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簡單一點的,也不要太少。急)!!!!!!!!!!!!!!!!!!!
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台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B. 課文,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要課文內容
一、 尋根溯源: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布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台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七種說法: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進一步考證,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等人皆舉其姓,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種說法: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第九種說法: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二、 遷徙分布
縱觀歷史,李姓人氏大體形成兩大系源。一支在隴西,即今甘肅省境,一支在趙郡,即今河北省境。以這兩支為主,形成了中國李姓的源流,不斷向全國各地播遷。據《李氏族譜》記載,在隴西這一源系中,出了李淵一家。他們建立唐王朝之後,隨唐王朝的強盛,李姓也日趨強盛。源於趙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況更甚,在不幾代的時間里,就成為當地的盛族,高居張、王、劉、趙諸大姓之上。以後,河北這支李姓家族,先後分成三組,西到山西,東到山東、安徽,南到河南、湖廣,擴遷到更大的范圍。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三 郡望堂號
(一)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二)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四、歷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傳說老子活了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的結果。後人紛紛效仿,求仙問道成為歷朝歷代許多皇帝和大臣的頭等大事,道教由此興盛。老子也被奉為教主,稱「太上老君」。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五代時南唐國主,著名詞人,世稱李後主。李煜不僅擅長詩文、音樂,而且書法極佳,寫字用顫筆作扭曲之狀,十分遒勁,狀如寒松霜竹,取名為「金錯刀」。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自成:本名鴻基,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被稱為「闖王」。
當然,現代還有:李嘉誠,李光耀,李小龍、李敖等。
五、勝跡:福建永定李氏宗祠
朋友 你姓李嗎?
那你可真幸運
好多為人都姓李
李大釗
李時珍
李清照......
等..
C.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這篇研究報告的寫法比較規范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是一篇比較正規的研究報告專。報告分成「問題的屬提出」「調查的方法」「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結論」等幾個部分,對李姓的歷史和現狀提出了自己看法。這份調查報告中值得注意的是「調查的情況和資料整理」部分。研究者從多種渠道搜集
信息,有調查訪問、查閱書籍報刊,也有上網搜集資料。資料涉及的面比較廣,有李姓的來源、歷史上的李姓名人、李姓人口數量和李姓人口分布等,獲得的資料比較豐富,這是得出結論的前提。由於資料比較豐富翔實,得出的結論也令人信服。研究者把結論分點列出,結論清楚明白。以這篇研究報告為範例,對學生學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會起到啟示作用。
D.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姓氏
李姓
《百家姓》第4位
1: 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
2: 馮陳褚衛 蔣沈韓楊
郡望 隴西郡
各地寫法
平假名 り (い)
片假名 リ (イ)
韓國標准語 이(리)
越南國語字 Lý
標音、羅馬字拼寫
中國大陸漢語拼音 Lǐ
注音符號 ㄌㄧˇ
台灣威妥瑪式 Lee
Li
香港港府粵拼 Lee
Li
澳門葡語影響 Lei
韓國文觀部式 I (Ri)
朝鮮馬-賴轉寫 I (Ri)
日本音讀羅馬化 Ri (I)
新加坡 Lee
馬來西亞 Lee
李姓是中文姓氏和韓國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大中華地區人口最多的姓,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1][2][3][4]。而於全中國李則是第二大姓。[5]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在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根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約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7.19%。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唐代是李姓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
在台灣地區隴西堂李氏為第五大姓[6],分布較多之縣市為台北市、新北市、台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嘉義市[7]。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拼音里,均為「李」字的標准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語姓氏「Leigh」也翻譯作「李」。
E. 讀了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我知道研究報告,還可以從什麼什麼什麼什麼這幾部分去寫。
從研究目的,資料整理,調查統計,從書籍,報刊,網路。匯報交流方式,研究得的結論去寫。
F. 從【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寫研究報告
可以從李姓的歷史是怎麼來的,李姓的現狀的研究報告是什麼,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姓李的人有誰…都可以來寫研究報告。 記的點贊加關注。
