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西上饒信江河水源頭哪裡
以下信息來自網路
http://ke..com/view/2662250.htm
信江
HsinRiver
信江河畔亦作HsinChiang或XinJiang。
中國江西省東部河流。又稱上饒江。發源於玉山縣懷玉山。上游經鷹潭後分兩支注入鄱陽湖。長312公里(194哩)。玉山以下可通航。
中國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
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水,在上饒匯合後始稱信江。幹流自東向西,先後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余江、余乾等縣市,收納了豐溪、瀘溪河、鉛山河、湖坊河、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支流。在余乾的八字嘴附近分為兩支:主支經瑞洪至康山注入鄱陽湖,全長313公里;北支余水河注入鄱江。全流域面積1.5941萬平方公里,耕地26萬多公頃。
信江上游沿岸一帶以中低山為主,地形起伏較大。中游為信江盆地,地勢由北、東、南三面邊緣漸次向中間降低,並向西傾斜,其間有紅色岩層組成的較低平山體,紅層地貌發育;下游為鄱陽湖沖積平原。流域內山地面積佔40%,丘陵佔35%,平原佔25%。流域位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上游懷玉山一帶為江西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均降水量達1810毫米,4~6月佔全年降水量的50%;7~9月僅佔18%,故常出現上半年多雨易澇,下半年少雨易旱的情況。信江流域已建成各種灌溉設施共約5.5萬座,控制水量23億立方米,占信江年均水量165.8億立方米的13.9%左右。有效灌溉面積已達20.5萬多公頃,其中旱澇保收面積13.5萬多公頃,分別占流域內耕地面積的79%和52%。現有圩堤425.7公里,保護耕地4.3萬多公頃。水能蘊藏量達85.91萬千瓦,現僅開發5.27萬千瓦。
信江盆地中心的鉛山、上饒一帶農業富饒,有「贛東北糧倉」之稱。流域內森林資源豐富,主要分布於武夷山麓。重要礦產有銅、鉛、鋅、蛇紋石、鎢、鈾、金、銀、稀有金屬和稀土等,其中以銅、金、銀、鉛、鋅礦最著名。信江流域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位於信江上游的三清山和支流白塔河中、下游的龍虎山均為道教聖地。
2. 江西的信江河源頭是那裡/
上饒的兩大河流——抄信江、饒河的源頭襲在哪裡,其河口在何處?多年來,有關各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為了科學、准確地分析判定,2002年11月,由省水文、測繪、林業、地礦、人事等部門的專家組成了江西五大河流科學考察小組,同月向省科技廳申報了2003年「江西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並獲得批復同意。經過近4年的艱苦努力,科考小組採用溯源而上、走訪群眾、實地勘測、資料分析、科學論證的方法,於2006年9月提交了《江西五大河流科學考察報告》。2006年12月9日,省科技廳組織省內外專家學者進行評審。至此,上饒的兩大河流的源頭和河口首次有了權威認證。
專家們在考察報告中得出明確結論:信江發源於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的信源山南側,於余干縣瑞洪鎮附近張家灣與進賢縣三里鄉愛國村章家之間入鄱陽湖;饒河發源於贛皖交界的蓮花頂西側,於鄱陽縣蓮湖鄉龍口入鄱陽湖。
