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們怎麼看商鞅之死
作者:沈雅涵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37481540/answer/8117162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個人認為,本文估計是歷史上第一次真正聲討改革者的檄文,也是徹底否定改革者、扭轉大家對改革者的悲慘遭遇給予同情的文章(強調一下,我否定的是改革的主導者,不是改革本身)
商鞅之死,其實很多人不明白,不是死於變法,而是因為商鞅的私心過重;
商鞅私心太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商鞅給秦孝公第一次講帝道,秦孝公打盹兒;再次給秦孝公講王道,秦孝公仍然打盹兒;並告之不用再來了;最後再請約見,講了霸道;秦孝公這次來勁兒了。說明什麼?
他在試探老闆的口味,老闆喜歡什麼就用什麼---風格180度大轉彎,左右切換,翻雲覆雨,連治國平天下的方略都可以成為手段,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
私心很重,玩弄權術,一切為了權力,沒有自己的政治主張,一副投機分子的嘴臉,典型的政客形象(不是政治家所為);
商鞅真的是大公無私,兩袖清風嗎?
很多人對商鞅五馬分屍的印象很深,但卻很少人知道商鞅萬貫家財並充公的事實,我沒有研究過秦國官祿,但這個細節實在讓我懷疑商鞅到底打著改革的旗號撈了多少不義之財?
把國家交給這樣的人, 放心不?!
-------------------------------------------------------------------------------------------
當然,私心倒不是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商鞅之死的直接原因是私心導致的戀權,商鞅的權力過大,直接威脅到王權
商鞅要推行改革,必然要集中權力----改革本身是肯定要得罪人的,沒有實權,改革就推行不下去;而一旦改革成功,就意味著改革者大權在握,意味著對王權產生了威脅
當時就有個傳言:秦孝公要傳位於商鞅,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秦孝公在勸退商鞅,可惜的是,商鞅沒有范蠡、 張良明智,利令智昏,戀權
我在《李斯為什麼斗不過趙高? - 沈雅涵的回答》提到過,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核心有兩個,其中之一就是強化君王的絕對權威,胡亥上台之後甚至處死了12個公子,10個公主,全都是親兄弟姐妹;你一個外來人員手握大權,居然不隱退,不是找死嗎?
監督、制衡太重要了,掌握了權力和資源的人如果沒有監督、制衡,很快就會變得隨心所欲、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即使聖人也不例外,被殺時候的商鞅差不多無人能制衡了,否則,天下真的是商鞅的了
========================================================
這里就有個疑問:商鞅是個外人,改革明顯是秦國的內政,秦孝公能做天下之主說明他不傻,改革這么大的事情,秦孝公為什麼要假託一個外國人,說得通不?
光緒搞改革,學的還是西方的東西,就沒有任何洋人直接指導光緒,更不用說擔任宰相了;
近代中國,外國人在管理層的職位最多是顧問,蔣介石的五位德國軍事顧問(鮑爾、克里拜爾、佛采爾、塞克特和法肯豪森)幾乎沒有實權。
共產黨的德國顧問李德確實掌握了實權,結果呢,反第五次圍剿失敗;
咱們 慢慢細說
商鞅被殺後,秦國奉行的還是法家思想,這就說明:法家思想的改革對秦國很重要,但是有沒有商鞅卻不重要
商鞅所學不過管仲、李悝、吳起之法。管仲,李悝在當時什麼影響不言而喻。所以,當時的法家是顯學,秦孝公不可能不知道法家思想,也不可能找不到懂法家的人,這就如現在的三胖想搞改革,找個懂改革的中國人,不難
僅憑商鞅一番說辭就盲目相信,你相信不? 秦孝公作為一個英主,對治國方略不可能如此草率,這就如你跑朝鮮去勸說三胖改革,即使三胖心裡認同,他敢用你不?他會認為你是個瘋子,直接直接殺了你;
秦孝公最終使用商鞅只能說明一點,改革是秦孝公一直在考慮的問題,只是沒找到執行人而已,秦孝公重用商鞅更多的是出於執行層面上的考慮;
從秦孝公本人來說,重用商鞅能提高效率,便於控制
第一 提高效率;如果秦孝公直接主導改革,改革者與被改革者盤根錯節,下不了手(自家道士趕不了自家的鬼);所以,秦孝公需要一個幫他辦事的人。而且這個人必須是心狠手辣的人;咱們看看商鞅的條件
司馬遷評價商鞅: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秦孝公之所以重用商鞅,是因為商鞅與眾不同的兩個特質:外人身份與兇悍的性格(也是典型的窮鬼性格,秦始皇用李斯也是同樣的原因)
