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什麼是鄉村歷史進程

什麼是鄉村歷史進程

發布時間:2021-03-10 02:31:29

1. 結合我國農村改革發展歷史進程說明為什麼過去農民想都不敢想的問題現在已經得到了解決或是正在解決.

文革時期,中國農村發展停滯。在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下。抓資本主義尾巴是農村核心任務。長期的階級斗爭運動,人民公社運動等造成生產力的極度浪費。在一大二工的控制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打壓。1978年,從小崗村開始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推廣,分田單干不再受限制。農民可以有自己的私有財產。1992年,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農民可以進入城市打工,開展私營經濟,個體經濟。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0年後,三農問題被放在國家核心層面,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三農問題,農副產品流通體制不斷健全完善,菜籃子,米袋子不斷健全。惠農政策不斷出台。2008年,中國廢除二千多年的田稅制。2012年,中國開始同票同權,農民的政治權利得到保障。中國的對農民的生活保障不斷提高。因此是過去農民想都不敢想的問題現在得到解決或正在解決。
希望對你有幫助

2. 中央關注農村從什麼時候開始

其實,黨中央和國務院一直都在關注農村問題,只不過這幾年比較明顯而已。
2004年至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六年發布關於「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七個中央一號文件各有側重,准確把握保護農民物質利益、尊重農民民主權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改革主線,加速了城鄉協調發展的歷史進程,共同奏響了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社會發展的氣勢磅礴的主旋律,是我國城鄉社會走向和諧發展、致力於共同繁榮的時代最強音!
七個政策法規:
2004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政策的意見》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
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劣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

3. 什麼是歷史的進程,歷史的必然性

抱歉這個還真不懂,在我看來歷史就是一個個的圈 ,一直在循環著,從春秋戰國到秦朝的穩定在到西漢的大一統是一個圈,然後又開始了這種「分合統」的循環,可能這就是必然性吧

4. 什麼是農村

農村(鄉村),對應於城市的稱謂,指農業區,有集鎮、村落,以農業產業(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包括各種農場(包括畜牧和水產養殖場)、林場(林業生產區)、園藝和蔬菜生產等。

跟人口集中的城鎮比較,農村地區人口呈散落居住。在進入工業化社會之前,社會中大部分的人口居住在農村。

5. 農村選舉的歷史過程!!!要詳細點的~~~~~謝謝

我國的選舉制度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我國的選舉法誕生於1953 年,隨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模空前的普選。

改革開放後,1979 年,我國對選舉法進行了一次全新的修訂。此後在1982 年、1986 年、1995 年和2004 年又進行了四次修改。而在歷次修改中,以城鄉人口選舉比例的調整最引人注目。

1953 年的選舉法對我國各級人大代表中農村與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作了不同的規定,即自治州、縣、自治縣為4 ∶1,省、自治區為5 ∶1,全國為8 ∶1。

1979 年修訂選舉法時,保留了對1953 年城鄉人口選舉比例的規定。在其之後經歷的四次修改中,1995 年的第三次修改意義重大。這次修改將省、自治區和全國這兩級人民代表大會中農村與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比例,統一修改為4 ∶1。

在大多數法學專家和選舉法立法參與者看來,選舉法在制定之初之所以選擇「城鄉不同比例」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的,是與我國的國情及國體相適應的,強調的是「選舉要著眼於實際的民主」。

張春生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從1979 年就開始在全國人大工作,曾多次參與選舉法的修改工作。他在前一段時間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按照統一標准分配代表名額在那個時候不可能。」他說,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人口構成的工農比例、城鄉比例相差非常懸殊,如果農民代表所佔的比例大大超過工人及其他各界代表的比例,就會把人代會開成「農民代表大會」。張春生說,只有規定城市和農村代表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口比例,才能保證工人階級和其他各界在各級人大代表中占相當比例,才能保證人大代表的廣泛性,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1953 年,鄧小平同志在作關於選舉法草案的說明時就專門指出,「這些在選舉上不同比例的規定,就某種方面來說,是不完全平等的,但是只有這樣規定,才能真實地反映我國的現實生活,才能使全國各民族各階層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有與其地位相當的代表。」

