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為適應現代化軍事變革我軍提出了什麼戰略

為適應現代化軍事變革我軍提出了什麼戰略

發布時間:2021-03-14 20:32:47

㈠ 幫忙寫「闡述我國加快適應新軍事變革的戰略意義」這樣的論文啊。

而不論其戰爭形式及開戰理由如何,這兩場戰爭的實質都是一個主權國家對另一個主權國家的侵略和佔領;此外,各種形式的恐怖襲擊頻繁地發生在世界各地,給各國人民造成了難以估量的財產和生命損失以及巨大的精神創傷;中東地區的以巴沖突持續不斷並日益加劇,亦對中東地區的安全穩定以及世界和平造成了嚴重的沖擊。 在中國的周邊地區,由於美國政府或明或暗的慫恿及支持,日本政府廢置「和平憲法」,大力擴充軍備,並以「維和」名義打破了向海外派兵的禁忌;越南、菲律賓等國完全無視《南海各方行為守則》,正加緊蠶食侵犯我南海地區的海洋領土權益及各項資源;隨著美日政治軍事勢力的全面介入,台灣島上的台獨勢力更是日益猖獗,大購美國軍備妄圖「決戰境外」,實行「以武拒統」。 鑒此,當前的國際形勢及周邊局勢告訴我們,「世界和平」還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中國的國家安全更是遭受日益嚴重的挑戰及危害。我們有必要對中國現行的國防政策及軍事戰略作出檢討和反思,進而重新確立能夠切實保障中國國家安全的國防指導原則及軍事戰略思想。 一、現行國防政策及觀念的檢討和反思 關於中國的現行國防政策,在中國政府發表的《2002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國防政策」一章里是這樣闡述的,「建立鞏固的國防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中國始終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 中國制定國防政策的根本依據,是中國的國家利益。它主要包括:維護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綜合國力;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保持和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爭取一個長期和平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中國採取一切必要手段維護國家利益,同時也尊重別國的利益,主張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糾紛和爭端。 中國國防的目標和任務,主要有以下內容: ――鞏固國防,防備和抵抗侵略。中國的領陸、內水、領海、領空神聖不可侵犯。···一旦國家遭受侵略,中國將依照憲法和法律,堅決進行抵抗。 ――制止分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中國政府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中國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向台灣出售武器或與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結盟。中國武裝力量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統一,有決心、有能力制止任何分裂行徑。 ――制止武裝顛覆,維護社會穩定。中國憲法和法律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組織、策劃、實施武裝叛亂或武裝暴亂,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中國武裝力量把依法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作為重要職責,嚴厲打擊各種恐怖活動,打擊敵對勢力的滲透和破壞活動,打擊危害社會穩定的各種犯罪活動,促進社會的安定團結。 ――加強國防建設,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中國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方針,堅持走一條經費投入比較少而效益比較高的道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中國軍隊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積極推進各項改革,適應世界軍事變革的趨勢,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實現軍隊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 ――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擴張。中國不稱霸,不參加軍事集團,不謀求勢力范圍,反對戰爭政策、侵略政策和擴張政策,反對軍備競賽。 中國實行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在戰略上堅持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為適應世界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和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中國制定了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 這一方針立足於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中國綜合考慮威脅國家安全的各種因素,著眼於最困難、最復雜的情況做好防衛作戰准備。人民解放軍實施科技強軍戰略,加快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發展,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建立科學的體制編制,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作戰理論,增強聯合作戰、機動作戰和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 這一方針注重遏制戰爭的爆發。