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裝備 > 秦至明清時期的軍事著作是什麼

秦至明清時期的軍事著作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12 18:42:10

㈠ 宋到清朝前期這段時期內中國軍事思想的特點

宋到清朝前期這段時期內,中國軍事思想的特點是革新與守舊並存,是軍事思想的成熟時期,但在走向成熟的同時,也是逐步走向保守和沒落。

北宋初期,火葯、指南針開始用於戰爭。軍事技術的發展對作戰思想產生重要影響。北宋前期,編纂出了中國第一部兵書匯編《武經總要》,總結了古今兵法和當時朝廷的方略。

宋神宗年間,又將《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匯編為《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的經典課程。

從明朝至清朝前期,封建社會逐步走向沒落,不僅有連綿不斷的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而且這個時期,西方列強也開始入侵中國。

在這樣的戰爭環境下,一方面出現了十分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的單純防守作戰的思想;另一方面一些有識之士也從實踐中總結出了帶有強烈革新內容的軍事思想,明代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記》就是這種革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作。

到了清王朝時期,統治者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在軍事上逐漸趨於保守落後,雖然出現一些總結實戰經驗或論述防務、訓練的兵書,但總的講軍事思想趨於陳舊與保守。

(1)秦至明清時期的軍事著作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過程:

1、夏、商、西周時期的軍事思想

這一時期形成了國家,建立了軍隊,出現了真正的戰爭及與其相適應的軍事思想。但此時軍事思想不完善、認識不深刻,軍事論著非常之少。軍事著作有《軍政》、《軍志》,已失傳。

2、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思想

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成熟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為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中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會各諸侯國相繼建立並日趨統一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我軍古代軍事思想取得最為輝煌的成就,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高峰。

3、秦漢至宋元時期的軍事思想

公元前221年-公元1368年,秦代至元代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時期。

㈡ 先秦時期我國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是哪一部

我國第一部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 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歷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其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㈢ 從中唐到晚清,國防的基本歷程是

從中唐到晚清,國防的基本歷程是由弱到強,再從強盛走向衰落。

唐代兵役制度更加完善,國防思想進一步成熟,統治者重視國防和軍隊建設,使得當時中國疆域擴大,周邊穩定,人民安居樂業,迎來中國歷史上國防的鼎盛時期。

到了宋朝積貧積弱,國家的國防開始走下坡路,到了晚清時期,中國的國防進一步下滑,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導致中國有國無防。

縱觀我國古代國防史,當統治階級處於上升時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軍事強大,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時,國防就強盛,國內混亂的時候,國防就削弱。

(3)秦至明清時期的軍事著作是什麼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的國防從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爭,共經歷了近四千年的漫長歷史。

逐步上升階段:春秋至漢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之間連年征戰,是國防觀念迅速得到了強化。形成了諸如「足食足兵」、「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富國強兵」、「尚戰,善戰,慎戰」、「不戰而屈人之兵」等思想。

到了漢代,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兵役制度和國防策略,築建了許多堅固的國防工程。(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

㈣ 秦至唐五代時期的軍事思想代表作或代表人物的是

代表作:《曹操兵書》《諸葛亮兵書》《唐李問對》
代表人物很多,
秦朝的蒙恬、白起、楊端等
漢朝的衛青、霍去病、竇固、竇憲
魏晉南北朝時期:諸葛亮、司馬懿、羊祜、杜預、劉牢之、劉裕
隋唐時期:楊素、楊廣、李靖、李勣、蘇定芳、封常清、李克用、柴榮

