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上大司馬叫什麼名字

歷史上大司馬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1-03-09 20:43:03

㈠ 古代歷史上,「大司馬」和「大將軍」誰更厲害

在三國相關的史料中,大司馬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武將官職。比如在曹丕代漢建魏後,封曹仁為大將軍,又遷大司馬。而在曹仁之後,曹休也曾官至大司馬。公元228年,曹休在魏吳石亭之戰中大敗,不久因背上毒瘡發生發火而去世。兩年後,曹魏的另外一位大將曹真代曹休為大司馬。特別很是明顯的是,在三國時期,大司馬幾乎是最高的武將了。而就古代歷史來說,大司馬可以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武將官職。一

首先,在商周乃至更早的歷史階段,有武事則以大司馬掌之,而在平常則仍置大司馬負責一樣平常的軍事事務。比如黃帝時大司馬容光,西周大司馬姜子牙,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大司馬田穰苴,也被稱為司馬穰苴。在秦始皇剪滅六國,設立建設秦朝後,改設三公九卿。其中,不僅太尉形同虛設,也沒有大司馬的相關設置。在秦朝末年,陳勝吳廣起義逼上樑山,彼時的項羽封龍且為大司馬,後者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在項羽的西楚國,大司馬是最高武職。二

劉邦設立建設西漢,西漢初期沒有設置大司馬。不過,這一情況在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入手下手改變。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勞比較大,所以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不過,就漢武帝時期的大司馬,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在西漢這一歷史階段,有資格冠加大司馬的有四類將軍,即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漢武帝臨終之際,授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後來成帝即位,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這一時期,大司馬逐漸由加官向本官轉化。三

到了東漢時期,特別是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而到了三國時期,魏國在三公之上另設大司馬,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將軍之上,一樣平常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曹仁、曹休、曹真。蜀漢的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如諸葛亮的接棒人蔣琬。至於孫權設立建設的吳國,則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位在上大將軍之上。此後,司馬炎設立建設的西晉,大司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四

最後,進入到南北朝這一歷史階段,大司馬的設置和廢除沒有明顯的規律。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隋朝設立建設了,廢除大司馬這一職位。而在明朝和清朝時期,大司馬曾被用為兵部尚書的別稱,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主管全國的軍事事務。總的來說,在古代歷史上,大司馬一樣平常是最高武職,地位經常在大將軍之上。

㈡ 古代兵部尚書叫大司馬,其它五部叫什麼

吏部尚書,管官的官,應該叫天官或大冢宰吧;

工部尚書,大司空。

禮部尚書,大宗伯。

戶部尚書,大司徒。

兵部尚書,大司馬。

刑部尚書,大司寇。

㈢ 大司馬叫什麼

大司馬,古代官名,職責是掌邦政。《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漢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一朝,常以授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

㈣ 漢武帝時期有多少位大司馬大將軍和大司馬驃騎將軍

霍去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驃騎將軍,在武帝時期,霍去病也是第一位大司馬驃騎將軍,與其舅父衛青的大司馬大將軍同俸,由此同時出現兩位大司馬。