「實行城鄉不同比例的規定是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主任沈春耀認為,這一規定體現了我國的政治制度,體現了我國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

但是城鄉代表權的差異化配置是否意味著城鄉居民在選舉權上的不平等,是否意味著「同票不同權」呢?這也是長久以來外界討論的焦點。「『同票不同權』的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家法室副主任許安標向記者解釋說,實際上不論是最初的8 ∶1,還是後來的4 ∶1,都涉及代表名額分配的問題,即我們在分配地方各級人大代表名額和全國人大代表名額的時候,按照一個什麼樣的規則來進行分配。「分配之後,在選舉過程中,每一個人的投票權利、票的價值和影響力都是相等的。」

「簡單說『同票不同權』容易引起誤解,好像選舉人大代表有的是一票頂四票,有的是四票頂一票,這是不妥的。」許安標強調道。

民主政治建設的與時俱進

1953 年,在我國選舉法誕生之初,鄧小平同志就對我國未來的選舉制度作出了展望,他說「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們將來也一定要採用……更為完備的選舉制度」,「過渡到更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選舉」。

有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城鄉統籌的不斷推進,截至2008 年年底, 全國城鎮人口已達6.06 億人, 占總人口的45.7%,農村經濟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的闊步前行對民主政治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此同時,各級人大已經歷了十幾屆選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據記者了解,事實上,在上次換屆選舉中, 江蘇、上海等地已經開展了按相同比例選舉的嘗試, 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過渡到更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選舉」時機已經成熟。

兩年前,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擴大人民民主,「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隨後,選舉法的修改被列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並列入今年立法工作計劃。

從2008 年開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即著手研究選舉法的修改,一系列准備工作緊湊有效地開展起來。今年5 月以來, 法工委和有關部門共同組成調研組, 橫跨東部、中部和西部,趕赴廣東、河南、寧夏等8 個省( 區、市) 進行調研,先後召開19 次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

8月下旬, 法工委又召開了31 個省( 區、市) 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同志座談會和中央有關部門座談會, 進一步就選舉法修改的問題徵求意見。

「各地和中央有關部門一致擁護中央的建議, 認為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十分必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李適時在作修改說明時說。

他表示,「一步到位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客觀條件已經具備,是可行的。」「這有利於更好地保證城鄉人民享有平等的選舉權, 進一步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統籌城鄉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

縱觀選舉法的修改過程,許安標認為,這充分印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經濟基礎發生變化後,必然要調整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許安標說,從8 ∶1 到4 ∶1 的修改正是在科學分析當時中國城鄉人口比例的基礎上作出的,是符合當時經濟社會實際情況的。現在提出1 ∶1 的修改方案,依然是考慮到我們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所做的調整。

「這也說明我國的立法是從實際出發,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與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步發展,保持協調。」許安標說。

沈春耀認為,此次選舉法修改的意義必須結合我國選舉制度的歷史,結合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發展變化來理解。他說,「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國家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何適應這一變化,在法律制度上作出適當的反映和體現,需要我們作出努力,必須在法律理念上不斷與時俱進。」

確保更廣泛的民主

伴隨農村人口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速,「三農」困局、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社會保障差距等一系列現實沖突與矛盾接踵而來,如何在民主政治權利的制度改良或創新上作出更深入的思考和呼籲,在參政權利上給予佔中國人口一半以上數量的農民群體更多的尊重並提升其話語權, 意義重大。

「這次修改既體現了十七大報告講的『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的要求,也真正體現了我國『人民民主』的本質,所以它是重大的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 作為法學專家的徐顯明委員對這次選舉法修改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它保證人民群眾有平等的選舉權、參與權、決策權、國家管理權,是民主范圍的一次實質上的擴大,是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大完善,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推進。」

憲法所確定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而人大代表的構成是否契合當下中國國情,直接關乎人大制度能否最大程度地實現公民參政議政權利的落實。因此,一步到位實現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後,將如何增大農村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呢?