根據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人民解放軍靈活運用各種軍事手段,同政治、經濟、外交等斗爭密切配合,改善中國的戰略環境,減少不安全、不穩定因素,努力遏制局部戰爭和武裝沖突的爆發,使國家建設免遭戰爭的沖擊。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對發展核武器採取極為克制的態度。中國從不參加核軍備競賽,也從不在國外部署核武器。中國保持有限的核反擊力量,是為了遏制他國對中國可能的核攻擊。 這一方針堅持和發展人民戰爭思想。面對現代戰爭的新變化,中國堅持依*人民群眾加強國防建設,增強全民國防觀念,實行精乾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後備力量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堅持平戰結合、軍民結合、寓兵於民的方針,完善動員體制和機制,拓寬動員領域和范圍,建立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國防動員體系;堅持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創造現代條件下適合人民群眾參戰的新戰法,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威力」。 在2002年度的這本國防白皮書里,中國政府首次將「中國的國家利益」明確列為「制定國防政策的根本依據」,這是一個具有歷史里程碑意義的舉措,我們對此深表贊同和全力支持。但在「國防政策」的各項細則中,卻有多個細節值得商榷。 其一、「一旦國家遭受侵略,中國將依照憲法和法律,堅決進行抵抗」,此語實在過於簡略和籠統,甚至予人一種軟弱無力的感覺,並且明顯與「中?的?、?水、?海、?空神?不可侵犯」的表述存在較大的差距。我們應該作出如下表述:「對於一切侵略中國領土的企圖和行為,中國政府及其武裝力量堅決予以毀滅性的打擊,並追究其違反國際法的一切責任及保留索討戰爭賠償的一切權利」。 其二、關於「台灣問題」,2002年度的有關表述出現了明顯的倒退。在《200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里是如此表述的,「如果出現台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如果外國侵佔台灣,如果台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中國政府只能被迫採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的統一大業。"台灣獨立"就意味著重新挑起戰爭,製造分裂就意味著不要兩岸和平。中國人民解放軍堅定不移地以國家意志為最高意志,以民族利益為最高利益,完全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有辦法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決不容忍、決不姑息、決不坐視任何分裂祖國的圖謀得逞」。兩相對照,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差別。 其三、「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對發展核武器採取極為克制的態度」;「中國保持有限的核反擊力量,是為了遏制他國對中國可能的核攻擊」。此一表述說明中國政府對於核武力量的巨大戰略意義認識嚴重不足。我們認為,在當代世界歷史上,能夠最有效地遏制霸權國家發動侵略戰爭以及最有力地維護國家安全的軍事力量不是「機械化和信息化」的常規武裝,而是具有根本性決定作用的核武器。擁有完備的同時具有實戰能力的核武力量不僅能「遏制他?中?可能的核攻?」,更能從根本上遏制以及消解一切國家(包括全部有核或無核國家)針對中國的侵略圖謀。質言之,中國21世紀的國家安全必須堅定地建立在強大而完整的核武力量基礎之上。 其四、關於「堅持和發展人民戰爭思想」,我們認為,經過二十多年的經濟建設,加上中國科技實力的長足進步,中國政府及人民完全能夠而且必須確立「御敵於國門之外」的國防思想和堅強信心。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思想」,應作如下調整:於政治層面,將「人民戰爭」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在對外的經貿活動及文化交流之中進行廣泛實踐,其實質意義在於培植全方位、多層次的「國家軟實力」,以求獲得更大的國家利益;於軍事方面,則將「人民戰爭」降低至基本戰術以及國防動員的層面,同時注意不應過分強調及追求「寓兵於民」,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和影響經濟建設。 二、重新確立新世紀的國防指導原則 由於中國政府判斷「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引自《2002年國防白皮書》「安全形勢」一章)。因此,中國的現行國防指導原則就是「始終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以及「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於此一原則基礎上,近年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進行著如火如荼的常規武裝建設。然而,自從蘇聯解體及冷戰結束後,中國的國家安全形勢反而日益惡劣,美國夥同中國的周邊各國一邊呼應「和平發展」,另一邊卻加緊蠶食侵犯我國領土領海及資源,加緊在中國周邊地區部署大量戰略進攻軍力;台獨勢力的氣焰和行為也更加囂張和猖狂,並公開發表了台獨「時間表」。面對這一切已經發生及正在發生的嚴峻事實,人們不禁要問,原因何在? (1)常規軍力無法全面保障國家安全 我們認為,問題的答案除了國際政治大格局的演變之外,中國政府由於自身的「和平麻痹觀念」而放緩以至停止研發部署新型核武器,並執行自我設限的最低核反擊戰略正是至關重要的原因。與美俄等核武大國相比,中國的核武庫規模本來就是最小的,可中國政府的核戰略更是建立在數量有限、同時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雙重主動自我限制的基礎上,進而將自身的核威懾局限在有限核報復能力的范圍之內。質言之,中國現有的核武力量(大部分為陸基,海基及空基因射程或航程太短不具實際威懾)不足以保證完全摧毀其他核大國本土的所有目標(亦即未能做到所謂「確保互相毀滅」),並且還只能被打後才可還擊(天知道遭受美國核打擊後中國還能剩下多少核武反擊力量?)。

