火槍手加強戰壕的防禦。 三角堡的目的相同。它只比主堡壘稍低那麼3,4英尺,以便於主堡壘上的火炮 進行超越射擊,同時三角堡之上的火炮也構成交叉火力的一部分。 隱蔽路和屯兵所是反擊前步兵的掩體,為了防止敵方的縱射,隱蔽路中設置有 許多橫牆,有時候隱蔽路直接修成z字形,那麼就不需要橫牆了。 最外圍的斜堤是交叉火力最密集的地方,其傾斜角度有助於防守方的火力發揮。 整個棱堡會盡量避免採用磚石建築,如果由於某些原因不得不使用時,外側也 要覆蓋厚土。因為土層能夠吸收能量,磚石不僅容易損毀而且容易產生跳彈, 繼而引發嚴重傷亡。 在荷蘭式的棱堡體系中,壕溝通常會有好幾條,其中設有閘門。平時大部分的 壕溝是乾的,在敵人越壕時便放水淹敵,這也是荷蘭這個低地國家的特色。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設施外,為了防止敵方掘洞爆破(通常會在進攻到達斜堤 之後再挖,否則距離太長是無法保證氧氣含量的),防守方也會在地下開掘出 相應的地道。在通過專門的聽音隧道確定方位後,便派人進入對應的地道消滅 敵方挖掘隊,或者直接灌硫磺。這種黑暗中的戰斗是非常殘酷的。 棱堡地道示意圖: 棱堡地道示意圖
棱堡的造形遠不止這一種,常見的還有角堡,皇冠堡等等,總得來說多邊形的 邊越多,射擊方向也越多,相互掩護也就越好。 角堡示意圖: 角堡
皇冠棱堡示意圖: 皇冠棱堡
棱堡與戰爭: 公元1552年的一場戰爭使棱堡名聲鵲起。該年5月份法王亨利2世攻佔了洛林 地區的梅斯城。5個月後,神聖羅馬皇帝查爾斯5世率4.5萬大軍開始圍攻梅斯, 企圖將其奪回。但是在這5個月中,5800守軍在吉斯公爵以及工程師聖雷米的 指揮下已經在舊式城牆的背後重新修築了一道新型防線。 11月27日,攻方一天內發射了7000多顆炮彈,轟塌了70多米的城牆,可是其 背後的棱堡防線依然完好。皇軍進行了數次傷亡慘重的強攻均告失敗。天氣 也越來越冷,並開始下雪,這場圍攻最終於1553年1月初結束。 皇軍撤離後,出城的法國人驚訝的發現了一片慘淡情景——到處是墳地和傷兵, 武器和其他各種器械也被紛紛遺棄,似乎這里經歷的不是一次圍城戰而是一場 大敗。 梅斯戰役布置圖: 梅斯戰役布置圖
如果說梅斯體現的是棱堡的戰術勝利的話,那麼在尼德蘭獨立戰爭中則顯示了 它的戰略性勝利。由於荷蘭人廣泛的應用棱堡,西班牙人在尼德蘭步履維艱。 西班牙軍司令雷克森斯在1574年寫給菲利普2世的信中說: 「如果我們每征服一座城鎮,都像已征服的這些如此耗時的話,世上絕對沒有 足夠的時間和財力,讓我們用武力去平定在荷蘭造反的20個城鎮。」 「我們已打贏了一場戰役,征服了許多城鎮,每一個勝利本身都足以帶來和平, 在別的地方甚至能夠建立一個全新的王國。但在這兒卻一無所得…… 我相信 上帝已多次向我指出這兒的『應許之地』,就像他對摩西做的那樣,但卻將由 別人成為進入該地的約書亞。」 1575年西班牙政府破產,僱傭軍紛紛兵變,西班牙被逐出尼德蘭大部分地區。 (雖然據荷蘭最終獨立還有很長時間,這畢竟開了個好頭。) 在那個時代,一方即使在野戰中失敗,只要他有充分的棱堡保衛根據地,那麼 他會獲得足夠多的時間卷土重來,因此戰爭的形式也就逐漸從野戰轉向攻城戰。 雖然修建棱堡相當的耗費精力和財富,可是圍攻它幾乎同樣的費時費力,一場 圍攻常常持續數月乃至數年之久。在每年有限的適合戰爭的季節里,指揮官若 能攻克1、2個要塞便算得上幸運。這種情況也反過來更刺激了各國修築堡壘。 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沃邦的法國邊境築壘地帶,同時巴黎也成了一個大要塞。 這種圍繞堡壘攻防的慢吞吞的戰爭模式一直持續了2個世紀。而沃邦攻城法的 出現稍稍加快了下戰爭節奏(在7:1優勢下,攻克一座棱堡需要20~30天), 其後的拿破崙時代則有了更大的變化。由於組織了空前龐大的部隊(指相對於 前幾個世紀),即使分出一部分部隊監視棱堡控制補給線,剩下的部隊仍然能 強大到足以推翻一個國家。這就使大軍能迅速拜託邊境築壘地帶,直插核心。 野戰再度流行起來。棱堡也因應新形勢而產生了變化———堡壘的功能與兵營 的功能融合到一起,出堡反擊成為主要的防禦手段,這樣就使棱堡的防禦范圍 超過了火炮射程,大大地延伸了。但同時由於火力配置的重要性降低,棱堡的 形狀又重新變得簡單起來,外圍建築逐漸被取消(後期有些堡壘已經很難被稱 之為「棱堡」了)。 1870年代的Cyriaksburg堡: 1870年代的Cyriaksburg堡
不過棱堡的最終消失,還是要等到19世紀後半葉新型開花彈的廣泛使用才行。 原先的開花彈殼體受壓能力不足只能由榴彈炮或臼炮發射,彈道彎曲而且沒有 穿透力,只能在工事表面爆炸,破壞力十分有限。 Paixhans型加農炮,是第一種可以打開花彈的加農炮。如下圖: Paixhans型加農炮
棱堡的出現使戰爭的主要形式從野戰轉向圍攻戰達200年之久。在此期間戰爭 節奏緩慢,通常也不以滅國為戰爭目的,而是占據一兩處要塞作為談判資本。 戰爭形式上的這種巨大變化我覺得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歷史。例如襄陽城就是 一座冷兵器時代的城池,襄陽攻防戰其實重點也不在城防,而在打援。之所以 拖那麼久是因為蒙古軍為了阻斷援軍,採用了堡壘對堡壘的策略,一路以築壘 推進,宋軍數次解圍均無果而終。拖了5年後在1272年最後一次救援失敗,在 1273年初開始總攻樊城,很快城陷,而隔江的襄陽在回回炮威脅下也投降了。 可以看出和棱堡防禦策略的不同。