許安標告訴記者,實行城鄉同比,在各級人大代表中無疑會增加來自基層一線的代表,這有利於進一步改善代表結構。

據了解,近幾屆全國人大代表中的工人和農民代表比例呈下降趨勢,尤其是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人數偏少。而這一代表構成上的變化也引起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高度重視。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就曾通過決定明確規定: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來自一線的工人和農民代表人數應高於上一屆。

本次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吸取了決定的精神,強調人大代表的廣泛性,進而明確規定應當有適當數量的基層代表。

「來自基層和偏遠山區的工人、農民代表,即使把他們的具體工作、生活問題在人民代表大會各種會議上講,也是大事,這就是民生,不可能讓所有的代表在人代會上都談宏觀經濟。」

烏日圖委員對這一條文的增加表示贊同。他說,改革開放以後,農民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基層工人、農民的文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履職能力也進一步提高。增加來自基層人大代表數量的規定將進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結構比例。

在城鄉同比規定之外,通過進一步完善選舉法相關的制度安排,改革代表的產生機制,增強選舉程序的透明度和規范化,保證選舉真正體現選民意志,選出真正有代表性的人大代表也是本次選舉法修改重點考量的問題。而我們也看到了立法機關這次在保障選民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方面作出的努力:如對選舉機構進行專章規定,提出人大代表候選人應與選民見面,規定不可身兼兩地人大代表,明確選舉委員會職責等。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朱啟評價說,「這些條文的增加和修改相互銜接、互為補充,更加尊重選民的選舉權利,更加註重選舉的公平公正,可以從制度上防止選舉過程中不正常的現象,保證選民依法行使選舉權,也使內容更加科學,操作更加便利。」

6. 美國農村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三個。

一階段:鄉村生活時代,-1929

本世紀前幾十年的計劃集中在農場生活,那個時代被看成是農村生活。盡管改善農村生活的動機主要源於「農村問題」的反對建議,但是雙方觀點都是鄉村運動的一部分,一種主要基於城市對鄉村生活條件的日益關切的表現。

二階段:新政,1930-1945

在30年代的新政期間,農業發展政策是聯邦政府應對大蕭條的反應之一。但仍主要以農場和農民為中心。此間主要的農業計劃包括《農業調整法案》(1933)和《土壤保護和國內分配法案》(1936)管理下的那些計劃,成為此後整個世紀農業政策的核心。

這些計劃通過直接支付生產者,土壤保護技術支持和成本共享實現了面積削減。

三階段:戰後時期,1945-1960

戰後早期,在總統杜魯門和農業部長Charles Brannan的管理下,貸款和技術支持計劃仍致力於解決農村貧困和工業發展。比起新政時期更加註重聯邦和當地政府的結合,與那些導致更直接的聯邦農業支持計劃的批評保持一致。

艾森豪威爾政府實施了一項新計劃,專注於向當地社區發布經濟發展信息。為數不多的得到聯邦資助的計劃被設計成示範試點,為當地領導依據自身資源和需要去學習和採納樹立了榜樣。

美國農業部視當地政府積極性和草根階層的控制為農業發展工作的關鍵。

(6)什麼是鄉村歷史進程擴展閱讀

北美洲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16-18世紀,正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西歐各國相繼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塊殖民地,殖民地的經濟,文化,政治相對成熟。

但是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產生了裂痕,英國繼續對北美地區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區居民強烈不滿。從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華盛頓領導下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美國正式誕生,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民族主權國家。

美國獨立後積極進行領土擴展,美國領土逐漸由大西洋沿岸擴張到太平洋沿岸。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南部經濟沿著不同方向發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最終是北方領導的資產階級獲勝統一全國。

7. 怎麼描寫一個鄉村的發展歷程可以從哪幾個角度去描寫怎麼去描寫

說的空乏一點,環境,思想,人文。
這些點要連帶起來,比如以前的專樣子,現在的樣子,人內屬心的想法,現在的幸福度,對未來的憧憬。
如果是記敘文,你直白的寫就好,如果是敘事文, 你可以從一個小故事開頭,慢慢的牽引出來整體的村子面貌。
看你寫這個是要放在哪裡的。如果是學生我覺得這么寫就足夠了,涉及到其他的,那就帶上偉大的黨和黨的政策思想以及人民內心那滿滿的感謝。

希望對你有用。
Time is luck .

