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會釣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原始社會或者古代哪個朝代出現
原始社會不知道有沒有。樓上那位說博物館的情況也只能是揣測罷了。並沒有史料版佐證(那時權候根本沒文字估計也只能如此了)。目前來說我們可追溯的最早歷史不過夏商周罷了,因為有龜殼文字。 明文記載的周有個叫呂望的他釣過魚而且直鉤的,只釣王侯將相. 後賜姓姜;鼎鼎大名的姜子牙。
『貳』 中國釣魚比賽的發展經歷哪些歷程
釣魚活動在我國已有千年的歷史。考古學家在對古人類遺址和出土文物的研究中發現,在距今四五十萬年前的猿人遺址中,就有各種魚類遺骨相伴,它表明人類生活和兔類密切相關。當時的捕魚活動僅僅是生存的一種手段,是一種生存的本能,因此在這個時候不可能賦予休閑的意義。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逐漸不再以魚類為主要食物,此時的釣魚活動已經有了休閑或者說其他一些特殊的意義了。「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是眾人皆知的典故。可見,當時姜太公釣魚絕不是為謀生而釣魚,已是為娛樂或別的原因而釣了。這標志著至少從商周時期開始,釣魚活動已經從原來的謀生手段演變成為高雅的娛樂活動了。
進入了現代社會,一周繁忙地工作了5天,生活在城市噪音、空氣污染的環境中,大腦細胞就會過早疲勞和衰老,心情就會煩躁,便會患精神憂鬱症或滋生其他慢性病。人們在緊張的勞動、工作之餘,帶上漁具到郊外水域去垂釣時,沐浴於陽光下,在風景如畫的大自然中遠眺青山綠野,心情會格外舒暢,全身疲勞也會一掃而光,不僅可增強體力,還可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為了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競技水平,讓所有的人都熱愛上這種高尚的休閑保健活動,釣魚比賽便走上了歷史舞台。國家體委根據廣大群眾的心願和垂釣的體育娛樂特點,在1980年批准成立了第一家地方性的釣魚協會——無錫市釣魚協會。1983年9月,由國家體委牽頭,經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批准,在無錫市正式成立了中國釣魚協會,國家體委決定將釣魚活動列人體育項目。葉劍英元帥和王震副主席生前曾先後出任中國釣魚協會名譽主席,在他們的過問、參與和推動下,中國釣魚事業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至1983年底,江西、江蘇、重慶、上海、沈陽等地也相繼成立了地方性的釣魚協會。到目前為止,我國釣魚運動愛好者的總人數已逾9000萬人。從1984年9月2日至4日全國首屆釣魚比賽在北京隆重舉行。到2003年底,已舉行過19屆全國釣魚比賽,各省、市及各單位釣魚協會也舉辦了大量不同級別、不同規模的釣魚比賽,受到了各階層人士和廣大釣魚愛好者的歡迎。同時國際間的友好賽也逐年增多,為此中國釣魚協會專門制定了釣魚比賽規則和釣魚比賽競賽規程。全國各級釣魚協會以及企業、社會團體、新聞單位等舉辦的杯賽、聯誼賽、名人賽、國際邀請賽活動層出不窮,如「老漁翁杯」賽、「釣王杯」賽、東南亞地區釣魚邀請賽、「鉤王杯」釣鯽高手賽、「鴨鴨杯」釣魚邀請賽、「金百利杯」十大釣手通訊賽、「老鬼杯」全國釣魚大獎賽、「淡水魚十大釣尹」通訊賽、「三八杯」賽、「健力寶杯」賽以及從2000年開始舉辦的全國女子釣魚比賽等釣魚比賽遍地開花。這些垂釣比賽活動的蓬勃發展,開創了我國釣魚活動的新局面。
『叄』 釣魚城是聞名世界的古戰場,距今已有多年歷史了
合川釣魚城不是重慶余玠所建,而是孟珙部將甘閏所建。
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孟珙擢升「寧武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即四川奉節白帝城)」,總領「夔州、利州、潼川、成都」川峽四路,即管轄今四川、重慶、貴州以及湖北恩施、陝西漢中等地,並節度「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鼎(今湖南常德和益陽地區)、灃(今湖南張家界地區)」軍馬。
南宋統軍諸使之節制順序為:都督、督視 >宣撫使 >(安撫)制置大使 >宣撫副使 >招討使 >(安撫)制置使 >安撫使 >制置副使 >鎮撫使。
為便於前線作戰指揮,奉節夔州的總指揮孟珙,派遣部下彭大雅到今重慶渝中區一帶的荒山上,新築重慶山城。彭大雅又派出部將甘閏於合州(今重慶合川)東十里釣魚山上築寨。
從此,歷史上才有了「重慶山城」和「合川釣魚城」!
