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合院的歷史
從中精簡吧!-四合院是以正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傳統住宅的統稱。在中國民居中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是漢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歷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時,形式就已初具規模。
山西、陝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的典型特徵是外觀規矩,中線對稱,而且用法極為靈活,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輝煌的紫禁城與郊外的普通農民家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體分布為大門、第一進院、大堂、第二進院、書屋、住宅等,兩側有廂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門相連接。對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將使民居的文化弘揚並發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首先,它的歷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規模規劃建設都城時起,四合院就與北京的宮殿、衙署、街區、坊巷和胡同同時出現了。據元末熊夢祥所著《析津志》載:「大都街制,自南以至於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
其次,四合院的構成有它的獨特之處。它的院落寬綽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獨立,又有游廊連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閉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門都開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親,其樂融融;寬敞的院落中還可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迭景,居住者盡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極講究風水,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出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簪、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抱柱上的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有如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四 合 院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民用住宅中的一種組合建築形式,是一種四四方方或者是長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戶,住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一種安逸、消閑、清靜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歡欣、天倫的樂趣,自然有一種令人悠然自得的氣氛。
這種四合院,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而且現在仍然沿用著。這種院落,一般採用出入一個院門。平時,院門一關,處於一種完全封閉狀態。四合院的院門,大都採用木板大門。厚厚的木板製成的大門一端,上下都放在軸心裡,左右旋轉,可以關開閉合,安全、可靠。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東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西廂房,一般都比較對稱,建築格式也大體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與北房相對應。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採用對稱的辦法建築成。當然,在南北、東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這種耳房,有的用來儲存糧食,成為糧庫及其它庫房,也有的做廚房,還有一個角落,一般是西南角為廁所,而東南角,則大都是院子的大門,這種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縣城及其附近的農村是較為普遍的。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門是開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為了把院落裝飾點綴一番,還在院落一進門處的正對面,修建一個影壁,也即是一堵磚牆。在正對大門的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圖案或者大幅的書法字樣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書「福」、「祿」、「壽」等象徵吉祥的字樣。也有一部分影壁,繪上吉祥的圖案,如「松鶴延年」、「喜鵲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給四合院內製造了一種書香翰墨的氣氛。也有的農家,採用「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福如東海」的字樣或圖畫。這種影壁,設在大門之內的迎門處,有的是單獨建築的,有的是鑲在廂房山牆上的。影壁,也稱照壁,壁身都為正方形,四周用磚雕裝飾,中間的方塊為書法或者繪畫。照壁分為基座和壁身兩個部分,除去給庭院增加氣氛,祈禱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種使外界難以窺視院內活動的隔離作用。
