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有幾百年的歷史
歷 史
History
美 國 人 民 是 個 勇 敢 而 愛 好 自 由 的 民 族。 他 們 原 本 來 自 世 界 各 地, 是 許 多 不 同 的 文 化、 種 族 和 宗 教, 經 過 長 時 期 的 共 存 結 合 而 形 成 的, 漸 漸 他 們 以 身 為 美 國 人 而 自 豪。
17 世 紀 以 前, 北 美 廣 大 原 野 僅 有 印 第 安 人 和 愛 斯 基 摩 人 居 住, 但 經 過 百 余 年 的 移 民, 這 里 已 成 為 歐 洲 國 家 人 民 的 新 家 園, 而 其 中 最 主 要 為 英 國 人 所 建 立 的 13 州 殖 民 地, 這 13 州 殖 民 地 宣 布 脫 離 英 國 而 獨 立。 幾 經 協 商 與 改 革, 聯 邦 體 制 的 美 國, 於 法 國 大 革 命 前 夕, 正 式 登 上 世 界 舞 台。 早 期 的 美 國 很 歡 迎 外 來 的 移 民, 這 些 移 民 使 她 迅 速 地 成 長。 美 國 人 口, 在 1776 年 只 有 300 萬 人, 而 現 在 則 超 過 2 億。 在 人 口 迅 速 增 加 的 過 程 中, 新 的 生 存 空 間, 也 跟 著 不 斷 開 拓, 而 方 向 則 由 東 向 西, 拓 疆 的 先 驅 們 不 但 從 事 農 耕 畜 牧, 也 尋 找 礦 產 及 其 它 資 源。 到 了 20 世 紀, 美 國 不 但 已 成 為 世 界 強 國, 並 且 也 是 科 學、 技 術、 醫 葯 及 軍 事 力 量 的 先 進 國 家。
殖 民 時 期 以 前(1607 以 前)
在 兩 萬 多 年 前, 有 一 批 來 自 亞 洲 的 流 浪 者, 經 由 北 美 到 中 南 美 洲, 這 些 人 就 是 印 第 安 人 的 祖 先。
當 哥 倫 布 發 現 新 大 陸 時, 居 住 在 美 洲 的 印 第 安 人, 約 有 2,000 萬, 其 中 有 大 約 100 萬 人 住 在 現 在 的 加 拿 大 和 美 國 中 北 部, 其 余 絕 大 部 分 住 在 現 在 的 墨 西 哥 和 美 國 南 部。 大 約 1 萬 年 前, 又 有 另 一 批 亞 洲 人, 移 居 到 北 美 北 部, 這 是 後 來 的 愛 斯 基 摩 人。 而 最 早 到 美 洲 的 白 種 人 大概 是 維 京 人, 他 們 是 一 群 喜 好 冒 險 的 捕 漁 人, 有 人 認 為 他 們 在 1,000 年 前, 曾 到 過 北 美 東 海 岸。
殖 民 時 期(1607~1753)
1607 年, 一 個 約 一 百 人 的 殖 民 團 體, 在 乞 沙 比 克海 灘 建 立 了 詹 姆 士 鎮, 這 是 英 國 在 北 美 所 建 的 第 一 個 永 久 性 殖 民 地。 在 以 後 150 年 中, 陸 續 涌 來 了 許 多 的 殖 民 者, 定 居 於 沿 岸 地 區, 其 中 大 部 分 來 自 英 國, 也 有 一 部 分 來 自 法 國、 德 國、 荷 蘭、 愛 爾 蘭 和 其 他 國 家。
18 世 紀 中 葉,13 個 英 國 殖 民 地 逐 漸 形 成, 他 們 在 英 國 的 最 高 主 權 下 有 各 自 的 政 府 和 議 會。 這 13 個 殖 民 區 因 氣 候 和 地 理 環 境 的 差 異, 造 成 了 各 地 經 濟 形 態、 政 治 制 度 與 觀 念 上 的 差 別。
獨 立 運 動(1754~1783)
18 世 紀 中 葉, 英 國 在 美 洲 的 殖 民 地 與 英 國 之 間, 已 有 了 裂 痕。 殖 民 地 的 擴 張, 使 他 們 產 生 某 種 自 覺, 自 覺 到 英 國 的 迫 害, 而 萌 生 獨 立 的 念 頭。1774 年, 來 自 12 州 的 代 表, 聚 集 在 費 城, 召 開 所 謂 第 一 次 大 陸 會 議, 希 望 能 尋 出 一 條 合 理 的 途 徑, 與 英 國 和 平 解 決 問 題, 然 而 英 王 卻 堅 持 殖 民 地 必 須 無 條 件 臣 服 於 英 王, 並 接 受 處 分。
1775 年, 在 麻 州 點 燃 戰 火,5 月, 召 開 第 二 次 大 陸 會 議, 堅 定 了 戰 爭 與 獨 立 的 決 心, 並 發 表 有 名 的 獨 立 宣 言, 提 出 充 分 的 理 由 來 打 這 場 仗, 這 也 是 最 後 致 勝 的 要 素。
1781 年, 美 軍 贏 得 了 決 定 性 的 勝 利,1783 年, 美 英 簽 定 巴 黎 條 約, 結 束 了 獨 立 戰 爭。
組 成 新 政 府(1784~1819)
革 命 的 成 功, 使 美 國 人 民 有 了 以 立 法 形 式 表 達 他 們 政 治 觀 念 的 機 會。
