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翠湖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翠湖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發布時間:2021-03-08 02:20:55

㈠ 人類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根據科學家測算,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50億年。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在大宇宙中已旋轉了46億年。生物的歷史至少也有33億年,而人類的歷史大概為300萬年。
約33億年前—25億年前的太古代,是生命的開端。在太古代的中期階段,出現了最早的生物——原核細胞的菌類。
約25億年前—6億年前的元古代,生物開始繁盛。元古代的前期,出現了真核細胞的藻類,晚期開始產生原始的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約6億年前—2.25億年前的古生代,是生物大爆炸的時代。古生代的寒武紀(約6億年前),出現了無脊椎動物,海藻開始繁盛;奧陶紀(約5億年前),出現脊椎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開始繁盛;志留紀(約4.4億年前),出現魚類,植物開始上陸;泥盆紀(約4億年前),出現兩棲類,魚類開始繁盛;石炭紀(約3.5億年前)出現原始爬行動物,兩棲類開始繁盛;二疊紀(約2.7億年前),出現類似於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
約2.25億年前—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是爬行動物的時代。三疊紀(約2.25億年前)出現最早的恐龍;侏羅紀(約1.8億年前),出現最早的哺乳動物及鳥類,裸子植物繁盛,恐龍繁盛;白堊紀(約1.35億年前),出現有袋及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最早的有花植物,恐龍稱霸於世。
約7000萬年前至今的新生代,是哺乳動物和人類的時代。在新生代的第三紀(約7000萬年前—300萬年前)的古新世(約7000萬年前),誕生了高級的哺乳動物;始新世(約6000萬年前)出現了最早的靈長類;在漸新世(約4000萬年前),靈長類中產生了猴類和古猿類;中新世(約2500萬年前)時,古猿在歐亞大陸擴散;到上新世(約1200萬年前)時,古猿逐漸向人轉化。新生代的第四紀(約300萬年前至今)是人類的時代。在第四紀的更新世(約300萬年前),原始人開始向現代人演化。人類就是從高級靈長類古猿發展而來的。
人類在成為完全形成的人之後,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一是早期猿人,也稱能人。出現在300萬年至200萬年前之間。
二是晚期猿人,也稱直立人。其生存年代約從180萬年至二三十萬年前。
三是早期智人,也稱稱古人。生活在20萬年至4萬年前。
四是晚期智人,也稱新人。出現在4萬年前至今。晚期智人就是現代人類。

