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滿蒙軍事實力為什麼衰落

滿蒙軍事實力為什麼衰落

發布時間:2021-03-14 08:49:19

❶ 明朝的軍事實力這么強大,為何依然沒能收復蒙古

公元1368年,朱元璋把蒙古人趕出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元廷被遷之後並沒有土崩瓦解,而是一度企圖再次入主中原,不斷發動對大明的反攻。但無論時朱元璋時期的七伐蒙元,還是朱棣的五征漠北,都沒有能夠徹底擺平蒙古。此後,大明和蒙元進入了相當長時期的對峙和拉鋸階段。為什麼明朝200多年都始終沒有能夠徹底擺平蒙古北元殘余勢力?

為什麼明朝在兩百多年的時間里都不能擺平蒙古呢?

其一,北方沒有可利用分化的力量。

古代中國為了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除了打擊以外,一般會採用分化瓦解的辦法來對付。比如當年漢武帝為了打擊匈奴,就努力和匈奴背後的國家,比如大月氏、車師之類的聯合,以期兩面夾擊。唐朝的時候,為了對付突厥,就和吐蕃這些民族聯合。或者與突厥聯合對付吐蕃等等。

這樣一來,北方各民族之間,為了自己利益,都不會和漢朝、唐朝拚命打,也因此容易和漢朝、唐朝建立朝貢關系。但是明朝時候卻不一樣。那時候,中國北方經過蒙古所建立的元朝的大統一以後,北方基本上就只剩下蒙古一個民族了。

因為只有一個民族,因此明朝就沒有可以分化瓦解的力量。雖然說當時北方的蒙古也分成很多部,比如分成韃靼、瓦剌等好幾個部,但是這些部畢竟都是蒙古人,他們都有更切近的血緣關系。明朝想要分化瓦解,就不是太容易,所以,明朝對付起來很費勁。

其二,明朝太過於強調武力打擊。

從明朝最初的兩個皇帝朱元璋、朱棣開始,就對蒙古就施行強力打壓的辦法。前面咱們談到的朱元璋的八次北伐及朱棣的五次北伐,都是一種強力打擊的表現。後面的皇帝也依然延續這種方式,包括明英宗與明武宗和蒙古作戰,都是張揚武力。而且,皇帝們還都要御駕親征。朱元璋、朱棣、明英宗、明武宗,都是以御駕親征的方式和蒙古作戰。

明朝皇帝還非常得意他們對蒙古實施強力打擊這種方式。朱棣自己都得意地說:「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明朝一味炫耀武力,造成的結果,就是被打擊一方,自然而然生出強大的向心力,因而他們更加難以被打敗。

其三,蒙古與明朝有世仇因而不容屈服。

蒙古人的元朝,是被蒙古推翻的。這使得蒙古人在潛意識中,是很排斥明朝的。因此,他們並不那麼容易被馴服。就算他們承認明朝的宗主國地位,主要目的,也是為了從明朝獲得更大的賞賜。「土木堡之變」,就是由於瓦剌肆無忌憚地向明朝索要,明朝不堪其擾,拒絕了也先的索求。而也先也因此率大軍直接進攻蒙古。

由此可見,蒙古內心其實是不服氣的。他們一直有著復興元朝,重回中原的夢想。明朝自然就不容易讓他們屈服了。

❷ 為什麼南宋會被蒙古所滅呢!論軍事實力並不弱於蒙古啊!論經濟實力更是比蒙古強百倍!

我覺得事情是這樣的,談到蒙古人和其他歷史上類似的游牧帝國,人們常常會犯這樣一個錯誤,那就是認為像蒙古人那樣野蠻、落後的經濟制度、社會制度,僅僅是在農耕文明自身衰落的時候才能獲得勝利,其實這種想法是過於想當然了。落後的經濟、社會制度不代表落後的軍事制度,蒙古人的強大絕對不僅僅是源自於野蠻,而是實打實的領先於同時代其它文明國家的先進軍事制度。

下面這些資料是從網上找來的,十分詳細,你可以好好參考一下:

從指揮系統上來說,蒙古軍隊建立起了一套在當時十分先進的軍事指揮系統,軍事制度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包括國家的政治、領導體制、軍隊體制、編制裝備、後勤服務、兵役動員、兵員補充、獎懲制度、訓練教育、通信聯絡、人事制度方面。蒙古的兵制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志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一書中說:"他們的軍隊組織,從亞當時代迄至
今成吉思汗子孫統治天下大部地方的今天,歷史上從未有過,文獻中也從未曾記錄過,任何王朝的帝王擁有像韃靼軍這樣的軍隊。"

蒙古軍隊的統御機構:一是忽里台制度。忽里台其實就是國家討論大事的結構,主要討論推舉大汗,頒布札撒(也就是法令)和出征。所以忽里台既是政治制度,也是軍事制度。二是汗斡耳朵制度。漢斡耳朵就是蒙古所說的大本營,總司令部的組織。其中有斷事官(參謀長)。有若干必闍赤(秘書)、宿衛、散班等。漢斡耳朵根據忽里台出征外國的決定,制定詳細的出征計劃,包括出征目的、動員兵力、各軍團的任務、行動的路線和時間等。所以實際上是軍事
戰爭的策源地。