㈤ 列舉秦到明清時期地方制度的演變

1,秦為郡縣制,並天下置三十六郡,約1000個縣。郡設守、尉、監御史。
2,漢實行 「郡國並行」制 ,又封二十等列侯,侯國相當於縣。封給皇後、公主等的有「湯沐邑」,邑相當於小縣。漢代州開始形成:中央派丞相史去「刺察」地方,把全國分為十三部州。東漢中葉以後,刺史把兵權、財政權、人事權、行政權集中於一身,就由單純的監察官發展為總攬地方大權的行政長官。
3,魏晉南北朝行政建制,南朝時都督管轄二州或二州以上,就形成「都督區」(北朝稱為「總管」)這樣在州郡縣之上又有了都督州,就形成了都督州、州、郡、縣四級建制。
4,隋唐五代, 州、縣二級到道、州、縣三級演變 ,唐代的州縣根據轄區的大小、地位的輕重、人口的多少、經濟水平的高低,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下」七等。
唐代「道」的形成 《舊唐書·地理志》載:„貞觀元年„„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隴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嶺南道。至十三年(貞觀)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開元二十一年分天下為十五道,每道置采訪使檢舉非法,如漢刺史之職。」後來各道變成鎮統轄數州,節度使逐漸演變成地方軍閥。
5,宋代, 1、行政建制:「路、州(府、軍、監)、縣」三級制 。
宋代的州有二種劃分:第一種是分為都督州、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團練州和刺史州六個等級。
第二種,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中下)、下州八個等級。 宋代的府、軍、監
北宋最多時有府37 (京府、次府),南宋時全境34府(《宋史·地理志》)。 所謂「地要不成州而當津會處,則為軍」。軍和府、州、監是同一個等級。 在坑冶、鑄錢、制鹽、牧馬之地置監。 (縣:赤、畿、望、緊、上、中、(中下)、下 。)
6,元明清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 起源於魏晉以來的行台制度。
元代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一般設平章政事二員,左右丞各一員。) 明代三司分立行省制: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既是官府名稱,又是省一級民政、軍事、監察三區劃的名稱。乾隆二十五年後,全國確定為8總督15巡撫。
行省制之下地方行政制度 元代有:路、府、州、縣等。明代有府(州)、縣。清代府、廳、州、縣。

㈥ 秦朝到清朝各朝代簡介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始皇帝嬴政
都城在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漢高祖劉邦
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新朝 (公元9-23年) 王莽
東漢(公元25年至220年) 漢光武帝劉秀
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三國(公元220年至280年)魏:魏文帝曹丕 蜀漢:漢昭烈帝劉備 吳:吳大帝孫權
魏的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
吳的都城在建業,今江蘇南京。
西晉(公元265年至316年)晉武帝司馬炎
都城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東晉(公元317年至420年)晉元帝司馬睿
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十六國(公元304-43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
南朝
宋 420-479 宋武帝劉裕
齊 479-502 齊高帝蕭道成
梁 502-557 梁武帝蕭衍
陳 557-589 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
北魏 386-534 魏道武帝拓跋珪
東魏 534-550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 557-581 周孝閔帝宇文覺
南朝經歷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蘇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東魏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
西魏的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北齊的都城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
北周的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文帝楊堅
都城在大興,今陝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周太祖郭威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宋太祖趙匡胤
都城在東京,今河南開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宋高宗趙構
都城在臨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
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
都城在應天,今江蘇南京。後遷都京師,今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皇太極
初期都城在盛京,今遼寧沈陽。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後,順治帝遷都京師,今北京。

㈦ 中國歷史上的軍事書目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六韜》、《尉繚子》、《司馬法》、《太白陰經》、《虎鈐經》、《紀效新書》、《練兵實紀》被稱為我國古代十大兵書。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亦稱《孫子》、《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為春秋末孫武所作,共三卷。孫武,字長卿,齊國人,後歸吳,與伍員助吳攻楚,創下以少勝多的戰例。《孫子兵法》有十三篇傳世。卷上: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卷中:勢篇、虛實篇、軍爭篇、雜變篇、行軍篇;卷下: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一共7000餘字。作者在唯物論戰爭觀基礎上強調主觀能動性,用辯證法觀察和應用戰爭規律,承認戰爭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採取從現象到本質的分析方法。如「知彼知已,百戰不殆」,「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以逸待勞,以飽待飢」等論斷,成為兩千多年軍事指導思想。《孫子兵法》號稱「兵學聖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公元7世紀傳到日本,18世紀後有法、英、德、捷、俄等文譯本。