㈡ 昆明有多少年歷史

市名
昆明市(Kǔnmíng Shì),簡稱昆。
經緯度
位於東經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緯24度23分至26度22分,市中心位於北緯25度02分11秒,東經102度42分31秒。
轄區
14個。昆明共轄5個區、8個縣,代管安寧一市。
政府
昆明市政府位於盤龍區。市委書記仇和,市長張祖林。
面積
昆明東西最大橫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20千米,全市面積21473平方公里,市區面積249平方公里。
海拔
市中心海拔1891米。拱王山馬鬃嶺為昆明境內最高點,海拔4247.7米,金沙江與普渡河匯合處為昆明境內最低點,海拔746米。
人口
全市人口619.33萬,人口密度294.76人/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320萬,城區人口密度為12851.4人/平方公里。
民族
昆明市人口以漢族為主,佔全市常住人口的 86.52%。各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市常住人口的 13.48%,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彝族人口最多,依次是苗族、回族,人口最少的是基諾族、獨龍族和德昂族。
郵政編碼
650000
電話區號
0871(+86)
汽車牌照
雲A
國內生產總值
1393.4億元人民幣(2007年,比上一年增長11.4% ,中國市級行政區第48名,港澳台除外)。人均GDP 22,749元人民幣。
城市標志
市花:茶花 市樹:玉蘭樹
昆明(Kǔnmíng),雲南省省會,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全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建城史兩千四百餘年,年接待旅客1700萬人次,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優秀旅遊城市。昆明地處我國西南邊陲、雲貴高原中部,城區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南達中越邊境250千米,西抵中緬邊境395千米,西南至中老邊境300千米(直線距離),是中國面向東盟的重要門戶及國際旅遊城市之一。昆明地理位置屬北緯亞熱帶,然而境內大多數地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百花盛開,氣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溫帶氣候特點,城區溫度在0—29攝氏度之間,年溫差為全國最小,素以「春城」而享譽中外。
編輯本段一、名稱由來
「昆明」一詞作為地名,在唐代以前很難稽考。關於「昆明」一詞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大多數學者認為,「昆明」最初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昆明」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寫作「昆」、「昆彌」或「昆淋」。早期並非城市名稱,而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即今日的雲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
見諸記載,「昆明」一詞的出現,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當時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寫道:「西自同師(今保山)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嶲、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由此可見,「昆明」一詞是古代雲南一個少數民族的族稱。
「昆明」作為地名出現,則是在唐代。「武德二年,於鎮置昆明縣,蓋南接昆明之地,因此為名。」按此處置昆明縣,非今之昆明,乃四川定笮鎮(今鹽源縣境)。唐代為什麼把定笮鎮命名為「昆明」,記載當中已寫得很清楚,系它接近昆明之故。此處昆明仍指昆明族而言,蓋漢唐以前,昆明族大部定居雲南西部地區。直到南詔、大理國時期,烏蠻、白蠻興起,昆明族居住的地方,為烏蠻、白蠻據有,昆明族才東遷滇中,聚居於滇池周圍。宋寶佑二年(1254年),元滅大理,在鄯闡設「昆明千戶所」,「昆明」始作為地名出現,延續至今。
「昆明」一詞的含義,晉常琚解釋說:「夷人大種日昆,小種日叟。」這句話可解釋為人口眾多的昆明族。
至於有的地方誌記載:「昆明北之梁王山名昆侖……昆明之名取義於雲南洪水退除,昆侖山南方有離(黎)明景象,當屬非虛…… 昆明名取義不外標識雲南之文明景象……謂日月相推而明生可以燭照一切,蓋雲南僻處邊徼,開辟較後,以昆明名省會,謂自後當可比同腹省,或其光明更著,可以照耀各先進省也。更就字形言,昆為日比二字並合而成,即日日相比之意,言其文明將日比一日進步也;明為日月二字並合而成,即日月合璧之意,言其前途之發達將如日月之升恆也,昆明之取義如是……」此一家之說,僅供參考。
編輯本段二、行政區劃
昆明市轄盤龍區、五華區、西山區、官渡區、東川區五個區和呈貢縣、晉寧縣、富民縣、嵩明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原名路南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八個縣及安寧市。
城區
五華區,總面積397.86平方千米,總人口64.76萬人,下轄9個街道辦事處,2個鄉。生產總值391.62億元,區人民政府駐華山街道辦事處。
盤龍區,總面積345.83平方千米,總人口65.16萬人,下轄8個街道辦事處,2個鄉。生產總值完成159.88億元,區人民政府駐拓東街道辦事處。
官渡區,總面積634.96平方千米,總人口74.68萬人。下轄8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1個鄉。生產總值303.81億元,區人民政府駐關上街道辦事處。
