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歷史上諸葛亮是什麼家

歷史上諸葛亮是什麼家

發布時間:2021-02-05 18:46:41

❶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諸葛亮(181年-來234年10月8日),源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❷ 歷史上的諸葛亮簡介

出生:公元181年 官職:丞相、領司隸校尉、益州牧、錄尚書事、假節 爵位:武鄉侯、武興回王答(東晉追封) 先祖:諸葛豐(西漢司隸校尉) 諸葛亮畫像
父親:諸葛珪 字君貢(東漢末年太山 郡丞) 母親:章氏 叔父:諸葛玄 (豫章太守) 配偶:黃月英(黃碩) 同族:諸葛誕 兄弟:諸葛瑾(兄)、諸葛均(弟) 子女:諸葛瞻(長子),諸葛懷(幼子)、諸葛果(長女)、諸葛喬(養子,原諸葛瑾之子) 孫子:諸葛尚(瞻長子)、諸葛京(瞻次子)、諸葛質(瞻三子)、諸葛攀(養子之後,後因諸葛恪獲罪,滿門抄斬,故重歸諸葛瑾門下) 繼承人:蔣琬、費褘、姜維

❸ 歷史上有諸葛亮這個人嗎

歷史上有諸葛亮這個人。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 東晉政權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於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成都 、寶雞、漢中、 南陽 等地有武侯祠, 杜甫 作《 蜀相 》贊諸葛亮。

(3)歷史上諸葛亮是什麼家擴展閱讀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益州成都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作為客籍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他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才能改變蜀土人士,專權自態,君臣之道,漸以陵替的態勢。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復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萊紛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攘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❹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哪裡人

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諸葛亮青年時耕讀於荊州襄陽城郊,地方上稱其卧龍,卧龍先生。

❺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怎樣一位人物

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建安12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慶)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劉備根據其策略,聯孫攻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佔領荊益,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他勸劉備稱帝,任丞相。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他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235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今陝西勉縣西南)。謚為「忠武侯」。相傳曾經革新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支箭,又製造「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著有《諸葛亮集》。

提起諸葛亮,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詩句),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人們景仰和崇敬他。諸葛亮之所以能有這樣大的影響,這和歷代統治階級對他的推崇,小說戲劇對他的描繪和渲染是分不開的。然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和小說戲劇中塑造的諸葛亮並不完全相同。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又是怎樣一位人物呢?

諸葛亮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一個門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里。其父諸葛珪曾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和當時的豪強貴族袁術、劉表等都有往來。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諸葛謹,弟弟諸葛均,此外還有兩位姐姐。由於父親很早去世,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姐都依靠叔父諸葛玄過活。

諸葛亮的童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在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繼之而來的是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壯大起來的豪強地主武裝之間為爭奪地盤的廝殺、混戰。琅琊郡屬於徐州,是豪強們心目中的一塊肥肉,陶謙、呂布、曹操都曾先後占據和搶奪過這塊地方。徐州戰亂不止,使諸葛玄一家再難安身下去。為了逃避戰亂,諸葛玄帶領家人,離開家鄉,先投奔袁術,後又投奔荊州劉表,最後在襄陽住了下來。

諸葛亮17歲那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帶著弟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20里地的隆中村,置了一點田產,蓋了幾間草房,開始過著他20年後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一面耕種、一面讀書的隱居生活。

隆中的生活,一過就是10年。這10年,諸葛亮閱讀了大量的經史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歡讀《申子》和《韓非子》等法家著作。諸葛亮深為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人物經世致用的理論所折服,他知道,在這動亂的時世,法家的思想,包括其治國的經驗、法術是最切合、最實用的。廣泛地閱讀、刻苦地鑽研、學習,使他獲得了豐富的政治、軍事和歷史等方面的知識。

這10年,也是諸葛亮拜師、交友、增長見識、學問的過程。那時候,荊州地區相對戰亂較少,中原地區的學者名士紛紛避亂至此地。比諸葛亮年長的,有大名士龐德公、號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沔南名士黃承彥(即後來諸葛亮的岳父)等,他們都成了諸葛亮的忘年之交。這些人思慮精密,學識淵博,見解卓絕,諸葛亮虛心向他們請教,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由於司馬徽的介紹,諸葛亮又拜了一位稱「酆公」的汝南靈山隱士酆玖為師。酆玖熟諳韜略,精通兵法,在諸葛亮「奉事惟謹」的精神和行為的感動下,酆玖傳授了他三部兵書。這對諸葛亮日後輔佐劉備帶軍打仗,無疑起著極大的幫助作用。

諸葛亮在交往的朋友當中,也有一些青年學者,其中有日後成為劉備重要謀士的龐德公的侄兒龐統,穎川的徐庶、石廣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學問,評論天下大事,抒發自己的抱負。