❺ 求三國時期所有的城市名稱

1、洛陽

漢時首都,當時在全國的地位恐怕現在的北京也無法相提並論。不僅為政治中心,同時也是經濟最強、人口最多的城市。大量御用文人雲集於此,使其文化也相對繁榮。那時的文官自不可與現在的幹部們同日而語,那可都是正經的文化人。

建安文學的幾位重要人物也與洛陽密不可分。董卓造亂時洛陽雖有過焚城的痛苦經歷,但後來曹丕篡漢,重新定都洛陽,洛陽便迎來了第二春,直至西晉,洛陽一直作為首都存在。

2、長安(今西安)

東漢末年,因董卓兵敗之故,長安有短暫的首都史。該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在當時應是僅次與洛陽的。長安更重要的是它的戰略位置。開始一直作為抗擊西涼馬騰、馬超進入中原的咽喉。三國鼎立後,蜀漢北伐也是以長安為戰略大目標的首要,諸葛亮夢中都想著這塊肥肉。

長安同時也是漢人抵抗西羌異族進犯的堡壘。

3、建鄴(今南京)

建鄴,東吳孫權稱帝後的首都。建鄴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其文化,和經濟都相當發達,有「江南第一名稱」的稱號。但是在當時的三國亂世中,由於全國的經濟重心仍然在北方中原地區,在加上南方人口比較少,所以建鄴雖然也是三國都城之一,其經濟發達程度也並不靠前!

建鄴也是今天的南京,中國少有的六朝古都之一!