西山區,總面積791.14平方千米,總人口69.13萬人。下轄7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生產總值163.09億元,區人民政府駐西苑街道辦事處。
呈貢縣,總面積461.00平方千米,總人口16.61萬人。下轄4個街道辦事處,3個鄉。生產總值44億元,縣人民政府駐龍城街道辦事處。
郊區
安寧市,總面積1313平方千米,總人口31.75萬人。下轄8個鎮,生產總值96.12億元,市人民政府駐連然鎮。
東川區,總面積1858.79平方千米,總人口31.06萬人。下轄7個鎮,1個鄉,生產總值32億元,區人民政府駐銅都鎮。
晉寧縣,總面積1236.37平方千米,總人口27.91萬人。下轄3個鎮,6個鄉,生產總值34.1億元,縣人民政府駐昆陽鎮。
富民縣,總面積993平方千米,總人口14.21萬人。下轄2個鎮,5個鄉,生產總值17.02億元,縣人民政府駐永定鎮。
嵩明縣,總面積1357.29平方千米,總人口35.12萬人。下轄5個鎮,2個鄉,生產總值27.5億元,縣人民政府駐嵩陽鎮。
宜良縣,總面積1873平方千米,總人口41.84萬人。下轄5個鎮,4個鄉,生產總值58.83億元,縣人民政府駐匡遠鎮。
石林彝族自治縣,總面積1725平方千米,總人口23.89萬人。下轄7鎮1鄉,生產總值22億元,縣人民政府駐鹿阜鎮。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總面積3598平方千米,總人口51.48萬人。下轄6個鎮,10個鄉,生產總值25.30億元,縣人民政府駐仁德鎮。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總面積4234.78平方千米,總人口46.19萬人。下轄3個鎮,13個鄉,生產總值21.71億,縣人民政府駐屏山鎮。
編輯本段三、氣候特點
昆明四季溫暖如春,全年溫差較小,市區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最熱時月平均氣溫19℃,最冷時月平均氣溫7.6℃。
由於溫度、濕度適宜,日照長,霜期短,所以鮮花常年不謝,草木四季長青,昆明「春城」的美譽由此得來。
昆明日溫差較大,一天之中有四季,一下雨就成秋天了,在冬、春兩季,日溫差可達12~20℃,去時別忘了帶件毛衣或外套。另外,昆明的雨季大多集中在5~10月,只要一下雨,氣溫就會降下來,這個時候前往,建議遊客最好帶件風衣。
編輯本段四、地理位置
昆明地處雲貴高原中部,位於東經102度10分至103度40分,北緯24度23分至26度22分,東西最大橫距140千米,南北最大縱距220千米,城區距首都北京2100千米(航空線),南達中越邊境515千米,西抵中緬邊境876千米,西南至中老邊境906千米。
市中心海拔1,891米。南瀕滇池,三面環山。屬於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由於受印度洋西南暖濕氣流的影響,日照長、霜期短、年平均氣溫15℃。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不嚴寒,四季如春,氣候宜人,是極負盛名的「春城」。每年的12月到來年的3月,一群群躲避北方寒風的紅嘴鷗,萬里迢迢地從遙遠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飛來,落棲在昆明城中的盤龍江、翠湖、滇池等水域。
昆明市域總面積約2111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約249平方公里(2007)。總人口608萬。全省26個主要民族在昆明都有居住。
編輯本段五、人口民族
雲南少數民族眾多,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有52個,其中人口超過5000人,並有一定聚居區域的有25個。在25個少數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等15個民族為雲南特有。1995年末,少數民族人口達1355萬人,居全國第二位。 雲南少數民族人口分布,以聚居、雜居、散居三種類型並存、具有平面分布以邊疆為主、垂直分布以山區為主的明顯特徵。主要聚居於內地壩區和邊疆河谷的有回族、滿族、白族、納西族、蒙古族 、壯族、傣族、阿昌族、布依族、水族等10個民族;主要聚居於半山區的有哈尼族、瑤族、拉祜族、 佤族、景頗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等8個民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區的有苗族、僳僳族、藏族、 普米族、怒族、獨龍族等6個民族;彝族在半山區和高山區都有分布。
昆明還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薈萃之地。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地質結構,為昆明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昆明市是一個發展中的國際旅遊城市,目前,已形成了以世博會為中心的集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為一體的多功能的四季皆宜的旅遊勝地。
編輯本段六、歷史沿革
1、遠古 昆明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與滇池的形成和演變有著密切的關系。遠在數萬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這一帶過著茹毛飲血、穴居野處的原始生活。約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帶已有了定居的農業民族,從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和捕撈、狩獵、採集、飼養畜禽等多種經營活動,並已能紡紗、織布。滇池地區和稻穀種植至今至少已約有數千年的歷史。