8. 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歷程

近年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遊客前來我國旅遊的動機,雖名目繁多,但仍可以發現其中的一個重要熱點,即是仰慕中國悠久的游牧、農耕文明史以及圍繞此而產生的不勝枚舉的名勝古跡。他們認為最能拿得出富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詩意綿綿、古樸淳厚的田園之美,以滿足其反樸歸真的願望的「回歸自然」的旅遊意向應首推中國。由此,我們應認識到,鄉村景觀,是一種獨特的旅遊資源,具有自然與人文並蓄的特色。這是自然和悠久的歷史、發達的農業賦予我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國旅遊事業建設若沒有如此豐富的田園風光極濃的資源,簡直難以想像能吸引國內外如此眾多的遊客。因此,筆者認為,鄉村旅遊資源堪稱我國旅遊大千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其潛在的優勢不容忽視。旅遊界的有識之士應該對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引起足夠重視。

一、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的意義

開發鄉村旅遊資源是我國旅遊事業不斷發展及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幾點現實意義:

1.豐富了我國旅遊資源。鄉村有著豐富的、天然的旅遊資源,如森林公園、奇峰異嶺、河流水庫、牧場冰山、農村風光,自然保護區、多民族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名勝古跡,無數的地方性土特產品和美術工藝品寓於民間。蘇州是我國主要的旅遊城市,以「東方的威尼斯」而著稱世界,蘇州周圍的江南水鄉,河網縱橫,稻浪千重,新型樓式農居排排矗立,古代民居古跡散布鄉間,鄉情濃郁的吳歌依語,鄉韻十足的吳女綉袋等,使蘇州古城顯得更加迷人。失去這鄉村景觀的烘托,蘇州城將大失光彩。可以講,在蘇州的旅遊業中,鄉村是構成整個吳文化的宏大的地理背景,是發展旅遊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使蘇州旅遊更具有魅力。

2. 發展鄉村旅遊可以疏散遊客。鄉村地域廣大,景點分布不擁擠,旅遊活動空間大,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條件。目前,我國許多旅遊城市已出現「人滿為患」的局面,北京、西安、杭州、蘇州等旅遊熱點情況更為突出,蘇州旅遊高峰時,每日遊客已逾25萬多人次,一些名園如拙政園、留園、西園等遊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間猶如進入擁擠的商場。西安的兵馬俑館、北京故宮、頤和園、杭州靈隱寺、西湖等處情況亦然。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呢?筆者認為發展這些地區鄉村旅遊堪為良方妙策。鄉村的遊客容量比較大,如能巧妙利用當地獨特的旅遊環境,開發鄉村旅遊資源,勢必能吸引城市遊客,減緩旅遊熱點城市的人口壓力。如浙江富陽的「農家樂」,新安江的「漁家樂」等鄉村休閑旅遊項目,以及北京市郊利用廣闊的塞上草原發展草原旅遊,使遊客通過旅遊領略到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莽原意境,富有強烈的吸引力,值得借鑒。

3. 為振興農村經濟開辟了新途徑。旅遊業號稱「無煙工業」,是創匯的主要渠道之一。當前,由於經濟改革不斷深化,以及環境保護的形勢要求,有相當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鄉鎮企業要撤銷或調整,當地的經濟將受到一定的影響。發展鄉村旅遊,可以開發一處景區,致富一方人民。它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加速農民致富的步伐。在旅遊開發條件比較好的一些鄉村,如能因地制宜,利用當地有特色的農村資源來發展鄉村旅遊業,將對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改善環境產生重要作用。

