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上曹操是怎樣的一個人
曹操之客觀評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曹操是談三國的時候不得不說的一個人物。
在大家的眼中,十有八九都會認為他是奸雄,狡猾奸詐,謀朝篡位,而最令人發指的是他那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其實這基本上只是曹操的民間形象和文學形象,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是褒劉貶曹的,誇大了劉備及其眾將領的人物形象,作為反面襯托的曹操自然而然就成了姦猾之輩。民間的藝術表演又基本取材於《演義》,於是這些人物也就在老百姓的心中以《演義》的形象根深蒂固下來。
在了解上述兩種人物形象之外,其實我們還應該了解一下另一種史實的形象,即歷史形象。
剛才那句話句話是曹操在殺了呂伯奢一家之後說的。首先,殺,確實是殺了,但是是誤殺,在《三國志》、《三國演義》裡面都有記載,所以應該是史實。其次,但兩個版本中曹操說這句話時的語氣是不一樣的,《演義》中描述的是理直氣壯,殺了就是殺了,這是無可救葯的奸;但在《三國志》中曹操是嘆息著說的,木已成舟,已無法挽回,只能自我安慰,因為他是將,他需要服眾,就必須為自己找個合理的理由,何況還得考慮當時的時勢...同時,這里也表現出了曹操的坦誠,他是真小人,想像世界上還有多少偽君子...
上述解釋並不能完全掩蓋曹操奸詐的一面,我也並不想反駁這一點,他是奸雄,我同意。但從客觀上來說,曹操並不僅僅是奸雄,而是一個統一的矛盾體。
曹操有奸詐兇狠的一面,殺許攸,斬邊讓...可見一斑;但他又有真誠豁達的一面,放魏種,釋陳琳...也很能說明問題。
曹操有時是閻王脾氣,有時又表現得兒女情長。他的臨終遺囑就充分表現了這一點。他一生好事壞事都幹了不少,影響時勢甚至歷史的事業不少,卻都一筆帶過,盡是嘮嘮叨叨了一堆的家務事,分香賣履不說,還記掛著前妻丁夫人,怕無顏去見長子曹昂。蘇東坡說:「奸偽一生,死見真性。」。其實是體現了曹操的大氣,正所謂:「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不再多說,總而言之,從曹操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臉,既矛盾,又統一,可以說是:
既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
既狡猾奸詐,又坦率真誠
既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
既寬宏大量,又心胸狹窄
大家風范,小人嘴臉
英雄氣概,兒女情懷
閻王脾氣,菩薩心腸
❷ 歷史上曹操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曹操是古往今來少有的大軍事家,曹操的兵法韜略,堪比韓信、白起,故有「談兵者無過孫武,用兵者無過韓信、曹公」之說,且自創兵法,寫下《孟德新書》,批註《孫子兵法》,可謂文武兼備,理論結合實戰。所以諸葛亮說「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先帝每稱操為能」,毛澤東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謀略家、文學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吒風雲、臨險不驚的軍事才幹,氣壯山河、舍我其誰的政治抱負,直抒情懷、氣魄雄偉的詩詞文賦等等,千古以來,除了毛澤東之外,少有其匹。
大家更熟悉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劉備這個人有才無謀,得卧龍諸葛亮及鳳鄒龐統,又得五虎上將,靠的是心機,但卻不能一統天下。所以說劉備有口才但不具備領導群雄之風范。
所以說曹操比劉備更具大將風范,不管是英雄還是梟雄,他都是一位難得的人才。
❸ 正史上的曹操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曹操被當代的歷史學家定位為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無疑算得上是最為傑出的人物。
曹操在政治上其實「先天不足」。東漢後期,宦官集團控制朝政,與士大夫官僚集團矛盾發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曹操的祖父曹騰,漢順帝時位居宦官之首,其父親曹嵩因而歷任顯職,漢靈帝時位至太尉。曹騰為人溫和謹慎,在職舉賢進能,與士大夫關系良好,但後來隨著兩大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深化,曹操作為「贅閹遺丑」,「莫能審其出生本末」,受到了當時政治主體力量———士大夫集團的排斥。當漢帝國崩潰之時,出生「四世五公」的汝南人袁紹,振臂一呼,天下響應,而「出身不正」的曹操卻不得不艱難地開創自己的事業。
