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汕頭中心城區的歷史沿革
汕頭市區古為潮汕濱海沖積地。宋時已形成村落,屬揭陽縣。南宋末年,因戰亂,閩南的十幾萬莆田人移民潮州汕頭。在唐朝後期,北宋期間,南宋末期,元朝後期,明朝中後期,清朝嚴酷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莆田人移民現在潮汕,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因外軍入侵導致的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清康熙年間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公元1860年(咸豐十年)對外開市。1919年冬設汕頭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1930年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
解放後。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片區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並入汕頭市。198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汕頭地區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
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並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並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並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
B. 汕頭歷史
源起——潮汕在遠古時屬南交之地,2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時屬揚州南部的荒僻地帶,居住在這里的居民為越族的一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陽嶺設置戍所。秦末陳勝吳文起兵抗秦,趙佗占據這里,擁兵自立為南越武王,設揭陽令於此,於是這里才有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潮汕地區設立揭陽縣。從此,正式有了行政區劃。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改稱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始稱潮州,「以潮水往復而名」。以後又經過多次變動,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為潮州府,一直沿用到清代。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築煙墩建炮台,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魚它 島」。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建國後——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家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C. 汕頭市成立的時間是多少
朋友你好.
汕頭於1861年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
然後~~1949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二、第四支隊挺進汕頭市區,汕頭全境解放.
而汕頭成為經濟特區是在1981年11月.
希望能夠幫到你.
D. 汕頭市有多少年歷史
汕頭市有100年歷史了。歷史變革如下:
汕頭市區地處韓江、榕江、練江的出海口,汕頭灣把市區分成南北兩片。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
宋時砂尾(今金砂鄉)已形成村落,屬潮州揭陽縣。南片濠江古為潮陽縣建制的招收都,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
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潮州府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
汕頭清康熙年間潮州府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汕頭素有「百載商埠」之稱,1858年(咸豐八年)4月,已經佔領廣州的英法聯軍進逼大沽口,美國駐華公使夥同英、法、俄三國公使聯袂到達大沽外,照會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國公使列衛廉與清政府直隸總督譚廷襄開始談判,討論了美國所提出的草約。5月19日,因英法聯軍即將於次日發動進攻,美國應英國的要求,不動聲色地中止了正在進行中的談判。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後,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等人與英、法談判。雖然清朝官員並不信任美使,但還是一再懇求美使與俄使居中調停。列衛廉以「調停人」的偽善面孔欺騙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衛廉恢復了與清朝官員的會談,並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條約草案再度進行談判。6月18日,美國搶先英、法與清政府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 其中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 1858年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中指出,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3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與澄海分治,從此一直稱為汕頭市。
E. 汕頭有多少年的歷史
汕頭開埠也就一百多年的光景而已。
汕頭古時為濱海沖積地區,海水的沖擊帶來回了植被莊稼答所需的豐富的營養,於是在宋朝時期這里就形成了村落,屬揭陽縣;元代時期,出現了一些較大的村落,古稱廈嶺;明初在此設有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遂屬澄海。由於汕頭地區沙脊向海伸延,百姓多設柵捕魚,故又稱做沙汕;到了康熙年間,建立了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就被簡稱為了汕頭;至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汕頭就開始對外開市,成為我國重要的通商口岸。
1921年時,汕頭成立了市政府,與澄海分治;1930年被准予設市,隸屬於廣東省政府。建國以後,汕頭逐步走上了對外開放城市的道路,從此汕頭邁入了新的階段。
F. 汕頭什麼時候開埠的
汕頭開埠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1860年,二是1861年,根據對目前潮汕地方誌書及史學界人士的調查,贊成1860年為汕頭開埠時間的佔大多數。依據有4條:
