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為什麼具有客觀性

歷史為什麼具有客觀性

發布時間:2021-03-09 07:30:38

1. 怎麼區分 <歷史>中的<客觀原因,主觀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導火線>

樓主,給你復制個詳細點的根本原因與最主要原因,主要原因等的區別
在我們日常的歷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很多學生把歷史事件中的各種原因區分不清。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等等,如果對事件各種原因的內涵和分類理解不清的話,在分析原因時往往就會無從下手,或把各種原因混為一談,使得做題的正確率非常低。下面就歷史事件原因的內涵及分類進行辯析和探討,希望對同學們的學習有所幫助。
歷史事件原因的分類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徵,從事件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有不同的原因。在日常的歷史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有以下幾種類型。
1、歷史事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指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根源或者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最本質的原因,在影響歷史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帶有必然性的東西,在歷史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歷史規律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本質及影響歷史事物的主要矛盾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和探討歷史事件的根本原因。
我們在世界歷史教學中學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德意志的統一、日本的明治維新等內容時,就可以發現它們的根本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了,而原有的舊制度、老思想卻阻礙其快速發展,即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就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換言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引起這些國家發生社會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又如: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這些與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失敗的根本原因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這是從階級本質上來分析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人物所在的階級、政黨對於歷史事件不僅有深刻的影響,能延緩或加速歷史進程,而且起決定性作用。
與根本原因相對應的是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就是具體原因。直接原因是指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是指對事物的發生發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動,並直接促成其發生的原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事件發生的導火線通常就是直接原因。它在歷史事物產生過程中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是更加側重於事物發展的偶然性因素。如: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需要把中國變為它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則是因禁煙運動引起的中英之間的沖突,這只是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屬於歷史事件發展的偶然性因素。
2、歷史事件的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歷史事件的主觀原因是指個人、階級、政黨等主體意識方面的原因。客觀原因是指在人類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人類的意識而存在的原因。是歷史進程特定的不可變動的因素。前者屬於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人為的因素;後者是獨立存在於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歷史的發展變化是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如: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客觀原因是英國綜合國力強大。英國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科技領先、武器裝備精良,又建立了強大的近代化海軍,戰爭准備充分,戰勝清王朝是必然的,是我們無法左右的客觀因素。清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全面落後則是其主觀原因。
一般來說,以一個人、一個階級、一個政黨、一個集團為主體的歷史事件多用主客觀原因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成敗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個主體的歷史事件不能運用這種方法。例如,在分析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時,因為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涉及到共產黨、國民黨等多個主體,無法確定哪個更是主觀原因,因而最好用內外因等其他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
3、歷史事件中的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內在矛盾,是事物存在發展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它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外因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對事物發展的影響要通過內因才能起到作用。一般來說,分析一個國家的社會變化時常常用內外因相融合的觀點和方法進行分析。如:日本幕府統治的危機。內因是封建經濟逐步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並初步發展;作為幕府統治基礎的中下級武士轉變為反對幕府統治的中堅力量;廣大勞動人民的反封建斗爭。外因是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入侵,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又如:蘇聯解體的內因是由於蘇聯本身的陷入嚴重的政治經濟的泥潭,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和陰謀分裂活動則是它解體的外因。
4、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指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像內因、根本原因、主觀原因等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因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於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了。不過一般的考試題目只問大家某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是:(1)建立了以中共領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2)中共領導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持久抗戰。(3)中共堅持實行全面抗戰路線。(4)國民黨政府在正面戰場的抗戰。(5)中國的抗戰得到愛國華僑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這些原因都應算是主要原因了,但第一條原因應是「最主要的原因」了。也可以說是根本原因吧。其他幾個原因自然就是「次要原因」。
總之, 在做歷史試卷中有關原因方面的問題時,一定不能教條和死板,不能公式化地去看待歷史事件,而要仔細研究和分析歷史事件中的原因是哪種類型的,然後再聯系具體的歷史事件的實際,去具體分析用哪種類型的原因解釋更恰當、更合理、更有說服力。只有把歷史知識活學活用,才能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一、對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的測試,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著重考查歷史現象的「主要原因」。
此類試題的題干用語多採用「主要原因是」、「主要是因為」、「最主要的是」、「主要是」、「主要是由於」等。(啟示:根本原因強調其「決定性、必然性」。主要原因強調其「重要性」。直接原因強調其「連續性」。)

2. 如何理解歷史的主觀性和客觀性

【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1.歷史的概念
歷史是什麼呢?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搞深入研究的人,都無法迴避這個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處在相異時空環境下的人會給出彼此不同的答案。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歷史一詞本身概念界定的困難,似乎超過了其他任何語匯。直到今天,圍繞這一概念的討論,仍然處於錯綜復雜、眾說紛紜的狀況。從學理上講,這種現象實屬正常,恰如歌德所說,「人們只是在知識很少的時候才有明確的知識,知識會隨著懷疑一起增長。」

