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陝西洛河的形成及有多少年歷史
北洛河,也稱洛河,古稱洛水或北洛水,為黃河二級、渭河一級支流,河長680.3公里,為陝西長度最大的河流。它發源於白於山南麓的草梁山,由西北向東南注入渭河,途經黃土高原區和關中平原兩大地形單元。河源分三支:西支為石澇川,中支為水泉溝,東支為亂石頭川,在吳旗匯流後稱為北洛河。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志丹、甘泉、富縣、洛川、黃陵、宜君、澄城、白水、蒲城、大荔,至三河口入渭河,流域面積26905平方公里。
引北洛河水灌溉農田的歷史比較悠久,早在漢武帝時(前128~117年),在洛河修建了龍首渠,引洛水灌溉蒲城縣以東的地區,因渠道穿越商顏山(鐵鐮山),施工困難,故採用井渠施工法,即類似於新疆的坎兒井。經過十多年的時間,終於建成龍首渠。由於井渠未加襯砌,通水後黃土遇水坍塌,導致工程失敗。唐代又重新興建灌溉工程,此後引洛水灌溉相沿不斷。1933年大荔設引洛工程處,後改為涇、洛工程局,主辦洛惠渠工程。洛惠渠自1934年渠道施工以來,總乾渠及渠首工程進展很快,1936年5號隧洞遇到流沙、潛泉的困難,改變了施工計劃,於1947年8月全洞完成,1950年開灌受益。渠首樞紐工程在澄城縣(氵伏)頭築壩引水,總乾渠一條,乾渠四條,支渠3條,斗、分渠648條。排水系統有干支溝8條,分毛溝210條。排灌渠道總計6277條,總長度3321公里。重點工程5號隧洞穿通鐵鐮山,全長3480米;洛西橋式倒虹,全長514米。總乾渠原設計引水能力為15立方米/秒,1975年擴展了總乾渠,現在設計引水能力為18.5立方米/秒,有小型水庫3座,庫容136萬立方米;水塘51座,蓄水量139萬立方米;機井4462眼。洛惠灌區灌溉大荔、蒲城、澄城縣等地77.62萬畝農田。以洛河為界,洛西灌區約27萬畝,洛東灌區約50萬畝。渠井雙灌的旱澇保收農田37.2萬畝。
北洛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北洛河兩岸,流傳著一個洛神宓妃的故事。傳說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兒,因迷戀洛河兩岸的美麗景色降臨人間,來到洛河岸邊。那時,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洛氏。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當中,並教會有洛氏百姓結網捕魚,還把從父親那兒學來的狩獵、養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給了有洛氏的人們。
這天,大夥兒勞動之餘,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優美動聽的樂曲來。不巧,這悠揚的琴聲被黃河裡的河伯聽到,這個浪盪公子便潛入洛河,看到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於是河伯化成一條白龍,在洛河裡掀起軒然大波,吞沒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宮,終日鬱郁寡歡,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這時,後羿來到了宓妃的身邊。後羿原是位善射的天神,因射死了九個天帝的兒子,便與妻子一同貶到人間,後羿妻子嫦娥偷吃仙葯,一人返回天宮,便只剩後羿獨自留在人間。後羿聽說了宓妃的遭遇,非常氣憤,將宓妃解救出深宮,回到有洛氏中間,並與宓妃產生了愛情。那河伯本來就窩了一肚子火,聽說了後羿宓妃之間的戀情,更是惱羞成怒。他化作一條白龍潛入洛河,吞噬了許多田地、村莊和牲畜,後羿怒火填膺,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倉皇而逃。河伯自知不是後羿的對手,只好跑到天帝那兒去告狀。天帝早就知道了所發生的一切,並不向著河伯說話,河伯這下只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再也不敢管後羿與宓妃的事了。
北洛河沿岸生長著地椒草、蕎麥花,使北洛河源頭的吳起剁蕎面和燉羊肉成為聞名一方的美食。「蕎面餎飥羊腥湯,死死活活相跟上」也成了體現男女忠貞愛情的最好比喻和象徵。這里有洛源、金佛坪、金湯的地名,也有鐵邊城、五穀城、寧塞城等古城寨堡。
❷ 柞水是一個怎麼樣的地方
柞水縣位於陝西南部,地處秦嶺南坡,與西安直距70公里。全縣土地面積2322平方公里,人口16萬,轄十鎮六鄉。 柞水縣呈西北高、東南低,並由西北向東南呈傾斜地勢。氣候為暖溫帶間涼亞熱帶過渡性氣候。
縣人民政府駐乾佑鎮,郵政編碼:711400,電話區號:0914。
介於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度地帶,年均降雨量742mm ,年均氣溫12.4℃,森林覆蓋率78%,呈"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這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工業污染小,中葯材野生和人工化種植適生范圍廣,自古被譽為"天然葯庫"。初步探明有開采價值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種37種 , 礦床礦點213處中菱鐵儲量3.02億噸,約佔全省的一半,銀鉛藏量列全國第二。縣境內可供開發的旅遊景點有80多處,其中北部乾佑河源頭的山、水、林生態旅遊資源,特別是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圍的西溝峽、大甘溝、鐵索溝等,極富觀賞性和避暑消夏休閑功能;南部的柞水溶洞,被譽為"北國奇觀",有大小溶洞上百個,是全國十大名洞和陝西省十大名勝風景旅遊區之一。秦嶺鐵路公路特長隧道、乾佑河四十公里綠色長廊、園林式旅遊山城等景觀也極具開發價值。