1787 年, 在 費 城 舉 行 聯 邦 會 議, 會 中 華 盛 頓 被 推 為 主 席, 他 們 采 取 一 項 原 則, 即 中 央 的 權 力 是 一 般 性 的, 但 必 須 有 審 慎 的 規 定 和 說 明, 同 時, 他 們 也 接 受 一 項 事 實, 那 就 是 全 國 性 政 府 必 須 有 稅 收、 鑄 造 貨 幣、 調 整 商 業、 宣 戰 及 締 結 條 約 的 權 力。 此 外, 為 了 防 止 中 央 權 力 過 大, 而 采 取 孟 德 斯 鳩 的 均 權 政 治 學 說, 即 政 府 中 設 置 三 個 平 等 合 作 與 制 衡 的 部 門, 即 立 法、 行 政、 司 法 三 種 權 力 相 互 調 和, 制 衡 而 不 使 任 何 一 權 占 控 制 地 位。
向 西 擴 張(1820~1849)
19 世 紀 初 期, 數 以 千 計 的 人, 越 過 阿 帕 拉 契 山, 向 西 移 動, 有 些 開 拓 者, 移 居 到 美 國 的 邊 界, 甚 至 深 入 屬 於 墨 西 哥 的 領 地、 以 及 介 於 阿 拉 斯 加 與 加 利 福 尼 亞 的 俄 勒 岡。 開 拓 者 勇 敢、 勤 奮 地 向 西 尋 求 更 好 的 生 活。
南 北 沖 突(1850~1869)
引 起 內 戰 的 原 因, 不 單 是 經 濟 上、 政 治 上、 軍 事 上 的 問 題, 還 包 括 了 思 想 上 的 沖 突。 內 戰 暴 露 了 美 國 的 弱 點。 對 這 個 國 家 的 存 在, 作 了 一 番 考 驗。 經 過 了 這 次 考 驗, 美 國 才 步 向 一 個 中 央 集 權 化 之 現 代 國 家 的 坦 途。
南 北 之 間, 為 奴 隸 問 題 而 起 爭 執, 南 方 在 全 國 政 治 上 的 主 要 方 針, 就 在 保 護 和 擴 大「 棉 花 與 奴 隸」 制 度 所 代 表 的 利 益; 而 北 部 各 州, 主 要 是 制 造 業、 商 業 和 金 融 的 中 心, 這 些 生 產 無 需 依 賴 奴 隸, 這 種 經 濟 上 和 政 治 上 的 沖 突 都 是 由 來 已 久 的。
1860 年 代 初 期,11 個 南 方 的 州 脫 離 聯 邦, 另 組 政 府, 北 方 則 表 示, 為 了 統 一 將 不 惜 付 出 任 何 代 價。
1861年, 內 戰 爆 發 了, 這場 美 國 人 面 對 面 的 流 血 戰, 打 了 四 年, 南 方 遭 到 嚴 重 的 破 壞, 而 且 留 下 深 深 的 傷 痕。1865 年, 北 方 戰 勝 了, 這 項 勝 利 不 但 顯 示 美 國 回 復 統 一, 而 且, 從 此 全 國 各 地 不 再 施 行 奴 隸 制 度。
工 業 化 與 改 革(1870~1916)
19 世 紀 初 期, 美 國 開 始 工 業 化, 而 內 戰 之 後, 則 步 入 成 熟 階 段。 在 從 內 戰 至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不 到 50 年 時 間 內, 她 從 一 個 農 村 化 的 共 和 國 變 成 了 城 市 化 的 國 家。 機 器 代 替 了 手 工, 產 品 大 量 增 加。 全 國 性 的 鐵 道 網, 增 進 了 貨 品 流 通。 應 大 眾 的 需 要, 許 多 新 發 明 應 市 了。 銀 行 業 提 供 貸 款, 促 成 工 商 業 經 營 的 擴 大。 故 從 1890 到 1917 年 的 近 30 年 間 被 稱 為 所 謂「進 步 時 期」,1914 年, 世 界 大 戰 爆 發,1917 年, 美 國 終 於 被 卷 入 大 戰 漩 渦 中, 並 且 在 世 界 上 嘗 試 扮 演 新 的 角 色。
世 界 的 新 地 位(1917~1929)
在 戰 後 的 10 年 間, 美 國 的 社 會 與 文 化 可 說 是 個 無 生 氣、 無 感 情, 屬 於 商 人 階 級 的 10 年。據 1929 年 統 計, 居 城 與 居 鄉 的 比 率 是 56% ∶44%, 這 時 舉 凡 現 代 生 活 的 特 色, 諸 如 汽 車、 電 話、 收 音 機、 洗 衣 機, 已 成 為 生 活 的 必 需 品。
戰 後 經 濟 呈 現 極 度 的 繁 榮, 原 因 有 二, 一 為 政 府 不 再 干 涉 私 營 企 業 且 有 立 法 保 護 之, 二 為 新 技 術 的 帶 動。 雖 然 經 濟 成 長 很 快, 但 是 基礎不 穩。
不 景 氣 時 代 和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1930~1959)