商鞅是外人,外來和尚好念念經,外人沒有感情,下手就不會客氣;
商鞅非常清楚:不改革或者改革失敗,秦孝公就會讓自己走人;所以做事非常拚命;實際上,商鞅是秦孝公手中的一把快刀;問題在於,商鞅是外人,可能出現崽賣爺田不心疼的情況,怎麼制約呢?這就說到第二個原因
第二,便於控制;
商鞅是客卿,在本土沒有根基,商鞅這條強龍要壓地頭蛇,只能依靠本土神明秦孝公;而本土神明高於外來和尚,所以,改革的主動權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秦孝公手裡
自家的孩子自己疼,如果商鞅借改革胡來,那麼秦孝公必然會毫不手軟地鏟除他
如果商鞅威脅到王權,即便手握大權,但在秦國沒有根基,可以隨時鏟除---秦惠文王一點不費力就消滅了他,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握重權的呂不韋輕易被殺,也是同樣的原因)
改革一定有沖突,意味著把所有的矛盾集中到一個人身上;所以, 領導要改革,必然要找一個替罪羊(做好了是領導的功勞,做不好就是做事的過錯),商鞅是外來人員,沒有根基,是最好的替罪羊
因為主導了改革,所以商鞅青史留名;但是,不能因為主導了改革就認定秦孝公重用商鞅是因為商鞅的法家思想,(商鞅本人也認為秦孝公啟用自己是因為自己懂得法家思想);事實上,秦孝公啟用商鞅,與商鞅懂法家思想關系不是很大(這點與歷史上的結論是反的);
前面說過,秦孝公重用商鞅目的是兩個:殺人刀與替罪羊;刀子終究會被扔的,替罪羊終究要被殺的,遺憾的是,商鞅認識不清,以至於送掉了性命;
商鞅,如果低調做人,多做善事,資助落魄貴族,或許還能避開一劫,或許以後的秦王還要向他咨詢律法的事情(做個中顧委也不錯),如果再能活個差不多二十年,秦國憲法之父的名頭還是足夠德高望重的
======================================================
有朋友問,但這過程中,改革者要培養自己的勢力,不然容易被卸磨殺驢;
答:培養了更容易被殺,商鞅就是勢力過大威脅王權被殺的;商鞅勢力過大,三家分晉殷鑒不遠;所以,商鞅功成名就之時,即五馬分屍之日。
問:改革者也有沒被扔、反賓為主的吧
答:你說的是張居正吧,張居正的結果也不好,這個時候,最好是隱退---一有成績了,馬上退隱,不然就是功高震主
問: 商鞅一個沒有任何根基的外國人居然在秦國當宰相 ,可能嗎? 還有李斯 ,就是因為你是外人才用你的,結果滅九族,你說這幫傻逼傻不傻?
答: 不傻,好不容易有的出頭機會必須得上,不被人用啥也不是,被用了飛黃騰達,榮華富貴;退一萬步說,沒人敢抗旨;人家要這么用你,你能怎樣?!
你可以不幹 或者陽奉陰違 人家不至於殺你吧
商鞅這么干,估計還是為了青史留名;過把癮就死,不然一輩子默默無名---不改革就不能留名,這才是真正的人性
功成身退照樣可以青史留名啊,而且還保全了性命
改革時候太膨脹,以為自己與眾不同,不會招致禍患;趙良就勸過他:「你得罪人太多,應該引退」;問題在於,每個人都以為自己與眾不同心存僥幸,最後誰都逃不脫客觀規律 就像現在的人做什麼事情,會有什麼結果,其實在歷史中會找到答案,可是為什麼有的人不聽勸呢? 就是僥幸覺得自己與眾不同,也許這個原因大於想建功立業的原因;
秦孝公真的為商鞅考慮的話,就會給商鞅留後路---只安排一個顧問身份(讓其他人沖鋒陷陣,這樣商鞅就不會因為得罪人而留下禍患);就如蔣介石對待鮑爾;
好在秦孝公事情沒有做絕,讓你隱退,可惜商鞅看不懂-----商鞅在政治上只是一個專才,就如被劉邦玩的團團轉的韓信;商鞅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經濟學家,搞經濟政策非常在行,但是讓他單干,不會比你我賺的多;(咱們做個大膽的假設,假設商鞅是秦孝公----而非是秦孝公手下的改革家---你認為他乾的長不?估計因為不懂進退,一味蠻干,幹不了幾天就會玩完)
既然你自己不願意退,那就留一份大禮給兒子吧;秦孝公最終將商鞅留作兒子秦惠文王的登基祭禮,就如和珅一樣,(有興趣的不妨看看《和珅為何落得如此地步? - 沈雅涵的回答》)比起直接殺商鞅,兒子秦惠文王殺商鞅的好處更大
立威,商鞅是父親的權臣,秦惠文王殺商鞅就如康熙殺鰲拜,威信一下子就上去了
緩解內部矛盾,緩解宗室與保守派的仇恨
===================================================
一個真正為國家考慮的改革者,是不應該一人獨占改革成果的,可惜他們利令智昏,這也是人們所說的改革派不得好死的原因:根本不是因為改革導致的,而是改革者自己的人品導致的;改革必然導致大權在握,改革一旦成功,就意味著本身獲取了最大的利益,而你本身的作為就違反了改革的初衷,難道不該死嗎?
太多的改革者以改革之名借公權謀私利,無論是商鞅、李斯還是張居正,盡管他們的改革為當時的朝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家不妨看看近現代歷史,尤其是現代史,每次改革,最大的獲益者是誰?
是改革者自己,大家注意一下,只要是改革,改革者本人的利益往往是最大的;
大家想想下崗潮時,得益最多的是誰?
