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廣東省電白縣的歷史。感謝!!!!!!
新石器時代,電白縣境已有人類活動。
唐(堯)虞(舜)時為南交地。
三代(夏、商、周)時是揚州之南裔。
春秋戰國時為百越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打敗西甌、駱越等部落,統一嶺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時電白地為南海郡之西境。秦末,趙佗盤踞粵地,自封南越王,電白縣為其轄境。
漢朝,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粵,始設交州合浦郡,電白屬合浦郡高涼縣地。
三國(魏、蜀、吳)時,地屬吳國。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析合浦郡,置高涼郡(《晉書·地理志》載:桓帝分立高興郡、靈帝改曰高涼);吳黃武五年(226)分交州的南海、蒼梧、高涼、鬱林四郡,設置廣州,交廣分治於吳大帝黃武五年,但只實行一年就取消,直至景帝永安七年(264)才成為定製。
兩晉時所屬與三國同。
南、北朝時,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從高涼郡析置海昌郡。海昌郡轄地在今電白樹仔鎮、電城鎮北部。這是在電白境內設置行政區之始。梁大通中(528)析高涼郡置電白郡、南巴郡、連江郡等12郡,兼置高州,統轄各郡。這是以電白為郡名之始。今電白縣境時屬高州之電白郡、海昌郡、南巴郡、連江郡地。
隋朝,開皇九年(589)廢郡為縣。省電白、海昌、二郡置電白縣,電白自此以縣稱。同時廢南巴郡為南巴縣,廢連江郡為連江縣。大業二年(606)省南巴縣入連江縣。三年(607)廢高州,復設高涼郡(《中國歷史地名詞典》載:大業二年,廢高州,復設高涼郡)。電白縣先後隸高州、高涼都。
唐朝,地屬嶺南道。武德四年(621),廢高涼郡,電白縣和連江縣隸廣州。五年(622),析連江縣復置南巴縣;良德縣自瀧州改隸高州。六年(623),復置高州,州治在高涼,電白、連江、南巴、良德等縣同隸高州。貞觀二十三年(649),高州徙稱治良德縣;開元五年(717),移治連江縣。連江縣改名保安縣。天寶元年(742),高州改稱高涼郡;乾元元年(758)復稱高州。時,保安縣仍為高州、高涼郡治所。至德二年(757),保安縣改名為保寧縣。大歷十一年(776),高州徙治電白縣。電白、良德、保寧隸高州。
五代十國時,縣名不變,屬南漢國土。
宋朝,隸廣南西路。開寶五年(972),保寧、良德兩縣劃入電白縣。南巴縣劃入茂名縣。景德元年(1004),高州廢,電白縣改隸竇州。三年(1006),復置高州,電白縣仍為該州治所。
元朝,隸湖廣行中書省海北南道高州路。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改稱高州路,路治在電白縣;大德八年(1304)路治徙茂名縣,以舊州址為電白縣城;正十五年(1355),還治電白縣。
明朝,隸廣東布政使司高州府。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為高州府;七年(1374)十一月降為州,九年(1376)四月復為府。成化三年(1467)九月,電白縣移治於神電衛(今電城鎮),割附郭、朗肆、地安、懷德等6鄉以屬茂名縣。茂名縣下博鄉地(原良德縣部分地和南巴縣地面劃入電白縣。同時府治也從電白縣遷茂名縣。
清仍明制,隸廣東省高雷道(後改高雷陽道)、高州軍政分府、廣東省政府高州綏靖處、廣東省高雷道、廣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❷ 電白縣為什麼叫電白
宋開寶五年置電白縣。據《今縣釋名》:因「移縣治神電衛」而得名。—說此地多雷電而得名。電白縣的原縣城在電城鎮,電城鎮在明朝洪武23年為了預防海盜而建城,因當地的雷電多而叫神電衛城,電白縣和神電衛城因當地的雷電多得名,而不是電白縣因神電衛城而得名!