蒙古軍隊的種類主要分為三類:一種是正規的蒙古軍,都是有蒙古人組成,勇猛剽悍,機動力強而且富有戰鬥力,是軍隊出征的主要力量;二是探馬赤軍,主要由當時以勇猛善戰的五個部族成員組成。探馬赤的意思先為扈從官,後為前鋒戰士,這支軍隊是僅次於蒙古軍的精銳部隊,專門擔任攻堅沖鋒等艱巨任務,也擔任戰略要地的鎮守任務,作用非常大,後面我們將詳細介紹。另外一種就是由漢、女真等蒙族以外組成的扎漢軍。按兵種劃分,除了主力騎兵之外,還有炮兵,主要是為了攻城需要,後來也成為么蒙古軍隊一隻不可低估的力量;二是工兵,負責環城築壘、引水灌城或者挖掘地道等,在攻花剌子模和金朝的時候表現的最為明顯。另外就是攻宋時候所設立的水軍,以及專門的通信兵。

其軍隊分為左中右三個萬戶。每人負責不同的地區和管轄范圍,左翼萬戶首領是木華黎;中軍萬戶是納牙阿,右翼萬戶是孛斡爾出。另外需要重點說的就是怯薛制度,怯薛來自突厥語,意是"流動護衛",1203年,成吉思汗身邊的"那可兒"轉化為"怯薛",由大汗親自指揮。分為宿衛、箭筒士和散班,大中軍一萬人中,右散班8000,箭筒士1000,宿衛1000,分為四班,由四個怯薛長領導,當然怯薛長都是成吉思汗的心腹,當時是木華黎、孛斡爾出、孛斡爾忽以及赤老溫。怯薛是世襲的,他們有特殊技能,相貌端正,忠誠可靠。高級怯薛本身還可以帶親兵,即伴當,千夫長出身的怯薛可以帶10個,百夫長5個,十夫長3個。成吉思汗晚年,怯薛軍數量從開始的一萬達到了12.9萬。

成吉思汗按照蒙古慣例,將軍隊分為十夫、百夫、千夫和萬夫隊,各有所長。十夫隊(一溫),百夫隊(一忽思),千夫隊(敏黑),萬夫隊(土綿),其中千夫長和萬夫長均有成吉思汗任命。除了這些以外,還有特遣部隊,執行專門的方面軍的任務。

再說一下蒙古的後勤,蒙古軍隊行軍時並無輜重,初期是"羊馬隨行不用運餉",後來是以戰養戰,這就保證了蒙古軍隊行動的自由性。同時軍隊還配備了專門的通譯員、醫師、道路管理員和軍需補給員。蒙古的兵役動員也是建立在十夫長、百夫長這樣的基礎上的,牧民平時向領主服役納貢,戰時則自備鞍馬兵器和糧食,隨領主出征。而且蒙古軍一個很大的特點是無須向士兵發餉,這就保證了國家不會增加因為戰爭帶來的經濟困難。由於蒙古人數的原因,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有足夠的兵源,所以蒙古軍在攻城的時候,往往強迫俘虜及簽軍先登,以避免自己過大的損失。《蒙古秘史》卷四中記載了阿勿魯黑制度,明代漢譯為"小老營",指的是出征軍人的後方所在。蒙古人出征的時候,舉家同遷,在距前線不遠的地方按照千戶屯駐。這樣可以隨時補充兵源,保證部隊經常滿員,同時從事生產和經營畜群保障前方供應,還能提高士氣防止逃往。所以阿勿魯黑還具有留守部隊的性質。

除此之外,蒙古軍隊在交通方面也很有條理。他們建立了馬政制度,在補充、訓
練、修養和放牧方面都有了非常豐富的經驗,這對蒙古軍隊的征戰具有舉足輕重
的作用。同時還創立了站赤,蒙語意思是驛站。每隔六七十里設一個站,馬可波
羅說:"這真是一個十分美妙的制度,而且貫徹得這樣有效,確實難以用語言來形
容的。"

成吉思汗在人事制度方面也很有思想,主要表現在:一、五湖四海,只要忠於自
己而且有才者,均可錄用。二、量才用人。三、重視將領的選擇,常將速不台和
也速台兩人比較來教育諸將。還通過逐級遞補制度來完善。另外就是親兵儲將,
這些護衛軍,不僅負責保護大汗,而且戰爭時期還從其中選擇軍隊統帥。

蒙古人本身的素質也是極為關鍵的因素。成吉思汗從各游牧武士所具有的內在優
勢入手。其實,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作戰演習的不斷訓練。這些武士身穿毛皮衣
服,外備新馬作為補充,能在極少休息、吃飯的情況下騎馬連續行軍幾天幾夜,
他們將"閃電戰"引入13世紀的世界。觀察家們一致認為,蒙古軍隊要比拉丁人的
軍隊更能吃苦,蒙古士兵在長時間內可以僅僅以馬奶、野味和干肉泡水為生,安
德列和馬可波羅均介紹過這一點。蒙古騎兵的坐騎也僅滿足以草和麩皮為生。他
們節儉樸素的精神大大減輕了蒙古軍隊的後勤給養。魯不盧克在向聖路易國王的
報告中指出:"我十分肯定地對陛下說,如果您的農民肯接受像韃靼國王一樣的生
活並滿足同樣的食物,那他們就可以征服全世界。"

下面我重點講一下蒙古的戰略戰術:

蒙古軍隊最大的特色便是其強大的騎兵。關於騎兵,歷來是國內外研究蒙古軍事
制度和戰略戰術的焦點。成吉思汗根據蒙古人"生於鞍馬間,人自習戰"的生活特
點和本國易於羊馬生長的地理條件,特別是蒙古馬"便於馳騁,能耐勞,不畏氣候
不適"得特點,組織了一支不加專門訓練就有堅強戰鬥力的騎兵部隊。西方人稱之
為天下第一騎兵。下面我從蒙古騎兵的各個方面來全面認識它。

