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戰鬥力標準是什麼
什麼是戰鬥力標准
軍隊主要是用來打仗的,「戰鬥力標准」是體系標准和要素標準的統一。
「戰鬥力標准」首先是戰鬥力各構成要素——比如武器、平台、裝具、人員的標准。從微觀層面、物質層面來看,戰鬥力的強弱就是看單件武器技術性能的強弱,比如一支狙擊步槍的射程、射速等。但一支部隊的整體戰鬥力,並非是單件武器裝備戰鬥力的總和。武器裝備再先進,如果聽不到指令、看不到對手,差不多等同於擺設。所以,「戰鬥力標准」必須是系統的標准。這不僅要力求使每一件武器精緻輕便、可靠耐用,每一名單兵身手矯健、機智勇敢,尤其要按照現代化戰爭要求,使部隊結構和裝備體系要素齊全、比例適當、布局合理、呼應通暢,統籌好各軍兵種之間、各戰略方向之間、各作戰空間之間的作戰能力建設,形成重點突出、相互策應的戰鬥力布局。
戰鬥力標準是抽象標准與具體標準的統一。身為軍人,只有兩件事:一件是打仗,一件是准備打仗。「戰鬥力標准」必須具體化、可操作性強。要將「戰鬥力標准」的一般要求按照不同類型和不同層級的單位分解、細化,形成不同單位和崗位的工作標准,進而構建科學、完整的指標體系,每一個人、每一個崗位都能從這一體系中找到自己的職責。按「戰鬥力標准」衡量,凡是能為生成和提高戰鬥力彌補體系缺口、注入新的能量、產生倍增效應的單位和崗位,都應該按照體系正常運轉的要求組建和加強;反之,凡是消耗軍事資源卻游離於戰鬥力體系之外,軍事效益不大的單位和崗位,就應剝離和轉移;凡是增加戰鬥力體系信息傳遞環節、降低傳遞效率、形成信息擁塞梗阻的單位和崗位,就應合並或者取消。
戰鬥力標準是定性標准與定量標準的統一。評估一次作戰行動的結局,是打勝了、打敗了還是打平了,都是一種定性的評價,定性標準是衡量戰鬥力的終極指標。但是對於戰鬥力,還應用定量標准去豐富、充實、彌補它,要有成本與效益的比較分析。為了捍衛國家的主權和安全,當我們必須去打一仗的時候,不僅要謀劃如何打贏,而且要考慮以多大的代價去打贏、贏到什麼程度,要計算這一仗的軍事、政治、經濟成本特別是生命成本。不戰而勝是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的軍事政治仗,是「戰鬥力標准」的最高境界。
❷ 如何牢固樹立戰鬥力標准,加強實戰化訓練
軍隊為打仗而存在。明確指出要牢固樹立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准,強調要把戰鬥力標准貫徹到軍隊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戰鬥力永遠是衡量部隊一切工作的根本依據,而軍事訓練實戰化則是助推部隊戰鬥力生成與提升的重要環節。只有把戰鬥力標准牢固樹立起來,才能形成練精兵、謀打贏的正確導向,實現能打仗、打勝仗的強軍目標。
用戰鬥力標准牽引實戰化訓練要強化戰場思維
真正的軍人,要時刻緊綳打仗這根弦,肩扛打贏這座山,等待出征這道令。周恩來曾說:「軍人如果喪失了敵情觀念,那就要犯很嚴重的錯誤。」受長期和平環境影響,當前練為看、練為考、練為演的現象在基層時有存在。如果心無危機,腦無威脅,在軍不言戰、不謀戰、不務戰,戰鬥力標准必然會軟下去,最終在戰場上付出血的代價。抓好實戰化訓練必須首先解決好官兵在訓練上的思想病灶,通過教育引導、戰力剖析、實踐行動等途徑,引導官兵強化戰場思維、打仗意識,始終保持「戰斗隨時打響,練兵時不我待」的清醒頭腦,切實把戰鬥力標准貫穿到部隊軍事訓練的全方位、各領域,做到心裡裝著敵情,眼睛盯著對手,頭腦想著打仗,把全部心思向戰鬥力聚焦,把所有精力向能勝仗用勁,真正做到箭在弦上,引而待發,一聲令下,不辱使命。
用戰鬥力標准牽引實戰化訓練要營造戰場環境
打仗硬碰硬,訓練必須實打實。軍事訓練是未來戰爭的預演,來不得半點漂浮和虛假。沒有戰場環境的砥礪,實戰化訓練就會成為花架子、假把式,能打仗、打勝仗也就會成為空話。要實現能打仗、打勝仗這個軍事訓練的最高標准、終極目標,就要堅持訓戰一致的原則,以實戰的需要、實戰的方法、實戰的條件為導向,強化「訓練場就是戰場,訓練就是戰斗」的理念,將真正的戰場環境復制到訓練場,做到「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無論是課目設計、組訓方法,還是場地設置和考核評判,都堅持一切從實戰需要出發,一切以訓練實效為准繩。