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太平洋戰爭前美日兩國國力對比,日本瘋了嗎為
不是日本瘋了,是日本被逼瘋了!
1940年,美國開始對日本軍事禁運,並強硬表示,日本要想獲得美國的戰略物資,必須完全退出中國,放棄在中國的一切佔領,恢復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水平。這是日本不能接受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美國不給日本戰略物資,日本急需的鐵礦石、石油、橡膠、錫等只有兩個來源,一個是蘇聯,一個是南洋(現在叫東南亞),因為日本在和蘇聯較量後無法撼到蘇聯遠東,只能選擇南下南洋。
但是這個時候,美國控制了日本南下南洋的咽喉菲律賓,日軍不把美國搬掉,就無法下南洋,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偷襲珍珠港,並於當日和次日(1941年12月9日)摧毀了美軍在菲律賓陸地上的一半重型轟炸機和1/3以上的戰斗機,為登陸作戰創造了條件,但美國亞洲艦隊的基本兵力駐菲律賓南部基地得以倖免。同日,日軍一部攻佔呂宋島以北的巴坦群島。日軍奪取了制空權後,乘呂宋地區幾乎沒有艦隊之機,派先遣部隊第48師田中支隊和菅野支隊(共約4000人)自12月10日起開始分別在呂宋島北部的阿帕里和維甘登陸並佔領機場。1941年12月12日,日軍第16師木村支隊(約2500人)在呂宋島南部的黎牙實比登陸,佔領機場並進一步擴大戰果。自11日起,第5飛行集團逐漸轉移到呂宋島已佔機場,掩護地面部隊登陸和發展進攻。17日,美軍僅剩的17架B-17轟炸機撤到澳大利亞。從此,日軍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權。1941年12月22日,日軍第48師主力在呂宋島西岸林加延灣登陸。24日,第16師在呂宋島東南部拉蒙灣登陸。至此,登陸日軍形成南北夾擊馬尼拉、圍殲美菲軍主力的有利態勢。26日,呂宋島守軍奉命撤往巴丹半島預設陣地和科雷希多島,准備長期抵抗。日軍從南北兩面進逼馬尼拉,但未能切斷美菲軍撤向巴丹半島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軍佔領馬尼拉,並以一部兵力佔領甲米地和八打雁。戰役的主要目的業已達到。日軍還在棉蘭老島和霍洛島上陸。呂宋島上的美菲軍隊(79500人)撤向巴丹半島。
日軍認為菲律賓作戰大局已定,將海軍主力和第48師調往荷屬東印度,將第5飛行集團主力調往緬甸,而僅以第14集團軍的剩餘兵力清剿呂宋島。1942年1月9日,日軍開始進攻巴丹半島,遭頑強抗擊。美菲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交戰中,木村支隊被圍,前來救援的日軍被殲1個營。1月底,日軍因傷亡嚴重喪失攻擊力,被迫轉入防禦,戰局一度陷入膠著狀態。1942年3月中旬,麥克阿瑟轉赴澳大利亞,留守美菲軍由溫賴特少將指揮。日軍得到第4師增援後實力增強,並以航空兵和炮兵轟擊美菲軍陣地。1942年4月3日,日軍以第4師、第65旅為主力對巴丹半島再次發起進攻。雙方在叢林中展開殊死戰斗。美菲軍既無援兵又缺補給,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巴丹半島守軍7.5萬人(其中美軍9300人)於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軍戰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聖費爾南多,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史稱「巴丹死亡行軍」。
日本搞定了菲律賓,然後就南下南洋,佔領了幾乎整個東南亞地區。從而獲得必須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如果美國對日本早一點禁運,日本也許無法發動對中國的全面戰爭,七七事變也許就不會爆發。在日本侵華的問題上,美國是名符其實的幫凶!