另外,據史載,1259年(開慶元年)初,蒙哥汗親率大軍進攻四川,兵臨合州釣魚城下時。宋軍王堅因勢單力薄,只閉城死守,拒不出戰。雙方由於實力過於懸殊,所以並無什麼像樣的激烈大戰。僵持至舊歷六月,「帝不豫,七月癸亥,帝崩於釣魚山」,中國一些史料採用民間傳言和戲說,說蒙哥是「中流矢」戰死。
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南宋時期,今重慶合川一帶,還非常荒涼。山高峽深,多原始森林,史書說當地「山水皆有瘴,而水氣尤毒」。世界蒙史權威拉施特《史集》也清楚記載:釣魚城夏天氣候極度惡劣,北方大漠來的蒙軍,因水土不服,霍亂流行,傷亡嚴重。蒙哥也不幸染疾,遂以嗜酒治病,伊斯蘭教歷655年1月突然惡化而去世。蒙軍只是因瘟疫而失去戰鬥力,無力繼續征戰,自己撤返,暫時退出了四川。但,僅暫停幾個月,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後,又開始繼續征伐南宋。
參考:南宋【夔州路】保衛戰
https://wenku..com/view/6117e609bb68a98271fefaea.html
『肆』 釣魚起源於何時呢
古以來,釣魚是講究看天氣的。不同的天氣釣不同的魚,不同天氣釣不同的水,這種界定是十分清楚的。其實,看天氣主要是看陰晴、看氣溫、看風向(看風向單獨討論),因為晴天釣魚和陰天釣魚是兩回事,氣溫高和氣溫低釣魚差別也相當大,晴天要釣渾水,釣深水,釣遠水。陰天可以釣清水,釣淺水,釣近水。晴天光線強,在渾水中好釣鯉魚。陰天的光線弱,在淺水中好釣鯉魚。至於看氣溫,除了看基本氣溫外,還要看溫差。溫度在5℃以下,35℃以上,有些魚會停止進食,要想釣上它們會有困難。溫度在20℃左右時好釣鯽魚、鯉魚,溫度在30℃左右時好釣草魚、鯿魚。溫差在5℃至8℃左右,是比較好釣魚的。一天之內,溫差超過15℃,則不好釣魚。
看塘型與選擇釣點有關,塘型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塘型,釣點是不一樣的,通常的選擇是「長塘釣腰,方塘釣角,大塘釣邊,小塘釣心等等」。其實,看塘型有三大要點:一是看灘,二是看灣,三是看陽。春釣灘,看準灘位十分重要。秋釣灣,塘灣在哪裡要清楚。冬釣陽,朝陽的地方要明白。當然,沒有灘可以釣淺,沒有灣可以釣深,沒有陽可以釣明,這是看塘型的變化。而最為要弄清楚的是塘的走向,塘的擺放是否規則,塘的形狀是否正規,以深水為准,是坐北朝南還是坐東朝西的,一定要看清分明,心中有數。它與變更釣點有關,由於天氣變化等因素影響,需要搬移釣位時,塘的走向不同,下一站釣位是不同的。值得說明的是,看塘型決定釣位不是唯一的。確認釣位的因素很多,特別是當塘底的狀況與塘型不一致時,看塘型就會失去它的有效性,應當明察。
『伍』 釣魚城有多少年的歷史
合川「釣魚城」並非重慶余玠所建,而是更早之前,由奉節夔州孟珙的部將甘閏所建。【註:余玠本身也是孟珙舊日部下】
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孟珙擢升「寧武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今四川奉節白帝城)」,總領「夔州、利州、潼川、成都」川峽四路,即管轄今四川、重慶、貴州以及湖北恩施、陝西漢中等地,並節度「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鼎(今湖南常德和益陽地區)、灃(今湖南張家界地區)」軍馬。
為便於前線作戰指揮,奉節夔州的總指揮孟珙,派遣部下彭大雅到今重慶渝中區一帶的荒山上,新築重慶山城。彭大雅又派出部將甘閏於合州(今重慶合川)東十里釣魚山上築寨。
從此,歷史上才有了「重慶山城」和「合川釣魚城」!
