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九華山地藏道場有多少年歷史

九華山地藏道場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8 05:59:34

⑴ 誰知道安徽池州的九華山有多少年的歷史

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薩道場,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它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黃山、九華山、天目山)之一。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西北隔長江與天柱山相望,東南越太平湖與黃山同輝,是安徽「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黃金旅遊區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區。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華街地理坐標為東經117°,北緯30°。現為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岩構成,以峰為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九華山有名峰70餘座,千米以上高峰30餘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山間遍布深溝峽谷,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九華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處處有景,移步換景,清代概括有「九華十景」。對外開放後,新辟八大景區,百餘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時景和日出、晚霞、雲海、霧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流連忘返。素有「東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譽。

南朝時,因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曾多次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李白游山其間作詩贈友韋仲堪雲:「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卧雲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

唐開元末,新羅國(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僧地藏卓錫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圓寂後肉身三年不腐,僧眾認定其為「地藏菩薩靈跡示現」,建肉身塔以供奉,九華山因此成為地藏菩薩的道場。歷經唐、宋、元各個時期的興衰更迭,至明初獲得長足的發展,與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華山佛教鼎盛時有寺廟300餘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廟90餘座(其中9座列為全國重點寺院,30座列為省級重點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餘尊,藏歷代經籍、法器等文物2000餘件。

游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這裏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這里,因此有「蓮花佛國」之稱。這里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遊人可以在這里住宿,並以此為起點,游鑒山上的名勝。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從九華街往東走不遠,有一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其匾額上書有「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據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個叫無瑕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山洞裡苦修了100年。死後3年,人們才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為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為「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遊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這具頭戴僧帽,身披紅色袈裟,端坐蓮台之上的無瑕和尚的裝金肉身。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城西南20公里處,距長江南岸貴池市約60公里。方圓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為黃山支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共有99座山峰,以天台、十王、蓮華、天柱等9峰最雄偉,群山眾壑、溪流飛瀑、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奇麗清幽,相映成趣。名勝古跡,錯落其間。
九華山古剎林立,香煙繚繞,是善男信女朝拜的聖地;九華山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旅遊避暑的勝境。九華山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已逐漸成為具有佛教特色的風景旅遊區。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聞名於海內外。
唐代大詩人李白三次游歷九華山。見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寫下了「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江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詩句,後人便削其舊號,易九子山為九華山。
「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華》)。九華山不僅以佛教人文景觀著稱,而且山水雄奇、靈秀,勝跡眾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圍內,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鍾鼓,雲霧現奇松。自然風光十分迷人。
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渡海來九華修行,傳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普度眾生,功德無量,「遠近焚香者,日以千計」。
九華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眾多。有龍溪、縹溪、舒溪、曹溪、濂溪、瀾溪、九子溪等,源於九華山各峰之間,逶迤秀麗,閃現於綠樹叢中。龍溪上有五龍瀑,飛瀉龍池,噴雪跳玉,極為壯觀。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處亂彈。舒溪三瀑相連,注入上、中、下雪潭,斷崖飛簾,如卷雪浪。
九華山最高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其次為七賢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干。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
險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鵬聽經石」,傳說有大鵬聽地藏菩薩誦經而感化成石。觀音峰上觀音石,酷似觀音菩薩凌風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魚石」,缽盂峰有「石佛」,中蓮花峰有「羅漢曬肛皮」,南蠟燭峰有「猴子拜觀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尋味。
又有幽深岩洞,堆雲洞、地藏洞相傳金地藏最初來九華時曾禪居洞內。還有老虎洞、獅子洞、華嚴洞、長生洞、飛龍洞、道僧洞等,均為古代僧人居室,清靜雅緻,極利禪修。

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者,舊志載有九華十景:天台曉日、化城晚鍾、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台錦簇、獅子峰林、青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⑵ 有誰知道九華山地藏王菩薩的來歷

相傳安徽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說法道場。
道場——九華山(12張)據說唐代時,新回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答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他選擇東崖岩石,終日坐禪誦經,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後,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於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真身寶殿,俗稱「肉身塔 」。據《宋高僧傳》、《重僧搜神記》等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也日益流行。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⑶ 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史料考辨