院內,有用石板鋪設地面的,也有用磚鋪地的,還有用鵝卵石鋪地的,不盡相同。有的是院內地面全部鋪設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鋪設的,無論是怎樣鋪,院內總要留出幾塊地方種樹,栽花,作為庭院的點綴。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在建築上已經有很多變化。農村中,大都從原有的四合院基礎上發生大的演變。這就是,擴大正房的房間數,因為正房——北房採光好。因而,在蓋房時,盡可能地充分利用北邊的空間、地面,這就使院落成為不規則形,以北房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的一個方或長方形院落。
四合院內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嚴格的,內宅中位置優越顯赫的正房,都要給老一代的老爺、太太居住。
北房三間僅中間一間向外開門,稱為堂屋。兩側兩間僅向堂屋開門,形成套間,成為一明兩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親戚或年節時設供祭祖的地方,兩側多做卧室。
東西兩側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東側為尊,由正室居住,西側為卑,由偏房居住。
東西耳房--可單開門,也可與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書房。東西廂房則由晚輩居住,廂房也是一明兩暗,正中一間為起居室,兩側為卧室。
也可將偏南側一間分割出來用做廚房或餐廳。 後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還常建有後軍房或後罩樓,主要供未出閣的女子或女傭居住。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東西廂房和南房組成的一個獨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時還有東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將四面的房子聯接,可避風雨。
北京的胡同一般是東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為主,胡同北邊的四合院門一般開在院子的東南角,南邊的四合院門一般開在院子的西邊角。四合院是北京地區典型的民居形式。
一般的四合院都有二進院落,大型的有三四進院落和花院,二進院落一般是在東西廂房之間建一道隔牆,外宅一般是工作人員居住的,內外宅之間一般建豪華的垂花門,垂花門內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動時才打開,舊時說的大戶人家的小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既指此門,家中的男僕一般也不得進此門。街門比較簡單,街門一般建在院子的左邊。大型四合院最後一排正房為後罩房。
老北京人講究較多,如院門前不能種槐樹,因以前槐樹上會掉下來一種蟲子,俗名弔死鬼,擔心過路人說「這兒怎麼這么多弔死鬼啊」,因桑樹與「喪」同音,四合院邊也不種桑樹。北京人大都愛在院子中種夾竹桃。
四合院是北京傳統民居形式,遼代時已初成規模,經金、元,至明、清,逐漸完善,最終成為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 特有的京味風格。
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1、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卧磚到頂,起脊瓦房。可居一家三輩,祖輩居正房,晚輩居廂房,南房用作書房或客廳。院內鋪磚墁甬道,連接各處房門,各屋前均有台階。大門兩扇,黑漆油飾,門上有黃銅門鈸一對,兩則貼有對聯。
2、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寬敞,一般是北房5間,3正2耳,東、西廂房各3間,房前有廊以避風雨。另以院牆隔為前院(外院)、後院(內院),院牆以月亮門相通。前院進深淺顯,以一二間房屋以作門房,後院為居住房,建築講究,層內方磚墁地,青石作階。
3、大四合院習慣上稱作"大宅門",房屋設置可為5南5北、7南7北,甚至還有9間或者11間大正房,一般是復式四合院,即由多個四合院向縱深相連而成。院落極多,有前院、後院、東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書房院、圍房院、馬號、一進、二進、三進……等等。院內均有抄手游廊連接各處,佔地面積極大。 如果可供建築的地面狹小,或者經濟能力無法承受的話,四合院又可改蓋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則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樑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雖然沒有宮廷苑囿那樣金碧輝煌,但也是色彩繽紛。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所謂"北京城有三寶……爛磚頭壘牆牆不倒"。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或者不鋪瓦,全用青灰抹頂,稱"灰棚"。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佔一間房的面積,其零配件相當復雜,僅營造名稱就有門樓、門洞、大門(門扇)、門框、腰枋、塞余板、走馬板、門枕、連檻、門檻、門簪、大邊、抹頭、穿帶、門心板、門鈸、插關、獸面、門釘、門聯等等,四合院的大門就由這些零部件組成。
大門一般是油黑大門,可加紅油黑字的對聯。進了大門還有垂花門、月亮門等等。垂花門是四合院內最華麗的裝飾門,稱"垂花"是因此門外檐用牌樓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門外是客廳、門房、車房馬號等"外宅",門內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內宅"。
沒有垂花門則可用月亮門分隔內外宅。垂花門油漆得十分漂亮,檐口椽頭椽子油成藍綠色,望木油成紅色,圓椽頭油成藍白黑相套如暈圈之寶珠圖案,方椽頭則是藍底子金萬字絞或菱花圖案。前檐正面中心錦紋、花卉、博古等等,兩邊倒垂的垂蓮柱頭根據所雕花紋更是油漆得五彩繽紛。