2、青銅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滇池地區各氏族部落,以叟族為主,屬氐羌族語系。氐羌,是中國古代分布在陝西、甘肅、青海、四川到雲南北部一帶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分從越@(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進入滇池地區,與當地傣僮語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進了滇池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3、楚王入滇 公元前三世紀(紀元前298-277年間),楚人庄率眾入滇,抵滇池地區,與當地的叟族部落聯盟,建立了以叟族為主的「滇國」,自稱「滇王」。「滇王者,其眾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庄開滇」帶來了楚國和中原內地先進的文化、技術,對促進當時以滇部落為主的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4、漢設益州郡 西漢王朝建立後,積極謀求對「西南夷」地區的開發。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漢武帝征發巴蜀地區士卒,以大兵臨滇,先後征服了滇池東北面的勞侵、靡莫等部落,滇王被迫歸降。漢王朝以滇池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郡,郡治與滇王駐地同在今晉城附近。郡下設縣:昆明為谷昌縣,昆陽為建伶縣,晉寧為滇池縣,安寧為連然縣,富民為秦臧縣,宜良為昆澤縣,把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推行到了西南邊疆,標志著古代雲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統治的開始。郡縣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進了滇池地區奴隸制社會的解體。漢族移民和中原內地先進技術、文化的傳播,使滇池地區的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蜀漢諸葛亮平定南中後,改益州郡為建寧郡,「郡治仍益州郡之舊」,任用「大姓」為地方官吏,實行促進民族團結的政策。
5、設寧州 公元271年(晉武帝泰始七年),晉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寧、雲南、永昌、興古)從益州(治成都)分劃出來,設立寧州,與益州同列,為全國十九州之一。東晉以後,「方土大姓」爨氏勢力逐漸強盛,成為滇中地區的統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晉王朝封爨琛為寧州刺史,並承認其世襲地位。歷經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間,在中原政治動亂、民族紛爭的形勢下,爨氏對昆川一隅的統治,保持了「力役齊平,教化清靜」的較為安定的社會局面,使滇池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新的發展。到公元414年(晉義熙十年),爨龍顏任建寧太守,達到了極盛時代,有所謂「剖符本邦,衣錦晝游,民歌其德,士詠其風」之喻。到梁末隋初爨瓚、爨震時代,滇池地區已是「戶口殷眾,金寶富饒」、「多駿馬、犀象、明珠」,成為當時西南在經濟上較為繁榮和富庶的地區。
6、唐南詔國 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後在雲南設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區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分。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孫爨弘達為昆州刺史,治理屬縣,治所仍設在益寧城。唐代中葉,蒙氏勢力在洱海地區崛起,建立南詔國。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羅閣進兵安寧,攻滅爨氏。於昆川(今昆明城區一帶)置拓東城,成為南詔國的東部重鎮。拓東城的開辟,為古代昆明的城市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發展成為南詔的第二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往來廣西、貴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當時大西南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與東南亞的國際交往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7、大理國鄯闡府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奪取南詔政權,建立大理國,統一了雲南,在拓東城的基礎上設鄯闡府,為大理國八府之一。府治沿襲拓東城。段氏政權在其內部經歷了較劇烈的社會變革,釋奴隸,免徭役,進一步瓦解南詔的貴族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興盛,城市日趨繁榮。鄯闡府的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繁華的市中心逐漸移至盤龍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帶,大理國國主也經常駐節於此。段氏統治者在鄯闡營造宮室園林,興修水利,修築河堤,發展古代城市建設。到大理國末期,鄯闡城已發展成為滇中一座「商工頗眾」的繁華城市,商業、手工業和對外貿易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8、元昆明縣 公元1253年(元憲宗三年),元軍攻佔雲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賽典赤主滇後,把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的萬戶、千戶、百戶改為路、府、州、縣,正式建立雲南行中書省。置昆明縣,為中慶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於此),並把行政中心由大理遷到昆明。