經 濟 大 恐 慌, 影 響 的 不 只 是 美 國, 世 界 各 國 都 受 到 它 的 打 擊, 經 濟 大 恐 慌, 使 上 百 萬 的 工 人 失 業, 大 批 的 農 人 被 迫 放 棄 耕 地, 工 廠 商 店 關 門, 銀 行 倒 閉 … … 一 片 蕭 條。1932 年, 羅 斯 福 當 選 總 統, 他 主 張 政 府 應 拿 出 行 動 來 結 束 經 濟 大 恐 慌, 新 政 府 雖 然 解 決 了 許 多 的 困 難, 但 美 國 的 經 濟 還 是 要 到 二 次 大 戰, 才 蘇 醒 起 來。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之 後, 美 蘇 兩 國, 關 系 日 趨 惡 化, 分 別 在 軍 事、 政 治、 經 濟、 宣 傳 各 方 面, 加 緊 准 備, 一 如 戰 時, 這 種 狀 態, 被 稱 為「 冷 戰」。
1960年 以 來
美 國 歷 史 自1960以 來, 許 多 方 面 仍 是 戰 後 發 展 的 延 續。 經 濟 方 面, 除 了 周 期 性 的 不 景 氣, 則 仍 不 斷 膨 脹; 從 城 市 移 居 到 郊 區 的 人 口, 繼 續 增 加,1970年, 居 郊 人 口 超 過 了 居 城 人 口 。
1960 年 初 期, 黑 人 問 題 成 為 美 國 內 部 最 主 要 的 問 題。
1960 年 代 中 期, 許 多 美 國 人 開 始 不 滿 政 府 的 對 外 政 策。 此 外, 由 於 工 業 的 發 展, 人 口 的 集 中,60 年 代 後 期, 生 態 環 境 的 污 染, 廣 受 注 意。 70 年 代 初 期, 由 於 能 源 危 機 而 導 致 的 經 濟 蕭 條, 是 大 恐 慌 以 來, 最 嚴 重 的 一 次。
70 年 代 中 期, 經 濟 一 度 復 蘇, 但 到 70 年 代 未 期, 又 出 現 通 貨 膨 脹。
1976 年, 美 國 建 國 200 周 年, 全 國 舉 行 各 項 慶 祝 活 動。
1981 年 4 月 12 日, 美 國 成 功 地 發 射「 哥 倫 比 亞 號」 航 天 飛 機, 將 人 類 又 帶 入 另 一 個 太 空 新 紀 元。
1985 年, 里 根 連 任 總 統, 在 日 新 月 異 的 人 類 發 展 史 中, 美 國 將 展 開 新 的 一 頁。
B. 世上第一架飛機是多少年誕生的
在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基蒂霍克飛上了藍天。這架飛機被叫做「飛行者—1號」,它的發明者就是美國的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兄弟。
從1900年至1902年期間,他們除了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之外,還自製了200多個不同的機翼進行了上千次風洞實驗,修正了李林塔爾的一些錯誤的飛行數據,設計出了較大升力的機翼截面形狀。他們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這架飛機的翼展為13.2米,升降舵在前,方向舵在後,兩副兩葉推進螺旋槳由鏈條傳動,著陸裝置為滑橇式,裝有一台70千克重,功率為8.8千瓦的四缸發動機。這架航空史上著名的飛機,現在陳列在美國華盛頓航空航天博物館內。
1903年12月14日至17日,「飛行者」l號進行第4次試飛,地點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基蒂霍克的一片沙丘上。第一次試飛由奧維爾.萊特駕駛,共飛行了36米,留空12秒。第四次由威爾伯.萊特駕駛,共飛行了260米,留空59秒。1906年,他們的飛機在美國獲得專利發明權。
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威爾伯.萊特於1912年5月29日逝世,年僅45歲。此後,奧維爾.萊特奮斗30年,使萊特飛機公司成為世界著名飛機製造商,資金高達百億美元。奧維爾.萊特於1948年1月3日逝世。
C. 美國的歷史有多少年
兩百多年.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76年7月4日,由傑弗遜起草《獨立宣言》正式通過,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回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16)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戰後的10年間, 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 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 據1929年統計, 居城 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 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 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 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 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 二為新技術的帶 動. 