在讀書、學習、廣交朋友之餘,諸葛亮也未忘懷當時政治形勢。隆中的10年,政治風雲變幻無常,此時曹操官渡一戰,打敗袁紹而統一北方;孫權繼父兄基業坐領江東,和當時曹操稱霸中原;坐鎮荊州的劉表是一個務虛名、尚空談,不足與謀大事的人,為豪強所吞並只是遲早的事……群雄紛爭的結果,必然會出現鼎立的局面。由於諸葛亮注意研究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從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應對的策略方針。當和朋友談論起現實社會形勢時,他洞若觀火、了如指掌,卓有識見,因之被司馬徽稱之為「識時務」的「俊傑」。

立志向學,因志而成學,學以致用,是諸葛亮所一貫恪守的治學思想。那麼諸葛亮的志向是什麼呢?從下面兩個例子可以窺見他的理想和抱負。

據《魏略》記載,有一天諸葛亮和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位好友一起交談,諸葛亮從容地對他們說:「諸位要是做官的話,是可以做到郡守、刺史的職位的。」三人反問諸葛亮又如何,諸葛亮只是「笑而不言」。這「笑而不言」,就已經表明了諸葛亮胸存大志。

又據《三國志》傳載,諸葛亮在高卧隆中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他認為當世既無像管仲那樣的賢相,也沒有像樂毅那樣的名將。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政治家,曾經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強大的諸侯國。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他扶持弱燕,統帥強兵,一舉攻下齊國70餘城,使燕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把自己比做管仲、樂毅,是認為自己具有宰相的治國之策,也具有名將的帶兵之道。他身處亂世,決心像管仲、樂毅一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要干出一番驚人的功業,他志在掃除群雄,結束分裂。

治亂世必以才智,盡其才智又必依明主才能取成,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從」,說的就是要謹慎選擇可以輔佐的「明主」的意思。那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在未遇到劉備之前,我們可以說在諸葛亮此時的思想中還沒有明確具體對象,但如果聯系他周圍朋友對當時豪強車間評價的言論以及日後的《隆中對》、《論光武》等文章來看,諸葛亮對選擇「明主」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諸葛亮從小就受封建正統觀念的熏陶,在隆中十年間系統地學習經史子集,食君祿、報君恩的忠君報國思想更在頭腦中根深蒂固。當時最有勢力的軍閥是北方的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影響很大,但在正統的觀點看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卻令人所不齒。龐統曾經跟諸葛亮談起曹操,認為他雖是一個治世的能臣,卻又是一個亂世的奸雄。像曹操這樣的人,諸葛亮會認為他是「明主」而去投靠他、輔佐他,是不可能的。而實際上,在下文將要談到的《隆中對》中,諸葛亮也是把消滅曹氏集團作為目標確定下來的。

劉表此人的行為品質,諸葛亮更是耳聞目睹,再熟悉不過了。連他的內親黃承彥老先生都不願出來幫助他,諸葛亮當然不會認為他是「明主」。

東吳的孫權呢?雖是位有作為的人物,但卻野心勃勃想「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也是一位志存篡逆的野心家。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赴江東輔佐他,而諸葛亮並沒有尾隨著到江東,應該說,孫權在諸葛亮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位能夠為之赴湯蹈火的「明主」。

至於盤踞川蜀、以「(?n)弱」著稱的益州牧劉璋,更不值一提。

從諸葛亮撰的《論光武》一文中,我們更可以窺測到諸葛亮擇主的准則。光武帝劉秀是東漢中興之主。諸葛亮在文章中,對劉秀的「策慮深遠」的作用極為欣賞,對光武君臣「謀合議同」,中興漢室的事業極為嚮往。南陽郡是當年劉秀中興的發祥地,歷史能否重演呢?當今世界能否再出現如光武帝那樣的「聖君」「明主」呢?這個問題只有等劉備出現在諸葛亮面前才能明白。

總而言之,隆中十年,是諸葛亮學習、增長才乾的十年,也是他「待時」、「待主」的時期。這個未出茅廬的青年,正如龐德公送給他的雅號「卧龍」那樣,一旦風雲際會,就能騰雲駕霧,大顯身手,一展抱負了。