4、徐州

徐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陶謙擔任徐州刺史期間,著重發展農業生產和灌溉。使得徐州之地百姓富足,穀米屯滿糧倉。在加上當時陶謙很少參與三國紛爭,所徐州在各路諸侯眼裡一直是塊「大肥肉」。

所以徐州絕對堪稱是三國一線城市。徐州位於如今的江蘇省,它不僅在三國時期比較富庶,如今的徐州也非常發達、

5、成都

成都,三國時期益州的政治中心,當時劉焉,劉璋父子偏居一隅,不參與三國紛爭,苦心經營成都二十餘年,使得成都成為三國時期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後來劉備取得益州後,又在成都稱帝,所以成都的地位在南方顯得更為重要。

劉備死後,諸葛亮,蔣琬,費禕等苦心經營成都,使得成都在三國時期,得到了持續的發展!

6、許昌

曹操施行的屯田制度實施令許昌得到很好的發展,人口與經濟都得到提高與生產。從那時起,許昌一直是中原的一個主要城鎮。

7、益州

益州,中國古地名,漢武帝設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8、赤壁(武漢)

三國赤壁古戰場,赤壁之戰發生地,現位於湖北省咸寧市赤壁市南岸(位於長江中游南岸,北依武漢,南臨岳陽)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

9、荊州

赤壁之戰爆發,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劉備從曹操手裡奪得荊州南部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孫權打下南郡,以及之前佔領的江夏郡南部。此時曹操占據荊州北部的南陽郡,襄陽郡,以及後來劃分的南鄉郡,還有江夏郡北部。

劉備入川之前,從東吳手裡借來南郡,入川後,孫權攻打蜀漢佔領的荊州地區,劉備與孫權講和,江夏、桂陽、長沙三郡歸孫權,武陵、零陵、南郡歸劉備。

10、長沙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湘州州治。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

11、涼州(武威)

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

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12、幽州(北京)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有個說法叫幽雲十六州,也叫燕雲十六州。這個范圍也很大,北京也在其中。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形成大統的局面,這時就在北京一帶設了薊縣,隸屬於廣陽郡,也是其治所。

到了西漢時期,北京則屬於幽州了,但是隋朝給改了名,稱為涿郡。唐朝統治天下時,有把這里恢復為幽州,宋代也一直沿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古代的城市名稱

❻ 什麼才是兵家必爭之地那什麼不是兵家必爭之地

所謂兵家必爭之地,那必須得是極優越的地理環境,必須是對多方同時有利的地理位置,就比如三國時期的荊州,曹操要它是想要南下攻打東吳的時候能夠少廢些兵力。孫權想要是因為這是北上攻魏或者放眼西北的一個絕佳突破口,否則江東既被長江保護得很好,又被長江給困死了。劉備想要自然是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荊州時劉備打天下的基礎,所以一開始劉備才會厚臉皮死死占著荊州。

另外還有漢中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漢中相當於四川的守門員,奪得了漢中,不僅奪得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四川地帶,甚至四川往西過去,都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這對於沒有軍事領地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最佳的軍事基地。就像劉備以荊州為基要,向西奪取益州,就是必須要先奪得漢中。