㈡ 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

2004年中國的國防 白皮書

為適應國際戰略形勢和國家安全環境的變化,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中國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加速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

——走復合式、跨越式發展道路。人民解放軍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趨勢,把信息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逐步實現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立足國情和軍情,堅持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推動火力、機動力和信息能力的協調發展,加強以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為重點的作戰力量建設,全面提高軍隊的威懾和實戰能力。

——實施科技強軍。人民解放軍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戰鬥力,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實施人才戰略工程,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加強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發展,改造現役武器裝備,形成系統配套的武器裝備體系。創新和改進訓練體制、方式和手段,推動軍事訓練向更高層次發展。依靠國家經濟科技發展,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和軍費使用的整體效益,走投入較少、效益較高的軍隊現代化建設道路。

——深化軍隊改革。人民解放軍根據現代戰爭形態的變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堅持在改革創新中謀發展、求突破。創新發展軍事理論,探索信息化條件下建軍和作戰的規律。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則,以組織結構調整和指揮體制改革為重點,建立和完善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機構精幹、指揮靈便的軍隊體制編制。進一步調整和規范軍人與國家、軍人與社會以及軍隊內部的關系,形成有利於調動官兵積極性的政策制度。

——加緊軍事斗爭准備。人民解放軍立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突出加強武器裝備建設、聯合作戰能力建設和戰場建設。堅持人民戰爭思想,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的要求,建立能夠充分發揮武裝力量整體效能和國家戰爭潛力的現代作戰體系。加強針對性演練,提高應對危機和處置各種突發事件的能力。

——開展軍事交流與合作。人民解放軍貫徹國家對外政策,發展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軍事合作關系。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和國際反恐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軍事交流,建立軍事安全對話機制,營造互信互利的軍事安全環境。參加非傳統安全領域的雙邊或多邊聯合軍事演習,提高共同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學習和借鑒外軍有益經驗,有選擇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方法,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

㈢ 我軍應如何適應現代化戰爭

從世界范圍看,20世紀出現了三次軍事技術革命。第一次是20世紀上半葉以坦克、飛機、航母為代表的軍事技術革命,促進了機械化戰爭的發展。第二次是50至70年代以核武器、導彈為代表的軍事技術革命,促進了核威懾和有限戰爭的發展。第三次是80年代以來以指揮、控制、通信、偵察系統等數字信息化裝備為代表的軍事技術革命,促進了高技術戰爭的發展。特別是隨著新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大量新技術用於軍事目的,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戰爭已成為現代戰爭的基本形態。這標志著機械化戰爭走向衰微,戰爭空間由陸海空發展到陸海空天電,制陸權、制海權、制空權、制天權和制信息權相互為用。

20世紀西方的軍事理論,帶有明顯的「技術決定」傾向,甚至一再陷入誤區。這些理論在關注軍事技術發展方面不失敏銳性,但它們都把戰爭的制勝因素完全歸結為先進的武器裝備,這在根本上是錯誤的。

尤應指出的是,生產力水平較低特別是科學技術不佔優勢的一方,並非不能創造新的有利於克敵制勝的戰爭理論。只要充分認識到新武器裝備給戰爭帶來的變化,從戰爭的實際需求出發,從對抗的需要出發,照樣可以創造新的戰爭理論,並以理論的先進性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以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軍事思想,就解決了在機械化戰爭條件下如何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道路、途徑和方法問題。因此,誰擁有卓越的軍事創新體系和不竭的創新能力,誰就能把握軍事發展的戰略主動權。我國是一個有著軍事理論創新傳統的國家,我們應該積極迎接挑戰,努力佔領軍事理論上的「制高點」,以此帶動、引導和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推進我軍的跨世紀發展。

