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焦作發展史
你可以到網路頻道搜索「焦作」
http://ke..com/view/3009.html?wtp=tt
焦作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總面積4071.1平方千專米,其屬中市轄區面積370平方千米,總人口342萬人(2003年)。
郵編:454002 代碼:410800 區號:0391 拼音:Jiaozuo Shi
『貳』 誰能告訴我河南省焦作市的歷史沿革
焦作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人類居住。
夏朝 屬冀州,稱覃懷地。
商及西周 屬畿內地,分屬雍、邗、溫三國。
東周 為晉南陽地。
戰國 屬魏、衛二國地。
秦 屬三川郡。
西漢 屬冀州河內郡。
東漢 屬司隸部河內郡。
三國 屬魏國冀州河內郡。
晉 分屬司州河內郡、汲郡、滎陽郡。
南北朝 分屬司州河內郡、滎陽郡。
後魏 分屬懷州河內郡、武德郡、司州汲郡、東恆農郡。
隋 分屬河內郡、汲郡、滎陽郡。
唐 分屬河北道懷州河內郡、河陽三城使孟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鄭州滎陽郡。
五代 分屬懷州、孟州、鄭州、開封府。
北宋 分屬河北西路懷州河內郡、京西北路濟源郡、京西路鄭州奉寧軍制、京畿開封府。
元 分屬燕南河北道懷慶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
明 分屬河內布政使司懷慶路及開封府。
清 屬河南省懷慶府。
1913年,河內縣改為沁陽縣。1927年沁陽縣東部劃出,成立博愛縣。1945年9 月8 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 月改為焦作縣。1949年10月15日,改為焦作礦區,劃歸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焦作礦區劃歸河南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6年7 月9 日,改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1959年12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60年8 月15日,撤銷修武、博愛兩縣建置,並入焦作市;撤銷溫縣建置並入沁陽縣。1961年10月5 日,恢復修武、博愛、溫縣建置,歸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74年1 月19日,焦作市屬河南省和新鄉地區雙重領導。1982年3 月,焦作市劃為省轄市。1983年9 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6年1 月,溫縣、武陟、孟縣、濟源、沁陽五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濟源縣改為濟源市。1989年,沁陽縣改為沁陽市。1997年,孟縣改為孟州市,濟源市歸河南省直接領導。2002,焦作市轄沁陽市、孟州市兩市,修武縣、武陟縣、溫縣、博愛縣四縣和解放區、山陽區、中站區、馬村區四個城區,計116 個鄉(鎮)辦事處。
說到焦作的城市由來,就不能不提一下「焦作工學院」。下邊是焦作工學院的簡介,會給你對人是焦作有很大幫助!
http://ke..com/view/412027.htm
『叄』 河南省焦作市名稱的由來
焦作在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 焦作這個名字,據字義分析,「焦」姓也,「作」當取於「作坊」之意。古代各種手工業都稱「作坊」。因該地在古代挖石取煤的窯業頗多。據《焦作市志》記載,早年英商福公司在10號井下,曾挖出過唐代「開元」銅錢。
就是說早在1200年前人們就在這里挖煤了。《修武縣志》載,光緒年間這里有小煤窯100多家,這說明當年挖煤業很興旺。除小煤窯以外,宋代燒制瓷器的窯業也很興旺。又據明隆慶六年(1572年)呂澗寺中嘉藍殿碑記有「焦家作……」。這說明是「焦家作坊」演變為「焦作」。
(3)焦作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焦作市原為「自然村落」,據《焦作市志》記載:「焦作,古為澗東、澗西。在古代夏、商、周時,屬冀州覃懷雍城地;秦、漢、晉時,屬司州河內郡山陽縣治;隋、唐、宋時,歸河北道懷州修武縣轄,元朝屬河北道懷慶路修武縣轄;明、清屬河南省懷慶府修武縣轄。」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焦作地區就發現了煤炭。1898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地區進行較大規模的機械化煤炭開采,集聚了一批產業工人,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生產、生活區域,成為焦作的雛形。
焦作地名的歷史沿革:1910年,清政府置焦作鎮;1945年置焦作市;1948年改焦作縣;1949年改設焦作礦區;1956年國務院設焦作市。
『肆』 焦作市在什麼時間成立的
焦作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人類居住。
清朝時屬河南省懷慶府。
1945年9月專8日建立焦作市。
1948年3月改為屬焦作縣。
1949年10月15日,改為焦作礦區,劃歸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