自古以來,馬和蒙古人的生活方法,是結為一體的。且不說他們從小就生長在鞍
馬間,旦旦狩獵,使人人都成為好弓箭手,好騎手;長大成人,他們從十五歲從
軍,各備戰馬數匹,更利於征戰。因其每人有馬數匹之多,所以可以輪番使用,
而馬不致疲睏,及與敵軍交鋒,則易健馬追擊,不給敵對方以緩兵之計。我國北
方馬,凡稱蒙古馬,其馬體不高,頭略大,不及阿拉伯馬好看,然而他是適合蒙
古高原環境的良駒,便於乘騎馳騁,體能耐勞,不畏氣候,這非其他馬所能比。
古代蒙古騎兵的基本編制,即基本組織是採用十進制的,以《蒙古秘史》的記載
:萬戶、千戶、百戶、什戶、及左右兩翼和大中軍的分法。

關於蒙古騎兵的裝備,也是歷來兵家所關注的問題,所以國內外歷史文獻中遺留
下來的記錄自然很豐富,諸如《世界征服者史》、《馬可波羅行記》、《多桑蒙
古史》,加賓尼《蒙古史》、《魯不魯乞東游記》(以上二書合稱《出使蒙古記
》,周良霄注釋出版)、《蒙韃備錄》、《黑韃事略》……。

《黑韃事略》軍器條:"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角面
連靶通長三尺,有響箭,即鳴鏑也;有駝骨箭、有批針箭,剡木以為枯,落雕以
為翎。有環刀,效回回樣,輕停而犀利,靶小而褊,故運掉也易。有長短槍、刃
板如鑿,故著物不滑,可穿重札。有防牌,以革編條,否則以柳,闊三十寸,而
長則倍於闊之半。有團牌、特前鋒臂臂,下馬而射,專為破敵之用。有鐵團牌,
以代兜鍪。取其入陣轉旋之便。有拐子木牌,為攻城避炮之具。每大酋頭頂各有
一旗、只一面而已,以次人不許置,常卷常掩,凡遇督戰,才舒即卷。攻城則有
炮、炮有棚,棚有網索,以為挽索者之蔽。向打鳳翔、專力攻城之一角,嘗立四
百座。其餘器具,不一而足。論其長技,弓矢為第一,環刀次之"。這便是對蒙古
騎兵之武器裝備最詳盡的記錄。

法國里夏爾在《十三世紀西方史學家論蒙古人取勝的原因》文寫道:
拉丁人認為蒙古人的力量在兩個世紀以來一直在於其騎兵穿很厚的鎖子甲,頭戴
一頂柱形尖頂盔,盾牌裹有金屬,馬匹也披掛鐵甲。騎兵們可以不受箭支的襲擊
而迫敵。他們在肉搏戰中基本上是一支所向無敵的力量。蒙古人的甲胄與眾不同
,質量都很好。斯帕拉托認為,這些甲胄是"用厚牛皮包裹,如同金屬片一樣,刀
槍不入,非常堅固。"弗里德里希二世談到了"牛、驢或馬的生皮,表面綴有鐵片
。"他還補充說,當韃靼首領得到基督教徒俘虜的鎧甲時,與自己的比較起來更喜
歡後者。一位英國人曾向納爾榜的伊夫通報說:蒙古人的甲胄實際上是用熟牛皮
製作的,不僅刀槍不入,而且也輕便。斡羅斯的皮埃爾和那位匈牙利主教同樣也
是這樣認為的。普蘭.迦爾賓和西蒙做了更為詳細的介紹:蒙古人的甲胄是以重疊
起來的皮條做成的,以螺旋型縫綴起來,再用兩塊護肩鐵片加固,這種甲胄一直
垂到腹部。馬匹也用以五快皮革做成的馬甲保護,其中有一塊縫在前部一直垂到
馬膝蓋,另一快護前額。盔甲也是用皮條做成,然後再用鐵片加固。
這種甲胄使蒙古人避免了一般鎖子甲的麻煩。儒瓦尼維爾向我們描述了騎兵被亂
箭所射的情景,箭支射進了盔眼中,盔甲變得如同插針團一樣,士兵們仍不必撤
離自己的陣地,也不會受重傷。但一旦卸甲以後,只要小傷眼未痊癒,就不能重
新披甲了。由於甲胄之嚴密,蒙古人沒有必要使用堅盾,只用一種很輕的柳條盾
,比西方人的盾牌要方便的多。西蒙認為蒙古軍隊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勇披掛這
種甲胄,普蘭.迦爾賓認為這些披掛堅實的騎兵只作為戰斗的第一列而出陣。

作為進攻性武器,蒙古人的弓弩明顯是最可怕的。這種弓的堅固程度也使很多人
感到吃驚。戴維向我們描述了那些被稱為"青綠色"的弓弩。但並非所有兵勇都以
這種沉重而又堅固的弓所武裝,許多人只持有輕便弓,普蘭.迦爾賓告訴我們,持
輕弓者美人都要攜帶兩三張。箭支要比西方的那種長三四指,箭頭分別為鐵質、
骨質或動物角。蒙古人打仗時攜帶有很多箭支(馬可波羅認為每個弓弩手都有六
十多隻箭,普蘭.迦爾賓的估計相吻合)。但我們還可以發現一種射程較遠的箭,
用以打獵或進攻那些不披掛甲胄的人。另一種是用來作戰的箭,攜有既寬又鋒利
的鐵箭頭。據普蘭.迦爾賓認為,每個人箭囊中都裝有一把銼。這種箭甚至可以射
斷對方的弓弦。