3. 貴溪 信江大橋歷史 求解速答
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水,在上饒匯合後始稱信江,信江流經鷹潭後分兩支注入鄱陽湖。
為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方便交通,信江流經的上饒和鷹潭兩市紛紛在信江上饒架設橋梁。
信江流經的上饒曾經有二座鐵橋:信江橋和前進橋,還有二座浮橋:上浮橋和下浮橋。相對於浮橋而言,上饒人習慣把鐵橋稱為「洋橋」。
解放前,信江河上原來沒有鐵橋,連接兩岸的交通是浮橋:上浮橋坐落在南門口,下浮橋坐落在下河街。而那時汪家園人進城是擺渡的,故此地稱為「渡口」。
1942年6月(民國31年),日寇入侵上饒,那年正值信江漲端午水,因戰亂和水患,位於現步行橋原址的下浮橋被毀。之後重新搭建的下浮橋移到汪家園渡口去了。
1949年5月3日上饒解放,但台灣尚未解放。這年冬天,上饒專員公署接到華東軍區轉來的中共中央電令:為了暢通浙贛閩三省交通運輸,支援解放台灣,限期建造自上饒到閩北邊境的信江橋和前進橋。上饒與福建僅武夷山一山之隔,上饒地理位置在戰略上素有「前線的後方,後方的前線」之稱,因而上饒洋橋的建造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
大橋從1949年12月開始施工,以解放軍工兵營為主,上饒、廣豐等縣民工配合。不到一年,這二座信江河和豐溪河上的鐵橋建成。鐵橋的欄桿是鋼鐵結構,橋面是厚實的枕木。橋寬約4米,分為行車道和人行道,行車道是單行的,起初也沒有紅綠燈裝置,兩頭派人發通行信號,北岸的車過完了,再讓南岸的車上路。橋的兩側是人行道,右道去水南,左道來城區,不得逆行。感嘆的是,向左走向右走,那時秩序井然。
1978年10月1日,與鐵橋平行的信江大橋建成通車。於是這座風風雨雨地走過半個多世紀的信江鐵橋也退役了,1982年10月命名為步行橋。大修後的鐵橋兩側的人行道因銹蝕嚴重而拆除,橋面由木板換成鋼筋混凝土板。步行橋規定僅供行人步行,禁止一切車輛通行,自行車推行,但一些市民偏偏不信這個邪,摩托車、自行車時有開上橋面。
上饒的信江大橋是1978年10月1日通車的,橋址北岸位於西濠出口處,紅石河堤是一排矩形的花壇,河堤下是西濠沿埠頭,因地勢偏低,為建拱橋的需要,將西濠以南的沿城路至信江河邊這段路填高了5米,並破堤動工。橋址南岸是黃金山,山下有個1970年「深挖洞」時期挖的防空洞,山上有黃道烈士墓、上饒專區革命烈士紀念塔,因前進路(現在改名書院路)較窄,為建橋的需要將紀念塔的台階由一字形改為之字形。新建的信江橋引起了上饒人的極大關注,施工現場每天都有市民在河堤旁邊觀望,建設者將滔滔信江半截圍堰,澆注橋墩,引起上游尚在使用的浮橋半邊擱淺,人們難得一見的信江見底的場景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2008年6月,使用了30年的信江橋不再年輕,每天有萬人千車輾過,大橋要大修加寬到近20米,二車道變四車道,將於2009年春節前完工。
2006年1月1日,步行橋再次改造通行,橋面採用防滑花鋼岩,護攔採用波浪式欄桿,橋兩端改為台階,摩托車是望而卻步了,但自行車還是可以輕車上橋的。
而那座位於湖潭頭的前進鐵橋,與信江鐵橋結構類似,年代同齡,所不同的是橋下流淌的是豐溪河。1984年5月,與鐵橋平行的前進橋建成通車,於是這座鐵橋也廢棄了,僅留下10個光禿禿的橋墩。
鷹潭市目前正在夏埠新區修建跨越信江的信江大橋,工程於2008年10月28日啟動
4. 信江河有多深
6~8米
5. 江西省的信江河有多長多寬
江西省的信江河全長313公里,流域面積17600平方公里。