自此,「雲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昆明」也正式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元朝統治時期,經過初期的軍事掠奪和民族鎮壓之後,逐漸代之以定賦稅和改善民族關系的政策,並大興民屯,整修水利,訂立租賦,免除徭役,「開雲南驛路」,「馳道路之禁,通民往來」,這些措施雖未必得到完全的貫徹施行,但對安定雲南政局,加強與祖國內地的政治經濟聯系,打擊農奴主和奴隸主勢力,促進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仍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區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還「得壤地萬余頃,皆為良田」,擴大了農田面積。並修金汁河、松花壩,引盤龍江水灌溉滇池東岸農田;還從內地引進養蠶技術,發展絲織業,使農民和手工業者「收利十倍於舊」,使滇池地區的政治經濟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發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進軍雲南後,改元代「路」一級行政區劃為府,仿內地建制,設置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先將中慶路改為雲南府,置知府、知州、知縣。雲南省治、府治和昆明縣治同設在昆明城內。洪武十五年,修築了昆明城池,由磚砌成,周圍9里左右,高近3丈,有六座城門,城外有護城河,河上可行舟船。城內以五華山為中心,修建了比元代更多的官衙、宅第和牌坊,在風景名勝地修建了亭台樓閣。城南為居民區,劃分為若干「里」。東關、南關為「商阜之地」,「列肆縱模」。清朝時建置沿襲明制,昆明仍為雲南府和昆明縣治所,城市規模沒有超出明代的范圍。
9、清和民國 到了清朝後期,自鴉片戰爭,特別是1885年(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以後,法、英等帝國主義勢力迅速侵入雲南。1905年(光緒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為商埠。1910年(宣統二年),滇越鐵路修通昆明。進一步加強了昆明作為全省商業、貿易中心的經濟地位和交通樞紐地位。1884年(光緒十年)創立的雲南機器局,成為昆明近代工業的開端。之後,造幣廠、製革廠、官印局、電報局、郵政局等官辦企業也應時而生。1900年(光緒廿六年),昆明開始出現商辦企業。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滇池出現小火輪,市內也開辦有「人力車公司」。到1911年(宣統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麵粉、玻璃、香煙、五金、制茶、皮貨加工、西葯加工、火腿罐頭等十多種行業,最多的為火柴業,已有廠商四家。此外,還有四十三處煤、鉛、銅、鐵、碗花(鈷)等礦產的小規模開采。1937年抗日軍興,外地的工廠、學校內遷,大量的資金、設備和人材流入昆明,促進了昆明經濟的短暫繁榮。國民黨中央和雲南地方的官僚資本紛紛在昆明設置和開辦工廠企業,如中央機器廠、煉銅廠、電工廠、發電廠、53兵工廠、電力制鋼廠、紡紗廠、煙廠等相繼建立。到1940年,昆明已發展成為與重慶、川中、廣元、川東等地同時是當時西南大後方八個工業中心區之一,是戰時重要的經濟支柱和工業支柱。據國民黨政府經濟部的統計,1940年昆明地區主要的工廠企業已達80個,僅次於重慶和川中區,居西南第三位。其中:機器製造工業11個,冶煉工業6個,電器工業7個,化學工業25個,紡織工業18個,其他工業13個。工類門類也較齊全。對保證當時的軍需民用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工業發展的同時,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金融等也有了較迅速的發展。隨著滇緬公路的建成,打通了國際交通線,昆明已成為當時與抗日盟國保持國際聯系的唯一通道,是西南大後方重要的交通樞紐,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當時抗戰軍需物資的供給和國際出口貿易的往來。由於「西南聯合大學」以及大批學術文化界人士的遷來,使昆明不僅是支持抗戰的軍事重鎮和工業基地,也是西南大後方的學術文化中心,在傳播民主思想,發揚科學文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911年,昆明人民繼武昌起義後,舉行重九起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1915年,又首舉護國義旗,組成護國軍出師討袁,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粉碎了竊國大盜袁世凱投靠帝國主義復辟封建帝制的反動陰謀。1926年,以王德三烈士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雲南省臨工委成立①,為昆明人民的革命斗爭開辟了光輝的道路。抗戰勝利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昆明大、中學生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要求成立聯合政府的斗爭中,爆發了聲振全國的「一二一」愛國運動,極大地震撼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之後,昆明人民不斷地掀起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斗爭,並與雲南農村掀起的人民武裝斗爭匯合成革命巨流,在全國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形勢下,迎來了昆明的和平解放。
10、昆明解放 1949年12月9日,雲南和平解放。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昆明,成立「軍管會」。城區按原來八個區的建制進行接管,建立市、區政權。郊區當時屬昆明縣建制,歷史上昆明是市、縣分治,接管後劃歸武定專區管轄,下屬在原十六個鄉、鎮的基礎上,按照地理特點和歷史因素,建置六個區,設區工委會、區公所進行管理。因此,當時昆明市轄區范圍尚較狹小。僅東起東華、金馬山,東北臨虹山,西接麻園、黃土坡、菱角塘,南至螺絲灣、雲南紡紗廠,全部面積僅為7.8平方公里左右。

