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20年高考生奈曼旗有多少人
2020年高考生奈曼旗有多少人?上網站咨詢慢慢騎,高考。網站就知道他有多少人報考了,今年。
㈡ 日記我的家鄉奈曼旗
奈曼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通遼市西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42º14′17″~43º32′
14″,東經120º20′35″~121º36′00″之間。北與開魯縣隔河相望,東與科爾沁左翼後旗和庫倫旗連接,南與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和北票
市接壤,西與赤峰市敖漢旗和翁牛特旗毗鄰。旗境東西寬約68公里,南北長約140公里,總面積為8 137.6平方公里。
奈
曼旗歷史悠久。古代曾為匈奴、東胡、烏桓、鮮卑、契丹及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休養生息之地。13世紀初,隸屬成吉思汗大蒙古國。後金天聰元年(1627
年),成吉思汗第十九世孫額森偉征諾顏之子袞楚克率奈曼部歸順後金皇太極。清崇德元年(1636年),後金皇帝賜授袞楚克為札薩克多羅達爾罕郡王的爵位,
世襲罔替。至中華民國初期,奈曼旗歷經十二世十六任郡王,統治奈曼300年。
民國24年(1935年),日本侵略軍侵佔奈曼旗,偽政權廢除旗札薩克制,成立偽奈曼旗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35年(1946年)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奈曼旗政府,隸屬遼北省哲里木盟。民國38年(1949年4月),奈曼旗隨同哲里木盟由遼北省劃入內蒙古自治區。
1969年7月,奈曼旗隨同哲里木盟劃入吉林省轄。1979年7月,奈曼旗隨同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99年8月,哲里木盟撤盟設立地級通遼市,奈曼旗隸屬通遼市管轄,旗黨政機關駐大沁他拉鎮。
奈曼旗地形地貌特徵一般概括為「南山中沙北河川,兩山六沙二平原」。南部屬於遼西山地北緣,淺山丘陵,
㈢ 歷史上奈曼旗有哪些人物
明朝:喀爾喀
清朝:達延車臣汗(達延汗)、其長子圖魯博羅特。圖魯博羅特之次子納密克,納密克之子貝瑪土謝圖生子二,長子岱青杜楞,號所部曰敖漢;次子額森偉徵諾顏,以奈曼為部號。額森偉徵其子袞楚克(又稱袞出斯),稱巴圖魯台吉,服屬於當時勢力最強的察哈爾部(該部當時在遼西)。袞楚克、扎薩克多羅達爾漢郡王。
偽滿時期:蘇達那木達爾濟。
抗戰及勝利後:哈斯通力嘎、旺楚克道爾吉、那木雲道爾吉、趙任遠、雲戒三、張建民、梁東明、王端、羅雲彪、王克、陶鑄、於德水、劉俊軒、薛光軍、鄧野農(田野農)、協儒博僧格(李洪範)、包忠愛、鞏紹英、邊亭、狄雲獻、敖力瑪扎布、王克。
㈣ 奈曼旗史明顯去哪兒了
奈曼旗位於內蒙古通遼市西南部,科爾沁沙地南緣。奈曼旗氣候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6.0℃-6.5℃。平均降水量366毫米。無霜期平均150天左右。冬季多西北風,春季多西南風。奈曼旗區位優勢獨特。地處東北與華北交匯中心,雄居東北三省與內蒙古結合部,既屬於中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又處於環渤海經濟圈內。
㈤ 誰知道有關通遼歷史的資料
通遼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端,科爾沁草原腹地,東臨吉林省,南接遼寧省,屬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交匯處。全市轄5旗1市1縣1區和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總土地面積6萬平方公里。通遼市是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的多民族聚居區,總人口310萬,其中蒙古族138萬,佔全國蒙古族人口的1/4,是全國、全區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通遼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里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著燕國長城、金代界壕、遼代古墓壁畫、元代佛塔和清代王府等歷史文化古跡。