㈣ 我軍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做好軍事斗爭准備是當前最迫切戰略任務,是我軍新的歷史使命」
這是適應國家安全形勢發展變化的迫切要求,是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紀新階段軍隊建設發展的內在要求,對於著力解決我軍現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軍事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還不相適應這一主要矛盾,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要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全局,聯系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實際,充分認識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軍隊建設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按照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相統一的原則加強軍隊全面建設。革命化是軍隊建設的政治方向。要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特別是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全軍,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緊密聯系實際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現代化是軍隊建設的中心任務。要從我國的國情和軍情出發,堅持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推進機械化和信息化的復合發展,增強我軍信息化條件下的威懾和實戰能力。正規化是軍隊建設的重要基礎。要把從嚴治軍作為全局性、基礎性、長期性工作緊抓不放,把依法治軍作為正規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加強軍事法制建設,完善軍事法規體系,依照條令條例和規章制度規范軍隊各項建設和工作,使軍隊建設進一步走上法制化軌道。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以軍事斗爭准備為龍頭,帶動軍隊現代化建設整體發展。軍事斗爭准備是當前我軍最重要、最現實、最緊迫的戰略任務。這些年來,我們始終把軍事斗爭准備作為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龍頭緊抓不放、扎實推進,對維護國家安全統一、推動軍隊的全面建設和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做好軍事斗爭准備是我軍長期的主要戰略任務。要堅決克服麻痹鬆懈的思想情緒,按照實戰要求,把軍事、政治、後勤、裝備等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的工作做扎實,切實解決制約作戰能力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㈤ 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是誰提出的其特色是什麼

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是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挑戰的重大戰略抉擇。「中國特色」決不能成為一個「萬能筐」。認識特色的惟一條件是比較。在與西方國家軍事變革比較中可以發現,中國軍事變革具有以下八個方面的鮮明特色。一、戰略目的的有限性(中西方軍事變革戰略目的不同)世界軍事史表明:每逢軍事變革的歷史時期,總有一些國家不顧本國國情,盲目捲入一場浩大的軍事競賽之中,從而拉垮了國民經濟,也使自身的變革半途而廢。因此,必須根據中國國家性質、軍事戰略性質和中國基本國力基礎,有針對性地實施變革,以免軍事變革成為軍事競賽。 二、發動起因的應對性(中西方軍事變革啟動原因不同)現代戰爭形態的轉型是美國軍事變革的重要結果,卻正是中國發起軍事變革的主要原因。中國的軍事變革是為了適應現代戰爭面貌的深刻變化,迎接世界軍事發展的嚴峻挑戰,實質是迎接西方強國軍事發展的嚴峻挑戰。三、發起模式的超常性(中西方軍事變革發起模式不同)中國軍事變革的客觀物質基礎還十分欠缺。這種情況要求中國軍事變革必須採取超常規發起方式,即:戰略指導具有科學的前瞻性。強調以戰略指導思想的變革為先導,牽引包括軍事科技、武器裝備在內的軍事領域其他要素的相繼變革。四、起始狀態的後發性(中西方軍事變革起始狀態不同)所謂起始狀態不同,主要是指西方軍事強國處於軍事變革的先發位置,中國處於軍事變革的後發位置。需要強調的是,先發與後發,不僅僅是時間概念,更重要的是狀態概念。我軍是在總體半機械化的基礎上向信息化戰爭時代變革,還沒有進入機械化高級發展階段,處於嚴重的落後狀態。五、運行方式的跨越性(中西方軍事變革運行方式不同)把跨越式發展作為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重要特徵之一,跨越式發展是落後者獨有的發展方式,也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獨有優勢和重要特徵之一。六、積累基礎的欠缺性(中西方軍事變革的積累基礎不同)海灣戰爭及以後的幾場局部戰爭使我軍看到:與西方軍隊相比,我軍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不僅存在第一個道路差——機械化高級發展階段,而且出現了第二個道路差——信息化初級階段。即中國軍隊不僅在打典型的大規模機械化戰爭方面與美軍有差距,在打初級信息化局部戰爭方面也存在著很大差距。七、經濟環境的過渡性(中西方軍事變革經濟環境不同)中國的軍事變革是在整個社會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環境中進行的,軍事變革與社會經濟轉型幾乎同時進行,表現為軍事領域與社會領域的「雙重變革」。社會經濟環境的過渡性,必然表現為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成熟性,必然使中國軍事變革面臨諸多西方國家軍事變革未能遇到的困難。八、組織領導的堅強性(中西方軍事變革領導力量不同)中國軍事變革從一開始由黨和軍隊的最高領導決策層發起,具有自上而下積極推進的重要特徵。黨的堅強領導,與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是中國軍事變革區別於其他國家軍事變革的鮮明優勢,也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得以順利進行的根本組織保證和制度保證。

