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了賭博,慢慢的從小賭到大賭
每天贏一點就行嗎不要太貪,我就是每天不管贏多少就收,重要的是心態
Ⅱ 賭博在古代叫什麼
賭博,最早通稱之為「博」(或簙)、「博戲」、「博揜」等。直到《唐律疏 賭場 議》中的《博戲賭財物》,才首次把「博」與「賭」聯系在一起,成為專有名詞。北宋蘇軾在一篇奏議中記道:「城中有開櫃坊者百餘戶,明出牌榜,招軍民賭博。」中國的賭博,因為歷史悠久,所以花樣也是在繁多。譬如有名的成語「斗雞走狗」,就是典型的賭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中記載,季氏與郈氏兩人斗雞,季氏的雞武裝的更有手段,用芥子粉,塗於雞翼下,讓郈氏「為之金距」的雞無法睜眼,最後將其擊敗。而「走狗」,則與英國賽狗類似,比賽誰能跑的最快。《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中說,「袁盎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沉,相隨行,斗雞走狗」。袁盎是漢朝時期,有名的大臣,他力主漢景帝誅殺晁錯平息眾怒。洪邁在《容齋隨筆》中還批評,雖然殺晁錯實屬無奈,但是也不至於族滅整個晁錯家族,感嘆漢代的刑法正是嚴酷。其實,洪邁是與宋朝相比,如果要與秦朝相較,漢代簡直就是史書說的「寬省刑法」的好時代了。
話扯遠了,回到斗雞。在西漢時,斗雞走狗上至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很喜歡。即使漢亡後,三國時期,也照樣被一些上流社會的人們所熱愛。魏明帝曹叡,不僅喜歡斗雞,還專門為此建了斗雞場所,進行大規模的斗雞游戲。這一股風氣,到了南北朝時期,依舊是「高端人士」們的嗜好。唐朝建立後,早期,朝廷財政困難,邊疆不穩,同時開國君主深知「水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勵精圖治,生怕腐化導致內亂。到了唐明皇時期,大唐已經進入了鼎盛,有錢又有閑,艱苦奮斗讓位於奢靡的生活,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玩起這類的「斗戲」。而「斗雞」則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博戲之一。不僅李隆基愛玩斗雞,整個長安城中斗雞者不計其數。甚至有專門靠養斗雞維持生活的人,得到皇帝的垂青,專門招來,替皇帝養雞。《虞初志》中有,長安東城一個叫賈昌的人,從小就愛養雞斗雞,因為「業務」突出,被李隆基吸納成「皇家工作人員」,並且還封他為「衣食龍武軍」「雞坊小兒」。當時人們還編成順口溜:「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這與白居易的《長恨歌》里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參照著看,發現,在李隆基執政下的唐朝,始終有那一股「反潮流」的諷刺感。
唐朝不僅「斗雞」,也在「鬥蟋蟀」,「斗鵪鶉」,據說也都始於唐朝,而且還是李隆基時代。宋朝的顧逢在其撰寫的《負暄雜錄》中記載:「斗蛩之戲始於天寶間」。當時一到秋天,皇宮內的妃子們,就用小金籠捉住蟋蟀,關到裡面,放到枕頭旁,晚上聽它的叫聲。皇家這樣做,引得普通百姓紛紛效仿。時間一長,,就要讓其互斗,來博取游戲的快樂,遂成為一種很有名的「博戲」。到了宋代,鬥蟋蟀逐步開始盛行,官宦家庭和平頭百姓都在玩
Ⅲ 賭博是誰發明的呀拜託了各位 謝謝
有記載最早的賭博根源是 中世紀古羅馬
Ⅳ 什麼時候開始有撲克牌的
撲克牌的誕生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但迄今沒有一個定論,法國人認為撲克是法國人在1392年發明;比利時人說比利時早在1379年就出現了撲克牌;義大利人則說撲克是義大利人1376年發明,還有說是埃及、印度、朝鮮等國發明,而更多的西方人確認為,中國紙牌在12-13世紀(南宋時期)傳入歐洲,依此說法,最早發明撲克牌的國家應該算是中國。撲克牌的造型、規格、張數由早期各國不一(如義大利為22張,德國為32張,西班牙為40張,法國為52張)發展到的54張撲克牌是由1392年法國創始出現的52張撲克牌的模式,外加大、小王演變而來的。此後,各國撲克牌張數逐漸統一為現在的54張模式。從最初以「點數」的畫面發展到現在以豐富多彩的 「花色」作為背景,逐步從娛樂的單一功能演繹成一種多功能、全方位的文化載體的畫面風景。各國人民都以本國民族文化對四種花色給予不同的文化闡述。