地藏,梵文Ksitigarbhb(乞叉底婆櫱)的意譯,是印度佛教菩薩名。《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說他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安忍如大地,靜慮可秘藏」,故名「地藏」。《地藏本願功德經》解釋說,地藏菩薩是釋迦既滅以後、彌勒未生以前眾生賴以救苦的大願菩薩。他自誓必度盡所謂六道(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間、天上)眾生,始願成佛。他現身人、天、地獄之中,以救苦難。按照佛子對「地藏大願」的概括,就是「渡盡眾生,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幾句話(黎元洪為九華山肉身寶殿題匾)。
佛教傳入中國後,寺院中便塑有地藏菩薩像,如三國吳大帝 (222——258)時,當塗縣建的化城寺內,即有地藏菩薩像供奉。李白於唐寶應元年(762),陪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游化城寺後,曾作過《地藏菩薩像贊》。中國佛寺中地藏菩薩的形象,一般是結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示愛護眾生,也表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的願。也有的是立像。 據《神僧傳》記載,佛滅度1500年後,地藏菩薩降誕於新羅王家,姓金,號喬覺。祝發出家後,航海來華,卓錫九華山,「遂證道於斯」。據唐人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載:唐開元末(約741),有僧地藏,系新羅王子金氏近屬,落發,涉海,舍舟登岸,輾轉至江南青陽九華山,「岩棲澗汲」,苦心修持。至德初(約757),青陽人諸葛節等為其苦修的德行所感動,遂買下原為僧檀號住寺的舊基(舊額為「化城」)重建新寺,「敢冒死請,大師從之」。建中初(約781)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移舊額置新寺,曰「化城寺」。其後,僧徒日眾,連新羅國僧人聞說,也渡海來九華相從。貞元十年(794),金喬覺99歲,在夏季的一天,忽召眾告別。示寂時「山鳴石隕」,「寺中扣鍾,無聲墮地」,「堂椽三壞」。金喬覺的肉身「趺坐函中」,3年後,僧徒開缸,見顏狀如活時,「舁動骨節,如撼金鎖」。按佛經上說的「菩薩鉤鎖,百骸鳴矣」!於是,僧徒們便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並建造肉身墓塔供奉。傳說墓地嶺頭常發光如火,故名其嶺為「神光嶺」。從此,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應化」之地。
為區別於原地藏,人們稱金喬覺為「金地藏」。九華山寺院地藏塑像兩旁侍立著一比丘,一長者像。這是傳說金喬覺卓錫九華時,受到當地閔公讓和的禮遇,閔公的兒子從師出家,法名道明。金喬覺圓寂後,應化為地藏菩薩,閔公父子成為地藏的脅侍,被後人塑像立於地藏像的兩旁。 唐元和八年(813)費冠卿在《九華山化城寺記》載:「開元末,……時有僧地藏,則新羅王子金氏近屬」;宋《高僧傳》載:「釋地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支屬也」。(《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這兩條是記載金喬覺為新羅國人的最早文字根據。
但是,清代有人卻造出一個釋地藏是暹羅人的說法。光緒二十三年(1887)立的《九華山化城寺佛印顯應記》碑載:「相傳菩薩系暹羅儲王,棄本國,渡重洋,遍游瀛寰,愛九華深秀,卓錫是山。」民國三年(1914),酈培之所撰《重修九華山石梯記》上則說:「昔暹羅太子成道於九華之巔,是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就在這個時期,《重修化城寺碑》稱金地藏來華「渡南海」;地藏塔匾稱「暹羅大覺」;重修的《安徽通志》也稱地藏為「暹羅王子」。將新羅改為暹羅,顯然是訛傳和附會。
新羅系一古國,相傳在公元前已立國。約4世紀中葉,已成為朝鮮半島的強國之一,繼而與百濟、高麗爭雄,7世紀時滅百濟、高麗,統一了朝鮮。至9世紀衰落,10世紀初為高麗所取代。唐代是中朝關系最密切的時期之一,佛教界往來頻繁。據《朝鮮佛教史》載,自6世紀前半期新羅正式信奉佛教以來,一直到10世紀初的380年左右的時間內,入唐求法的新羅高僧共有64人(其中包括入印求法者10人)。除上述留學僧外,還有一些新羅僧渡海到唐朝長期定居,在中國名山古寺中成為常住僧。新羅僧金氏,法名喬覺,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渡海來華的。