這里是清代國母孝庄文皇後和清代名將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達梅林的故里,被譽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中國版畫藝術之鄉」、「中國民歌曲藝之鄉」、「中國馬王之鄉」和「中國紅干椒之鄉」。
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通遼市農牧業基礎條件較好,有1400多萬畝耕地和6800多萬畝草牧場,年產糧食35億公斤以上,商品量佔50%多,主要農作物有玉米、高粱、小麥、水稻、蔬菜等,特產蕎麥、紅干椒、綠豆等。家畜飼養量1100萬頭(只),其中黃牛140多萬頭,是國家黃牛、生豬和絨毛生產基地。
通遼市的工業已形成了農畜產品加工、能源、醫葯化工、冶金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為骨幹,具有一定基礎、規模和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煤礦已形成年產1000萬噸煤能力。通遼發電廠裝機容量84.8萬千瓦,年發電量53億千瓦時,電力能源充足。蒙古王酒、通順牌鋁錠、通玻牌玻璃、通華牌蓖麻油、科爾沁乳品、科爾沁牛肉等品牌馳名國內外。
通遼市境內資源豐富,探明有煤炭、石油、硅砂等礦產40餘種,其中,硅砂儲量550億噸,為國內最大的玻璃砂和型砂生產基地,煤炭儲量133億噸,石油儲量8億噸,開發潛力巨大。
通遼市地處中國東北和環渤海經濟區之間,是東北地區的交通要塞,交通便利。境內有6條鐵路交匯、4條國道貫穿,民航機場能起降大型客機,航班直通首都北京、呼和浩特等地。
通遼市自然、人文景觀獨特,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豐富。有遼闊無垠的科爾沁草原,有浩瀚雄渾的大漠,有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莫力廟水庫,有植物大全之稱的大青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勁秀挺拔的元代佛塔和殿宇巍峨的清代興源寺、福緣寺、王府等眾多旅遊景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市立足資源優勢,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確立了以工業為主導、打綠色牌、走城市化路,創建「綠色工業城市」的發展定位,大力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努力實現「十五」期末經濟總量翻一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經濟發展速度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兩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今年,全市各項事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特別是霍林河煤電鋁項目、科爾沁草原白鵝加工項目、通遼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0萬噸味精項目、通遼金鑼集團年產15萬噸保鮮肉項目、岳泰公司海洋生物飼料等一大批工業項目紛紛上馬。年內,工業項目總投資達100多億元人民幣,工業經濟已成為全市經濟新的增長極。一座新興的「綠色工業城市」、「民族文化大市」和「旅遊城市」在科爾沁草原上昂然崛起。
地形地貌