1、領事館的設立,標志著汕頭開埠的開始。饒宗頤總篡的《潮州志》大事記稱:「咸豐十年(186O年),英國設領事府於汕頭。」蕭冠英《六十年來之嶺東紀略》第一章貿易總論稱:「咸豐十年(1860年)英國領事也設領事府於此。」《汕頭大博覽》「開埠圖鑒」(第64頁,1860年)載:「本年,英國在汕頭礐石設立大英駐潮州等處領事署,首任領事為堅佐治」。又載:「本年,法國在汕頭設領事署,由英國領事堅佐治兼領事」。又載:「本年,美國在汕頭設立領事署,由德記洋行商人巴力斯兼任領事。」
2、潮海關的設立是實施《天津條約》開埠的具體行動。《汕頭海關志》大事記載:「咸豐十年(1860年1月1日)潮海關成立,」地址在媽嶼島,首任稅務司是美籍華為士,並於當月1月19日開始征稅。
3、專家學者的觀點值得參考
汕頭市1996年年底由市社科聯主持的「紀念汕頭開埠135周年、汕頭設立市政廳75周年、汕頭經濟特區創辦15周年研討會」,許多專家學者對汕頭開埠時間進行討論,發言熱烈,堅持汕頭開埠時間為 1860年的觀點有:陳歷明(文化局)、林偉雄(檔案局)、黃萬德(市志辦)、陳荊淮(市政協)。他們的觀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恰當。而堅持1861年為開埠時間的只有一兩個人。
1994年4月,由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在汕頭大學召開的國際性「海上絲綢之路與潮汕文化研討會」,許多專家學者對汕頭開埠問題也很關注,汕頭大學歷史系教授趙春晨論文《汕頭開埠與美國》博得大家的好評。他認為汕頭開埠時間應該定為1860年,而不是1861年。
4、《清實錄》是鑒定汕頭開埠時間的根據。從《清實錄》看,清政府開始同意美國在潮州、台灣兩地先行開市是在咸豐九年十月辛亥十五日(1859年11月9日),最後批準是在咸豐九年十二月丁己二十一日(1859年11月15日)。請看《清實錄》載:「又渝:何桂清秦,美國使臣將條約宣示各口,先在潮州、台灣開市一折。何桂清在崑山與美利堅使臣華若翰會晤,該使臣堅以宣示條約等三事為請。此外各條,及上海善後章程稅則,均照前議緩辦。經該大臣與該使臣要約明白,該使臣惟求恩膏速沛,俾永久相安,情詞尚屬恭順。加恩著照所請,所有潮州、台灣兩口,准美國先行開市,並照新章完納船隻噸鈔。其餘新章稅則,暫緩舉行。該大臣即行文各海口,一體遵照辦理。其潮州、台灣兩口內,應行設關徵收商稅之處,並著會同該督撫妥議章程具奏。此由六百里密逾知之。」以上《清實錄》就是汕頭開埠的批准日期及朝廷的「指示」內容。
上述各條,足以證實汕頭開埠時間應是在1860年,而不是1861年。而持汕頭開埠時間186I年的觀點,至今尚未發現證據資料。
G. 潮州到現在有多少年歷史了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屬古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屬南海郡,始載入版圖,但此時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頭一帶漢族人稀少,從唐朝後期開始漢人數量才有較快增長。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於東晉成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後人也有詩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 太平路隋帝大業三年(607年)罷州復郡,潮州曾一度改為潮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稱潮州,在唐朝的時候,潮州的疆域是很大的,可以說,東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從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設置了漳州。現在,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岩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稱潮陽郡,唐天寶3年,(閩中)割潮州歸嶺南,唐乾元年(758年)再復潮州。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 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現在的潮州汕頭,見潮汕莆田淵源。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受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一共有9個:就是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 這9個縣還有汕頭和南澳的人民,歷史上統稱為潮州人。關於潮州人稱謂的界定,依據就是上面所說的9個縣和汕頭、南澳。後來,也有把豐順和大埔剔出去,但是近代史上的一些歷史名人,如豐順的丁日昌,人們還是習慣把他作為潮州人。
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現在的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和汕尾市。
中國解放後二次大的疆域調整,造成了二個「潮州」的概念,一個是廣義的潮州概念,一個是狹義的潮州的概念。
廣義的潮州,也就是歷史上的潮州,此定義已有上千年歷史,主要包括現在潮州市、汕頭市和揭陽市以及豐順縣等。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語言環境,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擁有了潮州人的稱謂。(廣義潮州的概念裡面,包含了狹義潮州族群的概念,是指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與豐順縣講潮州話的民眾。另外陸豐市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講惠來口音的潮州話的民眾,屬於廣義潮汕人的概念,不屬於狹義潮州人概念)
目前的潮州市,是在1991年12月將原來的副地級市升格的。作為地級市,潮州現在管轄潮安縣、饒平縣、湘橋區和楓溪區。湘橋區也就是通常民間稱呼的府城、潮州城。 但是,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關於潮州的概念,還是傾向於廣義的潮州,甚至就是廣義的潮州。可見,歷史是阻隔不斷的,也是不可代替的。
如今潮州成為潮汕地區三個地級之一,本地人較為注意把潮汕與潮州分別開來。如說「潮州方言」、「潮州工夫茶」等,而不再冠以「潮州」了,如此說法有失學術意義上的公允。 不過,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這大概是沿續習慣稱呼。
H. 誰知道汕頭現代歷史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並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並,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汕頭市金平區於200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由原昇平區、金園區及原達濠區礐石街道潯洄居委、龍湖區龍溪路以北區域組建而成。
1949年10月24日汕頭市解放後,定為省轄地級市,市設置第一、二、三、四、五、六區公所。次年辟澄海縣的金砂、岐山、大窖3鄉並入汕頭市郊。1950年10月成立潮汕專員公署,轄潮安、潮陽、揭陽、饒平、南澳、普寧、惠來、澄海8個縣。1951年7月按廣東省第19次委員會議決定,成立粵東辦事處。
1952年11月14日撤銷粵東辦事處,成立粵東行政公署,轄潮安、饒平、普寧、澄海、揭陽、惠來、梅縣、豐順、興寧、蕉嶺、紫金、龍川、陸豐、大埔、五華、平遠、惠陽、河源、海豐、南澳21個縣和汕頭市。1955年9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粵東行政公署治所,由潮州市遷至汕頭市。
