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8年級下冊歷史詳細的年代表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
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陸
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
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2、總司令: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動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49年:海軍和空軍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
三、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
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
二、兩岸交流
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BC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BC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BC31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
53回答者: qsmm - 二十級 2010-1-26 12:51
我來評論>> 相關內容
•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北師版 2010-2-13
•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21 2009-7-13
•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華東師大版和蘇科版生物復習提綱 69 2009-4-23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420 2008-6-16
•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要全面的不要只到13課!! 2008-6-17
更多關於8年級歷史下冊的年代表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歷史 復習提綱 八年級
等待您來回答
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節目男選女的節目中每次約會成功後的一首女聲插曲是什麼歌 急求~!!
5月5日 湖南衛視 我們約會吧 第一位女孩的名字?
誰提供個比較祥盡的找女朋友方案,包括初期約會等等,在讀大學,最近煩,想找個人一起…
我們約會吧張中媛 胸器 什麼意思
我們約會吧20100504為什麼沒有
5月5日我們約會吧一號女生唱的什麼歌
我們約會吧20100504怎麼沒有
5月5日我們約會吧 滿禹萱出場期間,最後男士PK時的一段音樂叫什麼?
其他回答 共 4 條
檢舉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目的:籌備建國任務 P2
時間地點: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
內容:(1)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3)決定在首都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4)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P3
3、新中國成立的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2)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國際)P4
4、西藏和平解放:時間:1951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晉美;
意義:標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P4
第2課 最可愛的人
1、「最可愛的人」指中國人民志願軍
2、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3年)
(1)司令員:彭德懷 (2)目的:保家衛國
(3)出兵原因:①美國侵略朝鮮;②美國侵略軍嚴重威脅中國安全;③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4)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P10)
(5)性質: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3、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雲。(學習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P9
第3課 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時間:1950年
內容:P12 結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意義:P13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4課 工業化起步
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務:主要是集中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2、一五成就:基礎工業與新工業部門的建立;交通運輸業的成就;原有工業基地的加強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業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②1956年, 長春一汽生產出第一輛汽車;③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④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交通成就: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
4、第一部憲法的頒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第5課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農業、手工業採用合作化;工商業採用「公私合營」,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2、三大改造的意義: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6課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1、中共八大(1956年):會議內容: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意義:探索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
2、探索失誤:黨中央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1)失誤原因:對國情分析不夠;缺乏建設經驗;對社會主義建設急於求成;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2)造成嚴重後果: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3)吸取教訓: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立足本國國情發展。
3、探索時期建設偉大成就:P29
先進人物: 石油工業——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黨的好乾部——焦裕祿。
第7課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1、文化大革命發動的原因及表現:P32 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2、性質:一場由國家領導人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3、劉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糟到嚴重踐踏的典型事例。
4、文革期間老一輩革命家和人民的抗爭:二月逆流和四五運動(悼念周恩來,反對四人幫的強大抗議運動)
5、吸取教訓: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逐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制度;要堅持實事求是;要防止個人崇拜和思想僵化。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8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1、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P38 意義: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
2、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1978年12月 內容:P39 意義:P39
3、民主與法制建設:劉少奇案平反,第四部憲法(1982年)及系列法律的頒布。P40
第9課 改革開放
1、改革先從農村開始:採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P42
2、 城市:國企改革。1985年開始;1992年加快改革步伐。P45
3、對外開放:從1980年設立沿海四個經濟特區(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
開放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 P43
4、開放原因:為了引進和吸收外資、僑資;引進新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5、近現代開放的不同:本質不同:①前者嚴重地踐踏了我國的主權,後者體現了平等互利的原則;②前者「開放」中國是被動的,後者「開放」中國是主動的;③前者發生在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後者發生在社會主義時期;④前者屬於外國的侵略行為,後者則屬於中國的自主行為
結果不同:前者開放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者開放促進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
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P48
1、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鄧小平理論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和指導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因為第一次系統的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問題,指導黨制定了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具體事例: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②改革開放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③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④中共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2、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講話:內容P49 影響:P49
3、鄧小平理論領導地位的確立:中共十四大: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形成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11課 民族團結
1、民族居住格局:大雜居,小聚居
2、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意義: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P56
3、共同發展的典型——20世紀就是年代,西部大開發。 人物:孔繁森
第12課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P60-62
1、「一國兩制」含義: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統一主權的國家裡,以祖國統一為前提,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提出: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
2、香港回歸: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3、澳門回歸: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4、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5、香港和澳門成功回歸的原因: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為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開辟了正確的途徑;新中國的建立,使我國擁有獨立自主的內政和外交權利;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
『貳』 八年級下冊歷史的主要內容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全)
2007-08-03 14:47:39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cc9ba01000aaf.html [查看原文]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舉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內容是:(1)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2)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確定了新中國的國旗、國歌和首都。(4)決定採用公元紀年。(5)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2、國歌的原名叫《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曲創作於1935年