㈢ 過至今已有多少年歷史

2000多年

㈣ 中國從古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史前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早期文化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炎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社會經濟和文化取得巨大飛躍。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兩宋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滿清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解放戰爭。

(4)翠湖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著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

史學領域,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用西方整理古代資料的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國史書。「他們認為,歷史不斷有各個朝代的學者在不自覺與自覺之間添加了自己的想像和解釋,但後來者會誤以為這是真正的歷史。

上古的記錄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後來者不斷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見的歷史。

㈤ 地球至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46億年 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早已存在了,而且年齡非常古老。人類用什麼法子能知版道地球歲數的大小呢?這的確權是個不簡單的問題。在沒有找到科學方法以前,人們只能從古代的神話傳說中,來猜測天地生成之時。如 1654年,愛爾蘭有一位大主教從希伯來的經典中,居然考證出地球是在公元前4004年 10月 26日上午 9時由上帝創造的。這種荒誕的說法在當時的歐洲,竟然也有人相信! 為了能了解地球的真實年齡,不少科學家都在做這方面的探索。1862年,英國物理學家開爾芬,第一次從物理學的觀點探討了地球的年齡問題。他曾假定地球原來是熾熱的液體,以後凝固冷卻下來。他根據熱傳導計算,曾推導出地球由凝固到演化成現在這種樣子所經過的時間,約2000萬年~4000萬年。他的計算結果發表後,學術界並未承認,尤其是地質學家們認為,其數據絕不能視為地球的整個年齡。因為從大自然所觀察的事實,地殼運動並非活動一次就不再有什麼新的變化,實際造山運動在地史上,有的甚至可發生15次以上的輪回。因而,用最後一次變化的岩石來測定整個地球的地殼年齡,無論如何,其測定值人們是無法接受的。並且,首先就假定地球最早為液態狀,也未必正確。

㈥ 至今已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現代抄測定,地球的年齡襲是46億年 而中國歷史據記載是從元謀人開始,據今已有170萬年了 順序是:元謀人,北京猿人,山頂洞人,半坡與河姆渡人,大汶口,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的傳說,接著是黃帝和炎帝,堯舜禹,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從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這些都無文字記載,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公元前16世紀建立. 此外,應該還有史前文明. 歷史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到底按照人類開始生產生活開始算起還是按照人類有了文明後算起.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㈦ 中國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從小接受的概念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但是根據我國可考證的歷史,包括夏朝在內,也才四千一百年。遠遠沒有五千年歷史,所有說這種說法是很不嚴謹的。那麼中國到底有多少年歷史呢?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分析。

下面讓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司馬遷的記載中最模糊的一點就是,准確的記載只有周宣王時期以後的歷史,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距今2861年,這是大致是一個的正確的時間。周朝前面是有商、夏的,極有可能也是有三皇五帝的。根據“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這句口口相傳的民謠可得知:周朝存在時間比夏商更長的。可以大約估計一下,夏商大約可以合計一千餘年,三皇五帝合計五百餘年,加起來有4300多年。

至此,可以得出一個淺顯的結論,中華歷史肯定在四千年以上,但是還達不到五千年的高度。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考古發現,或許能夠有更大的發現。