㈥ 1、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就是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從我國的國情軍情出發,走( )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就是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發展趨勢,從我國的國情軍情出發,走(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的跨越式發展。

人民解放軍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深化改革,銳意創新,加強質量建設,積極推進以信息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軍事變革。

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把軍事斗爭准備的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深刻反映了世界軍事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的規律。

在這個方針指引下,人民軍隊建設實行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實施科技強軍戰略,按照國防和軍隊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構想。



(6)為適應現代化軍事變革我軍提出了什麼戰略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解決了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基本方向、目標、模式、途徑、步驟、動力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提供了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對中國軍事領域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全面性和長遠性的深刻影響,已經和必將繼續引起中國軍事領域的一系列深刻變化。

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必將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加速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

㈦ 我軍新時期的軍事戰略方針是什麼

我國新時期的軍事戰略方針是以國家綜合實力為基礎,以積極防禦思想為指導,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基點,建設與運用軍事力量,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而對戰爭准備和戰爭實施全面、全過程的運籌與指導。

積極防禦戰略思想是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思想的基本點。在長期革命戰爭實踐中,人民軍隊形成了一整套積極防禦戰略思想,堅持戰略上防禦與戰役戰鬥上進攻的統一,堅持防禦、自衛、後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㈧ 新世紀新時期我軍面臨的兩大戰略任務是什麼

努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堅持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 努力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場整體性、革命性變革,要堅持以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引領,貫徹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

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戰鬥力,進一步解放和增強軍隊活力,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保證。

(8)為適應現代化軍事變革我軍提出了什麼戰略擴展閱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服從服務於這個最高利益。強國夢,對軍隊來說也是強軍夢。強國夢的實現,既依賴經濟實力增強,又依賴國防實力提升。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際戰略形勢和國家安全環境更趨復雜,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任務更加艱巨。沒有一個鞏固的國防,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實現中國夢就沒有保障。

㈨ 中國新軍事變革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

中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實現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是強國夢,對軍隊來說就是強軍夢。

強軍才能衛國,強國必須強軍。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軍隊以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為總綱,毫不動搖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始終把戰鬥力作為唯一的根本的標准,大力弘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

(9)為適應現代化軍事變革我軍提出了什麼戰略擴展閱讀:

中國的軍事戰略的相關要求:

1、實現國家戰略目標,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對創新發展軍事戰略、有效履行軍隊使命任務提出了新的需求。要適應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新要求,更加註重運用軍事力量和手段營造有利戰略態勢,為實現和平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2、適應國家安全形勢發展的新要求,不斷創新戰略指導和作戰思想,確保能打仗、打勝仗;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新要求,高度關注應對新型安全領域挑戰,努力掌握軍事競爭戰略主動權;適應國家戰略利益發展的新要求,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安全合作,有效維護海外利益安全。。

3、適應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堅持走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積極支援國家經濟社會建設,堅決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使軍隊始終成為黨鞏固執政地位的中堅力量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可靠力量。

㈩ 我軍現代化軍事變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是應對世界新軍事變革挑戰的重大戰略抉擇。隨著中國軍事變革的逐步展開,西方各種軍事變革模式蜂擁而入。這種形勢提醒人們:如果離開「中國特色」,中國軍事變革就會效仿美國而不像美國、效仿俄國而不像俄國、效仿法國而不像法國……,從而也就失去了任何意義。

「中國特色」決不能成為一個「萬能筐」,任憑說不清的東西往裡裝。認識特色的唯一條件是比較。在與西方軍事變革,尤其美國軍事變革的比較中可以發現,中國軍事變革具有以下八個方面的鮮明特色。

一、戰略目的的有限性(中西方軍事變革戰略目的不同)

