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非戰爭軍事行動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中心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田義偉)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中心成立大會12日下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舉行。這標志著來自國家機關、軍委總部機關、部隊、院校和武警、公安系統的28位專家學者,正式加盟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 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研究,是軍事科學院科研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先後取得了《反恐怖作戰研究》、《反恐怖演習規范》、《非戰爭軍事行動概論》等50餘個重要成果,有10多項成果獲得國家、軍隊、總部級獎勵。
為加快科研方式轉變,聚合軍地非戰爭軍事行動科研優勢,推動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研究深入發展,該院決定成立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中心。聘請6位國家反恐怖行動、抗洪救災行動和軍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部隊應急處置行動等領域的首席專家,以及其他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領域的22位專家,擔任指導專家或客座研究員,採取「小核心、大外圍」的科研方式,按照自主科研與協作科研相結合的形式,深入開展反恐維穩、搶險救災、維護權益、安保警戒、國際維和、國際救援、聯合軍事演習等問題的理論研究。
據研究中心負責人介紹,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中心主要承擔國家、軍委、總部和軍事科學院下達的研究任務,選擇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自主申請立項,參與國家和軍隊有關部門的課題招標。進行非傳統安全威脅和非戰爭軍事行動現實問題研究,為國家、軍委、總部提供決策咨詢;進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基礎理論研究,建立中國軍隊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體系,創新和發展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組織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研討,協調軍地專家開展重大理論問題學術攻關,建立非戰爭軍事行動資料庫,掌握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動態,提高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研究的快速反應能力;參加國家、地方和軍隊、武警組織的非戰爭軍事行動演習和評估等實踐活動,進行理論指導,豐富和深化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負責研究生非戰爭軍事行動理論教學,培養高素質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人才。
軍事科學院院長劉成軍、政委孫思敬出席成立大會。
㈡ 軍事理論論述題
改革發展30年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人民解放軍走上中國特色精兵之路。依據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科學判斷,實現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即由准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轉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在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現代化建設。確立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目標,開創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軍隊進行重大調整改革,裁減員額100萬,朝著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邁出重要一步。
進入90年代,人民解放軍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確立以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基點的新時期積極防禦軍事戰略方針,實施科技強軍戰略,制定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把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作為軍隊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軍隊以軍事斗爭准備為牽引,加快武器裝備發展,加強軍兵種和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建設,優化體制編制,裁減員額70萬,防衛作戰能力顯著提升。
新世紀新階段,人民解放軍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創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堅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貫徹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實現富國和強軍統一的戰略思想,全面履行新的歷史使命,增強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軍隊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發展,積極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推進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和軍事管理創新,不斷提高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核心軍事能力和實施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能力。
推進軍事訓練轉變
人民解放軍堅持把軍事訓練作為推進部隊全面建設、提高部隊戰鬥力的基本途徑,改革訓練內容、方法、管理和保障,科學構建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體系。
拓寬軍事訓練領域。加強信息化條件下戰略戰役指揮訓練和部隊訓練,舉行跨區域檢驗性對抗演練,進行整建制夜間訓練,開展後勤、裝備保障綜合演練。重視加強反恐、維穩、處突、維和、搶險救災等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
深化訓練改革。構建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內容體系,編修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推廣訓練改革的創新成果。加強軍兵種聯合訓練,強化作戰要素訓練,突出指揮協同訓練和戰法研究,改進區域協作訓練。完善基地訓練,發展模擬訓練,推開網路訓練,開展對抗訓練。改革軍事訓練考評機制,從難從嚴訓練,實施軍事訓練全過程全要素精細管理。
開展復雜電磁環境下訓練。普及電磁頻譜、戰場電磁環境等基礎知識,學習掌握信息戰特別是電子戰等基本理論。突出信息化武器裝備和指揮信息系統操作使用訓練,進行合同戰術訓練基地信息化改造,重視開展復雜電磁環境下演練。
㈢ 非戰爭軍事化行動有哪些基本特點
反恐行動、政治上的敏感性、行動上的突然性、指揮上的復雜性、處置上的專業性、手段上的特殊性、維穩行動的應急性、斗爭形式多樣性、行動手段有限性..............
㈣ 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在美國的體現
在現代軍事理論方面,美軍走在世界各國之前,美國運用戰略威懾這樣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來傳達預定的政治軍事意圖,也遠比其他國家頻繁。美國對外進行戰略威懾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每年都舉行以各種威脅為假想對象的軍事演習,演習不僅是為了檢驗新式武器裝備和部隊的戰鬥力,也用來顯示美國軍事力量的有效性,以嚇阻對手,「不戰而屈人之兵」。近期以來,美軍又大舉調兵遣將,在亞太地區舉行5場不同形式的軍事演習,有關評論認為,這與當前台灣和朝鮮半島形勢不無關系。
從美國的經驗看,非戰爭性質的戰略威懾,實際上是和戰之間的中間性選擇,這種軍事策略能否奏效,取決於是否擁有有效的戰略威懾能力,取決於是否有使用戰略威懾力量的決心和意志,還要取決於是否能夠通過一定的途徑使對方認識和相信以上兩點。威懾的「中間性」意味著,在威懾成功的情況下將出現和平的局面;而威懾不成功,那麼沖突就會向戰爭演化。戰略威懾恰恰就是通過顯示實力和進行戰爭的決心,來達成避免戰爭之目的。
㈤ 戰略思想是指什麼
戰略(strategy)一詞最早是軍事方面的概念。戰略的特徵是發現智謀的綱領。在西方,「strategy」一詞源於希臘語「strategos」,意為軍事將領、地方行政長官。後來演變成軍事術語,指軍事將領指揮軍隊作戰的謀略。在中國,戰略一詞歷史久遠,「戰」指戰爭,略指「謀略」「施詐」。春秋時期孫武的《孫子兵法》被認為是中國最早對戰略進行全局籌劃的著作。
戰略思想是指導戰爭的基本觀點。包括對戰爭的准備和實施以及武裝力量建設和運用等完整的觀點。是制定國防政策、戰略方針、作戰原則和軍事訓練的理論基礎。它隨著戰爭指導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當某一戰略思想為最高當局所採納,就成為某一國家或軍事集團的戰略指導思想。戰略思想的價值,取決於反映戰爭客觀規律和發展趨勢的程度。先進的戰略思想對奪取戰爭的勝利有著。
戰略思想是關於戰爭全局指導方面的基本觀點。是國家或政治集團的政治主張和斗爭策略在軍事方面的體現,是制定戰爭政策、戰略方針、作戰原則的思想依據。戰略思想的確立或改變,取決於敵多雙方軍事、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條件的現狀和發展。
㈥ 緊急求助,「軍事手段」的詳細解釋和包括哪些方式。。。急
首先進行軍事威脅,包括核威脅,常規武器威脅;然後軍事包圍,聯合盟友,進版行軍事封鎖;最權後是實際軍事打擊,又分為遠程軍事打擊,既空中,海上,導彈等,和陸上軍事打擊,遠程打擊多起威脅作用,打擊重要基地,首都等,陸上打擊是佔領軍事重鎮,經濟命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