A.歷史一詞所包含的三層含義
國內比較權威的史學理論著作認為,歷史一詞包含著三層含義。

「第一,它指以往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或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的歷史,即作為歷史研習者認識對象的客觀存在的歷史;

第二,它指人們的歷史認識或作為歷史認識集中成果的歷史著作,即作為認識主體對客觀歷史過程進行重建的主體化的歷史;

第三,它指歷史學這門學科,從馬克思主義觀點來說,就是研究人類社會發生過的各種歷史現象並探尋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杜經國、龐卓恆、陳高華著:《歷史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頁。)

如果將這三個層次進行進一步的整理的話,可以認為,歷史包含著兩個基本要素,即過去發生的事情和人們對這些事情的理解。這也就牽涉到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問題。

2.西方史家論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A.修昔底德的史學認識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是西方歷史上第一個以尊重歷史事實的客觀性著稱的人,他不輕信傳聞,力求使自己的敘述與事實相符合。但是,和其他古典歷史學家一樣,他也將歷史學的道德垂訓功能擺在歷史寫作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開篇,修昔底德闡明了自己寫書的目的,「我的這部歷史著作很可能讀起來不引人入勝,因為書中缺少虛構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和將來也會發生的類似的事件(因為人性總是人性)的人,認為我著作還有一點益處的話,那麼,我就心滿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眾一時的嗜好,而是想垂諸永遠的。」(修昔底德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謝德風譯,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18頁。)看來,作者是想借記述雅典國家的興衰成敗來勸戒後人,以史為鑒。比如,他經常以當事者的口吻創作長篇演說辭,實則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在膾炙人口的《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國葬典禮上的演說》中,修昔底德極力贊頌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B.蘭克的史學認識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蘭克所創建的「蘭克學派」以客觀主義史學著稱。他們有一句名言:歷史是怎樣發生的,我們就怎樣去記述它。在蘭克所處的時代,歷史學的地位迅速提升,以至後人稱19世紀是「歷史學的世紀」。當時的歷史學家往往對自己的學科充滿了必勝的信念,受過嚴格歷史學專業訓練的學者認為,只要通過一端時間的整理過去遺留下來的史料的科學工作,歷史的原貌即可全面、徹底、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蘭克和他的學生們花費了大量精力,留下《拉丁和條頓民族史》等傳世之作。表面上看,蘭克學派似乎作到了將個人的主觀因素完全排出了歷史寫作,而在實際上,他們的這種努力是無法完全實現的。蘭克一方面強調歷史的客觀性,但是另一方面卻歷史具有規律性。他以一種典型的精英史觀向世人宣稱,整個歷史都是上帝的手筆,在神意的導引下,帝王將相按照自己的意圖創造了歷史。所以,蘭克學派歷史學家使用是史料也大都關乎社會上層人物的一舉一動,底層人物則被排除於他們的歷史視野之外。盡管在形式上,蘭克學派遵循的是客觀的科學的制史方法,但從根本上講,這些全都是服務於其「精英史觀」、貫徹其主體意識的。

C.克羅奇的史學認識
義大利哲學家、歷史學家克羅奇是倡導歷史相對主義的代表人物,以強調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聞名。他認為歷史學家應該「只聚精會神於與一個問題相適應和構成活生生的積極歷史、即當代史的某一點上」;相反,不依賴主體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體歷史是不存在的。(克羅奇著:《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傅任敢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7頁。)在克羅奇看來,認識者通過主觀感知和個人需要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才是真正的歷史。「歷史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它的資料就在我們自己的胸中。」
(克羅奇著:《歷史學的理論與實際》,第14頁。)而其他多餘的、游離於其視野之外的歷史則是虛假的和完全不可靠的。在這里,相對於客觀歷史而言,人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調。

D.柯林武德的史學認識
柯林武德是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在歷史哲學上主張「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是當事人的思想動機決定了他的行動、從而推動了歷史的運動。「對於歷史學家來說,所要發現的對象並不是單純的事件,而是其中所表現的思想。」(柯林武德著:《歷史的觀念》,何兆武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243頁。)所以,歷史學家必須研究人類行動背後是思想。繼克羅奇之後,柯林武德將歷史認識中的主觀因素的作用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3.歷史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總體來看,歷史研究離不開歷史認識的主觀性和歷史本身的客觀性。歷史學科在某種程度上要求二者的互動。對於過去發生的事件而言,其客觀性是不依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而歷史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又必須依賴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作出具體而深入的解釋。任何歷史研究都不可能絕對排斥人的主體活動,這在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大顯著特性。將歷史學科建設成類似純自然科學的模式,似乎是沒有可能的。因為歷史是不能重演的,其規律性只是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才有效。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也沒有必要那樣做,從現實的角度看,處在不同時代的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要求具有批判意識的歷史學家根據以往的所謂客觀史實重新作出與時俱進的精彩闡釋。