通遼市地處松遼平原西端,屬於蒙古高原遞降到低山丘陵和傾斜沖擊平原地帶。北部山區屬大興安嶺余脈,面積19349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屬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沖擊平原,面積12502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1.0%,平原區由西向東逐漸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屬於遼西山區的邊緣地帶,由淺山、丘陵、溝壑、沙沼構成,面積27684平方公里,佔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內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瑪山,老道山和青龍山。
行政區劃
2005年,通遼市轄1個市轄區、1個縣、5個旗,代管1個縣級市。
通遼市 面積59535平方千米,人口311萬人(2004年)。
科爾沁區 面積 3212平方千米,人口81萬。郵政編碼028000。區人民政府駐科爾沁大街。
霍林郭勒市 面積 585平方千米,人口 7萬。郵政編碼029200。
開魯縣 面積 4488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028400。縣人民政府駐開魯鎮。
庫倫旗 面積 4650平方千米,人口18萬。郵政編碼028200。旗人民政府駐庫倫鎮。
奈曼旗 面積 8120平方千米,人口43萬。郵政編碼028300。旗人民政府駐大沁他拉鎮。
扎魯特旗 面積17193平方千米,人口30萬。郵政編碼029100。旗人民政府駐魯北鎮。
科爾沁左翼中旗 面積 9811平方千米,人口53萬。郵政編碼029300。旗人民政府駐保康鎮。
科爾沁左翼後旗 面積11476平方千米,人口40萬。郵政編碼028100。旗人民政府駐甘旗卡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
㈥ 通遼的奈曼部落的人和哈薩克的奈曼部落是同一個祖先么唐努烏梁海(圖瓦)和喀喇沁是同一個祖先么
最早見於記載的乃蠻國君是納兒黑失·太陽及其弟亦難赤汗。亦難赤汗又稱亦難赤·必勒格·卜古汗。他曾發兵助王罕之弟也力可啥剌攻王罕,奪取克烈部眾給也力可哈剌。亦難赤汗死,其二子不和,終於導致分裂。次子拜不花繼承其父太陽汗位;長子稱不欲魯汗,避居於黑辛八石(又譯乞則里八寺海,今新疆吉力庫勒和布倫托海)周圍的山地,自成一支,稱為「古出古惕乃蠻」。[6][8]
乃蠻雖因國君兄弟的分裂而大為削弱,但仍是兩股強大的勢力,曾分別與克烈和蒙古進行過多次相互掠奪的戰爭。1203年,成吉思汗滅克烈部,造成對乃蠻的直接威脅。1204年春,太陽汗進兵杭海山(今杭愛山),糾集被成吉思汗戰敗的各部殘軍,討伐蒙古,成吉思汗起兵迎敵,大戰於納忽山崖,乃蠻軍大敗,太陽汗負重傷而死。成吉思汗追擊至按台山(今阿爾泰山)前,征服了太陽汗的乃蠻部眾。太陽汗之子屈出律逃往不欲魯汗處。1206年,蒙古軍又向不欲魯汗駐地兀魯塔山進發,當時不欲魯汗正在莎合水(今蒙古科布多河上游索果克河)附近圍獵,倉卒應戰,兵敗被俘。依附於不欲魯汗的屈出律和蔑里乞部長脫脫逃往也兒的石河(額兒齊斯河)流域。蒙古軍從阿來嶺(今蒙古賽留格木嶺烏蘭達巴山口)越過按台山,在不黑都兒麻河(今俄羅斯哈薩克額爾齊斯河支流布赫塔爾馬河)擊潰乃蠻和蔑里乞軍,脫脫被射死,屈出律逃往西遼。[4][6][8]
屈出律被西遼皇帝直魯古所接納,娶直魯古女為妻,並放棄基督教而改宗佛教,逐漸博得了直魯古的信任。屈出律到葉密立、海押立和別失八里等地,收羅了許多逃亡的乃蠻殘部,自成一支勢力,同花剌子模算端摩訶末等一起叛遼。[6][8]
1211年秋,屈出律伏兵將直魯古擒獲,奪取了西遼帝位,尊直魯古為太上皇。屈出律取得統治權後,對企圖擺脫西遼壓迫的屬部加強鎮壓。他殺害了阿力麻里的首領斡匝兒汗,派兵進入可失哈耳和斡端等地,連年毀壞當地的莊稼,將士兵分駐居民家中,迫使人民放棄伊斯蘭教改宗基督教和佛教。[4][8]
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別征西遼,屈出律當時在可失哈耳,聞訊西逃至巴達哈傷的撒里渴兒(Sariq-köl)地區,被蒙古軍擒斬於山谷中。乃蠻滅亡以後,人民被分配給蒙古諸王和那顏為奴,部分人逃往中原,參加了完顏陳和尚的忠孝軍,與攻金的蒙古軍作戰,「每戰則先登陷陣,疾若風雨」,十分勇敢。屈出律的後人成為答魯乃蠻氏,其中一支後人在元朝作官。[6][9]
乃蠻後來融入了哈薩克族人和蒙古人中。哈薩克族分為大、中、小三帳。20世紀後,乃蠻人是哈薩克族中帳(中玉茲)中的一個大部落。
㈦ 通遼市奈曼旗有幾個鄉鎮