每次改革,都有一批新的不該得那麼多利益的既得利益者,難道你不恨他們嗎?
改革的本身就是統治地位不動搖的前提下調整利益格局(減少貧富懸殊),而你自己得的最多,你說人們服不服?
對於改革者的改革來說,改革只是一份工作,類似於律師,不以追究正義為目的;他們的改革根本不是為國家考慮;或者客觀上為國家考慮,主觀上不是;別把改革神聖化,改革者也承載不了太多的聖人的要求。
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改革者,在消滅舊的利益集團的同時,卻在製造新的利益集團,而且自己就是最大的得益者,最終的結局就是:守舊派與改革派輪流坐莊
中國的改革就如改朝換代,推翻了舊皇帝,新上來的還是皇帝,很多人都呼喚明君,指望明君革除積弊,肅清政壇。然而歷史一再證實:這種模式可遇不可求,也是不可持續的。不要指望改革派能推動中國的進步,不要把改革派想的太偉大
改革者不應被過度美化和無腦崇拜,某些改革者其實和衛道士沒區別,都是為自己謀私利,只是剛好順應了歷史發展,後世將他們過度美化了。
我們過於美化改革者,以為他們的倒霉是為改革付出的代價,其實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們享受的改革成果太多,張居正 、李斯、商鞅那個不該死?
(謀取私利還有一個同等程度的手段,打仗,最典型的是趙匡胤,借打仗之名謀取君權之實,這點我不展開,大家明白就行)
改革最典型的是光緒,光緒改革的真正目的是謀取君權(客觀上是為強國),假設光緒改革成功,那麼,實權必然在光緒手裡,那麼,光緒能民主嗎?
不能,君主立憲的根本就是虛君,一個實權在手的皇帝是不可能讓出權力的;
假設光緒沒有私心,真的是為國家考慮,或者是僅僅為大清考慮,改革的時候,就不該想著謀取君權(讓慈禧一直掌實權),慈禧死了之後,實權移交給國會,不就成功了嗎?
只要光緒老老實實地改革,而非野心勃勃地謀取皇權,你看看慈禧會殺你不,會阻撓改革不?
不會,慈禧反倒是改革的最大支持者,因為你沒有動她的禁臠。至於死後權力歸屬問題,她根本不會過問;
這也是光緒不得好死的真正原因,因為戴了改革的光環,很多人把光緒看的太偉大;其實不是,光緒掌權之後,不會比慈禧好到哪裡去
改革唯一的例外是王安石,當時的改革派除了王安石,幾乎都列入了奸臣傳,王安石之所以沒有成為奸臣,恰恰是因為他的不貪
跟帖有朋友提醒我。你這觀點我以前看到過類似的。高拱和張居正還交好的時候對他說,咱們要做的事太冒險太得罪人,所以持身必須要正,不能貪財不能戀權,功成身退,這樣即使敗了也能成個王荊川公,身敗而名不裂。
看來,明白人不少
或許改革本身是有意義的,但改革者的人品決定了自己的下場--商鞅一個客卿,功成身不退,滅全族應該不算過分。
只要是改革者,都是極端自私的,否則他沒動力去改革(各地政府領導借國企改革之名,大肆把國家的利益據為己有,使得大量的企業倒閉,破產。工人階級受到最嚴重的下崗潮。 領導經常這樣說,企業不行了,你們的生活費肯定是沒有了,自己找出路吧!改革嘛,總之要有陣痛)
只要是改革者,人品都是非常差的,否則他就無法改革
只要是改革者,都是極端冷酷的,無論是對以前的既得利益者還是對老百姓,否則他不能改革
那些以非常時期、特事特辦的理由動員公檢法系統去搞經濟建設的行為,都是無法無法的表現!可悲的是,當事領導大多被冠以有魄力的稱謂,還獲得了提拔!
『貳』 大秦帝國中有商鞅之死,那麼歷史中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啊拜託,謝謝。
任何政治問題的根本原因都只有一個:利益。
所有的變革都不可能不觸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商鞅的變革措施,從民的角度來講,誅族連坐、重賞重罰,都不可能很得民心(商鞅是在「咸陽市」——也就是古咸陽的商貿集散地,最繁華的市中心——被車裂,就是五馬分屍。史載當時「民爭啖其肉」,搶著去咬他的屍體,可謂恨之入骨),而對於老貴族和世家,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損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這些措施也不可能得到他們的擁護。比如軍功爵制,相當於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完全的世襲制,又比如郡縣制,土地收歸國有,也導致舊貴族無法再自由自在地拓展領地當地頭蛇。再加上商鞅自己性格忌刻,也不是個很懂得低調的人,四處樹敵還自我感覺良好,各方面原因導致他必死無疑。
不過秦惠王畢竟是個成熟的政治家,雖然他自己從個人感情上對商鞅也是恨之入骨(和商鞅的性格有關,也可能與商鞅殺太傅有關),但是商鞅的新法卻被沿承下來。雖然民忿官怨,但畢竟在這些新法的推動下,秦成了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
『叄』 商鞅死後的秦國是怎樣評論他的
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歷史教科書里。商鞅是革命先驅,悲劇人物啦,被封建貴族勢力反撲啦。對商鞅的苛政也有了很好的開脫。比如,不用苛政怎麼貫徹變法啦。
但是,為啥代入的都是商鞅和秦孝公的野望啊,我代入下普通老百姓的心情,都覺得好想速速從秦國投資移民出去。因為,在商鞅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下,秦國人過得是這樣的生活:
1 只有一種合法職業,就是農民。
農民又朴實,又好管,還能種出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糧食,簡直是強國利器啊。商人呢,四處亂竄,最不聽話。所以,大秦,變成農場吧!