⑷ 請問九華山有多高,面積有多少,歷史有多久。

九華山, 位於安徽省青陽縣境內,西北接安慶市天柱山風景區,南接黃山風景區,是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是上古學仙修道聖地之一。九華山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74平方公里。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著名的游覽避暑勝地,現為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現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因此而得名。於唐天寶年間(742(壬午年)~756)改名九華山。方圓100公里內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米,山體由花崗石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至今保留著乾隆御賜筆金匾「東南第一山」。
歷史:南朝時,以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數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
李白吟九華山詩雲:「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卧雲松。」其中「天
璞度坊書法「妙有分二氣 靈山開九華」
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
九華山間,遍布深溝峽谷,垂澗淵潭,流泉飛瀑,氣象萬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它處處有景,人移景換,清代時概括有「九華十景」。
對外開放後,新辟八大景區,百餘處新景點。新老景點交相輝映,自然秀色與人文景觀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時景、日出、晚霞、雲海、霧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觀,美不勝收,令人贊嘆不已,流連忘返。素有「東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譽。
最早在九華山進行宗教活動的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據《福地考》載,九華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曾有不少高道在九 華山修煉過,並至今仍流傳著許多優美動人的與道教有關的故事和詩文,九華山不少地名也都與這些道教人物和傳說有關。
據古山志記載,西漢中葉的道教代表人物之一竇伯玉,字子明,丹陽人。他曾為陵陽縣令,以道家清凈無為的道理治理縣政,化導民眾,卓有政績,世人稱之為「陵陽子明」。《列仙傳》等書記載,他曾放生小白龍於九華山(屬陵陽山區)的游龍澗,後小白龍為報恩而密授他修仙要訣。他依法於九華山苦修,終於一日乘白龍仙去。傳說伯玉飛升時,白鶴翔舞其上。後來他的兩個女兒採薇於九華山仙姑尖峰頂時,他下凡面授她們道術,不久她們也成仙飛升而去。三國時期,道教人物趙廣信,從東吳入九華,采葯煉丹,相傳丹名為「九華丹」。晉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也曾煉丹於九華,居住於真人峰。今卧雲庵北,有葛仙丹井,雙峰下,有葛仙洞。「八仙」中的張果老,唐朝時,初隱居於中條山中。傳說他愛騎白驢,能日行萬里,休息時則將白驢折為紙納入竹箱中。唐玄宗聞其道行高潔,非常仰慕,以璽書迎至京都,欲以美麗的玉貞公主許配給他。張果老拒不奉詔,大笑而去。不久他騎白驢到了江南九華山,在拾寶岩觀花時,驢行石上,留下蹄跡一道,至今宛然可見,後人稱之為「果老石」。唐朝高道趙知微,曾建延華觀於九華山鳳凰嶺,並煉丹於大還嶺和沙彌峰。其道術高妙,聞名遐邇。皇帝屢次詔令亦不出山,乃欽賜碧雲星冠 ,青霞羽衣。傳說他曾帶領眾人登九華山會仙峰,時值中秋陰雨,而到峰之絕頂時則忽然萬里無雲,月如明鏡,諸峰呈露,景色奇麗,就象別有天地一樣令隨從們驚異不已。趙知微曾與弟子們在鳳棲峰岩下植桃千樹,花皆碧色。桃子成熟時落在澗中隨水流出,居民們視之為仙果。他仙去後,人們命名其岩為「碧桃岩」,其澗為「浮桃澗」。另據九華山舊志載,山民寧成曾於山中遇仙翁,並得食仙翁所贈仙桃,後寧成亦隱居山中修仙。入九華採薪的鄧羽,遇異人授符籙,遂能呼風喚雨,療病除妖,甚為靈驗,後亦入九華山修道,不知所終。據舊志記載,仙人峰為竇子明、劉光世、楊元秉、陳升卿所經游處。頂昂石壇,夜吐金碧光。有樵夫曾入萬壑煙霞中,見若仙者在此。歲旱之時,用柴燔燒其壇,則會下雨。古仙峰上傳說曾有仙人居住於此。列仙峰頂石有人形,接踵而從,儼然仙侶之列。傳說有一柯姓樵夫遇二仙下棋並得食仙餚之處,被稱為「斧柯嶺」……豐富的道教典故和傳說,為九華山這座佛教名山增添了許多的仙氣和靈韻,九華山因此也有「仙城佛國」的美名。
慕名而來的文人墨客,為九華山幽奇秀麗的風光傾倒的同時,時常也會抒發自己慕仙懷古的情懷,留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如有「謫仙」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雲:「韓侯騎白鹿,同往華山中。玉女千餘人,相隨在雲空。見我傳秘訣,精誠與天通。何意到陵陽,游目