4. 為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提供了大量的機會。旅遊業本身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它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發展鄉村旅遊業需要有「一條龍」的服務設施。不但需要有諸如導游、管理人員、服務人貝外,還需要有賓館、旅社、飲食服務、商場、旅遊交通、文化設施等與之配套,這就為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人多地少,勞動力過剩,發展鄉村旅遊可解決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5. 發展鄉村旅遊業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對一個地區的社會系統各個部門都會產生促進作用,在物質上、精神上都會帶來可觀的效益。如鄉村旅遊可以使與之有關的食品、日用品、旅遊商品、工藝品等鄉鎮工業得到發展;可以促進商品交換、商業繁榮、市場活躍;可以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使閉塞的鄉村對外開放,經濟搞活;可以刺激當地農業的發展,特別是為旅遊服務的農副產品、土特產品等將會得到較大的發展;可以促進鄉村的建議,改善鄉村的環境等;有利於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人口素質的提高。農村旅遊景點的開發和建設,不僅可以美化和改善環境,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四面八方的旅客湧入,這種廣泛的人際交流,會使人們的觀念,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它會逐漸改變農村舊有的生活習性,美化人們的語言、心靈,更新人們的觀念;鍛煉和培育起一批旅遊業經營和服務的人才。總之,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其產生的社會效益是多方位的、多層次的,對所在地區整個社會綜合體都會帶來巨大的影響。

二、我國鄉村旅遊資源的內容及特色

我國鄉村旅遊資源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 各具特色的鄉村自然風光。由於鄉村所處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我國的鄉村具有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風光:山鄉雲纏霧繞,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鄉平疇沃野、水網交錯,棉海稻浪菜花飄香;海鄉依陸臨海、海闊天高,陽光海浪沙灘迷人;內蒙古草原的牧鄉,地勢坦盪,羊群如雲;大小興安嶺的林鄉,莽莽林海、茫茫雪原,氣魄宏大……另外,我國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在鄉村自然景觀表現上亦更加豐富,如廣東、四川盆地的蔗鄉,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的果鄉,長江中、下游的竹鄉,江、浙、皖、閩的茶鄉,華北平原的棉鄉,新疆吐魯番的瓜果之鄉等無不以其鄉村風光的獨特魅力吸引著中外遊人。

2. 豐富多彩的鄉村風俗民情。我國民族眾多;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懸殊,各地鄉村的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民情風俗、宗教信仰、經濟狀況各不相同。就民族而言,我國有56個民族,如雲南的傣鄉、貴州的苗鄉、廣西的壯鄉、湖南的瑤鄉、海南的黎鄉、新疆的維鄉、浙江的畲鄉、西藏的藏鄉等都具有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景觀。這些少數民族,或能歌、或善舞、或熱情奔放、或含蓄內在,或以種植為主,或以游牧為生,或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或以獨特的生活習慣世代繁衍生存。這些為旅遊者深入領略中華風情,探索人類社會的進化歷程,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源泉。再以盛行於我國鄉村傳統的節日為例,漢族有春節、元霄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重陽節,藏族有浴佛節、雪頓節,苗族有「趕秋」,彝族有火把節,壯族有歌墟,傣族有潑水節;伊斯蘭教有開端節、古爾邦節等,五彩紛呈,令人神往。傳統的雲南大理白族三月街,景洪族潑水節,貴陽苗族四月八,內蒙古蒙族的「那達慕」,麗江的龍王廟會等都是深受中外遊客歡迎的鄉村民情風俗旅遊資源。另外,盛行於我國農村的游春踏青、龍舟競渡、摔跤、賽馬、射箭、鬥牛、盪鞦韆、趕歌、阿西跳月等各種民俗活動都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

