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中國農歷新年是歷史上最長的紀年記錄是多少

中國農歷新年是歷史上最長的紀年記錄是多少

發布時間:2021-03-10 01:23:24

A. 中國歷史上使用年限最長的年號是什麼

自從漢武帝開始用「建元」紀年以來,中國皇帝的年號不僅成為封建帝王正統的標志,同時也影響著周邊許多國家,其中受影響最大的當屬與中國接壤的朝鮮了。作為中國最忠誠的藩屬國,朝鮮王國除中國處於戰亂和分裂時期之外,一直在使用中國封建王朝賜給的年號、頒發的歷書。如朝鮮李氏王國從太祖、定宗到光海君、仁祖,無一例外的尊奉明朝為「正朔」,所有文書也一律使用明朝皇帝的年號。 一般說來,國家滅亡以及皇帝去世,年號也隨之終結。但明朝皇帝朱由檢自殺殉國,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後,已經完成歷史使命的「崇禎」年號,不但沒有被塵封,反而一直被朝鮮李氏王朝所使用,加上朱由檢在位時的十七年,前後累計超過二百年。「崇禎」年號的使用時間,遠遠超過了在中國清朝時期被使用了六十一年的「康熙」年號,堪稱被中國皇帝年號使用年限之最。 明朝滅亡之前,朝鮮李氏王國鑒於清廷軍事和政治上的脅迫,被迫俯首稱臣,成為清朝的藩屬國。雖然換了新主子,朝鮮王室卻對滿清政權不大「感冒」,相反更加懷念舊主。他們視清廷為「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為「胡皇」,稱清使為「虜使」。孝宗甚至以光復大明為己任,倡議北伐。他曾對大臣們說:「故欲養精兵十萬,愛恤如子,皆為敢死之卒,然後待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後來,由於朝鮮財政困難,軍備薄弱,加上清朝連續出現順治、康熙兩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執政,北伐計劃一直沒有實施。 受清朝統治,使用什麼年號紀年,是一個非常敏感而又現實的問題。對此,不忘故主的朝鮮王室表現的有些陽奉陰違,除了對清廷的公文賀表使用清朝皇帝年號外,其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仍用崇禎年號,地方官上的疏章、箋文也如此。據朝鮮《仁祖庄穆大王實錄》記載,在明亡前用崇禎年號,在明亡後用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年號。在仁祖之後的歷代朝鮮國王《實錄》中,只書干支紀年和國王在位紀年。至於私人著述,其刻書所用年號則標以「崇禎後××年」。直到清末,仍有人書寫崇禎年號,以至竟然有「崇禎二百六十五年」的紀年。 除了繼續使用「崇禎」年號外,李朝國王對明朝皇帝年號的尊崇也達到了極點。無論是文書、古印,還是馬牌、御畫,只要有明朝年號,一律收集整理,予以珍藏。同時,朝鮮李氏王室對於明朝的各種追思活動也與日俱增。仁祖時,每逢重要節日,宮中都要行「焚香望闕之禮」;肅宗時,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之後又在後苑春塘台設「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1749年(乾隆十四年),李朝王室又以明朝太祖(洪武)、神宗(萬曆)、毅宗(崇禎)並享「大報壇」,並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這種祭祀活動每年都會進行,一直延續到李朝末年。

B. 中國有明確紀年的記錄從哪一年開始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周召共和」又稱「共和行政」。但「共和行政」的政體,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是以《史記》等為首的正史,認為是周公、召公二相共同執政,其中召公就是召伯虎;

二是以《竹書紀年》等為首的別史,認為「共和行政」是共伯和干政,攝行天子事,其中,共伯和是共國諸侯,「伯」爵,名「和」。「周召共和」是我國編年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確切紀年的開始。

(2)中國農歷新年是歷史上最長的紀年記錄是多少擴展閱讀:

公元前841年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共和元年」。「共和」這一新概念,當時是指不要國王了,有多位賢臣共同來執政,求得一種和諧與和平。這個「共和」制度肯定比周厲王一人獨裁好,是沒有疑問的。

而且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每一位帝王的在位、駕崩時間,全部有了明確記載至到宣統退位(共計2752年),這也是世界史上沒有的。至於召公會不會實行他那十二條了解下情的辦法,沒有史書記載,不好瞎說。又過了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厲王死於彘。

這時太子(姬靜) 也在召公家裡讀書學習長大成人了。周、召兩公就和大臣商量撤下了「共和」這個招牌,又復回了禹王的老傳統,擁立太子為周宣王。二十年後,他老爸周厲王的毛病又在他身上復發了。不再聽大臣的忠諫,結果打了一次敗仗,七年後去世。