Ⅱ 太平洋戰爭日美軍事力量對比
太平洋戰爭實錄 (2003)故事梗概
珍貴歷史黑白記錄片《太平洋戰爭實錄》--值得你收藏 嘔心瀝血歷史巨制。人類戰爭史中最慘烈的海空大戰。最權威的歷史文獻,最珍貴的拍攝片段,最真實的戰事記錄,最全面的影視資料。太平洋戰爭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空大戰。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作戰區域北至北極圈內的阿留申群島,南至赤道附近的新喀里多尼亞島,西至中國及南洋諸島國,東至美國西部沿海,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戰場。這場戰爭歷時三年零九個月,造成的傷亡和損失難於作出確切統計,僅美國、日本、中國三國,軍隊和平民的傷亡就不少於五千萬人。 太平洋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是民主力量與法西斯勢力在全球最廣闊海域的海空大沖撞其驚天動地的氣勢堪稱戰爭史上的絕筆。本片全部使用珍貴祥實的史料,把它的全部過程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您的面前。
1、旅順口:日俄戰爭 2、上海:中日會戰 3、諾門坎:蘇日交鋒 4、珊瑚海大戰 5、中途島大戰 6、珍珠港 7、瓜島 8、新幾內亞島 9、阿留申群島 10、塔瓦島 11、馬紹爾群島:突破外環防線 12、馬里亞納環礁:突破內環防線 13、帛琉島:計劃外的惡戰 14、菲律賓:萊特灣大海戰 15、琉璜島:踢開天皇之門 16、沖繩島:鐵血台風 17、緬甸:野人山反攻 18、提尼安島:目標東京 19、廣島:天罰之火 20、東京灣:戰幕垂落
Ⅲ 二戰美日實力對比(詳細一點)
首先,論經濟工業,美國遠遠高出日本,1939年,美國的工業佔世界39%,而日本僅佔4%,我們可以舉個列子,假如美國一年造39000輛坦克,而日本僅是4000輛坦克,這一對比數量近日本的10倍,經濟,美國人均收入是日本7倍,1941年前的美國軍事實力並不是很強大,除了美國的海軍,日本的海軍在戰前實力排第三,海軍總噸位是美國的70%,在太平洋戰爭報發時,由於美國把更多的兵力都投入了歐洲和大西洋,可以去搜索太平洋戰場和先歐後亞,美國太平洋艦隊被重創時並沒有得到支援,美國在太平洋只是防禦部隊,因為日本在中途島海戰,美國以少勝多,結果美國在太平洋的防禦反而成了進攻,就像一戰時期德國在東線同俄軍一樣,首先,二戰時日本傷亡80%來自於太平洋美軍造成,但是其兵力有60%被拖在中國,也就是說,日本還有實力,因為戰前美國在太平洋的軍隊本來是要用來防禦,等打敗德國再來打日本,所以1941到1945年日本的實力並沒有很大的下降,這也是美國為什麼要投原子彈,當時德國已經投降,對於軸心國來說,德國的失敗就是軸心國一切的失敗,這個也可以明白為什麼美國要先打敗德國,因為打敗德國,對於日本,他有可能就投降了,但是事實上日本做好了戰爭到最後,如果美軍登陸日本作戰,美軍加蘇聯和盟軍的傷亡可能會付出100萬人,所以美國投了原子彈,如果沒有原子彈,日本也不會那麼容易投降,至少會堅持到1945年12月甚至1946年,日本如果美日實力對比,日本並不是一個等級,這沒錯,但是很多人都不理解,既然日本知道同美國的差距,為什麼還要去惹他,現在可以告訴你一個答案,因為有德國,日本知道憑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打敗美國,1940年,德國佔領了西歐,這就極大的刺激了日本對美國發動戰爭的野心,同時,日本知道,美國也不會把主力來對付他,日本在開戰前可能就已經猜出美國會先歐後亞,日本知道這對德國是不利的,但是誰會去想這個,日本只為自己,而且美國參戰只是時間問題,日本為美國的更早參戰提供了借口,我看過一個資料,德國沒有日本,但他依然很強大,但是日本沒有德國,他卻堅持不了多久,這個搜索先歐後亞就可以查到,德國的失敗,義大利的奔潰,日本的失敗必將到來,所以日本為什麼敢去惹美國,說白了,日本偷襲珍珠港就是為美國打德國提供了借口,日本法西斯的實力在二戰一直都沒有被消滅光,假如美國全力對付日本,我敢說,日本最多堅持到1942年
Ⅳ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日海軍力量對比
《華盛頓海軍條約》(《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是於1922年2月6日由美、英、法、意、日五國在華盛頓簽訂的關於限制海軍軍備的條約。條約的有效期到1936年12月31日為止。條約主要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之比為5:5:3:1.75:1.75。
1941年(昭和16年),大日本帝國海軍擁有了十艘戰列艦,十艘航空母艦,三十八艘重型和輕型巡洋艦,一百十二艘驅逐艦,六十五艘潛水艇和其它艦艇。