法國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矛、方形、丁香葉和紅心;德國人把四種花色理解為樹葉、鈴鐺、橡樹果和紅心;義大利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寶劍、硬幣、拐杖和酒杯;瑞士人將四種花色理解為橡樹果、鈴鐺、花朵和盾牌;英國人則將四種花色理解為鏟子、鑽石、三葉草和紅心。撲克牌的花色,歷來說法很多。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以下兩種: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代表當時社會的四種主要行業,其中黑桃代表長矛,象徵軍人;梅花代表三葉花,象徵農業;方塊代表工匠使用的磚瓦;紅桃代表紅心,象徵牧師。另一說是這四種花色來源於歐洲古代占卜所用器物的圖樣,其中黑桃代表橄欖葉,象徵和平;梅花為三葉草,意味著幸運;方塊呈鑽石形狀,象徵財富;而紅桃為紅心型,象徵智慧和愛情。撲克牌的54張模式解釋起來也非常奇妙:大王代表太陽、小王代表月亮,其餘52張牌代表一年中的52個星期;紅桃、方塊、梅花、黑桃四種花色分別象徵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種花色有13張牌,表示每個季節有13個星期。如果把j、q、k當作11、12、13點,大王、小王為半點,一副撲克牌的總點數恰好是365點。而閏年把大、小王各算為1點,共366點。專家普遍認為,以上解釋並非巧合,因為撲克牌的設計和發明與星相、占卜以及天文、歷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關於撲克的起源和歷史,有著不同的見解。美國一位名叫凱思林·沃克的撲克牌研究者指出:「據傳,印度一位大邦主有一個愛用手捻動胡須的惡習,他的妻子為此發明了玩撲克牌,以使他糾正惡習;還有些人聲稱撲克牌是隨同中國人發明象棋時一齊產生的;又有人說撲克牌是從朝鮮人占卜的器具中發展起來的。但不管哪一種說法都缺乏確鑿的征據。「現在人們知道在歐洲史上最早出現有關撲克牌的可靠史料是在1376年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城,那時候就已經有關於禁止撲克牌賭博的記載……」霍契曼經過考證則指出:「世界上第一副撲克牌是埃及人於1300年使用的。最早的美國撲克牌是印第安人用動物皮製作的……」由於撲克牌成為中世紀歐洲貴族們的玩具,因此質地越來越考究,印刷越來越精美,使撲克牌成了珍貴的藝術品。沃克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瑞士撲克牌的圖案是一組盾、花、鈴和橡樹果,德國撲克牌的圖案是心、鈴、橡樹果和葉子,而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撲克牌使用的是官杖、杯子、劍和錢幣的符號,至於印度的撲克牌的圖案,是10個護持神的化身或占星術的圖案。」而霍契曼呢?他收藏了17世紀佛羅倫薩的微型撲克牌,也收藏了為紀念1878年巴黎博覽會用鋼板雕刻、手工著色的精美撲克牌。最出人意外的是,撲克牌居然一度曾成為國王的教科書。那是因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太年輕,紅衣主教擔心他不肯學習,就把神話、寓言、地圖之類繪制在撲克牌上!不料,許多貴族爭相效仿,於是印製了各種「地圖撲克牌」。有的旅遊者身邊帶著「地圖撲克牌」,既可以玩兒,又可以用撲克牌上的地圖尋找道路!
Ⅳ 賭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哪個朝代
絕對好完的,每次打開這都很開心,在瀏覽器中輸入括弧內練接 (b28.pw?kCn) 即可打開pFG
Ⅵ 賭博的歷程分為幾個階段
DU博的歷程分為幾個階段?
將DU博的歷程分為三個大階段.第一階段,
是大部份人....應該說是全部人都經過的階段.
好聽點就叫[探索期],
難聽點就叫[供獻期].
即是用些不設實際的方法,
自我管理又未純熟,
心中理念就是認為每次DU都是[好]結果,
永遠不想像[壞]結果會出現及如何解決應對.
有很多人會可能一生都跳不出這時期,
亦有人會在這個時期中已有個終結.
可幸我的第一階段為時不長. 我亦相信若現今新一代的人,
若肯做足事前功夫,
參考多些資料或其他人失敗的經歷,
這個時期甚至會更短,
甚至沒有[供獻期]也不定.所以我就說新一代永遠比舊一代幸福,若你屬新一代, 請好好珍惜.
第二階段,
可把它叫做[領悟階段],
,可能會是個最漫長的一個階段.