南宋【夔州路】保衛戰
《南宋,四川地區抗蒙(元)簡表》
1234年(端平元年)---南宋大軍端平入洛,宋蒙敗盟。
1235年(端平二年)---窩闊台汗兵分三路,開始侵掠南宋。
1236年(端平三年)---蒙軍襲蜀,四川制置使趙彥吶逃遁夔州(今三峽奉節縣)。四川地區五十四州俱陷破,獨夔州路,及瀘州、果州、合州僅存。
1237年(嘉熙元年)---蒙軍沿大巴山穀道南下,縱深突襲四川門戶夔州,破奉節白帝城夔關,後被夔州水軍擊退。
1239年(嘉熙三年)---蒙軍兵分兩路侵掠夔州路,一路圍堵重慶,一路攻陷路府夔州。宋廷急詔援夔,最終光復夔州。
1240年(嘉熙四年)---孟珙擢升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遣副手彭大雅到重慶新築重慶山城,彭大雅派部將甘閏於釣魚山築城。
1241年(淳祐元年)---成都宋將田世顯開門降蒙,四川安撫制置使陳隆之遇害。
1242年(淳祐二年)---奉節夔府遷治白帝城,成為南宋抗蒙最重要的戰略中心。乃四川地區支撐全蜀安危的「八柱」之一,是南宋政權「蔽吳之根本」。同年夔路策應司在夔州成立。
1243年(淳祐三年)---孟珙舊部余玠入蜀,補缺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繼續先前孟珙擇險築城、耕戰治蜀的山城防禦之策。
1246年(淳祐六年)---孟珙病逝,宋廷特贈太師、封吉國公、謚忠襄。
1251年(淳祐十一年)---余玠趁蒙古已多年內亂之機,冒險北伐興元失敗,打破了宋蒙之間戰略平衡。
1253年(寶祐元年)---重慶余玠守蜀日久,剛愎自用,與四川軍民決裂,被宋廷以余晦撤換,死於非命。同年韓宣出任遙郡防禦使,馴守夔州。
1254年(寶祐二年)---李曾伯出任四川宣撫使、京湖制置大使,進駐夔州,總領兩大戰區防務。同年,重慶余晦被撤換。
1257年(寶祐五年)---蒙哥汗正式下詔滅宋。蒙古侵宋由抄掠轉為以全面佔領宋土為目的。
1259年(開慶元年)---蒙哥汗侵入四川,在圍攻合川釣魚城時,因當地夏天氣候異常惡劣,來自北方大漠的蒙軍水土不服,染疾霍亂,蒙哥也因此病逝。蒙軍失去戰力,自己撤出四川。
1260年(景定元年)---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繼續征伐南宋。
1262年(景定三年)---忽必烈改變全國進攻戰略,以「據夔」為奪取四川的突破點,開始重點進攻夔州。夔州提刑鄭子發率軍攻打蒙軍蟠龍山城失敗。
1263年(景定四年)---夔州安撫使徐宗武鑄夔門鐵鎖,建卧龍山堡囿,備戰抗蒙。同年,蒙古開始扶持川西成都,經營西蜀三川。以此 作為進攻川東夔州的戰略基地。
1265年(咸淳元年)---夔州都統王勝大敗蒙古東川帥府軍於李市、沙平兩地。
1266年(咸淳二年)---夔州總管張喜率軍救援開、達二州,再次大敗蒙古東川帥府軍。
1271年(咸淳七年)---忽必烈在大都稱帝,國號大元。同年元廷將四川行省治所從興元首次遷至成都。
1274年(咸淳十年)---元軍在長江上搭建浮橋,截斷宋軍水路往來。夔州宋軍雖多次出擊爭奪,均失敗。
1275年(咸淳十一年)-夔州安撫使張起岩率軍反擊元軍,一舉收復開州,因功加封福州觀察使。
1276年(景炎元年)---南宋滅亡。而夔州繼續抗元,安撫使張起岩孤軍救援萬州,遭遇元軍截殺,敗回夔州。
1277年(景炎二年)---湖北元軍自三峽溯流而上,攻掠夔州至太原坪。
1278年(景炎三年)---重慶守將趙安降元,張鈺突圍被擒。川、鄂元軍一同會攻奉節白帝城,夔州被迫投降,宋蒙(元)戰事結束。
奉節夔州乃宋代夔州路首府。作為四川盆地自古門戶,「實系西南諸省與京湖之紐帶。」南宋末年,民族英雄孟珙曾在此指揮全國抗蒙戰爭。奉節夔州的抗蒙(元)之戰,始自嘉熙元年,止於景炎三年,長達41年,為蒙古帝國征服史上所罕見。作為南宋諸路之最後淪陷者,夔州戰事之久,抗擊蒙(元)之堅決,堪為漢人表率!
『陸』 釣魚的歷史有哪些
1.舜(號有虞氏)-據記載有一次,雷澤(今山東東阿、荷澤、梁山、壽張一帶)的民眾爭著開墾雷澤邊上的土地,釀成氏族間的大械鬥。舜知道了,就親自出面調解。他沿著雷澤巡視,餓了就釣魚充飢,很快平息當地械鬥。堯、舜、禹是部落聯盟解體前最後的三個大酋長。那時生產力還非常落後,人們以漁獵為主要謀生手段。
2.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姜太公釣魚,歷史上確有其事。《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呂尚蓋常窮困,年老矣,以魚釣虷(音干gan,地名,即茲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白居易在《渭上偶釣》詩中評論得最中肯:「昔日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姜尚在渭水釣魚,實際上是在等待個人的發展時機。自遇到周文王,他從此放下釣竿,輔佐文王和武帝,打敗紂王,成為一代名臣。