Ⅳ 太平洋戰爭雙方兵力對比是怎樣的
太平洋戰爭雙方兵力對比
太平洋戰爭雙方兵力如何?太平洋戰爭是發生在二戰期間的一場重要的戰役,以日本偷襲美軍珍珠港為起點,以日本獻上無條件投降書為終點。這場戰役總共持續了三年零八個月,雙方共計上陣兵力六千萬人,並且由十五億人受到戰爭的牽連
1942年8月,美海軍陸戰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
太平洋戰爭的戰場范圍很大,包括了太平洋、東亞、印度洋等地區,這場戰斗開始於1941年12月7日,起因是軸心國日本隊美軍的珍珠港進行了偷襲,最終使得共計三十七個國家參加了這場戰役,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投降,才終結了這場戰役。
太平洋戰爭時期,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總共出動了將近六千多萬的戰力,戰爭涉及人口多達十五億,因為其破壞之大,所以這場戰役有著難以進行詳細統計的具體損失與傷亡。在這將近三年零八個月的時間里,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進行了血與火的交換,最終在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情況下終結。當時在日本控制下的偽滿洲政府也是日軍實力的一部分,因此中國的汪精衛政權是站在日本軸心國立場上的,但是除此之外的中國勢力,包括國民黨和共產黨等黨派,多數是站在同盟國立場上的。因此盡管太平洋戰爭發生在太平洋周圍,中國土地上也不可避免地開展了小型的「太平洋戰爭」。
在這場戰斗中,美國首次使用了原子彈,對日本國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這也是日軍之後無條件投降的原因之一。太平洋戰爭的勝利對日後太平洋周邊國家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Ⅵ 太平洋戰爭美國和日本的實力差距有多大
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日兩國的實力差距僅用七個字便可以概括:「炸航母and憋航母」。
通過太平洋戰爭,我們應該可以對當年的抗日戰爭有一個更清楚的認知,在日本與中國之間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日本竟然還能向太平洋投入二十九艘航空母艦。
很多學者都認為,如果日軍將百分之百的軍事實力投入到中國戰場,或者說沒有太平洋上美軍的牽扯,那麼八年抗日很可能會被改寫為十八年,甚至更久……
Ⅶ 中途島海戰中,美日雙方的兵力各有多少
美國有兩個特混艦隊,總共3艘航空母艦,13艘巡洋艦(9艘重巡、4艘輕巡),28艘驅逐艦,25艘潛艇,艦載機230架,岸基飛機120架。日本總共動員了8艘航空母艦,11艘戰列艦,23艘巡洋艦(13艘重巡、10艘輕巡),65艘驅逐艦,21艘潛艇,艦載機396架,岸基飛機214架,但日本的計劃過於龐大復雜,真正在中途島第一線作戰的有2個編隊,一是由南雲忠一率領的航母第1機動編隊,下轄主力航母4艘(赤城、加賀、飛龍、蒼龍),艦載機266架,戰列艦2艘,巡洋艦2艘,12艘驅逐艦。二是負責佔領中途島的編隊,下轄輕型航母艦1艘,水上飛機母艦2艘,艦載機23架,水上飛機40架,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8艘,驅逐艦11艘,掃雷艇4艘,以及運輸船12艘,運載地面部隊5800人,負責在中途島登陸。
Ⅷ 二戰時美日兩國的海軍實力對比怎樣
二戰美日海軍實力是分階段的,前期,日本海軍絕對優勢,不論航母,戰艦,飛機等具備壓倒性優勢!然而中途島海戰後,美日海軍實力發生轉變。。
Ⅸ 「太平洋戰爭」日美雙方實力航母各多少艘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海軍的實力大約是美國海軍的七成,但考慮到美國海軍是兩洋艦隊,在太平洋大家的實力基本相當。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海軍擁有航空母艦7艘。日本海軍擁有航空母艦10艘。美國海軍擁有的7艘航空母艦是「蘭利」號(CV-1)、「列剋星敦」號(CV-2)、「薩拉托加」號(CV-3)、「大黃蜂」號(CV-4)(剛下水)、「約克城」號(CV-5)、「企業」號(CV-6)和「黃蜂」號(CV-7)(在歐洲)。
日本海軍當時擁有「赤城」號、「飛龍」號、「蒼龍」號、「加賀」號、「翔鶴」號和「瑞鶴」號6艘大型航空母艦,以及「龍驤」號和「、祥鳳」號等4艘輕型航空母艦。
Ⅹ 美日太平洋戰爭裝備實力對比。
大平洋戰爭爆發前:
開戰以前,珍珠港被日本向太平洋擴張的」眼中釘,肉中刺」.