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亦稱《齊孫子》,為戰國時齊國孫臏所作。孫臏系孫武裔孫,大約與商鞅、孟軻同時。其書原98篇,圖4卷,失傳1000餘年。1972年從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發現,經整理得11000餘字,30篇。上篇有:擒龐涓、見威王、威王問、陳忌問壘、選卒、月戰、八陣、地葆、勢備、兵情、行選、殺士、延氣、官一、強兵等15篇;下篇有:十陣、十問、略甲、客主人分、善者、五名五恭、兵失、將義、將德、將敗、將失、雄牝城、五度九奪、積疏、奇正等15篇。《孫臏兵法》是在《孫子兵法》和《吳子》等兵書的基礎上,對先秦軍事思想有所發展。如「戰勝而強立」、「事備而後動」、「勝不可一」等主張,對後世軍事家影響甚大。

吳子 戰國吳起(?—前381年)撰,計二卷。吳起是衛國人,曾以曾參為師,善用兵,起初在魯國為官,後赴魏、趙、楚等國,被楚貴族謀殺。吳起能與士卒同甘共苦,務在強兵。據傳,《吳子》漢初時尚有48篇,今僅存6篇18條,計3000餘字。6篇是: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尚禮義,明教訓是其書主要內容。《吳子》是研究吳起和戰國歷史的重要資料。

六韜 傳說《六韜》為西周呂望所撰,計六卷。呂望姓姜,字尚,亦字子牙,籍貫不祥,多謀善斷,長於用兵,他曾助周滅商,封於齊,官至太師,俗稱姜太公。後經研究,認定《六韜》一書乃戰國時人托其名而輯成!「韜」即用兵之謀略,「六韜」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韜》共60篇2萬余字。60篇的名字是: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王翼、論將、選將、立將、將威、礪軍、陰符、陰書、軍勢、奇兵、五音、兵征、農器、軍用、三陣、疾戰、必出、軍略、臨境、動靜、金鼓、絕糧、略地、火戰、虛壘、林戰、突戰、敵強、敵武、烏雲山兵、烏雲澤兵、少眾、分險、分合、武鋒、練士、教戰、均兵、武車士、武騎士、戰車、戰騎、戰步。凡是先秦軍隊編制、管理、訓練、行軍、布陣、攻守、戰具、兵器及其軍事理論,幾乎無所不包。以問答形式進行論述,並有夾注,語言生動,說理充分,是一部普及性的古軍事專著。

尉繚子 戰國尉繚撰,計五卷。尉繚的身世說法不一。一說是秦國大臣,魏國大梁(今河南開封)人,游說入秦,受秦王政重用,任為國尉,因此稱尉繚;一說是魏惠王時人,善於軍事韜略。《尉繚子》5卷22篇:卷一天官、兵談、制談,戰威;卷二攻權、守權、十二陵、武議、將理;卷三原官、治本、戰權、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卷四束伍令、經卒令、勒卒令、將令、踵軍令;卷五兵教、兵令。共4400餘字。前12篇為政治觀、戰爭觀,後10篇論述軍令和軍制。如「往世不可及,來世不可等待,求已者也」的「求已」政治觀,主張實行「誅暴亂禁不義」的戰爭原則,「權敵審將而後舉兵」的作戰思想等,含樸素的辯證唯物思想。

司馬法 春秋時司馬穰苴撰,計三卷。穰苴姓田,齊景公時尊為大司馬而改氏。《司馬法》為齊威王時諸臣追輯而成,稱為《司馬兵法》。該書原有155篇,今存5篇3000餘字。5篇為: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其言大抵據道、依德、本仁、組義,糅合儒、道兩家思想,闡述戰爭目的在於安民止戰,並以夏、商、周三代議例設天子統帥軍隊、軍隊內部制訂爵位階級、嚴肅軍紀、善於用眾。《司馬法》主講軍事理論。

太白陰經 《太白陰經》的全稱是《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唐代李筌所撰。共10卷。全書分為人謀、雜儀、戰攻具、預備、陣圖、祭文、捷書、葯方、雜占、雜式10門。這部兵書本於君王昌明,國家富強,內外兼修之旨,論次軍事攻守戰取之法,頗含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因素。