3. 周穆王(姖滿)-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東征途中,常在戰斗間隙抽空垂釣――也是一個大MK。在西征時,有一次攻打因氏國時,得空在黃河邊上一邊釣魚,一邊觀看河邊參天的古木。周穆王時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諸侯朝拜貢獻的玉帛、獸皮、珍玩和地方特產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黃河之畔垂釣,當然已遠遠不是為了獲取食物,而是消遺娛樂了。
4. 屈原-春秋戰國時期楚左徒(僅次於宰相官職)。楚襄王時期被令尹子和上官大夫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他經洞庭湖溯沅水到辰陽、漵浦等地,又沿湘水到了今汨羅,因得了嚴重的抑鬱症投江而死。在放逐期間,屈原曾垂釣於資水,至今湖南桃江縣還有屈原釣魚台遺跡。
5.范蟊(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自吳越爭霸結束離開越王勾踐後,駕駛一條國產小船到了洞庭湖中的釣洲,由於遇到大風浪,他就停舟靠岸,在釣洲釣魚.釣到大魚熟而食之,釣到小魚則環保放生湖裡。後人為了紀念范蠡,把它放生的魚稱為「范蠡魚」。再後來,范蠡定居於無錫的太湖之濱。他曾提出「種竹養魚千倍利」的主張,齊威王召見他,問道:公富足千方,家累儀金,用什麼辦法致富的呢?范蠡回答說:「治生之法有五,養魚第一。」公元前475前,范蠡著成《養魚經》,這是我國第一部養魚著作。
6.李白、杜甫-這兩位老先生把對垂釣的感受融注於詩歌之中,使後人分享他們的快樂。李白在《行路難》中寫出「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白日邊」的佳句;杜甫在《江村》中寫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劃紙作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淡淡數筆,生動地再現了唐代一個小漁村的田園生活美景。
7. 柳宗元-這位唐代文學家、哲學家酷愛釣魚,他在《江雪》一詩中寫下膾炙人口的佳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灰。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8. 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情景交融,筆法獨特,寫出了釣魚人的情趣。
9. 司空曙-可能是唐代詩人中最不出名的小MK了。在《江村即事》中寫道:「釣綸自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黃花淺水邊。」但非常完美地描述出了在幽寂遒美的自然景色中垂釣的高雅情趣。
10. 邵雍-這位宋代哲學家和俺老菜農一樣打小在農村長大(今河南輝縣),非常熟悉衣村的生活。他在《漁樵問答》一書中,對竿釣漁具曾作了詳細的闡述:「釣者六物:竿也,線也,浮也,況也,鉤也,餌也。一不具,則魚不可得。」他所說的六物,至今仍是竿釣的基本釣具。
11.王安石、蘇東坡-俺的本家王安石作為北宋**家、文學家、思想家曾在詩中寫道:「珠蕊風寒天下曖,錦鱗吹浪日邊明。」。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也不是小MK,他在詩中寫道:「湖上移魚子,初生人不畏。自從識釣餌,欲見更無煙。」其悠悠然自得的垂釣情趣可見一斑。
12.陸游-南宋大詩人,晚年回到故鄉紹興鑒湖邊,「閑時釣秋水」,他在《鵲橋仙》詞中寫道「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水釣台四蜼。.....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他迷於垂釣,到了想當漁夫的地步。
13. 鄭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這個居楊州八怪之首的瘦老頭在《道情》里盛頌釣翁的閑逸生活:「老漁翁一釣竿,靠山崖,傍水灣,扁舟往來無牽絆。」充滿了對老漁翁的贊美和嚮往。
『柒』 釣魚在我國的歷史有哪些記載
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中就有骨質的魚鉤,在鄭州出現葯商朝早期遺址的內出土器物中,有青銅制容的魚鉤,由此看出,釣魚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