G. 從【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中,你發現了什麼嗎要寫一份研究報告的四步做法是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姓李。他們常開玩笑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有一次聽老師說,姓氏是一種文化,很值得研究。於是,我們幾個姓李的同學對李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李姓的來源和李姓歷史名人。2.走訪有關部門,了解李姓人口和分布情況。3.通過多種途徑,收集李姓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與資料整理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李姓的來源 李姓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外族的改 姓和指李為姓也是來源之一,李姓來源的說法共有 九種之多。 書籍,報刊,教科書 歷史上的李姓名人 李耳、李冰、李世民、李白、李清照、李時珍、李自成、李大釗…… 上網 李姓人口數量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 爺爺的講述 李姓族譜 廣東李氏源於李世民後裔。 四、結論 1.我國的李姓源遠流長,傳說東夷組首領皋陶曾任堯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孫以官名為姓,即理氏。商朝末年,理氏改為李氏。唐朝時,「李」為國姓,從資料中發現,唐朝開國元勛中,有諸將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賜予李姓。我們認為,大量別的姓氏改為李姓,是李姓在唐朝成為第一大性的主要原因,這也為後來李姓人口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2.在歷史長河中李姓人才輩出。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戰國時期水利專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詩人李白,北宋女詞人李清照,明朝葯物學家李時珍,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我們為李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當代中國人口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超過一億。所以,要寫一份研究報告的四步做法是「問題的提出」、「調查方法」、「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結論」。
H. 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國大陸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李姓則為第三大姓。在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越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佔中國總人口的7.19%。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
第一個來源:源於嬴姓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
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概括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征,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人(今河南淮陽),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第二個來源:他族改姓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十三世紀以後又有一部分中亞細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遷入中國,他們在與漢、維吾爾、蒙古族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族,又稱「回回」。回族散布面廣,主要與漢族雜居,以西北地區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安徽、遼寧、北京等省、市分布較多,約有七百三十萬人。李氏在回族中所佔比例較高,有些直接來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詞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來中國後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
第三個來源:他姓改李氏
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苗族
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數以上在貴州,其餘分布於湖南、雲南、廣西、四川、廣東、湖北等省,與其他兄弟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約有五百一十萬人。李氏在苗族中佔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寧地區的苗族中為大姓之一。漢姓為「李」、苗姓為「孟恩路」,這是他們實行「子父連名制」的一種特殊寫法。苗族中的李氏,有些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有的已與李氏的原義無關。例如,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民起義中有個起義軍將領叫李洪基,但他並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語名字「擬」的訛寫,而「擬」在苗語中意為水牯牛,「洪基」為「彎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彎角水牯牛」。據有關學者考證,清朝官府在登記戶籍冊時,用同音的漢姓代替男性戶主的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漢姓。苗族中的一些李氏,就是這樣產生的。
(2)壯族
壯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成,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約有一千三百四十萬人,其90%以上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少部分居住在雲南、廣東等省。李氏在壯族中人數較多,曾出過一些有影響的人物,如太平天國著名將領李開芳、李錦貴、李文彩等,均為壯族李氏人。
(3)瑤族
瑤族主要由古代「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四十五萬人,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五省區的山區,其中廣西瑤族人數約占總數的70%強。李氏為瑤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瑤族原有十二姓中居於第五位。瑤族李氏根據血緣遠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稱呼,輩分稱謂有「本頭」、「巴比」、「九古」等。瑤族李氏具有反抗封建壓迫的精神,清朝有廣東八排瑤民反清首領李英,還:有湖南瑤民起義首領李元發。
(4)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主要聚居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並散居於雲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貴州省畢節等地,1982年統計約有一百十三萬餘人。唐朝史學家杜佑,曾任嶺南節度使,熟悉南方少數民族情況,他所撰寫的《通典》中記載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數十部落……有數十姓,以楊、李、趙、董為名家,各據山川,不相役屬。」從中可以看出李氏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國時蜀相諸葛亮在賜給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以張姓時,又賜各酋長楊、李、趙等姓。這又說明一千七百多年前雲南白族已有李氏。三國以後,有不少李氏漢人徙居雲南,久而久之,與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貞觀年間的「西洱河蠻」中的楊、李、趙等姓,都自稱本來是漢人。難怪有人說雲南的李氏不容易分清誰是漢族還是白族。在歷史上,白族李氏曾涌現出一些比較著名的人物,如宋朝大理國有大臣李紫琮,明朝有文學家、史學家李元陽,清朝有學者李倬雲、李根雲、李崇階等。現在,李氏仍為白族四大姓之一。
