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樣把歷史學好
怎麼樣才能學好初中歷史?
一、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
這是一則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歷史課上,老師在講《火燒圓明園》一課,小明一直在打瞌睡,老師便課堂提問:「小明,圓明園是誰燒的,」小明嚇得睡意全無,驚慌答道:「不是我燒的!」
次日家訪,老師說起此事:「我問小明,圓明園是誰燒的?他居然說不是他燒的!」這時,小明的媽媽急忙答道:「我家小明一向老實,他說不是他燒的,就一定不是他燒的!」小明的爸爸是個本地著名的企業家,站了起來,滿臉不高興地說道:「燒就燒了,多少錢賠就是了。」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學好歷史,生活中往往會鬧出一些笑話。不懂歷史的人,將來很難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也不會成為一個成為處處為國家為人民利益著想的優秀的企業家。
國家規定:歷史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歷史課程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
二、初步認識歷史課
(一)初中歷史課要學哪些內容呢?
初一學中國古代歷史,初二學中國近歷史,初三學習各國的歷史。初一初二還要穿插學習淄博在區的鄉土歷史。
每一冊課本一般都分為幾個單元,歷史學習基本上是以課為單位,一課時學一課。
(二)每課課文由10個部分組成:
1.導入框:由生動的故事、傳說、詩歌、民謠或文物、名勝古跡等開篇,然後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引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又增強了教材的啟發性。
2.課文(宋體字):著重講述歷史發展的生動過程,力求簡明。這是課堂學習的基本內容。
3.閱讀課文(楷體字):其作用是引起學習興趣,淺化教材內容、擴大知識面,培養良好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一般不要求記憶,考試也不作統一要求。
4.專欄的文獻資料(豎排字):基本上每課一條。目的是使你接觸一些淺顯的文獻資料,以增強歷史的真實感,並能提高閱讀古文、古詩詞等的能力。
5.圖表: 包括圖畫、表格、地圖和圖注,是課文的組成部分,為的是增加你的考古文物知識,增強歷史的真實感,增強課文的明晰度,有利於教材的形象、生動,也起到淺化教材、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6.動腦筋:插在課文中間,每課1—3個,以增強教材的啟發性和探究性,便於你參與課堂教學,發展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並使課文中沒有講出的結論,由自己通過思考和分析得出。
7.注釋和注音 目的是淺化教材,便於學生自學,擴大知識面。
8.檢測自己: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題,檢驗自己對本課核心知識的理解和把握。
9.活動與探究,安排在每課課文後面,有1—3項,可任選。啟發你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你的實踐能力,以及與其它學科交叉、與現實生活聯系學習的能力。也有一些能起到鞏固所學內容的作用。活動方式很多,包括小討論、小游戲、比一比、找一找、查找成語故事、尋找變革、判斷、分析材料、製表、填圖與思考、看圖分析、看圖猜字、故事會、朗誦比賽、短劇、小製作、動動手、小實驗、欣賞、看一看等二十餘種。
10.自由閱讀卡:設在活動與探究之後,內容以介紹與課文同一時期的物質文明、社會生活等為主,同時結合現實生活中涉及的一些問題。它有利於拓寬你的知識面、使歷史更加貼近生活,並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引發你學習歷史的興趣。
11.活動課:主要是引導你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你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同時,也使你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與技能,如,了解歷史的途徑,地圖的識別與年代的計算等,為以後學習歷史打好基礎。
三、如何學好歷史課
不少同學、家長甚至是教師,對歷史學習在認識上存在著誤區,誤以為對歷史知識死記硬背就是歷史學習的唯一方法。認為平時劃一劃、記一記,考前背一背、練一練,歷史就能考好。其實事實不是如此簡單,不少同學考試時「全軍覆沒」的慘痛教訓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那麼,如何做才能學好歷史呢?