那麼,怎麼讓大家都去種地呢?畢竟,有些二貨就是想做文藝青年啦,想做創業狗啦。商鞅略一思索,so easy:
禁止糧食貿易,你不種地就沒飯吃;
重稅重稅再重稅,讓你無利可圖,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本的生意沒人做。
死命貶低商人地位,臟活累活送死活,統統商人先上。
2 住群租房還是大別墅,全看你能砍掉多少腦袋。
以「廢井田,開阡陌」為主題的土地改革是商鞅變法最被贊頌、也是影響最深遠的部分。
但用軍功換取土地的政策,一顆人頭n畝土地,乍聽是公平公正,賞罰分明,可細思極恐啊。
雖說是為國殺敵吧,但畢竟是殺人,你看上過戰場的美國大兵多少得了心理疾病的。只有殺人如麻的暴徒才能獲取土地,這事兒聽著就不對味。秦兵為了爭奪人頭而互砍的事兒在《史記》和《資治通鑒》都不乏記載。
說到底,商鞅的經濟政策,都是為「強國」的,和「富民」沒什麼關系。事實上,整個法家的思想,都是主張「弱民」的,因為只有民眾又窮又傻,專制統治才穩定。
3 到處都是壟斷國企,「山澤之利」全部收歸國家。想當煤老闆?門兒都沒有。
4 動不動就被連坐,隔壁鄰居分分鍾去衙門舉報你去年夏天幹了什麼,滿大街都是朝陽群眾。
商鞅是第一個把「告密」寫進法律里的政治家。「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為了生存,每個百姓必須要拿出十二分的精神來探聽「奸」人「奸」事,包括自己的親人。而你一旦告密,你得到的獎賞將是一個農夫十年勞動才能賺得來的錢。如果你知道「奸」而不告發,有人告發了這件事,你也要受到處罰。
商鞅想通過告密來實現「全民自治」,可以想像秦國會變成一個多麼古怪而可怕的國家。
5 商鞅還特別仇視咱們這樣愛讀書的人,「民愚則易治也」。他曾向秦孝公提出過焚書,不過100多年後才被徹底執行。
秦國的日子實在不好過,趕緊移民吧?想得美,「戶籍」制度就把你綁死了。
商鞅在全國進行戶籍登記,百姓不得擅自遷居。別說拿到戶口,連想做「北漂」的機會都沒有。私人旅館都不許存在,一律國有。所以,《羋月傳》開篇那個拒絕商鞅投宿的大爺,是個非常有職業道德的國企員工。
通過郡縣制改革,民眾的力量被極大削弱了,原有的宗族體系變成了單一的個體農戶,征稅徵兵的難度都大大降低。
商鞅甚至規定強制分戶,禁止成年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搞得秦人家裡不敢容留大齡青年,遲遲找不到對象的男青年就會被父母踢出去「嫁」給寡婦。
商鞅變法,是一種極端的計劃經濟。他變法二十年,秦國索性連貨幣都沒了,直接一把斧頭換15斤大米,以物易物大唱原始社會好。他死後三年,秦國才重新又有了貨幣。
當然,像商鞅這樣搞極權強國的政治家也不少,商鞅比較失敗的是,他為人傲慢,對屌絲們的不滿不屑一顧,所謂「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連群眾「洗腦包」都懶得發一個。群眾理所當然的——討厭死他了。
《資治通鑒》就說了,「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事實上,商鞅變法從一開始就被秦國從民眾到貴族強烈反對。變法這些年,群眾上訪啦,國會抗議啦,壓根沒停過,一直持續到商鞅被誣告遭車裂而死的那一刻。《戰國策》這樣描述商鞅最後的命運:「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秦人不憐,秦人不悅,但為什麼商鞅變法還是成功了呢?因為秦國最大的boss、wuli羋月的公爹——秦孝公,他對商鞅那可是真愛啊。
『肆』 歷史論文:如何看待商鞅之死(急,急!!!)