❼ 三國時期各國防守的戰略要地

三國時代四大戰略要地
襄陽
襄陽所在的位置,就註定了它是分裂時期,各國必爭的戰略要地。古時的戰略要地,無非就是交通要塞、富有、物產豐富、地勢險要、山水能作為屏障的地方。襄陽,很不走運的把這些因素全佔了。襄陽東面有大別山脈和桐柏山脈,再東面就是淮河,西面有秦嶺山脈,再往西就是西川諸山脈,都是屬於天然的屏障,易守難攻。如果想避開這些天然的山脈南下或者北上,襄陽就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襄陽地處於平原之上,正好是桐柏山和秦嶺之間的一個大缺口,誰佔了誰就有優勢,而且襄陽位於唐河與白河的交匯之處,兩河合流之後又流入漢江,襄陽城就建在這三江交匯之上,前有江河阻擋,背有峴山,虎頭山,等諸多小山脈的依靠,在整個襄陽地區,也只有襄陽城是唯一的攻擊點。襄陽的地勢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進可攻退可守。南方政權攻佔襄陽,可以完全遏制北方從漢水南下的企圖,同樣,北方政權攻佔襄陽,那就等於抱著發令槍了,主動權在自己手上,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當年關羽率大軍攻擊襄陽,目的就是想占據襄陽北上的要道,伺機再進攻許昌地區。後來東吳放棄了攻打合肥的計劃,轉而冒背盟棄約的大險奪攻打關羽,目的也是要把襄陽這個咽喉要道控制在自己手中。雖然吳軍沒有攻打襄陽城,但是控制了襄陽南面的江陵和彝陵,打下了自己的西大門,孫權也有了安枕江東的資本。劉備起兵伐吳,為關羽報仇是一方面,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奪回襄南地區,完成進軍中原之目的。而此時的魏軍只需要佔據襄陽就沒事了,坐山觀二虎相鬥,結果劉備差點丟了老本,孫權也傷元氣,為了襄陽,三國可謂是不惜血本。在赤壁大戰之前,襄陽的戰略價值不太高,不過曹、劉、孫刮分荊州後,襄陽成了三方的共同前線,因而成為爭奪的重點。孫權稱帝之後,也有過幾次攻打襄陽的計劃,不過都是以失敗而告終。而魏軍因為水軍一直都不強,很難從襄陽南下,因而襄陽的價值在三國早期並不明顯,起碼沒有達到南宋那種丟襄陽就滅國的程度。
江夏
東吳之所以沒有血拚襄陽,是因為他們手中還捏著江夏。吳軍只要守住了江夏,一樣可以抵擋住魏、蜀的進攻。三國時期,江夏的位置大概在地圖的正中央附近,也就是現在的武漢市,北臨長江,西有漢江,四周有一些小山地。現在武漢的周圍是富饒的江漢平原,但是在三國時期,江漢平原全部都是長江洪泛區,通俗點說就是沼澤地。古代軍隊即使再能戰,碰見沼澤也肯定是要繞道的,問題是江夏這個地區幾乎都是洪水可以淹沒的地方,如果要控制江夏,就必定要用水軍才行。蜀、魏水平實力都不強,吳軍水師一家獨大,這就註定了他們要佔據江夏。擁有了江夏,東吳,向東北可攻打淮南,威懾壽春、合肥。往西北可以挺進襄陽,攻取樊城,如果能將合肥、江夏、襄陽三地看做一個整體,那麼這個品字型的戰略體系無疑就是南方或者北方威懾對手的最好酬碼。可惜東吳一直無法拿下襄陽和合肥,往北擴疆的目的一直沒有達到。不過能守住江夏,東吳自保的能力還是有的。當時孫堅和劉表之爭,爭的就是江夏,因為不拿下江夏,江東就沒有安全感可言,劉表在江夏進可攻退可守,江夏就是荊州和揚州交接的位置,誰佔了誰就有優勢。東吳圖謀江夏不是一兩年了,孫堅戰死,黃祖成名,後來靠了周瑜才打下江夏,劉備後來南逃不攻襄陽偏偏逃到江夏,主要原因還是襄陽沒有防禦縱深,如果占據了江夏,就有了可依靠的東吳。東吳建立之初,江夏一直是東吳的西線指揮部,為了對抗劉備,孫權在江夏的南面建都,修建武昌城,意為「以武昌國」。孫權將都城搬回建業後,江夏也一直是吳軍的前沿主戰場,陸遜的大本營就在江夏,吳、魏兩軍為了江夏也不知道損失了多少。總的來說,江夏的戰略價值就在於他是東吳的命根子,沒有江夏東吳就不太平。
漢中
處於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間,在三國時代可謂是決定蜀漢生死的戰略要地。在中國歷史上,南北割據對峙時,通常當漢中地區為南方勢力所控制時,雙方以秦嶺為界;當漢中地區為北方勢力所控制時,南方只能憑大巴山險要以作抵抗。漢中作為夾在大巴山和秦嶺之間的盆地,它的防禦價值自然是不多說。而且漢中還是夾在關中與四川之間的重要生產基地,誰佔了都有優勢,諸葛亮五次北伐,靠的就是漢中這個前沿基地,如果沒有漢中,蜀軍根本沒有北伐的可能性。中國自古以來,關中為兵家必爭的地方,誰佔了關中誰就能稱王稱霸,而蜀中諸侯如果要抵禦關中諸侯的進攻,唯一的方面就是守住關中南面的秦嶺,秦嶺山脈奇險無比,任何人從秦嶺過路都是非常困難的,從關中突破秦嶺防線,漢中就是唯一的選擇。當年劉備聽說就聽說曹操攻陷了漢中後,不顧自己剛拿下西川所處於的混亂現實,掏空了老本和曹操爭漢中,最後連成都的伙夫都上了前線。劉備此舉,無非就是要拼下漢中,利用漢中的天然屏障做掩護,保護西川腹地。便蜀漢建立之間,漢中和荊州是劉備的兩塊心肝寶貝,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從漢中可以北攻長安,出潼關,攻打洛陽。占據二地,蜀漢可以處於對魏吳均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荊州失陷後,劉備不敢再有閃失,看看他派魏延鎮守漢中,張飛在閬中做後應就可以知道,劉備就算拼空了西川老本,也是要守漢中的。而且還是全面防守,御敵於國門之外,絕對不讓一個魏軍進漢中。以一州之人力、物力、財力防守一個郡,這筆帳絕對是值得的。如果照這種打法打,依蜀軍的實力,魏軍起碼也得損失十幾萬兵力才有可能拿下漢中,而且還必須連續攻擊,讓蜀漢沒有喘息的機會,才有可能將蜀軍主力全部消耗殆盡。只可惜姜維自大,企圖用6萬人圍殲18萬魏軍,大打城市攻防戰,這種單純的城市攻防戰,意味著漢中已經盡失天險,再也沒有了據險而守的可能,各險關被全部佔領,再守漢中就相當於瓮中之鱉了。姜維在圍殲失敗後才發現這個問題,6萬蜀軍反被魏軍擠出漢中,白白損失了漢中這個最重要的戰略基地。其後的劍閣之戰也沒有了意義,因為大巴山並沒有漢中一帶完整的防禦體系。丟掉了漢中,也就等於丟掉了整個蜀漢。