送飛鴻。天子昔游狄,與君亦乘驄。擁兵五陵下,長策遏胡戎。時泰解繍衣,脫身若飛蓬。鸞鳳翻羽翼,啄粟坐樊籠。海鶴一哭之,思歸向遼東。黃山過石柱,巘崿山攢叢。因巢翠玉樹,忽見浮丘公。又引王子喬,吹笙舞松風。朗吟紫霞篇,請開蕊珠宮。步欄繞碧落,倚樹招青童。何日可攜手,遁形入無窮。」唐進士張賓詩雲:「浮世拋身外,棲蹤入九華。遺篇補樂府,舊籍隸仙家。池靜龜升樹,庭荒鶴隱花。古來天子命,還少到煙霞。」[2]宋進士蘇轍詩《過九華山》雲:「南遷私自喜,看盡江南山。孤舟少僮僕,此志還復難。局促守破牕,聯翩過重巒。忽驚九華峰,高拱立我前。蕭然九仙人,縹緲陵雲煙。碧霞為衣裳,首冠青琅玕。揮手謝世人,可望不可攀。我行竟草草,安能拍其肩。但聞有高士,卧聽松風眠。松根得茯苓,壯若千歲黿。煮食一朝盡,終身棄腥羶。腹背生綠毛,輕舉如翔鸞。相逢欲借問,已往長松端。」宋高子洪詩雲:「九朵芙蓉天琢開,煙霞靜處翠成堆。鹿銜花向林邊過,龍帶雲從樹杪來。最愛山中閑日月,何須海上訪蓬萊。翛然自覺清風爽,直欲臨風翹上台。」宋陳岩詠斧柯嶺詩雲:「偶爾觀棋忽爛柯,豈知勝負是如何。歸來笑問人間事,卻是人間勝負多。」明進士著名理學家王守仁先生詩雲:「世外煙霞亦待時,至今風致使人思。卻懷劉項當年事,不及山中一局棋。」其詩《列仙峰》雲:「靈峭九萬丈,參差生晚寒。仙人招我去,揮手青雲端。」其《九華山賦》雲:「吊謫仙之遺蹤,躋化城之縹緲。飲缽盂之朝露,見蓮花之孤標。扣雲門而望天柱,列仙舞於晴昊。儼雙椒之辟門,真人駕雲而獨蹻。翠蓋平臨乎石照,綺霞掩映乎天姥二仙升於翠微,九子鄰於積稻」「睨斧柯而升大還,望會仙於雲表。憫子京之故宅,款知微之碧桃。」「游予將遺世之獨立,採石芝於層霄。」「道昆侖而息駕,聽王母之雲璈。呼浮丘於子晉,招勾曲之三茅。長遨遊於碧落,共太虛而逍遙。」「蓬壺之藐藐兮,列仙之所逃兮。九華之矯矯兮,吾將於此巢兮。」等等。這些浪漫清逸的詩歌,為九華山的靈山秀水更添許多宗教文化意蘊。