這個時機終於到來,「劉皇叔」劉備於漢建安12年(公元207年)親自前來隆中,拜訪請教諸葛亮。

❻ 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是什麼樣的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聰明 狡猾 善於分析
赤壁之戰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靜,祁山之戰表明了他的機智,執著,忠心.
一、不貪權勢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聵無能缺德無才的阿斗,自己稱王稱帝,可以說上合天理,下順民心。但是,他對後主堅持執君臣之禮,決不擺相父架子。在一系列問題上都是以禮規勸、得後主同意才進行的。 二、不謀私利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在《誡子書》中,他提出了自己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後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他擇婦擺脫了郎才女貌的陋習,選擇了黃承彥的醜女。黃承彥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關於這樁婚事和黃氏的才美,《三國演義》在描述諸葛瞻戰死綿竹時曾有簡要的介紹,其敬仰之情溢於言表,對這位醜女給予了熱情的贊美。 三、嚴於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他幾次發布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來敏、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他從蜀漢大業出發,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對那引起忠於蜀漢政權,又有真正才學的人,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後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築招賢台。劉備死後,他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人事調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勛、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後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卻無任何山頭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政治家,他心胸開闊,容人容物的雅量,擺脫個人好惡從事業出發選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過諸葛亮嚴厲處罰被削職為民的廖立、李嚴聽到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聲,他們被罷黜官職,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對他的死十分悲傷。這說明諸葛亮用人多麼公正。 五、謙恭待人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後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與他同齊名的龐統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雖然,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說的重點仍在諸葛亮。諸葛亮高於龐統之處,不單在智謀才華,更重要的還在於品德胸懷。龐統心懷私念,妒忌孔明,驕兵輕放,急於求成,鑄成大錯,終身抱憾。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於博採眾長,融化於膽識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在《與杜微書》中說:「猥以空虛,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在《又教與軍師名史與參軍掾屬》中稱:「任重才輕,故多闕漏。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啟誨;前參事於功宰,每言則盡;後從事於偉度,數以諫止;雖資性鄙暗,不能悉納,然與此子始終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諸葛亮不僅自謙,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說明願得別人誨教之誠心。平定南中,他採納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言,並作為命令頒布全軍,強調南征,不能單靠武力鎮壓,還要靠智勝和從思想上瓦解叛軍,從而制定了對少數民族部落實行和撫政策。 六、治蜀有方所謂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❼ 歷史上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