❸ 電白歷史是怎麼樣的
新石器時代,電白縣境已有人類活動。 唐(堯)虞(舜)時為南交地。 三代(夏、商、周)時是揚州之南裔。 春秋戰國時為百越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打敗西甌、駱越等部落,統一嶺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時電白地為南海郡之西境。秦末,趙佗盤踞粵地,自封南越王,電白縣為其轄境。 漢朝,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粵,始設交州合浦郡,電白屬合浦郡高涼縣地。 三國(魏、蜀、吳)時,地屬吳國。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析合浦郡,置高涼郡(《晉書·地理志》載:桓帝分立高興郡、靈帝改曰高涼);吳黃武五年(226)分交州的南海、蒼梧、高涼、鬱林四郡,設置廣州,交廣分治於吳大帝黃武五年,但只實行一年就取消,直至景帝永安七年(264)才成為定製。 兩晉時所屬與三國同。 南、北朝時,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從高涼郡析置海昌郡。海昌郡轄地在今電白樹仔鎮、電城鎮北部。這是在電白境內設置行政區之始。梁大通中(528)析高涼郡置電白郡、南巴郡、連江郡等12郡,兼置高州,統轄各郡。這是以電白為郡名之始。今電白縣境時屬高州之電白郡、海昌郡、南巴郡、連江郡地。 隋朝,開皇九年(589)廢郡為縣。省電白、海昌、二郡置電白縣,電白自此以縣稱。同時廢南巴郡為南巴縣,廢連江郡為連江縣。大業二年(606)省南巴縣入連江縣。三年(607)廢高州,復設高涼郡(《中國歷史地名詞典》載:大業二年,廢高州,復設高涼郡)。電白縣先後隸高州、高涼都。 唐朝,地屬嶺南道。武德四年(621),廢高涼郡,電白縣和連江縣隸廣州。五年(622),析連江縣復置南巴縣;良德縣自瀧州改隸高州。六年(623),復置高州,州治在高涼,電白、連江、南巴、良德等縣同隸高州。貞觀二十三年(649),高州徙稱治良德縣;開元五年(717),移治連江縣。連江縣改名保安縣。天寶元年(742),高州改稱高涼郡;乾元元年(758)復稱高州。時,保安縣仍為高州、高涼郡治所。至德二年(757),保安縣改名為保寧縣。大歷十一年(776),高州徙治電白縣。電白、良德、保寧隸高州。 五代十國時,縣名不變,屬南漢國土。 宋朝,隸廣南西路。開寶五年(972),保寧、良德兩縣劃入電白縣。南巴縣劃入茂名縣。景德元年(1004),高州廢,電白縣改隸竇州。三年(1006),復置高州,電白縣仍為該州治所。 元朝,隸湖廣行中書省海北南道高州路。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改稱高州路,路治在電白縣;大德八年(1304)路治徙茂名縣,以舊州址為電白縣城;正十五年(1355),還治電白縣。 明朝,隸廣東布政使司高州府。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為高州府;七年(1374)十一月降為州,九年(1376)四月復為府。成化三年(1467)九月,電白縣移治於神電衛(今電城鎮),割附郭、朗肆、地安、懷德等6鄉以屬茂名縣。茂名縣下博鄉地(原良德縣部分地和南巴縣地面劃入電白縣。同時府治也從電白縣遷茂名縣。 清仍明制,隸廣東省高雷道(後改高雷陽道)、高州軍政分府、廣東省政府高州綏靖處、廣東省高雷道、廣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34109251.html?si=1 2001年1月2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茂名市茂港區。茂港區轄從電白縣劃出的羊角、坡心、七逕、小良、沙院和南海6個鎮。 