全縣現有公路23條,其中省道1條,外與毗鄰五縣互連,內與鄉材及廠礦企業相通,縱橫成網,八路出境。已經完工的西康鐵路和即將開工西柞二級公路途經縣城及一鄉四鎮,穿跨半縣,使交通狀況再上新台階。電力方面,1986年與西北電網並網,現有110kv輸變電站1座,35kv輸變電站若干座,加上水電,全縣發展和生產的用電非常富裕,實現了村村通電 。
資源豐富,尤其是礦產、生物、水力和旅遊等資源享有盛名。柞水縣是陝西省林業縣之一。森林覆蓋率高,樹木種類繁多,經濟價值大,用途廣泛板栗、核桃、木耳、香菇、香椿等林特產品暢銷全國而馳名各地。同時柞水縣是天然「葯倉」,中草葯分布廣,品種多,數量大,質量高。柞水縣又是「自然博物館」,到處是「天然公園」。有「聚集人間千幅畫,呼出玉宇萬家仙」,「終南勝景知多少,柞水別開一重天」之說。除享有盛名的柞水溶洞風晾區外,還有牛背梁,香爐海螺,佛洞龍泉,葯王廟等。
礦產資源獨厚。初步查明有色金屬礦藏量3000萬噸、黑色金屬礦藏35000萬噸、非金屬礦藏量584000萬噸。柞水礦產資源不僅量大,而且種類多,品位高,開采開發方便。經地質部門勘察,國家鑒定大西溝礦床是一個鐵藏量居全省之首位,名列全國前茅,銀銅藏量名列全國第二的一個多礦種的礦田,被譽為陝西省未來的大型鋼鐵基地。
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柞水縣開發歷史較短,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豐富的自然資源,因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等制約因素,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5.0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20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6元。根據柞水的縣情實際,全縣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思路是:以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為目標,發揮資源、生態、區位優勢,積極實施項目帶動、開放帶動、城鎮帶動和人才開發戰略,優先培育醫葯、旅遊、礦產三大產業;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重視解決"三農"問題,關注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聚集財源,增加摧毀入,推動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柞水縣轄10個鎮、6個鄉:乾佑鎮、營盤鎮、下樑鎮、石瓮鎮、小嶺鎮、鳳凰鎮、紅岩寺鎮、曹坪鎮、蔡玉窯鎮、杏坪鎮、兩河鄉、柴庄鄉、馬家台鄉、瓦房口鄉、九間房鄉、豐北河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設孝義廳,民國二年(1913年)撤廳設孝義縣。民國四年(1915年)改為柞水縣。1949年11月 20日全縣解放,12月1日成立柞水縣人民政府。1958年撤銷縣制並入鎮安縣,1961年恢復建制。
柞水縣轄:乾佑鎮、鳳凰鎮、周塬鄉、石瓮鄉、杜家村鄉、下樑鄉、西川鄉、七坪鄉、黃金鄉、皂河鄉、寬坪鄉、杏坪鄉、肖台鄉、雲蒙鄉、鐵佛鄉、柴庄鄉、小嶺鄉、紅岩寺鄉、萬青鄉、黃土砭鄉、張家坪鄉、穆家莊鄉、瓦房口鄉、馬家台鄉、九間房鄉、窯鎮鄉、銀碗鄉、豐北河鄉、高橋鄉、紅石鄉、曹坪鄉、葯王鄉、老林鄉、太河鄉、龍潭鄉、兩河鄉。
2000年,柞水縣轄9個鎮、1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842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乾佑鎮 22686 營盤鎮 4548 下樑鎮 11255 石瓮鎮 6568 小嶺鎮 12078 鳳凰鎮 14378 紅岩寺鎮 9615 曹坪鎮 6096 蔡玉窯鎮 7567 老林鄉 3527 兩河鄉 808 皂河鄉 3912 杏坪鄉 12460 柴庄鄉 5644 肖台鄉 6112 張家坪鄉 7716 馬家台鄉 6731 瓦房口鄉 8266 九間房鄉 4258 豐北河鄉 4196。