曹操年輕時就從當時激烈的政治沖突中,認識到宦官集團的最終末路,一改少年時任俠放盪的行為,有意識地做到潔身自好,並主動向士大夫集團靠攏。他20多歲任洛陽北部尉,相當於洛陽北部城區的巡警隊長,受皇帝寵信的宦官的親戚因違紀遭其棒殺,由此曹操在形式上正式宣告了與宦官集團的分裂。後來,曹操拒與軍閥董卓合作,招募部隊參與袁紹為盟主的關東牧守聯軍,最終擺脫了出身對其在政治上發展的制約。
曹操在東漢政治崩潰後,消滅割據勢力,重新實現黃河流域的統一,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他改革軍政制度,自任丞相總領軍政,又突破「非劉氏不王」,否則「天下共誅之」的漢朝祖訓,被加封魏王,受天子儀仗。但他畢竟在恢復漢室權威的旗號下長期奮斗過,沒有代漢稱帝,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不能承受,而不是現實不許可。曹操為政不太注意道德教化,以功能為目標,以戰爭為手段,而不太致力於重振朝綱,恢復國家秩序,表明漢天子確實只是他手中的一個棋子。
作為軍事家的曹操,喜讀兵書,摘錄諸家兵法撰成《兵書接要》,又為《孫子兵法》作注,在滅袁術、呂布、袁紹,進軍遼西、關隴等實戰中,留下了不少著名戰例。至於赤壁之戰的失利,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敗筆。曹操此次進軍的戰略目標是解決長期威脅許昌、洛陽的荊州劉表集團,業已達到目的。江東孫氏集團並不是此次行動主要的打擊對象,在北方還沒完全穩定的情況下,對江南的戰爭還不能提到議事日程,赤壁之戰曹軍與其說是崩潰,不如視為戰略性撤退。
中古世紀的中國,到處彌漫著濃郁的文學詩歌氛圍,每一位有才能的人似乎都對用文字來表達志向和心情、描繪時局和景色抱有很大的興趣。曹操也不例外,他在這方面取得的成績甚至超過同時期的許多政治對手。作為文學家的曹操,是建安文學的發起人之一,其《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等詩歌都是不朽的文學作品。一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更是充分展現了他的豪情壯志、慷慨激昂。
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應觀察和理解其生活的時代,恰如其分地分析其功過,不應用現代的標准加以貶責或褒揚。易中天在《可愛的奸雄》一文中描述了一個講真話、灑脫隨和、深沉大度的曹操。曹操是一個堂堂正正的政治家,誠為事實。有關曹操的歷史記錄原本就有兩個系統,屬於敵對一方的史書,如吳國人撰寫的《曹瞞傳》等,自然壞話多一些,西晉時的有關漢末三國的史書,為證明司馬氏代魏的合理性,也喜歡說曹操的不是。史料本身的偏向如此,加以爭辯也就沒了意義。曹操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做了一些濫殺無辜的事情,我們不必因為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人幹得少而加以原諒,更不必肆意誇大這些行為的殘酷性。至於戲曲中演繹的「奸臣」曹操,只要老百姓愛看,也不必非要將大花臉曹操改扮成紅臉關公的形象,以求得其實際上「可愛」的真實。
❹ 曹操在歷史中是個怎麼樣的人
奸詐而豪邁,就是一般說的「奸雄」。大家都很熟悉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所謂「奸雄」,就是「奸而雄者」。像嚴嵩、秦檜那樣,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奸而不雄,就只能叫「奸賊」;像董卓那樣,橫行霸道,蠻不講理,雄而不奸,就只能叫「梟雄」。梟雄這個詞,也有多種解釋。梟,本義是貓頭鷹,引伸為首領、魁首、雄長,比如鹽梟、毒梟;也引伸為驍勇、豪雄、桀驁不馴,比如梟 騎、梟將。所以,《現代漢語詞典》對「梟雄」的解釋,就是「強橫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傑出的人物;魁首」。魯肅說「劉備天下梟雄」(《三國 志•魯肅傳》),黃權說「劉備天下梟雄」(《後漢書•劉焉傳》),便都是看出劉備乃「智勇傑出的人物」,驍勇、 豪雄、桀驁不馴;而我們把董卓看作梟雄,則指他「強橫而有野心」。梟雄是「強橫而有野心」,則奸賊就是「奸滑而有賊心」,奸雄就是「奸滑而有雄心」。奸雄者,奸詐而又豪雄也。那麼,曹操是這樣的人物嗎?