(一)學會預習
1.預習很重要
所謂預習,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先自己閱讀新課的內容,做到初步了解,並做好學習新知識的准備工作。預習將直接影響聽課的效果。
預習可以提前消滅聽課中的「攔路虎」;預習有利於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預習可以提高獨立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預習有利於提高聽課的效率;預習有利於鞏固所學的知識;預有利於扭轉學習被動的局面,學生一般對預習不夠重視,除開對它的好處不了解,還因為感到時間不夠用,沒有功夫預習。特別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更沒有預習的習慣。其實,預習有利於學習困難的學生扭轉學習被動的局面。
值得我們指出的是,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預習,尤為重要。其實,這種同學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預習」上。預習、上課、作業、復習四個環節組成了每課時的一個周期,因為前面預習一個環節「欠債」,而影響了後面學習環節的順利運行。整天忙於應付作業,如此惡性循環……這些同學在短時間內要多吃點苦,在完成每天學習任務之後,加班個把小時預習。這樣做雖然費了時間,但上課能聽得懂,減少了因上課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花在課後整理消化、作業上的時間也可以減少了許多,時間一長,運轉正常了,學習的被動局面改變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
2.預習的策略和方法
預習從時間和內容上說,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課前預習(課前預習下節課的內容)、階段預習(預下一階段的學習內容)、學期預習(開學前在假期里,預習下學期的內容)。
(1)學期預習和單元預習的步驟
第一步:閱讀序言——《致同學們》
在課本里,序言主要是講述歷史課本的結構,學習方法。所以,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第二步:閱讀本書目錄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一所學校,把即將學習歷史的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從第一天開始就正式學習歷史;第二組則先對歷史課本做概括性的說明,通讀目錄,才進入正式學習。結果在起跑時慢了一步的第二組,最後成績卻普遍比第一組好。請利用好課本的目錄,雖然看了課本的目錄,也未必完全理解。但是,每次一翻開書,先讀一次目錄,就可以掌握過去所學的功課,在整體居於什麼地位;其前後關系又是如何。由這里可以體會出,讀書的重點應該放在哪裡,對學習也才能胸有成竹。
第三步:閱讀單元導論
序言所講述的是廣泛和一般的問題,但單元前的導論所講的則是狹小和具體的問題。你注意到每個單元的前面都有一幅代表性的插圖了嗎?
第四步:閱讀書本後面的大事年表,將有助於你掌握歷史的時序結構。
(2)課前預習的基本程序
通常,預習新課可按以下程序進行:
①瀏覽教材;②編寫本節的內容提要;③確定本節的重點和難點;④找出上課時應重點解決的問題,特別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可用彩筆勾出。
例如,學習第10課 「秦王掃六合」一課可按上述四個步驟進行預習,且在預習的過程中填寫下面的內容:
①瀏覽教材的初步印象:本節教材比較重要,有一定的困難。(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初一學生因見識與閱歷的因素,難以形成准確的空間概念。)
②本節內容提要:
秦王掃六合
一、秦統一六國和中央集權政治的建立
1.秦統一六國
2.加強中央集權(中央上、地方上)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1.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
2.文化上:統一文字、禁書坑儒
三、北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1.秦長城
2.開發南疆
3.秦的疆域
③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貫穿本課的核心問題是「統一」:秦滅六國,建立統一國家;秦始皇採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國家;北築長城、開發南疆,維護統一國家。因此,秦的統一及其作用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焚書坑儒是本課的一個難點。難以理解。 此外,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
④課堂上應注意解決的問題:
第一,掌握秦朝中央集權統治的建立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第二,通過引導學生歸納並試評「秦完成統一的原因」、「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
(3)預習一般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一是要妥善安排時間。最好前一天晚上預習第二天要上的新課,這樣印象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預習下一周要講的課程,以減輕每天預習的負擔。
②二是要明確任務。預習總的任務是先熟悉教材,為新課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具體任務一般有:a.初步理解課的基本內容是什麼?結構怎樣?b.找出書中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c.把本課後面的練習嘗試性地做一做,不會做可以再預習,也可記下來,等教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出。
③預習的深度要控制。預習要防止過粗的偏向。有的學生在預習時,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淺嘗輒止。這達不到預習的效果。預習還要防止過細的傾向。
④三是要看、做、思結合。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然後用筆勾劃出書上重要的內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記的就記。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准備工作以及做做本課後的練習題。思,指看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預習以後,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回憶新教材的內容、加深印象。
⑤預習應在當天作業做完之後再進行。時間多時,鑽得深一點;否則鑽得淺一點。切不可每天學習任務還未完成就忙著預習,打亂了正常的學習秩序。
⑥積極爭取歷史課的老師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差一些也不要羞於見老師,讓老師知道你想學好歷史,老師會很愉快地告訴你預習應有的基本程序,會為你解答預習中遇到的「攔路虎」。
回答者: 幽香⊙雪兒 - 魔法學徒 一級 3-11 21:38
背
回答者: 天使商人 - 初入江湖 二級 3-11 22:52
多背達標!多看書上的圖以及重點句子!買一些參考資料!