2002年,電白縣轄19個鎮(水東、林頭、霞洞、黃嶺、那霍、沙琅、羅坑、大衙、觀珠、望夫、馬踏、嶺門、麻崗、旦場、樹仔、電城、爵山、博賀、龍山)。 2003年12月,(1)撤銷龍山鎮、博賀鎮,合並設立新的博賀鎮。調整後,博賀鎮共有5個居委會、5個漁委會和10個村委會,總面積49.5平方千米,總人口63293人。博賀鎮政東湖景區府駐原博賀鎮政府駐地;(2)撤銷爵山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電城鎮。調整後,電城鎮共有5個居委會和28個村委會,總面積109平方千米,總人口135708人,電城鎮政府駐原電城鎮政府駐地;(3)撤銷大衙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林頭鎮。調整後,林頭鎮共有2個居委會和33個村委會,總面積146平方千米,總人口125695人,林頭鎮政府駐原林頭鎮政府駐地。
❹ 電白的歷史
新石器時代,電白縣境已有人類活動。
唐(堯)虞(舜)時為南交地。
三代(夏、商、周)時是揚州之南裔。
春秋戰國時為百越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嬴政三十三年(前214年)打敗西甌、駱越等部落,統一嶺南,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時電白地為南海郡之西境。秦末,趙佗盤踞粵地,自封南越王,電白縣為其轄境。
漢朝,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平粵,始設交州合浦郡,電白屬合浦郡高涼縣地。
三國(魏、蜀、吳)時,地屬吳國。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析合浦郡,置高涼郡(《晉書·地理志》載:桓帝分立高興郡、靈帝改曰高涼);吳黃武五年(226)分交州的南海、蒼梧、高涼、鬱林四郡,設置廣州,交廣分治於吳大帝黃武五年,但只實行一年就取消,直至景帝永安七年(264)才成為定製。
兩晉時所屬與三國同。
南、北朝時,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從高涼郡析置海昌郡。海昌郡轄地在今電白樹仔鎮、電城鎮北部。這是在電白境內設置行政區之始。梁大通中(528)析高涼郡置電白郡、南巴郡、連江郡等12郡,兼置高州,統轄各郡。這是以電白為郡名之始。今電白縣境時屬高州之電白郡、海昌郡、南巴郡、連江郡地。
隋朝,開皇九年(589)廢郡為縣。省電白、海昌、二郡置電白縣,電白自此以縣稱。同時廢南巴郡為南巴縣,廢連江郡為連江縣。大業二年(606)省南巴縣入連江縣。三年(607)廢高州,復設高涼郡(《中國歷史地名詞典》載:大業二年,廢高州,復設高涼郡)。電白縣先後隸高州、高涼都。
唐朝,地屬嶺南道。武德四年(621),廢高涼郡,電白縣和連江縣隸廣州。五年(622),析連江縣復置南巴縣;良德縣自瀧州改隸高州。六年(623),復置高州,州治在高涼,電白、連江、南巴、良德等縣同隸高州。貞觀二十三年(649),高州徙稱治良德縣;開元五年(717),移治連江縣。連江縣改名保安縣。天寶元年(742),高州改稱高涼郡;乾元元年(758)復稱高州。時,保安縣仍為高州、高涼郡治所。至德二年(757),保安縣改名為保寧縣。大歷十一年(776),高州徙治電白縣。電白、良德、保寧隸高州。
五代十國時,縣名不變,屬南漢國土。
宋朝,隸廣南西路。開寶五年(972),保寧、良德兩縣劃入電白縣。南巴縣劃入茂名縣。景德元年(1004),高州廢,電白縣改隸竇州。三年(1006),復置高州,電白縣仍為該州治所。
元朝,隸湖廣行中書省海北南道高州路。至元十七年(1280),高州改稱高州路,路治在電白縣;大德八年(1304)路治徙茂名縣,以舊州址為電白縣城;正十五年(1355),還治電白縣。