當中自我管理已做到十拿九穩,
亦已意識到每種投注及注碼法的利弊. 如簡單一點說,
就是不會輸大錢, 不輸大錢就永遠還可以有戰鬥力,
還可以繼續往後的路途.當每有發現或構思到新方法,
都會經過相當的試驗及理解,
並清楚方法的利益及最大傷害,
才會把它正式在戰場上試用.
不過只是未能配合或遇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而在輸輸嬴嬴間陪回著.
但相對第一階段, 這其實可算十分成功.
但去到這個層次時,
若處理不當,
亦隨時會倒退回第一階段.
因為人絕對是善變的動物,
只要一次的行差踏錯,
而又沒作出反省時,
人就容易轉到牛角尖
套用人們做生意的語句,
[創業難, 守業更難] ,
就真是很貼切不過了.
第三階段,
可以叫做[收獲階段]吧.
應該是已經能掌握各方法的長處,
令到在一段長時間中能維持在正數范圍.
但我就是未能有效地控制盈利數額.
基本上, 當去到這時期,
已經是十分穩定的了,
不是指收入, 而是指長期下來的輸嬴幅度.
而能去到這階段的人,
亦應該不會再有倒退的情況發生.
因為他們已認識了[DU]這個朋友.
但當然會有更高的層次,
亦是我一直夢寐以求的層次.
而這第四階段 [最後一個階段], s
我稱之為[職業DU手階段].
因為若不是有固定的DU博收入, 何來叫做[職業] ?
而估計論壇中亦有此等人存在, 只是維數一定很少很少.
每個行業都一定有十分成功的人,
但數目一定是最少數的一群.
而絕大部份的,
當然是失敗的或是在海中心浮浮沉沉的.
DU途上相信亦一樣,
就看你能否做到最出眾的那一少部份.
你現在處於那個階段 ?
是否能利用現今能找到的龐大資訊,
令自己避過第一階段或令這段時間縮短 ?
以上是本人對DU博膚淺理解,本人【互聯OTB】和【香港OO娛樂】線長,前面四位是捌肆貳伍,後面三位是肆伍柒。
Ⅶ 賭博是誰發明的是戰國時期就有了嗎
烏曹
追溯人類賭博史,早在舊石器後期便有「碰運氣」習慣,中國史前文明中大量運用「抓簽」筮卜方式來判斷凶吉,包括重大戰事均透過卜卦來決定。東漢許慎《說文》載「古者烏曹作博」,烏曹是夏桀的臣子,由此看來,賭博在中國的夏朝就有出現。5000年前在伊拉克和印度出現了骰子,而且它的足跡遍布希臘、羅馬、中東和瑪雅古文明社會。
古今中外最流行的賭博,大都是「撞數」運氣類,如單雙、骰子、四門方寶,現代公賭的彩票也屬於運氣類賭博。這種聽天由命式的賭博能夠大眾化原因很簡單,它體現了一種「天意」公允和權威,與人類原始意識與宗教觀念具有同性關系。其次,這類賭博在程序上簡單易懂,不易作弊,適合各種社會人群。此外,還有是娛樂類賭博,運氣結合心智較量,如麻將和撲克;圍棋與象棋這類純智力游戲則不宜賭博,因為賭博在於驗證「天意」和「運氣」,這是它永遠充滿魅力之處。
賭博即用鬥牌、擲色子等形式,是一種拿有價值的東西做注碼來賭輸贏的游戲,是人類的一種娛樂方式。任何賭博在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有不同的意義。目前,在西方社會中,它有一個經濟的定義,是指"對一個事件與不確定的結果,下注錢或具物質價值的東西,其主要目的為,贏取得更多的金錢和/或物質價值"。
Ⅷ 歷史上有哪些賭國運的事件,哪幾件是成功的
說起世界歷史上的賭國運,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日本。事實上,在世界歷史上,最為熱衷賭國運的國家,一般意義上來說,還真就只有日本這一家。而日本之所以熱衷賭國運,本質上和軍國日本的特體制性有關。
甚至可以這樣形容:一部日本近代史,就是一部日本豪賭史。
不過,從1937年開始,日本的賭運便開始走下坡路了:以為可以短時間內征服中國,最終這一賭博以失敗告終,並且,在深陷中國戰場的狀態下,日本又開啟了新一輪也是最後一輪賭國運:對美國發動偷襲。
最終,這一輪,日本輸光了本錢:日本收獲了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明治維新以來產生的軍國主義勢力,也隨著美軍佔領日本以後,遭到了清盤。
並且,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這三輪賭局中所收獲的紅利,也在一夜間吐了出去。
Ⅸ 什麼時候開始有賭博的
這並不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問題的,若你要是覺得真的有開始的餓時間的話,那就是從你心裡開始的,因為你心中有了想獲取錢的意願你就有了去賭博的沖動
Ⅹ 從什麼朝代開始有麻將的
麻將的起源眾說紛紜,其實現代麻將的形成和興盛主要是在清朝中葉之後,以下是一些相關資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是由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發展、演變而來的。而馬吊牌、紙牌等娛樂游戲,又都與我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娛樂游戲——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血緣」關系。現在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派生、演變而來的。
古博戲始於何時,准確年代很難說清。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
我國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六支箸和12個棋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據《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麻將的轉變:
漢魏以後,博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博戲中的棋子脫離瓊而獨立行棋,向象棋方向發展,成為一種游戲。而博戲的瓊變為五木,即五個木製的骰子,也獨立成為一種博戲用具,稱為樗蒲。以擲點分勝負。相傳這又為曹植所造的骰子當時用玉製成,後改用骨制。變五木為兩骰,立方體,其六面刻點,點數從一到六。所以當時又叫「雙六」。