四合院的雕飾圖案以各種吉祥圖案為主,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福壽雙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還有"子孫萬代"、"歲寒三友"、"玉棠富貴"、"福祿壽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窗戶和檻牆都嵌在上檻(無下檻)及左右抱柱中間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麗紙或者玻璃紙,自內視外則明,自外視內則暗,既防止寒氣內侵,又能保持室內光線充足。夏季糊窗用紗或冷布,這是京南各縣用木同織出的窗紗,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風透氣,解除室內暑熱。冷布外面加幅紙,白天捲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稱"卷窗"。有的人家則採用 上支下摘的窗戶。
北京冬季和春季風沙較多,居民住宅多用門簾。一般人家,冬季要掛有夾板的棉門簾,春、秋要掛有夾板的夾門簾,夏季要掛有夾板的竹門簾。貧苦人家則可用稻草簾或破氈簾。門簾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裝夾板的目的是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風掀起。後來,門簾被風門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簾,涼快透亮而實用。
四合院的頂棚都是用高梁桿作架子,外麵糊紙。北京糊頂棚是一門技術,四合院內,由頂棚到牆壁、窗簾、窗戶全部用白紙裱糊,稱之"四白到底"。普通人家幾年裱一次,有錢人家則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內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個陷入地下的煤爐,爐中生火。土炕內空,火進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熱,人睡熱炕上,頓覺暖融融的。燒炕用煤多產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區別,煤末與黃土搖與煤球,供燒炕或做飯使用。
室內取暖多用火爐,火爐以質地可分為泥、鐵、銅三種,泥爐以北京出產的鍋盔木製造,透熱力極強,輕而易搬,富貴之家常常備有幾個爐子。一般人家常用炕??前爐火做飯煮菜,不另燒火灶,所謂"鍋台連著爐",生活起居很難分開。爐子可將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經年不熄,以備不時之需。如果熄滅,則以乾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婦每天早晨起床就將爐子提至屋外(為防煤氣中毒)生火,成為北京一景。
四合院內生活用水的排泄多採用滲坑的形式,俗稱"滲井"、"滲溝"。四合院內一般不設廁所,廁所多設於胡同之中,稱"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講究綠化,院內種樹種花,確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愛種的花有丁香、海棠、榆葉梅、山桃花等等,樹多是棗樹、槐樹。花草除栽種外,還可盆栽、水養。
盆栽花木最常見的是石榴樹、夾竹桃、金桂、銀桂、杜鵑、梔子等等,種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於階前花圃中的草茉莉、鳳仙花、牽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清代有句俗語形容四合院內的生活:"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可以說是四合院生活比較典型的寫照。
四合院一般是一戶一住,但也有多戶合住一座四合院的情況,多為貧困人家,稱為"大雜院"。大雜院的溫馨是許多老北京居民無法忘記的。
老北京的四合院院門
院門,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習慣叫它「街門」。在世間一切都急劇變化的今天,已很難以這些街門來判斷院主人的等級了。流連於綠樹掩映中的街巷,那眾多的舊式街門已經成為無聲的歷史,默默中帶給你無邊的聯想和啟迪,就像一位世紀老人,用顫抖的聲音向你訴說著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眾多的院門中,大致可以分出這樣兩類,即屋宇式門和隨牆式門。前者有門洞,門佔一間屋;後者沒門洞,只在牆上開門。細說起來,屋宇式大門又分成王府大門、廣亮大門、如意門等;隨牆門有小門樓、車門等。
咱先說這王府大門。以往對住宅的稱謂,《大清會典》中有著明確的規定:「凡親王、郡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的住所,均稱為府。」其中,親王、郡王的住所稱王府。至於那些不是鳳子龍孫的達官顯貴,盡管有封爵,或有尚書、大學士、軍機大臣的頭銜,他們的住所也不能稱「府」,只能稱「宅」或「第」。在產權上,「府」和「王府」都是皇產,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應地撤府,以備將來再分他人,「宅第」則一般都是私產。
就王府大門來說,親王府五間,郡王府三間,都是坐北朝南,門前有門罩(設有門窗和牆的房子),過道高出地面。府門東西各有一間角門,均叫阿司門,供人們出入。清代方睿師的《蕉軒隨錄》中說:「外官衙署正門左右各有一門,謂之東角門、西角門,下官參謁,均由角門入也。」角門的設置,使大門可以平日關閉,視時視事而開,是為禮儀方面的需要而設的。府門外有石獅、燈柱、拴馬樁和轄禾木(古人稱行馬)等設施。與府門相對的為影壁。如果兩座阿司門是東西相對,讓人通行的,其中必有一四方大院,因此府門前有石獅一對,故又稱此為「獅子院」。凡此格局者,其府門對面則非影壁,而是一排平房,舊為兵丁所住,或回事處等的所在。
王府大門的間數、裝飾、色彩等等都是按制度規定而建的。「親王府為綠色琉璃瓦,每門金釘六十有三,世子府減親王之二」,貝勒府就是正門三間,啟門一了。王府大門屋頂用筒瓦、大脊、設吻獸,垂脊上設仙人走獸,山牆上做排水溝滴,大門漆紅色,梁枋施彩畫。