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焦作礦區劃歸河南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
1956年7月9日,改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
1959年12月1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
1960年8月15日,撤銷修武、博愛兩縣建置,並入焦作市;撤銷溫縣建置並入沁陽縣。
1961年10月5日,恢復修武、博愛、溫縣建置,歸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
1974年1月19日,焦作市屬河南省和新鄉地區雙重領導。
1982年3月,焦作市劃為省轄市。
1983年9月1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
1986年1月,溫縣、武陟、孟縣、濟源、沁陽五縣劃歸焦作市領導。
1988年,濟源縣改為濟源市。
1989年,沁陽縣改為沁陽市。
1997年,孟縣改為孟州市,濟源市歸河南省直接領導。
2006,焦作市轄沁陽市、孟州市兩市,修武縣、武陟縣、溫縣、博愛縣四縣和解放區、山陽區、中站區、馬村區四個城區
『伍』 焦作市於幾幾年建的市
1945年9 月8 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 月改為焦作縣。1949年10月15日,改為焦作礦區,劃歸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焦作礦區劃歸河南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6年7 月9 日,改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1959年12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60年8 月15日,撤銷修武、博愛兩縣建置,並入焦作市;撤銷溫縣建置並入沁陽縣。1961年10月5 日,恢復修武、博愛、溫縣建置,歸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74年1 月19日,焦作市屬河南省和新鄉地區雙重領導。1982年3 月,焦作市劃為省轄市。1983年9 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6年1 月,溫縣、武陟、孟縣、濟源、沁陽五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濟源縣改為濟源市。1989年,沁陽縣改為沁陽市。1997年,孟縣改為孟州市,濟源市歸河南省直接領導。2002,焦作市轄沁陽市、孟州市兩市,修武縣、武陟縣、溫縣、博愛縣四縣和解放區、山陽區、中站區、馬村區四個城區,計116 個鄉(鎮)辦事處。2006,焦作市轄沁陽市、孟州市兩市,修武縣、武陟縣、溫縣、博愛縣四縣和解放區、山陽區、中站區、馬村區四個城區,轄103 個鄉(鎮)辦事處,計1826個村民委員會
『陸』 焦作原來叫什麼
焦作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夏朝屬冀州,稱覃懷地。商及西周屬畿內地,分屬雍、邗、溫三國。東周為晉南陽地,戰國時屬魏、衛二國地。秦屬三川郡,西漢屬冀州河內郡。東漢屬司隸部河內郡。三國屬魏國冀州河內郡。晉分屬司州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南北朝分屬司州河內郡、滎陽郡。後魏分屬懷州河內郡、武德郡、司州汲郡、東恆農郡。隋分屬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唐分屬河北道懷州河內郡、河陽三城使孟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鄭州滎陽郡。五代分屬懷州、孟州、鄭州、開封府。北宋分屬河北西路懷州河內郡、京西北路濟源郡、京西路鄭州奉寧軍制、京畿開封府。元分屬燕南河北道懷慶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明分屬河內布政使司懷慶路及開封府。清屬河南省懷慶府。1913年,河內縣改為沁陽縣。1927年沁陽縣東部劃出,成立博愛縣。1945年9月8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月改為焦作縣。1949年10月15日,改為焦作礦區,劃歸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焦作礦區劃歸河南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6年7月9日,改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1959年12月1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
『柒』 焦作歷史
懷川大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傑,焦作地下文明積淀層層疊疊,地上文化布落洋洋灑灑。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山人一體,不可分割。
這里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這里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各類數不清的歷史名人曾在此或游歷、或隱逸、或葬歸於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岩隱居游覽,影響頗大。