㈤ 古代「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在古代分別是什麼官職呢

這三個稱號是西漢時確立的,被稱作“三公”,司馬負責軍政要事,司徒掌管朝政,司空主要負責刑獄(相當於公安部部長)。

㈥ 大司馬的歷史沿革

在唐虞商周時代,有武事則以大司馬掌之,而在平常則仍置大司馬以備不虞,負責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如黃帝時大司馬容光,西周大司馬姜子牙(呂尚、姜尚),齊國大司馬田穰苴(司馬穰苴)。
晉干寶《搜神記》卷四:「(周)文王以太公望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一婦人…文王覺,召(姜)太公問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風,從太公邑外而過。文王乃拜太公為大司馬。」
《春秋運斗樞》稱:「黃帝與大司馬容光觀,鳳凰銜圖置黃帝前;黃帝得龍圖。」 秦代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大司馬。秦王政登基後,改設三公九卿。三公即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別為輔政,監察及治軍領兵。但秦朝並沒有設置太尉的具體人選,也就是形同虛設。
西楚國
項羽封龍且為大司馬。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等人為楚軍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龍且自幼與項羽一起長大,情若兄弟。隨項羽叔父項梁起義,每戰皆親身奮戰殺敵,深得項羽信任。大司馬在西楚也是最高武職。 西漢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司馬。西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前139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漢舊儀》「載:「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為漢軍有官侯、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可見漢武帝時特設大司馬以代太尉之權,但「無印綬,官兼加而已」,是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
西漢之世,有資格冠加大司馬的有四類將軍,即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武昭以後,大將軍無不加大司馬者。車騎、票騎、衛將軍或加或不加。它將軍無加大司馬者」 。其中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位次上卿(《後漢書百官志》)。冠加大司馬後,其位秩不變,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尊比丞相,大司馬車騎將軍(大司馬衛將軍)貴比上卿。大將軍、驃騎、車騎、衛將軍因為有了大司馬這一加官稱號,得以名正言順地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
因之前丞相的權力過大,自漢武帝起,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秦朝和西漢前期,以丞相(有時稱相國)掌政務,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掌監察,三者互相制約,大權集中在皇帝自己手裡。漢武帝改置大司馬大將軍領兵征戰,無征戰時便成為事實上的執政,丞相有名無實(「中國文化常識」)。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掌握中央機密決策,大司馬大將軍作為內朝領袖,可領銜在內朝預聞政事,參議決策,其主要任務就是「輔政」,即輔助皇帝行使君權,是地位最高的輔政大臣。武帝死時,授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因為昭帝年幼,所有政事皆由霍光定奪(「政事壹決大將軍光」《霍光傳》)。後成帝即位,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一舉手」(《外戚傳》)。
大司馬作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大舉措,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可進入內朝參決政事,秉掌樞機。《漢書》卷七十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將軍辛慶忌、右將軍廉褒、光祿勛師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 。作為中朝之首,其主要職能只是為天子處理政務時充當參謀和顧問,獻可替否,為更好地體現輔政職能。西漢之制均以內朝官領尚書事,因此對諸將軍來說,加官大司馬實際成為領導中央樞機,直接輔佐皇帝,在內朝處理政務的重要標志。對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輔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襲司馬號。被加授司馬號,就可「履上將之位,食膏腴之都,任周召之職,擁天下之樞,可謂富貴之極,人臣無二」(《谷永傳》)。大司馬權位之重,由此可見一斑。
漢成帝、漢哀帝時期大司馬逐漸由加官向本官轉化。廢丞相改為大司徒,但大司馬仍存,與大司空同屬三公之一,共掌朝政。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哀帝建平二年復去 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印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大司馬由原來必須依附於將軍的加官變成了金印紫綬,有官屬,祿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實實在在的獨立職官,成為名正言順的三公,正式納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統之中,這就意味著大司馬由舊的內朝領袖開始轉為外朝首領。
成哀改制後,本該成為地道的外朝首領的大司馬卻仍被當時人視為「內輔之臣」,如哀帝時眾人以傅喜可為內傅之臣而被薦為大司馬(《傅喜傳》),王莽加九錫時策曰: 「登大司馬,職在內輔」(《王莽傳》)。使大司馬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中都成為百官之首,大有漢初丞相的風采,如董賢為大司馬衛將軍,領尚書事,位極人臣,百官因賢奏事。最終王莽以三公大司馬身份篡奪了漢家的天下。 東漢建立初期,東漢官制基本沿襲了西漢末年的官制,大司馬為三公之首,掌管軍事。光武帝劉秀以大將軍吳漢為大司馬,以杜茂為大將軍。
