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中國紅軍歷史性的開端是什麼

中國紅軍歷史性的開端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3-08 21:47:27

A. 紅軍長征是哪一年開始的

1934年10月開始。

B. 周恩來參加組織著名的什麼是中國紅軍的歷史性的開端

周恩來組織領導的南昌起義是中國紅軍歷史性的開端。

C. 紅軍長征哪年開始哪年結束

紅軍長征時間:從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至1936年10月22日紅二、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紅軍長征歷時兩年零五天。

按長征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征經過的省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起點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長汀,經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陝西,最終到達陝甘蘇區和陝北蘇區。
六軍團長征從1934年8月到10月,起點是湘贛邊界羅霄山脈北段,最終到達鄂西與紅3軍會師,3軍恢復二軍團番號,共同創建湘鄂川黔蘇區。
七軍團長征從1934年9月到11月,起點是中央蘇區,終點是閩浙贛蘇區。
十軍團長征從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點是贛東北,至皖南伏擊國民黨軍王耀武部,遭到白軍猛烈反擊,傷亡慘重;隨後在皖南懷玉山遭到白軍圍殲,除參謀長粟裕率先頭部隊突圍外,余部全軍覆滅。
25軍長征從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點是大別山,經湖北、河南、隴東,終點是陝北,與當地紅26軍、27軍合編為15軍團。
四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點是川陝蘇區嘉陵江畔,經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陝西,終點是陝甘蘇區

D. 中國革命史要詳細分為五個時期怎麼分呢

(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和舊民主主義革命

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外國資本主義的侵華戰爭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點。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2.近代中國探索國家出路的斗爭
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及其歷史意義和教訓。 維新運動及其歷史意義與教訓。
3.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反清革命活動和三民主義。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的經驗與教訓。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和國民革命

1.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和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早期革命活動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
3.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策略路線。中共三大制定的國共合作方針。國共合作與統一戰線的形成。統一戰線中爭奪革命領導權的斗爭。北伐戰爭的勝利發展與工農運動的高漲。共產黨人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澤東的《中國
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歷史經驗與教訓。

(三)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救亡運動

1.土地革命的開展和中國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國民黨新軍閥的獨裁統治及其對內對外政策。中共「八七」會議和黨領導的武裝起義。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中共六大。井岡山等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古田會議決議。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農村革命根據地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的關系。中國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反對本本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提出。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工農紅軍第四次反軍事「圍剿」的勝利。紅軍作戰的基本方針和原則。
2.中國革命的危機與歷史性轉折
以教條主義為特徵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與危害。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紅軍長征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3.抗日救亡運動
九一八事變。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華北事變。「一二·九」運動。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制定。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四)全民族抗日戰爭

1.全民族抗日戰爭的發動
七七事變。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及其特點。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方針及其在中國的暴行。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敵後戰場的開辟。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2.堅持團結抗戰與反對分裂投降的斗爭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到來。日本侵華戰爭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皖南事變」。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合同頑固派斗爭的原則。
3.中國共產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毛澤東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個主要法寶。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科學體系的構建,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
4.敵後軍民克服抗日戰爭的嚴重困難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整風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中共中央《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5.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指導思想。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五)全國解放戰爭
1.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際形勢和國內時局。重慶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各派政治力量在建國問題上的較量。
2.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全面內戰的爆發。中國共產黨打敗蔣介石的政治方針和軍事原則。毛澤東關於一切發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與戰略進攻。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第二條戰線的形成。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破產。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壯大。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科學概括。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的勝利。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方針和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途徑。國民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政權的覆滅。
3.中國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關於新中國政權建設的基本構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基本原因、歷史經驗與意義。

E. 中國革命歷程是什麼

(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和舊民主主義革命

1.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外國資本主義的侵華戰爭和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點。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2.近代中國探索國家出路的斗爭
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及其歷史意義和教訓。 維新運動及其歷史意義與教訓。
3.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反清革命活動和三民主義。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辛亥革命的經驗與教訓。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和國民革命