⑸ 九華山廟會的地藏道場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地藏菩薩道場,以眾多的佛教寺廟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成為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九華山形成於新生代晚期,九華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時期。據史料記載,東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天竺僧杯渡在九華創建茅庵,佛教開始傳入九華山。至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有僧人伏虎在九華山拾寶岩建伏虎庵;唐朝開元年間,有僧人檀號來此修行。
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3~755年),新羅國王室貴族金喬覺出家為僧,渡海來華,遍訪名山,卓錫九華,居住東崖峰的岩洞中,苦修數十載,感動眾多善男信女,當地鄉紳諸葛節等捐資,為金喬覺建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賜「化城」額於該寺。金喬覺圓寂時,相傳山嗚谷隕,群鳥哀啼,地出火光,其屍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眾尊為地藏菩薩,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 千餘年來,九華山佛教歷經興衰,大體有幾個時期:始自南北朝,唐中期初創,唐後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發展,明清達到鼎盛。
明朝洪武、宣德、萬曆年間屢次賜金修建化城寺,萬曆年間還兩次給九華山化城寺頒賜《藏經》。自明代起九華山日益興旺,寺庵總數超過一百,僧尼眾多,與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共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數次巡遊江南,分別欽賜「九華聖境」、「芬陀普教」御筆匾額,屢賜重金修繕化城寺。這一時期,九華山佛教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除化城寺十方叢林外,又形成了百歲宮、甘露寺、東崖寺、祗園寺四大叢林。到清朝未年,九華山寺廟一度增至一百五十餘座,僧眾多達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九華祖寺:化城寺
地藏聖跡:龍女獻泉
地藏道場:肉身寶殿
四大叢林:祗園寺、百歲宮、甘露寺、東崖寺