合肥
合肥在整個中國歷史或許不算什麼,但是在三國時期,絕對是重要的戰略基地。合肥地處淮南,淮南之間一馬平川,整個地帶只有合肥建在高地上,具備俯瞰江淮的優勢。而且合肥距當時淮南的中心壽春大約有200 多里,依正常行軍起碼需要三天。哪個主帥敢棄合肥直接攻打壽春?那就等於把自己置於背腹受敵的境地了。而且對於東吳來說,他們沒有完整的騎兵,除了水師就是步兵,步兵作戰完全靠的是士氣。所以如果不拿下合肥,東吳不可能攻打壽春,如果不拿下壽春,那淮南就沒有意義了。因為淮南對於南方政權的重要性自古就不重,淮河太容易突破,而且淮南一馬平川,既適合步兵作戰,也適合騎兵。淮南對於南方政權而言,要則全要,失則不如全失,守半個淮南是肯定守不住的。對於淮南,孫權一直都渴望全部歸自己所有,而且孫權對徐州也一直有企圖。願望非常多,不過想要實現,首要任務就是攻下合肥。所以對於東吳而言,合肥的戰略價值太大,逼得他們不得不玩命的去攻。作為另外一方,魏軍大將滿寵也看到了合肥的重要性,因為吳軍多次從廬江合肥一帶進攻淮南,滿寵向魏明帝上表: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遠壽春,賊來攻之,得據水為勢;官兵救之,當先破賊大輩,然後圍乃得解。賊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難,宜移城內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險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為引賊平地而掎其歸路,於計為便。陳述了合肥對於魏國的重要性,經過辯論,魏明帝採納了滿寵的建議,在合肥舊城外30里建新城。相對於舊城,新城純粹是一個軍事據點,西晉統一之後,新城沒有了前沿的價值,最後也就廢棄了。不過在當時,合肥新城的戰略意義非常明顯,就在新城建成之後當年及第二年,孫權兩次率10大軍攻合肥,兩次都被滿寵打敗。這兩次加上被張遼打敗的那次,孫權在合肥栽了三次跟頭,而且這三次都是典型的以多打少,最後被打敗的案例。(假想一下,如果吳軍的統帥是孫策,戰績應該沒這么聳吧?)孫權連栽跟頭後對開疆擴土失去了信心,他死後不久,東吳權臣諸葛恪趁司馬師廢曹芳及頭一年丁奉雪戰之勝,大舉攻合肥,魏軍牙門將張特率三千人固守。結果吳軍攻城三個月,雙方都打得疲憊不堪,眼看城要破了。這時張特耍了個花招,他派人跟諸葛恪說:「我們魏國法令規定,圍城百日外降,不株連守城者家屬。現在已經九十多天了,您再緩這么幾天,滿了百日,俺們就好降了。」諸葛恪一貫驕傲自大,也沒細琢磨就答應了,下令停止攻城。沒曾想張特玩的是緩兵之計,一見吳軍後退,立刻連夜搶修工事,到第二天,他站在新修好的城牆上大罵諸葛恪弱智。諸葛恪給氣得八竅生煙,吳軍士氣也極其低落,後來東吳軍中流行瘟疫,東吳第四次圍攻合肥也以慘敗收場。諸葛恪回國後,被孫峻發動政變殺死,東吳陷於內斗,再也無力發動攻勢,西晉建立之後,晉軍沿漢水而下,破建業,東吳覆滅。合肥的戰略意義也就此終結。