回答者: ginnysky - 魔法學徒 一級 3-12 18:40
成績不錯
和我初中的時候有一拼
哈哈
我成績也沒下過48
我能猜到老師要出的最後一道大題
學習的時候就是靠記憶
但不是死記硬背了
唐堯舜禹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晉統一、
南朝北朝是對頭、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元明清帝王休!
加油吧你
⑵ 怎麼才能把歷史學好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屬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⑶ 怎麼才能把歷史提高的快
簡單:
把歷史當小說看,我就是那麼做的,從我拿起第一本歷史課本開始.
回答歷史題目是主要從政治/經濟/社會各主要方面著手(記不全了,上一次回答歷史題目是高考的時候)
⑷ 歷史怎麼做
一、審題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 題干要三看: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看關鍵詞語,有沒有專有名詞、歷史概念。明確內涵外延。
2.被選項要三思:認真思考每一個被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時代特徵;是否符合題干要求;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二、解題方法
1.篩選法:根據審題,搞清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直到找到正確選項為止。
2.排除法:在不能確定正確選項或對考察的知識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確的,縮小選擇范圍,從而確定正確選項。
3.簡化法:將復雜的題目簡化,可以像做語文一樣,劃出題目的主、謂、賓,依據這些關鍵詞來分析被選項。
4.替換法:有的題干中的詞是我們平時沒有考慮過的,一時不好想,可以找一個接近的詞替換一下,便於思考,如「功績」可換成「積極作用」,「重大舉措」可換成「重大措施」。 5.直接聯想法:此法主要直接回憶課本有關內容,尤其是通過聯想分辨時空方面或邏輯方面最直接的內容。
6.作記號法:題目常出現的詞有「最┄、特點是、含義是、原因是、變化有、影響有、」等等。做題時要將這些詞作一個記號,提醒思考時注意審題的方向。
7、題干還原法。題干內容和答案之間必有嚴密的邏輯聯系。解題時首先把題意明顯不符的項目剔除,然後把其他各項納入題干之中,進行還原思考。
8.猜測法:如果對各選項認識不清,無法確定正確選項的情況下,可用猜測法。猜測時有以下規律:①一般情況下,選項如超出課本知識范圍或超出大綱范圍,則為錯誤;②選項不屬於歷史知識則不選;③選項內容是課本上的細枝末節,正確的可能性小;④選擇句子最長的選項;⑤在所有選擇題基本答完的情況下,如有個別題無法確定答案,則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題目中ABCD的出現概率,將出現概率較小的字母選中。
▲珍惜第一印象: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選擇題越改越錯,所以,沒有完全的把握,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選擇。
三、各種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
1、因果關系型選擇題
(1)兩種表現形式:一是題干列出了某一歷史結果,備選項列出的是原因,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原因是」「目的」「是為了」等,而在考查原因時又多進行細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歷史原因」「主觀原因」等。另一種是題干列出的是歷史原因,備選項列出的是結果,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影響」「結果」等。
(2)
審題方法:
一是要正確理解有關概念的含義,
如原因方面要區別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
直接原因及間接原因、
歷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二是要注意歷史事件
之間的內在聯系,
全面分析和把握影響歷史發展的各種因素。
三是在做題時要准確把握題干
與備選項之間的邏輯關系,弄清二者之間誰是因誰是果。
(3)解答方法:
①採取時間順序的方法判斷因果關系,時間在前者一定是因。
②運用基本理論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那麼客觀存在就是因,主觀意識是果。
③類似的還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同學們利用這些基本理論就比較容易作出判斷。
▲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諸多原因中起關健作用、決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質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產力、經濟基礎、社會存在、階級本質、客觀規律或是事物的內因等。
▲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發展變化的各種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原因。而在人為和自然因素、內因和外因中,人為因素和內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與根本原因並列於題中。另,命題中「最主要的原因」實踐中等同於「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發展變化的近期表面現象,不經過中間事物和中介環節。一般是分析出時間關系或邏輯關繫上最為接近的因素。
▲主觀原因:是指在歷史事物的諸原因中,與事件中我所在的階級、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那一方面因素。
▲客觀原因:是指獨立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原因。