奈曼旗位於內蒙古通遼市西南部,科爾沁沙地南緣,地形地貌特徵一般概括為「南山中沙北河川,兩山六沙二平原」。南部為遼西山地北緣,海拔400-600米淺山丘陵;中部以風蝕堆積沙地為主;中北部平原屬西遼河、教來河沖擊平原一部分,地勢平坦開闊。 1636年置旗,南與遼寧省阜新市和北票市毗鄰,東與庫倫旗連邊,西與赤峰市敖漢旗和翁牛特旗接壤,北與開魯縣隔河相望。全境東西寬68公里,南北長140公里,總土地面積8137.6平方公里(約1220萬畝),其中耕地218萬畝,林地431萬畝,林木蓄積量320萬立方米,年採伐量10萬立方米。全旗轄12個蘇木鎮、355個嘎查村、1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3.2萬,其中農業人口37.6萬,蒙古族人口16萬。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之一。
奈曼旗氣候屬於北溫帶大陸性季風乾旱氣候。年平均氣溫6.0℃-6.5℃。平均降水量366毫米。無霜期平均150天左右。冬季多西北風,春季多西南風,年平均風速3.6-4.1米/秒。
奈曼旗區位優勢獨特。地處東北與華北交匯中心,雄居東北三省與內蒙古結合部,既屬於中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又處於環渤海經濟圈內,同時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輻射和帶動。111國道、京通鐵路橫貫全境,四平-通遼-赤峰高速公路從境內經過,設置三個出口,巴新(阜新新丘-西烏旗巴彥烏拉鎮)地方鐵路縱穿全境,現已進入實施階段;旗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鎮180公里之內有通遼、赤峰兩座機場。
奈曼旗資源豐富。盛產玉米、水稻、葵花、蕎麥等20多種無公害糧油產品,奈曼小米、老哈河大米、蕎麥米並稱「奈曼三米」,年均產量分別為1100萬公斤、3000萬公斤和4000萬公斤。科爾沁細毛羊聞名遐邇,草原白鵝發展迅猛,是全國重點產毛縣之一。甘草、麻黃草、蒲葦草並稱「奈曼三草」,年產量分別為150萬公斤、300萬公斤、200萬公斤。大理石、石灰石、麥飯石、金、銀、銅、鐵、鉛、鋅等已探明礦藏20多種,其中,大理石、石灰石、麥飯石並稱「奈曼三石」,蜚聲海內外,開發利用價值可觀。原油初步探明儲量1億噸以上;壓裂砂、硅砂、型砂並稱「奈曼三砂」,儲量大、品位高,極具開發潛力。全旗現有大型沙漠水庫2座,中小型水庫24座。怪柳、沙漠水庫、林網(帶)、天然牧草構成了獨特的生態景觀。
近年來,為使「農業為主」加速向「工業引領」全面轉型,全旗上下按照「創新奈曼,實現突破」的總要求,堅持以招商引資為核心,以工業經濟為突破,以推進產業化為主線,大力發展工業帶動型縣域經濟,形成了木材精細加工、農畜產品加工、礦產開發和化工四大工業支柱,著力培育了水泥、氯鹼化工、染料化工、電力能源、特色農畜產品加工五大優勢產業集群,規劃和建設了奈曼工業區、奈曼化工區、八仙筒工貿區、氯鹼綜合化工區、礦產開發區、養殖示範區六個工業園區。2007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億元,達到56.04億元,同比增長22.2%。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29.3%和21.5%,三次產業比為22:47:31。全旗財政收入首次突破3億元大關,達到3.03億元,同比增長60.3%,增長速度比上年增加近16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95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64.4%,比上年提高7.8個百分點。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突破20億元,達到23.1億元,比上年增加7.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86億元,同比增長2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37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96元,分別增加853元和46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