㈧ 翠湖的歷史

翠湖,位於昆明城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南眺碧雞、北瞰蛇山,水光瀲灧,垂柳搖曳,「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台」,被譽為鑲嵌在昆明城的「綠寶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這里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龍池」。至民國初年,改辟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稱。
翠湖在元代以前,是臨近滇池潘家灣的一個湖灣,李專《菜海行》詩中說:「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與之為一體。菡萏之國蛟龍窟……」翠湖湧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窯團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余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郁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盪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台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府第在今之勝利堂,翠湖柳營為「別業」,草海畔近華浦外建有「西園水雲鄉」。
清順治十年(年)大西軍「南安王」劉文秀回滇。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又稱「南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平西王吳三桂率清軍攻雲南,十二月清軍三路會於曲靖,永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緬甸。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勛庄」,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永曆帝及其子於五華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蟬寺坡遂稱「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台」,「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桿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李專《菜海行》詩,描述了吳三桂造新府之窮奢極欲:「橐弓解甲才幾日,命將選才造宮室,明帝行宮不稱意,卻教再見阿房出。軍令傳宣部下兒,移山填海只片時……雕甍綉闥生雲煙,何處十洲與三島。金屋朱扉鎖麗人,嬌歌妙舞四時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淪漪月夜酒生鱗,正難更仆數驕樂,螭頭有鳥大如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退守衡州(衡陽)。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於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於湖南。次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范承勛拆洪化府吳宅,木石材料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湖心島上建「碧漪亭」,後稱「海心亭」。湖北岸濱湖建「來爽樓」。書法家塗晫為碧漪亭、來爽樓題:「春醉蓬萊」、「是觀堂」匾。
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城西門內九龍池上」建「龍神祠……敕封福滇益農龍王,內府造像輦送至滇,建祠以時致祭,月吉瞻禮。」(清·雍正《雲南通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雲南知府敦柱重修龍神祠,又稱黑龍祠。
清嘉慶元年(1796年),昆明「同邑馬孺人,禮奉觀音大士,捐資百金,敬修一院,庄嚴金像,虔祀之。」孝廉倪士元(字雲浦),居翠湖畔,「朝夕經臨此地,恆念一亭之外,別無容膝,於是倡捐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許,建屋三間為棲止之地。延永豐寺僧雨庵住錫,歲奉香火。將周圍草堂置買,挑填堅闊,遂成基焉。」工部右侍郎蔣予浦(字元庭) 「慨然捐廉……始庀材開工,建立閣樓三楹,奉大士金像,前殿三楹,奉呂祖,後殿三楹,奉倉聖文武帝增福玄壇聖像。」後朱元亮「倡捐添建馬王殿三楹,東廂樓耳房五間」。迤南觀察劉鈺「捐建雷神殿三楹,五龍祠三楹,並制亭爐鍾鼓。前後殿宇,東廂樓屋,咸皆巍峨壯麗,廟貌一新」。「其海心大路,南北綿亘三百餘丈,百餘年來,悉皆坍塌傾陷,狹窄低窪,雨水盛行,浸淹斷隔。有北直易公德政,倡捐加高培寬,半載之功,修培平坦。」
倪士元、倪琇及住持雨庵,興建蓮華禪院工程,前後歷時二十一年,至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嘉平告成」(倪琇《鼎建蓮花禪寺碑記》)。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雲貴總督阮元,在翠湖沿「放生池」竹籬築堤,「由寺南繞出寺北。」南北長堤上後來架起石橋,堤南燕子橋,堤北聽鶯橋,堤中采蓮橋。阮元還在翠湖建成西軒舟屋和「蓮笑樓」(註:一說「蓮笑樓」為吳三桂建築),時任雲南巡撫伊裡布有《海心亭放生池詩並序》。序稱:「蓮花禪院前龍潭,深窈莫測,鱗族潛聚焉。每歲冬,並海居民劃小船捕魚,巨鱗細鬣無得免者……就潭三面剡木編竹為欄七十餘丈,蓄水衛魚。」
伊裡布,字莘農,鑲黃旗人,清嘉慶進士,歷任雲南騰越、永昌知府。道光五年(1825)任雲南巡撫,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雲貴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調任兩江總督。
清光緒十年(1884年),雲貴總督岑毓英重修蓮花禪院。凌士逸撰禪院聯:「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台」。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年),進士陳榮昌曾賦《九龍池八景》,即「春樹曉鷹、秋窗夜月、精舍書聲、酒樓燈影、柳營洗馬、蓮寺觀魚、綠楊息陰、翠荷聽雨」。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翠湖北岸建經正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廢經正書院,改辦雲南省會中學堂。清宣統元年(1909年),翠湖西岸明代柳營、清初吳三桂新府之地,興建「雲南陸軍講武堂」。翠湖北岸省會中學堂在興建講武堂時,遷黑龍祠,學堂舊址改為雲南省圖書館。
清末經濟特科第一名袁嘉穀居翠湖北岸時,朝夕與翠湖相伴,有大量描繪翠湖的詩作。《翠湖早秋》詩曰:「樵水漁山共一城,湖心亭畔月三更。新秋墮地幾人拾,黃葉無聲詩有聲」。
民國八年(1919年)底,唐繼堯修整翠湖東西長堤,堤兩端建家族「雙節坊」。堤東架「衛東」鐵橋,堤西架「定西」石橋。這條東西長堤,與南北堤在湖心島交會。袁嘉穀有《翠湖堤上》詩:「左右樹交綠城洞,淺深水漲碧添池。雙堤車馬人如海,讓我花邊覓小詩」。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2年搗毀蓮華禪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向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兩幢八角亭至今猶存。