所謂戰略目的不同,是指中國與西方軍事強國由於國家性質、對外政策及軍事戰略不同而對軍事變革的戰略要求有本質的區別。西方軍事變革,尤其西方軍事強國的軍事變革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軍事領域的必然反映,其戰略目的在於通過軍事變革確保絕對軍事優勢,以維持世界霸主的地位。中國軍事變革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和積極防禦軍事戰略的本質體現,目的在於通過軍事變革來提高信息化戰爭條件下防衛作戰的能力,為國家的安全與發展提供保障。這是中西方軍事變革的本質區別。

充分認識這種區別的意義在於:在世界軍事變革的大潮中,必須正視中國的國情和軍情,以免陷入盲目軍事競賽的泥潭,鑄成歷史性錯誤。世界軍事史表明:每逢軍事變革的歷史時期,總有一些國家不顧本國國情,盲目捲入一場浩大的軍事競賽之中,從而拉垮了國民經濟,也使自身的變革中途而廢。因此,中國的軍事變革不能人雲亦雲,不能盲目緊隨西方,不能成為西方軍事變革的翻版。必須根據中國國家性質、中國軍事戰略性質和中國基本國力基礎,有針對性地實施變革,以免軍事變革成為軍事競賽。這對於中國軍事乃至中國整體建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二、發動起因的應對性(中西方軍事變革啟動原因不同)

中西方軍事變革具有不同的啟動原因。美國軍事變革的啟動原因:越南戰爭失敗後,美軍亟需產生新的作戰方式,尤其冷戰結束,美國企圖以絕對的軍事優勢主導世界。此時恰逢發生了以信息技術為主體的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為其軍事變革提供了相應的物質技術環境和條件。而中國完全不同:長期處於相對和平時期,沒有戰爭失敗後的慘痛反思。最重要的是,軍事變革的物質技術條件——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群體性突破沒有首先產生於中國。中國軍事變革的動因,是為了抓住人類社會技術形態的時代轉型機遇,是為了適應現代戰爭面貌的深刻變革,是為了應對世界軍事發展的嚴峻挑戰。

二者的區別集中表現在軍事變革與現代戰爭形態的關繫上。即:現代戰爭形態的轉型是美國軍事變革的重要結果,卻正是中國發起軍事變革的主要原因。現代戰爭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是誰讓它變的?是美國人。美軍把軍事變革的成果用於戰爭實踐,從而引起現代戰爭形態的轉型。從一定意義上講,美軍的作戰樣式就是現代戰爭的代表性樣式,「世界軍事的迅猛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美國軍事發展的代名詞。而中國的軍事變革是為了適應現代戰爭面貌的深刻變化,中國迎接世界軍事發展的嚴峻挑戰,實質是迎接西方強國軍事發展的嚴峻挑戰。這是中西方軍事變革的重大區別。

充分認識這種區別,有助於我們正確、客觀地認識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所具有的較強應對性,即:變革則主動,不變革則被動,不變革無法打贏未來可能發生的信息化局部戰爭。

三、發起模式的超常性(中西方軍事變革發起模式不同)

西方國家軍事變革的發起模式通常表現為:以科學技術群體的重大突破為前提,以武器裝備水平的大幅提高為基礎,逐次引發作戰理論、教育訓練及組織結構發生相應變革。而中國沒有首先具備軍事變革的物質技術條件,武器裝備水平處於落後的狀況,或者說,中國軍事變革的客觀物質基礎還十分欠缺。這種情況要求中國軍事變革必須採取超常規發起方式,即:戰略指導具有科學的前瞻性。強調以戰略指導思想的變革為先導,牽引包括軍事科技、武器裝備在內的軍事領域其他要素的相繼變革。1993年我軍軍事斗爭准備基點轉變時,從全軍情況看,部隊訓練主要項目仍包括拼刺刀、投手榴彈,主戰裝備仍處於相當落後的狀況。然而,在這樣的水平上,中央軍委果斷要求全軍准備打贏高技術局部戰爭。這種戰略指導具有鮮明的理論超常性和前瞻性,已引起中國軍事領域一系列變化,並成為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理論號角。