柞水縣轄10個鎮、6個鄉,120個村:乾佑鎮、營盤鎮、蔡玉窖鎮、杏坪鎮、下樑鎮、紅岩寺鎮、鳳凰鎮、曹坪鎮、石瓮鎮、小嶺鎮;柴庄鄉、瓦房口鄉、豐北河鄉、兩河鄉、九間房鄉、馬家台鄉。 [編輯本段]自然地貌柞水地處西安以南,商州以西,東經108°50′—109°36′;北緯83°25′一36°56′之間,東西長72.7公里,南北寬55.2公里,莽莽秦嶺之南坡。總面積2366.67平方公里。秦嶺橫貫北境,林海濤濤的原始森林是國家生物基因庫。地形以西北高,主峰牛背梁海拔2802.1米;東南低,社川河谷最低海拔541米。從西北向東南,山脈延伸尤如五指,唐代詩人賈島筆下「一山末了一山迎,百里都無半里平」真實的描繪了柞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土石山區地貌。中部是海拔800--1500米的中低山川,以乾佑河、社川河兩大水系為主,有川道平地及青秀山巒,有地殼運動,海底台升的喀斯特地貌及海底海螺化石沉積。有金山糧倉著稱的魚米之鄉,亦有商賈雲集的古鎮,還有籌備未開採的鐵山、銀礦。從西北主峰的蒼松林海到中南的經濟林帶及茂密的農桑,柞水是綠色的植物庫,瑤草山青,琪花葯香。從排水自然地貌特色看,中草葯的生成優勢優於太白山,更優於關中平原,最主要的一條是柞水處秦嶺南坡帶,有數次地殼運動變化,年代不同褶皺形態各異,方向不一形成的小區域地形,構成動植物不同生態環境,葯物種類繁多。 [編輯本段]氣候特徵柞水為中國西北東線內陸地區,兼有南北氣候帶的特徵,北部屬暖溫帶,東南部屬北亞熱帶,整個縣域屬亞熱帶和溫暖帶兩個氣候的過渡地帶,植被繁衍群落差異明顯。人常說,「高一支不一樣」。「六月太陽曬半邊,即氣候影響植物帶垂直和平行分布特點明顯。適宜多種類植物群,,原始種類保留與繁衍、進化、生長,是有利於各種葯物生長的基地,自然形成天然葯庫。全年日照1860.2小時,最冷平均氣溫0.2℃,最熱平均氣溫23.6℃。極端最高氣溫37.1℃,最低一13.9℃,無霜期209天,年降水量742mm,最大降水量1225.9mm(83年),最小降水量567.6mm(76年),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夏無枯暑,冬無嚴寒,宜長、短日照和不同溫濕度條件下的植物發育生長。 [編輯本段]河流分布縣境內山青水長,水多葯豐。有溪流大小7320條,水域面積佔2.8萬畝,河流總長5693.4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50條,集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9條。平水年計算,全縣地表水總流量6.54億。」,人均占水量4100m3」,為全地區人均3.2倍,是陝西河網密度大,水資源豐灃縣之一。主要有乾佑河,金井河,金錢河,社川河,洛河,流域山高谷深,比降大。如乾伯河,流長131.6公里,年經流量2.51億m3,匯水面積865.76平方公里,懸落差1037m,最大流量1094m3/S;金錢河,流長133公里,年徑流量2.77億m3,匯水面積1041.46平方公里,懸落差1696。最大流量1565m3/S,利用水能發電和水力資源豐富。更有甚者,這豐濘的水源是中草葯滋生的優越條件。水是生物的搖籃,有水才有葯,水多葯更豐。如水生葯物就有浮萍、水松、耦、魚類、鱔、鱉、青蛙、檐蜍、娃娃魚;陰濕地有木賊、九頭鳥;溪流溝澗也有卷柏、石澤蘭、石針、石茶、老君丹;沼澤地普遍生長莆黃、魚腥草、燈芯草、夏枯草等等枚不勝舉。
❸ 西安有多少年歷史
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從奴隸制臻於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達1100餘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的都城。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臨潼八區及長安、藍田、周至、戶縣、高陵五縣。 西安地處中國中、西兩大經濟地域結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華東的門戶與交通樞紐,第二條歐亞大陸橋隴海蘭新線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國經濟總體布局上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重要戰略地位。優越的地理區位和深遠的歷史淵源,使西安成為中國北方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與物資集散地。悠久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使西安居中國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遊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基地、科技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重大歷史事件 西安是一座具有三千餘年文明史的都市,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無數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公元前約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後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並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西安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社會改革。