▲「主要目的」「根本目的」:「主要目的」是指當事者想要達到的各種境地和希望實現的各種結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目的。「根本目的」一般指當事者從其階級本性(立場)、階層(集團)利益、民族利益或所處的歷史環境等方面出發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解答這類選擇題的關鍵之一就在於正確理解它們各自的含義。
2、組合型選擇題
(1)特點:①是多項選擇題的變形,考查角度有兩種,一是將同一歷史時期或同一歷史事件影響下的知識進行歸類組合;二是將不同歷史時期的同類知識進行歸類。②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表述關系的題干;根據題干要求列出三組或三組以上的事件或現象,並以數字序號列出;根據這些數字組合成的備選項。③有些組合型選擇題還要求將有關事件或現象按照一定的關系(時間、區位、邏輯關系等)進行排序。
(2)解法:①篩選法:篩選法又分為肯定篩選法和否定篩選法,肯定篩選法是先根據試題要求分析各個選項,確定一個正確的選項,這樣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選項的組合,然後一一篩選,最後得出正確答案。否定篩選法又稱排除法,即確定一個或兩個不符合題意的選項,排除包含這些選項的組合,得出正確答案。②「首位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早的一件史實。③「尾端判斷法」,即找出發生最後的一件史實。④「首尾兩端結合判斷法」。⑤「先兩頭,後中間」的判斷法等。
3、否定型選擇題
(1)特點:否定型選擇題要求選出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也稱逆向選擇題。
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不是」「不正確」「不包括」「錯誤的」「無關的」「不屬於」等。
(2)解法:在做此類題時,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歷史概念,要注意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主要做題方法有:①排除法,通過排除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選出符合題意的選項;②推理法,若不能確定某個選項時,可以先假設此選項正確,然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推理,分析其結論是否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③直選法,根據自己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和理解,直接確定不符合史實和歷史邏輯關系的選項。
4、材料型選擇題(所選答案就要注意全面、准確的反映材料原則。)
(1)特點:有兩種形式,一是在選擇題的題幹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據材料創設新情境,並根據材料設置備選項。二是題干中沒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為備選項,要求同學們根據材料內容與題干要求對比進行選擇。材料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歷史文獻、考古報告、文學作品等;另一類是圖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種地圖、圖畫、照片、統計圖表等。
(2)解法:①認真閱讀材料是做好材料題的基礎,在閱讀時要根據題意抓住關鍵詞語,提取有效信息,排除無效信息。②是聯系教材及相關歷史知識,進行知識遷移。同學們在讀懂材料後,要找准切入點,將材料反映的內容同相關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知識轉化要准確、到位、客觀。③是要對材料來源及作者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來源及作者分析其對材料反映的史實的態度,這樣才能准確地做出判斷。
(3)圖表型選擇題解法:解題時,先分析圖表信息,將其轉化為文字,然後再回歸課本,尋求正確答案。該題型通常採用排除法。總之,要將教材、圖片、選項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思考
5、概念闡述型
(1)特點:兩種形式,一在「題干」中提出歷史概念,在選項中表述對概念的闡釋;二是在「題干」中進行闡釋,在選項中列出相關概念。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實質、含義、目的、標志、特點、表現、反映、性質」等。
(2)解法:關鍵在於平時要正確把握和理解相關歷史概念的實質和內涵。
6、比較異同型
(1)特點: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相同」、「不同」、「新特點」、「新變化」、「繼承了┄」、「發展了┄」等。有些選擇題要求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所給選項是通過比較得出的結論。有的題目沒有明確要求比較,但作出正確判斷需要以比較為基礎。
(2)解題方法:一、比較型選擇題涉及到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所以在做題時要對各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二、同學們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確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培養自己的分析比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題時要找准比較角度,結合史實分析其共同點和不同點。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最常用的是排除法。
7、程度型選擇題
(1)特點:程度型選擇題中的四個備選項有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題干要求的標准,但這些備選擇的內容與題干要求的標准之間,「不同於一般選擇題的正、誤關系」,而是一種「質、量關系,或者說是程度關系」。 常出現的標志性詞語有「主要」、「重要」、「最主要」、「最重大」、「最┄」等
其他技巧:①根本原因經濟上找,最好能跟生產、生產力直接掛鉤。②不破不立,影響一定要找「立」,比如建立了,奠定了,走上了,開辟了……③不選明顯的錯誤④所選項不能被其他三項解釋⑤舉一反N
專題二 怎樣做歷史材料題?