焦作地處黃河中下游北畔,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具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早在七八千年前,這里就有人種植粟等糧食作物。從焦作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除發現有大量的石鏟、石斧、石鐮、蚌刀等生產工具外,還有水井、房屋等原始農業生產跡象。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的農業已十分發達。焦作古代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以采礦、冶煉、制陶、編織和工藝美術為主。戰國時期已有了煤炭開采業,至明清時期具有了相當的開采規模,延續至今,使焦作有「煤城」之稱。從考古發掘的文物看,春秋時期這里已開始青銅器製作,東漢時山陽已成為全國較大的冶煉基地之一,宋代出現了以製作兵器、農具為主的作坊群。
據史志記載,全市有60座歷史古城,其中城區有6座;祠廟335所,其中城區70多所,現在統計,全市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8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44處,縣級492處,城區內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214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6處,市級81處。道清鐵路、澤煤盛礦井、福公司辦公房和錢庄等體現著近代煤城的歷史;焦作工學院是河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傳統的歷史文化在當今焦作仍熠熠閃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黃帝時期,是一個中華民族發明創造的時代,農耕、住宅、漁獵、制衣、蓄水、製作陶器等百業興起。皇帝崇尚「科學」,對於有發明創造的人,就封官加賞,指派他專門負責某一個行業的事務,發揮其專長。
焦作一帶為「寧」的封地。寧是一個人名,是焦作一帶的部落首領。這一帶土地,也因此部落首領的名稱,被稱為「寧邑」。至今修武簡稱為寧,雲台山名為「寧北山」,就是因為有著這么一個文化淵源。
黃帝的名字,出自對黃色的土地的開發,對農業的開發。同一個時期,寧這個人為什麼被以寧命名?是與家庭血緣文化有關,與生育文化有關。是寧這個人結束了無家族、家庭的人類社會狀態,開始以血緣關系組成家庭居住方式,以生育親養關系區別、延續、壯大後代。創立了以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的社會組織方式。
焦作一帶,故稱懷川,又叫河內。黃帝部落活動於河南、河東,開始了農業文明的時候,三河之中的河內寧部落,開始了家族文明。河內,山環水抱之間,河流縱橫,湖澤相連,水豐土咸,林草深密。多水之鄉的寧人,崇尚火;家族文化的肇始,需要火。泥土中固定保留火種的地方,泥土燒出陶質,給了寧人製作淘氣的靈感。
寧地的土質適合製作陶器,這有後世當陽峪製作絞胎瓷、絞胎陶為證,有宋代焦作遍地陶窯、瓷窯為證。寧首制陶器,擅長製作陶器,黃帝封其為「陶臣」,人們尊稱其為「子」。這個「子」,是孔子的「子」,是先生的意義,是有所授受的意義,後世祀奉其為陶神。
寧首制陶器,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泥土被固定的火種燒出陶質,是要經歷日積月累,出自天然。人工燒出、發明出陶器來,需要大作為。寧起初怎麼也燒不成器。後世人們形容一個人成器不成器,便出自這里。寧燒陶器燒出哲學來了。後世儒家、道家的道器學說與爭論,淵源於上古寧的思考。哲學往往一句話也不說,寧蹲下身子燒起火來,寧突然跳入火中,直到火中出現了五彩火焰,寧隨著五彩火焰向高度上升,直到寧的陶窯中燒出「神器」。
文化很有意味,「寧」通「擰」,把什麼東西擰成什麼樣子,多少個世紀後,當陽峪絞胎瓷「絞胎」的意思,依然是把制陶、制瓷的胎擰出花紋,依然離不開寧封子的寧文化淵源。自古焦作人要成就大事,也總憑了焦作人天性中具有的那股擰勁。(戶外資料網)
歷史名人
【卜 商】(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晉國溫(今溫縣)人,為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之一,「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命論的創始人,在治學上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等觀點。為孔子著作的傳世人,他的《詩序》被後人視為不朽之作。
【山 濤】(205-283年) 字巨源,河內懷(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晉大臣,學者,「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吏部尚書,其推薦人才的「山公啟事」被後人贊許。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輯本。
向 秀(約227-272年) 字子期,河內懷(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晉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擅長詩賦,「竹林七賢」之一。曾注釋《莊子》。《思舊賦》頗有名,作品多散佚。