蒙古人所使用的是短小的單刃彎月刀,拉丁人認為這種刀沒有自己的那種刀可怕
。蒙古人使用一種與西方很不相同的長矛。有些蒙古人的長槍上配有撓鉤,可以
把對方騎兵拉下馬來。人們認為蒙古人在交手戰中最善於使用的是斧子和錘。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這樣寫道:
蒙古人最基本的武器是大型混合弓,這種弓比英國人的長弓更具殺傷力,其穿甲
箭能在60O呎內殺死敵人。這是蒙古騎兵使用的一種可怕的武器;他們能在騎馬飛
奔時射出所配備的30支箭。其他裝備包括鋼盔、輕便獸皮盔甲、馬刀,有時還有
一支帶掛釣的長予和一把釘頭錘。蒙古馬僅在空曠的牧區牧放,漫長的嚴冬里沒
有避寒之地,沒有乾草或穀物作為補充飼科。這雖使得它們體格不很高大,但卻
非常能吃苦,且適應性強。"即使今天",一位權威人士說:"在牧區用套索捕捉一
匹蒙古馬,裝上馬鞍,不需要再餵食,能連續騎100多英里,這是常見的事。但第
二天就不能再騎這么遠了,得將它放牧好幾天才行。"這對蒙古人來說不是什麼問
題,因為他們戰時備有大批新馬,能按需要連續不斷地換著騎。

另外古代蒙古騎兵,不僅有充足的戰爭後勤保障,同時也有自備弓馬的良好傳統
。普蘭.迦爾賓認為是二十到三十匹。《霆疏》中說:"其出軍,頭馬人騎一馬,
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馬自隨,常以准備緩急。無者亦須一二匹。"可見,蒙古騎
兵作戰時自備戰馬等裝備,都是很充分的。

講了關於騎兵的武器裝備之後,還要重點講解一下蒙古的戰術使用,這是蒙古軍
隊取得勝利的可以說是最關鍵的組成部分。所以《羅馬帝國興衰史》裡面說:"蒙
古遠征軍之所以成功,並非靠其優勢兵力,而是靠其獨特之戰略。"《黑韃事略》
中也說:"元代用兵,只在平彼此縱橫之間,有古法之未言者。"元史也稱成吉思
汗"用兵如神",其影響也表現在蒙古軍中涌現出的眾多智勇兼備得將領,所以才
能以寡擊眾,以少勝多。

蒙古軍的戰略戰術思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刺探軍情。蒙古統治者為了作戰,非常重視情報工作。決定出征前,必先派出
人員偵察,利用旅行、貿易、使者、降人和間諜等多種手段獲取敵人的政治經濟
軍事和地理情況,然後召開忽里台會議,經過縝密討論制定詳細計劃才開始出征

蒙古軍征戰開始,先遣先鋒哨騎(阿勒斤赤)或邏騎(托落赤),四向搜索,獲
取戰爭情報,其搜索幕涵蓋著廣大地區,特別在攻城的時候,數百里半徑之內,
都有蒙古哨騎斥候活動。《事略》記載:"其行軍,嘗恐衡伏,雖偏師亦必發精騎
四散而出,等高眺望,深哨一二百里間,掩捕居者、行者,以審左右前後之虛實
,如某道可進,某城可攻,某地可戰,某處可營,某方有敵兵,那所有糧草,皆
責辦於哨馬回報"。
可見,蒙古軍戰無不勝,是與他們重視情報工作、決不盲目行動有關的。
2.殲滅戰和進攻戰。成吉思汗的軍事原則是摧毀敵人的一切抵抗力量,而不是以
保守或者奪取一城一地為目的。他的格言就是"將敵人毀滅干凈"。除了消滅敵人
有生力量外,還要徹底摧毀敵人的經濟潛力,這樣不僅能取得心理上的效果,使
敵人喪失士氣,還能使他們失去繼續戰斗的基礎。所以蒙古軍隊從來不滿足於局
部勝利。在進攻方面,成吉思汗將"永為進攻"載入蒙古法典並作為他們進行長期
戰爭的指導思想。而且駐帳隊敵人要連續進攻,不要放鬆,孫子兵法強調窮寇勿
追,蒙古軍的指導思想正好相反。
3.集中力量、各個擊破。蒙古在選擇作戰對象時的原則是:先弱後強,先小後大
,先近後遠,以達到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避免分兵和樹敵過多。我們看看蒙古的
戰勝勝利,很多是建立在敵人分兵拒之的基礎上造成的。
4.機動戰。這是蒙古軍隊在戰術表現出的極為突出的方面。由於蒙古軍隊的組成
和他們自身的素質,決定了他們適合進行機動性強和快速的戰斗。蒙古軍也深知
這一點,所以他們能在不固定的戰線上進行流動作戰,經常做出大膽的戰略迂迴
和包抄,常在出人意料的地點和時間出現在敵人面前實行突襲,進行打擊。所以
國外有學者說:"近代閃電戰方式,乃取效七百年前之蒙古。"這話不無道理。
5.佯敗。基於快速反應基礎上,蒙古還經常實行佯敗戰術。對此《多桑蒙古史》
中說"其在包圍戰中,若見被圍者之勇抗,則開圍之面,而於被圍者下成行列時擊
之,有時佯敗誘敵來追,顧蒙古人武裝輕,各人有馬數匹,迨見敵騎疲憊之時,
則易馬追馳還擊,抑於退走時,展其兩翼,返而合圍敵兵之輕進者"。對蒙古騎兵
詐術之法,《事略》說:"或其兵寡,則先以土撤,後以木拖,使塵沖天,敵疑兵
眾,每每自潰。不潰則沖,其破可必"。又說:"或驅降俘,聽其戰敗,乘敵力竭
,擊以精銳"。還說:"才交刃,佯北而走,詭棄輜重,故擲黃白,敵或謂是誠敗
,逐北不止,衡其伏騎,往往全沒"。
有關蒙古騎兵之佯敗戰術,馬可波羅在《行記》中,也記下了如下內容:
"其作戰勝敵之法如下:此輩不以退走為恥,蓋退走時回首發矢射敵,射極准,敵
人大受傷。馬受訓練,往回疾馳。惟意所欲,雖犬亦不能如其迅捷,則其退走戰
亦不弱於相接戰。蓋退走時向追發者發矢甚多,追者自以為勝,不虞及此也。及
見敵騎死傷,則皆回騎,大呼進擊破敵。蓋彼等極驍勇耐勞,敵人見其奔逃而自
以為獲勝時,實不自知為敗亡之徵,而韃靼將乘勢回擊也。其用此法取勝之例不
少",所以在蒙古的歷史上,他們的統帥寧用詐術破敵,而不常使用兵力,他們並
不挾勇自負,及敵兵來追,則返而合圍之,而大獲全勝。
6.心理戰。蒙古軍西征時,採取順者生、逆者死的政策,收到了很大的效果。攻
取花剌子模的一些城市的時候就基本上沒有費太大力氣。特別是在花剌子模都城
玉龍傑赤被攻破後,更是給花剌子模的軍民心理上造成了極大的震懾作用。但是
攻擊宋的時候恰恰相反,所以蒙古及時調整政策,宣布"投降者不殺,協從者勿治
",進軍前進行瓦解,使得宋軍返而失去了士氣。
7.以戰養戰。蒙古軍隊長驅直達歐洲,戰線如此之長而且能取得勝利,主要就是
得利於他們的以戰養戰和得利於敵的政策,而且前面也講到了蒙古軍隊戰時跟隨
生產隊,此外蒙古人適合野外生外,《黑韃事略》中載:"食羊盡,則射野獸為食
"。
8.擒賊擒王。這是蒙古軍一個很重要的戰術思想,他們在戰略上側重於奪取敵人
生死攸關的戰略要地,辦法如下:長期圍困,迫敵求和,誘敵出城,回兵反擊,
再就是用運炮攻、水攻、火攻等強攻手段進行奪城。特別是花剌子模的玉龍傑赤
城之戰,被成為"當時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戰"。

