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軍事領域是現代科技的集大成者
軍事科技包含工業設計,航天,信息技術,空氣動力,機械動力等各門學科,以及需要團隊的版創新權精神,如:研發新一代無人機,開始階段需要設計並進行空洞實驗,之後再進行研發製造並在計算機上控制無人機試飛,再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最後批量生產,所以說軍事科技是現代科技的集大成者。
⑵ 為什麼說軍事科學是存在的
軍事科學貫穿於整個人類發展,軍事科學是存在的
軍事版科學military science研究戰爭的本質和權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准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戰爭起源於原始社會,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帝國主義時期,戰爭的范圍空前擴大,手段也空前殘酷。各個階級、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以及各政治集團為了准備戰爭和爭取勝利,竭力探索戰爭的規律,研究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步形成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軍事科學體系!
⑶ 如何理解軍事科學的性質
軍事科學的根本任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透過極其復雜的戰爭現象,探索戰爭的性質和規律。戰爭性質主要指它的社會政治性質,如正義的、進步的戰爭,或非正義的、反動的戰爭;為人民利益而進行的戰爭,或反人民的戰爭。此外,戰爭還有它的規模、持續時間和武器裝備、作戰方法等方面的性質,如世界戰爭或局部戰爭,持久戰爭或速決戰爭,核戰爭或常規戰爭,正規戰爭或游擊戰爭等。戰爭規律是戰爭的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在敵對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戰爭性質、國際關系等客觀條件的基礎上通過戰爭實踐而形成和發展的。戰爭規律,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是可以認識的。只要對上述各種因素和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就可以找出戰爭內在的規律,從而預測戰爭的發生、發展及其特點,提出准備與實施戰爭的原則和方法。
軍事科學是具有特定范疇的獨立的科學。它以戰爭為研究對象,而戰爭有自己的內涵和規律,如戰略的、戰役的和戰術的規律,等等。同時,戰爭是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是敵對雙方力量的總較量,戰爭的准備與實施涉及各個方面,需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種有關的知識,還需要哲學所闡明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也往往先應用於軍事;所以軍事科學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
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而戰爭又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內關系整個社會生活的特殊社會活動形態,因此軍事科學屬於社會科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自然科學的許多成就,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尤其是軍事方面。軍事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軍隊的編成和作戰方式以及戰爭的勝負,除了人的因素以外,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武器裝備和技術的水平。因此,軍事技術,包括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維修等,也是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武器准備和技術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但是一切軍事技術都是為戰爭的政治目的服務的,它並不影響軍事科學的本質屬性和屬於社會科學范疇。戰爭規律是客觀存在,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但它又是通過進行戰爭的敵對雙方的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人們由於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對戰爭規律的認識和應用也不盡相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任何國家的軍事科學研究,都必然要遵從本國的政治並為其服務。不同國家的軍事科學,由於受本國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狀況和歷史傳統、地理環境等的影響,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徵。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上各方面的斗爭異常劇烈,世界各國日益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加以現代軍事技術的突飛猛進和軍事學術的廣泛交流,使軍事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受國際和世界的影響。然而,它的階級性和民族特徵卻絕不會因此而消除。
目前世界上還有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還有階級,局部戰爭一直連綿不斷,世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但是制止戰爭的力量也在增長,斗爭將是長期的,因而軍事科學也將繼續不斷發展。將來,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消除了戰爭的根源,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軍事科學也將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⑷ 軍事學是屬於社會科學還是屬於自然科學為什麼