葉廣芩的長篇小說《採桑子》中,記述了一座王府大門的面貌:「拐進鏡兒胡同,巨大的紅漆大門就闖進了眼簾。大門緊閉著,台階很高,有上馬石。因為長期無人走動,階前已長出了細草,上馬石也被土埋了大半截。大門對面的八字磚雕影壁,早已是殘舊不堪……這是朴薩克多羅親王的府第。」
相比之下,《紅樓夢》的描寫更具體,第三回里有文:「又行了半日,忽見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正門都不開,只有東西兩門有人出入。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大書『敕造寧國府』五個大字……又往西行,不多遠,照樣也是三間大門,方是榮國府了。」按照文中關於大石獅子的描寫,這座大門應算是清代親王府第的格局。但這樣的王府,門前應有一「獅子院」,而獅子不可能放在臨街的地方,臨街的該是東、西角門。像清代的鄭王府、禮王府、定王府等,府第的石獅子都在角門內。
有人問,現如今的張自忠路人民大學,也就是原先的和親王府,大門前的石獅子為什麼臨街呢?那是因為原來這里並沒有馬路,是後來開通的。
說完王府大門,再來說說廣亮大門。「廣亮」,顧名思義,應該是比較寬敞、豁亮的意思,這是相對旁邊的小門樓等較矮的院門而言的。
「廣亮」的原音是「廣梁」,說的是屋頂的大梁很寬廣。既然如此,院門還能小嗎?顯然,只有官高爵顯的人物,或民國以後的軍閥商賈們才有可能建造。為了顯眼,大門的這一間要比兩邊的房屋大一些,有自己的山牆,戧檐上施以磚雕花飾,屋頂加高,墀頭牆突出。廣亮,不僅體現在規模上,更體現在裝飾上:上有數對門簪,下有精緻的石鼓門枕,牆面的磚雕,木頭上的彩畫也無不考究。大門內外有影壁、屏門,設台階,一般比地面高出三五寸。大門兩邊的內牆上一般抹灰塗白,周邊加線腳。講究的用竹條或鐵棍做骨架,再用水泥沙子堆塑出浮雕花樣來。也有的在上面畫壁畫,再有的是磨磚對縫、平整光潔的所謂「硬心」裝飾。
廣亮大門的屋頂一般不弔頂,後來為了整齊也有加的。屋脊有兩邊斜伸的「清水脊」,也有「元寶脊」。廣亮大門的門,立在房屋進深的一半處,一半甚至更多的使用面積留在了門外。民國後為了治安的考慮,有的在門外加了一層鐵柵欄。廣亮大門與王府大門一樣,門外也有上馬石、拴馬樁或拴馬石等。
金柱大門所說的「金柱」,就是檐柱以內的柱子。金柱大門,就是將門框安在金柱上的大門。在規模上,金柱大門顯然比廣亮大門要小,門也窄,有的只有半開間。其他方面如大門的構造、屋頂、雕飾等,均與廣亮大門同。其門洞僅約一步進深,大門道的檐柱上有些裝飾,整體上顯得比廣亮大門輕巧。
與金柱大門相比,蠻子門最大特點是比金柱大門更往外推了一些,幾乎就在前檐柱的位置上。其他方面與金柱大門、廣亮大門差不多。蠻子門的出現,是因為房主的官品不高,至少不能建廣亮大門,索性院門外前推到屋檐下頭,屬於南方來京的官員或居民喜歡的式樣。「蠻子」是當時北京人對兩廣及南方偏遠地區人員的不尊重的稱謂。
《大都》一書中提到過這類街門:「終於,他回到椿樹胡同撳著自己家門的電鈴了,牆邊兒的幾棵高樹,透著嫩青的芽枝,讓風不住地吹盪。裡面噔噔地有人跑著,啪的一聲,門上的乳白圓電燈亮了。那人開了閂,從門隙張望了一下,開了門。他跨進大院來,發現前面門洞那邊沒有客人的車馬了,電燈也沒有開亮。」
這段描述表明,門洞里能停車,自然是因為大門往外推了,這正是金柱大門的特徵。而能照到外面的乳白圓電燈,肯定就在外推的門上頭。這里所描寫的,門洞內停車並非妄語。京劇藝術家王瑤卿的故居,也就是現在的宣武區培英胡同20號的門道內,因為寬敞,就曾是存放洋車的地方。王瑤卿、王鳳卿兄弟二人的交通工具就是它們。 在老北京,如意門的數量最多,因為這是一般民居用的。由於數量大,所以如意門的形式也多,可繁可簡。在等級嚴格的封建社會,有錢無官的人家,建小門不甘心,要建大門。於是,建成廣亮大門的規模,而門卻不大。這樣一來,既顯得與眾不同,但又未越制。另外,在門楣上大加雕飾,屋頂上出挑,山牆上有完整的鏤花裝飾。最高級的用博古、九世同居、獅子綉球、榮華富貴的紋樣,中等的用榮華富貴、番草、人物等,而且一般都做成橋或欄桿的樣子,顯得雍容華貴,又不犯制。
最簡單的如意門,只用瓦組成線紋、"五花象眼"等透空的花紋。這種大門的門扇減小,只用兩扇門簪,石枕為石墩,而非石鼓,開啟靈活。
到了民國年間,原有的皇族顯貴開始敗落,所用宅院陸續出賣。購買這些住宅的新富們為了遮掩,就在原廣亮大門的基礎上,在門道內砌牆,門道封在大門口內。這種由廣亮大門改成的如意門不少。這樣的大門,往往在山柱上留下原來裝門的槽口痕跡,甚至原有的門不拆,又在外檐下再加一道如意門。
隨牆門也叫牆垣門,其特點是無門洞,順牆開,只佔半間或大半間寬度,院門較窄。
小門樓是隨牆門中最常見的一種。在風格上仍追求屋宇的效果。它有兩堵極短的山牆,有屋頂,上做正脊,兩頭翹起,檐上裝飾著花草磚。所以說,盡管這種形式的院門等級最低,但普通人家也會盡可能地裝飾一番。特別是那牆垣式門樓,與房屋無異。用瓦片砌成的串串銅錢式樣,更顯得新穎別致。《四世同堂》中祁家住的就是這種小門樓,即花牆子門樓。
柵欄門也是隨牆門的一種,俗稱菱角門,一般用於大宅門的馬號。兩根木柱支著橫木,上邊用一種菱角形的木構件向外出挑,承托著屋頂,門扇是直欞柵欄門。
《大都》一書中,對這種柵欄門的描寫曾有幾處,這里選有代表性的引述如下:"從米市大街朝西一拐彎,進了胡同,這就到了。牆外種著四五棵槐樹,兩樹之間留著間隔。樹身外面用粗磚像矮牆似的砌高起來圍著它們,磚塊當間砌的時候留著透亮的空隙,磚垣上面平圓頂抹了幾層光滑硬實的洋灰……鈴鐺還沒住聲,忽然大門自動地打開了,馬車骨碌碌地奔進門內一條狹長的泥徑來。這兩邊都是房屋的磚牆……前面是一塊空敞的泥地院子,除了西北角的幾間屋子,這院子少見的空曠。玉英帶著靜山、金媽都下了馬車,跨上了四五級台階,迎面緊掩住的是四扇綠漆油飾的屏門,當中漆了四塊斜正方形的紅方塊兒,油著四個飽滿的黑字。"這一段描述了自進柵欄門到進院的場面,主要是停車場和馬號。
這種情景,在八道灣11號院門前,也曾出現過。那時的這里,並不像今天這樣只是一個紅磚壘起來的低矮門樓,相反,是一座大柵欄門,臨街還有一堵院牆。院內的空地有半畝大,專用於停車,能停好幾輛騾車呢。空場北面斜對著的才是朱紅的正式大門,還有門洞。據說清末民初時,這種帶柵欄門和停車場的大戶很多,尤其是王府大門外的空場左右的轅門,也有用柵欄門的。圓明園式門是清末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圓明園式門為代表的洋式院門,也出現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之中。
圓明園式門的產生,源於皇帝在圓明園中建西洋樓,帝王的愛好也引起了王公貴胄的興趣,紛紛在自己的宅園中建洋式門樓。如恭王府花園東側大門的門樓,就是圓明園式門樓中的代表。這種門在西洋式立柱之上的女兒牆表面做中、西式花飾,或為西洋式花草或為中式文物古董,中西合璧,很有時代特色。
東城交道口南東棉花胡同15號即有一座磚雕拱門。高4米多,寬2米多,從金剛牆以上均為磚雕,上刻花卉及走獸,頂部有朝天欄桿,欄板上雕有松竹梅歲寒三友,拱門外兩側雕有多寶閣,閣內雕著暗八仙等圖案。整個拱門的磚雕,布局嚴謹,凹凸得當,做工精細,很是罕見。