雖然經濟成長很快, 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 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1960年以來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 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 經濟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 則仍不斷膨脹;從 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 繼續增加, 1970年, 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 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 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 此外, 由於工業的發展, 人口的集中, 60年代後期, 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 70年代初期, 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 是大恐慌以來, 最嚴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D. 飛機是在多少年發明的、、、
萊特兄弟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內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容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的歷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E. 飛機多少年誕生
二十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是飛機的誕生。人類自古以來就夢想著能像鳥一樣在太空中飛翔。而2000多年前中國人發明的風箏,雖然不能把人帶上太空,但它確實可以稱為飛機的鼻祖。
本世紀初在美國有一對兄弟他們在世界的飛機發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們就是萊特兄弟。在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飛機依靠自身動力的飛行完全不可能,而萊特兄弟確不相信這種結論,從1900年至1902年他們兄弟進行1000多次滑翔試飛,
終於在1903年製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動力進行載人飛行的飛機「飛行者」1號,並且獲得試飛成功。他們因此於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這是人類在飛機發展的歷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F. 美國航天歷史。急!!!!!!!!
自從1981年美國太空梭首次發射至今,美國的太空梭27年來已創造了眾多歷史紀錄,以下為歷史上美國太空梭的歷史瞬間: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實用太空梭「哥倫比亞」號首次升空,兩天的飛行主要驗證其安全發射和降落的能力,這開創了人類航天的一個新時代。
--1983年8月30日,「挑戰者」號太空梭首次實現黑夜發射,6天後又在黑夜降落,宇航員隊伍中的布拉福德是第一位「登天」的黑人。
--1984年2月3日,「挑戰者」號再次發射,在7天的飛行任務中宇航員首次進行了不系帶的太空行走,此後宇航員「太空漫步」成為太空梭任務中經常出現的畫面。
--1984年10月5日,又是「挑戰者」號,首次搭載了7名宇航員升空,其中女宇航員凱瑟琳·蘇利文成為第一位太空行走的女性,從此太空梭經常運送7名宇航員。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爆炸,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此後美宇航局暫停了太空梭發射任務。