明朝,隸廣東布政使司高州府。洪武元年(1368),高州路改為高州府;七年(1374)十一月降為州,九年(1376)四月復為府。成化三年(1467)九月,電白縣移治於神電衛(今電城鎮),割附郭、朗肆、地安、懷德等6鄉以屬茂名縣。茂名縣下博鄉地(原良德縣部分地和南巴縣地面劃入電白縣。同時府治也從電白縣遷茂名縣。
清仍明制,隸廣東省高雷道(後改高雷陽道)、高州軍政分府、廣東省政府高州綏靖處、廣東省高雷道、廣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❺ 茂名有多少年歷史,茂名多少歲了
茂名市人民廣場,位於茂名市區光華南路西側,佔地面積11.07公頃,其專中綠地面積7.73公頃,水面屬積2.33公頃。總投資3000多萬元。人民廣場於1997年元旦對市民開放。茂名人民廣場到現在有11年歷史
求採納
❻ 沙琅鎮多久歷史有多少年
沙琅鎮位於電白縣北部,自古有「上佛山,下梅菉,小沙琅」之美譽。隋、唐代為電白縣南境,明立得善鄉一圖,明嘉靖五年(1526)設置獅子堡,清雍正九年(1731)設沙琅巡檢司於獅子堡,民國為第四區。解放後曾為電白六區和十三區,1953年9月為沙琅、大歷鄉。1958年9月隸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6月置沙琅人民公社,1983年11月置沙琅區,1987年撤區建鎮。全鎮總面積8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8.2平方公里),下轄15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2012年末戶籍總人口83430人(其中城鎮人口2.8萬人)。沙琅鎮地處電白縣山區六鎮中心,三茂鐵路貫穿全境,有省、縣道6條,交通便利;擁有全縣最高大壩(38米)、總庫容達5670萬立方米的黃沙水庫和全境最長的母親河--沙琅江,水源充沛。沙琅江西部平原居多,東部屬丘陵地帶。鎮內物產豐富,盛產荔枝、龍眼、香蕉、甘蔗、大米、北運菜、木材、南葯(檳榔、胡椒、砂仁、八角、藿香、沉香)和金錢龜、石龜、鱉等。自建鎮以來,先後榮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鎮、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廣東省衛生先進鎮、省中心鎮、省第二批「小城鎮健康發展綜合試點鎮」、全國重點鎮、茂名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宜居示範城鎮」,沙琅鎮尚唐躍進村被評為「廣東省宜居示範村莊」,沙琅鎮及尚唐村獲批為廣東省第一批名鎮名村創建點之一。
❼ 電白論壇的3歷史沿革
宋開寶五年置電白縣。據《今縣釋名》:因「移縣治神電衛」而得名。
—說此地多雷電而得名2000年,電白縣轄25個鎮:水東鎮、馬踏鎮、嶺門鎮、爵山鎮、電城鎮、樹仔鎮、麻崗鎮、博賀鎮、龍山鎮、旦場鎮、南海鎮、沙院鎮、小良鎮、七逕鎮、坡心鎮、羊角鎮、林頭鎮、大衙鎮、霞洞鎮、觀珠鎮、沙琅鎮、黃嶺鎮、望夫鎮、羅坑鎮、那霍鎮。總人口1459219人,各鎮人口:馬踏鎮57595嶺門鎮58561爵山鎮47227電城鎮81297樹仔鎮46855龍山鎮34908麻崗鎮54245旦場鎮59769沙院鎮42058小良鎮48560七徑鎮66687坡心鎮70737羊角鎮116266林頭鎮78029大衙鎮29304霞洞鎮80518觀珠鎮73862沙琅鎮57298黃嶺鎮31930望夫鎮26067羅坑鎮24287那霍鎮41572博賀鎮26142水東鎮89284南海鎮62965陳村虛擬鎮42634曙光農場虛擬鎮7716水豐農場虛擬鎮2063電白鹽場虛擬鎮783(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1月2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1]11號)設立茂名市茂港區。茂港區轄從電白縣劃出的羊角、坡心、七逕、小良、沙院和南海6個鎮。2002年,電白縣轄19個鎮(水東、林頭、霞洞、黃嶺、那霍、沙琅、羅坑、大