譬如在課目設計上,無論基礎課目還是應用課目,都要將射擊、戰術、體能、心理、應急反應、故障排除等內容有機融合,實施一體訓練、綜合檢驗;在訓練環境營造上,立足最大限度模擬實戰,採取喊叫、推拉、投放爆震彈、製造聲響等隨機、便捷、管用的干擾手段,讓受訓者身臨「戰場」、感受「實戰」,強化受訓者的「戰場」感知和實戰意識。要緊貼作戰任務、作戰對手,突出對抗性、檢驗性演練,多搞不打招呼的拉動、無預案的對抗、無預演的檢驗,把練兵打仗的標准樹起來,讓精武強能的氛圍揚起來。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堅持在惡劣環境、不同天候、復雜地形下摔打磨練部隊,實現訓練場與戰場的無縫對接。
用戰鬥力標准牽引實戰化訓練要改進訓風考風
當前,部隊訓練中與戰鬥力標准不相符合的東西還很多,因氣候條件改變訓練時間、因場地條件改變訓練場地、因裝備條件改變訓練標準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如果不及時克服這些現象,強軍興軍的目標就會落空,因此要持續深化改進訓風考風。在組訓形式上,不拘形式,方法要更加靈活、更加務實。針對一個課目,圍繞一個戰術目的,可以隨機改變訓練條件和環境,通過無定式的情況誘導,最大限度強化受訓者的戰術意識,提高臨機研判和處置能力。要注重現場激勵,對參訓人員的每個小進步、每個好動作,當場就要給予肯定和表揚,使每名受訓人員的付出能及時得到認可和尊重,增強訓練自信,激發訓練熱情。在課目轉換上,要嚴把質量標准,每天所訓內容必須逐人逐項過關,不達標者單個教練、及時補訓、加班趕隊,當日不達標不收操,整體不達標不進行課目轉換。在訓練考評上,要遵循實戰需求,推行復式考評,集平時成績、精神狀態、戰術意識、技術動作、完成時間和課目設置難度系數於一體進行綜合評判,不符合實戰要求,打得再准、跑得再快也不合格,真正做到以考促訓、訓戰一體。大力開展不設背景,不設劇本,隨機拉動,隨時檢查的考核模式,檢驗武器裝備性能是否隨時處於良好狀態,官兵軍事素質是否過硬,戰備工作是否符合臨戰狀態,各要素銜接的是否恰當,配合的是否默契,體系作戰能力是否形成,真正做到「今天按照打仗的要求去訓練、去考核,明天像訓練一樣去打仗」。
❸ 如何向裝備要戰鬥力實現人與裝備的最佳結合
推動強軍目標向基層拓展、向末端延伸,一個重要著力點是聚焦能打仗、打勝仗這個核心,使戰鬥力標准在基層立起來落下去,鍥而不舍把戰鬥力搞上去。
基層是部隊的基石,是戰鬥力的「刀尖」,是各項工作的落腳點。基層過硬則興、戰鬥力強。實現黨在 新形 勢下的強軍目標,對於部隊各級領導和機關來說,必須推動貫徹落實強軍目標向基層拓展、向末端延伸,讓強軍目標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部隊戰鬥力生成的基礎在基層。是為打仗而存在的,基層是軍事斗爭准備的,更是戰鬥力生成的源泉。任何新的作戰理論、作戰指導思想、作戰原則、作戰方針、作戰方案包括戰法訓法,都需要基層官兵認真領會、實施操作,從而轉化為現實的戰鬥力。高精尖的要靠基層官兵去鑽研掌握,才能實現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先進的作戰思想和戰法訓法要靠基層官兵去領悟實施,才能真正實現統帥部的戰略意圖,在戰場上指哪兒打哪兒。
同樣,部隊的活力、創造力也在基層。抓好軍事斗爭准備各項工作的落實,離不開基層廣大官兵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上世紀60年代風靡全軍的郭興福教學法,就是凝結官兵智慧,在基層一線總結出來的訓練方法;90年代「以劣勝優三兩招」等群眾性科技大練兵的火種,也是從基層燃向全軍,對於推動新軍事變革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我們熟知的「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眾多戰法,無不出自戰爭年代基層官兵之手,更成為我軍輝煌戰史中的經典……