另外,老北京宅院還有其他形式門。過去南城一帶的胡同里,有些住宅的臨街後山牆和其一側的院門外,還築一道木板牆,木板牆上再開一個門,叫板子門兒。木板牆和後山牆之間的空隙,設置廁所和放水桶、垃圾筐等礙眼的東西。住在板子門里的住戶,大多是獨門院的富裕人家,有人進出時隨手關門,較好地起到了防禦作用。
有些民居四合院臨街,於是就把臨街一面的房屋改成了鋪面的房屋做買賣,後面的院子或住家作為加工廠。北京人稱這樣的房子為鋪面房。這種鋪面房的門往往就是院門,同時還開有旁門或後門。這也是四合院之門的一種特殊形式。
⑵ 太平洋中的古大陸距今有多久歷史
20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過程中得出一個驚人的推論: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高度文明的古大陸,這個古大陸的名字就叫姆大陸。
據說姆大陸的面積占據了南太平洋的大半部,南起塔希提島,北接夏威夷群島,東至復活節島,西止馬里亞納群島,東西長約8000公里,南北寬約5000公里,面積相當於南北美洲面積的總和。現在的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上的居民,據說就是姆大陸遺民的後裔。
最早提出太平洋中,曾有過古大陸的是英國人種學家麥克米蘭·布朗。20世紀初葉,他在《太平洋之謎》一書中,首次提出遠古時期太平洋曾經有過一個高度文明發達的大陸。此後,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屢見不鮮,以英國學者詹姆斯·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最具影響力。他通過大膽的假設、廣泛的調查,獨到的推理乃至充滿自信的筆,勾勒出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概貌。1931年,他的名著《消逝的大陸》在紐約出版,成為轟動一時的暢銷書。此後,他陸續推出了《姆大陸的子孫》、《姆大陸神聖的刻畫符號》、《姆大陸的宇宙力》等一系列專著,奠定了太平洋中古大陸學說的基石。關於消逝的姆大陸,喬治瓦特是這樣描述的:
在遠古時期,太平洋中曾經存在過一個古大陸,它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鼎盛時期的人口約64萬,生活在這個大陸的居民有黃、白、黑各種膚色的人種,他們無貴賤之分,和睦相處。古大陸的國君名叫拉·姆,他既是古大陸的最高統治者,又是最神聖的宗教領袖。姆大陸居民信奉單一的宗教。
古大陸的居民擁有高度的文化,在建築和航海方面尤其出類拔萃,他們在世界各地都擁有殖民地。
古大陸上共有七大城市,其中希拉尼普拉是首都,交通發達,尤其是水運,人口眾多,並且經濟繁榮。
古大陸沒有險峻的高山,只有看不到邊的綠色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土壤肥沃,連年豐收,終年植物繁茂,四季花果飄香。蓮花是古大陸的國花,在水濱盡情地綻放,樹林里各種鳥盡情地歌唱。原始森林中野象成群漫遊,雙耳不時扇動,拍打著騷擾的飛蟲,到處是一派寧靜祥和的氣氛。
可是,有一天古大陸發生了可怕的轟鳴,霎那間,天崩地裂,山呼海嘯,火山噴發,岩漿流溢,古大陸的居民與遼闊的國土,在一夜之間沉入汪洋大海之中,僅有幾處高地露出洋面,僥幸生存下來的居民被隔離在一座座小島上,一個十分發達的古大陸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再也沒有人記得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古大陸,更沒有人知道這里曾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喬治瓦特將遠古時期太平洋中姆大陸的情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1863年,法國學者德·布爾在馬德里皇家歷史學會圖書館里,發現了西班牙征服中美洲時代的神父狄埃戈·德·蘭達撰寫的《尤卡坦事物考證》,又稱《尤卡坦紀事》手稿,他根據手稿中記錄的瑪雅象形文字草圖,閱讀了現收藏在西班牙的瑪雅文獻《特洛阿諾抄本》,發覺其中有兩處記錄了一個名叫「姆」的大陸因火山災害而消失。他認為姆大陸位於大西洋中,姆大陸一名由此而來。
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瑪雅遺址的最早發掘者、法國學者奧格斯特·普倫金(1826—1908),在其所寫的《姆大陸女王和埃及斯芬克司》一書中,依據《特洛阿諾抄本》和瑪雅遺址奇欽伊扎中的壁畫等材料,作出了頗富羅曼蒂克的設想。他認為,古代近親結婚較為普遍,當時姆大陸由女王姆當政,為了獲得女王的愛,她的親兄弟科(美洲獅)與阿克(龜)展開了生死搏鬥,最後阿克殺害了科,霸佔了女王姆,並從她手中攫取了對姆大陸的統治權。女王姆感到恥辱,於是逃奔埃及,為了悼念死去的兄弟科,她興建了斯芬克司像,自己改名伊西絲(埃及女神),創建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普倫金也認為姆大陸消失在大西洋中,與德·布爾的觀點不謀而合,但與喬治瓦特的觀點相差很遠。然而他們都一致認為,中美洲的瑪雅人是姆大陸的移民。
喬治瓦特的研究成果還表明,姆大陸的居民和古代印第安人一樣,崇拜太陽神,不僅懂得使用火,而且還創造了人類最早的文字——一種原始的刻畫符合。他們用長方形表示國土,盛開的蓮花表示姆大陸……這種刻畫符號在世界上許多古老的石建築上都可以見到,其中有些刻畫符號實際上就是紀念姆大陸消逝的碑銘,只不過無人能夠讀懂而已。此外姆大陸的居民還會燒陶、編織、繪畫、雕刻、造船以及航海,漁業也很發達。
至於姆大陸消逝後遺留下來的城市遺跡,喬治瓦特認為,在太平洋諸島上比比皆是。當時屬於姆大陸一部分的復活節島倖免於這場災難,沒有沉入海底,現在島上的眾多巨人石像和刻有文字的石板很可能就是姆大陸的遺物。波納佩島附近的南馬特爾小島上的建築遺址,以王陵所在的「神廟島」為中心,共有90餘座人工島,每座島上均有高約10米的玄武岩石城牆,島上還設有防波堤、牢獄等,據說也是姆大陸的遺跡。塔西提島上有一種類似中美洲金字塔的建築物,也是姆大陸的遺物……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這些互不相關的遺跡、遺址和遺物,果真是消逝的姆大陸居民創造的嗎?從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來看,太平洋諸島上的居民居住歷史至多不超過3000年。如何解釋12000年前消逝的姆大陸與太平洋諸島之間的時間差異呢?