❽ 三國里的代州在在現在的哪裡

代郡(代州中心所在) 河北蔚縣
譙 安徽亳州
吳 江蘇蘇州
鄴 河北臨漳
鄂 湖北鄂城
武陵 湖南常德
壽春 安徽壽縣
鬱林 廣西桂平
涪陵 四川彭水
葭蔭 四川廣元
穎川(陽翟) 河南禹縣
小沛 江蘇沛縣
東萊 山東龍口
鹽瀆 江蘇鹽城
街亭 甘肅庄浪東南
涿郡 河北涿縣
鄱陽 江西鄱陽
富陽 浙江富陽
劍閣 四川劍閣
子午谷 陝西秦嶺中部
斜谷坡 陝西眉縣西南
博望坡 河南方城西南
襄陽 河南襄陽
襄平 遼寧遼陽
豫章 江西南昌
零陵 湖南零陵
綿竹 德陽東北
桂陽 湖南彬州
九江(柴桑) 安徽巢湖
兗州 山東昌邑
常山(真定) 河北正定
荊州(江陵,襄陽)
幽州(北京)
宛(南陽) 河南南陽
官渡 河南中牟
臨川 江西撫州
建業 江蘇南京
下邳 江蘇淮寧
九江 安徽巢湖
廣陵 江蘇揚州
許昌 河南許昌
山陽 河南焦作
長安 陝西西安
洛陽 河南洛陽
漢中 陝西漢中
巴郡(江州) 重慶
太原(晉陽) 太原
烏林 湖北洪湖
濮陽 河南濮陽
東莞 山東沂水
東海 山東郯城
北海 山東昌樂
天水 甘肅甘谷
遼西(陽樂) 遼寧義縣
遼東(襄平) 遼寧遼陽
夷陵 湖北宜昌
會稽 浙江紹興
華容 湖北潛江
上庸 湖北竹山
祁山 甘肅禮縣
麥城 湖北當陽
陳倉 陝西寶雞
武威 甘肅武威
蒼梧 廣西梧州
陳留 河南陳留
陽關 甘肅敦煌古董灘
陽平關 陝西勉縣寧強鎮
汜水關(虎牢關) 河南滎陽汜水鎮
五丈原 陝西歧山
還沒完全整理出來,以後你需要再說吧~呵