《史記·齊太公世家》就有記述姜太公垂釣於渭濱,與周文王相遇,後助武王伐紂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典故。東漢高士嚴子陵,清貧一生,寧願垂釣於富春江畔,也不願入朝為官,去吞食那「富貴榮華之鉤」,已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
《詩經》、《左傳》等都有對釣魚活動的描述。《紅樓夢》里也有寫小姐們在大觀園內釣魚取樂的情景。我國自古以來都把釣魚視為一種高雅的活動。
『捌』 垂釣的起源
垂釣的起源歷史: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高雅古樸的垂釣活動作為我們古老文明的一個小小側面伴隨著祖國的歷史延續下來,歷數千年而不衰,日益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在內陸淡水水域開展垂釣活動由來已久。
它起源於古代先民的生產活動,隨著生活環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從生活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充滿趣味,充滿智慧,充滿活力,格調高雅,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中華大地有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穿山越谷的溪流,為垂釣提供優良的自然釣場和豐富的魚類資源。古往今來,無數釣魚愛好者陶醉於這項活動之中,他們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走向河邊、湖畔,享受生機盎然的野外生活情趣,領略賞心悅目的湖光山色。深谷的清風吹走了城市的喧囂,釣竿的顫動帶給老人以童子般的歡樂,八要一竿在手,性情暴躁的小夥子也會「靜如處子」....此中樂趣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三百多年前,世界聞名的釣魚大師愛扎克.沃你頓曾預言:釣魚將成為全世界人民廣泛喜愛的活動。今天,垂釣已經風靡世界。在大陸與台灣,這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也越來越受到人民的青睞,發展形勢十分喜人。
從釣具的發展看我國淡水垂釣的淵源
大約五萬年前,我們祖先的形體已經進化到和我們現代人一樣,他們學人會了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氏族社會逐漸形成。又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就是相傳的神農、黃帝、堯、舜等時期。在這個接段,我國產生了輝煌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近幾十年發掘的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勝中,除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和用獸骨磨製的刀、齒、鏃之外,還發現了很多魚叉和魚鉤,這對了解我國的垂釣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陝西省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勝發現的骨制魚釣和黑龍江小興凱湖崗上出土的骨制魚鉤,距今大約有六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發現得最早的釣魚文物。在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時代勝中,如黑龍江的寧安遺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阿善遺址等,都發現了許多骨制魚釣。這些魚釣的造型多樣,其中有的在鉤尖下面磨出了倒刺,多數魚釣還磨有拴釣線的槽,由此可證明當時磨出了的垂釣活動已具有較高水平。這些遺址都位於內陸地區淡水水域釣魚已是十分普遍的了。
我國最早的關於竹製釣竿的文字記載見於二千多年前的詩歌總集《詩經》,比如在《季風》這一章中,有「籊籊竹竿,以釣於淇」,的詩句(淇,指黃河的一條支流,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北部),這表明了春秋載國時期,人們已經用細細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釣了。
古代名人時尚釣魚活動