(公元年)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 ,父親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後來他避亂江東而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史書上記載甚少,只說他一直追隨諸葛亮,後來當過蜀國的長水校尉。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諸葛誕。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極人臣。諸葛家族在這一時期,不僅僅英才輩出,而且他們在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中都執掌權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而他們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童年甚至於他的一生都是極其坎坷的。他很小時,父母親就先後離開了人世。之後,他們兄妹幾個被叔叔諸葛玄的好友劉表撫養成人。諸葛亮從小受到了系統的儒學訓練。當這位青年學子17歲時決定自立,他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半耕半讀。他居住在襄陽的隆中,讀了許多書。首先他讀過儒家著作。比如:《詩》、《書》、《禮記》、《春秋》等。其次,他還讀過兵家的書,如《左傳》、《戰國策》、《孫子兵法》等。特別是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更是研習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化而來的。諸葛亮只是吸取這些學說的營養,卻不盲目迷信這些學說。他曾經這樣評價諸子百家:「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有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大師級的人物龐德公、大學者司馬徽和黃承彥。其中特別是黃承彥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有一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一位醜女兒,頭發黃、臉上黑,不過她的才幹倒是與你相配。諸葛亮聽後居然同意了這門婚事。可能她確實不算漂亮,但是諸葛亮擇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幹,而不是她的外貌。這正是諸葛亮的人品與眾不同的地方。所以人們評價諸葛亮說他性情「高逸超群」。據傳說,他們夫婦婚後的生活很幸福。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一直南征北戰,黃月英在家裡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傳說這位女士還絕頂聰明,她發明了一個會磨面的木頭機械人,後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發明的。盡管黃月英既聰明又賢惠,但她畢竟長得有點難看。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人替諸葛亮感到遺憾。不過,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樊,當地人為這位才女修建的廟宇里,她可一點也不難看,當地還有關於她的動人故事。
盡管荊州境內卧虎藏龍,但荊州牧劉表卻從來沒有看出諸葛亮是個人才。可能在他的眼裡,諸葛亮只是好友諸葛玄那個可憐的侄兒。即使他聽說龐德公這樣的德高望重者都稱諸葛亮為「卧龍」,他也不會相信。畢竟,那需要眼光。《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劉表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這就是為什麼荊州境內人才濟濟,而劉表卻無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有著雙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復雜。起初,他有匡扶漢室的志向與抱負,後來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並最終做到了這一點。曹操在看到民眾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時,他會傷心落淚,並出台政策招撫流民,恢復生產、安定社會。但是他也會因為父親之死而遷怒他人,大肆屠殺幾十萬無辜百姓。對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連襪子也來不及穿就跑出去歡迎人才來訪,也會因一些小事而翻臉無情,殺害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諸葛亮是絕對不會喜歡曹操的。這與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關系。史書上歷來把曹操與王莽並稱,可見其人品的低下。對這種人,諸葛亮只想除之而後快,而絕對不可能為曹操效力。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孫權呢?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不能留下。」這是諸葛亮已經投靠劉備以後的事。退一萬步說,即使孫權能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不會背叛劉備而依附孫權。
諸葛亮後來在他著名的《誡子書》中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是,一個人胸懷雄心壯志,而又報效無門的時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寧靜」是很難的。諸葛亮於夜深人靜的時候「抱膝長嘯」,可見他也很難做到這一點。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也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個半人半神的超人。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在最終見到諸葛亮之前,小說作了長長的鋪墊。說劉備如何帶著關羽和張飛二人,如何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訪;又如何一次二次沒有見到諸葛亮而只見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讓劉、關、張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見上面等等。這些編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劉備的禮賢下士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眾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諸葛亮來。但在權威的歷史書《三國志》中,上述內容都沒有記載,關於這一段,書中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所以後人評價《三國志》:惜墨如金、過於簡略。
見到諸葛亮之後,《三國演義》又對這位主角進行了一番外貌描述: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有時坐一輛四輪小車。生活在明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距離三國時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據呢?晉朝的裴啟在他所寫的一本名叫《語林》的書中,記載了諸葛亮外貌。書中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司馬懿曾經派人偷偷地觀察過諸葛亮。那人報告說,諸葛亮坐一輛未加裝飾的小車,頭戴葛布做的頭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司馬懿聽後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真名士也!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文獻中對諸葛亮外貌特徵惟一的記載。它可能就是羅貫中塑造諸葛亮外貌特徵的依據。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中老把張飛描寫成為一個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其實這與歷史有很大的出入。史書記載說張飛是一個富家子弟,字寫得很好,平生還有一大嗜好,就是愛畫美女。當然,他的武藝也很好。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後,劉備以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諸葛亮,還任命他為軍師。後來曹操大軍南下征討荊州,諸葛亮首次指揮劉備軍隊就取得「火燒博望坡」的勝利,繼而又取得「火燒新野」的勝利。可惜,歷史完全不是如此。諸葛亮出山後,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劉備任命他為軍師。實際上,那時軍隊里也沒有這樣的職務。劉備駐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籬下,哪能給諸葛亮什麼樣的官職呢?他只是作為一個賓客,為劉備參謀軍事而已。諸葛亮真正開始有職務,是在赤壁大戰以後,劉備逐漸奪取了荊州的一些地盤,自己做了荊州牧以後,才任命諸葛亮做了個「軍師中郎將」。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沒有任何職務,不可能指揮劉備的軍隊,也就更談不上什麼「火燒博望坡」和「火燒新野」了。