--1988年9月28日,「發現」號在太空梭任務中止32個月後升空,5名宇航員釋放了一顆衛星,並完成了幾項科學實驗,這標志著太空梭項目再次走上正軌。
--1990年4月24日,「發現」號太空梭將「哈勃」太空望遠鏡送上軌道,人類有了觀察遙遠宇宙的「火眼金睛」。
--1992年9月12日,「奮進」號升空,這架太空梭成為宇航員馬克·李和簡·戴維斯的「婚禮特快」,這兩位宇航員是第一對在太空締結良緣的夫婦。
--1995年6月27日,「亞特蘭蒂斯」號發射,它實現了太空梭和俄羅斯的「和平」號軌道空間站首次對接,美國和俄羅斯宇航員在外太空互相「串門」,新聞評論說「冷戰」已在地球之外結束。
--1996年11月19日,「哥倫比亞」號發射,共飛423小時53分鍾,創造了太空梭停留外太空時間最長的記錄。
--1998年10月29日,「發現」號搭載著77歲的參議員約翰·格倫起飛。格倫是曾搭乘「水星」飛船升空的美國首名宇航員,這次他又成為最高齡的「太空人」。
--1999年7月23日,「哥倫比亞」號發射,這次指揮它的是艾琳·柯林斯,標志著女性首次成為太空梭的機長。
--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在返回地面過程中於空中解體,7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2005年7月26日,「發現」號從肯尼迪航天中心正常發射升空。這是美國自2003年2月「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以來的首次發射。
G. 美國環球航空的早期歷史
進入噴射化的時代
環航在1960年代後進入噴射機時代,成為世界最早機隊噴射化的航空之一,環航也和泛美航空是波音B747客機的首要客戶。在歐洲市場上,環航凌駕泛美航空的佔有率。在1969年取得美國當局的許可首次踏入太平洋市場,開設至夏威夷、日本和台灣航線。 第一次破產(1992)
在總裁Tillinghast經營之下環航持續維持它黃金時期的光榮。然而Tillinghast卻忽略了有利可圖的太平洋市場及貢獻良多的貨運服務。他甚至曾說對環航毫無利潤可言而放棄,但這項舉動卻種下日後環航財務惡化的因素之一。 空運管製法案的廢除大大沖擊環航,在加上此後環航將它有利可圖的營業項目賣出。如此的結果導致環航於1992年宣布破產。
第二次破產(1995)
Carl Icahn 於1993年離開環航後,他透過自己經營的Karabu公司買下環航的機票印刷權,然而卻使環航必須每年付出可觀的費用支付給Karabu公司。於是在1995年再次宣布破產。
環航爆炸案(環航800號航班)
1996年7月17日,型號為B747-100,機隊編號N93119執行800號航班任務,在紐約長島上空爆炸。機上230人全數喪命。 (參考美國環球航空800號班機)
短暫復甦(1998~2001)
環航爆炸案凸顯了環球航空機隊老舊的飛安危機。為了重拾以往的名聲,環航開始進行重整。
* 機隊更新:環航宣布采購125架新客機,機隊全面更新和縮小化。機齡老舊的波音747、727,洛克希德L-1011及波音DC-9客機全面汰除。由載客量較小但具高經濟性能的波音717、757、767及波音MD-80組成全新的機隊。環航也向空中客車訂購全新的A318客機(但A318並未交付給環航)
* 國際航線大幅萎縮:當時環航在國內線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環航在此時將經營重心轉至美國國內市場。許多國際航線停止服務,國際航班也縮小到歐洲航線如倫敦、巴黎、里斯本和米蘭及中東航線的開羅、利雅得、特拉維夫。
第三次破產(2001)
2001年1月10日,環航再次提出破產申請。起因於環航無法負擔高達5億美元的重整金,最後美航提出援助,估計花費2兆美元[1]。最後環航與美航達成協議正式合並環航,曾在美國航空業創下輝煌歷史的環球航空正式走入歷史。
第五航廈
1962年完成的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第五航廈,由芬蘭建築師Eero Saarinen設計,造型特殊。曾為環航專用航廈,目前正在整修。2008年起將成為廉價航空捷藍航空專屬航廈。
恐怖份子的襲擊目標
自1969年1986年期間,環航成為巴勒斯坦恐怖份子的襲擊目標。由於當時環航在歐洲市場之大,恐怖份子藉由挾持環航班機報復美國和以色列。
* 1969年,840號班機遭到左派的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挾持飛往大馬士革,機鼻遭到炸毀,所幸所有機上人員平安無事。飛機修復後重回服務。
* 1970年,741號班機從法蘭克福飛往紐約途中遭到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挾持飛往約旦(當時也挾持其他歐美航班),所有人員均未遭到傷害。但飛機遭到炸毀。