是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是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的任務是研究與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回及其發答展規律。社會科學所涵蓋的學科: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新聞學等~~~
社會科學的各種學說一般屬於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的范疇,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中它們一般具有階級性質~~~
在現代科學的發展進程中,新科技革命為社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的趨勢日益加強~~~
⑸ 軍事科學的性質是什麼
軍事科學是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准備與實施的科學。
戰爭專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屬歷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原始社會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的暴力沖突,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初始時期。幾千年來,戰爭綿延不斷,愈演愈烈。
軍事是以准備和實施戰爭為中心內容的社會活動。軍事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
戰爭是客觀存在的,尤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人們為了指導戰爭順利進行,不斷總結戰爭實踐經驗,探索戰爭的客觀規律,尋求克敵制勝的手段和方法。軍事學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
軍事科學是具有特定范疇的獨立科學。它以戰爭為研究對象,而戰爭是有自己特殊的內涵和規律性的。同時,戰爭是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是敵對雙方力量的總較量,戰爭的准備與實施涉及各個方面,所以軍事科學又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學。
⑹ 學習軍事科學的重要
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准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戰爭起源於原始社會,經歷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帝國主義時期,戰爭的范圍空前擴大,手段也空前殘酷。各個階級、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以及各政治集團為了准備戰爭和爭取勝利,竭力探索戰爭的規律,研究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使用,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步形成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與軍事科學
戰爭與軍事 戰爭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原始社會晚期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的暴力沖突,可以看作是戰爭的初始形態。這種部落戰爭主要是為了爭奪生存條件而引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財產、階級的出現,戰爭的性質逐漸發生變化。進入階級社會後,戰爭便成為階級與階級、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矛盾斗爭的最高形式,成為政治的繼續。只有全世界實現了共產主義,階級和國家消亡了,戰爭才會消亡。
軍事 軍事是以准備和實施戰爭為中心的社會活動。諸如武器力量的組織、訓練和作戰行動。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和使用,戰略戰術的研究和應用,戰爭物資的儲備和供應,國防設施的計劃和建造,後備力量的動員、組織和建設等,都屬於軍事的范疇。軍事不是孤立的活動,它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以及意識形態等各個方面,既受這些因素的制約,又對它們發生不同程度的作用。
軍事科學的任務和性質 軍事科學的根本任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透過極其復雜的戰爭現象,探索戰爭的性質和規律。戰爭性質主要指它的社會政治性質,如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或進步的、反動的戰爭等。此外,戰爭性質還有它的規模、持續時間和武器裝備、作戰方法等方面的性質。戰爭規律是戰爭的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而戰爭又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內關系整個社會生活的特殊社會活動形態,因此軍事科學具有綜合性和鮮明的階級性。自然科學的許多成就,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軍事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維修等。世界上局部戰爭一直連綿不斷,世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制止戰爭的力量也在增長,斗爭是長期的,軍事科學也將不斷發展並日益完善。將來,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消除了戰爭的根源,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軍事科學也將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古代軍事學
在世界古代歷史上,中國的軍事學曾在許多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很早就出現了金屬兵器和戰車,建築了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古代防禦工程體系萬里長城;火葯、指南針的發明和火器的創制,也在世界軍事史上有深遠的影響;中國還涌現了許多傑出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技術專門家;此外,中國最早創立了較系統的軍事理論,從先秦到清代前期,先後有2000多種兵書問世,並留下一些有價值的軍事歷史、軍事地理著述,編纂了卷帙浩繁的軍事類書。古代西亞和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如埃及、波斯、希臘、羅馬等,在軍事學方面也有各自顯著的成就。