據史書記載,即便是赤壁大戰後長達十年的時間里,諸葛亮也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場戰斗、率領過任何一支軍隊。諸葛亮之所以偉大,並非一開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後一帆風順、捷報頻傳。恰恰相反,在此後的十多年時間里,他一直從事一些並不顯眼的基層工作,而且把它們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來贏得劉備和大家的尊重,最終擔負起蜀國丞相的重要職務。
諸葛亮出使東吳結盟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劉備帳下確實沒什麼文臣,還有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正效力於東吳。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一到東吳就遭到東吳以張昭為首的眾謀士刁難,但是歷史上不是這樣的,張昭已經是當世名士沒有必要和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爭得面紅耳赤,還有就是智激周瑜,三國演義中把周瑜描寫成為一個嫉妒心強、心胸狹窄的人,這是多麼不公平的,而歷史上對周瑜的評價是心胸寬闊、氣度不凡。還有就是當時候稱:曲有誤周郎顧,可見周瑜是一個能善於助人的人!還有就是周瑜本來就是主戰派更本不需要諸葛亮的刺激。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完成與東吳的結盟後就立即返回了,而不是三國演義中寫到的滯留在東吳與周瑜共破曹操,就更加不會有「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故事的發生了。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孫劉聯軍並沒有追擊,當然也不會有華容道等故事了。曹操退卻後周瑜攻取了荊洲的戰略要地江夏、南郡、劉備則率軍攻取了江陵、武陵、長沙、桂陽、零陵。曹軍則繼續保有襄陽,劉備奪取了五郡之後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管理五郡稅務徵收工作,此後劉備從東吳借來了南郡,以圖西川。劉備奪取西川後又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負責西川的政物工作。
公元222年劉備建立蜀國封諸葛亮為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諸葛亮還修補了與東吳的關系,而在東吳給蜀國的和書中並沒有稱頌後主劉禪的文字一般來說都應該有的 這說明當時的蜀國諸葛亮的權利!蜀國放棄了自己國家一半的土地(荊洲)這需要承受的壓力!可見諸葛亮當時在蜀國中的權利!
修補與東吳的關系後可以放心平定南方叛亂。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平叛,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率領50萬大軍南征是不現實的蜀國人口不過幾百萬不可能出動數量如此巨大的軍隊。再者雲貴都是交通相當不便利的地區,要供應50萬軍隊糧草簡直是天方夜談,歷史上諸葛亮只率領了2萬人南征。
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這是不可能的,即使要收服人心但這未免傷亡太大 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不可能為了一個人拿2萬士兵的生命做賭注,歷史學界的認為是,諸葛亮大軍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地 一路打破孟獲七個城池,這對於蜀軍是相對簡單的 蜀軍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沖車 投石車等,要攻破孟獲的木頭竹子所築的城池是相對簡單的可能其中有一兩次抓到了孟獲放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後孟獲投降南方平定,諸葛亮沒有按照演義中所說讓孟獲永鎮南幫,而是把孟獲和支持過叛亂的士紳調入成都。
南方平定諸葛亮可以安心北伐了 但後人對只出祁山不採納魏延的出子午谷一直就有質疑 出子午谷是一個好計策但長安城池堅固不是一支小隊伍能夠打破的 即使打破長安魏國援軍可以馬上到達。而蜀軍是不可能馬上到達的 到那時攻破長安的蜀軍必死無疑 諸葛亮不想拿一員大將來冒險,在大將相繼謝逝的蜀國這是肯定的。出祁山則可攻取關中平原以補充蜀國的實力 退可謹守漢中 可以說沒有多大的危險性。
就在諸葛亮捷報頻傳的時候在天水等城池遇到了阻擊牽制了大軍主力,魏國這個時候援軍到達,諸葛亮派出了馬謖守備街亭以拖延魏國援軍。演義中說馬謖是帶領了10萬大軍去守街亭,但歷史上諸葛亮只派出了3萬人去守街亭,在主力被牽制的時候這已經是諸葛亮能派出的最大數量的軍隊!諸葛亮所叮囑的當道扎營不是沒有道理的 街亭城建在一個小山丘之上 易守難攻。天然的地質裂層尤如城牆般,但馬謖為什麼選擇了不駐扎在城裡而選擇了山上呢!原因可能是地質裂層出現了多處破漏,魏軍很容易從這些地方攻破,而蜀軍沒有時間去修補,所以馬謖就在山上扎營。蜀軍是以步兵為主多為弩兵 從山上更容易射擊!但魏將張頜採取了圍而不攻導致了蜀軍 軍心渙散大敗而回。有很多人為馬謖鳴不平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那我們就看看馬謖做了什麼!史料上記載在遭到張頜包圍時馬謖竟拋棄軍隊獨自逃跑,這已經違背了一個軍人基本素質,可能不殺他嘛?演義中寫到街亭失守後就上演了讓後世稱頌的「空城計」不過這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原因很簡單 魏軍沒有追擊 並且指揮魏國軍隊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頜!
在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才和司馬懿對陣,兩軍對峙一直沒有交戰,蜀軍主動後撤以誘魏軍而老道的司馬懿沒有追擊,而是遠遠的尾隨蜀軍,這時司馬懿的部將在也忍不住了,強烈要求司馬懿交戰司馬懿才與蜀軍決戰,後魏軍大敗,而回蜀軍因糧草不繼而撤退,這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交手!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敢於尋找魏軍主力作戰,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去尋找以騎兵為主的軍隊作戰這是不可想像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陣法與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諸葛連弩就是為了剋制騎兵而研製的,就像今天的機槍掃射一樣威力可想而知!魏大將張頜就是命喪於諸葛連弩之下。可惜如今已經失傳了。八陣圖也早已失傳!