王弼(226-249) 字畏嗣,魏山陽(焦作)人,「正始名士」之一,對《老子》、《易經》很有研究。提出了以「貴無」為主的玄學體系。其所注的《易經》、《老子》現所盛行。
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司馬氏家庭 從司馬懿(河南省溫縣人)始,祖孫三代,是我國三國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司馬懿】出身士族。初為曹操主簿,多謀略,善權變。後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時,任大將軍,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為魏重將。曹芸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遺詔輔政,嘉平元年,殺曹爽,專國政。死後,其子師、昭相繼專權。後追為宣帝。
【司馬師】懿的長子。繼其父為魏大將軍,專國政。嘉平元年廢魏帝曹芸,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北司馬昭繼為大將軍。後追為暈帝。
【司馬昭】懿的次子,繼其兄司馬師為魏大將軍,專國政,並日謀代魏,魏帝曹髦曾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殺曹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發兵滅蜀漢,自稱晉公,後為晉王。死後數月,其子炎代魏稱帝,追昭為文帝。 司馬炎,即晉武帝,晉朝的建立者,司馬昭之子。咸熙二年繼昭為相國、晉王,不久代魏稱帝。咸寧六年滅吳,統一全國。在位時,規定按官品高低占田,並准許依官品蔭庇親屬和佔有佃客、衣食客,不納賦稅,加強了門閥制度。又大封宗室,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根源。生活荒淫。死後不久,全國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郭熙】(約1020-1100) 字淳夫,溫縣岳村鄉西郭作村人,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其作品國內外存不足20幅,有《早春》(現存台灣)、《溪山秋霽》(現藏華盛頓夫芮耳美術館)、《窠石平遠》(現存故宮博物院)等。有繪畫理論巨著《林泉高致》。
【何瑭】(1474~1543) 字粹夫,號柏齋,生於武陟縣頭鋪營村(今何營村)。明學者,世稱柏齋先生。著有《陰陽律呂》、《柏齋文集》等12卷著作傳世。
【曹瑾】(1876-1849年) 字懷璞,號定庵,清河內(今沁陽市)人。
【韓愈】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陽(孟州市)人。其先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輩、西漢古文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承的道統,維護儒家的傳統思想;又認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師說》中,卻又承認"人非生而知之者",並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合理見解。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李商隱】唐代詩人,懷州河內(沁陽市)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 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候》等較突出。"無題"詩也當有所寄寓,至其實際含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而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傳世;文集已散失,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朱載堉】"布衣王子"(1536-1611),是我國明代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數學家和天文歷算家。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城王宮,是明代鄭藩的一位世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
【許衡】,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思想家,河內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
『捌』 焦作名字的來由、