兩次世界大戰與帝國主義軍事理論 為適應帝國主義國家推行海外擴張政策的需要,出現了各種帝國主義軍事理論。如美國的A.T. 馬漢在其著作中提出了海權論。主張建立並運用強大的海軍和其他海上力量,去奪取制海權,控制海洋,進而實現國家的戰略目標。德國的A.von施利芬繼承了克勞塞維茨和H.K.B.von毛奇的軍事思想,主張速決戰。他根據德國的戰略地位,提出了在東、西兩面作戰的戰爭計劃,成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略指導的基本依據。法國的F.福煦預測未來的戰爭將是短暫的,其進程將是激烈而快速的。他認為只有戰斗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在戰爭中軍隊行動的快速性、積極性、高度紀律性和節約兵力等都具有重大意義,而指揮是否得當則是決定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戰後新式武器的發明、應用和不斷完善,大大推動了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發展。義大利的G.杜黑提出「空中戰爭」理論,認為空軍應是未來戰爭的主要的和決定性的工具,依靠空軍奪取制空權並實施空中進攻,即可摧毀敵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抵抗而保證戰爭取得勝利(見空中戰爭論)。
英國的J.F.C.富勒提出的「機械化戰爭」理論 ,法國的C.戴高樂提出的「職業軍隊」理論和德國的H.von澤克特提出的「小型軍隊」理論,都主張依靠少數精銳的職業軍隊,使用坦克和飛機等新式武器來取得戰爭的勝利。法國的H.P.貝當提出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的理論 。德國的E.魯登道夫提出了「總體戰」理論,認為現代戰爭將是全面戰爭,既要殲滅敵人的武裝力量,又要無情地打擊敵國的工業目標和居民,戰爭進程將是閃電式的,力求速戰速勝。這些理論適應了帝國主義國家統治階級對外擴張,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他們由於主觀片面地誇大某種新式武器或某個軍種、兵種的作用,往往得出錯誤的結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資產階級的軍事科學再一次經受實踐檢驗並得到新的發展。在戰爭中,大兵團作戰的組織指揮和軍種、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戰役理論和合同戰術得到較全面的發展。由於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技術兵器數量多,物資消耗成倍增長,軍事對經濟的依賴更大,軍事經濟理論進一步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促進了軍事運籌學的產生。導彈、原子彈等的研製成功和使用,標志著一個新的軍事技術時代的開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也得到新的發展。
中國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科學(1840~1949) 西方資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引進 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加緊侵略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夕,兩廣總督林則徐開始搜集外國軍事資料,研究敵情,提出組織民眾,軍民配合,沿海各省協力籌防和以守為戰,以逸待勞,在近海和陸地殲敵的抗英方針。戰後,魏源等有識之士,總結和吸取了清軍戰敗的教訓,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造戰艦、制槍炮、練精兵、翻譯西方軍事科技書籍。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王朝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在半個世紀中,先後開辦了江南製造局 、福建船政局 、漢陽槍炮廠等30多個軍工廠(局),仿製西方槍炮彈葯,建造蒸汽艦船,初步建立了近代軍事工業體系,在沿海建設了部分基地和要塞。陸軍幾經變革後,按步、騎、炮、工、輜等兵種編組成新式陸軍。先後創辦了船政學堂、水師學堂、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講武堂及各種專業學堂等70多所軍事學校 。
翻譯和編著了《戰法學教科書》、《戰術學》、《防海新論》、《火器真訣》、《兵學新書》等多種軍事書籍,從各方面介紹西方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術。近代軍事科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清軍愛國官兵運用這些成果,取得了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在鎮南關大捷、摩天嶺阻擊戰、黃海海戰、天津保衛戰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但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思想和根本制度,仍然是封建主義的、腐朽沒落的,所以,並未能挽救清王朝的失敗。
辛亥革命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軍事科學 中國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後對軍事問題發表過許多精闢的見解,指導了當時的革命戰爭和軍事建設。他所領導的革命政府曾組建了廣東艦隊和中山航空隊,開辦了廣東海軍學校和航空學校,又創建黃埔軍校,並以軍校畢業生為骨幹,建立了國民革命軍。中國大革命時期的軍事學術,受到了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影響,從而為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創造了條件。
在此期間,北洋軍閥政府擴建陸、海、空軍,按西方操典進行訓練,並以原來清王朝的軍事學堂為基礎,建立了一些軍事學校。其中影響較大的是保定軍官學校。由於進步思潮的影響,該校不少畢業學生後來也參加了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軍工作,有些人成為軍事領導人和骨幹,有的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7~1949年,國民黨政府建立了軍事統率機構,以及陸、海、空三軍和炮兵、裝甲兵等特種兵部隊,開辦了相應的軍官學校,先後組織翻譯了日、德、意、英、美等國的許多軍事著作,把外國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同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的治軍作戰思想摻雜混用。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一些愛國將領和軍事理論家也著書立說,介紹軍事科學研究的成果,傳播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外來侵略的思想。如蔣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國防論》一書中,提出長期抗戰的主張;楊傑在《國防新論》和《軍事與國防》等書中,對當時的國防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探討和論述。