虎鈐經 《虎鈐經》為宋代許洞所撰寫,全書20卷,共120篇。它的內容主要是發揮《孫子兵法》和《太白陰經》的觀點。前10卷主要論述實際用兵的問題。

紀效新書 《紀效新書》亦稱《紀效》,是明代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寇時撰寫,共18卷,每篇都各附圖說。卷首有「申請」、「訓練」、「公移」和「或問」,其中「或問」一篇最為重要。正文分束伍、操令、陣令、諭兵、法禁、比較、行營、操練、出征、長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經、諸器、旌旗、守哨、水兵等18篇。此書注重實踐,注意總結經驗教訓,是研究明代軍事史的必備書。

練兵實紀 《練兵實紀》是戚繼光在薊鎮練兵時撰寫。此書正集9卷,附雜集6卷。它和《紀效新書》稱為戚氏兵書姐妹篇。

武經七書
武經七書是中國古代七大軍事著作。即《孫子兵法》、《吳子》、《司馬法》、《六韜》、《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等七部兵書。宋神宗元豐時頒布列此7種兵書為武學。南宋初,宋朝政府曾指定這7部兵書為選拔軍官的考試內容之一和入武學學生的必讀書。自宋以後,「武經七書」遂成為古代軍事著作的主要內容,一直沿襲到近代。

孫子兵法 見「十大兵書」。

吳子 見「十大兵書」。

司馬法 見「十大兵書」。

六韜 見「十大兵書」。

黃石公三略 傳為黃石公撰,計三卷。黃石公,又名圯上老人,身世不祥。據傳說,張良刺秦始皇失敗後,逃往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遇一老人於圯橋上。老人給張良《太公兵法》1部,自稱:13年後「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13年後,張良跟隨漢高祖劉邦路過濟北,果然在谷城山下得一黃石。張良不忘老人知遇之恩,死後與黃石一起入葬。後世流傳兵書《黃石公三略》,便傳為黃石公撰。

尉繚子 見「十大兵書」。

李衛公問對 全稱《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別稱《唐李問對》,舊題李靖撰,實際出自唐末宋初人之手,計三卷,記述唐太宗李世民與李靖(封衛國景武公)有關軍事問答言論98次,1萬余字。《李衛公問對》大抵采貞觀遺事,附益《通典·兵典》而成,包括作戰與訓練等內容。對戰爭的攻守原則、陣形變換與兵力指揮等戰術,以及軍隊教閱等問題,多有精闢論述。對於前人的軍事理論,也有一些獨到的解釋,是研究唐代軍事思想的參考資料

㈧ 先秦時期我國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是哪一部

《孫子兵法》

㈨ 列舉秦至明清時期歷代王朝加強君主權力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秦朝:郡縣制,思想文化、貨幣的統一,修建直道渠道
漢:獨尊儒術實行思想上統一,內外朝制較少了宰相權利
魏晉南北朝:比較混亂
隋唐:三省六部,決定權實質任屬皇帝
宋:杯酒釋兵權
元:這到沒什麼重大的
明:廠衛制度,廢除丞相之,設內閣
清:南書房,軍機處

㈩ 從秦、漢到唐末出現的軍事著作有

《尉繚子》對於此書作者和成書時間有所爭議,有說是戰國時期魏國隱士所著,有說是秦朝時期大梁人尉繚。
《三略》原稱《黃石公三》
作者相傳為漢初隱士黃石公,《史記 留侯世家》中記載,張良刺殺秦始皇未果,遭到追捕,逃亡時遇到一位自稱』谷城山下 黃石即我『的老者,授予他一本《太公兵法》
唐朝
《李衛公問對》別名《唐李問對》相傳由唐初名將李靖所著,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李靖探討軍事問題的觀點以及言論。
《太白陰經》原名《神機制敵太白陰經》唐代李筌所著。

閱讀全文

與秦至明清時期的軍事著作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