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頂峰時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連接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唐王朝建立後更名長安。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西安人民為推翻腐朽反動的清朝政府奮起戰斗。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陳得才部圍攻西安,於三兆、杜曲等地大敗清軍,在西安地區播下武裝起義的火種。陝西回民起義隨後爆發。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捻軍入陝,在西安東郊十里鋪大敗清軍。這幾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同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遙相呼應,震憾動搖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後,西安是最早起而響應革命的省會城市之一。陝西革命黨人同哥老會聯合,於10月22日發動起義,經兩天激戰控制西安,不僅推翻了清王朝在陝西的統治,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義,打破了清王朝企圖以西北為基地地反撲的夢想,而且促進了北方革命高潮的到來。 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消息傳到西安,愛國學生奮起響應,遊行示威,組織演講,喚起民眾,宣傳抵制日貨,成立陝西學聯,選派代表進京請願,大聲疾呼「吾陝西學生,素稱愛國,高舉義旗,焉能後人!振臂而起,誓作北京學生之後盾;登高號呼,喚喊國民之忠忱」。西安的學生運動,有力地響應和支持了北京的學生運動。 在1924年至1927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一次高潮中,擁護孫中山革命政權的國民軍於1925年把軍閥劉鎮華逐出陝西,控制西安。1925年10月。西安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誕生。當北洋軍閥向國民軍反撲時,劉鎮華率鎮嵩軍圍攻西安達8個月之久。西安軍民在李虎臣、楊虎城率領下,克服缺糧斷炊的嚴重困難,奮起抗擊,殊死搏鬥,保住了西安這一革命陣地。當北伐戰爭推進到華中地區時,國民軍聯軍進駐西安。在中國共產黨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的合作努力下,西安地區革命運動風起雲涌。1927年初,共產黨人劉含初、史可軒、鄧小平等人在西安創辦中山學院和中山軍事學校,培訓大批革命骨幹。西安附近的農民運動也蓬勃興起,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日本軍國主義步步進逼,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在民族存亡系於一發的危急關頭,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以民族大義為重,毅然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向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這種充滿愛國熱忱的浩然氣概,有力地振奮了全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全民族團結抗日奠定了基礎,成為中國現代歷史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西安地方組織和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克服重重障礙,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5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安。5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賀龍任主任,賈拓夫、趙壽山、甘泗淇任副主任。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賈拓夫任市長、方仲如任第一副市長,張鋒伯任第二副市長。西安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邁入嶄新的歷史階段。 古都西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僅名列《二十五史》和其他史書中的人物,就有一千多人。他們或是土生土長,或者長期生活創業於斯,但都創造了光輝業績,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演進作出巨大的貢獻。