無產階級軍事科學
建設無產階級軍隊原則 列寧創建了俄國工農紅軍。他指出紅軍建設必須加強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教育;通過政治委員、黨支部和加強政治工作,實現無產階級政黨對軍隊的領導;培養無產階級優秀分子成為軍隊的骨幹,合理利用舊的軍事專家;實行一長制;強調軍隊中必須有最嚴格的紀律,覺悟和紀律是軍隊力量的源泉;認真學習軍事,加強軍事訓練;掌握科學技術,建設現代化的軍隊。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列寧認為,戰爭是對每個民族的全部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全面考驗。他要求實現全民武裝,動員全民參戰,廣泛開展人民戰爭。列寧提出除了學會進攻之外,還必須學會防禦和必要的退卻。他認為在決定時機和決定地點擁有壓倒優勢是軍事勝利的規律;要求實現統一指揮,集中管理;加強軍事科學研究等。十月革命後,列寧採取了靈活的策略,保衛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接著又領導蘇維埃俄國軍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白匪軍的武裝叛亂,使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鞏固,同時豐富和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和伏龍芝等在進行軍事改革的同時,加強軍事科學的研究工作。隨後斯大林又同伏羅希洛夫、圖哈切夫斯基等蘇軍領導人一起,為加強蘇聯的國防建設和戰爭准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斗爭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
國防建設學說 斯大林要求「要在國內創造一切技術上和經濟上的必要前提來最大限度地提高國防力量」。在軍隊建設上,要求保持並鞏固紅軍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特點;同時指出,使紅軍擁有精良的武器裝備是戰斗實力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的方針,建立了可靠的戰略後方工業基地,為國防奠定了牢固的經濟和技術基礎。
決定戰爭命運因素 斯大林在20年代後期提出,決定戰爭命運的歸根到底是正確的政策和千百萬群眾的同情與支持。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又提出:「現在戰爭的命運不會由突然性這種偶然因素來決定,而要由那些經常起作用的因素——後方的鞏固性,軍隊的士氣,師的數量和質量,軍隊的裝備,軍隊指揮人員的組織能力來決定。」
戰略戰術原則 斯大林指出戰略必須完全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綱領為依據。戰略最重要的任務是規定基本打擊方向,預先決定各次戰役的性質。策略是服從與服務於戰略的。作戰方式、戰爭形式不是永遠一樣的,要善於機智地運用。軍事藝術的任務就是保證自己擁有一切兵種,使它們日臻完善,並善於把它們的行動配合起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使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
毛澤東軍事思想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總結了歷史上的戰爭經驗,探索中國革命戰爭所特有的規律,用以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勝利。毛澤東等通過長期戰爭實踐,不僅探索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而且揭示了戰爭和戰爭指導方面的許多普遍性原理,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許多領導人都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戰爭觀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毛澤東指出,戰爭是「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著眼其特點和發展。必須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認為,中國不同於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不能走城市武裝起義的道路,因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有絕對優勢,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不能把武裝斗爭的矛頭指向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中心城市,而應指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特別是在各省交界處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成為支持長期戰爭的戰略基地,在農村聚集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發展壯大,最後奪取城市,取得全國勝利。