衙、觀珠、望夫、馬踏、嶺門、麻崗、旦場、樹仔、電城、爵山、博賀、龍山)。 2003年12月,(1)撤銷龍山鎮、博賀鎮,合並設立新的博賀鎮。調整後,博賀鎮共有5個居委會、5個漁委會和10個村委會,總面積49.5平方千米,總人口63293人。博賀鎮政府駐原博賀鎮政府駐地;(2)撤銷爵山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電城鎮。調整後,電城鎮共有5個居委會和28個村委會,總面積109平方千米,總人口135708人,電城鎮政府駐原電城鎮政府駐地;(3)撤銷大衙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林頭鎮。調整後,林頭鎮共有2個居委會和33個村委會,總面積146平方千米,總人口125695人,林頭鎮政府駐原林頭鎮政府駐地。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電白縣轄16個鎮(水東、林頭、霞洞、黃嶺、那霍、沙琅、羅坑、觀珠、望夫、馬踏、嶺門、麻崗、旦場、樹仔、電城、博賀)。
❽ 電白縣博賀鎮的歷史
名地區的習慣調查:::
1)方言情形:福佬民系和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區,主要是以方言來區分民系,方言是區別福佬人或廣府人的標志。雖然在這個區域,福佬民系也通用廣府話,但他們的語言以黎話為主,福佬民系區域內的交際語言為黎話。其實在這個區域,廣府民系與福佬民系有著很大的區別,即廣府民系一般不通曉黎話的。畢竟福佬民系在電白、茂南區、茂港區形成的一個方言島,在整個地區他們是一個較弱勢的群體,他們的文化在廣府文化的夾縫中生存,只有廣府文化對他們的文化影響大,而他們的文化對廣府文化影響弱,表現在語言上,由於廣府話、北方官話(普通話)做為社會的交際語言,而黎話只作為福佬民系方言島的交際語言,他們的語言會逐步弱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還有一種情形,就是福佬人已經廣府化的情況,在這個區域普遍存在,他們的原來方言已經淡化,主要或完全操持廣府方言,那麼我也認為他們已經屬於廣府民系而存在,這些情況也將在下面分析。
(2)村落形態:在茂南區、茂港區的兩個民系的交錯居住區,主要是袂花江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區,土地並不太肥沃,這兩個區大片土地貧脊,歷史上水、旱、風、蟲災害十分嚴重,是有名的災區。茂南土瘦地干,開發較晚。乾隆年間,皇帝有鑒於高州各屬曾下詔墾荒,允以免稅。當時茂南一帶村落稀疏,現在市郊區的村落,大多是近二三百年才發展起來的。市區許多村莊,也是清中葉以來,由於人口繁衍,農業發展,逐步形成聚落的。這也有清朝康熙禁海遷界的影響。對於袂花江流域,由於有水源的優勢,自然是發展居住地的首選。我認為,俚越族漢化為廣府民系後,袂花江流域也是廣府民系的一個主要居住區域,這是為什麼袂花江形成福佬民系和廣府民系交錯居住區和自然分界線的原因。古代茂南區人煙稀疏,也為福佬民系的擴張帶來機會。在近代,這一地區由於人口增多,可耕種土地減少,遷移的情況逐步減速,村落的基本固定,村落規模形態開始發展。處在平原地區,村落規模比較大,但是又基於土地的貧脊,又限制了村落規模的發展。福佬民系的村落相對較大,他們由於自身的凝聚力強、團結、宗族觀念強,為了對抗外力,他們喜歡聚族而居,同時土地並不是限制他們聚族而居的因素,他們經商能力強,可以有向外界發展的餘地。