值得一提的是,喬治瓦特依據的最重要文獻材料之一《拉薩記錄》,是在中國西藏拉薩某寺院中發現的,它是記載4000年前占星術的文獻。他依據的其它幾件原始文獻——瑪雅古文獻《特洛阿諾抄本》、《德累斯頓抄本》、《波斯抄本》、《科特西亞抄本》等,也是記載占星術的文獻。這些文獻中都記載了姆大陸消亡的情況。
《拉薩記錄》中提到姆大陸的沉沒,是發生在編寫該書之前8062年的事件,《拉薩記錄》是距今4000年前的作品,據此可以推知,姆大陸的沉沒是在距今12000年前,恰與亞特蘭蒂斯大陸(大西洲)沉沒的時間相當。喬治瓦特認為這兩個古大陸是由於共同的原因沉入汪洋大海之中的。
喬治瓦特還根據多年的研究成果,描繪了姆大陸居民的移民路線。他認為,人類文明發源於姆大陸,繼而傳播到美洲大陸,然後又從美洲大陸傳播到大西洋的大西洲,最後才從那裡傳播到埃及、歐洲和非洲,因此,姆大陸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近年來,日本學者也興致勃勃地加入研究姆大陸的行列。
根據現代地質學常識,大洋的地殼是由較重的玄武岩構成,大陸的地殼由較輕的花崗岩構成,海底地殼與陸地地殼存在著本質的差異。
1968年,日本東海大學海洋研究所的「白鳳丸」號科學考察船,在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底打撈出一塊花崗岩石頭,當時它被認為可能是來自阿留申群島的洋流攜帶而來的。無獨有偶,1973年10月23日,日本東海大學海洋考察船「望星丸」號,在九州島附近的海域打撈出一個含有花崗岩的大錳塊,顯然再用洋流來解釋錳塊的來源未免牽強附會。科學家們將這兩起發現聯系起來推測,它們會不會是沉入海底的姆大陸殘留物呢?日本科學家們正通過對太平洋底全面、廣泛的科學考察,力圖找到新的材料,以便得到姆大陸存在與否可信的解答。最後需要提出的是,在地質學上,一般認為地球上最後一次造山運動——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發生在距今6000萬年前,而喬治瓦特卻認為地球上山脈的形成是在距今12000年前,兩者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該如何解釋呢?地球表面發生過許多復雜的變化在浩瀚的太平洋中,果真存在過這樣一個高度文明的姆大陸嗎?也許這僅僅是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人類一個天真善良的願望而已。
⑶ 農村石板房改造瓦房國家有什麼補助嗎
目前沒有相關的補助的。
一般說來只有對危房改造的補助,但是這個補助每個地方都是有名額的,一般就兩三個人的樣子,而且即使是拿到了名額補助款項也不是很多的。
⑷ 瓦房歷史有多少年瓦房是從什麼時代在中國建設流行的。
瓦房的歷史和中華民族文明差不多同步,春秋末期,起脊草房逐漸演變成瓦版房;秦漢時權期,宮廷、官署的屋面,大體已全部用青瓦覆蓋,牆體多用青磚壘砌。
所謂秦磚漢瓦即對這一狀況的概括,說明這一時期建築裝飾的輝煌,西漢時形成了以「秦磚漢瓦」和木結構的完整的建築結構體系,史稱之為「土木之功」。這種斗拱既起支撐的力學作用,又有裝飾的藝術效果,體現了漢族住房建築濃厚的民族風格。在歷史發展中,這種大屋頂的民族形式又分成琉璃瓦、雕梁畫棟的宮殿形式和青磚黑瓦、樸素簡易的民居形式。
明清時期,除皇宮官衙、寺廟庵觀外,冀東地區的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多建瓦屋四合院,商賈店鋪多建臨街瓦房為門面,農村小康之家也建起瓦房。瓦房屋面覆瓦室內糊棚或吊頂,冬暖夏涼,冬不掃雪,夏不漏雨,優點多但造價較高。瓦房的地基、牆體與平房基本一樣,屋架、房頂與平房有較大差異,建造比平房復雜。
⑸ 我祖上農村有五間老瓦房,有二百多年歷史,保存完好,是否有文物價值
文物價值是有的。
對於研究當時文化尤其是民居文化有特殊意義。
建議提請政府列入文物保護,否則容易受到破壞。
⑹ 龐貝古城有多久的歷史
龐貝(Pompeii)
[編輯本段]
古羅馬城市。龐貝城是亞平寧半島西南角坎佩尼亞地區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西北離羅馬約240公里,位於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維蘇威火山西南腳下10公里處。西距風光綺麗的那不勒斯灣約20公里,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勝地,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公元79年毀於維蘇威火山大爆發。龐貝在當時屬於中小城鎮,但由於被火山灰掩埋,街道房屋保存比較完整,從1748年起考古發掘持續至今,為了解古羅馬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古城略呈長方形,有城牆環繞,四面設置城門,城內大街縱橫交錯,街坊布局有如棋盤。