下面再粗略講一下蒙古的陣法。
一是宿營。當蒙古軍駐營時,對營地之選擇,以及駐營之法,也尤為慎重。據《
事略》其營條下說:"其營必擇高阜,主將駐帳,必向東南,前置邏騎,韃語托落
赤(蒙古語又作喀喇赤-引者),分番警地(惟前面無軍營-引者)。帳之左右
與夫帳後諸部軍馬各歸頭項,以序而營,營又貴分,務令疏曠,以便芻秣。營留
二馬,夜不解鞍以防不測,營主之名,即是夜號。一營有警,則旁營備馬待追擊
,余營則整。整,不動也。惟哨馬之營,則異。於是主者據環兵四,表傳木刻待
夜邏,秣馬營里使無奔逸,未暮而營;其火謂之火鋪,及夜則遷於人所不見之地
,以防夜劫,而火鋪營則仍在於初營之所,達曉不動也"。

蒙古軍定營地,其所以選擇高阜,蓋因騎兵實施堅固之工事,通常甚感困難,所
以務必選擇高地,其堅固之地形地物,以發揮騎兵機動,快速之戰術。加以夜間
騎兵運用之效差,容易為敵所乘,所以營內外的防務周全,營外則哨騎(阿勒斤
赤)四布,以防敵人來襲;同時對於宿地采秘匿的手段,在日落前,位於一地,
怠日沒之後,方入於真正的宿營地。除此法之外,尚有偽工事、偽露營、偽燈火
、至敵人不易探知其營地;萬一有警,則利用其優越的地形及防備,互幫呼應,
在運動中一舉就殲。

二是布陣。蒙古軍之戰爭,最利於野戰,其戰術,古代兵家謂之"鴉兵撒星陣"。
據《事略》其陣下條說:"其陣,利野戰,不見利不進。動靜之間,知敵強弱。百
騎環繞,可裹萬眾;千騎分張,可盈百里。摧堅陷陣,全籍前鋒,袵革當先,例
十之三"。

又說:"凡遇敵陣,則三三五五四五,斷不簇聚,為敵所包。大率步宜整而騎宜分
,敵分立分,敵合立合。故其馳突也,或遠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
沒,來如天墜,去如電逝,謂之鴉兵撒星陣"。

又說:"其合而分,視馬棰之所向;其分而合,聽姑詭之聲,以自為號,自邇及遠
,俄頃千里;其夜聚則望燎煙而知。其所戰宜極寒,無雪則磨石而禱天"。
確實如此,平野之地,最利騎兵馳騁,分合迅速,所以騎兵常以其機動性,以疾
風迅雷之勢,出敵不意,一舉就殲。

三是破陣。全隊成魚鱗隊次,各戰列形成鷹翼,共慣用圍獵之戰法。先以探馬赤
軍(以托落赤、阿勒斤赤兩種騎兵組成探馬赤軍,由探馬赤指揮)為探刺先鋒,
勇氣邏騎(即托落赤)、哨騎(阿勒斤赤)之輕騎搜兵先導。次則前已出戰,需
援時,先出左翼之前衛,不足則蓋以左翼之前衛;若更大援軍,以右翼之半隊,
或其第一線及其左翼之半隊,或其第一線應戰。尚嫌不足,延以次到,如是推進
七次,乃至十三次之隊列,迨兩翼之部兵遣派既盡,而敵人未服,勝負未分,王
將即率本軍之中堅精騎,出陣台戰,以期必獲勝利。同時出翼後的騎兵(包括哨
騎,邏騎等先鋒探馬赤軍),由兩翼及背後包圍敵後,使敵處於四面楚歌之境,
這即是古代蒙古騎兵的統帥們為人類留下的偉大軍事藝術之一――成吉思汗魚鱗
陣。此外還有圍獵陣、屯田圍困法,可稱得上是古代的持久戰。