商鞅變法 :正是由於它的作用,秦朝的歷史才變得如此輝煌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為維護秦國統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變革
措施。
秦國在戰國初期,貴族們壟斷政權,經濟、政治和軍事都比較落後,國君權力較小,
國力很弱,國土常常受到別國的侵佔。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於是下了一道變法
圖強的求賢詔令。商鞅就是在這個時候自魏國來到秦國的。
商鞅(約公元前390——338年)貴族出身,因是衛國君的後裔,曾以「衛」為姓,
稱作衛鞅。按當時習慣,國君的公子後裔,以「公孫」為氏,所以他又稱為公孫鞅。商
鞅這個名字,是他在秦國被封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國後,宣傳「強國之術」,決心協助秦孝公進行社會改革,因此得到秦孝
公的信任,任命他為左庶長。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國兩次公布
了新法,其主要內容有:
(1)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
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
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凡是進行私鬥的,按照情節輕重判處刑罰。
(2)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
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
婢。
(4)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
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
「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5)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准量器,
有利於稅收和經濟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擊了奴隸制舊勢力,鞏固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權,它必然會遭到守舊
勢力的仇視和頑抗。因此,變法從開始到最後,一直是在激烈的斗爭中進行的。
開始,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勢力公開反對變法。主張「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說什麼「依照原來的舊習俗來教導人民,可以不勞而成;根據舊有的制度來治理,官吏
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駁說:「制度和法令應該按照當時的客觀環境來制定,
治世從來沒有一個劃一的辦法,只要求其便利於國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湯和周武,
是沒有效法古代而稱王的;夏桀和殷紂是沒有更改舊制而滅亡的。從此可知,反古未必
錯,循禮未必對。」最後,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見。
商鞅擬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樣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經過一番考慮,他讓
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長的木桿豎立在國都的南門,懸賞有能把它搬到北門的,賞給十金。
人們覺得奇怪,不敢搬動。他卻接著又懸賞說:「有能搬去的,賞給五十金。」有一個
人把木桿搬到北門,商鞅立刻賞給五十金,以示信用。接著,公布了新法。
這時候,在朝廷內部新舊兩種勢力斗爭更激烈了。當時有人議論新法不便執行的多
至千數。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在幕後唆使太子觸犯新法。他們企圖用這個辦法破
壞變法。商鞅說:「太子犯法,是老師沒有教育好,應該給老師處罰。」於是下令把他
倆一個割掉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從此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為了保證新法順利實
行,商鞅還殺了貴族祝歡,把捕獲的700多個違法亂紀的壞分子押到渭水邊上鎮壓。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面貌煥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廢除以井田制為基礎
的封建領主所有制,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廢除了
分封制,確立了郡縣制。秦國從落後國家,一躍而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
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繼位。舊貴族馬上對商鞅進行反攻倒算,公
子虔等強加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用「車裂」的酷刑處死了他。
商鞅雖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後繼者都繼續實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國的國勢得以
進一步發展,為後來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經濟措施
商鞅對經濟的改革是以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為重點。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內容如下:
1)廢井田、開阡陌
商鞅在經濟上推行的重大舉措是「廢井田、開阡陌」。《史記》記載: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戰國策》說商鞅「決裂阡陌,教民耕戰」 ,廢止「田裡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則。所謂「阡陌」,指「井田」中間灌溉的水渠以及與之相應的縱橫道路,縱者稱「阡」,橫者稱「陌」。「封疆」就是奴隸主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志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規定,允許人們開荒,土地可以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佔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此後秦政府雖仍擁有一些國有土地,如無主荒田、山林川澤及新占他國土地等,但後來又陸續轉向私有。這樣就破壞了奴隸制的生產關系,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商鞅還招募無地農民到秦國開荒。為鼓勵小農經濟,還規定凡一戶有兩個兒子,到成人年齡必須分家,獨立謀生,否則要出雙倍賦稅。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這些政策有利於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發展封建經濟。