據記載,龐貝城是由奧斯坎斯部落興建的,它已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雲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龐貝城被羅馬人佔領,成為羅馬帝國的屬地。到公元79年為止,這里已經成為富人的樂園,貴族富商紛紛到此營建豪華別墅,盡情尋歡作樂。龐貝城人口超過2.5萬人,成為聞名遐邇的酒色之都。重要建築圍繞市政廣場,有朱庇特神廟、阿波羅神廟、大會堂、浴場、商場等,還有劇場、體育館、斗獸場、引水道等羅馬市政建築必備設施。作坊店鋪眾多,都按行業分街坊設置,連同大量居民住宅,構成研究羅馬民用建築的重要實物。富裕之家一般均有花園,主宅環繞中央天井布置廳堂居室,花園中有古典柱廊和大理石雕像,廳堂廊廡多施壁畫(見龐貝壁畫),是古典壁畫重要的遺存。這些壁畫都有較高水平,它們被發現後,對歐洲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影響甚大。
羅馬古城龐貝約建於公元前7世紀,距維蘇威火山10公里。公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爆發,龐貝被湮沒。龐貝城在地下沉睡了千餘年後,終於被人發掘。出土後的龐貝城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700米,城內面積1.8平方公里,有城門七扇。城內四條大街,呈「井」字形縱橫交錯。主街寬7米,由石板鋪就,沿街有排水溝。城內最宏偉的建築物,都集中在西南部一個長方形的公共廣場四周,廣場周圍設有神廟、公共市場、市政中心大會堂等建築物,這里是龐貝政治、經濟和宗教的中心。廣場的東南方,是龐貝城官府的所在地,廣場的東北方則是繁華的集貿市場。另外,城內還有公共浴池、體育館和大小兩座劇場,街市東邊則有可容納1萬多名觀眾的圓形競技場。
千年古城一夜消失
[編輯本段]
早在公元前8世紀,依託於地中海天然良港的一座小漁村龐貝,逐漸發展為城市。幾百年之後,它商賈雲集,成為僅次於義大利古羅馬的第二大城。它北距羅馬300公里,西接著名的西西里島,南通希臘與北非。龐貝城內那神奇的太陽神廟、巨大的斗獸場、恢宏的大劇院、靈驗的巫師堂以及新奇的蒸氣浴室和眾多的商鋪以及娛樂場館,不知吸引了地中海周城邦多少富商和貴族。加上億萬年來城北那維蘇威火山因多次噴發而帶來的奇異岩漿土、火山石以及地熱溫泉,更使龐貝聲名遠播:那一大片略帶焦味的肥沃岩漿土,使龐貝出產的葡萄個大汁甜,釀酒絕佳,成了各地貴族爭購的上品;那晝夜不絕的地熱溫泉,不但誘人入浴,更吸引許多貴族、富商紛紛來到龐貝造花園、建別墅,並連片開發娛樂場館,使龐貝很快成為煙柳繁華之地。尤其是黑中透著亮紅的火山石,因有止痛、安神、止血的神奇功效,人人爭相擁有。然而誰能料到龐貝身旁的這座火山,突然會在某一天蘇醒過來,張開血盆大口瞬間吞下了聲名遐邇的龐貝城!
維蘇威火山海拔1277米,據地質學家們考證,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數千年來它一直在不斷噴發,龐貝城就是建築在遠古時期維蘇威火山一次爆發後變硬的熔岩基礎上的。可是,公元初前,著名的地理學家斯特拉波根據維蘇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徵斷定它是一座死火山,當時的人們完全相信他的這一論證,對火山滿不在乎。火山的兩側種上了綠油油的莊稼,平原上到處遍布著檸檬林和橘子林,還有其它果園和葡萄園,他們萬萬沒料到這座「死火山」正在醞釀著一場毀滅性的大災難。公元62年2月8日,一次強烈的地震襲擊了這一地區,造成了許多建築物的毀塌,我們今天在龐貝城看到的許多毀壞的建築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過後,龐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華,然而,龐貝還沒來得及從那次地震中復甦過來,在公元79年8月24日這一天,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了。
瞬息之間,火山噴出的灼熱的岩漿遮天蔽日,四處飛濺,濃濃的黑煙,夾雜著滾燙的火山灰,鋪天蓋地降落到這座城市,空氣中彌漫這令人窒息的硫磺味。很快,厚約5.6米的熔岩和火山灰毫不留情的將龐貝從地球上抹掉了。
那是公元79年8月的第一個禮拜天,正在祈禱的古羅馬一位大酒商之妻突然胸口劇痛,咯血不止,女兒索菲亞急得嗚嗚直哭。正在此時未婚女婿卡洛聞訊趕來,他自告奮勇地騎快馬去龐貝老家拿取止血石。羅馬去龐貝300餘公里,樹木森森山道崎嶇,強盜出沒,充滿險情,這令多情的索菲亞抉擇兩難。卡洛明白未婚妻索菲亞的擔憂,他說:「我已有十幾年的騎術,又是強壯的武士,輕車熟路,兩晝夜時間我一準趕回來!」未等索菲亞應諾,一身戎裝的卡洛帶著幾名助手絕塵而去!