理論進入實踐,目標化為現實,必然經歷一個抓結合、促轉化的過程。有的單位對怎樣擔負強軍目標賦予的重大責任,心中還沒有繪制清晰的「路線圖」;各項工作如何按強軍目標來籌劃推進,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橋」和「船」;組織開展的各項實踐活動是否符合強軍目標要求,還沒有確立起具體的「標桿」和「尺子」。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把強軍目標這個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變成基層建設具體的思路、目標、舉措,變成各項工作的規則、標准,努力與部隊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與本單位具體工作相結合,與當前正在做的事情相結合。
思想盾牌是最堅固的盾牌,精神武器是最銳利的武器。讓強軍目標在基層落地生根,必須從根子上鑄牢官兵理想信念,真正搞清楚「為誰當兵、為誰扛槍、為誰打仗」。基層官兵作為的未來、事業的接班人,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面對西方 意識形態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如果不把他們的思想扣子解開、問號拉直,就會動搖信仰信念,弱化戰斗精神,再先進的作戰思想和也發揮不了作用。
我軍以英勇善戰聞名於世,這種威名是靠無數英雄連隊、英雄戰士打出來的。從近年來世界上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情況看,作戰編成逐漸小型化,基層部隊在高科技戰爭中的「尖刀」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推動強軍目標向基層拓展、向末端延伸,一個重要著力點是聚焦能打仗、打勝仗這個核心,使戰鬥力標准在基層立起來落下去,鍥而不舍把戰鬥力搞上去。只有堅持用信息化條件下戰鬥力標准檢驗基層建設,按照戰鬥力構成要素、體系結構和生成模式的新要求,抓好基層每個班、每個兵、每個的有機融合,把基層每把「刀尖」都打造得很鋒利,部隊才能攥成鐵拳頭,形成強大戰鬥力。
❹ 戰鬥力標准怎麼看
中央軍委關於」必須把提高戰鬥力作為軍隊改革和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軍隊各項工作的根本標准」的科學決策,為和平時期軍隊建設指明了方向。在當前,一方面需要我們對戰鬥力標準的眾多理論問題作出研究和回答;另一方面需要我們在局部的范圍(基層)緊密聯系實際,邊探索、邊檢驗、邊修正、邊完善,以豐富理論和實踐直接推進部隊的建設和改革。本文試圖就新時期如何使戰鬥力標准真正在基層得以貫徹落實,談點粗淺意見。
第一,基層落實戰鬥力標准必須從戰鬥力水平的現狀出發,進行反思,深化認識
戰鬥力標准就是部隊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提高戰鬥力為總的尺度來衡量。近年來作為最能代表戰鬥力水平的部隊軍政素質,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主要表現在:訓練的教育沒有說服力,長期的和平環境下那種」強化敵情」的教育已經不適應,商品經濟條件下的形勢教育走過場:對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理解出現偏差,官兵的國防意識淡化、軍隊的根本職能淡化:基層幹部本身素質差,訓練水平始終處於低層次:工作重點不突出,軍政文民訓練捆在一起,互爭位置:工作中實用主義嚴重,急功近利的思想突出;管理工作鬆散,有章不循、執法不嚴:訓練保障不足,訓練器(教)材的發放不及時、不足量、不配套、不實用;訓練法制觀念不強,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缺乏有效的訓練監督和控制。
根據當前基層建設的現狀,結合戰鬥力標准本身的特點、要求和內在規律性,我們既要看到落實戰鬥力標準的迫切性,艱巨性:又要看到落實戰鬥力標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上上下下作長期的努力。當前最關鍵的是反思基層建設的現狀,總結近年基層建設的得失,用戰鬥力標準的」天平」去衡量,著眼在於改革,在戰鬥力的軌道上找尋基層建設的出路。
第二,基層落實戰鬥力標准必須堅持以軍事訓練為中心,理順基層工作的內部關系