3. 充滿情趣的鄉土文化藝術。我國的鄉土文化藝術古老、朴實、神奇,深受中外遊人的歡迎。如盛行於我國鄉村的舞龍燈、舞獅子,陝北農村的大秧歌,東北的二人轉,西南的蘆笙盛會,廣西的「唱哈」會,里下河水鄉的「盪湖船」等膾炙人口。我國廣大鄉村出產的各種民間工藝品倍受遊客的青睞,如天津鄉間的楊柳青年畫、濰坊年畫,貴州的臘染,南通的扎染,常熟的花邊,以及各種刺綉、草編、竹編、木雕、石雕、泥人、面人等,無不因其濃郁的鄉土特色而深受遊人歡迎。我國鄉村自古以來流傳有各種史詩、神話、傳說、故事、笑話、軼聞,引人入勝,耐人回味。流傳於雲南民間的阿詩瑪、壯鄉的劉三姐、內蒙古草原上的江格爾、蘇南水鄉的沈七哥,都能使遊客聽之動情,如醉如痴。另外,鄉村烹食風味獨特。四川的麻婆豆腐以辣聞名,湖南的臭豆腐以臭著稱,內蒙古草原上的涮羊肉味美肉嫩,新疆的羊肉串香氣撲鼻,這些鄉村烹飪文化對廣大的外國旅遊者尤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4. 風格迥異的鄉村民居建築。鄉村民居建築,不但能給遊人以奇趣,而且還可為遊客提借憩息的場所。不同風格的民居,給遊客以不同的精神感受。由於受地形、氣候、建築材料、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鄉村民居可謂千姿百態,風格迥異。青藏高原上的碉房,內蒙古草原上的氈包,喀什鄉村的「阿以旺」,雲南農村的「干闌」,苗鄉的「吊腳樓」,納西族的「井干」,黃土高原的窯洞,東北林區的板屋等可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使遊客耳目一新。另外,我國鄉村中還有眾多古代民居與建築,如安徽黔縣西遞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棟宇鱗次,布局精巧,磚石木雕琳琅滿目,堪稱鄉村古代民居之寶庫,具有很大的旅遊開發價值。我國農村還有許多古代工程、古老莊院、橋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縱貫蘇北江淮之間的古邗溝為吳王夫差所開,沿河阡陌縱橫、風車搖轉、相映成趣;四川秦漢時所辟的蜀道,穿行於川北山鄉崇嶺,廣植松柏,稱「翠雲廊」,壯觀而幽美;廣西侗鄉有一風雨橋,橋上建亭,形態奇特,也是鄉民貿易聚會之所,富有民族特色,為侗鄉一勝景。這些民居與鄉村建築等體現了當地的文化藝術特點,鄉韻無窮,令人叫絕。

5. 富有特色的鄉村傳統勞作。鄉村傳統勞作是鄉村人文景觀中精彩的一筆,尤其是在邊遠偏僻的鄉村,仍保留有古老的耕作、勞動方式,有些地區甚至還處於原始勞作階段。正因為如此,它們會使當今現代文明影響下的旅遊者產生新奇感,並為之吸引。這些勞作諸如水車灌溉、驢馬拉磨、老牛碾谷、木機織布、手推小車、石臼舂米、漁鷹捕魚、摘新茶、采菱藕、做豆腐、捉螃蟹、趕鴨群、牧牛羊等等,充滿了生活氣息,富有詩情畫意,使人陶醉留連。

三、發展鄉村旅遊業存在的問題

我國鄉村旅遊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問題是怎樣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目前存在的問題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人們在思想觀念上還沒有把它作為一門新興產業而加以重視起來。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盡管鄉村旅遊業伴隨著整個旅遊事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但在農村經濟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還沒有廣泛地為人們所認識。特別是那些農村旅遊資源豐富的地方,有的尚未開發,有的雖開發了,但缺乏加強領導,管理機構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缺乏宏觀指導,目前還停留在低層次的發展階段,巨大潛力遠未開發出來。

2. 鄉村旅遊資源雖有良好基礎,但在一個縣的范圍內,還缺乏一個整體的規劃。如縣內鄉村旅遊資源,應如何發展?投資估算和經濟效益預測如何?資金如何籌集?