信江,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又名上饒江,古名余水,唐代以流經信州而名信河,清代稱信江。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在上饒匯合後始稱信江。幹流自東向西流向,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余江、余乾等縣市,在余干縣境分為兩支注入鄱陽湖,沿途匯納了石溪水、鉛山水、陳坊水、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主要支流。全長313公里,流域面積17600平方公里。
信江以上饒和鷹潭為界,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上游沿岸一帶以中低山為主,地形起伏較大。中游為信江盆地,其邊緣地勢由北、東、南三面漸次向中間降低,並向西傾斜。下游為鄱陽湖沖積平原區,地勢平坦開闊。
信江流域已建成各種灌溉設施共約5.5萬座,控制水量23億立方米,信江盆地中心的鉛山、上饒一帶農業富饒,有"贛東北糧倉"之稱。流域內森林資源豐富,重要礦產有銅、鉛、鋅、蛇紋石、鎢、鈾、金、銀、稀有金屬和稀土等。信江流域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眾多。位於信江上游的三清山和支流白塔河中、下游的龍虎山均為道教聖地。
流向特徵
信江正源金沙溪發源於玉山縣北部懷玉山平家源,南流經金沙、冰溪鎮,轉西南經十里山、靈溪至上饒市南郊,與源出仙霞嶺西麓的豐溪匯合後稱信江。幹流西流經鉛山、弋陽、貴溪,至鷹潭市轉西北,過錦江鎮至余干縣新渡萬家分為東、西兩支。西支為幹流,稱西大河,西流至龍津又分為三,其一北流經三塘、神埠至瑞洪鎮入鄱陽湖;其二西南流至楓港,一向西北經木樨灣至瑞洪鎮入湖,另一西流經艾家、茶盤洲至瑞洪鎮入湖。東支稱東大河,為入鄱陽湖航道,東北流至井頭周家分成二股:左股名互惠河,北流經石口入鄱陽湖;右股經馬背嘴至樂安村,與樂安河匯合後經鄱陽鎮、龍口入鄱陽湖。
6. 觀察信江河的水一段話
信江河,就在我的家鄉上饒。今天我盡情的飽覽了一番信江河的美景。
我望著這碧綠的信江河,雖說沒有大海的遼闊蒼茫,也沒有激流的洶涌澎湃,然而,它在我的眼裡卻毫不遜色,依然那樣美麗而富於冥想。
站在信江河邊上,放眼眺望,卻也望不到河的盡頭。迎面吹來那薄荷般泌人的涼風,使人頓感心爽神清。看這碧綠的河水,綠盈盈,細膩而溫存。我不禁彎腰掬起一捧水,心想,它定會把我的手染綠的,但只是無色的空明,從手指縫里汩汩落入河中,像冰敲玉盤般清脆,隨即又恢復了它原先的顏色,晶瑩、柔美,潺潺地流向遠方。
噢,我似乎明白了,這河水來自雲雨,有著天生的純潔。大地是它的根基,流動是它的靈魂。它邊流淌邊彈奏著動聽的樂曲:丁冬、丁冬。。。。。。它流向廣闊的田野,去滋潤土地,養育禾苗;它流進小小的管道,給人們帶去清甜的飲水。或許,它還會匯入浩瀚的大海,給人們以舟楫之利。。。。。。
我邊走、邊看、邊想,就像風絲雲片,飄逸於河水之中,河水汩汩濾過心田,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信江河,我家鄉的一顆明珠,多少年的蹉跎歲月,歷經滄桑是歷史的見證,是茫茫空間的實體。使我明白了:不同的工作,共同的事業,不同的方式,相同的貢獻。
這潺潺的流水,在尋找著自己的路,唱著自己纖巧的歌,經九曲而不回。它在我的眼裡永遠不會遜色。
7. 上饒信江河簡介
國江來西省東部河流自。又稱上饒江。發源於玉山縣懷玉山。上游經鷹潭後分兩支注入鄱陽湖。長312公里(194哩)。玉山以下可通航。
中國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