⑹ 九華山的人文歷史

名稱來源 南朝時,九華山以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號九子山。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數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 歷史事件 相傳唐開元(713~742)末年,新羅國高僧金喬覺來九華山開闢地藏道場,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
唐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數游九華山,睹此山秀異,九峰如蓮花,觸景生情,在與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中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因此「九子山」改為「九華山」。李白吟九華山詩雲:「昔在九江(長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君為東道主,於此卧雲松。」其中「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句成為描繪九華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絕唱。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
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道場,金喬覺駐錫九華,苦心修煉數十載,唐貞元十年(794年),於九十九歲高齡,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根據金喬老的行持及眾多跡象,僧眾認定他即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並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並稱的地藏應化聖地。據明代編《池州府志》,清代《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東晉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山傳經佈道,創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載,晉隆安五年,杯渡禪師創寺於九華山。百年後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寶岩,建伏虎庵為道場。唐開元(713--741)末年,有僧檀號,張姓,自郡館至,為鄉老胡彥請住,廣度男女;觸時豪所嫉,長吏不明,熒其居而廢之。該時期,佛教憑特異功能(如杯渡)或憑鄉老/舉薦(如檀號),雖播下了佛教的種子,但末能常住九華。
佛教立足九華(中、晚唐)。唐開元末,金地藏卓錫九華,洞居澗飲閉目苦修,感動諸葛節等人,買檀號舊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圓寂後,肉身不壞,後人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化城寺被辟為地藏菩薩靈跡。地藏道場名聲漸播。此間,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更增添了九華山的名氣。南宋末禪宗的進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為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其間有希坦等一大批詩僧組成的九華詩社及《九華詩集》;因反秦檜並遇迫害而名聲大振,圓寂後被尊為定光佛的宗杲傳經化城寺;北、南兩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覽九華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遂使九華山在明末清初為江表諸山之冠,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此間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動吸收新養份,名僧行持而興。文人騷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華山佛教至於鼎盛。九華山佛教結社護教(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九華山成立佛教協會,結社護教。成立九華山佛學院加強佛學研究與交流,廣泛增進同朝、印、日等國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間佛教對內主要靠自立自強、對外靠擴大交往,擴大國際影響。建國後至今。從建國初農禪兩不誤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間雖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壯舉,但佛教的正常活動受干擾;改革開放後,九華山抓住大好機遇,成立協會、建立佛學院、保護文物、開展學術交流,九華山佛教也隨對外開放、旅遊產業的興起真正走向世界。 唐代劉禹錫觀山時贊嘆:「奇峰一見驚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邊一幅王維畫,石上千年李白詩」。慕名而來的文人墨客,為九華山幽奇秀麗的風光傾倒的同時,時常也會抒發自己慕仙懷古的情懷,留下了不少優美的詩篇。這些浪漫清逸的詩歌,為九華山的靈山秀水更添許多宗教文化意蘊。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李白
《九華山賦》王守仁
《龍池》高子洪
《過九華山》蘇轍
《詠斧柯嶺》陳岩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御見招隱黃山》李白
《費征君舊居》張賓
《贊九華山》劉禹錫
《列仙峰》陳岩 地藏王
九華山開辟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成為一千多年來僧侶及大眾的朝聖地,緣起於新羅國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新羅國王族金喬覺,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到九華山求法,經南陵等地登上九華山,於山深無人僻靜處,擇一岩洞棲居修行。當時九華山為青陽縣閔員外屬地,金喬覺向閔氏乞一袈裟地。閔員外以為幾畝或數頃都不在話下,何況只是區區一袈裟地,自然不暇思索、慷慨應允。金喬覺袈裟輕輕一抖,展衣後竟遍覆九座山峰。閔員外既十分詫異,又大開眼界、嘆未曾有,由靜而驚,由驚而喜,心悅誠服地將整座山獻給「菩薩」,並為持戒精嚴、艱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廟宇。
陵陽子明
據九華山古山志記載,西漢中葉的道教代表人物之一竇伯玉,字子明,丹陽人。他曾為陵陽縣令,以道家清凈無為的道理治理縣政,化導民眾,卓有政績,世人稱之為「陵陽子明」。《列仙傳》等書記載,他曾放生小白龍於九華山(屬陵陽山區)的游龍澗,後小白龍為報恩而密授他修仙要訣。他依法於九華山苦修,終於一日乘白龍仙去。傳說伯玉飛升時,白鶴翔舞其上。後來他的兩個女兒採薇於九華山仙姑尖峰頂時,他下凡面授她們道術,不久她們也成仙飛升而去。
采葯煉丹
三國時期,道教人物趙廣信,從東吳入九華,采葯煉丹,相傳丹名為「九華丹」。晉代著名道教人物葛洪,也曾煉丹於九華,居住於真人峰。今卧雲庵北,有葛仙丹井,雙峰下,有葛仙洞。
張果老
「八仙」中的張果老,唐朝時,初隱居於中條山中。傳說他愛騎白驢,能日行萬里,休息時則將白驢折為紙納入竹箱中。唐玄宗聞其道行高潔,非常仰慕,以璽書迎至京都,欲以美麗的玉貞公主許配給他。張果老拒不奉詔,大笑而去。不久他騎白驢到了江南九華山,在拾寶岩觀花時,驢行石上,留下蹄跡一道,至今宛然可見,後人稱之為「果老石」。
趙知微
唐朝高道趙知微,曾建延華觀於九華山鳳凰嶺,並煉丹於大還嶺和沙彌峰。其道術高妙,聞名遐邇。皇帝屢次詔令亦不出山,乃欽賜碧雲星冠,青霞羽衣。傳說他曾帶領眾人登九華山會仙峰,時值中秋陰雨,而到峰之絕頂時則忽然萬里無雲,月如明鏡,諸峰呈露,景色奇麗,就象別有天地一樣令隨從們驚異不已。趙知微曾與弟子們在鳳棲峰岩下植桃千樹,花皆碧色。桃子成熟時落在澗中隨水流出,居民們視之為仙果。他仙去後,人們命名其岩為「碧桃岩」,其澗為「浮桃澗」。
仙翁
九華山舊志載,山民寧成曾於山中遇仙翁,並得食仙翁所贈仙桃,後寧成亦隱居山中修仙。入九華採薪的鄧羽,遇異人授符籙,遂能呼風喚雨,療病除妖,甚為靈驗,後亦入九華山修道,不知所終。據舊志記載,仙人峰為竇子明、劉光世、楊元秉、陳升卿所經游處。頂昂石壇,夜吐金碧光。有樵夫曾入萬壑煙霞中,見若仙者在此。歲旱之時,用柴燔燒其壇,則會下雨。古仙峰上傳說曾有仙人居住於此。列仙峰頂石有人形,接踵而從,儼然仙侶之列。傳說有一柯姓樵夫遇二仙下棋並得食仙餚之處,被稱為「斧柯嶺」。