3. 鄉村旅遊資源與當地鄉村經濟建設的關系、以及與市、縣旅遊部門的協調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如發展鄉村旅遊業必需同時發展旅遊交通,旅遊賓館、旅遊餐廳、旅遊通訊以及解決水、電供應等。又如鄉村旅遊業開發起來後,如何與當地市、縣旅遊部門合作,旅遊網路,做到城鄉結合,點線結合,組成最佳的旅遊線路,以吸引廣大遊客。

4. 鄉村旅遊業政策尚未配套。如保護政策、投資開發政策、信貸政策、經濟扶持政策、稅收政策、鼓勵外商投資開發政策等。

5. 目前鄉村旅遊業服務隊伍數量少、素質低,如何提高服務質量,優化旅遊服務,也是一個要解決的問題。

6. 缺乏商品意識。目前國內外發展旅遊業,其重大意義已遠遠超過了旅遊業本身,而是「旅遊搭台,經貿唱戲」。而我國大多數鄉村旅遊景點都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尤其是對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開發不夠。

四、開發我國鄉村旅遊業的構想

鄉村旅遊業是一項新的產業,必要制訂一整套發展計劃,包括長遠規劃和近期組織實施計劃。從長遠規劃來看,主題是大產業意識,把鄉村旅遊業與鄉鎮企業同等對待,也可積極引進外資,興建一批度假村,參與國際旅遊競爭。從近期組織實施計劃來看主要是各地旅遊決策者及政府部門高度重視鄉村旅遊業,因地制宜,立足創新,循序漸進,辦出特色。在全盤籌劃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措施:

1. 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開發鄉村旅遊業,首先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首先必須領導重視。在鄉村旅遊資源豐富並具特色的地方,當地政府要把興辦鄉村旅遊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2. 因地制宜,重點建設鄉村旅遊基礎。目前,我國鄉村旅遊仍處於起步階段,全面開發是不可能的,應該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在旅遊資源質量高,交通運輸條件好、經濟基礎比較好、旅遊熱點附近的鄉村應加速旅遊業的發展,重點開發有特色的鄉村旅遊項目,建設風格獨具的鄉村旅遊基地。

3. 因陋就簡,合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發展鄉村旅遊,資金來源是個關鍵。因此,廣開財源、廣集財路十分重要。但是,發展鄉村旅遊決不能東施效顰,與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錢鋪路。筆者認為,「土」才是鄉村旅遊魅力所在。應該因陋就簡,就土避洋,合理開發鄉村旅遊資源。以旅遊旅館為例,可利用鄉村民居形式,以現代生活設備為內飾,與自然融為一體,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客店,平原水鄉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間幽禪、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為旅館。在湖盪水網地區,亦可憩息於船樓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蓮、采鮮藕等,耗資不多,受益可觀。在鄉村旅遊點的開發建設中、亦應以土為本,避免與城市旅遊點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柵欄、草徑石道、獨木小橋等都可體現鄉村風貌。

4.注重特色,精心設計鄉村旅遊項目。旅遊開發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應揚長避短,充分表現和突出自我特色,這是旅遊活動能否吸引遊客的保證,也是旅遊經濟的生命所在。在設計鄉村旅遊線路及組織旅遊活動中,應將其放在首位。鄉村旅遊資源的特色主要是在鄉村文化景觀上體現出來,在旅遊線路的規劃中應將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如無錫市根據江南水鄉風光和農家生活風情的特色,精心設計了鄉村民俗旅遊,讓旅遊者深入農村鄉間,觀賞水鄉畫境,體驗民情風俗,參觀村莊田園、耕作收割、養雞放鴨,節日歡慶等一切勞動生活,並讓遊客食宿農家、穿街走巷、市場,與農家座談,親自操作古老傳統的農具,與農民到田間一起勞動等鄉村生活,這一旅遊活動倍受日本和美國等國外遊客的歡迎。

5. 加強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遊業的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問題,從吃來說主要是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業;從住來說雖然沒有必要搞星級酒店,但必須保持衛生、舒適,並解決洗澡等問題,最好是興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價低廉的庄園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間草房」等;從行來說,鄉村旅遊的交通工具應有別於飛機、火車等大型交通工具。它應該適應當地自然的環境具備的靈活輕便的特色,它的設主應與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結合起來,使之為旅遊活動增添色彩。