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准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❽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樣的人,詳細點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 ,父親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後來他避亂江東而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史書上記載甚少,只說他一直追隨諸葛亮,後來當過蜀國的長水校尉。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諸葛誕。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極人臣。諸葛家族在這一時期,不僅僅英才輩出,而且他們在三個相互敵對的國家中都執掌權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而他們中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童年甚至於他的一生都是極其坎坷的。他很小時,父母親就先後離開了人世。之後,他們兄妹幾個被叔叔諸葛玄的好友劉表撫養成人。諸葛亮從小受到了系統的儒學訓練。當這位青年學子17歲時決定自立,他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半耕半讀。他居住在襄陽的隆中,讀了許多書。首先他讀過儒家著作。比如:《詩》、《書》、《禮記》、《春秋》等。其次,他還讀過兵家的書,如《左傳》、《戰國策》、《孫子兵法》等。特別是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更是研習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化而來的。諸葛亮只是吸取這些學說的營養,卻不盲目迷信這些學說。他曾經這樣評價諸子百家:「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有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大師級的人物龐德公、大學者司馬徽和黃承彥。其中特別是黃承彥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有一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一位醜女兒,頭發黃、臉上黑,不過她的才幹倒是與你相配。諸葛亮聽後居然同意了這門婚事。可能她確實不算漂亮,但是諸葛亮擇妻看重的是她的才幹,而不是她的外貌。這正是諸葛亮的人品與眾不同的地方。所以人們評價諸葛亮說他性情「高逸超群」。據傳說,他們夫婦婚後的生活很幸福。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一直南征北戰,黃月英在家裡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傳說這位女士還絕頂聰明,她發明了一個會磨面的木頭機械人,後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發明的。盡管黃月英既聰明又賢惠,但她畢竟長得有點難看。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人替諸葛亮感到遺憾。不過,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樊,當地人為這位才女修建的廟宇里,她可一點也不難看,當地還有關於她的動人故事。
盡管荊州境內卧虎藏龍,但荊州牧劉表卻從來沒有看出諸葛亮是個人才。可能在他的眼裡,諸葛亮只是好友諸葛玄那個可憐的侄兒。即使他聽說龐德公這樣的德高望重者都稱諸葛亮為「卧龍」,他也不會相信。畢竟,那需要眼光。《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劉表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這就是為什麼荊州境內人才濟濟,而劉表卻無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古往今來,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擁有政治優勢。在實力上,他統一了北方,兵多將廣、錢糧充足。在個人能力上,他堪稱雄才大略,當時的政治家無人與他相比。特別是在對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賢若渴,三次頒布「求賢令」,廣納天下賢才。
歷史上的曹操是一個有著雙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復雜。起初,他有匡扶漢室的志向與抱負,後來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並最終做到了這一點。曹操在看到民眾因戰亂而流離失所時,他會傷心落淚,並出台政策招撫流民,恢復生產、安定社會。但是他也會因為父親之死而遷怒他人,大肆屠殺幾十萬無辜百姓。對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連襪子也來不及穿就跑出去歡迎人才來訪,也會因一些小事而翻臉無情,殺害跟隨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諸葛亮是絕對不會喜歡曹操的。這與他的政治理念有密切關系。史書上歷來把曹操與王莽並稱,可見其人品的低下。對這種人,諸葛亮只想除之而後快,而絕對不可能為曹操效力。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奔孫權呢?史書上記載,赤壁大戰前,劉備派諸葛亮去東吳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當時東吳的大臣張昭想留下諸葛亮,被他婉言謝絕。後來有人問起其中的原因。諸葛亮說:「孫權當然是人中豪傑,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會對我很好,但不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不能留下。」這是諸葛亮已經投靠劉備以後的事。退一萬步說,即使孫權能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他也不會背叛劉備而依附孫權。
諸葛亮後來在他著名的《誡子書》中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是,一個人胸懷雄心壯志,而又報效無門的時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寧靜」是很難的。諸葛亮於夜深人靜的時候「抱膝長嘯」,可見他也很難做到這一點。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也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個半人半神的超人。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在最終見到諸葛亮之前,小說作了長長的鋪墊。說劉備如何帶著關羽和張飛二人,如何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訪;又如何一次二次沒有見到諸葛亮而只見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讓劉、關、張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見上面等等。這些編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劉備的禮賢下士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眾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諸葛亮來。但在權威的歷史書《三國志》中,上述內容都沒有記載,關於這一段,書中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所以後人評價《三國志》:惜墨如金、過於簡略。