1.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轉變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和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早期革命活動
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
3.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策略路線。中共三大制定的國共合作方針。國共合作與統一戰線的形成。統一戰線中爭奪革命領導權的斗爭。北伐戰爭的勝利發展與工農運動的高漲。共產黨人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澤東的《中國
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思想的萌芽。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歷史經驗與教訓。

(三)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救亡運動

1.土地革命的開展和中國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國民黨新軍閥的獨裁統治及其對內對外政策。中共「八七」會議和黨領導的武裝起義。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之一。中共六大。井岡山等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古田會議決議。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毛澤東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農村革命根據地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三者的關系。中國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反對本本主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提出。土地革命的深入開展。工農紅軍第四次反軍事「圍剿」的勝利。紅軍作戰的基本方針和原則。
2.中國革命的危機與歷史性轉折
以教條主義為特徵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與危害。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紅軍長征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3.抗日救亡運動
九一八事變。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華北事變。「一二·九」運動。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制定。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四)全民族抗日戰爭

1.全民族抗日戰爭的發動
七七事變。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及其特點。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方針及其在中國的暴行。中國共產黨的全面抗戰路線。中國共產黨敵後戰場的開辟。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
2.堅持團結抗戰與反對分裂投降的斗爭
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到來。日本侵華戰爭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皖南事變」。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合同頑固派斗爭的原則。
3.中國共產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毛澤東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民主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個主要法寶。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科學體系的構建,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
4.敵後軍民克服抗日戰爭的嚴重困難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統一戰線的形成。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政權建設。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整風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中共中央《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5.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指導思想。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歷史意義。

(五)全國解放戰爭
1.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的國際形勢和國內時局。重慶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各派政治力量在建國問題上的較量。
2.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
全面內戰的爆發。中國共產黨打敗蔣介石的政治方針和軍事原則。毛澤東關於一切發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防禦與戰略進攻。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第二條戰線的形成。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的破產。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壯大。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科學概括。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的勝利。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奪取全國革命勝利的方針和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途徑。國民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政權的覆滅。
3.中國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關於新中國政權建設的基本構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基本原因、歷史經驗與意義。

F. 紅軍長征是從什麼時間開始的,什麼時間結束

紅軍長征開始時間: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紅軍長征結束時間: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

階段:

長征准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長征失利階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長征轉折階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會師階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6)中國紅軍歷史性的開端是什麼擴展閱讀:

長征的由來: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

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群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

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贊「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

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余里的長征」。

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陝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征。

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征「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

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並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餘里的長征。

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於「二萬五千里長征」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

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G.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是什麼歷史事件

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的事件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閉關鎖國」後的中國落後於世界大潮。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來獲取暴利。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借口1839年六月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而發動的侵略戰爭。

後因戰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國議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國第一次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嚴重危害中國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7)中國紅軍歷史性的開端是什麼擴展閱讀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

1、戰前清國

19世紀初,英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國家,並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國。而它在亞洲下一個主要的侵略目標就是中國。

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清朝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曾經的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現代經濟的發展。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

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並日趨嚴重,在全國成為普遍現象。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點。

清政府用「四書」、「五經」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繫上,清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隨著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統治面臨深刻的危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

2、列強擴張

正當清王朝日趨衰落的時候,英、法、美各國的資本主義卻在迅速發展。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機器工業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

英國工業的發展,工業產量急劇上升,「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努力尋找新的資源及產品生存空間。

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國家,到鴉片戰爭前夕,法國工業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在鴉片戰爭前夕資本主義工業並不發達,但它正處於上升階段。

19世紀30年代,美國資產階級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歐洲資本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勢力,全面控制市場,因此,美國在19世紀中葉沒有足夠的力量侵犯中國。

美國充當了英國侵略者的幫手,追隨英國侵入中國。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俄國從北面虎視眈眈注視著中國,隨時准備奪取中國的領土。

H. 紅軍長征是哪年開始的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閱讀全文

與中國紅軍歷史性的開端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