基層工作具有鮮明的繁雜性、具體性和直接性,但是不論怎樣它都要圍繞一個「主心軸」來展開各項具體的工作,這個「主心軸」即是戰鬥力標准。前幾年,我們工作出現偏差,庄是沒有抓住戰鬥力這個根本標准,產生了種種問題。因此,基層各項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提高戰鬥力這個總目標而展開,必須把工作放在「戰鬥力的軌道上」來組織、協調和監控,實現基層建設平衡、穩定、高效的發展。
戰鬥力是一種多要素構成的有機體。社會生產力是由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技術、技能的勞動者構成,它們在勞動過程中結合在一起實現生產資料向物質生活資料轉化而形成生產力。以此為鑒,戰鬥力似應有人、武器以及它們的結合的組織形式編制體制三個基本要素構成,且只有將三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方可形成實際的戰鬥力。在基層人和武器結合的生活形式是管理,人和武器結合的思維形式是教育,人和武器結合的運動形式是訓練。由此,管理、教育、訓練可視為戰鬥力系統的三個源生的基本要素。訓練是人和武器結合的客觀實踐活動,即通過一定的戰役、戰術思想、程序、方法等把人和武器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一方面,訓練是和平時期檢驗編制體制科學性、合理性的最有效手段,訓練反映著單位管理(教育的水平狀況;另一方面,管理、教育對訓練起服務和保證作用。軍事訓練是提高部隊戰鬥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當前必須堅持以軍事訓練為中心,並將此作為軍隊建設的一項基本法規。在此基礎上理順與其它基層工作的關系,按照各自對提高戰鬥力所起的作用,正確賦予其地位,在戰鬥力的軌道上協調發展。
第三、基層落實戰斗標准必須梳理,論證現行的各項具體指標和確立必要的新指標
確立衡量部隊戰鬥力水平的指標是部隊建設發展的內在要求,對於眾多的「軟指標」工作,更需要一個具體的「尺度」來衡量,變為基層工作「看得見、摸得著」易於把握的「硬指標」。我們認為,經過我軍42年的摸索,檢驗、進取、總結,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與戰鬥力標准總目標相一致的具體指標,如基層現行的軍事訓練《大綱》,戰備工作的「三分四定」,基層建設的《綱要》以及《隊列條令》、《內務條令》《紀律條令》等,當前,落實戰鬥力標准,決不能輕率地否定它們,置其於一邊而不顧。這就需要我們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理論上自上而下、實踐上自下而上對現有指標進行梳理和論證,無疑這是一項大的「工程」。同時,為了適應新時期變化了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也需在某些領域、局部確立新的指標,以充實、完善。修正各項具體工作的指標,用戰鬥力標准來限制、規范我們的行動、在基層作為戰鬥力標準的指標必須充分考慮以下幾個因素:1、指標確立必須適應加強管理、改革開放的需要。管理、教育是當前薄弱的環節,有些連隊出問題接二連三,管理存在著急於求成、簡單粗暴或任其流行的不良傾向,在某種程度上管理已上升為影響戰鬥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教育要力求公開、透明、有人情味,注重有限教育的效果。既提高官兵的政治覺悟,又增強其軍事素養,推進戰鬥力水平的提高。2、指標的結構必須遵循以下5條原則:一是整體合成的原則。二是系統完整的原則.三是分層配套的原則.四是側重動態的原則.五是通用可行的原則.3、指標在軍事訓練上要有「三個突出」:在層次上突出基礎訓練的課題,使基層分隊扎扎實實地打牢軍事訓練基礎,在整體的背景下,提高單個人員的軍事素質,在對象上突出幹部、班長的組織指揮,「兵強強一個,將強強三軍」。因此,必須著眼於提高基層分隊的幹部、班長的軍事素質。在內容上突出戰術、技術和身體素質的結合,克服近年訓練中忽視技術動作的弊端。
第四,基層落實戰鬥力標准必須有一套立法性的訓練檢驗考核制度與之相對應調