見到諸葛亮之後,《三國演義》又對這位主角進行了一番外貌描述: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有時坐一輛四輪小車。生活在明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距離三國時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據呢?晉朝的裴啟在他所寫的一本名叫《語林》的書中,記載了諸葛亮外貌。書中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司馬懿曾經派人偷偷地觀察過諸葛亮。那人報告說,諸葛亮坐一輛未加裝飾的小車,頭戴葛布做的頭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司馬懿聽後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真名士也!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文獻中對諸葛亮外貌特徵惟一的記載。它可能就是羅貫中塑造諸葛亮外貌特徵的依據。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中老把張飛描寫成為一個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其實這與歷史有很大的出入。史書記載說張飛是一個富家子弟,字寫得很好,平生還有一大嗜好,就是愛畫美女。當然,他的武藝也很好。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後,劉備以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諸葛亮,還任命他為軍師。後來曹操大軍南下征討荊州,諸葛亮首次指揮劉備軍隊就取得「火燒博望坡」的勝利,繼而又取得「火燒新野」的勝利。可惜,歷史完全不是如此。諸葛亮出山後,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劉備任命他為軍師。實際上,那時軍隊里也沒有這樣的職務。劉備駐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籬下,哪能給諸葛亮什麼樣的官職呢?他只是作為一個賓客,為劉備參謀軍事而已。諸葛亮真正開始有職務,是在赤壁大戰以後,劉備逐漸奪取了荊州的一些地盤,自己做了荊州牧以後,才任命諸葛亮做了個「軍師中郎將」。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沒有任何職務,不可能指揮劉備的軍隊,也就更談不上什麼「火燒博望坡」和「火燒新野」了。
據史書記載,即便是赤壁大戰後長達十年的時間里,諸葛亮也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場戰斗、率領過任何一支軍隊。諸葛亮之所以偉大,並非一開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後一帆風順、捷報頻傳。恰恰相反,在此後的十多年時間里,他一直從事一些並不顯眼的基層工作,而且把它們做得很好,用自己出色的工作來贏得劉備和大家的尊重,最終擔負起蜀國丞相的重要職務。
諸葛亮出使東吳結盟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劉備帳下確實沒什麼文臣,還有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正效力於東吳。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一到東吳就遭到東吳以張昭為首的眾謀士刁難,但是歷史上不是這樣的,張昭已經是當世名士沒有必要和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爭得面紅耳赤,還有就是智激周瑜,三國演義中把周瑜描寫成為一個嫉妒心強、心胸狹窄的人,這是多麼不公平的,而歷史上對周瑜的評價是心胸寬闊、氣度不凡。還有就是當時候稱:曲有誤周郎顧,可見周瑜是一個能善於助人的人!還有就是周瑜本來就是主戰派更本不需要諸葛亮的刺激。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完成與東吳的結盟後就立即返回了,而不是三國演義中寫到的滯留在東吳與周瑜共破曹操,就更加不會有「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故事的發生了。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孫劉聯軍並沒有追擊,當然也不會有華容道等故事了。曹操退卻後周瑜攻取了荊洲的戰略要地江夏、南郡、劉備則率軍攻取了江陵、武陵、長沙、桂陽、零陵。曹軍則繼續保有襄陽,劉備奪取了五郡之後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管理五郡稅務徵收工作,此後劉備從東吳借來了南郡,以圖西川。劉備奪取西川後又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負責西川的政物工作。
公元222年劉備建立蜀國封諸葛亮為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諸葛亮還修補了與東吳的關系,而在東吳給蜀國的和書中並沒有稱頌後主劉禪的文字一般來說都應該有的 這說明當時的蜀國諸葛亮的權利!蜀國放棄了自己國家一半的土地(荊洲)這需要承受的壓力!可見諸葛亮當時在蜀國中的權利!
修補與東吳的關系後可以放心平定南方叛亂。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平叛,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率領50萬大軍南征是不現實的蜀國人口不過幾百萬不可能出動數量如此巨大的軍隊。再者雲貴都是交通相當不便利的地區,要供應50萬軍隊糧草簡直是天方夜談,歷史上諸葛亮只率領了2萬人南征。
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這是不可能的,即使要收服人心但這未免傷亡太大 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不可能為了一個人拿2萬士兵的生命做賭注,歷史學界的認為是,諸葛亮大軍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地 一路打破孟獲七個城池,這對於蜀軍是相對簡單的 蜀軍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沖車 投石車等,要攻破孟獲的木頭竹子所築的城池是相對簡單的可能其中有一兩次抓到了孟獲放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後孟獲投降南方平定,諸葛亮沒有按照演義中所說讓孟獲永鎮南幫,而是把孟獲和支持過叛亂的士紳調入成都。
南方平定諸葛亮可以安心北伐了 但後人對只出祁山不採納魏延的出子午谷一直就有質疑 出子午谷是一個好計策但長安城池堅固不是一支小隊伍能夠打破的 即使打破長安魏國援軍可以馬上到達。而蜀軍是不可能馬上到達的 到那時攻破長安的蜀軍必死無疑 諸葛亮不想拿一員大將來冒險,在大將相繼謝逝的蜀國這是肯定的。出祁山則可攻取關中平原以補充蜀國的實力 退可謹守漢中 可以說沒有多大的危險性。
就在諸葛亮捷報頻傳的時候在天水等城池遇到了阻擊牽制了大軍主力,魏國這個時候援軍到達,諸葛亮派出了馬謖守備街亭以拖延魏國援軍。演義中說馬謖是帶領了10萬大軍去守街亭,但歷史上諸葛亮只派出了3萬人去守街亭,在主力被牽制的時候這已經是諸葛亮能派出的最大數量的軍隊!諸葛亮所叮囑的當道扎營不是沒有道理的 街亭城建在一個小山丘之上 易守難攻。天然的地質裂層尤如城牆般,但馬謖為什麼選擇了不駐扎在城裡而選擇了山上呢!原因可能是地質裂層出現了多處破漏,魏軍很容易從這些地方攻破,而蜀軍沒有時間去修補,所以馬謖就在山上扎營。蜀軍是以步兵為主多為弩兵 從山上更容易射擊!但魏將張頜採取了圍而不攻導致了蜀軍 軍心渙散大敗而回。有很多人為馬謖鳴不平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那我們就看看馬謖做了什麼!史料上記載在遭到張頜包圍時馬謖竟拋棄軍隊獨自逃跑,這已經違背了一個軍人基本素質,可能不殺他嘛?演義中寫到街亭失守後就上演了讓後世稱頌的「空城計」不過這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原因很簡單 魏軍沒有追擊 並且指揮魏國軍隊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頜!
在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才和司馬懿對陣,兩軍對峙一直沒有交戰,蜀軍主動後撤以誘魏軍而老道的司馬懿沒有追擊,而是遠遠的尾隨蜀軍,這時司馬懿的部將在也忍不住了,強烈要求司馬懿交戰司馬懿才與蜀軍決戰,後魏軍大敗,而回蜀軍因糧草不繼而撤退,這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交手!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敢於尋找魏軍主力作戰,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去尋找以騎兵為主的軍隊作戰這是不可想像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陣法與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諸葛連弩就是為了剋制騎兵而研製的,就像今天的機槍掃射一樣威力可想而知!魏大將張頜就是命喪於諸葛連弩之下。可惜如今已經失傳了。八陣圖也早已失傳!
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准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斗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❾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司馬懿這句話是在嘲笑諸葛亮目標定的很遠,可是卻在實現的過程中,不懂得應變之法,雖然蜀軍來的兇猛,卻也不足為懼。事實上,諸葛亮並非不懂應變,只不過蜀漢本就弱小,他不敢賭。司馬懿的這番話只是為了安定曹魏軍心,並不是他有可敵之策。