* 1974年,841號班機從特拉維夫飛往紐約,途中在希臘的愛奧尼亞海上空爆炸,88人全部喪生。
* 1985年,847號航班原定從雅典飛往羅馬。但起飛後不久被與真主黨有關的恐怖組織挾持飛往貝魯特和阿爾及爾,此次事件中造成一位美國海軍水手喪生。(電影三角洲部隊劇情以此事件為架構)有趣的是,在挾持的兩周期間飛機往返貝魯特和阿爾及爾,燃料費用由機上空服員Uli Derickson的殼牌石油信用卡支付。
* 1986年,840航班從羅馬飛往雅典途中在希臘小鎮阿爾戈斯上空爆炸。造成包含一位九歲大孩童在內的4位美國乘客喪生。
H. 全美航空公司的歷史沿革
全美航空最早由杜邦家族中的理查·C·杜邦 (1911-1943) 和小亞歷西斯·菲利斯·杜邦 (1905-1996) 投資成立。1939年公司成立時名為All American Aviation Company,以俄亥俄河谷地為營運范圍,並以匹茲堡為中心。1949年起業務重心由航空郵務移轉至客運服務。1952年再度改名為亞利根尼航空(Allegheny Airlines,源自賓州西部的亞利根尼河和亞利根尼山脈)。亞利根尼航空持續擴張,1966年引進麥道公司道格拉斯DC-9型噴射機,繼1968年並購了大湖中央航空 (Lake Central Airlines),1972年再並購摩霍克航空 (Mohawk Airlines) 之後,成為美國東北地區最大的航空公司。亞利根尼航空並與漢森航空(Henson Airlines,全美快捷航空中的彼得蒙航空前身)達成全球第一個班號共用協議,漢森航空以亞利根尼空中通勤 (Allegheny Commuter) 名義經營。
USAir的誕生
1978年,美國國會通過航空公司解除限製法案,隔年亞利根尼航空改名成為USAir,並將航線延伸到美國南部。1980年代早期,美國東北部主要由其夥伴公司蘭森航空 (Ransome Airlines) 經營,也在此時,USAir的總部也從匹茲堡搬到華盛頓特區近郊,但匹茲堡在其後20年仍為USAir的主要樞紐。
USAir是首波使用波音737-300型噴射機的航空公司,主要用於應付佛羅里達州快速成長的旅客需求。USAir當時擁有全世界最大道格拉斯DC-9型機隊,並且向麥道公司采購更多新飛機。但在1970年代末期,麥道公司並沒有發展新機型的計劃。在麥道公司破產並與波音公司合並後,波音大力向USAir推銷737系列機型,1984年11月28日第一架波音737-300型噴射機交機。
購並與擴張
USAir在1980年代末期大幅擴張,先後買下以聖地牙哥為基地的太平洋西南航空 (PSA, Pacific Southwest Airlines) 及以北卡羅萊納州溫斯頓─撒勒姆為基地的彼得蒙航空 (Piedmont Airlines)。在這二次並購中,USAir得到了巴爾的摩 (BWI)、夏洛特 (CLT)、雪城 (SYR) 和德頓 (DAY) 四個樞紐以及往美國西岸與彼得蒙航空往倫敦蓋威克機場 (LGW) 的航線。USAir與彼得蒙航空是當時 (1989年) 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並購案。
1990年代初期,USAir先後開航由美國三個營運中心至歐洲倫敦、巴黎及法蘭克福的新航線,買下川普接駁航空 (Trump Shuttle) 大部份股份並將其更名為USAir接駁航空,進而和英國航空策略聯盟,成為第一個跨大西洋兩岸的航空聯盟。此時有些USAir使用的波音767班機是採用英國航空的塗裝。由於英國航空挹注大量資金,USAir也將主要樞紐匹茲堡機場重新翻修,成為當時全美設備最新穎的機場之一。
重新整合
1996年,USAir和英國航空終止合作關系,並改為現名US Airways。在這段時間全美航空不斷擴張其在歐洲地區的航線。1998年,全美買下川普接駁航空剩餘股份,成立主打低價策略的子公司大都會快捷航空 (MetroJet),希望與西南航空競爭。
1996年11月6日,全美航空向歐洲空中巴士公司下單訂購400架A320窄體飛機,首波為120架,為當時最大的單一飛行載具訂單。1998年,全美繼續向歐洲空中巴士公司訂購30架A330或A340廣體飛機,首波為7架A330-300型。這二波采購的目的,除了淘汰全美舊型飛機之外,更把全美航空推向全球性的航空公司。
雖然在1990年代中期全美航空仍有盈餘,美國東北部的高密度班次及高操作成本使得全美航空企圖與其他航空公司合並。2000年5月24日,聯合航空母公司提出以43億美元並購全美航空,但遭到工會、消費者保護組織和反托拉斯法反對。經過折沖,美國聯邦政府否決此項合並案,聯合航空在2001年7月27日以5千萬美元賠償金放棄並購計劃。2000年起,全美航空開始淘汰舊有機型,以空中巴士A320型取代。
破產保護
全美航空是華盛頓特區雷根國家機場 (DCA) 最多航班的航空公司,雷根國家機場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比其他機場有更高規格的安全規定,因此全美受到比其他航空公司更大沖擊。由於財務困難導致子公司大都會快捷航空停止營運、巴爾的摩─華盛頓樞紐關閉、數千名員工強迫休假。