焦作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夏朝屬冀州,稱覃懷地。商及西周屬畿內地,分屬雍、邗、溫三國。東周為晉南陽地,戰國時屬魏、衛二國地。秦屬三川郡,西漢屬冀州河內郡。東漢屬司隸部河內郡。三國屬魏國冀州河內郡。晉分屬司州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南北朝分屬司州河內郡、滎陽郡。後魏分屬懷州河內郡、武德郡、司州汲郡、東恆農郡。隋分屬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唐分屬河北道懷州河內郡、河陽三城使孟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鄭州滎陽郡。五代分屬懷州、孟州、鄭州、開封府。北宋分屬河北西路懷州河內郡、京西北路濟源郡、京西路鄭州奉寧軍制、京畿開封府。元分屬燕南河北道懷慶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明分屬河內布政使司懷慶路及開封府。清屬河南省懷慶府。1913年,河內縣改為沁陽縣。1927年沁陽縣東部劃出,成立博愛縣。1945年9 月8 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 月改為焦作縣。1949年10月15日,改為焦作礦區,劃歸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焦作礦區劃歸河南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6年7 月9 日,改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1959年12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60年8 月15日,撤銷修武、博愛兩縣建置,並入焦作市;撤銷溫縣建置並入沁陽縣。1961年10月5 日,恢復修武、博愛、溫縣建置,歸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74年1 月19日,焦作市屬河南省和新鄉地區雙重領導。1982年3 月,焦作市劃為省轄市。1983年9 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6年1 月,溫縣、武陟、孟縣、濟源、沁陽五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濟源縣改為濟源市。1989年,沁陽縣改為沁陽市。1997年,孟縣改為孟州市,濟源市歸河南省直接領導。2002,焦作市轄沁陽市、孟州市兩市,修武縣、武陟縣、溫縣、博愛縣四縣和解放區、山陽區、中站區、馬村區四個城區,計116 個鄉(鎮)辦事處。
http://www.jiaozuo.gov.cn/zoujinjiaozuo/lsyg.htm
懷川大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傑,焦作地下文明積淀層層疊疊,地上文化布落洋洋灑灑。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山人一體,不可分割。
這里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封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這里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各類數不清的歷史名人曾在此或游歷、或隱逸、或葬歸於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岩隱居游覽,影響頗大。
焦作地處黃河中下游北畔,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具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早在七八千年前,這里就有人種植粟等糧食作物。從焦作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除發現有大量的石鏟、石斧、石鐮、蚌刀等生產工具外,還有水井、房屋等原始農業生產跡象。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的農業已十分發達。焦作古代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以采礦、冶煉、制陶、編織和工藝美術為主。戰國時期已有了煤炭開采業,至明清時期具有了相當的開采規模,延續至今,使焦作有「煤城」之稱。從考古發掘的文物看,春秋時期這里已開始青銅器製作,東漢時山陽已成為全國較大的冶煉基地之一,宋代出現了以製作兵器、農具為主的作坊群。
據史志記載,全市有60座歷史古城,其中城區有6座;祠廟335所,其中城區70多所,現在統計,全市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8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44處,縣級492處,城區內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214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6處,市級81處。道清鐵路、澤煤盛礦井、福公司辦公房和錢庄等體現著近代煤城的歷史;焦作工學院是河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傳統的歷史文化在當今焦作仍熠熠閃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http://www.jzjs.com.cn/wenzhanglist.asp?id=357
『玖』 焦作地名的由來
「焦作」據字意分析,「作」即於「作坊」之意,古代各種手工業都稱「作坊」,因智力的煤窯業頗多,圍繞窯業的發展,相繼出現手工作坊。1913年英商公司開鑿二十四號井時,曾挖出唐代「開元」(742年前)銅錢,說明早在1200多年以前人們就在這里挖煤了。1976年市博物館在廟河、寺河兩村發祥兩個古碑,也記有宋代在這里開煤窯、修窯神廟——老君廟。除煤窯以外,宋代燒制瓷器的窯業也很興旺。據文獻記載,宋代當陽峪(焦作偏東北四公里)就有當時已姓氏取名的。而古代已姓氏取名的作坊也是很普遍的。據考古出土的瓷器、漆器、陶器的背面,多有姓氏的記號。東焦作人世代相傳,該村古時原有姓焦姓,還在村裡開辦打鐵作坊,因焦作作坊,後簡稱焦作。