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駐扎在珍珠港,是日本南下的最大阻礙,要取得太平洋的海空優勢,必須除之而後快:
戰列艦 加利福尼亞號、俄克拉何馬號、西弗吉尼亞號、亞利桑那號 馬里蘭號、田納西號、內華達號、賓夕法尼亞號 8艘,2艘航空母艦 另有3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以及3艘其它艦只,
10餘艘其他大型艦只、20餘艘中小型艦艇,美機約400多架.
在偷襲珍珠港中除了航空母艦外出執行任務,其他的海空軍受到毀滅性打擊,8艘戰列艦全部被擊沉,損失飛機300多架.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美國強大工業生產機器開始運轉------------
美日兩國的國力和軍事力量的對比。
1941年太平洋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90億美元,美國是2000多億美元。日本年產鋼580萬噸,年產彈葯可達50萬噸,美國產鋼3300多萬噸,工業潛力再開展前卻沒有激活.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近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參戰方美國
中華民國
英國
蘇聯
澳洲
荷蘭
紐西蘭
菲律賓日本
滿洲國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22px 汪兆銘政權
泰國
越南帝國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緬甸國
自由印度指揮官羅斯福
史迪威
麥克阿瑟
恩斯特·金恩
切斯特·尼米茲
威廉·海爾賽
斯普魯恩斯
法蘭克·傑克·弗萊徹
蔣中正
孫立人
李宗仁
白崇禧
邱吉爾
阿奇博爾德·韋維爾
蒙巴頓
威廉·斯利姆
史達林
瓦西列夫斯基
約翰·卡廷
托馬斯·布蘭梅
海因·波登東條英機
永野修身
山本五十六 ??
小澤治三郎
杉山元
山下奉文
岡村寧次
寺內壽一
本間雅晴
愛新覺羅·溥儀
德王
22px 汪兆銘
22px 陳公博
鑾披汶·頌堪
保大帝
勞威爾
巴莫
錢德拉·鮑斯日軍與盟軍於當地的軍事實力比較: 日本盟軍軍機數量比例可以隨時調遣:
700架陸軍飛機
480架海軍飛機菲律賓:307架飛機
緬甸:37架飛機
馬來亞:158架飛機
荷蘭:144架飛機主力艦比例10(10艘航空母艦)11(3艘航空母艦)士兵人數南方作戰中,動用約11個師英國殖民地:共134,000人
菲律賓:140,000人
荷蘭:65,000人訓練程度接受完整軍事訓練,對夜戰、叢林戰均有應變措施。陸軍士兵與軍機駕駛員均累積大量對華作戰經驗。荷蘭與菲律賓兵力中,分別有4萬和11萬士兵由當地民兵所組成;英國則很多都是印度新兵組成,且缺乏印度指揮官。裝備比較日軍裝備性能優異的零式戰斗機、坦克以及適合作戰地形的裝備,海軍軍艦性能也優於當地盟軍。馬來半島士兵缺乏坦克且作戰服裝不適合叢林戰。盟軍飛機多屬舊式飛機,作戰航程、速度和武裝均遜於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