2002年8月11日,全美航空宣告進入破產保護程序。航空運輸穩定理事會 (Air Transportation Stabilization Board) 提供貸款,因而在短期之內就結束破產狀態。2005年10月19日,其他來源的貸款將這筆債務清償。
為了進一步改善財務狀況,匹茲堡樞紐正式於2004年關閉,並開始使用由西南航空引入的多點直飛模式,取代原本中心輻射型 (hub-and-spoke) 的營運模式。事實上,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美國大部份航空公司都使用多點直飛。其他航空公司在這些航點之間並未提供頻繁的直飛班次,大城市間的直飛班次帶來較高利潤,因此全美航空的營運狀況得以改善。
2004年5月4日,全美航空成為星空聯盟的第15個成員。
然而,高油價以及勞資雙方談判破裂使得全美航空在2004年9月12日再度進入破產保護程序。員工的普遍不滿和異常增加的病假人數造成2004年聖誕節假期期間執勤員工不足,這次事件使得全美的營運雪上加霜,甚至有報導臆測全美航空可能會清算結束營業。美國運輸部最後發現是全美航空的管理階層能力不足,而造成公司面臨關門危機。
進一步擴張
2005年5月19日,全美航空集團宣布以15億美元代價與亞利桑那州的美西控股(美西航空母公司)合並,美西航空在美國西部的航線與全美航空現有美東、加勒比海及歐洲航線有互補效應,新公司名稱仍為「全美航空」,航線遍布全美。
新的全美航空的管理階層由美西航空班底接手,總部也由夏洛特搬到亞利桑那州的坦培。整個接手的時程約18至24個月,預計到2007年完成合並,美西航空和全美航空將會使用同一張營運執照。
2005年9月13日,美西控股95.5%股東同意買下全美航空。
2005年9月15日,破產法院宣布全美航空於2005年9月27日起脫離破產保護。脫離破產保護當日,二家控股公司完成合並,新公司宣稱自己為「全世界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2006年1月起,美西航空在各航站的櫃台改掛全美航空商標。2006年2月9日,全美航空成為美國較有歷史的航空公司中使用巴西航太190型客機的第一家。2006年5月,美西航空和全美航空的網站合並,新介面使用不同的圖像表示全美控股集團下不同航空公司的班機;7月,全美航空再向空中巴士公司訂購21架A350型客機。
2006年11月15日,全美航空集團提出與達美航空合並的計劃,收購價為約80億美元,以現金與全美航空股票各支付一半。12月19日,達美航空的債權人及破產法院否決了此項並購案。2007年1月10日,全美控股提高了收購價[4],將以50億美元現金及8億9千5百萬股全美航空股票,總價約在102億美元(依2007年1月9日收盤價計算)收購達美航空。1月31日,全美航空宣布放棄並購計劃。
2007年3月4日晚上,全美和美西航空的電腦訂位系統完成整並。全美舊有的Sabre電腦系統淘汰,改用美西航空所使用的QIK系統(以阿瑪迪斯訂位系統為基礎所設計的電腦訂位系統)。一些Sabre原有的功能亦被整並進來,這些功能主要是行李秤重和飛行追蹤。原本美西航空的雇員已於2007年9月25日完成這部份的訓練。而非實質合並。大部份合並後的航空公司只保留一個IATA代碼,不過對於旅客而言,全美使用二個代碼會使得轉機時辨認班機容易些。
在電腦系統完成合並的隔天早上,自動報到系統發生問題──在幾個主要樞紐的QIK自動報到系統故障。雖然新系統是穩定的,但舊的報到機台在連接新系統的線路發生問題。計有數千人受到影響,必須改用人工報到,因而報到櫃台前大排長龍。所幸網路報到未受影響。
美航與全美航空合並獲批,將組全球最大航空公司
美國航空公司和全美航空公司2013年2月14日宣布合並。按收入和乘客數量計算,合並後的公司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兩家公司合並後的市值估計在110億美元,也將是全美最大的航空公司。
2013年12月9日,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母公司AMR和全美航空集團(US Airways Group)正式宣布,兩家公司之間的合並交易已經完成,從而創造出全球最大的航空運營商。與此同時,這項交易很可能同時也標志著一波大型航空運營商合並的浪潮就此終結,這波浪潮令美國航空業獲得了更加健康的財務基礎。
合並以後的航空運營商將採用美國航空的名稱,其規模將會超過總部位於芝加哥的聯合航空公司。合並以後,這家公司的全球網路將擁有每天近6700次航班,這些航班將飛往全球50多個國家中的330多個目的地,全球員工總數將會超過10萬人。
I. 美國戰斗機的發展史