此外,群眾多年還有這樣的傳說:在古時候,這里是漫無邊際的荒野,棗林叢生。明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了一批移民,見到這里棗果累累,尚可充飢,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以棗為食物,開荒種地,並把棗果收摘曬干儲藏起來,這種棗果經過曬干膠酥可口,解決了人們的越冬口糧困難,為了紀念這種「焦棗」對人們的功績,就以「焦棗」作地名,表示人們對「焦棗」的懷念。歷代人們在這里開荒種地,使荒野變為大片良田,在生活中逐漸把「棗」字串讀成「作」字,把「焦棗」稱為「焦作」。
焦作歷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夏朝屬冀州,稱覃懷地。商及西周屬畿內地,分屬雍、邗、溫三國。東周為晉南陽地,戰國時屬魏、衛二國地。秦屬三川郡,西漢屬冀州河內郡。東漢屬司隸部河內郡。三國屬魏國冀州河內郡。晉分屬司州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南北朝分屬司州河內郡、滎陽郡。後魏分屬懷州河內郡、武德郡、司州汲郡、東恆農郡。隋分屬河內郡、汲郡、滎陽郡。唐分屬河北道懷州河內郡、河陽三城使孟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鄭州滎陽郡。五代分屬懷州、孟州、鄭州、開封府。北宋分屬河北西路懷州河內郡、京西北路濟源郡、京西路鄭州奉寧軍制、京畿開封府。元分屬燕南河北道懷慶路、孟州、河南江北行省卞梁路。明分屬河內布政使司懷慶路及開封府。清屬河南省懷慶府。1913年,河內縣改為沁陽縣。1927年沁陽縣東部劃出,成立博愛縣。1945年9 月8 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 月改為焦作縣。1949年10月15日,改為焦作礦區,劃歸平原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2年11月15日,平原省撤銷,焦作礦區劃歸河南省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56年7 月9 日,改為焦作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1959年12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60年8 月15日,撤銷修武、博愛兩縣建置,並入焦作市;撤銷溫縣建置並入沁陽縣。1961年10月5 日,恢復修武、博愛、溫縣建置,歸新鄉行政專員公署領導。1974年1 月19日,焦作市屬河南省和新鄉地區雙重領導。1982年3 月,焦作市劃為省轄市。1983年9 月1 日,修武、博愛兩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6年1 月,溫縣、武陟、孟縣、濟源、沁陽五縣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濟源縣改為濟源市。1989年,沁陽縣改為沁陽市。1997年,孟縣改為孟州市,濟源市歸河南省直接領導。2002,焦作市轄沁陽市、孟州市兩市,修武縣、武陟縣、溫縣、博愛縣四縣和解放區、山陽區、中站區、馬村區四個城區,計116 個鄉(鎮)辦事處。
『拾』 焦作又多少歷史之最
懷川大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名山秀水陶冶了世代英才豪傑,焦作地下文明積淀層層疊疊,地上文化布落洋洋灑灑。焦作山水是人文化的山水,焦作人文是山水化的人文,山人一體,不可分割。
這里是人類始祖的發源地,有盤古開天地、華夏祖先伏羲女媧成婚、女媧補天、軒轅黃帝祈天破蚩尤、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原始社會末期,位於黃河流域中游的懷川文明就吸引著四方百族,成為華夏民族發祥地的中心地帶。
這里是商湯革命的起始地;是武王伐紂的前沿根據地;是後漢光武中興的大本營;是「正始玄風」的策源地和以八卦為靈魂的太極文化的產生地;是水利文化、度假村文化之根所在;是中國46姓和日本的坂上、大藏、原田三姓之根脈地。
神農祭天處、嘗百草處、葯王孫思邈活動遺跡等,顯示著古代農業和醫葯的起源。出土眾多的陶瓷文物及當陽峪陶瓷遺址,顯示著懷川是發達的陶瓷文化之根;由大禹首次頒發的《夏小正》是中國的歷法之根,發源於陳家溝的太極拳、月山寺的八級拳和凈影寺的猿拳,證明懷川是中華武術之根,這里還是道教中心和佛教聖地。
這里是諸多大師泰斗的故里。孔子、李白、白居易、韓愈等數不清的歷史名人在此或游歷、或隱逸、或葬歸於此。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曾在修武百家岩隱居游覽,影響頗大。
焦作地處黃河中下游北畔,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具有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早在七八千年前,這里就有人種植粟等糧食作物。從焦作地區發掘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除發現有大量的石鏟、石斧、石鐮、蚌刀等生產工具外,還有水井、房屋等原始農業生產跡象。春秋戰國時期,當地的農業已十分發達。焦作古代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以采礦、冶煉、制陶、編織和工藝美術為主。戰國時期已有了煤炭開采業,至明清時期具有了相當的開采規模,延續至今,使焦作有「煤城」之稱。從考古發掘的文物看,春秋時期這里已開始青銅器製作,東漢時山陽已成為全國較大的冶煉基地之一,宋代出現了以製作兵器、農具為主的作坊群。