基層建設確立了衡量戰鬥力水平的指標,還必須有一套有效的檢驗考核制度,只有指標和考核結合聯成一體,才能把戰鬥力標准真正量化落實到基層。在當前,訓練考核的規模、體系正不完善,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缺乏應有的權威性、穩定性。訓練考核不僅是我們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指導訓練的依據,也是檢查部隊戰鬥力水平的有效方法。只有通過切實的檢驗考核,我們才能看到與外軍訓練的差距,促成基層分隊之間進行橫向比較,深化訓練競爭機制,不斷提高軍事訓練的水平,達到提高部隊戰鬥力這一根本目的,目前應盡快建立如下5種制度:
(1)考核計劃制度。即訓練部門每年在制定年度訓練計劃的同時;要制定相應的專門考核計劃,對每年所需考核課目進行全面規劃,依據上述戰鬥力標准具體指標,做到「四定」:定課目、定時間、定級別、定規模。考核計劃制定後應申報至上兩級訓練部門批准與上級的考核計劃相配套。爾後與訓練計劃一起下發承訓單位。我們認為,考核計劃由同一級擬制較適宜,報師、集團軍備案(批准)。
(2)訓練自考制度。即基層分隊依據上級的訓練計劃;考核計劃和本單位的訓練進展情況,以訓練指標為尺度,對所訓課目進行自測。檢驗和考核,做到逐項,逐課,逐步進行,人人過關,從而發現問題,調整內容,利用課余和機動時間進行復訓、補課。同時,對個別單位,人員實施「升級補差」訓練,集中「開小灶」,宣至達到指標要求。」
(3)按層分考制度。各級在本職范圍內進行考核,一般班課目由逢組織驗收,排課目由營組織驗收,營、連課目由團統一驗收。通常同一級組織對連一級實施綜合的全面考核,主要課目按指標在「四統一」(統一考核時間、統一考核難度、統一考核要求、統一考核保障)的基礎上,進行不漏項、不漏人的「整體驗收」。
(4)考核監察、保密制度,對於營、連的訓練考核,團應派出監察員,主要由訓練部門指派責任心強、考核經驗豐富的參謀參加,對於團的訓練考核軍、師應派出監察員。監察員對考核質量負責;同時對上級首長負責,賦予其足夠的權利,能對考核各個環節進行控制,凡是下級考核,必須有上級指派的監察員鑒定作證方能生效。
(5)考核獎勵制度。為增強考核的權威性與效果,必須有一套與考核結果相對應的獎懲制度。對於訓練扎實、質量高、考出來的真尖子單位和個人,應給予重獎。對獎勵的標准、方式、規模和比例應作出規定,除立功、授獎外,幹部可「三優先」,(優先提拔、優先晉銜、優先隨軍),戰士可「五優先」(優先休假、優先人學深造、優先學技術、優先轉專業軍士、優先安置)。同時,對於訓練不達標者,應給予補訓、復訓,限期完成等處理。
第五、基層落實戰鬥力標准必須搞好各項保障
理論保障,軍隊上層應盡可能地拿出戰鬥力標準的理論研究成果,對眾多的理論問題盡快作出正確的肯定性或未定性結論,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聯系部隊實際上,注重通俗性、具體性,實在性,以加強對基層的理論指導。
組織保障建立自上而下的兼職或專職的組織保障體系,明確具體分工,執行專項責任;在部隊主要是發揮黨支部的作用,加強組織領導,有重點、。有步驟、有目的地組織實施。
器材保障。本著「理順渠道,勤儉練兵、加強管理、注重實效」的原則,改進器材的請領、發放、使用、保管等制度,採取計價下發。計價使用的方法,做到定人、定件、定時限,確保器材的完好率:做到合理調配,輪換使用,努力提高器材利用率;做到因陋就簡、創新改進,增強器材利用的效果。
場地保障。安排上遵循「穿插配當、交叉進行、歇人不歇地」的原則:建設上要破除臨時觀念,建立長期打算,加強舊地開放。廢地開發和設施管理,向「多功能、多用途」綜合場方向發展:要強調嚴禁地方強占軍用土地。
經費保障。首要的是國家應盡可能增加國防開支,增加訓練經費:大單位要根據各部隊生產經營情況,採取強制手段調撥生產收入,用於本單位訓練,專款專用:加強對訓練經費的管理,改革訓練內容,方法,努力降低軍事訓練消費比,提高訓練效益。
❺ 如何以戰鬥力標准為牽引人才方陣
緊盯未來信息化戰爭需求,按照能打仗、打勝仗要求培養高素質新型人才,是加強部隊戰鬥力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各級在人才培養上想了不少辦法,做了不少工作,但打仗人才緊缺的問題還依然存在,對人才培養的態度方法還不夠科學,如有的吃「大鍋飯」,辦了些徒有虛名的班,拿了些中看不中用的文憑;有的講「一點紅」,用尖子人才裝點門面,輕綜合素質錘煉;還有一些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帶部隊和治軍抓訓練的實際能力。存在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沒有把人才培養的立足點放在滿足部隊實戰化需求和提升戰鬥力水平上。