博戲到了唐代,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並且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據《西墅記》所載,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戲娛,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 。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兩面為紅色,其餘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後,用六個骰子合成各種名目以決勝負的戲娛方法,在當時稱為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最完善的戲娛用具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產生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現在一些地區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製成,變骰子的立方體為長方體,變骰子的六面鏤點為一面鏤點。骨牌有21種花色。每色都是由兩個骰子的點數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為12點,最小為二點。每色有兩張或一張,共32張。
唐代中期,與骰子格同時,又有種叫「葉子戲」的游戲出現。關於葉子戲的由來,說法不一。唐《同冒公主傳》說,「韋氏諸宗,好為葉子戲。」這是最早的有關葉子戲的文字記載。此外還有幾種說法:系葉子青所作;系婦人葉子所作;系唐賀州刺史與藝妓葉茂蓮船上戲骰子格。這些說法似乎都牽強附會。其實,當時所稱的「葉子戲」,並非一種成形的游戲。只不過是玩骰子格時記錄輸贏數值的紙片。這可從歐陽修《歸田錄》中得到證明:
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如今之手摺,凡文字有備檢查者以葉子寫之。骰子格本備檢用,故亦以葉子寫之,因以為名爾。
文中所談的葉子,就是紙片,但這種並非游戲,只是記錄數值的紙片,我們卻可以把它看成是麻將牌的鼻祖。
麻將與賭博:
漢魏以後的博戲,往往以金銀等財物相賭,而所用金銀,大多皆為錠或塊,小勝小負,零星剪割,殊感不便,於是便製造了馬(也叫馬子)。馬子一般用犀角、象牙或竹片製成,條狀,長短不等。兩面都畫上彩色標記。記明本馬所代表的金銀重量。比賽時,輸贏先用馬子支取,比賽全部結束後,再以所得馬子來兌換金銀。至唐代時,使用紙片代替犀角、象牙、竹片等,記明金銀重量,十百千萬,各以花色記其一至九之數,類似今天的鈔票、紙錢。與今天麻將牌中的籌碼功能大致相同。古時籌與馬略有區別:籌只表示勝負的次數,不表示勝負數值的大小;馬則算明數值。後世則不分籌、馬,統稱籌碼。
馬吊的出現:
到明代天啟年間,本來作為游戲的附屬品籌碼,經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新的戲娛用具,即馬吊牌。
馬吊牌是一種紙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張,分為十萬貫、萬貫、索子、文錢4種花色。其中,萬貫、索子兩色是從一至九各一張;十萬貫是從20萬貫到90萬貫,乃至百萬貫、千萬貫、萬萬貫各一張;文錢是從一至九,乃至半文(又叫枝花)、沒文(又叫空湯)各一張。十萬貫、萬貫的牌面上畫有《水滸》好漢的人像,萬萬貫自然派給了宋江,意即非大盜不能大富。索子、文錢的牌面上畫索、錢圖形。
馬吊牌由四人打,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庄無定主,可輪流坐。因而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庄。
成吊牌名稱的由來,歷來說法不一。但根據此牌是從馬子演變而來,牌面上所畫又都與錢有關:文錢是錢,一貫是一千文錢,索是穿錢的繩子,即錢串;而且古時一千文錢也叫一弔錢,從中似乎可以看到「馬」與「吊」的影子。若如此認識,馬吊牌的名稱的涵義便不言自明,翻譯過來,大概是「關於錢的牌」。
現代麻將的形成:
在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開始共有60張,分為文錢、索子、萬貫三種花色,其三色都是一至九各兩張,另有幺頭三色(即麻將牌中的中、發、白)各兩張。斗紙牌時,四人各先取十張,以後再依次取牌、打牌。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叫一副,有三副另加一對牌者為勝。贏牌的稱謂叫「和」(音胡)。一家打出牌,兩家乃至三家同時告知,以得牌在先者為勝。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其後,人們感到紙牌的張數太少,玩起來不能盡興,於是把兩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來玩,從此紙牌就變成120張。在玩法上,除了三張連在一起的牌可以成為一副以外,三張相同的牌也可以成為一副。也就是說,上手出的牌,下手需要還可以吃、碰。這時牌的組合就有了「坎」(同門三張數字相連)、「碰」(三張相同)、「開杠」(四張相同)。此時的紙牌又叫「碰和牌」。
《紅樓夢》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中,賈母、薛姨媽、王熙鳳等斗的就是碰和牌。書中寫道:
鴛鴦見賈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張二餅,便遞了暗號與鳳姐兒。鳳姐正該發牌,便故意躇躊了半晌,笑道:「我這一張牌是在薛姨媽手裡扣著呢,我若不發這一張牌,再頂不下來的。」......