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毛澤東和朱德等領導人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創造了一整套以劣勢裝備的人民軍隊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了以「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為核心的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後來毛澤東又提出了積極防禦,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一系列作戰方針和原則。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戰略的內線持久防禦戰和戰役戰斗的外線速決進攻戰的具體方針。在解放戰爭中,他堅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方針,在戰略防禦階段,指導全軍採取以運動戰為主,與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形式,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不斷轉化敵我力量對比,並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在戰略進攻階段,組織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殲滅敵人重兵集團,並實施戰略迂迴包圍,殲滅潰逃之敵。抗美援朝戰爭中,提出了實行戰術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爾後再逐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以上這些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的戰略戰術,是適應當時的情況提出來的,它反映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所以成為克敵制勝的法則。
國防現代化建設學說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革新軍制離不開現代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及時提出加強國防,建設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的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於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建成了一支包括海軍、空軍和陸軍各兵種以及戰略導彈部隊的現代化軍隊,自力更生地全面發展了國防科技,建設了國防工業。1964年10月,成功地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又成功地試驗了氫彈、導彈核武器,實現了遠洋和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掌握了近地軌道和同步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及回收技術,使中國的軍事技術在這些方面跨進了世界先進行列,使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上述理論,集中反映在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論聯合政府》、《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等一系列著作中,也反映在各個時期由他起草的大量文件、電報中。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勝利的指針,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革命戰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概括。
當代軍事科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戰爭與軍事科學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和蘇聯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斗爭中,不斷加緊軍備競賽,運用各種手段爭奪勢力范圍。在這兩國之間和北大西洋公約、華沙條約兩個軍事集團之間雖然沒有爆發戰爭,但世界許多地方的局部戰爭卻不斷發生。有不少戰爭是美、蘇兩國操縱或直接出兵進行的。他們把局部戰爭作為爭奪霸權、擴張勢力范圍的手段和新式武器的試驗場。
戰後幾十年間,人類社會經歷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核能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迅速發展起來,並首先應用於軍事領域,引起了作戰手段和作戰樣式的巨大變化。首先是核武器的迅速發展,使核戰爭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問題。「核武器制勝論」和「核威懾戰略」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美、蘇兩國軍事思想和軍事戰略的基礎。爭奪核優勢和進行核訛詐,成為它們進行政治、軍事角逐和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其次,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美、蘇之間核僵局的出現,研究以核武器為後盾的常規戰爭,特別是使用新的高技術常規武器的局部戰爭,又成為美、蘇等一些國家軍事科學研究的重點課題。美國提出了空地一體作戰的理論和「星球大戰」計劃,以期打破核僵局,奪取對蘇聯的戰略優勢。蘇聯則強調高速度、大縱深和立體作戰的理論,並加緊發展自己的空間武器,力圖與美國保持均勢。隨著蘇聯解體後,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美國、俄羅斯等國都在重新考慮自己的戰略部署。中國的軍事科學研究工作,幾十年來一直以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依據,重點探討現代化條件下進行人民戰爭的有關問題,探索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規律。其目的是加強國防,反對侵略,使中國的國防成為制約戰爭、維護和平的強大力量。中國研製和裝備有限數量的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衛,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中國政府曾一再宣布,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且主張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中國發展航天技術,是為了和平的目的。中國堅決反對空間軍備競賽和空間軍事化。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促進了軍事科學體系的完善。
現代軍事科學體系 軍事科學體系包括軍事科學的整體結構、學科的劃分以及各學科之間相互關系的安排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軍事科學領域的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層次越來越多,各學科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加強對軍事科學體系的研究,對於軍事科學的全面發展以及各學科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現代軍事科學包括軍事理論科學和軍事技術科學兩大部分。