一、基本結構:一般由材料和問題組成
1、材料:涉及歷史知識或熱點知識的文字材料或圖表材料
2、問題:主要有五大類①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②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③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
④對比兩則(或兩則以上)材料說明、指出異同點(或各自特點)…… ⑤簡述……的啟示 二、答案類型
1、據答案來源分:①來源於材料的答案:指從指定材料中概括、歸納或摘錄的答案;②來源於課本的答案:指出自課本的原話、某種觀點、認識或看法等;來源於自己組織的答案:多指根據相關歷史知識自己歸納答案。
2、按答案內容分:①限定性或半限定性答案:指來源於課本或材料中的答案。如: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和部分根據材料(含圖表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概述、說明、指出……②開放性答案:指來源於自己組織的答案。如:啟示題和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題。 三、解題步驟
第一步審題:時間、范圍、答題角度及方法 第二步閱讀材料信息,對應教材知識 第三步整合教材知識和材料信息
第四步依據題干設問要求作答,注意表達時使用關鍵詞、套話、歷史專有名詞等。 四、解題技巧
1、解題過程應把握好4個環節:讀(審題)、找(相關信息)、接(嫁接)、答(組織答案) (1)、讀(審題):審題分兩步:第一步是看材料設置的問題是什麼,審問題要注意3個方面:首先要審中心詞,即答什麼;其次要審限定詞,主要指時間和空間等限定詞;再次要審分值,正如量體裁衣,我們答題也要根據分值寫要點。第二步是仔細閱讀理解材料。要讀懂材料,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並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中所涉及的事件,事件發生的時間(世紀、年月、朝代等),發生的空間(某大洲、國家、地區、流域、城市等),事件所包含的層次、觀點,揭示的規律等,以及暗含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2)、找(相關信息):找相關信息是解題的關鍵。 如何解讀材料信息:
文字型材料: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處、人物、言論、所處時代等;材料分層、概括層意 地圖型材料:看圖例、地圖反映的時間、事件、體現的方面。根據地圖名稱,地圖圖示和地圖隱含信息判斷地圖是什麼時期或者朝代的、什麼國家或者地區,尋找地圖關鍵地點,分析地圖上地點的分布特點,聯系所學知識解答(分布特點及其原因)。 表格型材料:縱看、橫看,比較特殊點,找到發展趨勢。表格注意橫縱欄間的數據大小變化,餅狀圖注意各項數據的比例關系,柱狀圖注意相互間數據的高低變化,曲線圖注意與時間聯系反映的高低起伏。
歷史圖片類:人物圖、文物圖等等,關鍵圖上方或者下方的注釋文字、判斷圖中涉及的朝代、時期特徵,聯系相關課本知識根據設問要求解答(狀況及其原因等)。 (3)、接(嫁接):嫁接是解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嫁接主要指根據問題把材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和課本的相關歷史知識有機聯系起來,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歷史知識還原或定位到課本中去。 (4)、答(組織答案):組織答案是解題的歸宿或落腳點。 2、組織答案的的基本要求
- 6 - ①審准設問。在設問中,往往有限制性詞語對問題回答作出限制,如:「不得摘抄原材料」、「依據材料……」、「評價材料的觀點」、「比較材料」等。
②解答要完整而有層次。解答的完整和層次性,直接影響得分。
③答題要簡明。答題時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條理清楚,問什麼答什麼,不可啰里啰唆,言之無物,塗塗改改,答非所問。語言要規范,准確使用「歷史語言」,不濫用文學語言。 ④注意分值。每個設問都有一定的分值,分值大,要詳盡回答;分值小,則要簡答。 另外,表述成文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可把分值作為確定答案的參考。分多多寫,分少少寫。一般每點2-3分。 二、語言要精練准確,邏輯嚴密,高度概括,不必展開敘述。 三、運用辨證的觀點,保證答案全面具體,防止片面性。 【注】:啟示類題目
從相關歷史中得出經驗教訓、啟示、認識是重要的學科能力之一,也是非常常見的題型。「啟示」一般由「經驗教訓」而來。在答題時依據自己的理解將教材與材料中涉及這一歷史問題的相關因素,分為「好」「壞」兩個方面。「好」的即是經驗,「壞」就是教訓。
附:
歷史「公式」答題模式: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時間計算:
1、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是中考的常見題型,年代的換演算法也很簡便:公元紀年與民國紀年差值為1911年,公元紀年=民國紀年+1911年,民國紀年=公元紀年—1911年。 2、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到99年間),那麼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到999年之間),那麼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數為6,6+1=7,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7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 上),那麼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1840年,前兩位數為18,18+1=19,所以這一年在公元19世紀內。
3、公歷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末期),或前半期、後半期等。早期一般是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指一個世紀的後20年,前半期和後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後50年。 從理論上講,每一個世紀分為幾個年代,每一個年代為10年。但習慣上人們並不具體稱每個世紀的前20年(公元後的第一個世紀為19年)為某年代,而是籠統的稱之為某世紀初,把以後的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這樣每個世紀實際上只有8個年代。 4、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