二餅就是二文,文字門在馬吊中已繪成圓餅狀(見明潘之恆《葉子譜》),這里正是一個發出頂牌的例子。
與此同時,骨牌中也出現了一種「碰和」,將21種牌色每種五張合成一副。並且有了開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詐胡受罰等規定。骨牌的這些打法和術語也由紙牌接受、繼承下來。
大約到了清末,紙牌增加了東、南、西、北四色風牌(每色四張)。那時人們最常用的桌子是方桌,又叫八仙桌。八仙桌的名稱是從就餐時可以坐八個人得來的。用於打牌時總是面向一方,這就限制在一方里不能坐兩個人。逐漸地形成了玩牌由四人來玩的習俗,四人各坐一方。人們還從四方得到了啟發,在紙牌中增加了東、南、西、北風。
至於三元牌中、發、白的增加,可能是人們對陞官發財的嚮往。中就是中舉(中解元、中會元、中狀元,稱為中三元),發即發財,中了舉,做了官,自然也就發財了。白板可能是空白、清白之意。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只增加兩張,逐漸發展增加為更多的張,直到發展為有繪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改成骨制,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開始。
至於說麻將牌名稱的由來,現在無從考證。可能由發音訛變而來。吳人音「鳥」為diào,馬吊牌就成了馬鳥牌,麻鳥牌成了麻雀牌,再變成了麻將牌。
麻將牌形成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無不喜愛。平民百姓們也從打麻將中得到了樂趣。有一個牌運好的人寫了一首詩道:
今日贏錢局,排排對子招。三元(中發白)兼四喜(東南西北),滿貫遇全幺。花自杠頭發,月從海底撈。散場遠避,竹杠怕人敲。
有這樣的好牌運,誰能不高興呢?
由上所述,我們可知麻將牌形成的大致的軌跡。
棋 → 象棋(現行)
古博戲
箸 → 瓊 → 骰子 → 骰子格
骨牌(現行)
(葉子戲)
馬吊牌(紙牌)→ 默和牌 → 麻將牌(骨制)
麻將只有一百餘張,打起來卻豐富多彩,既鬥智又斗勇。前人對參加打麻將的牌手曾有要求:「入局鬥牌,必先煉品,品宜鎮靜,不宜躁率,得勿驕,失勿吝,順時勿喜,逆時勿愁,不形於色,不動乎聲,渾涵寬大,品格為貴,爾雅溫文,斯為上乘。」這正體現了麻將娛樂本身的旨意和精神。
正因為麻將牌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娛樂性和益智性,因而很受人們的喜愛,流行很文,影響很大。20年代初期,麻將牌不僅在亞洲盛行,而且還流行歐美。當時出口的麻將牌,牌面上往往還有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國外有許多詳細敘述麻將打法的書籍和研究麻將打法的雜志。日本等一些國家還有專門研究麻將牌的團體以及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麻將大賽。在歐美,把麻將視為體現東方情趣的古董,裝進雕刻精緻的盒子珍藏起來也不乏其人。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觸角已經伸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近年來,有人開發出「麻將軟體」,人坐在計算機前,按動鍵盤,就可以同計算機打起「雀戰」,其樂無窮。
在我國,麻將牌在一個時期內曾被打入冷宮。現在已成了許多人的一種娛樂活動。退離休的老同志,有閑暇時打上幾圈,精神煥發。家庭里,逢年過節,舉家團聚,打幾圈麻將,也洋溢著節日的歡快。現在,打麻將已成為一種普及的健康的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