《後漢書.卷十八》:光武(帝)將發幽州兵,…即拜(吳)漢大將軍,持節北發十郡突騎。光武即位,拜(吳漢)為大司馬,更封舞陽侯。建武二年春,(吳)漢率大司空王梁,建義大將軍朱祐,大將軍杜茂,執金吾賈復,揚化將軍堅鐔,偏將軍王霸,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共擊檀鄉賊於鄴東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餘萬人。
吳漢死後,劉秀將大司馬改為太尉。「光武帝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或稱「三司」。太尉是「天公」,司空是「地公」,司徒是「人公」。
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
《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一:「(興平)二年(195年)。以車騎將軍李傕為大司馬,在三公之右。」
東漢末年,劉備也曾擔任大司馬。《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第二》 :「十六年,...,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 (1)魏國:
三國官制基本沿襲了東漢官制,魏國在三公之上另設大司馬,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曹仁、曹休、曹真。
洪飴孫《三國職官表》(《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中華書局,1987):「魏大司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黃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前後居是官者三人--曹仁、曹休、曹真。…魏大將軍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建安二十五年,魏國初置是官,…班次在太尉上。司馬師為大將軍,以叔父司馬孚為太尉,始奏改在太尉下。…後還復舊。前後居是官者八人--夏侯惇、曹仁、曹真、司馬懿、燕王宇、曹爽、司馬師、司馬昭。」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拜曹仁為大將軍。又詔使曹仁討斬叛將鄭甘,移屯臨潁,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於合肥。
曹丕征東吳,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魏明帝曹睿即位,曹休進封長平侯。升為大司馬,仍然都督揚州。
226年,魏明帝曹睿繼位後,曹真進封邵陵侯,升任大將軍。230年,曹真到洛陽朝見皇帝,被升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
(2)蜀漢:
蜀漢的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如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
《三國志》後主傳: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卒於軍中,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十三年,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延熙二年(239年),春三月,進蔣琬位為大司馬。六年十一月,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馬蔣琬卒。
(3)吳國:
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位在上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陸抗、丁奉、朱然、全琮。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朱然拜車騎將軍、右護軍,領兗州牧。赤烏九年(公元246年),孫權派遣使節拜朱然為左大司馬、右軍師。
黃龍四年(公元232年),呂岱遷上大將軍。252年,孫亮即位後,呂岱拜大司馬。
258年,孫休即位,丁奉升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264年,孫休去世,丁奉與丞相濮陽興等聽從萬彧的建議,共同迎立孫皓為皇帝。丁奉升為右大司馬、左軍師。
258年十月孫休登基,施績便被任命為上大將軍、都護督,264年七月,孫休亡故,孫皓即位,施績被任命為左大司馬,而右大司馬則由丁奉擔任。
元興元年(264年),孫皓繼位,加陸抗為鎮軍大將軍,領益州牧。鳳凰二年(273年)三月,拜陸抗為大司馬、荊州牧。 晉代基本沿襲了三國官制特點,大司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根據《晉書.職官志》記載:「大司馬,古官也。漢制以冠大將軍、驃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並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凡八公同時並置,唯無丞相焉。自義陽王望為大司馬之後,定令如舊,在三司上。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祿大夫、光祿大夫,開府位從公者為文官公,冠進賢三梁,黑介幘。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開府位從公者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袞冕,綠盭綬,所以殊於常公也。」 南北朝置廢不常。陳用作贈官。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北周依《周禮》置六官,以為夏官府之長,以卿任其職。
唐杜佑撰《通典》:第一品相國、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北齊職品:正一品太師、太傅、太保、王、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後魏百官:第一品太師、太傅、太保、王爵、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 《通典》卷二十:「後魏以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師,上公也。大司馬、大將軍謂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北齊皆有三師、二大、三公之官,並置府,其府三門,當中門黃閣,設 內屏。三師、二大置佐吏,則同太尉府。」 隋以後廢。明清時用為兵部尚書的別稱,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於現在中國的總參謀長或者美國的國防部長。