美國是飛機的誕生地,但美國航空技術曾長期落後於歐洲,直到二戰後才一躍而領先於世界,至今依然是雄踞世界航空技術之巔。磨礪 60 年,其中自有很多春秋。20 世紀初,美國的工業和科技基礎還不及歐洲老牌強國,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後不久,航空技術的桂冠就被歐洲拿過去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軍不多的飛機都是歐洲設計,比如戰斗機就是法國的 SPAD S.13 和 Nieuport 17。在兩次大戰中間的 20-30 年代,歐洲航空技術繼續領先,尤以德國和英國為突出。美國雖然在 1915 年組建了國家航空咨詢委員會(NACA,今 NASA 的前身),也發明了發動機圍護罩和變槳距螺旋槳,但就代表航空技術前沿的戰斗機領域而言,美國航空技術甚至落後於日本,以至於珍珠港事件時,美國沒有能在技術上超過日本「零」式的戰斗機。
戰斗機代表了航空技術的前沿。20-30 年代時,美國的國內戰斗機市場很小,飛機公司的戰 斗機批量只有幾十架。1924 年時,美國陸軍航空隊的 1,400 多架飛機中,只有 80 架是戰斗機。20-30 年代的美國戰斗機市場基本上被寇蒂斯和波音公司分享,其雙翼、像敞篷汽車一樣的開放式座艙、不可以收放的固定起落架的構型成為標准模式。寇蒂斯「隼」式雙翼戰斗機還在中國空軍服役,用於抗戰前期抗擊日本飛機的作戰。
戰斗機代表了航空技術的前沿。20-30 年代時,美國的國內戰斗機市場很小,飛機公司的戰 斗機批量只有幾十架。1924 年時,美國陸軍航空隊的 1,400 多架飛機中,只有 80 架是戰斗機。20-30 年代的美國戰斗機市場基本上被寇蒂斯和波音公司分享,其雙翼、像敞篷汽車一樣的開放式座艙、不可以收放的固定起落架的構型成為標准模式。寇蒂斯「隼」式雙翼戰斗機還在中國空軍服役,用於抗戰前期抗擊日本飛機的作戰。
1929 年,格魯曼公司成立,專業研製海軍戰斗機,其 FF-1 採用封閉式座艙和收放式起落架,大大降低了飛行阻力。格魯曼的技術革新象徵了新航空技術革命的開始,30 年代開始,全金屬構造、硬殼式機身、翼內機槍、封閉式座艙、收放式起落架很快成為潮流,寇蒂斯和波音的雙翼戰斗機落伍了,美國航空工業開始了大洗牌,塞維爾斯基(後改名為共和)的 P-35 擊敗了寇蒂斯的 P-40,布魯斯特的「水牛」擊敗了格魯曼的設計,貝爾的 P-39 都脫穎而出。亞歷山大·塞維爾斯基沒有老鄉伊戈爾·西科斯基的名氣大,他也來自俄國,1935 年創立了公司,以製造教練機為主。布魯斯特以馬車和汽車起家,洛克希德以民航客機為專長,貝爾也是在 1935 年成立的,不過和發明電話的貝爾沒有關系。還有一個無名的小公司,由前馬丁飛機公司的總設計師詹姆士·麥克唐納建立,這時也開始尋求美國海軍的合同,但尚未獲得任何成功。
珍珠港事件前後,貝爾 P-39、寇蒂斯 P-40、布魯斯特「水牛」、格魯曼 F4F「野貓」都比日本的「零」式戰斗機落後,在二戰中早早停產也就不奇怪了。洛克希德 P-38 是一個例外,在速度、火力上都相當優秀,機動性也不差,成為從二戰開始到結束一直在生產的唯一一種美國戰斗機。共和 P-47 成為二戰中產量最大的美國戰斗機,北美 P-51「野馬」被公認為二戰中美國最優秀的戰斗機,格魯曼 F6F「地獄貓」使美國海軍終於有了超過「零」式的戰斗機,沃特 F4U「海盜」直到戰後還維持生產了一段時間,在 1969 年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之間的「足球戰爭」期間還發揮了一把余熱,打了最後一場活塞式螺旋槳戰斗機之間的空戰。
戰前佔美國戰斗機工業領導地位的寇蒂斯由於跟不上新技術而被取而代之,波音在戰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轟炸機上,也失去了在戰斗機領域的位子,布魯斯特在曇花一現之後淡出了。共和、格魯曼、沃特在戰前就進行了相當的戰斗機研究,洛克希德和北美屬於臨時抱佛腳。但這個改朝換代是由戰前航空技術的急速發展促成的,原有經驗的重要性下降,新面孔的准入門檻降低,加上戰時的大量需要,促成了二戰中美國戰斗機工業百花齊放的結果。
二戰對美國航空工業的影響不是一窩蜂這樣簡單。戰前美國的眾多飛機公司(如格魯曼、道格拉斯、馬丁)大多是作坊式運作,規模不大,產品批量只有幾十架,創始人身兼設計、經營、製造管理、推銷,一抓到底。但二戰改變了這一切,飛機公司成為科學管理、分工協作的大企業,形成分散協調的網路式整體,戰時產量動輒幾千、上萬架。
但勿庸諱言,戰時美國航空工業是以量取勝,在航空技術上依然沒有達到世界前沿。為了使戰時生產更加高效,美國政府甚至精選了少數型號,指令各飛機公司跨公司集中生產標准化的飛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抑制了各公司對技術前沿的追求。即使相對於在技術上停滯不前的日本「零」式戰斗機,美國也是到 1943 年才積聚起足夠數量的 P-38和 F6F,在太平洋戰場上壓倒了「零」式。相比於德國、英國航空技術在戰時的進一步發展,美國航空技術的落後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