軍事理論科學 大體可分為軍事思想和軍事學術兩個門類,以下再分為若干學科。軍事思想是研究戰爭觀和戰爭與軍事問題的方法論、戰爭指導思想、建軍指導思想等,從而揭示戰爭的本質和基本規律;研究武裝力量建設和使用的基本原則;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國家、軍隊,主要領導人和軍事家在戰爭與軍事問題上的基本思想、觀點和理論等。
軍事學術是研究戰爭指導和軍隊建設的規律和方法。通常包括: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隊指揮學、軍事運籌學、軍制學、戰爭動員學、軍事教育訓練學、軍隊政治工作學、軍隊後勤學,以及軍事歷史學、軍事地理學等。
軍事技術科學 主要研究現代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和維修保養等技術,以及軍事工程和軍事系統工程等。
軍事技術科學的分類,包括基礎理論和各個應用學科,後者按現代武器裝備在各軍種、兵種中日益專門化和綜合化的趨勢劃分為:海軍技術、空軍技術、戰略導彈部隊技術、裝甲兵技術等;按武器裝備的種類劃分為:槍械、火炮、坦克和裝甲車輛、軍用飛機、艦艇、導彈、核武器,以及自動化的通信、指揮、偵察系統等。
軍事科學體系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隨著軍事和軍事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新的軍事專業不斷出現,學科隨之增加。如戰略理論的研究,除了總體的研究外,還分別有各種戰略的研究,諸如核戰略、海洋戰略、空中戰略、外層空間戰略以及戰區戰略、後勤戰略等等。另一方面,由於軍事與政治、經濟、科技等領域的關系密切,軍事科學同其他領域中一些學科的聯系日益加強,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從而又逐漸形成一些新的邊緣學科,如國防經濟學、國防外交學、國防教育學、軍事管理學、軍事社會學、軍事人才學、軍事倫理學、軍事心理學等,軍事技術科學的邊緣學科則為數更多,如軍事工程地質學、航空航天系統工程學等等。
中國發展軍事科學的方向 中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為了保證國防現代化建設,適應鞏固國防和今後反侵略戰爭的需要,循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國的軍事科學。
⑺ 為什麼說新時期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是一個科學統一的軍事理論體系
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於軍事,導致軍事樣式的巨大變化和深刻的變革,多種技術的應用回形成了多種理論答,所以軍事理論已經是一個綜合多種技術和理論的體系,必須是一個科學的統一的整體。軍事現代化建設要想攆上世界先進國家,就要從思想、技術和理論等方面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
⑻ 1.什麼是軍事科學
軍事科學(military science)是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指導戰爭的准備與實施的綜合性科學,又稱軍事學。
軍事科學的根本任務,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透過極其復雜的戰爭現象,探索戰爭的性質和規律。戰爭性質主要指它的社會政治性質,如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或進步的、反動的戰爭等。此外,戰爭性質還有它的規模、持續時間和武器裝備、作戰方法等方面的性質。戰爭規律是戰爭的各種矛盾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包括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軍事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戰爭,而戰爭又是在一定時間、空間內關系整個社會生活的特殊社會活動形態,因此軍事科學具有綜合性和鮮明的階級性。自然科學的許多成就,特別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成為軍事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軍事技術是建設武裝力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各種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使用、維修等。世界上局部戰爭一直連綿不斷,世界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制止戰爭的力量也在增長,斗爭是長期的,軍事科學也將不斷發展並日益完善。將來,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消除了戰爭的根源,人類進入永久和平的時代,軍事科學也將最終完成它的歷史使命。
軍事科學體系包括軍事科學的整體結構、學科的劃分以及各學科之間相互關系的安排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軍事科學領域的學科劃分越來越細,層次越來越多,各學科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加強對軍事科學體系的研究,對於軍事科學的全面發展以及各學科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現代軍事科學包括軍事理論科學和軍事技術科學兩大部分。
⑼ 軍事科學是在什麼之中形成起來的
軍事科學抄是在戰爭實踐中形成起來的,並隨著戰爭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人類社會出現戰爭之後,人們便以不同的方式總結戰爭經驗 ,探索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知道戰爭,經過不斷的發展,逐步形成具有特定范疇、內容豐富的軍事科學。軍事科學,亦稱軍事學,是研究戰爭的本質和規律,並用於知道戰爭的准備和實施的科學。
⑽ 為什麼說軍事科學技術的裝備水平能夠檢驗一個國家總體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水平
因為一些尖端裝備的製造需要國家高科技的水平,以及強大的經濟實力。比如說原子彈及現專在的東屬風洲際導彈。每一枚洲際導彈的製造都是世界級的領先技術。並且每一枚導彈的造價高達幾億甚至上10億。這些沒有錢沒有技術是不行的。
希望能夠幫到您,感謝您的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