是。
曹操從小就姦猾。他這個人,出身不好,家教不好,小時候的表現也不好。
實際上曹操出生成長於一個宦官家庭。他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而曹騰則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大宦官,封費亭侯,任大長秋。大長秋是宦官中的大官,秩二千石,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省部級」。曹騰的為人,在宦官中算是相當不錯,和士人的關系也比較好。他做過一些不光彩的事,也做過許多好事、大事, 所以《後漢書》中有傳。但不管怎麼說,曹操總歸是宦官養子之子。這在當時,就要算作出身不好。但家境應該是好的,至少不缺錢花。曹操的父親曹嵩後來官居太尉(名義上的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就是出錢一億買來的。曹家既然這么有錢,曹操小時候就完全有可能過著紈袴子弟的生活。
曹操受的家教可能也不怎麼樣。曹嵩對他這個兒子的教育,大約是很少過問的。曹操自己的詩說:「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所謂「三徙」, 是說孟子的母親為了保證兒子有一個好的環境,不受壞的影響。竟三次搬家。所謂「過庭」,則是說孔子的兒子兩次從庭院走過,孔子都叫住他予以教育,一次叫他學詩,一次叫他學禮。這樣的事情,在曹操家裡都沒有發生過。看來,曹操小時候,父親母親都不怎麼管教他。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錯,曹操便成為一個「問題少年」。《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說,曹操年少時,「好飛鷹走狗,游盪無度」。他叔叔實在看不下去,常常提醒曹嵩應該好好管教一下這個兒子。曹操知道了,便想出一個鬼點子,來對付他那多管閑事的叔叔。有一天,曹操遠遠地見叔叔來了,立即作口歪嘴斜狀。叔問其故,則答以突然中風。叔叔當即又去報告曹嵩。等曹嵩把曹操叫來一看,什麼事都沒有。曹操趁機說,我哪裡會中什麼風!只因為叔叔不喜歡我,才亂講我的壞話。有這么一個「狼來了」的故事墊底,自然以後叔叔再說曹操什麼,曹嵩都不信了,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為。
曹操的哥們兒袁紹、張邈等人,大約也是同類角色。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胡鬧,事情做得十分出格。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說,有一次,一家人家結婚,曹操和袁紹去看熱鬧,居然動念要偷人家的新娘。他倆先是躲在人家的園子里,等到天黑透了,突然放聲大叫:有賊!參加婚禮的人紛紛從屋裡跑出來,曹操則趁亂鑽進洞房搶走了新娘。匆忙間路沒走好,袁紹掉進帶刺的灌木叢,動彈不得。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聲:「賊在這里!」袁紹一急,一下子就蹦了出來。
顯然,青少年時代的曹操,是一個典型的公子哥兒,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鬼點子和壞主意層出不窮。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曹操是一個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的人,也是一個奸詐狡猾、詭計多端的人。所以《三國志》說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盪,不治行業」,因此許多人沒把他放在眼裡(世人未之奇也),甚至鄙視他(薄其為人)。比如南陽名士宗世林,就自稱有「松柏之志」,堅決不和他交往(見《世說新語•方正》)。
然而有一個人卻十分看好曹操,他就是當時的太尉橋玄。橋玄認為曹操是難得地人才,將來平定天下,非操莫屬,因此竟以妻兒相托。橋玄說: 「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材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這話是記載在《三國志》正文的,應該靠得住,也有道理,因為曹操並非一般地流氓地痞或紈袴子弟。 孫盛的《異同雜語》說他「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有一次行刺宦官張讓時,竟能舞短戟全身而退。這說明曹操是一個胸懷大志、雄心勃勃的 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詐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義。
那麼,曹操自己怎麼看?