6. 加強旅遊產品的開發,重視鄉村旅遊資源的保護。旅遊產品的開發是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旅遊產品大多是一些無污染的輕工產品和手工藝品以及土特產品。因此大力發展旅遊產品能把發展鄉鎮企業與發展旅遊業有機結合在一起,互相促進。但由於廣大鄉村農民對旅遊資源的價值認識不高,保護環境意識較低,使我國許多地區鄉村旅遊資源破壞嚴重。提高認識,廣泛宣傳,加強鄉村旅遊資源保護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多年來,古建築、古跡失修,森林的砍伐、圍湖造田、獵殺動物等人為破壞,嚴重破壞了鄉村旅遊資源,甚至使許多景觀瀕於絕境。由於現代耕作技術的發展,一些傳統的古老的農具、耕作方式已成為鳳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保護,將會使鄉村旅遊資源逐漸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旅遊業是改革開放以後全面發展起來的

9. 農村的歷史沿革

鄉下的人喜歡頂著烈日走,在地里背朝著青天白日默默地揮汗。他們手捧著黃土有時不免臉上盪漾著一絲無奈,但他們酷愛著他們苦苦守著的熱土,在那裡不停勞作感到樂此不疲。他們一旦丟棄一寸土就心裡不是什麼滋味,甚至很小心眼的為此爭執起來。美麗的鄉村土地里有他們不朽的希望,每一塊泥土每一顆沙礫都堆積著他們幾代人的感情。
相比之下,城裡人對自己居住的城市的感情和鄉下人對他們居住的對鄉村的感情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城裡的許多地方給他們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譬如商品超市,上學就醫,社交活動等等。但交通的擁擠,整治不善的水溝,彌漫在上空的煙霧和塵埃以及充斥在鬧市裡的噪音都使他們厭倦,甚至不時的脫口漫罵起來。我認識的幾位住在城市裡的朋友,每次和他們談起對城市的看法時,總是表露出不同程度的埋怨。而鄉下的老鄉呢?跟他們談到鄉村時,很少有人指責自己的居住環境,也許沒有太多的溢美之詞,在他們眼裡唯一埋怨的就是說交通不太便利。
鄉下人白天勞作,晚上睡覺,生活很有規律的。月朗風清,他們享受著一方土地獨有的自然恩寵。看月亮從樹陰里篩下滿地的光斑,閃閃爍爍,飄忽不定;聽月光在樹林里叮叮當當地飄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嘩啦嘩啦地擁擠;門口不遠的田野,田裡泛起細細的柔波,那裡傳來一陣陣如潮水洶涌著的蛙鳴,用心去傾聽著這些天籟之音,會使你感觸到月下鄉村的深邃和美妙。 清新的空氣實在是別在鄉村的一枚徽章,農村都充滿了田園風光。
城市裡則到處高樓大廈,鋼筋水泥板、泊油路和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嘈雜聲,燈紅酒綠之餘缺少農村特有的清新空氣,缺少鄉村才有的自然風光,缺少鄉村擁有的寧靜和愜意。雖然一些城市一直在努力創造和諧的自然生活環境和社區,但這點仍然無法與農村比擬。
對交通而言,城市的交通四通八達,方便了市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但同時也常常有堵車塞車的不便。農村交通網路稀疏,車輛少,去一些小地方不容易。
生活質量而言,城裡人的壓力遠遠大於農村人,除了空氣較差外,其他飲食起居的環境比較好,到處是熱鬧的街市和購物廣場,與高科技產物亦近在眼前。對於農村,卻可以很方便的吃到最早最原始的「山珍海味」和自家特色製品,這點城裡人是無法比的。
安全環境方面,農村的醫療水平設施較低,衛生安全方面較差。而城市裡人雜車多,工廠林立,空氣污染,交通安全,偷竊搶騙令人防不勝防。
教育環境,經濟環境:這些都是農村無法比擬的,但城市裡教育成本卻也高得多,投資風險較大。

10. 什麼叫做歷史悖論的鄉村敘事

什麼叫做歷史駁論的鄉村趣事?就是農村的事情,嗯,是農村以前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鄉村歷史進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