4.歷史認識的相對性

A.歷史認識的相對性的含義
歷史認識就本質而言是相對的,相對性的含義在於認識對象比其他科學認識對象具有更突出的自主選擇性、非重復性和非直觀性;歷史認識主體處於歷史普遍聯系的總過程中,對歷史客體的認識活動不能純客觀地超出自己具體的、時代的思想水平,傾向和價值觀念的制約

歷史認識的絕對性只存在於某些關於具體史實的單稱判斷,或者代表著人類歷史認識無限發展的承繼系列的只能逐步接近的方向。

在懂得歷史認識相對性的基礎上才可能深入探討歷史認識與其他科學認識的共性,客觀地謀求各門科學間的借鑒與結合。

B.對歷史研究者的要求
歷史研究者必須經常性地進行自我反思,注意自己的潛在意識、知識特性和其他思想觀念傾向在何種程度和意義上映射在自身的歷史認識的結果中,以及如何對待這種成分,進而,需以更大的關切注意史料中滲入的他人的主觀因素,以最大可能地消除其消極影響。在作出概括性的、普遍性的認識結論時,注重追尋其所以成立的前提、尤其是理論性前提本身的特設性和假設成分。最後,對於具有普遍性意義的歷史認識,放棄認識已經終結的意識,在現實的基點上隨時准備投入歷史的再認識。(以上參閱趙軼峰:《歷史認識的相對性》,《歷史研究》1998年第1期。)

3. 歷史認識的客觀性

人是感性的動物,即使是客觀的,他自己也可以選擇性遺忘或忽視某個方面

4. 什麼是歷史 為什麼說歷史是人類經歷過的客觀存在

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因為嚴肅的歷史必須是
確實發生過的事實
歷史有它的客觀規律
研究歷史只能實事求是

5. 新聞客觀性產生的歷史原因及其存在的問題

在這一概念的出現、成型和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在其誕生初期,新聞工作者嚴格遵守客觀性的要求,在新聞報道中不摻雜任何個人的感情因素,新聞客觀性原則被認真地執行著。其後,隨著外部世界的劇烈變化、新聞業的蓬勃發展以及理論研究水平的逐步提升,新聞界開始對客觀性原則提出質疑,以致其原有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甚至顛覆。與此同時,受眾對新聞報道的信任度也一度跌入低谷——人們不再盲目地崇拜客觀性,更有些人甚至對其存在的可能性持否定態度。但是,得益於相關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的不斷完善和創新,以及客觀性原則本身的強大生命力,新聞客觀性近年來再次獲得了人們的認可,成為新聞工作者引領受眾無限接近事物真相的一條有效途徑。
本文主要採用了文獻分析法、比較法和社會學分析法,通過對新聞客觀性發展脈絡的詳盡梳理,研究不同時代的新聞學界和業界對該理論的認知轉變過程,並嘗試解析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為新聞界能夠更加全面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新聞客觀性提供有益幫助,這也是本文寫作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本文將著力對新聞客觀性進行分析。具體來說,本文分為三部分:首先,本文對新聞客觀性這一概念進行了明晰的界定,並總結了其作為報道理念和報道方式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同時還簡要介紹了社會環境因素對新聞客觀性原則的影響,從社會學的角度豐富了新聞客觀性的內容。其次,本文詳細介紹了新聞學者從對新聞客觀性的頂禮膜拜到批評質疑的態度變化歷程,並從多角度分析了質疑產生的原因及其所揭露出的客觀性原則存在的問題。最後,本文論述了新聞客觀性如何在爭議聲中得到理性發展,並逐步走向成熟。

6. 社會存在和社會發展具有客觀物質性為什麼是學歷史的原因

因為社會發展本身就是要符合歷史規律的。

7. 為什麼說歷史是人類社會經歷過的客觀存在

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一旦形成,它就會按自己的規律發現下去,其規律就是不斷解放和發現人:從擺脫食物鏈到生命的物質保障,再到精神的需求發展,不斷自我發展,是客觀的存在。

8. 歷史應該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主觀的歷史有什麼意義

在甲骨文中,“史”,下半部分是一隻手,上半部分是一個“中”字,意為“執中”。這個字形就形象地概括了歷史的要義:客觀記錄所發生的事件。問題是,有客觀就有主觀,客觀是相對的,主觀才是絕對的,是人都脫離不了主觀的束縛,那麼歷史到底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呢?

9. 為什麼說歷史是人類社會經過的客觀存在的過程

社會存在是客觀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所以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客觀的過程。

閱讀全文

與歷史為什麼具有客觀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