㈨ 翠湖的發展歷史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窯團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
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決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余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龍池。」翠湖之水經河道注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龍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龍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郁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裡,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盪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台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府第在今之勝利堂,翠湖柳營為「別業」,草海畔近華浦外建有「西園水雲鄉」。
清順治十年(年)大西軍「南安王」劉文秀回滇。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又稱「南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年)),平西王吳三桂率清軍攻雲南,十二月清軍三路會於曲靖,永曆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緬甸。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勛庄」,踞五華山永曆宮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永曆帝及其子於五華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蟬寺坡遂稱「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台」,「花木扶疏,迴廊壘石」,新府石欄桿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李專《菜海行》詩,描述了吳三桂造新府之窮奢極欲:「橐弓解甲才幾日,命將選才造宮室,明帝行宮不稱意,卻教再見阿房出。軍令傳宣部下兒,移山填海只片時……雕甍綉闥生雲煙,何處十洲與三島。金屋朱扉鎖麗人,嬌歌妙舞四時春。花草亭台香沁骨,淪漪月夜酒生鱗,正難更仆數驕樂,螭頭有鳥大如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退守衡州(衡陽)。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於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於湖南。次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范承勛拆洪化府吳宅,木石材料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湖心島上建「碧漪亭」,後稱「海心亭」。湖北岸濱湖建「來爽樓」。書法家塗晫為碧漪亭、來爽樓題:「春醉蓬萊」、「是觀堂」匾。
民國八年(1919年)底,唐繼堯修整翠湖東西長堤,堤兩端建家族「雙節坊」。堤東架「衛東」鐵橋,堤西架「定西」石橋。這條東西長堤,與南北堤在湖心島交會。袁嘉穀有《翠湖堤上》詩:「左右樹交綠城洞,淺深水漲碧添池。雙堤車馬人如海,讓我花邊覓小詩」。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2年搗毀蓮華禪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向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兩幢八角亭至今猶存。位於昆明市北部的翠湖公園,是市區最漂亮的公園之一,這里除了有獨一無二的美景之外,遊客也能感受到非常濃郁的文化氛圍,因為中國著名的雲南大學就在這里,當年沈從文、朱自清、吳宓等喝茶淘書、談今說古的地方。另外,它是昆明唯一一家開放到晚上10點的公園,是個不錯的夜生活場所。

㈩ 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地球至今有45.5億年歷史

閱讀全文

與翠湖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