⑸ 歷史怎麼學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內的歷史事件的容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1、記憶。歷史中的時間和關鍵內容是需要記憶的,如南京條約簽訂的時間,南京條約的內容2、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是不白說的,歷史中有很多的小故事很有興趣,可以提高你對歷史的學習
3、多思考。歷史中很多現象是值得思考的,在學習中,記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對學習的內容多加思考,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⑹ 怎樣把歷史學好
有人講,歷史就是現實。也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麼相似,歷史上的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
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你就會學出樂趣了,那麼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彷彿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怎樣學好歷史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⑺ 怎麼學歷史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把歷史學好也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
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大家往往會發現很難把所學的知識都一一記住,甚至記了幾遍後,隔了不久便會遺忘。其實,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對於歷史科的復習,由於個人情況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差異。我個人認為,考前應注重書本和筆記上的基礎知識,因為30題選擇題占據半壁江山,而選擇題往往是一些基礎知識。對於材料題,是需要靠平時積累的,如老師要求我們每星期三題,就算真的不想做,也應該把材料閱讀後,對照一下答案,對材料有一個大概印象,因為材料題往往會涉及到我們沒有接觸過或書本沒有詳細說明的問題,做材料題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
大家都知道,歷史是一個不需要很高思維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維的嚴謹,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只要樹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解題技巧,那麼在高考考場上就無往不利了。
路就在腳下,我們一定可以走好;只要我們把握了學習的方法,我們要過就不會是有很多人害怕的獨木橋,而是上面的這座可以暢通無阻的橋。
一、 產生興趣
對歷史科有興趣,成績自然好起來。如何對歷史科產生興趣呢?
首先,歷史事件和我們們息息相關。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問題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條約有關;今天南斯拉夫的內戰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關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時事並探本尋源,定能鞏固書本上的知識。
其次,明白歷史的用處。歷史可以訓練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備求真和講證據及邏輯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歷史對做人處世幫助很大,退可以勵志,進可以建功立業----英國著名首相邱吉爾是歷史學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專攻歷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為修讀文科,尤其是歷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學好這門學科,在學業上、個人修養上和識見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 歷史事件的要素和閱讀及記誦技巧
歷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則包括原因、經過和結果。
(1) 時間有先後,你只要把大事年表裡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後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 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 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並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後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事跡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 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19年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後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5) 事件的原因和結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方面。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原因為例:政治方麵包括中英的政制不同、司法制度的差異;經濟層面有工業和農業經濟的不同、公行制度.貿易不平衡、鴉片貿易;社會因素如英國工商業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文化方面如中國中心主義與英國自由思想的分歧,個人責任與集體負責制的沖突;特殊事件包括林則徐銷鴉片.林維喜事件。若能緊記這些重大事情,則對鴉片戰爭的背景有清析的概念了。總之,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它等五方面的公式套在任何歷史事件中,即可事半功倍。