3)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製造了標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監造,「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為升」。從「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規定的1標准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准升約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銘文可知,當時統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嚴肅認真的。商鞅還統一了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
度量衡的統一的意義
第一、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准則,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的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第二、對賦稅制和俸祿制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
第三、有利於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
第四、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礎。
政治措施
商鞅對政治的改革是以徹底廢除舊的世卿世祿制、建立新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重點。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遠遠超過李悝和吳起。主要內容如下:
1)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鬥爭,各以輕重被刑」,以獎勵軍功而禁止私鬥。規定爵位依軍功授予,宗室非有軍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榮華」。 就是說有功勞的貴族子弟,可享受榮華富貴;無功勞的,雖家富,不得鋪張。
制定二十級爵的作法,意味著商鞅徹底廢除了舊世卿世祿制,今後將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用。二十級爵:一級曰公士,二級曰上造,第十九級曰關內侯,二十級曰徹侯。據《漢書》記載:「商君為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為官者五十石」。 也就說明了獎勵的做法: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各級爵位均規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數量標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謂私鬥,並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鎮,被奴隸主所佔有。奴隸主之間為了爭奪土地、財產,經常發生爭斗。新法規定不準私鬥,目的在於削弱奴隸主的勢力,加強封建中央集權。嚴懲私鬥的作法是:為私鬥者,各以情節輕重,處以刑罰。
由於推崇戰功,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秦國在對外戰爭中,國力進一步增強,從而扭轉了長期以來被動落後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結束了秦國長期不與中原 諸侯 會盟的被動局面,提高了秦國的地位。秦國還用武力逐步佔有了土地肥沃、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巴蜀地區和盛產牛馬的西北地區,社會生產得到迅速發展,從而奠定了秦統一的物質基礎。
2)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
《史記》記載,秦國規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即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該規定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因而,招致了他們的怨恨。《史記》記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系的重新調整,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
秦國的都、鄉、邑、聚原來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點。商鞅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的統治,管理廣大居民,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輕罪用重刑。將魏國李悝的《法經》頒布實行,還增加了連坐法。主要內容是:居民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將什、伍作為基層行政單位。按照編制,登記並編入戶籍,責令互相監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須連舉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發「奸人」的與斬敵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這與後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時規定,旅店不能收留沒有官府憑證者住宿,否則店主也要連坐。
4)推行縣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 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也有史書認為是41縣或36個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商鞅通過縣的設置,把領主對領邑內的政治特權收歸中央。該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廢井田、開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證了土地私有。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
後來,秦在新佔地區設郡,郡的范圍較大,又有邊防軍管性質,因之郡的長官稱郡守。後來郡內形勢穩定,轉向以民政管理為主,於是郡下設若干縣,形成秦的郡縣制度。
5)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商鞅的該措施是為了排除復古思想的干擾。然而,商鞅開創的「燔詩書」的高壓政策,不僅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於中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
【商鞅變法的目的及作用】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開阡陌,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打破了奴隸主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了封建等級制度,發展和壯大了地主階級政治勢力;中央集權的實行,鞏固了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統治;發展了封建經濟,壯大了地主階級經濟力量;方便了稅收和交換。
【商鞅變法的進行】
商鞅變法是分兩次進行的。第一次開始於公元前359年,第二次開始於公元前350年。
【商鞅與舊貴族勢力的斗爭】