曹操自己好像也很認同「奸雄」這個評價。這個評價是許劭給出的,而結交許劭則是橋玄的建議。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今河南省平輿)人, 是當時最有名的鑒賞家和評論家。他常在每個月的初一,發表對當時人物的品評,叫「月旦評」,又叫「汝南月旦評」。無論是誰,一經品題,身價百倍,從此進入上層社會。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許劭的好評。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評,還是天機不可泄漏,無論曹操怎樣請求,許劭都不肯發話。最後,許劭被逼得沒辦法,才冒出這么一句:你這個人呀,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後,大笑而去。
這就是曹操了。他大氣、深沉、豁達、豪爽、灑脫、風趣、機敏、隨和、詭譎、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極有個性又極富戲據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詐的一面,又有坦誠的一面。他的奸與誠統一於「雄」,他的善與惡也統一於「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惡的,所以我不稱他「英雄」而稱他「奸雄」。
事實上,曹操是古往今來少有的大軍事家。曹操的兵法韜略,堪比韓信、白起,故有「談兵者無過孫武,用兵者無過韓信、曹公」之說(見何去非《何博士備論》),且自創兵法,寫下《孟德新書》,批註《孫子兵法》,可謂文武兼備,理論結合實戰。
除此之外,曹操更是政治家、謀略家、文學家,建安「三曹七子」之首,其叱吒風雲、臨險不驚的軍事才幹,氣壯山河、舍我其誰的政治抱負,直抒情懷、氣魄雄偉的詩詞文賦等等,千古以來,除了毛澤東之外,少有其匹。
因此,即便是不喜歡曹操的文人,也不得不承認「曹公兵機智算,殆難與敵,故能肇跡開基,居中作相,實有英雄之才矣」(虞世南語。見《唐文拾遺》卷十三);即使是他的敵人諸葛亮、劉備也不得不說「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先帝每稱操為能」(見《出師表》);而偉大領袖毛澤東更是坦言:「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❺ 歷史上的曹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復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制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以上為曹操的生平介紹.以下是本人對曹操的評論,僅作為個人觀點.
年輕時的曹操:
壹:素有大志.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官宦集團中的一員,據說是漢相國曹參的後人,曹操是曹嵩之子,而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官至太尉.這一切表明,曹操從出生開始就註定了他的不同,祖上顯貴,不僅使他物質生活比普通人更充實,在當時那種門閥大族壟斷社會大部分資源的時代背景下,曹操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了解更多的社會秘辛,這是普通人所不具有的先天條件,對於曹操以後的統軍治國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也正是因為祖上位高權重,曹操本人的眼界也更高,志向也更遠大,他的目標不是一旦粟,一斗米,而是整個天下.
貳:立誓報國.曹操在年輕時是否忠於漢室,這是毋庸置疑的,直到他年老將死之時,也未行那改朝換代之事,何況年輕之時.曹操出身官宦,一直渴望為官一方,造福百姓,當然也不排除他揚名立萬,流芳百世的目的,但就一個官宦子弟的身份來說,曹操無疑是一個志向遠大,為人正派的青年才俊了.這些從以下事跡中可以看出: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勢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黃巾軍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曹操之志,乃濟世救國,救萬民於水火爾.