後來諸葛亮真的死了,司馬懿也不敢帶兵追殺,因為他害怕這是諸葛亮的計策。諸葛亮死了,司馬懿還這么害怕,他曾說滅諸葛亮的話真是打臉呀。後來司馬懿被人嘲笑為「死諸葛走生仲達」。實際上,諸葛亮的北伐失敗,是敗給了上天,而不是司馬懿,如果老天爺肯多給他一些壽命,司馬懿能否笑到最後就難說了。

❿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怎樣的人物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比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塑造的諸葛亮形象,更為強悍。
從軍事上看,諸葛亮在世時,基本上就是壓著強悍的北魏打。整個局面就是,蜀漢不斷進攻,而北魏補補退卻,只敢堅守。
令人稱奇的是,當時,蜀漢的人口資源只有天下的十分之一,且名臣武將逐漸凋零。而北魏方面,不但控制著最繁華、最強盛的區域,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騎兵部隊,其主帥司馬懿的才幹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然而,諸葛亮依然是扮演「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狠角色,讓司馬懿無可奈何。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連他的老對手司馬懿都極為佩服。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贊其為「天下奇才」。唐朝名將李靖,對諸葛亮十分推崇。而同為軍事家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與李靖談話時,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從政治上看,諸葛亮數次率軍北伐,他數月不在都城,但國內秩序井然。相反,那幾年不管是北魏還是東吳,都頻繁發生政變。及至後來,曹操死了沒幾年,大權就被司馬家族奪去了。
諸葛亮擔任丞相職務,他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力。他處事之公道,令人嘆服。哪怕是自己的仇敵,只要他為國盡忠效力,立下功勞,照樣給與賞賜;哪怕是自己的親信,如果玩忽職守,犯下過錯,照樣給與懲罰。
當時,整個蜀漢都對諸葛亮「畏而愛之」。又怕他,又愛他。奇怪嗎?不奇怪。因為諸葛亮的治政風格,不是濫好人和稀泥,而是嚴刑峻法,行事狠辣。為什麼沒有抱怨呢?因為他老人家處事太公平了,沒人能抱怨。
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政治較為清明,政權結構也比較穩定。諸葛亮由此獲得了足以與管仲、蕭何等名臣相提並論的功績和名聲。
從經濟上看,諸葛亮也顯示出卓越的才能。
在漢中,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保障了北伐部隊的軍需給養。
諸葛亮大興水利工程,他整修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從個人道德操守上看,諸葛亮毫無挑剔之處。
諸葛亮曾跟蜀後主劉禪說過,他的財產,合計是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和十五頃薄田,穿的衣物都是朝廷賜封。他的子女,都是自食其力,絕無「官二代」做派。諸葛亮死前,吩咐他下葬時只需要挖一個洞,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了。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需要其他配葬物。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諸葛亮是什麼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