正確認識這種區別的意義在於:一方面,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不能等待物質技術條件完全成熟後再進行。如果過於參照西方強國、尤其是美國軍事變革的樣式,過於強調物質技術基礎和條件,只能阻礙中國軍事變革的發生與發展,最終被世界軍事發展的歷史潮流遠遠拋在後面。二是超常規發起軍事變革後,中國必須最大限度地創造和補足軍事變革物質技術條件。如果過於強調自身的特色,過於強調中國的具體情況,而忽視軍事變革的基本組成要素,違反軍事變革的內在規律,也會導致中國軍事變革因物質技術條件的不足而中斷甚至夭折。

四、起始狀態的後發性(中西方軍事變革起始狀態不同)

所謂起始狀態不同,主要是指西方軍事強國處於軍事變革的先發位置,中國處於軍事變革的後發位置。需要強調的是,先發與後發,不僅僅是時間概念,更重要的是狀態概念。美軍是在總體高度機械化的基礎上向信息化戰爭時代變革,我軍是在總體半機械化的基礎上向信息化戰爭時代變革,還沒有進入機械化高級發展階段,處於嚴重的落後狀態。

充分認識這種區別,有助於我們努力克服後發的劣勢和充分發揮後發的優勢。後發具有一定的劣勢:啟動晚,差距大,伴有相當程度的被動性。但是,後發仍有相對的優勢。軍事變革歷史表明,變革的率先者就是探路者,探路的過程就是以艱辛而漫長的努力、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甚至多走彎路的代價,來尋找正確的軍事變革道路。中國軍事變革的後發優勢在於,可以借鑒或直接獲取西方軍事變革的成果和經驗,避開率先者所走過的彎路,從而結合自己的特點,直接進入正確的變革軌道。充分發揮這種後發優勢,防止把優勢變成劣勢,必須格外強調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戰略規劃,戰略失誤,是最大的失誤,也是最大的浪費,更是無法挽救和彌補的損失。

五、運行方式的跨越性(中西方軍事變革運行方式不同)

中國軍事變革既然處於後發狀態,既然與西方軍事強國存在一個道路差,就必然面對運行方式的選擇問題:是走完西方發達國家軍事變革或軍隊建設的全部道路,還是努力跨越其某一發展階段或發展步驟。無疑,中國軍事變革選擇了跨越式發展方式。

把跨越式發展作為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重要特徵之一,是因為西方軍事變革,尤其美國軍事變革,包括其軍隊建設,不具備跨越式發展的條件和特徵。跨越式發展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可以採取的常規方式,而是人類社會,包括軍事領域中事物運行和發展的一種超常規方式,其對應方式為循序跟進式發展,或稱按部就班式發展。它發生於落後者與領先者的相對運動過程中。跨越式發展最根本的前提是必須具有跨越的參照系,即跨越什麼,自己是不能跨越自己的。領先者通常處於探索和開辟道路的位置,沒有跨越式發展的任何參照系,所以不存在跨越問題。因此,美軍的發展方式更多表現為「開拓式」或「探索式」。跨越式發展是落後者獨有的發展方式,也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獨有優勢和重要特徵之一。

以跨越式方式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必須清醒地認識和正確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必須在較高起點上推進機械化、信息化建設,使我軍的火力、機動力和信息能力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努力跨越機械化發展的某些階段,也要努力跨越信息化發展的某些階段。二是必須吸取發達國家軍隊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失誤的教訓,盡可能少走彎路。三是必須針對西方軍事強國的「反跨越機制」,加強自主創新的跨越能力。所謂「反跨越機制」是指西方軍事強國為了最大限度地拉開與落後者的差距(通常在武器裝備水平上保持一至二代的差距),採取技術封鎖、控制技術轉讓、全力壟斷最新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等措施,使落後者減緩跨越步伐和降低跨越幅度。對此,我軍建設必須格外強調自主創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跟蹤世界軍事科技發展前沿,否則,雖然跨越,但難以縮短差距。

六、積累基礎的欠缺性(中西方軍事變革的積累基礎不同)