樹立緊盯戰爭需求更新培養理念。要以培養「能打仗、打勝仗」人才為目標,確立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應該成才、人人都要成打贏之才的觀念,堅持把打仗所需、崗位急需、素質必需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選擇,樹立全面的人才觀,不能只把眼光盯在個別明星式典型上,只讓「用得著、用得上、用得順」的人成才;著眼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育人才,改變單純用米數、秒數、環數、個數衡量人才的思維模式,切實把人才培養的著力點放在快速提升信息化素養、提高信息化武器裝備操作技能上來;確立系統抓建思想,搞好頂層設計,強化各級責任,注重綜合素質,分層次成系統地推進信息化作戰急需人才培養。
緊貼使命任務拓展培養途徑。准確把握作戰任務、作戰環境、作戰對手、武器裝備和戰爭形態的發展變化,做到仗怎麼打人才就怎麼培養,利用重大軍事活動催生能力,本著參加一次重大軍事活動,培養一批人才的思想,在完成重大任務、經受實戰錘煉中提升打仗能力。以使命任務為牽引,堅持把解決重難點課題的過程作為人才培養的「磨刀石」,搞清和誰打仗、打什麼仗、怎樣打仗等作戰問題,通過定課題、定人員、定責任,引導官兵學知識、找對策、想辦法,在解決問題中提升打贏能力。
按照能打勝仗要求優化人才培養環境。按照能打仗的能力標准,建立人才資料庫,繪製成才路線圖,增強軍事人才建設的前瞻性、系統性、協調性;根據信息化作戰要求,盤活現有人才資源,建立健全優先提拔使用高素質人才制度,按照「能崗匹配」的要求,努力形成競相成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積極排憂解難,對在重大軍事活動中涌現的各類拔尖人才和突出貢獻者,在政策上傾斜照顧,在工作上大力支持,在生活上關心關愛,大力營造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良好氛圍。
❻ 如何把戰鬥力這唯一標准在部隊建設中牢固樹立起來
"戰鬥力"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很具體的要求的——完成作戰目標的能力,本質上,戰鬥力就是部隊能發揮的火力和機動能力。火力不足機動補,機動不足火力頂。
首先,當然是必須清晰、明確定義好自己有哪些作戰目標,也就是要面對具有什麼能力的敵人,自己必須要達到怎樣的目的。
其實,圍繞這個作戰目標,從實際出發提出自我要求——要多少人、多少裝備、需要什麼情報信息、掌握什麼個人技能、採用集體合作或個人什麼戰術、需要什麼後勤物資保障等等等等,這是對一個系統單位的總體要求,任何短板就決定了這個作戰單位的戰鬥力高低。。
圍繞這些自己必須掌握和控制的資源,分類為一系列環節和細節,然後就是根據這些要求,去完善自己的裝備和執行人員嚴格訓練,其中,當然也包括了政治思想工作。。
超出任務需要的訓練和裝備,都屬於花架子和什麼面子工程。
❼ 如何牢固樹立戰鬥力標准
一、不能練為看,而要練為戰,防止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的現象。
形式主義是影響部隊訓練質量的大敵。有的部隊抓訓練熱衷於提新口號,定高指標,做表面文章;有的領導不能深入訓練場檢查指導,片面地以匯報材料定高低,以表面現象定優劣;有的整日陷入文山會海,忙於具體事務,削弱了抓訓練的精力;有的領導缺乏正確的政績觀,抓軍事訓練做樣子、圖形式、走過場,等等。存在這些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主觀來講,最根本的是一些同志缺乏「當兵打仗、帶兵打仗、在任期內打仗」的使命意識,存在著「做和平官、當和平兵」的麻痹思想。古語雲: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話出自姜子牙所著的兵書《司馬法》,原文是: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中外歷史上有許多軍隊曾經在戰爭年代能征善戰、所向無敵,但進入和平時期以後陶醉於勝利與和平,危機意識淡薄,思想和精神懈怠,訓練荒廢,武備鬆弛,最終喪失戰鬥力,成為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一百多年前清政府之所以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武備鬆弛,訓練形同虛設,軍隊上下毫無打仗的思想准備。北洋水師為了應付上司檢查,打靶演習時「預量碼數,設置浮標,遵標行馳。碼數已知,放固易中。」不是練為戰,而是練為看。我們一定要認真汲取這種歷史教訓,切實端正思想作風,牢固樹立戰鬥力標准。