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太子傅 公子虔和太子師 公孫賈還教唆太子駟公開出來反對。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強思想統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駟繼位,是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機發動反攻,誣陷商鞅以「謀反」的罪名,將他逮捕並車裂。商鞅雖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孫都繼續實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國勢繼續發展,為後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一、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潮流,是為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變法得到了統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確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正確的變法指導思想,改革態度堅決,取信於民。
『伍』 歷史對商鞅的評價
一、正面評價
1、革法明教
商鞅通過變法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為秦國將來統一六國,建立一統天下的秦朝,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歷朝歷代對於商鞅進行的富國強兵的變法都有極高的評價,例如:
蔡澤評價商鞅: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
2、盡公不為私
商鞅執法不避權貴,治理國家殫精竭慮、盡公不為私的精神也得到了廣泛的肯定。范雎評價商鞅: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盡公不還死,信賞罰以致治,竭智能,示請素,蒙怨咎,欺舊交,虜魏公子卬,卒為秦禽將,破敵軍,攘地千里。
3、軍事才能
此外,商鞅作為統帥為秦國攻城略地,拓地千里,許多著作將商鞅與當時的名將並稱。《漢書·刑法志》將商鞅與吳國的孫武、齊國的孫臏、魏國的吳起並稱;《荀子·議兵篇》將商鞅與齊國的田單、楚國的庄𫏋、燕國的樂毅並稱。
二、負面評價
1、人性刻薄
司馬遷對商鞅評價不高,他認為商鞅用膚淺的帝王之術取悅秦孝公、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走門路這些不光彩手段獲得重用後,在秦國國內採用近乎「暴力」的手段進行快速改革、處罰公子虔、欺騙公子卬、不聽趙良的勸告,這些足以證明他是個刻薄少恩的人。
2、加劇貧富懸殊
董仲舒批評說:商鞅廢除井田,導致「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班固認為商鞅變法加劇了百姓的貧富懸殊以及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並,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安定。班固還批評商鞅鼓勵發動戰爭,致使橫屍遍野、生靈塗炭。
3、濫用酷刑
商鞅變法時所設的連坐之法,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商鞅執法嚴酷,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
商鞅嚴格執法、濫用酷刑的行為招致普遍的怨恨,漢昭帝時的賢良文學也認為商鞅的嚴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舊唐書》甚至將商鞅稱為酷吏。
4、愚民政策
記錄商鞅言行的《商君書》作為一部法家學派作品,其中充斥著大量愚民政策以及法家士子為帝王穩固政權,剝奪百姓人權的觀點。例如:《商君書》中認為國家與人民是矛盾的關系。人民強大,則國家虛弱。所以想要國家強大,則必須削弱人民。
『陸』 如何評價商鞅
評價
一、正面評價
1、革法明教
商鞅通過變法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為秦國將來統一六國,建立一統天下的秦朝,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歷朝歷代對於商鞅進行的富國強兵的變法都有極高的評價,例如:
蔡澤評價商鞅: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禁奸本,尊爵必賞,有罪必罰,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力田稸積,習戰陳之事,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成秦國之業。
李斯評價商鞅: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評價商鞅: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
桑弘羊稱贊商鞅: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器械完飾,蓄積有餘、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
劉向評價商鞅: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廣雍州之地,東並河西,北收上郡,國富兵彊,長雄諸侯,周室歸籍,四方來賀,為戰國霸君,秦遂以彊,六世而並諸侯,亦皆商君之謀也。
北宋的王安石曾賦詩稱贊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梁啟超的作品《中國六大政治家》將商鞅與管仲、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張居正並列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
麥孟華給予了商鞅「法學之巨子,政治家之雄」的極高評價。陳啟天評價商鞅的變法「不但創造了秦國的命運,而且決定了秦後二千年的政治歷史」,商鞅是一位「革新的、實行的大政治家」。毛澤東對商鞅評價很高,說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
青年毛澤東寫道:商鞅的新法「懲姦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貪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 他還稱贊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2、盡公不為私
商鞅執法不避權貴,治理國家殫精竭慮、盡公不為私的精神也得到了廣泛的肯定。范雎評價商鞅: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盡公不還死,信賞罰以致治,竭智能,示請素,蒙怨咎,欺舊交,虜魏公子卬,卒為秦禽將,破敵軍,攘地千里。
韓非稱贊商鞅: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戰國策》稱贊商鞅: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
劉向評價商鞅:夫商君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使民內急耕織之業以富國,外重戰伐之賞以勸戎士。法令必行,內不私貴寵,外不偏疏遠。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3、軍事才能
此外,商鞅作為統帥為秦國攻城略地,拓地千里,許多著作將商鞅與當時的名將並稱。《漢書·刑法志》將商鞅與吳國的孫武、齊國的孫臏、魏國的吳起並稱;《荀子·議兵篇》將商鞅與齊國的田單、楚國的庄𫏋、燕國的樂毅並稱。
二、負面評價
1、人性刻薄
司馬遷對商鞅評價不高,他認為商鞅用膚淺的帝王之術取悅秦孝公、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走門路這些不光彩手段獲得重用後,在秦國國內採用近乎「暴力」的手段進行快速改革、處罰公子虔、欺騙公子卬、不聽趙良的勸告,這些足以證明他是個刻薄少恩的人。
2、加劇貧富懸殊
董仲舒批評說:商鞅廢除井田,導致「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班固認為商鞅變法加劇了百姓的貧富懸殊以及諸侯國之間相互兼並,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安定。班固還批評商鞅鼓勵發動戰爭,致使橫屍遍野、生靈塗炭。