古往今來,人們都把釣魚看作為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古代很多名人、學者都喜愛釣魚,雖然他們垂釣的目地不相同,但培養高土雅的情趣是安全一致的。我國第一個有名氣的釣魚人不是人們熟知的姜太公,而是古帝舜。
舜號有虞氏。《孟子.離數篇》說:「舜生於諸溤(音平ping,今山東諸城)?.卒於鳴條(河南開封附近),東夷人也(舜居住地在東方)。」舜很有才幹,被推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大酋長有權祭天、巡狩。有一次,雷澤(今山東東阿、菏澤、梁山、壽張一帶)的漁民爭著開墾雷澤邊上的土地,釀成氏族間的大械鬥。舜知道了,就親自排解。他沒著雷澤巡視,餓了就釣魚充飢,很快平息爭地械鬥。堯、舜、禹是部落聯盟解體前最後的三個大酋長。那時生產還很落後,人們以狩獵、捕魚為主要謀生手段。舜出巡時釣魚是為了獲得食物,這與後世的娛樂性垂釣是不相同的。
駕八駿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滿,是一位大游歷史家,是繼舜之後第二個有名的釣魚人。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東征途中,常在水邊垂釣。在西征時,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國,他在黃河邊上一邊釣魚,一邊觀看河邊參天的古小木 。周穆王時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諸侯朝聘貢獻的玉帛、獸皮、珍玩和地方特產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黃河之畔垂釣,已不是為了獲得食物,而是消遺娛樂了。
只知道中國的,外國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不知道了
『玖』 釣魚的由來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高雅古樸的垂釣活動作為我們古老文明的一個小小側面伴隨著祖國的歷史延續下來,歷數千年而不衰,日益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在內陸淡水水域開展垂釣活動由來已久。
它起源於古代先民的生產活動,隨著生活環境的安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從生活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充滿趣味,充滿智慧,充滿活力,格調高雅,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中華大地有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穿山越谷的溪流,為垂釣提供優良的自然釣場和豐富的魚類資源。古往今來,無數釣魚愛好者陶醉於這項活動之中,他們懷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激情,走向河邊、湖畔,享受生機盎然的野外生活情趣,領略賞心悅目的湖光山色。深谷的清風吹走了城市的喧囂,釣竿的顫動帶給老人以童子般的歡樂,八要一竿在手,性情暴躁的小夥子也會「靜如處子」....此中樂趣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三百多年前,世界聞名的釣魚大師愛扎克.沃你頓曾預言:釣魚將成為全世界人民廣泛喜愛的活動。今天,垂釣已經風靡世界。在大陸與台灣,這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也越來越受到人民的青睞,發展形勢十分喜人。
從釣具的發展看我國淡水垂釣的淵源
大約五萬年前,我們祖先的形體已經進化到和我們現代人一樣,他們學人會了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氏族社會逐漸形成。又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就是相傳的神農、黃帝、堯、舜等時期。在這個接段,我國產生了輝煌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近幾十年發掘的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勝中,除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和用獸骨磨製的刀、齒、鏃之外,還發現了很多魚叉和魚鉤,這對了解我國的垂釣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陝西省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勝發現的骨制魚釣和黑龍江小興凱湖崗上出土的骨制魚鉤,距今大約有六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發現得最早的釣魚文物。