3、祖國大陸的統一的標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4、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是1951年。1951年四月底,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到達北京。
5、「抗美援朝」的主要原因:美國的侵略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安全。
6、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司令員是彭德懷。
7、我國地主階級徹底消滅於1952年底。
8、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全國土地改革逐步展開,1953年,土地改革在大陸基本完成。
9、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1950年10月,彭德懷司令員帶領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共同抵抗侵略者。
10、1953年7月,美國被迫同朝中方面在板門店簽定《朝鮮停戰協議》。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1)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2)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階段。
(3)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4)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
(5)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
(6)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12、抗美援朝的意義:(1)打亂了帝國主義擴大勢力的戰略部署。
(2)捍衛了亞洲與世界和平。保衛了國家的獨立。
(3)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和平的環境。
(4)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
(5)極大地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13、新中國鞏固權力與統治的措施:(1)收復西藏。
(2)抗美援朝
(3)土地改革
(4)鎮壓反革命運動。
14、鎮壓反革命運動的意義:有力地支持、配合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戰爭,保障了社會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15.(附):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1950—1953:土地改革
1953—1956:三大改造
1953—1957:第一個五年計劃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由於舊中國的經濟十分落後,工業基礎極端薄弱,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發展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所以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實行
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1)以蘇聯幫助建設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3)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
(4)繼續進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穩步增長。
3、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1953年12月,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4年,南昌飛機廠製造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1956年,中國汽車工業的源頭—長春第一製造廠成立,並生產出第一輛國產汽車。
4、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義:使中國基礎工業實力大力增強,農業、交通運輸業、科技、教育、衛生、文藝等事業都得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
5、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6、三大改造包括:對農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改造。
7、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制定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好快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8、意義:這條總路線規劃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雄偉目標,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盡快改善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
9、大躍進的意義:「大躍進」運動嚴重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後果。各部門經濟關系嚴重失調、人力物力大量浪費,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10、大公社成立時間為1958年七月,公社的特點是:「一曰大,二曰公」。
11、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毛澤東對國內外的形勢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12、文化大革命的標志:(1)《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簡稱「五一六通知」。1966年5月通過。
(2)8月,通過《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13、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飛機叛逃,到蒙古飛機墜毀。
14、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
15.(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6月,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個歷史問題》
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1986年9月
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1996年10月,作出了《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個重問題的決議》。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1982年9月,鄧小平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
中共十三大:1987年10月。確立「三步走」戰略,定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路線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科學地概括「鄧小平理論」,確立它的領導地位,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中共十五大:1997年7月,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將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命名為「鄧小平理論」。確立它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三單元:偉大的轉折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一文。
2、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內容包括:(1)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2)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3)增選陳雲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
3、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1)新中國的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2)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
成為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4、四項基本原則包括:(1)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2)堅持人民民主專政
(3)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4)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5、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6、家庭聯產承包制是指包干到戶、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
7、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意義:使生產者在勞動和經營方面獲得了相對的獨立性和自主權,把他們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緊密結合起來,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8、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9、1980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試辦經濟特區。1988年,海南島也成為了經濟特區。
10、1984年,我國對外開放了14個港口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11、政治協商制度的作用:發揮了人民當家作主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使民主有了保障。
1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1979年以來,國家完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制度。、
13、1982年,憲法賦予公民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14、1986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979年7月,全國人大通過並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15、1985年,中小學開設了法制課。
16、在城市和農村設立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是擴大基層民主的重要措施。
17、198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18、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見第四項),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概括說,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19、南方談話的「三個有利於」:(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0、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叫鄧小平理論。
21、鄧小平理論的意義:它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22、中共十四大的內容:確立了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領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23、如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答:「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1. 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律平等。
2. 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在國家統一的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利,由當地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3. 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證了少數民族享有廣泛的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
4. 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措施:(1)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
(2)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抽調內地幹部支援建設。
5.