如古代政治家周公、呂尚、商鞅、呂不韋、晁錯、蕭何、張良、張敞;思想家董仲舒;歷史學家司馬遷、班固、杜佑、劉知幾;發明家馬鈞;建築學家宇文愷;醫學家孫思邈;天文學家落下閎、李淳風、僧一行;軍事家周亞夫、霍去病、衛青;法學家張釋之、張湯;農學家趙過、汜勝之;畫家、書法家吳道子、閻立本、薜稷、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文學家、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韓愈、柳宗元、司馬相如、杜牧;翻譯家、旅行家玄奘;外交家張騫;地理學家賈耽、李吉甫;數學家王孝通;目錄學家劉向、劉歆;關學家張載、王九思、馮從吾。在近現代,又有辛亥革命人張鳳歲羽、井勿慕、於佑任;早期共產黨人史可軒、魏野疇、雷晉笙;水利專家李儀祉;著名記者張季鸞;現代詩人王獨清;書畫家閻甘園、趙望雲、石魯;著名作家柳青以及戲曲家孫仁玉、范紫東、馬建翎、封至模等。
❹ 我們陝西有多少年歷史了
陝西歷史悠久,早在11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灞河兩岸生息繁衍;西安城東的半坡遺址回,展示著六七答千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大約五千年前,華夏始祖炎帝、黃帝帶領各自的部落,在陝西北部黃土高原一帶開創了中華文明;後稷開啟農耕文明,倉吉創造漢字,張騫發軔絲綢之路,司馬遷獨領傳記史書之風騷……無不標志著陝西古代文明的燦爛與輝煌。 陝西曾經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治中心。先後有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長達1180年。另外還有劉玄、赤眉、黃巢、李自成4次農民起義在此建立政權。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陝西具有重要的位置。1935年,紅軍長徵到達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在這里領導中國革命13個春秋,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陝西歷史源遠流長,民族文化聞名遐邇。這里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多個朝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現代中國革命的聖地,為炎黃子孫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❺ 柞水的歷史名人及事跡
孟氏長門王老太君「敕旌節孝」碑位於今金風村三組(即孟家村)東坪孟氏大墳園,距鳳鎮街東郊四公里
孟氏王老太君,系是監生王愛介之女,鎮安縣人氏,是孟氏八世祖孟公義之妻。一生孝慈節義,周飢濟寒,農耕紡織重視家教,素著鄉鄰。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浩封孺人,請得「敕旌節孝」之譽,同時朝賜銀建坊閣,邑官長多有題匾贈獎了二十餘年,子嗣五世同堂,無疾而終,壽年86歲。歲時致祭,王氏生一子孟均,孟均在母親教誨下,重視「尚志」和「養氣」的培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勵束子孫。苦讀奮進,他的兒孫都成材。孟均有兒子七個,長子天錫、三子天賜、四子天思、六子天祿、七子炳祿都是當朝生員,次子天佑武生,真是一門「文武雙全」之家,榮耀社川河,一時名聲極大。
潘賢俊(1889年1月5日——1952年10月25日),字子英。鳳凰鎮古泉村人。畢業於陝西省師范學校。在學校加入同盟會。
潘良仕(1924年3月30日——?),鳳凰鎮寬坪村人。系中共黨員,23歲進入延安抗大學習。
盧氏
一、盧學易,清嘉慶舉人。生於嘉慶二年(1797年)八月,卒於同治八年(1869年)十月,享年90歲。
二、盧國信,清咸豐舉人。開設龍潭溝盧家坡盧氏學堂,招收貧民入讀,從事教育,教化鄉民。生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卒於同治二年(1863年),享年34歲。
三、盧顯文,字裴庄,清光緒年間太學生(秀才),書法精湛一絕,善詩賦,為當時地方名人。曾任鎮安縣東二區區長,團總(屬轄原鳳鎮地域行政軍事長官)。生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正月,享年73歲。
四、盧干臣,清光緒年間太學生(秀才),藝長字畫,教師職業,是鳳鎮街後街學堂私塾名師,載入鎮安縣史志。生於光緒六年(1880年),卒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享年62歲。
五、盧臣良,字佐卿,畢業於上海美術學院。從事教育事業,任鎮安縣中學美術課講師。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卒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享年43歲。