㈦ 曹魏的三位「大司馬」:第一位是曹仁,後面兩位分別是誰呢

漢末三國時期: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傅、大司馬、大將軍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為虛職。比如曹芳這位皇帝在位時,大將軍曹爽為了排擠司馬懿,就將其晉升為有名無實的太傅,與此相對應的是,大司馬和大將軍掌實權,在當時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當然,就大將軍和大司馬來說,一般是後者的地位更高,權力更大。

黃初二年(221年),曹丕拜曹仁為大將軍。又詔使曹仁討斬叛將鄭甘,移屯臨潁,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於合肥。至此,因為晉升為大將軍、大司馬,曹仁自然成為了曹魏武將之首,地位更是在文武百官之上了。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到了公元223年,曹仁率兵進攻濡須口,不聽蔣濟所勸,慘敗於吳將朱桓,鬱郁而終,時年五十六,謚號為忠,配享曹操廟庭。

㈧ 大將軍和大司馬分別是什麼職位

大將軍這個職位起始於西漢時期,是將軍的最高封號。在大部分朝代中,大將軍相當與三軍總司令,一般掌握實際兵權。而大司馬雖然地位高於大將軍,可以說是「天下兵馬大元帥」的地位 ,管軍隊和軍備經營,但是更多的是一種榮譽稱號。

「大司馬」這一官職的歷史則更加悠久,」《周禮》以大司馬為夏官之長,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大司馬」一職了,在這之後,西周大司馬姜子牙(呂尚、姜尚),齊國大司馬田穰苴(司馬穰苴)。

大將軍」,始於楚漢戰爭時期。彼時,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由此,韓信成為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大將軍」。

(8)歷史上大司馬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大司馬不僅歷史比大將軍更加悠久,而且,在地位上,大司馬也不遜色於大將軍,甚至高於大將軍。根據史料記載,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劉徹這位千古一帝在位時,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

在漢武帝在位時,衛青、霍去病等大司馬除了掌管作戰等事務,還可以參與到朝廷事務中,並且直接輔佐皇帝。

到了東漢時期,大司馬為三公之首,掌管軍事。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到了三國這一歷史階段,不少位高權重的大臣,都是先擔任大將軍,後晉升為大司馬,也即大司馬的地位在大將軍之上。

比如就魏國來說,公元221年,曹丕拜曹仁為大將軍,後升遷為大司馬。226年,魏明帝曹睿繼位後,曹真進封邵陵侯,升任大將軍。公元230年,曹真到洛陽朝見皇帝,被升為大司馬。至於蜀漢和東吳的大司馬,也基本是在大將軍的基礎上升遷而來的。

㈨ 為什麼叫大司馬

官名。《周禮》以大司馬為夏官之長。西漢武帝(劉徹)元狩四年(前119)罷太尉,始置大司馬,加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號前,如大司馬大將軍衛青,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等。西漢一朝,常用為加官,授與掌權的外戚,也有不兼將軍號者。東漢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南北朝置廢不常。陳用作贈官。北朝魏、齊與大將軍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北周依《周禮》置六官,以為夏官府之長,以卿任其職。隋以後廢。明清時用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三國志.蜀志.蔣琬費禕姜維傳》:「亮卒,以(蔣)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延熙元年,又命(蔣)琬開府,明年就加為大司馬。」
《三國志.蜀志.蔣琬費禕姜維傳》:「延熙元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六年,遷鎮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十年,遷衛將軍,與大將軍費禕共錄尚書事。」。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太和四年春二月)癸巳,以大將軍曹真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驃騎將軍司馬宣王為大將軍,遼東太守公孫淵為車騎將軍。」,「(青龍)三年春正月戊子,以大將軍司馬宣王為太尉。」。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尉......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以冠將驃騎、車騎之上,以代太尉之職,故恆與太尉迭置,不並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馬、大將軍各自為官,位在三司上。晉受魏禪,因其制。」。
清李暾有《拜張大司馬墓》詩。按:大司馬指張煌言,明末桂王曾授以兵部尚書。
三國時期的名將曹仁與曹真皆擔任過此官職。
則是兵部尚書,前稱大司馬,後變為兵部尚書。
【兵部尚書】
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大司馬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