總之,蒙古兵之圍城戰術,範例甚多,只要蒙古兵圍攻一城,抱必勝之決心,雖
然其城如何堅固,難以遽下,亦必久圍,有達數年的,所以用各種戰術,誘敵出
城,及其破城。

蒙古(元)和南宋的戰爭也是曠日持久,蒙宋在滅金之後,由於南宋乘蒙古軍
北歸之際欲收復洛陽開封和商丘等地,結果蒙古以南宋撕毀協議,迅速南下攻宋
。主要分為幾個階段:一是戰略潰敗階段,1234-1251年,窩闊台和貴由時期,
南宋基本上都是每戰必敗,損兵折將;丟失了淮河廣大地區和四川北部的大部,
將南宋壓縮到長江;第二是從1251-1260年,處於戰略相持階段,這個時期,南
宋涌現出如孟珙、余玠、呂文德等名將,蒙古軍始終以攻滅四川然後順江而下為
戰略突破口,然而損失慘重,1259年釣魚城之戰,三次攻城未破,蒙哥反而染病
而亡,忽必烈匆忙與南宋講和,回去和阿里不哥進行汗位爭奪;第三階段是大舉
進攻階段,元朝軍隊採取漢降將的意見,將突破口定於襄樊,並最終通過襄樊之
戰一舉攻入南宋境內,1279年追宋帝於崖山,滅宋。

最後重點說一席蒙古軍隊為什麼能夠馳騁於13世紀的世界。
1. 蒙古有一個鞏固的大蒙古汗國和一整套完善的軍事體制,在後勤和征戰方面
均有相對之前草原民族極為先進的制度作為保障。
2. 蒙古有卓越的將領。特別是蒙古善於培養人才。成吉思汗時代,首先培養出
勒木華黎、孛斡爾出、孛斡爾忽,赤老溫,哲別、速不台、忽必來、者勒蔑等八
大將領,除了前面四個稱為四怯薛之外,後面四個人被稱為四大將,也叫四狗。
其中速不台和木華黎最為傑出。接著就是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術赤、窩闊台、察
合台、拖雷,其孫忽必烈,蒙哥,旭烈兀,拔都,甚至是降將張柔,史天澤之輩
,都是獨當一面的將才。
3. 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特別是騎兵制度。而且他們有著當時世界上最適合
征戰的軍政合一制度和參謀部以及世界上第一個炮兵團、速度最快的"箭速傳騎"
等等。
4.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他們千方百計利用各國各民族各派之間的矛盾,
以敵制敵。
5. 創造出了一套獨特的戰略戰術。前面也介紹到了。
6. 自然地理條件對於蒙古的有利方面表現的比較突出,特別是蒙古騎兵的機動
性非常強,使得蒙古軍隊在中亞西亞和北亞以及東歐的平原上非常容易行動並獲
取自身所需要的糧草等後勤供應。
7. 蒙古發展的環境決定了蒙古需要用軍事手段來獲取發展和拓展疆土。蒙古本
身弱小,如果想生存並發展,必須壯大自己,而壯大隻能通過軍事手段,又由於
周邊民族的沒落,給蒙古提供了一個快速擴張的機遇。
8. 成吉思汗各人的經歷和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蒙古走上對外戰爭和擴張的
道路,同時也是蒙古軍事策略和思想的重要來源和指導。
9. 蒙古人沒有選擇全部南下而是採取了兩面兼顧且以征西為主的策略,這使得
他們沒有將力量消耗在中原漢地。歷來的少數民族,一旦在發展初期全力南下,
最後不是被同化就是被耗盡實力,而蒙古恰恰沒有如此,這使得他們能在很短的
時間內實現對中原的佔領和對宋戰爭的勝利。蒙古開始曾經打算南下,但是發現
和宋耗會消耗很大的實力,所以及時採取了措施,挽救了他們的命運。

❸ 為什麼元朝蒙古的軍事實力這么強,現在卻這么弱-

1、當時的時期很好,阿拉伯被十幾個擁兵自重的將領分為了十幾個國中國···吐蕃也是四分五裂,至於中國,分為了西夏,後遼,金朝,南宋!後遼是個什麼鬼樣子,大叫都知道!西夏之所以滅亡,與其說是毀滅與蒙古的強大,不如說是毀滅與幾代皇帝錯誤的國策,以及最終的大地震等天災人禍!我們著重說一下金朝,因為金朝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了!(是指在全盛時期)但是,金朝最後的幾位皇帝是什麼水平?幼稚得可笑外加水平低劣兼極度弱智!那麼,世界上幾個強大的國家——中國地區國家,阿拉伯地區國家沒有一個強大的,都是腐敗至極四分五裂了的。
2、所謂的橫掃歐洲,也完全算不了什麼,當時的歐洲,說句實話,屁都不是,他們笨重的鎧甲完全擋不住來自於東方的復合弓!而他們的歐洲的弓箭還停留在最原始的單體弓的水平!正如《第九次崛起》的作者所說的一樣,拿著古代中國和西方比,本就是對中國的污辱!
3、蒙古軍是一支野蠻殘忍的軍隊,冷兵器時代是拼單兵實力的 蒙古當時擁有最強大的騎兵軍團 而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主要的 都是靠步兵 騎兵的沖鋒對步兵有強大的殺傷力 再加上靈活 反應速度快 軍隊調運快 等優點 死死的剋制了步兵 再加上蒙古人都是在馬背上生活的的 身體強悍 適合長途長時間作戰 此外蒙古人也擁有先進的火葯武器 火槍大炮對城牆起了強大的 破壞作用 從而彌補了騎兵攻城不利的弱點 這點可從蒙古大軍進攻歐洲可以看出 歐洲的城堡完全起不了作用 同時火葯武器也同時傳播到了歐洲 這又為 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添加了催化劑 至於後來蒙古的沒落 我們可以從二戰中 波蘭人用騎兵沖鋒德國的裝甲坦克可見一斑了
4、戰爭軍事勝敗的因素一般取決於:戰力、鬥志、戰術、謀略、武器、地形、後勤等這幾個基本因素。而在過去那個「冷兵器」的時代,尤其是12~14世紀,蒙古草原民族在上述的大部分因素都對歐亞大陸其它諸國家政權占據了絕對優勢,因而處於戰爭優勢,得以橫掃天下!而自近代以來,工業革命逐漸導致全世界范圍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大大推動了經濟、政治的全球勢力新格局,並且進入了海洋、天空、陸地立體化攻防的「熱兵器」軍事時代。而原本深居內陸的蒙古草原民族,卻在崛起之後的幾百年中因為各種因素逐漸喪失了原本對於周邊的優勢,轉為劣勢,甚至大部分人口也被周圍更強勢民族所瓦解同化,本身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水平遠遠落後於時代發展,故而現在很弱小了!