1956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粵東行政公署,設立汕頭專區,治所設在汕頭市,汕頭市為省轄市,市第一區改為「安平區」,第二區為「同平區」,第三區為「公園區」,第四區改為「市郊區」,並將
I. 汕頭市幾時起名,歷史有多少年
汕頭市區古為潮汕濱海沖積地。南宋末年,因戰亂,閩南的十幾萬人從莆田移民現潮州府各地。在唐朝後期,北宋期間,南宋末期,元朝後期,明朝中後期,都有大量的外來人口遷移到此,移民原因是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因外軍入侵導致的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頭。清康熙年間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1860年(咸豐十年)對外開市。革命導師恩格斯曾經就關注過汕頭,說汕頭是中國當時除已開放的五口通商之外「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見《馬恩選集》第二卷第38頁第4行)。1919年冬設汕頭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1930年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解放後,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片區試辦經濟特區。1983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8縣1市並入汕頭市。1984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汕頭地區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汕頭、揭陽分設地級市。2003年,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並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並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並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南澳縣建制和區劃不變。從2011年5月1日起,汕頭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使汕頭在經濟發展中在注入新動力。
J. 汕頭的歷史沿革
汕頭市區地處韓江、榕江、練江的出海口,汕頭灣把市區分成南北兩片。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宋時砂尾(今金砂鄉)已形成村落,屬潮州揭陽縣。南片濠江古為潮陽縣建制的招收都,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潮州府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清康熙年間潮州府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汕頭素有「百載商埠」之稱,1858年(咸豐八年)4月,已經佔領廣州的英法聯軍進逼大沽口,美國駐華公使夥同英、法、俄三國公使聯袂到達大沽外,照會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國公使列衛廉與清政府直隸總督譚廷襄開始談判,討論了美國所提出的草約。5月19日,因英法聯軍即將於次日發動進攻,美國應英國的要求,不動聲色地中止了正在進行中的談判。英法聯軍攻佔大沽後,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等人與英、法談判。雖然清朝官員並不信任美使,但還是一再懇求美使與俄使居中調停。列衛廉以「調停人」的偽善面孔欺騙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衛廉恢復了與清朝官員的會談,並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條約草案再度進行談判。6月18日,美國搶先英、法與清政府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 其中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 。 1858年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中指出,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3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汕頭(近代)歷史沿革簡表時間大事略1921年3月 設汕頭市政局 1921年7月 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 1930年 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 1950年3月15日 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 1956年 設置汕頭專區。汕頭專區轄今潮陽區、潮安區、澄海區、饒平、南澳、揭陽、普寧、惠來、豐順、梅縣區、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等區縣。 1965年7月19日 國務院第157次會議決定,由汕頭專區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成立揭西縣。因縣地大部為原揭陽縣西部境地而得名揭西,縣政府駐河婆鎮,屬汕頭專區管轄。 1981年10月16日 經國務院批准,在汕頭市郊龍湖劃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頭經濟特區。 1983年7月 汕頭地市合並,汕頭市為省直轄市,下轄今揭陽、饒平、澄海區、南澳、潮陽區、普寧、惠來、揭西、海豐、陸豐、潮州市等10縣1市及安平等5區。同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海豐、陸豐拆出(註:兩縣並為地級市汕尾市),餘8縣1市並入汕頭市。 1984年11月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 1991年4月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同年11月,汕頭市行政區域調整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揭西縣劃為揭陽市管轄。 2003年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行政區劃作出重大調整,潮陽、澄海撤市建區,原市區5個區調整合並為3個區,其中河浦、達濠兩個區合並為濠江區;昇平、金園兩區合並為金平區;龍湖區保留,將原屬澄海市的外砂鎮、新溪鎮劃歸龍湖區;澄海市撤市設區;潮陽市撤市分設潮陽、潮南兩個區。調整後,市區面積從原來的310平方公里擴大到195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原來的120萬增加到487.5萬。 2011年5月1日 經國務院批准,汕頭特區范圍擴大至全市。 本表依據:廣東省應急辦官網 、汕頭市政府官網 以及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紀事》潮汕地區歷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