據史志記載,全市有60座歷史古城,其中城區有6座;祠廟335所,其中城區70多所,現在統計,全市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833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44處,縣級492處,城區內有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點214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6處,市級81處。道清鐵路、澤煤盛礦井、福公司辦公房和錢庄等體現著近代煤城的歷史;焦作工學院(今河南理工大學)是河南省最早的高等院校。傳統的歷史文化在當今焦作仍熠熠閃光,得到了繼承和發展。
黃帝時期,是一個中華民族發明創造的時代,農耕、住宅、漁獵、制衣、蓄水、製作陶器等百業興起。皇帝崇尚「科學」,對於有發明創造的人,就封官加賞,指派他專門負責某一個行業的事務,發揮其專長。
焦作一帶為「寧」的封地。寧是一個人名,是焦作一帶的部落首領。這一帶土地,也因此部落首領的名稱,被稱為「寧邑」。至今修武簡稱為寧,雲台山名為「寧北山」,就是因為有著這么一個文化淵源。
黃帝的名字,出自對黃色的土地的開發,對農業的開發。同一個時期,寧這個人為什麼被以寧命名?是與家庭血緣文化有關,與生育文化有關。是寧這個人結束了無家族、家庭的人類社會狀態,開始以血緣關系組成家庭居住方式,以生育親養關系區別、延續、壯大後代。創立了以家庭作為社會細胞的社會組織方式。
焦作一帶,故稱懷川,又叫河內。黃帝部落活動於河南、河東,開始了農業文明的時候,三河之中的河內寧部落,開始了家族文明。河內,山環水抱之間,河流縱橫,湖澤相連,水豐土咸,林草深密。多水之鄉的寧人,崇尚火;家族文化的肇始,需要火。泥土中固定保留火種的地方,泥土燒出陶質,給了寧人製作陶器的靈感。
寧地的土質適合製作陶器,這有後世當陽峪製作絞胎瓷、絞胎陶為證,有宋代焦作遍地陶窯、瓷窯為證。寧首制陶器,擅長製作陶器,黃帝封其為「陶臣」,人們尊稱其為「子」。這個「子」,是孔子的「子」,是先生的意義,是有所授受的意義,後世祀奉其為陶神。
公元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義大利人羅莎第以代理牧師身份,打著調查「中日戰後情形」的旗號來到中國,發現了焦作這塊蘊藏著優質無煙煤的寶地(焦作無煙煤被英國女王稱為「香砟」,選作皇家專用)。羅莎第返回歐洲後,於1897年3月在英國倫敦坎農街10號組織起了一個英意聯合公司,並按照英國法律注冊,命名為英國福公司,簡稱福公司,隨後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由英國駐滬總領事詹美森任總董,策劃掠奪山西和焦作的煤炭資源。他們採用施加壓力,玩弄經濟手段等方式,迫使清朝政府就範,並通過河南巡撫劉鶚做英國福公司買辦,來拓展福公司在華業務。1898年3月27日,由光緒皇帝欽准,清政府總理衙門與福公司簽定了《河南開礦制鐵以及運輸各色礦產章程》合同九款,1902年7月20日,福公司在未經清政府正式簽約批準的情況下,公然開工修築道口三里灣碼頭至焦作礦區的鐵路。該年年底才與清政府議定道(當時浚縣道口鎮,今滑縣道口鎮)澤(當時山西澤州,今山西晉城市)鐵路章程。次年,清政府允許福公司修建「道澤鐵路」的道口至清化(當時河內縣清化鎮,今博愛縣清化鎮)一段線路。
河南省最早供自來水的城市是焦作,始於1908年,當時英福公司利用煤礦一、二號井,安裝上抽水設施,井台上建一外磚砌方形,內鐵質圓形水塔,抽水至塔,通過管道供自來水。
河南省最早使用電燈、路燈的是焦作,始於1919年,當時英商福公司及其職員家戶均有電燈。中山東街(現新華街)裝路燈十多盞,牛鈴式燈型。
河南省最早的一個發電廠是焦作電廠。其前身是英商福公司焦作煤礦附設電廠,建成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1925年爆發的焦作英商福公司煤礦工人大罷工,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聲勢之猛,在我國的工人運動史上是少有的。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在焦勢力,有力地動員鼓舞了焦作民眾。它聲震中原,譽滿神州,得到了全國各界人士和著名共產黨領導人的極大關注。瞿秋白、劉少奇、趙世炎、王若飛等就曾先後著文和談話進行評價和贊揚。1926年3月13日,即焦作罷工工人簽署復工條件的第十一天,毛澤東在《中國青年》上發表了重要文章《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文中,毛澤東熱情洋溢地把焦作煤礦大罷工與香港海員罷工、京漢鐵路罷工、開灤煤礦罷工、廣州沙面罷工以及「五卅」慘案後上海、香港等地的罷工相提並論,稱贊他們「特別能戰斗」,對焦作煤礦1925年反帝大罷工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從此,焦作煤礦工人「特別能戰斗」的徹底革命精神,成為全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共同財富。直到現在,「特別能戰斗」精神還一直被各行各業沿用,引申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等一系列思想理念,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民族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犧牲奉獻精神構成了焦作煤礦工人「特別能戰斗」精神最深刻最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