母親兩天來咯血不止,索菲亞兩夜不眠,她心中一直在盤算著卡洛的歸程。第二天開始她一直倚門遠望,盼著熟悉的馬蹄聲在她的耳邊響起,但不知為什麼直到第四天、第五、第六天未婚夫還是沒有出現在她眼前。待到聖誕節之後,她才隱隱聽到一則凶訊:8月的一夜,維蘇威神山張開火口,噴發出沖天的血紅岩漿,方圓幾百里頓時成了一片火海!……
千年名城龐貝從此一夜消失了!火山噴發後好長時間才冷卻下來。大劫後牧馬人發現:過去非常熟悉的幾十萬頃林場、草場以及與林地接壤的繁華龐貝城都不見了,眼前只有火山岩漿冷卻後留下的一條一條像河流的長長焦土地帶,周圍一片死寂,靜寂得讓人生憂!
算算災難發生的時間,正是卡洛趕到龐貝取止血石的那一夜。未婚夫一去不返,從此地中海四處響起了《傷心欲絕的索菲婭》民歌聲……
⑺ 歌詞:青石板灰瓦房山間小路細又長 是什麼歌八十年代小時候聽過的歌曲
山間小路抄
演唱: 蔣大為
就在那山腳下
芍葯花開鮮艷芬芳
一條山路穿樹林
伸展到雲端上
路兩邊長滿山珍
看在眼裡喜在心上
水靈靈的蕨菜
扯住我手不放
嗯~啊,
我走在山間的小路上
心情真舒暢
(間奏)
就在那山坡上
楓葉如火隨風搖盪
一條小路穿薄霧
伸展到峭壁上
路兩邊野果累累
秋風吹過滿山飄香
甜孜孜野葡萄
甜得呀賽蜜糖
嗯~啊,
我走在山間小路上
心情真舒暢
我走在山間小路上
心情真舒暢
⑻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瓦房的
春秋末期,起脊草房逐漸演變成瓦房;秦漢時期,宮廷、官署的屋面,大體已回全部用青瓦覆蓋,牆體答多用青磚壘砌。所謂秦磚漢瓦即對這一狀況的概括。明清時期,除皇宮官衙、寺廟庵觀外,冀東地區的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多建瓦屋四合院,商賈店鋪多建臨街瓦房為門面,農村小康之家也建起瓦房。瓦房屋面覆瓦室內糊棚或吊頂,冬暖夏涼,冬不掃雪,夏不漏雨,優點多但造價較高。瓦房的地基、牆體與平房基本一樣,屋架、房頂與平房有較大差異,建造比平房復雜。
⑼ 我國磚瓦房的歷史起源
磚是用黏土製成坯子,乾燥後經過高溫燒制而成的一種建築材料。凌家灘的紅陶回塊已經完全具備了磚答的基本要素,應當稱其為磚。
先秦典籍中並沒有"磚"的稱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瓦"而無"磚"字,《說文·瓦部》:"瓦,土器已燒者之總名。"清段玉裁《注》:"凡土器未燒之素,皆謂之坯,已燒皆謂之瓦。"磚本作甎、塼。"磚"為"甎"的俗字,最早見於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終制篇》?quot;已啟求揚都,欲營遷厝,蒙詔賜銀百兩,已於揚州小郊北地燒磚。"磚古又稱"甓"、"瓴"、"瓴甑"、"瓴甓"、"令甓"、"令辟"。②《詩·陳風·防有鵲巢》:"中唐有甓。"馬瑞辰通:"甓為磚。"《爾雅·釋宮》:"瓴甑謂之甓。"郭璞註:"甓磚也。今江東呼瓴甓。"
⑽ 瓦房鎮的歷史沿革
據民國《洮來南縣志》記載,自1905(清光緒三十一年)設置瓦房鎮,又名龍華鎮,隸屬洮南府,因駐地瓦房而得。1913年(民國2年)隸屬洮南縣北鄉,1925年(民國14年)設第五區,1933年(偽大同2年)設第六區,隸屬洮南縣,1935年(偽康德2年)設瓦房保,隸屬第六區。1937年(偽康德4年)設瓦房村,仍屬洮南縣。1946年設瓦房鎮,洮北縣人民政府駐地。1948年9月撤銷洮北縣並入洮安縣(白城縣)設瓦房區。1950年改為十一區,隸屬白城縣,1955年改為瓦房區,1956年撤區劃為瓦房鎮、共和鄉、崇德鄉、互助鄉。1958年瓦房鎮崇德鄉、互助鄉並入共和鄉,同年10月劃歸洮安縣,1959年成立瓦房公社,1983年改為瓦房鄉。1984年改為瓦房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