(6) 因果關系應建立於史實和邏輯上。因先於果,果後於因,兩者要合乎情理。從這一角度看,不應把歷史事件孤立來看,如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導致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前者是因,後者是果;但此後法德關系惡化,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則割地是因,而大戰是果了。 因此,假如能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舉一反三,則事件的因果關系了如指掌,而學習亦事半功倍了。
(7) 事件的經過祗須記重大事件,如義大利的統一運動略知1820.1830和1848革命,加富爾的改革和外交,馬志尼的思想及加里波的的貢獻便可以了。因近年會考並不強調背誦史實,故你只須知道最重要的史實便行了。
(8) 近年考試強調分析,也會要求考生就歷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不同觀點作出評論。初學者往往被矛盾的史論迷惑,不知信那一學說;同時對歷史解釋的客觀性產生懷疑。我的建議是:首先明白一種解釋 分析其長短處;但同時卻抱著懷疑批判的精神,把它和相反的意見比較,得出自己的結論。
(9) 和其它科目一樣,只要課前預習,把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上課留心聽講,不明之處,向老師請教;課後溫習,整理筆記,把重點記熟;多讀、多思考、多寫、多做模擬試題(在法定時間內完成);考試前重溫重點;考試時冷靜選題和作答-----能夠做到上述各點,自可獲得好成績。
⑻ 怎樣才能學好歷史
讀通史,自己整理時代主線,列個時間軸之類時東西掛牆上,一面放世界大事,另一邊寫同時代的中國史大事(只放你覺得對世界起重要作用的大事,不必事無巨細地都寫下來),讀書過程中不斷補充。比較好的世界史書推薦全球通史,盡管有些錯誤,但難得在視角不是西方中心,作者又有完整的史識。帕爾默的現代世界史在學術上更站得住,但西方中心也比較嚴重。另外極簡歐洲史脈絡清晰,有史識也好讀,可以看看。中國史推薦錢穆的國史大綱,配合柏楊的中國人史綱來看。你做的時間軸是否精彩不是關鍵,對比地把中外通史讀完才是關鍵。
拓展資料: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參考資料:歷史-網路
⑼ 歷史怎麼學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高中歷史的學習與初中完全不同,並不是靠死記硬背就能解決問題的。高中歷史更需要的還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復習一次,每個月再總復習一次。復習時關鍵是要反復地看書,在反復中提高。書才是最根本的。離開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
至於問答題,則更需要你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題目是你曾經見過的,更不必費心去背某道題,只要掌握了方法,問答題也是很好解決的。首先是分析。通過回想老師在講這部分內容時的介紹,盡量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不要擔心想太多,只要你覺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確的。更何況現在的考試一再強調「要鼓勵學生自由發揮,要有創新,有自己的觀點」,所以你就要盡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達。最好是分條闡述,一點寫一兩行,不必太嗦,關鍵是把要點寫出,因為評卷時也是按點給分的,寫得太多,一個要點繞了好幾個彎才講完,不僅會喧賓奪主,使老師因找不到要點而扣分,還會浪費許多時間,以致來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條時也有一個技巧,即根據所給的分數決定要分幾條。一般一個要點是兩到三分,如果一道題是八分,那麼很可能它的要點就有四個。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減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實在想不出還要答些什麼,也要盡可能寫滿那個推算出的條數。同時,還要注意序列號的安排。大點小點用不同的序列號標出,就會顯得層次分明,邏輯性強,這樣也就不容易丟分。最後,字跡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個老師要在那麼短的時間內改完那麼多的試卷,如果字跡潦草,有哪個閱卷老師會有好心情給你高分呢??
最後,多與老師同學交流對學習歷史也很有幫助。一個人無論怎樣細心都會有疏忽的地方,通過與同學交流筆記、與老師探討習題,往往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也可讀一讀像《歷史學習》這樣的雜志,了解一些課本上沒有的東西,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解題很有幫助。到高三下學期的時候,要爭取每天都花一至兩個小時在歷史上。因為歷史有一個特點,容易忘。今天記得滾瓜爛熟的東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所以復習歷史更要注意計劃性。除了跟上老師的復習進度外,自己還應有自己的計劃,給自己定一個時間表,哪段時間復習哪段內容,注意科學合理,確保能夠按時完成。可以雙條線同時進行。一條是老師的,一條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師在復習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時,還可再看看中國史。不僅記住了更多的內容,還有利於進行中外比較,使自己對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單獨復習世界史好上幾倍。另外,專題復習也很重要。可以幫助你掌握好歷史線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歷史規律之類的東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其實,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擔心學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後,歷史會變得很簡單了。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