(3)姓氏狀況:這一區域,存在不少的大姓獨姓村落,福佬民系以獨姓村落、主姓村落佔比較大比例,而廣府民系獨姓村落、主姓村落的比例比福佬民系小,雜姓村落有不小比例。這是因為廣府民系形成與福佬民系不同,廣府是土著民系,有較長的歷史積淀和發展,宗族觀念也沒有福佬民系強烈,雜姓村落易於形成和發展。福佬民系是後來者,他們有強烈的宗族觀念,他們的在遷移開拓中易於形成獨姓村落。福佬民系的大姓有鄭、陳、吳、劉、李、楊、林、倪、梁等,廣府民系的大姓有黃、李、梁、許、柯、陳、張、徐、鄧等姓。廣府民系有的姓氏卻也是由閩南移民而形成的,象許、柯、楊、陳、吳等姓氏,福佬民系也有從廣府民系演變過來的姓氏,典型的有古俚族大姓冼、馮、陳等姓氏。從姓氏族譜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區一些民系變換的狀況。典型的是吳姓,吳姓在鰲頭是福佬民系的大姓,吳姓在西移的過程中,卻演變為廣府民系,這是分布在鎮盛的幾條村莊如彭村、烏石等的吳姓,他們已經基本上以廣府話為主了。這種從福佬民系演變為廣府民系的情況在後期是比較普遍的,而由廣府民系演變為福佬民系的情況也有,如茂港區羊角和坡心的冼姓、陳姓居民是講黎話的,但在後期這種情況則變得罕有,這仍然是福佬民系文化占弱勢的結果。另外是福佬民系有主動擴張的情形,而廣府民系向福佬民系居住地擴張的情況則少,這是福佬民系的個性所然,因為福佬民系凝聚力強,對外來民系有抗拒力,他們形成了局部的集團優勢,廣府民系是很難進入他們的地盤的。吳姓的演變可以說明這種情形,他們進入廣府民系的居住地,周圍是講廣府話的居民,逐漸他們也忘記了原來的方言,主要以廣府話為主了。福佬民系的擴張性可以從古越地名來研究,在福佬民系居住的區域,存在許多古越地名,如羊角的那鄒、潭祿、三橋、博羅、祿段、羅浮,坡心的潭陂、潭蓮,七逕的那螺、那艮、那增、那樓,袂花的羅祿,沙院的米稔、那澳、那讀、那碌、那賴、那興、祿蓬,小良的覃黎、覃利、那房頭、那興仔、那庄、調美、覃底、覃社、那覃等等,說明這些原來是漢化的俚越居民居住地,後來為福佬民系占據或同化了。茂港區七逕的文貢村還有古俚族生活的遺跡存在,而在廣府民系所在的區域亦存在很多古越地名。
(4)習武風氣:尚武習武的風氣是這一區域的特色。福佬民系傳承了閩南福建人的尚武傳統,福建地狹人稠,居民以好狠斗勇為能,福建的宗族村落的械鬥是十分厲害的。沿習而來,明清閩南移民也存在著這種傳統。在整個茂名地區的福佬民系居住區,尚武的風氣主要是在與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區。這一地區的福佬人較遲從閩南遷來,他們到來時,有擴張的需求,這樣武藝是很有用的手段,而電白縣較早期的閩南移民尚武的風氣則不濃厚。我們知道鰲頭、鎮盛地區的習武風氣都很濃厚,習武人數很多,其武術流派主要都是傳承於福建。同時,這一區域在民國時期出現了很多將軍,著名者有中將鄧龍光(鎮盛白沙)、中將陳沛(袂花坡仔)、中將梁仲江(袂花宋村)、中將鄧鄂(鎮盛白沙)、中將李以劻(坡心正村)、少將倪鼎桓(袂花華谷村)、少將梁文(鰲頭白鶴坡村)、少將陳賡桃(袂花椰子村)、少將鄭武(鰲頭飛馬村)等,占據了民國茂名地區將軍的比例很高,這並不是偶然的。
(5)經商意識:經商並不一定是他們的天賦,而是在於土地因素和遷徙因素的影響,人口的擴張和遷移使他們走上經商之路,從而形成他們經商的傳統。他們未必十分聰明,未必是他們很有經商天賦,而他們勝在專業性,加上勤懇努力有沖勁,有傳統的經商意識。這在茂名的商業狀況可以看出,大企業未必是福佬民系做的,他們專注於精細專業的商業傳統,把一個看似很不為人注意的小生意經營到極好極致,是非常成功的一個群體。