❹ 為什麼滿蒙的騎兵每次都讓明朝大軍全軍覆沒,但是卻打不過八國聯軍的幾千人。

清軍前期戰鬥力大,官兵齊心協力。而後期由於沒有敵人,清軍戰斗里漸漸衰退,列強打進來當然擋不住

❺ 為什麼元朝蒙古的軍事實力這么強,現在卻這么弱

要理解武器裝備的意義:
1、騎步之分
草原民族由於游牧,依據水草定居,放牧主要靠的是馬,所以騎兵為主,戰馬更加充裕,騎術也更加優秀(一如再蠢的人都會走路一樣,由於游牧民族幾乎每天都必須騎馬,哪怕是個傻子,騎個20年馬也是一流的騎兵,他們會騎馬就像會走路一樣重要)。
而中原王朝以農耕為主,除了少數喜歡騎術的人,基本上沒有人從小練習騎術,自然以步兵為主,貿然讓他們上馬,一個加速他們就會從馬上掉下來摔死給你看,戰場都不用上就死個稀里嘩啦。但如果不加速,遛彎速度的騎兵那還叫騎兵嗎?
2、騎步之分的影響:
最大的差異在於機動性。騎兵對抗步兵,特點就是可大勝難大敗,原因很簡單:打得贏,打;打不贏,跑。兵法上所謂「兵敗如山倒」,那是同機動性或者更高的機動性才能追殺殘敵連打帶消。
如果步兵為主的中原王朝取勝,2條腿的步兵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4條腿的草原騎兵揚長而去,指望步兵追上騎兵,那絕對是腦袋堵了。
反之,如果中原王朝的步兵失敗,難道2條腿的步兵還指望能夠從4條腿的騎兵手裡逃出生天嗎?一路追殺下來絕對一個不留的全部幹掉。
3、為什麼東方的蒙古比西方的游牧民族強:
東方的蒙古人一直都是面對當時科技最強勢的中原王朝,而中原王朝無論是強弩、連弩還是盔甲武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非常強的,這一方面敦促著蒙古人的軍事科技進步(不進步打不過啊……)。
同樣的,東方的兵法比西方也早(歐洲兵法的奠基人是熱兵器時代的克勞塞維茨,比孫子兵法大概晚了幾千年吧),這接觸多了,再不濟總會耳濡目染學會一些。
東方的特徵是國家大,戰略縱深也就比較大,更加重視戰略性的動作;而西方的國家普遍都是小國,因此主要集中於戰術,而蒙古西侵這種事情是超大規模軍事行動,自然戰略思想會很重要,它的對手沒有這個戰略思想,就會受制。
4、為什麼現在不行了:
A)進入熱兵器時代之後,騎兵第一波衰落是因為火炮和火槍:
騎兵再廉價,也比同樣數量的步兵昂貴,但是在火炮面前,只是被早期實心彈掃到,步兵還有可能只是受傷,爬起來還能接著打,仍然保持一部分戰鬥力,騎兵卻是必死無疑,只要戰馬倒地,上面的騎兵不死也是殘廢,而且動彈不得,完全失去戰鬥力。
而對於火槍,由於刺刀的關系,可以相當於既是最強的強弩(透甲),同時還是弱化版的長矛(密集刺刀陣的效果類似於槍陣),而眾所周知的,古代騎兵再屌也屌不到硬沖密集槍陣的地步,那是自殺。而很不幸的是,原本打弩兵拼著損失貼身肉搏的辦法在對抗火槍的時候失效了,因為弩兵密集陣列也是隨便沖,畢竟弩兵沒有近戰反騎能力,但火槍……你確定你是要沖密集刺刀陣嗎?感覺傷亡速度跟加速撞城牆差不多……
B)第二部衰落是因為機槍、機械化、坦克等出現:
機槍的出現造成超強的熱兵器火力,據守的狀態下對於騎兵的殺傷力不亞於硬沖槍陣,而且代價更少,人數更少;
騎兵最大的優勢在於機動性,4條腿比2條腿快,但是再快也快不過輪子,在機械化步兵出現之後,騎兵悲劇了;
而隨著坦克的出現……你不覺得坦克打騎兵就跟打孫子一樣么……
C)游牧民族在兵種、機動性上沒有了優勢之後,剩下的就只是人口的劣勢了。特別是蒙古,東方都游牧民族人口遠遠少於農耕民族,這帶來的是工業化能力不足、兵力不足。
如果論國力的生產能力,例如同樣是坦克,如果中國造了1000的話,外蒙恐怕連100都沒有。絕對的數量優勢+質量上沒有劣勢,那就是絕對的勝負。二戰的時候美國就教育過德國,什麼叫生產了29萬6千架飛機讓魯爾工業區從地圖上消失,什麼叫20萬人欺負3萬人還要先出動2800架飛機炸個稀巴爛,在這種靠著有錢硬吃對手的戰爭中,什麼裝甲王牌都是假的,都只能被對手用錢砸死。

