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第一幅春聯是什麼
新年納余慶來;
嘉節號源長春。
這就是我國有史以來可查的第一副春聯,在這之前,也不一定沒有,只不過沒有記載下來。
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來潮,要翰林學士辛寅遜為他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利話掛在自己寢宮門上。辛學士好不容易想了兩句,孟昶認為對仗不工,給否定了。別人再不敢動筆,孟昶只得自己寫了兩句: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有史以來可查的第一副春聯,在這之前,也不一定沒有,只不過沒有記載下來。
孟昶是一個昏庸皇帝,只因他地處偏僻,才一時得以偏安。在他題聯的第二年,被宋太祖滅掉,投降後封為秦國公,七天後就死去。有人說孟昶亡國,在他題聯那一天就註定了。因聯中出現「長春」,而「長春」正是宋太祖誕生的那一天的節令名,這是個不祥的
㈡ 我國第一副對聯寫的是什麼
我國第一副對聯寫的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上聯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聯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據史書記載,最早的對聯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是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對聯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
在五代以前被叫做「桃符」,人們為了「辟邪降幅」、除舊立新,用桃木做成小板釘在門板上,這就是最古老的春聯。在宋代,人們將桃木換成了紙;而在明代,被最終定名為「春聯」,一直沿用至今。
(2)歷史上第一副對聯是什麼擴展閱讀:
對聯的發展高峰
一直到了明代,人們才始用紅紙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春聯。
據《簪雲樓雜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後,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須加春聯一副,並親自微服出巡,挨門觀賞取樂。爾後,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對聯的影響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還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㈢ 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什麼
在中國,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有在門上貼春聯的習俗。但五代之前是沒有春聯的,人們只是將一塊長方形桃木板釘在門上,說是能驅除邪惡鬼怪。有的在板上刻些驅邪符號,或畫上兩個神像: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
古書記載,這兩個人是上古時一對兄弟,哥倆都有捉鬼的本領。他們住在東海度朔山的一棵大桃樹下,樹東北有一個大洞穴,叫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哥倆就是負責在洞口檢查群鬼的行徑,發現害人的惡鬼,立即用葦索縛起來,送去喂老虎。黃帝知道後非常感激,向他們行禮致敬,又令每戶在家門口立一塊桃木板,上面畫兩人圖像以御惡鬼。但年年畫像比較麻煩,後來有些人家,只在門口掛一塊桃木板作象徵,或在板上寫幾句吉利話。唐代後,由於格律詩的發展,人們開始講究句子的形式美,在桃符上一左一右寫上兩行比較整齊的句子。
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來潮,要翰林學士辛寅遜為他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利話掛在自己寢宮門上。辛學士好不容易想了兩句,孟昶認為對仗不工,給否定了。別人再不敢動筆,孟昶只得自己寫了兩句: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有史以來可查的第一副春聯,在這之前,也不一定沒有,只不過沒有記載下來。
孟昶是一個昏庸皇帝,只因他地處偏僻,才一時得以偏安。在他題聯的第二年,被宋太祖滅掉,投降後封為秦國公,七天後就死去。有人說孟昶亡國,在他題聯那一天就註定了。因聯中出現「長春」,而「長春」正是宋太祖誕生的那一天的節令名,這是個不祥的
㈣ 中國歷史上第一幅對聯是什麼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㈤ 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春聯是什麼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下一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麼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朱元璋就命人拿來筆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出現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使用的場所,可分為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幾種。「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披;「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的單幅文字,如在過年時在庭院里貼上「抬頭見喜」、「出入平安」、「恭喜發財」之類的文字;「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時大家喜歡倒貼的「福」字,就屬於這種「斗斤」。
㈥ 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什麼,其中,"什麼"對"什麼","什麼"對"什麼","什麼"對"什麼"
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其中,新年對內嘉節,納對號,余慶對長春。容
對聯的意思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
這幅對聯是五代十國蜀國國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對聯,謂文「題桃符」,也是我國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副春聯。下聯以異物對之,或和其意、駁其意。
從中反映了五代時期川蜀地區的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現收藏於成都永陵博物館。
(6)歷史上第一副對聯是什麼擴展閱讀: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來源典故: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㈦ 歷史上的第一個對聯是什麼
「對抄聯」是中華民族的襲一種「獨門「的文化現象,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闢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人們的美好願望。
對聯由來已久,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朔其淵源,最早的對聯應該是由秦代「桃符」衍變而來的。每逢過年,古人將兩塊書寫有「神荼、郁壘」
的桃木板子掛在自家門上,意在鎮邪驅鬼、祈福納祥。後來發明了紙張後,紙質對聯開始逐漸與「桃符」共存。
有關對聯最早出自何地何人之手的爭論,歷來說法紛紜。據《宋史。蜀世家》中載:「後蜀孟昶除夕自題桃符詩『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是最早的對聯雛形。但也有人認為最早的對聯出自南朝梁代文學家劉孝綽和他三妹劉令嫻所作,分別是「閑門罷慶吊,高卧謝公卿」,「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但據更多專家考證研究後提出,對聯其實起源於更早的晉代文學家松江人陸雲之手。這幅出自陸雲的「日下荀鳴鶴,雲間陸士龍」通名聯成為中國史籍記載最早的對聯。
㈧ 中國歷史上第一副對聯是什麼
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蜀國國主孟昶的桃符題詞:
「新年納余慶,
嘉節號長春」,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副對聯。
這副對聯是題寫在桃符上的。
題桃符,古時習俗,
元旦(即今春節)那天用桃木板寫上傳說中的「神荼」、「郁壘」二神名,
懸掛門旁,
以驅鬼避邪。
㈨ 歷史上第一幅對聯是什麼
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蜀國國主孟昶的桃符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副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