(6)土地狀況:福佬民系的人口擴張十分快,這也是造成他們不斷向外移民的情況。人口的擴張,土地就會緊張,土地不足以養活人口,會出現很多的狀況:一是向外移民;二是為了土地,械鬥嚴重;三是改變只是經營土地的情況,就是去經商,去讀書,去當兵。福建省本身就是這種情況。而處在這個交錯居住區,近代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所以也出現了以上幾種狀況。這個區域,土地並不肥沃,山地也不多,但處在平原,人口增長的速度比山區更為嚴重。在古代中國這個以農業為重的社會里,沒有土地就意味著無法生存。這一地區解放前的大地主也特別多,家族勢力作大,如許氏、鄧氏、陳氏地主官僚,土地主要集中在這些大地主手中,更加劇土地的緊張。
(7)文化人才:過去這一地區文化教育並不比茂名其他地區發達,這可以從高考的上線人數和高分人數來觀察,是不是因為民系之間的磨合,還有經濟上的落後,以及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有關系呢?加上這里尚武風氣經商風氣濃厚過讀書風氣,小農小商又一時不足以致富,造成整體的落後。但是這一地區的福佬民系或廣府民系緣於他們敢做敢為、講求義氣、精明能幹、精誠團結,在現代社會中涌現愈來愈多的精英人才,不僅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在經濟上亦有所成就。
(7)宗教宗祠:福佬民系帶來濃重的宗族文化,這里的宗族寺廟十分多,保存又非常完好,比如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袂花石浪墟的廣福廟、袂花扶提廟、袂花椰子村陳氏宗祠、袂花墟的白帝廟、鰲頭文武廟等,廣福廟與楊氏有關,扶提廟是吳氏宗廟,陳氏宗祠更不用說是陳氏的,他們都屬福佬民系的家族宗廟,這些廟宇與高州等廣府民系居住區的廟宇不同,它們很少祀奉冼夫人,多祀奉觀音關帝玄武等神祗。所以文化形態上屬於閩南文化的成份佔多數。
(8)風俗節日:年例這個茂名地區特有的節日,在交錯居住區是十分盛行的,而遠離交錯居住區的電白福佬民系居住區,年例節日就不算太興盛了。茂名地區年例最盛的是茂南區,還有以前屬茂名地區的吳川市,這個節日應該是源於廣府民系,當然從這個節日在茂名地區三個民系都盛行的情況,也說明三者在文化上的融合。
處在這一區域的福佬民系,較電白縣東部沿海的福佬民系遷移遲,可以在語言上區別,在交錯居住區及周圍的水東、南海、陳村、沙院、小良、七逕、坡心、林頭、霞洞、袂花、鰲頭、蘭石流行方言為黎話,而電白東部沿海的電城、嶺門、樹仔、博賀、麻崗、旦場、馬踏等流行海話,雖然同為閩南語系,但已經有不少差異。電白縣東部沿海福佬移民在唐宋時代就已經開始遷移過來定居(即使如此,電白縣也存在為數不少的古越地名,如電白縣、博賀鎮、麻崗鎮、羅坑鎮、那霍鎮、麻茂村、祿岳村、那菉村等),而交錯區的福佬移民甚至有的是清朝才從福建遷移過來,加上是與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他們與較早來的福建移民在文化個性上有不少的差別。茂名地區的福佬民系和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區,不是福佬文化的核心區,也不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區,兩者在這里形成交匯和沖突,最終是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主要方向是向廣府文化融合。廣府文化是茂名地區的主流文化,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廣府文化、福佬文化也向著大中國的漢文化趨同,自己的特色越來越弱。這個區域福佬民系及其文化的存在,也說明最早之前,這里主要是廣府民系的文化區域,而福佬民系是後來者,雖然他們和電白縣形成了福佬文化區域及其方言島,但他們處在廣府文化的包圍之中,很大程度他們已經向廣府文化靠近,吸收了很多的廣府文化,無論是語言(通曉廣府方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都與廣府文化有了較大的相似相同性,可以說兩者間除開語言的重大區別外,大部分是相近的。當然他們在語言(閩南語)、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亦保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廣東漢族文化一個次文化層。