3、濫用酷刑
商鞅變法時所設的連坐之法,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商鞅執法嚴酷,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變紅,號哭之聲驚天動地。
商鞅嚴格執法、濫用酷刑的行為招致普遍的怨恨,漢昭帝時的賢良文學也認為商鞅的嚴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舊唐書》甚至將商鞅稱為酷吏。
4、愚民政策
記錄商鞅言行的《商君書》作為一部法家學派作品,其中充斥著大量愚民政策以及法家士子為帝王穩固政權,剝奪百姓人權的觀點。例如:《商君書》中認為國家與人民是矛盾的關系。人民強大,則國家虛弱。所以想要國家強大,則必須削弱人民。
能夠戰勝強敵、稱霸天下的國家,必須制服本國的人民。只有使人民愚昧無知、朴實忠厚,人民才不易結成強大的力量來對抗國家和君主,這樣國家才會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會牢固。《商君書》中認為人性本惡,必須承認人之惡性,治理國家要以惡治善才能使國家強大。
《商君書》中主張重刑輕賞,他認為加重刑罰,減少獎賞,是君主愛護民眾,民眾就會拚命爭奪獎賞;增加獎賞,減輕刑罰,是君主不愛護民眾,民眾就不會為獎賞而拚死奮斗。
5、貶斥儒家學說
商鞅貶斥儒家學說,將儒家所推崇的禮樂、詩書、孝悌、修善、誠信、貞廉、仁義、非兵、羞戰貶斥為六虱,認為國家必須去除六虱才能強大。西漢以來的儒生對於商鞅使用嚴酷刑罰改變民風民俗、敗壞道德的行為多有非議。
賈誼評價商鞅:商君違禮義,棄倫理,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漢昭帝時的賢良文學批判商鞅:商鞅棄道而用權,廢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為俗,欺舊交以為功,刑公族以立威,無恩於百姓,無信於諸侯,人與之為怨,家與之為仇。
商鞅反聖人之道,變亂秦俗,其後政耗亂而不能治,流失而不可復。
唐代的趙蕤評價商鞅:夫商鞅、申、韓之徒,貴尚譎詐,務行苛刻。廢禮義之教,任刑名之數,不師古,始敗俗傷化。此則伊尹、周召之罪人也。朱熹批評:「他(商鞅)欲致富強而已,無教化仁愛之本,所以為可罪也。
(6)歷史是怎麼評價商鞅之死擴展閱讀:
一、簡介
商鞅(前390年-前338年),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政治家、統帥,法家法派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早年學習法家、兵家、雜家思想,後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任中庶子,秦孝公在秦國國內頒布求賢令後由魏入秦,通過變法改革將秦國改造成富裕強大之國,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的戶籍、法律、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軍收復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部分失地。
但商鞅在變法改革過程中制定了嚴酷的刑法打擊舊貴族,招致極大的怨恨,商鞅本人也遭到舊貴族勢力的報復,最終身亡。
商鞅及其變法對法家學派有著深遠的影響,法家學派後人將商鞅的言行與思想及其後學著作匯編成《商君書》。司馬遷著《史記》時,為商鞅單獨立《商君列傳》。此外,現代學者馬非百著《秦集史》、王蘧常著《秦史》時,都將商鞅和其門客屍佼合立於《公孫鞅傳》。
二、著作
《漢書·藝文志》在法家論著中記載商鞅著有《商君》29篇,兵家權謀論著中著有《公孫鞅》27篇。其中《公孫鞅》已失傳,現存的《商君書》共有24篇,其中第16篇刑約和第21篇御盜內容已失傳。此外,《群書治要·卷三十六》還摘錄有《商君書·六法》一段文字。
《商君書》又稱《商子》,是由商鞅的言行和思想及法家後學著作匯編而成,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書中主張以法治國、重農抑商、重戰尚武、重刑輕賞,貶斥儒家學說、縱橫家及游俠。
三、人物紀念
1、商鞅墓
商鞅墓,又名商君墓。商鞅被車裂後,法家的後學者收殮商鞅的遺骨准備偷運回商鞅故里衛國安葬,在黃河德豐渡口被秦國守軍截獲,當地百姓與守軍便將商鞅遺骨草草埋葬於附近的秦驛山之下,後來法家的後學者尋訪至此為商鞅立了墓碑。
上書「商君之墓」。商君墓位於今陝西省合陽縣城東23公里處的洽川鎮風景名勝區秦驛山腳下,墓高三米多,直徑十餘米。1970年解放軍某部在此修建營房時將商君墓夷為平地。
2、商鞅廣場
商洛市(因出土有帶有「商」字的瓦當,確認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給商鞅的封邑)最大的廣場——商鞅廣場,坐落於廣場中心的大型主題性城市雕塑「商鞅」也成為該市的標志性雕塑。
廣場中心的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簡,身佩寶劍,剛毅果決,庄嚴威峻,雕塑背後是一堵總長33.8米的浮雕文化牆,主要講述商鞅變法前後的歷史風雲。
『柒』 歷史對商鞅的評價
一、司馬遷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
翻譯:商君,他的天資刻薄人啊。從其想干孝公以帝王之道,持浮說,不是它的本質了。再說憑靠寵臣,以及可以使用,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國將領高昂,不兵趙良的話,也足以證明商君的小恩惠了。我曾經讀過商君開塞耕戰書,與他的個人行為相類似。
二、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翻譯:從古代百姓趕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天的人不可以不商鞅,商鞅能讓政治一定行。
三、毛澤東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
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捌』 如何看待商鞅之死
1.商鞅變法嚴重損害了貴族的利益,使其在秦國至高無上的地位變得與奴隸地位相同;2.貴族祖傳的土地被分配給新國民,貴族自感對不起列祖列宗,更加加深了對商鞅的仇視與憎恨;3.一系列嚴厲的法律和酷刑使貴族不堪忍受,打破了自古「刑不上大夫」的傳統,貴族違反了法律被施以酷刑,並貶斥到邊遠山區遭受折磨,甚至有的被賜死,使貴族對其更加恨之入骨;4.獎勵軍功使庶民獲得了爵位的機會,使新老貴族在爵位上獨霸的局面結束。 所以商鞅之死是其必然的結果。商鞅之死客觀上來說恰恰維護了變法,使貴族對商鞅及其變法的憎恨轉化到了對商鞅個人的懲罰。
『玖』 如何看待商鞅之死可以就貴族的情況談談
商鞅變法嚴重損害了貴族的利益,使其在秦國至高無上的地位變得與奴隸地位相同;貴族祖傳的土地被分配給新國民,貴族自感對不起列祖列宗,更加加深了對商鞅的仇視與憎恨;一系列嚴厲的法律和酷刑使貴族不堪忍受,打破了自古「刑不上大夫」的傳統,貴族違反了法律被施以酷刑,並貶斥到邊遠山區遭受折磨,甚至有的被賜死,使貴族對其更加恨之入骨;獎勵軍功使庶民獲得了爵位的機會,使新老貴族在爵位上獨霸的局面結束。。。。。。商鞅之死是其必然的結果,商鞅自己在變法之初也已預感到其結局,商鞅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顧生死的大無畏精神,為了報答秦孝公的知遇之恩,不顧個人安危力纜狂瀾,使秦國由弱變強,其價值就是變法帶來的秦國的強大,秦國路不拾遺,民風古樸。商鞅之死客觀上來說恰恰維護了變法,使貴族對商鞅及其變法的憎恨轉化到了對商鞅個人的懲罰。想進一步了解可以觀看大秦帝國很不錯的,望採納,謝謝
『拾』 怎樣看待商鞅之死
於公於私,商鞅都必須死。
於公,新王繼位,就必須在商鞅和一堆舊貴族中做出選擇,而且舊貴族裡甚者有他的伯父,老師,兄弟等等,不殺商鞅怎麼平息眾怒,惠文王可不是秦孝公,他剛繼位,沒有那麼大威望,無法鎮住這些舊貴族,王上也不是想殺誰就殺誰的。兩害之間取其輕,只能留法不留人,最後商都死了還車裂,惠文王從歷史上看應該不是個變態,恐怕就是給眾貴族解氣的。
於私 兩人本就有仇,商鞅害的他一個師傅變成了小林,一個師傅變成宋江,所以殺商鞅他沒什麼個人情感的負擔。
變法就像生孩子要經過陣痛,而商鞅就是曾經不可或缺的臍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