六、盧朝宗,字會同,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聆郭沫若授課,得意門生,碩士學位。一時,在校文貫群賢,特以「醫道」救國之想,精通醫術,地留盛名。新中國被人民政府評為「開明」民主人士。生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冬月,卒於1975年正月,享年71歲。
七、盧朝棟,字弼臣。清宣統元年(1909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碩士學位。在日本加入孫中山救國同盟會,參加愛國護國活動。生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卒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8月,享年60歲。
八、盧朝瑞,字景軒,畢業於西安市興國中學,從事教育工作,酷愛中草葯。曾任鎮安縣教育科督導員,縣督學。後探索新醫葯工作,在鳳凰嘴興辦「茂盛和」中葯鋪救濟民生。生於清宣統二年(1909)年。卒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享年38歲。
九、盧臣堯,字勛卿。畢業於上海大廈大學,碩士學位。曾任鎮安縣國民黨部政治指導員,鎮安縣東二區區長,聯保主任等職。生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卒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正月,享年35歲。
張守謙:清•道光至民國三十年代人,原住鳳鎮街下街,後遷小嶺鎮,住桑樹街(今屬常灣村),耕讀傳家,以鑄鍋業為生,家富豪,人濟善。
參考資料:http://..com/link?url=qTQupyaGG9Hp_acUC-gRhH5mEWpGO_l43MtZG5WnxMgbt1z7JJc_5UAyzsA3YaW_STGwZ41qSjo2BsZMe2bZHK
❻ 古城西安,距今大約有多少年的悠久歷史了
3100多年,從西周的周武王定都灃河之畔,公元前1070年到2008年,忘了告訴你,西周原專都周原,但打屬敗了灃國都(灃河)鎬京。灃京(今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移都灃河,在此之前,西安就以經是小諸侯國的首都了,但文獻有限,周朝基本統一中國,就把西安的歷史放到周吧!還有半坡遺址6000-7000年前,藍田猿人70萬-130萬年前,看你如何定位西安的「古城」的概念了
❼ 柞水縣算不算歷史文化
算的,這也是一座文化古城。
❽ 陝西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❾ 西安這座城市有多少年的歷史
西安這座城復市有多少年的歷史制?
西安有3100多年建城史。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陝西省省會、副省級市,西北地區第一大城市,中國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陝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世界歷史文化名城,亞洲知識技術創新中心,中國重要的製造基地。西安歷史悠久,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地處中國陸地版圖中心,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門戶城市與重要交通樞紐,西安北瀕渭河,南依秦嶺,八水環繞(渭、涇、灃、澇、潏、滈、滻、灞),自然景觀優美。
❿ 西安有多少年的歷史啊
西安,古來稱長安,是當年義大利自探險家馬可·波羅筆下《馬可·波羅游記》中著名的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羅馬哲人奧古斯都說過「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西安,這座永恆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書,一幕幕,一頁頁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
早在1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的藍田猿人為代表,揭開了人類文明的一頁。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為中國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十二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中國意為中央之國,中國的中心之點或叫大地原點就在西安,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阿房宮,在驪山建造了規模巨大、埋藏極為豐富的歷史寶庫秦始皇陵,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東有羅馬,西有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至今,西安與世界名城雅典、開羅、羅馬齊名,同被譽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