❻ 滿清後期為什麼沒有重建滿蒙自己的軍事力量

一直在努力建立,只是花了N多銀子,效果寥寥。


滿清後期建設滿蒙軍事力量用了很多心思

以蒙古騎兵為主的滿蒙騎兵,是滿清自咸豐時代就花費巨資建立的軍隊,主要由僧格林沁指揮。為了建立這只軍隊,滿清政府付出了巨量的金錢,而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戰鬥力非常可憐--------打順風仗還可以,敵人稍微強硬點就灰溜溜了。

而僧格林沁的滿蒙騎兵,在太平天國覆滅後,被得到太平天國敗兵加強的捻軍在高樓寨之戰殲滅,從此滿蒙騎兵就徹底消失了。

非常關鍵的一點是,滿蒙騎兵實在太花錢了,養這只滿蒙騎兵花的錢,足夠養數量至少20倍,戰鬥力至少60倍的其他軍隊。

最關鍵的是,僧格林沁的軍事才華只能算得上垃圾,但是在當時的滿人、親信蒙人中已經算是絕世奇才了。而僧格林沁高樓寨被殺後,滿清高層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個稍微靠譜點將領了。

當然,敬愛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又花了很多錢,提拔了很多很多滿人、親信蒙人中的人才、將才、帥才,給這些人才將才帥才大把大把銀子,大大的權力,讓他們建立以滿蒙人為主體的精銳部隊,並得到了當時漢族清流的大力支持。、

結果?結果這些滿蒙人才、將才、帥才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玩了八大胡同的姑娘還玩相公,把北京相公的價錢炒的比姑娘還高。

軍隊,滿蒙軍隊在哪?在賬本上啊!在花名冊上啊!!!

❼ 為什麼南宋打不過蒙古原因是軍事實力差距嗎

在很多人印象中,南宋軍事實力羸弱,所以最終被蒙古人滅國實屬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事實真相卻並沒有那麼簡單。蒙古帝國的實力在當時雖然如日中天,但也不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比如在征服高麗的過程中,蒙古人前後花了數十年時間,最後才勉強迫使高麗國王接受了蒙古帝國的宗主國地位。

另一方面,南宋也並非弱不禁風,一座小小的合州釣魚城就成功阻擋住了蒙古大軍的主力部隊,最後連帝國大汗蒙哥也喪命於此。因此,蒙古和南宋雙方的實力對比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誇張。那麼問題來了,南宋為什麼打不過蒙古呢?

當忽必烈下令對南宋發起全面戰爭的時候,南宋內部卻陷入了無止境地紛爭之中。在大敵當前的局面下,這種內耗所產生的破壞作用又被加倍放大了。

在蒙古人長達十幾年的侵略戰爭中,南宋內部因意見不統一導致長期處於被動防守狀態。雖然南宋軍民抵禦外敵的決心令人欽佩,但最高統治階層舉棋不定的決策卻多次錯失戰機。而一些南宋將領在對朝廷失去信心後,選擇了投敵叛國,這更是給風雨飄搖中的南宋朝廷予以致命打擊。最終,當蒙古人在丁家洲戰役中擊敗賈似道率領的十三萬宋軍後,南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末路。

❽ 在元代滅亡後,蒙古族為什麼快速的衰落了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大統一王朝,雖然蒙古族曾經橫掃亞歐大陸,但是元朝滅亡之後,蒙古很快衰落了。要知道元朝的統治其實並不是很長,為什麼蒙古族衰落得如此之快呢?其實我覺得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他們的後代變得驕奢淫逸了;第二個,周圍的民族忌憚蒙古;第三個,滿人的麻痹。

第三個,滿人的麻痹;滿族人為了能夠麻痹蒙古人經常會和蒙古人聯姻,但是這個時候的滿族人已經開始慢慢崛起了,而且滿族人也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對戰游牧民族,所以蒙古很難佔到優勢。

❾ 南朝時期,軍事實力為什麼一直在下滑

而剩下一部分堅守的寒門之士也仍然不被重視,朝堂上也沒有什麼話語權,只有華而不實的名門子弟在朝為政,他們缺乏憂患意識,不能提出正確的見解;他們缺乏道德感,貪污腐敗之風盛行。

他們只會紙上談兵,並且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得這些名門子弟對武官更是不屑一顧,無形之中的嫌棄和壓力更會導致很多想要從軍之人選擇放棄,從事文職,武官數量嚴重不足,另外,將士體質也在不斷下降,如此一來,南朝軍事一定是會下滑的。

❿ 元朝滅亡後,蒙古部落為什麼會迅速徹底的衰落下去

首先是因為蒙古諸部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了,其次是黃教傳入對蒙古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後是因為黃教蒙古人開始固定安家,不游牧了,以晉商為代表的漢族經濟就慢慢滲入侵蒙古部落,在這三個大原因之下,蒙古部落是必然會迅速徹底的衰落下去的。

最後一個大原因是建了大量的寺廟,蒙古人都固定居住下了,就需要買東西物資之類的,這個時候漢人商人就跑過去做生意,還放高利貸,慢慢蒙古人就掉入循環在還債中,哪裡還有心思搞經濟,自然就慢慢衰落下去。

閱讀全文

與滿蒙軍事實力為什麼衰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