在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時代勝中,如黑龍江的寧安遺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阿善遺址等,都發現了許多骨制魚釣。這些魚釣的造型多樣,其中有的在鉤尖下面磨出了倒刺,多數魚釣還磨有拴釣線的槽,由此可證明當時磨出了的垂釣活動已具有較高水平。這些遺址都位於內陸地區淡水水域釣魚已是十分普遍的了。
我國最早的關於竹製釣竿的文字記載見於二千多年前的詩歌總集《詩經》,比如在《季風》這一章中,有「籊籊竹竿,以釣於淇」,的詩句(淇,指黃河的一條支流,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北部),這表明了春秋載國時期,人們已經用細細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釣了。
古代名人時尚釣魚活動
古往今來,人們都把釣魚看作為一項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古代很多名人、學者都喜愛釣魚,雖然他們垂釣的目地不相同,但培養高土雅的情趣是安全一致的。我國第一個有名氣的釣魚人不是人們熟知的姜太公,而是古帝舜。
舜號有虞氏。《孟子.離數篇》說:「舜生於諸溤(音平ping,今山東諸城)?.卒於鳴條(河南開封附近),東夷人也(舜居住地在東方)。」舜很有才幹,被推為部落聯盟的大酋長。大酋長有權祭天、巡狩。有一次,雷澤(今山東東阿、菏澤、梁山、壽張一帶)的漁民爭著開墾雷澤邊上的土地,釀成氏族間的大械鬥。舜知道了,就親自排解。他沒著雷澤巡視,餓了就釣魚充飢,很快平息爭地械鬥。堯、舜、禹是部落聯盟解體前最後的三個大酋長。那時生產還很落後,人們以狩獵、捕魚為主要謀生手段。舜出巡時釣魚是為了獲得食物,這與後世的娛樂性垂釣是不相同的。
駕八駿出巡的穆天子——周穆王姖滿,是一位大游歷史家,是繼舜之後第二個有名的釣魚人。據《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在東征途中,常在水邊垂釣。在西征時,有一次出巡到因氏國,他在黃河邊上一邊釣魚,一邊觀看河邊參天的古小木 。周穆王時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諸侯朝聘貢獻的玉帛、獸皮、珍玩和地方特產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黃河之畔垂釣,已不是為了獲得食物,而是消遺娛樂了。
『拾』 釣魚是誰發明的從什麼時間開始的
大約五萬年前,我們祖先的形體已經進化到和我們現代人一樣,他們學人會了用骨針縫制獸皮衣服,氏族社會逐漸形成。又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就是相傳的神農、黃帝、堯、舜等時期。在這個接段,我國產生了輝煌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近幾十年發掘的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勝中,除發現了大量的石器和用獸骨磨製的刀、齒、鏃之外,還發現了很多魚叉和魚鉤,這對了解我國的垂釣歷史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陝西省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勝發現的骨制魚釣和黑龍江小興凱湖崗上出土的骨制魚鉤,距今大約有六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發現得最早的釣魚文物。在全省各地的新石器時代勝中,如黑龍江的寧安遺址,河北唐山市的大城山遺址,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的阿善遺址等,都發現了許多骨制魚釣。這些魚釣的造型多樣,其中有的在鉤尖下面磨出了倒刺,多數魚釣還磨有拴釣線的槽,由此可證明當時磨出了的垂釣活動已具有較高水平。這些遺址都位於內陸地區淡水水域釣魚已是十分普遍的了。
我國最早的關於竹製釣竿的文字記載見於二千多年前的詩歌總集《詩經》,比如在《季風》這一章中,有「籊籊竹竿,以釣於淇」,的詩句(淇,指黃河的一條支流,位於今天的河南省北部),這表明了春秋載國時期,人們已經用細細的竹竿在江河中垂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