又換上了周厲王之孫(周幽王) 繼了位,這是西周最後的一位亡國之君。公元前的西周、東周姬家王朝長達790年,從公元前大約1046年(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周武王姬發,到公元前256年的周赧王姬延),它是一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比較牢固而又漫長可怕的奴隸、封建、以君為本的社會。

C. 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

周朝分好幾個階段,開始一段叫西周,從公元前一一二0年至公元前七七一年,共約三百五十年。接著是東周,從公元前七七0年至公元前二四九年,共有五百二十二年。其中前三百六十年諸侯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後一百八十年七國爭雄,稱為戰國時代(戰國最後的二十八年東周已經滅亡)。 周王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西周的興起,發展及興亡: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武王滅商建國,到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kuˋ」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游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發繼位, 稱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准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澧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製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復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僕一職,作為太御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 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採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 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 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復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 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後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周王朝帝系表 西周朝 文王-> 武王 -> 成王 -> 康王 -> 昭王 -> 穆王 -> 共王 -> 懿王 -> 孝王 -> 夷王-> 厲王 -> 共和行政 -> 宣王 -> 幽王 東周朝 平王宜臼 -> 桓王林 -> 庄王佗 -> 厘王胡齊 -> 惠王閬 ->襄王鄭 -> 頃王壬臣 -> 匡王班 -> 定王瑜 ->簡王夷 -> 靈王泄心 -> 景王貴 -> 悼王猛 ->敬王□ -> 元王仁 -> 貞定王介 -> 哀王去疾 ->思王叔 -> 孝王嵬 -> 威烈王午 ->安王驕 ->烈王喜 -> 顯王扁 -> 慎靚王定 -> 赧王延

D. 中國農歷新年是歷史上最長的紀年記錄,可追溯到公元前多少年

大約戰國吋期。

E. 中國農歷新年是自多少年以來歷史上按時間順序最長的記錄

中國農歷年是自多少年以來歷史上二時間順序最長的紀錄。

F. 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時間是那個年代

周朝(公元前1046-前256)由周族人(古代華夏族的一氏族)建立,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存在將近800年,共傳30代、37王。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

G. 中國人民過春節有多少年的歷史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人什麼時間開始過春節?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告訴記者,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歷史 王思潮介紹,據有關資料,春節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又叫「過年」。正式「過年」是從春節的前一天開始的,即除夕,也就是每年的最後一天。除夕這天,人們都要「守夜」。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很豐盛的年夜飯。除夕夜裡,人們包餃子、放鞭炮、貼春聯……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王思潮介紹,盡管中國人過春節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然而在歷史上,春節的時間卻不一樣。 「但不管定在什麼時間過春節,春節的傳統色彩卻一直未變,如親情、和睦、歡樂,及對未來的美好祈盼。」王思潮說。 過春節的這天早上,人們起得很早,家家都要放鞭炮、吃餃子。孩子們都要穿上新衣服,跟上大人們去拜年。這時,大人們往往都要發給孩子們一些「壓歲錢」,祝福他們又長了新的一歲。 如今,春節更是一個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全家老小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H. 中國春節的歷史悠久嗎

春節的歷史淵源
春節也叫「過年」,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它的起源和農業生產密不可分。古代先人把五穀的生長周期叫作「年」,「年」字的寫法又為「稔」。據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證,「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樣子。由此可見,「年」原是寓意豐收喜慶的美好日子。《穀梁傳·宣公十六年》記載:「五穀皆熟為有年;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大有年」為大豐收。在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建議實行「太初歷」,規定以夏歷的孟春之月(即農歷正月)為歲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此後各朝代基本都沿用夏歷,直到清朝末年。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引進西洋歷法,以公歷為標准紀年,將公歷1月1日稱為「新年」,但民間仍按習慣沿用舊歷即農歷。鑒於此,1914年,民國政府規定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自此農歷歲首開始稱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後,故將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稱為「春節」。
春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這段時間人們開始沉浸在歡樂的節日氛圍中,張燈結綵,燃放爆竹,貼春聯、年畫,相互拜年。所有這些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I. 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

周朝從公元前1066年至復公元前256年,歷時制810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其間又分為西周和東周,史學家又常常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追問,真心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你,祝你身體健康,幸福快樂!

J. 春節的歷史

古代
中國歷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近現代
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歷01月01日,將春節定義為農歷正月初一。
1928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呈國民政府,要求「實行廢除舊歷,普用國歷」。
1930年,政府重申:移置廢歷,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於國歷新年。
1934年,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陰歷,要求「對於舊歷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後,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三天。

閱讀全文

與中國農歷新年是歷史上最長的紀年記錄是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