(5)畲族
畲,意為燒榛種田,即在播種之前將田中的草木燒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因從事畲耕(即刀耕火種)而得名,他們自稱「畲民」或「山客」,約有三十八萬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五省六十多個縣(市)的部分山區,以福建、浙江兩省為最多。他們通用漢語,主要從事農業,長期和漢族人民雜居,關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縣畲族族譜中記有「唐光啟二年(公元886年),盤、藍、雷、鍾、李有三百六十餘丁口,從閩王王審知為鄉道官,由海來閩」,這說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氏。元末有福建農民起義首領李志甫,據說就是畲族人。
(6)猶太族
猶太人古稱「希伯來人」,公元前十三世紀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來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公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以色列王國,創猶太教。公元一至二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其中散入歐洲的受到迫害屠殺,或與當地民族結合。猶太進入中國,約始於唐朝;有較多的人來中國,是在北宋中葉。北宋時進入中國的這一批猶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二世紀七十年代離開猶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買地區,在那裡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後,於十一世紀中葉或後葉,又循海道向東推進,到達了中國。他們來到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向皇帝殷勤致意,並進貢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們的貢品,同意他們「留遺汴梁」。於是,這一支猶太人就在開封定居下來,並分別取了漢人的姓。與此同時,還有一些猶太人散居於洛陽、北京、南京、杭州、寧波、泉州等地,但人數最多是住在開封的猶太人。住在開封的這一支猶太人移民,以李氏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等十七姓,其中兩李、兩金、兩張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在開封上市子東南(今河南開封南教經胡同)購置土地,建築寺院,取「清者精一無二,真者正而無邪」之意定名為清真寺,通稱禮拜寺,作為開封猶太人宗教活動的中心。這所寺院是中國歷史上創建最早、保存時間最長、最為著名的中國猶太人的禮拜寺。到了明朝,開封猶太人進入鼎盛時期,教徒發展到五百餘戶,約四千餘人。明崇禎皇帝十五年(公元1642年)9月明軍掘黃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義軍,使開封淪為澤國,開封猶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重建開封城時,倖存的猶太人才隨同漢、回民返回開封,後又在寺院舊址上重建了清真寺。清初,開封猶太人有李、艾、趙、張、高、金、石七大姓,李氏仍居首位。現在開封猶太人尚有四姓,仍有李氏,他們已完全接受了漢族文化。
(7)蒙古族
源於陳蒙古八旗李雅拉氏,原居於丹東岫岩奇風嶺地區,後取其姓首字諧音漢字「李」為氏,隸屬鑲紅旗蒙古。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駐守岫岩奇風嶺一帶,今後裔散居於岫岩湯池、鳳城賽馬等地。
(8)回族
回族中的李氏,主要源自賜姓。
據《中國歷代回教名賢事略》中記載:唐朝時的「李光顏,本阿跌失,敕勒十五部落之一也。因世有武功,賜以國姓榮之。」
五代十國前蜀的李舜弦(詩人)、李徇(文學家、葯物學家)、李成三兄妹,本波斯人,其先於隋朝時來中國經商並定居,後封官入仕後賜給了李氏。於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經宣武軍節度使盧鈞薦舉入朝策試,並於次年被授進土及第的李顏升;唐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被封為懷化將軍的李珂末均大食國人,其姓也是及第受封後的賜姓。唐朝時,門第森嚴,等級分明,姓氏族譜志書均是皇帝「頒詔冊定」的,故「國姓」是不敢冒用的。
賜予回族的李氏,不僅唐朝有,明朝也有。如初以翻譯外國文書後被升為錦衣衛指揮的哈只,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朝廷浩封時,因無中國名,故賜姓李(誠)。
此外,有個別的李氏則是源於改氏。《閩書?方外志》中記載:明朝的李蟄,原本姓林,但祖上「性剛正不撓,為執政所嫌,從容畢命於福州」,其後便改氏「李」了。在清朝,內務府回回族人尼亞咱改氏為李,這也是回族李氏的又一支。
得姓始祖:李利貞。
顓頊的後代皋陶,在堯舜時擔任掌管刑獄的理官,皋陶斷案非常准確,從未出過差錯,在當時名聲很大。他的子孫世襲了「大理」職務,並以官為姓,稱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後代理征因辦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無故處死,其妻帶著兒子利貞逃難,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樹的果實)為食才得以活命。為了不忘這段蒙難的歷史,記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貞的母親決定將「理」姓改為「木子」構成的「李」姓。李利貞從而就成了李氏的得姓始祖。
李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西北和東北地區。
在中國歷史上,李氏稱帝稱王者多達五十八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第四個來源:虎圖騰說
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五個來源:老姓說
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古文字學家唐蘭認為,老子姓李名耳的說法不確實:「據當時人普通的稱謂,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的名稱,因為當時稱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陽子、墨子、孟子、莊子、惠子以及其餘,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書中絲毫沒有姓李的痕跡。」(唐蘭:《老聃的姓名和時代考》,《古史辨》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
唐蘭明確地說明:老子並不姓李,而是姓老。郭沫若、馬敘倫、陳獨秀等人同意唐蘭之說。高亨對此說有進一步的考證,他在《老子正詁·前記》中說:老、李一聲之轉,老子原姓老,後以音同變為李,非有二也。他列出四條證據:
一、先秦舊籍如《莊子》、《荀子》等,對孔、墨等人皆舉其姓,稱「孔子」、「墨子」,獨於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聃」;稱「老子」,而不稱「李子」,所以「明見老子原姓老矣。」
二、「古有老姓而無李姓」。《風俗通義》:「老氏,顓頊子老童之後。」春秋時代無李姓。《史記·循吏列傳》的李離,系《左傳》士離之誤,不作李。《戰國策》中始有李悝、李牧,李姓起源甚晚。
三、古人姓氏多無本字,常假借同音字。老姓變為李姓,也是同音假借。
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後,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
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