二、樹立正確的效益觀,防止和克服訓練不講科學、不重效益的現象。
當前有的單位一講大抓軍事訓練,就片面認為大抓就是加班加點抓,靠單純增加訓練時間來提高訓練質量;有的則是片面強調體能強化訓練,而對練技能、智能重視不夠。實踐證明,離開了科學求實的精神,不注重通過科學組訓施訓,一味拼體力、拼消耗,不但會挫傷官兵的練兵積極性,軍事訓練也難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要引導官兵把拼搏精神與科學精神結合起來,努力做到嚴格訓練與科學訓練的有機結合。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在訓練中積極引導官兵遵循訓練規律,實施科學練兵。要根據不同兵種、不同層次、不同對象,精心籌劃、科學設置訓練內容,運用科學的訓練手段和方法抓好訓練落實。要引導官兵樹立正確的效益觀。衡量訓練熱情高不高、訓練抓的好不好,關鍵還是要從軍事訓練的具體成效上去看,看官兵的科技素質是否有提高,看部隊打贏的整體作戰能力是否有增強。不能簡單地把官兵有沒有利用休息時間加班加點練、臉有沒有曬黑、皮有沒有曬脫作為官兵訓練積極性的標志,不能把軍事訓練造的聲勢影響大不大、人財物的投放多不多作為檢驗各單位重視與否的標准。
三、實事求是地對待訓練中發生的事故,防止和克服消極保安全的現象。
立足於實戰的軍事訓練總是伴隨著一定的風險。特別是一些危險性高和難度大的訓練科目,在訓練中出現一些事故、甚至出現傷亡情況,都是正常的現象。對此,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正確看待軍事訓練與確保部隊安全的關系。一方面,要看到確保部隊安全穩定,是完成軍事訓練任務、推動部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嚴格訓練不僅可以有效提高部隊的作戰能力,還能使部隊秩序井然,有效減少訓練和管理中的事故。近年來,各部隊堅持「一手抓訓練,一手抓安全」,作戰能力明顯提高,部隊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同時也有少數單位和領導機關存在著偏離戰鬥力標准,片面強調安全的問題。有的甚至因噎廢食,人為降低訓練標准,隨意降低訓練難度、強度。這就走到了事物的反面。把嚴格訓練與預防事故對立起來,違反科學發展觀,是不講辯證法的表現。只有嚴格訓練,不斷提高官兵適應各種復雜環境、駕馭武器裝備的能力,行動起來才能少出事甚至於不出事,才能經得起實戰的檢驗,最終減少傷亡、保證安全。才能真正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重要力量保證,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戰略支撐。
❽ 部隊戰鬥力如何劃分
戰鬥力亦稱作戰能力。武裝力量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由人員和武器裝備的數質量,編制體制的科學化程度,組織指揮和管理的水平,各種保障勤務的能力等因素綜合決定。也與地形、氣象及其他客觀條件有關。
雖然現在有甲種、乙種部隊區分,其實只是體現在人員編制、武器裝備的現實配備上,它不代表戰鬥力的高低。實戰才是檢驗軍隊戰鬥力的唯一標准。要劃分起來,可以對影響戰鬥力的幾個指標打分綜合來評定。
第一個因素是人員和武器裝備的數質量,這兩個不能分開評定,要人裝結合。人員素質高,裝備差不行;裝備先進,人員素質低也不行。
第二個因素是編組的科學化程度。科學編組各兵種戰鬥力量,充分發揮聯合戰斗效能,能成倍發揮部隊戰鬥力。
第三個因素組織指揮的優劣。兵之強弱,系於將帥。孫武在他的《孫子兵法·作戰篇》中論述將帥作用時說:「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