所謂積累基礎不同,集中表現為中國與西方強國的綜合國力,或者說以軍事實力為核心的國家戰略能力的不同。這種不同有著十分復雜的歷史原因,除新中國誕生的物質基礎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外,也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原因。當美國等西方軍事強國持續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時候,中國軍事處於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盡管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是當時中國軍事的主線,盡管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口號下,我軍始終沒有放鬆戰爭准備,盡管完成了「兩彈一星」等偉大事業,為今天的軍事變革打下了相關的基礎,但由於林彪、「四人幫」的干擾,軍事領域遭受了重大挫折。同時,中國軍隊建設的社會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經濟停滯、科技停滯,中國眾多傑出的科技人才遭到迫害。「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不久,中國全面改革開放。然而,中國軍隊又進入了「自我保障、自我發展」的軌道。就在我軍「一保裝備,二保生活」,在困難和忍耐中求發展的同時,世界軍事領域發生了一場極其深刻的新軍事變革。不進則退。海灣戰爭及以後的幾場局部戰爭使我軍看到:與西方軍隊的差距已越來越大,不僅存在第一個道路差——機械化高級發展階段,而且出現了第二個道路差——信息化初級階段。即中國軍隊不僅在打典型的大規模機械化戰爭方面與美軍有差距,在打初級信息化局部戰爭方面也存在著嚴重差距。

充分認識這種區別,有助於我們增強責任感、危機感和緊迫感。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經濟建設和軍隊建設都存在著差距,軍隊建設的差距更大。重要的是,後者更直接涉及到國家的安全與發展。因此,必須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七、經濟環境的過渡性(中西方軍事變革經濟環境不同)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軍事變革,是在市場經濟條件相當成熟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不存在軍事變革與社會經濟轉型之間的較大矛盾,表現為軍事領域的「單一變革」。而中國的軍事變革是在整個社會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環境中進行的,軍事變革與社會經濟轉型幾乎同時進行,表現為軍事領域與社會領域的「雙重變革」。社會經濟環境的過渡性,必然表現為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成熟性,必然使中國軍事變革將面臨諸多西方國家軍事變革未能遇到的困難。

充分認識這種重大區別,目的在於把握兩個重要的環節。一是在社會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轉型背景下推進軍事變革,整個國家將承受多個重大領域變革的艱巨任務。國家必須對包括軍事變革在內的整個國家社會變革進行總體籌劃,把軍事變革納入國家總體建設和改革的大框架之內,使軍事變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變革相配套,軍事變革與社會變革相協調,否則,軍事變革乃至整個社會變革都會走上彎路。二是社會變革是軍事變革的基礎環境,離開這一環境或客觀物質技術基礎,軍事變革就會失去持續發展的根本條件。因此,在社會總體變革的歷史階段內,軍事變革不能超出社會變革成果的承受能力,這對於軍事變革和國家整體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八、組織領導的堅強性(中西方軍事變革領導力量不同)

美國等西方國家軍事變革,就組織領導而言,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嚴格地講,美國的軍事變革是自下而上推動的,即先由軍界中層力量倡導,逐步由最高決策層推動。在這個過程中,每一項重大決策都受到社會各種力量、各種利益集團的嚴重干預和制約,甚至成為反對派攻擊執政黨的重要把柄。中國軍事變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變革,從一開始由黨和軍隊的最高領導決策層發起,具有自上而下積極推進的重要特徵。黨的堅強領導,與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是中國軍事變革區別於其他國家軍事變革的鮮明優勢,也是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得以順利進行的根本組織領導保證和制度保證。

充分認識這種區別,目的在於充分發揮中國軍事變革鮮明的政治優勢和組織領導優勢。一是必須充分發揮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統一調動和協調全國各方面的力量,對軍事變革和社會變革的總體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為加快實現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保證。二是必須充分發揮黨的歷史傳統優勢。三是必須充分發揮中國軍事領域特有的政治優勢。黨對軍事變革的領導,是通過黨在軍事領域的思想、政治、組織工作來實現的。因此,必須加強軍事領域的思想政治建設,保證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正確政治方向,保證在軍事變革歷史過程中全軍的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保證黨、國家和軍隊關於軍事變革一系列重大方針和決策的貫徹執行,保證人民軍隊變革不變色,變革不變質

閱讀全文

與為適應現代化軍事變革我軍提出了什麼戰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