叄:正義果敢.曹操立五色棒,整頓吏治,一方面說明他立志投身於國事,另一方面,又表明他是一個內心嫉惡如仇的人,這是一個人本性,或者說是此時曹操的性格使然,是無法偽裝的,後人常說曹操是奸雄,但細細數來,他又做了多少利國利民的大事呢?征伐徐州,殺戮百姓,他又有多少說不出的苦衷呢?撇開別的不說,如果換做是我們自己,生身父親被殺,你是否會失去理智?而你又明明有復仇的力量,你又是否會變得瘋狂?細看曹操的一生,他有兩個最大的對頭,袁紹和劉備,而袁紹有一個明顯的特點,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便是遇事猶豫不決,縱觀曹操一生,殺伐果斷,無有遲疑,斃蹇圖、起兵討董、戰官渡皆是明證.
肆:不畏強權.當然,曹操年輕時不畏強權也有他具有強悍背景的因素,但試想,已是成年人的曹操,難道不知道形勢比人強的道理嗎?皇帝寵臣,言定天下的十常侍是他一個洛陽北部尉可以惹得起的嗎?當時,也只有大將軍何進有這個資格,而何進也未嘗敢下這樣的決心,何況他乎.曹操獻刀,起兵討董,曹孟德又是冒著多大的風險?又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決心.
伍:能力出眾.曹操的能力無疑是很強的,他能成為漢末亂世中最為龐大的一股勢力絕非偶然,能力不夠的領袖就算打得下天下,恐怕也不懂得治理,而曹操嶄露頭角也正是在他年輕的時候,治理洛陽、濟南、領兵平亂皆可說明.
成勢後的曹操:
壹:禮賢下士,唯才是舉.這一點相信人們都知道,也正是因為曹操的這一舉措,才會出現後來的戰將千員,智謀之士多不勝數的盛況.
貳:關注民生.建安元年,曹操採納部下棗只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恢復正常租調制度,防止豪強兼並小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頒布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叄:重視胡患.建安十二年,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系一直很好,並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雖然曹操征伐烏桓有消滅袁氏殘余的因素,但他討伐烏桓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國東北的部分邊患,造福了百姓.
肆:善掌時機.曹操是一個眼光長遠,善於把握時機的梟雄,他的這一特點在中國歷史上十分出名.諸侯討董、稱雄兗州、東迎獻帝、官渡大戰、北定鄴城、南覆荊州.皆可看出.
壯士暮年:
人不論高低貴賤總有一死,老年時的曹操,依然壯心不已,但他始終沒有取漢代之,我想,不論年輕的時候多麼輕狂,當年華不在之時,看清了世事無常的大千世界之後,曹操更多的是對自己一生的回憶,富貴榮華唾手可得,卻已不再誘人,兒時的夢想才是一生中最珍貴的回憶,曾幾何時,曹操夢想著自己死後的墓碑上刻著「大漢征西將軍之墓」,此生則無憾矣.
❻ 歷史上的曹操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曹操de歷史評價
史書評論
「明略最優」、「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後漢書·許劭傳》,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作「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三國志·武帝紀》陳壽)
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王沈《魏書》)
古今評說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元稹評價曹操:「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王安石贊曹操:「青山為浪入漳州,銅雀台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壟畝,麒麟埋沒幾春秋。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餘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劉知幾評價曹操:「罪百田常,禍於王莽。」——《史通·探賾》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毛澤東說:「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易中天《品三國》:「曹操的遺囑『分香賣履,留戀妾婦』體現出曹操的大氣與自負,就不談國家大事,不說豪言壯語,就說些小事,你們把我怎麼樣,你們說我是小人就是小人又怎樣,我曹操就是曹操,我才不在乎你們怎樣評價我呢。我就是這樣的人。」
❼ 歷史上的曹操是個怎樣的人
東漢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統一了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戎馬一生。曹操父親夏侯嵩(官職太尉)為宦官曹騰養子,曹騰為漢相曹參之後。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之一,曾隻身行刺董卓,失敗後和袁紹共同聯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一生中先後戰勝了袁術、呂布、張綉、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討伐江東的戰役中,曹操在赤壁慘敗。後來在和蜀漢的漢中爭奪戰中,曹操再次無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皇帝。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鍾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