⑺ 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形成

九華山地藏菩薩抄道場的形襲成,不同於其他的三大道場直接以三大菩薩作為供奉的對象,而是通過傳說的新羅王子金地藏出家修行的應化事跡來形成的。從學術角度而言,金地藏應該是一個有著不平凡經歷的真實歷史人物,但在佛教傳播過程中已經將其神化為地藏菩薩的顯聖示化。自金地藏以後,九華山逐漸成為地藏道場,在歷代信仰民眾的擁戴與朝廷王臣的支持下,九華道場日益興盛,與其他三大菩薩道場形成了平分局面的態勢。

⑻ 為什麼稱九華山為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曾經是道教的福地,然而在東晉時期,杯度禪師在此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廟:化城寺。據《宋高僧傳》記載,在唐朝開元年間,新羅國的王子金喬覺剃度出家,法名:地藏比丘。他為了學習佛法,不遠千里來到九華山,被九華山的幽翠環境所吸引,於是決定在此學習修行。修行期間,一位叫諸葛節的居士發現,地藏比丘修的是苦行,非常感動,便發心在此建立寺廟,供奉僧眾。

現在得九華山一共有佛寺80多座,佛菩薩像1500餘尊,主要有化城寺、月身寶殿、百歲宮、甘露寺、旃檀禪林、祗園寺、慧居寺、古拜經台等。

⑼ 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的景點歷史

九華山 唐以前稱九子山,自詩人李白作「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詩後,更名為九華山。山勢峻奇高險,蒼翠崢嶸,氣候夏涼冬寒,變幻萬千,素有「靈山仙境」、「奇秀甲江南」之美稱。
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於世。地藏菩薩俗姓金,原為新羅國(今朝鮮中部)王族,唐時渡海來到中國,幽棲九華山中,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小米為食,後置地構宇,形成一大伽藍(即化城寺)。後世相傳金地藏是地藏菩薩示現,九華山遂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九華山中最古老的化 寺建於唐至德初年(756)。至唐末,陸續修建了九子寺、妙峰寺、圓寂寺、凈倍寺、崇聖寺、慈仁寺等十三座寺廟, 高僧繼金地藏後,有勝瑜、道明、智英、道濟、超永、卓庵等。晚唐時禪宗傳入九華,道濟禪師即門徒之一。宋代,九華山佛教得到發展,寺院已達五十餘座。元代,由於統治者崇奉喇嘛教,九華山佛教無大發展,基本保持宋時狀況,明清兩 代,九華山佛教進入隆盛時期。朝廷多次遣使頒賞,修廟建寺,大興供養,使得 全山香火興旺,勝甲天下。至清末,全山寺廟達一百五十餘座。自民國至今,歷經戰火,九華山寺院幾度興衰。直到現在,九華山共存寺廟七十座。
九華山每年七月三十日(月小二十日)為地藏菩薩誕辰日,相傳是九華山僧地藏圓寂、成道日。歷年九華山僧眾都要在這一天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稱「地藏法會」。節日期間,僧眾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守金地藏肉身塔。法會一般歷時7天(七月三十日至八月初六日),圓滿之日設齋供眾,廣結善緣。法會期間,民間有「百子會」等信眾集體朝山進香。

⑽ 九華山廟會的歷史沿革

唐開元末來(719),時年25歲的新羅僧金喬源覺渡海來到九華山中,宴然獨坐,苦心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貞元十年(794)農歷7月30日,在九華山苦修75年、已經99歲的金喬覺圓寂,屍坐石涵中,三年未腐,骨節發出金鎖般聲響,眾僧徒尊為地藏菩薩示現,建肉身塔供奉。自此後,每到農歷的7月30日,佛教僧眾和當地山民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逐漸形成了廟會的形式,這種廟會活動與集市貿易、文化娛樂活動、祭祀活動融為一體,內容豐富。
九華山地藏道場具有廟會的傳統,明清時期,在佛誕節(農歷四月初八)、自恣日(農歷7月15)、地藏誕日(農歷7月30)都舉行「浴佛法會」、「盂蘭盆會」、「大願法會」,民間和寺院還共同舉辦「陰騭大會」(農歷10月15)。但凡這樣的日子,朝聖和集市貿易蔚然成風,各地信徒組織各種團會,朝山進香、拜塔、守塔等

閱讀全文

與九華山地藏道場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