發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水,在上饒匯合後始稱信江。幹流自東向西,先後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余江、余乾等縣市,收納了豐溪、瀘溪河、鉛山河、湖坊河、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支流。在余乾的八字嘴附近分為兩支:主支經瑞洪至康山注入鄱陽湖,全長313公里;北支余水河注入鄱江。全流域面積1.5 941萬平方公里,耕地26萬多公頃。
8. 信江河的歷史
信江,鄱陽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又名上饒江,古名余水,唐代以流經信州而名信河,版清代稱信江。發權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豐溪,在上饒匯合後始稱信江。幹流自東向西流向,流經上饒、鉛山、弋陽、貴溪、鷹潭、余江、余乾等縣市,在余干縣境分為兩支注入鄱陽湖,沿途匯納了石溪水、鉛山水、陳坊水、葛溪、羅塘河、白塔河等主要支流。全長313公里,流域面積17600平方公里。
9. 信江大橋的歷史
1942年6月(民國31年),日寇入侵上饒,那年正值信江漲端午水,因戰亂和水患,位於現步行橋原址的下浮橋被毀。之後重新搭建的下浮橋移到汪家園渡口去了。
1949年5月3日上饒解放,但台灣尚未解放。那年冬天,上饒專員公署接到華東軍區轉來的中共中央電令:為了暢通浙贛閩三省交通運輸,支援解放台灣,限期建造自上饒到閩北邊境的信江橋和前進橋。上饒與福建僅武夷山一山之隔,上饒地理位置在戰略上素有「前線的後方,後方的前線」之稱,因而上饒洋橋的建造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
大橋從1949年12月開始施工,以解放軍工兵營為主,上饒、廣豐等縣民工配合。不到一年,這二座信江河和豐溪河上的鐵橋建成。鐵橋的欄桿是鋼鐵結構,橋面是厚實的枕木。橋寬約4米,分為行車道和人行道,行車道是單行的,起初也沒有紅綠燈裝置,兩頭派人發通行信號,北岸的車過完了,再讓南岸的車上路。橋的兩側是人行道,右道去水南,左道來城區,不得逆行。感嘆的是,向左走向右走,那時秩序井然。
1978年10月1日,與鐵橋平行的信江大橋建成通車。於是這座風風雨雨地走過半個多世紀的信江鐵橋也退役了,1982年10月命名為步行橋。大修後的鐵橋兩側的人行道因銹蝕嚴重而拆除,橋面由木板換成鋼筋混凝土板。步行橋規定僅供行人步行,禁止一切車輛通行,自行車推行,但一些市民偏偏不信這個邪,摩托車、自行車時有開上橋面。
上饒的信江大橋是1978年10月1日通車的,橋址北岸位於西濠出口處,紅石河堤是一排矩形的花壇,河堤下是西濠沿埠頭,因地勢偏低,為建拱橋的需要,將西濠以南的沿城路至信江河邊這段路填高了5米,並破堤動工。橋址南岸是黃金山,山下有個1970年「深挖洞」時期挖的防空洞,山上有黃道烈士墓、上饒專區革命烈士紀念塔,因前進路(現在改名書院路)較窄,為建橋的需要將紀念塔的台階由一字形改為之字形。新建的信江橋引起了上饒人的極大關注,施工現場每天都有市民在河堤旁邊觀望,建設者將滔滔信江半截圍堰,澆注橋墩,引起上游尚在使用的浮橋半邊擱淺,人們難得一見的信江見底的場景在人們心中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2006年1月1日,步行橋再次改造通行,橋面採用防滑花鋼岩,護攔採用波浪式欄桿,橋兩端改為台階,摩托車是望而卻步了,但自行車還是可以輕車上橋的。
2008年6月,使用了30年的信江橋不再年輕,每天有萬人千車輾過,大橋要大修加寬到近20米,二車道變四車道,於2009年春節前完工。
而那座位於湖潭頭的前進鐵橋,與信江鐵橋結構類似,年代同齡,所不同的是橋下流淌的是豐溪河。1984年5月,與鐵橋平行的前進橋建成通車,於是這座鐵橋也廢棄了,僅留下10個光禿禿的橋墩。
鷹潭市夏埠新區修建跨越信江的信江大橋,工程於2008年10月28日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