尋找茂名老年俗 :::
1.正窮節吃艾(米乞)
❾ 茂名有多少年歷史
茂名市名起源於人名,由人名而至縣名,由縣名而至市名。
據明萬曆《高州府志》記載:西晉末,永嘉年間(307-313年),今高州地內有個潘茂名的人,他入山遇著道士下棋。道士欣賞他的對答和相貌,教他予黃精不死的丹方。他便在東山采葯煉丹,而後升仙於西山(觀山)之上。解放前,高州城文明門外洗太廟門前尚有他用的石船及其丹灶古跡,今該廟內還有一塊生長著少許苔蘚的石船破石存在,作為傳說中的潘仙遺跡的歷史見證(又一說是冼夫人遺物)。
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為民滅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災居民的歷史功績,就把他住過的山叫做潘山,把他煉丹所在地叫潘仙坡,把潘仙坡附近一帶地方稱作茂名。傳說鎮南大將軍馮游後來來到兩山間築城,取潘道士的名字,建了潘州的茂名縣。有些史書記載:隋始置茂名縣。其實東晉就已置茂名縣,後廢,南朝梁復置,「隋唐因之」。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潘州為高州,茂名改屬高州。明清的茂名縣,仍為高州府治。中華民國期間,廢高州府,茂名縣先後屬高雷綏靖處督辦、南路行署第七專區所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茂名縣先後屬南路、高雷、粵西、湛江專區(行政區)所轄。
1954年開始,中央有關部門派來地質勘測隊,在茂名縣南部和電白縣西部一帶進行勘探,並成立了勘探石油工區。1955年,國家批准了在茂名縣南部一帶開採石油。1958年,成立了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建處,並將茂名縣南部的金塘、公館,袂花、鎮盛、鰲頭等地區總共418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出,正式以「茂名」的名字建立了茂名市,將原來的茂名縣改稱高州縣。
茂名市初建時,因未定市名,而暫叫茂名工礦區。當時成立的一些屬於市籌建處的直屬單位,叫茂名工礦區城建局、茂名工礦區財政局等等。這個市叫什麼名稱,省委要市籌建處提出意見上報。有人建議,就叫「茂名市」。「茂名」是茂名縣的縣名,覺得奪去縣名不妥,再加上「茂名」是紀念傳說中的仙人潘茂名的,有封建色彩。又有人建議叫「公館市」而公館又帶有庄園氣味。還有人建議叫「金塘市」,又嫌其未能概括幾個礦區的特點。最後有的領導提出從金塘、羊角、石鼓、低山幾個礦區的名稱串成一個市名,從「金塘」中取「金」、從「羊角」中取「羊」,以同音取「陽」,叫「金陽市」,意思是在金色的太陽照耀下,創建美麗的城市(後來有條馬路叫金陽大道,有的商店叫金陽商店,緣由就是從這里來的)。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建處對這四個市名都分別陳述理由,以正式文件向省委推薦,由省委作決定。省委考慮茂名工礦區在世界上都出了名,再改用別的名稱,容易引起錯覺,為了連貫性起見,決定叫「茂名市」,將茂名縣改為高州縣,報國務院批准,1958年8月26日將茂名工礦區正式定名為茂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