❾ 劍門關抗戰景點簡介

紅星廣場是紅軍血戰劍門關遺址。1935年4月2日,紅四方面軍經過激戰,一舉攻克川北軍事內要塞劍門容關,紅軍血戰劍門關創下了戰爭史上的奇跡,是紅四方面軍的著名戰例之一。紅軍血戰劍門關遺址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100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之一。2009年12月22日,紅星廣場落成,包括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將帥雕塑和石刻標語。廣場上的銅像分別為劍門關戰斗的總指揮徐向前和副總指揮王樹聲。紀念館大門右側,展示的是劍門戰斗大捷的藝術牆,藝術牆前面是紅四方面軍長征路線圖。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四壁為劍門七十二峰,千仞絕壁,地下為下沉式沙盤。整個紀念館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示紅軍在劍閣發生的一些革命斗爭和所留下的革命文物。第二部分是觀看紅軍攻克劍門關的戰斗場景,該館採用國際上先進的玻璃屏幕背投和投影儀多屏融合技術,通過多媒體生動地模擬出紅軍浴血劍門關的歷史場景:1935年4月2日的劍門雄關,英勇的紅軍戰士前赴後繼,用鮮血和生命將鮮紅的軍旗插上了雄偉的劍門關。

❿ 蜀漢在漢中的時候,防禦體系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漢中對於益州政權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相當於益州政權的門戶。有了漢中這個介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平原地區,益州政權不僅可以將敵軍阻截在連綿秦嶺當中,拖垮他們的後勤補給,同時也有了一塊進攻關中以及隴右地區的基地。可以說有了漢中之後,益州政權才有了立足以爭天下的本錢。三國時期的蜀漢就是一個益州政權,漢中在很長一段時間也是至關重要的軍事基地。不過在姜維領兵時期,曾對漢中的防禦進了過一些改變。後來的結果就是鍾會的十萬大軍順利入侵到劍閣,在姜維救火的時候,鄧艾又從西邊進入四川平原,消滅了蜀漢。那麼姜維是如何改變漢中防禦的呢?

蜀漢前中期的防禦策略:實兵諸圍劉備時期對漢中的防禦建設蜀漢前中期的防禦策略很簡單,《三國志·蜀書·姜維傳》中有一句話概括:“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在關中到漢中的道路的路口設立圍守,實以重兵。這樣一來敵人跨越秦嶺之後,只能被堵截到漢中北部,無法進入漢中腹地。敵人也無法發揮兵力上的優勢。這種策略可以說是大大減輕了漢中的防禦壓力。張魯統治漢中的時候,就採取了這種防禦策略,也為後來的蜀漢提供了一些便利。張魯在漢中東部的黃金谷築城守衛,被稱為張魯城,可以有效防守關中到漢中最東部的道路——子午谷。後來劉備從曹操手中搶走漢中,大概就是以張魯城為基礎,構築黃金圍。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五》:“黃金谷在縣東八十五里……張魯築城守之。”漢中歸入劉備的勢力范圍,劉備又進一步加強漢中的防禦。僅能防禦子午道的黃金圍遠遠不夠,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也就是“漢中之戰”結束的那年,劉備在漢中北部的興勢山建營,可以防守儻駱道的進攻。並且諸葛亮也來到興勢完善興勢圍的防禦,建築烽火台這樣的警報工具。

姜維認為,“實兵諸圍”的策略確實可以起到防禦敵人的作用,但敵人打不過就跑,在後勤上損失可能大一些,本身遭受不了什麼巨大的損傷。姜維用兵以險,認為光拒敵還不夠,更希望能夠殺敵。這是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經過長時間的經營,蜀漢北伐的重心已經逐漸從漢中向西偏移。漢中再留太多兵力的話,不利於北伐事業。所以姜維改變了漢中的防禦體系,收縮漢中的兵力,削減黃金、興勢等圍守的兵力,主要防禦漢、樂二城,陽平關等關隘。

這樣一來曹魏的大軍可以在漢中整頓集結,但是無法攻克蜀漢的關城,得不到糧食補給,還是要退回去。在退軍的時候,各關隘中守軍出擊,就能夠達到大數量殲敵的目的。當然這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總的來說,在蜀漢中前期,漢中的防禦非常牢固。而在蜀漢後期,由於姜維的冒險的心理,加上蜀漢後期北伐的軍事基地的轉移,姜維削弱了漢中的防禦力量。後來鍾會、鄧艾等人一舉攻克蜀漢。雖然造成這個結局的原因很復雜,有雙方兵力上的巨大差距、蜀漢守將接連投降、劉禪沒有及時調動援軍等原因,但姜維對漢中的防禦的改變,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閱讀全文

與劍閣軍事基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