自治區
成立時間
首府
內蒙古自治區
1947年5月
呼和浩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5年10月
烏魯木齊
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年3月
南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10月
銀川
西藏自治區
1965年9月
拉薩
6一國兩制的內容:在祖國統一的領導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7. 一國兩制的意義:(1)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
(2)充分考慮了台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
(3)有利於台灣、澳門、香港的長期穩定。
(4)有利於祖國的統一和民族振興。
(5)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成立,是華東軍區海軍。
2.1949年8月,組建了空軍第一個飛行中隊。
3.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成立。
4.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成立。
5.中國是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6.今天的人民海軍擁有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岸防部隊、海軍陸戰隊。
7.人民空軍包括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雷達兵、空降兵。
8.1984年國慶大閱兵,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次亮相。
9.1953年底,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互相尊重領土主權。
(2)互不侵犯。
(3)互不幹涉內政。
(4)平等互惠。
(5)和平共處。
10.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亞非會議,稱萬隆會議。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
11.亞非會議的意義:周恩來在會議上表現出高超的外交藝術,為中國贏得了聲譽和朋友,打開了新中國同亞非各國友好交往的大門。
12.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同時將台灣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這是我國外交工作的一項重大勝利。重返聯合國,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在更廣闊的國際舞台上,為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14.1979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本月底,在上海簽定《中美聯合公報》。
15.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6.2001年6月,中國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共同宣布建立上海合作組織。意義:各成員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不斷增強,在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鞏固地區安全與穩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17.2001年10月,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會議通過了《上海共識》。意義:這次會議是至今在中國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第六單元:科技文化和社會生活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國核導彈試驗成功。
3、1967年,我國又成功地爆炸了一顆氫彈。
4、1970年4月,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5、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環繞地球14周後,在蒙古安全落地。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第三個完全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6、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被譽為「東方魔稻」的粘型雜交水稻,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7、1986年3月,在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的建議下,我國提出了「863計劃」
8、1986年我國頒布並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00年我國基本實施了九年義務教育。要求實施素質教育,實施「科教興國」的策略。
9、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鄧小平為景山學校的題詞
10、1989年10月,我國實施「希望工程」。
11、1977年冬,恢復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廢除的高考制度。
12、1999年,我國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13、1956年,我國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
14、「雙百」方針的成果:《林海雪原》、《紅岩》、《青春之歌》、《創業史》、《紅旗譜》、《將軍三步曲》、《雷鋒之歌》。
15、1995年,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促進了群眾的體育活動。
16、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打破最輕級雙手挺舉世界紀錄,是我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人。
17、1959年,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容國團奪得男子單打冠軍,是我國第一個世界冠軍。
18、1981—1986年,中國女排發揚「團結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成為了世界第一支取的「五連冠」的女子排球隊。
望 採納
『叄』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期中復習提綱(第一課 開國大典 第二課最可愛的人 第三課土地改革 。。。。)
2010-2011學年度第二學期八年級歷史下冊期中復習提綱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國任務(1949年9月,北平)
內容:八個一
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2)選舉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會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作詞:田漢,作曲:聶耳),改北平為北京作首都,採用公元紀年;(4)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習題演練】開國大典上,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54門禮炮代表(五四運動),28響代表(中國共產黨走過的28年歷程)。
(二)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時。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國際意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四)西藏和平解放:
時間:1951年
意義:標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識圖】P5毛澤東宴請阿沛•阿旺精美和十世班禪的照片,這一圖片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最可愛的人
抗美援朝:
1、司令員:彭德懷
2、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
3、出兵時間:1950年10月
4、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雲、毛岸英
5、最著名的戰役:上甘嶺戰役
6、戰歌:《我的祖國》《《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抗美援朝進行曲》《英雄贊歌》
7、評價: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五戰五捷,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而歸。
【習題演練】在朝鮮戰場上,用身軀堵住敵人機槍口的英雄是(黃繼光);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伏部隊的安全,嚴守紀律,紋絲不動的英雄是(邱少雲)。
【識圖】P7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圖,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抗美援朝)
第三課 土地改革
(一)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頒布時間:1950年
2、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結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4、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人民政權,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習題演練】新中國成立初期進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鞏固了人民政權)
『肆』 八年級下冊歷史第一課,第二課,第三課的每課出5個填空題
第一課
1。西藏於()年和平解放。
2。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專(),屬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3。為表示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崇敬與緬懷,在天安門廣場修建了();
4。新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長是()。
5。()會議決定以《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第二課
1。()年()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
2。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五次戰役,把美軍趕到()附近。
3。上甘嶺戰役中用身體堵住敵人槍眼的是()。
4。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是()。
5。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發揚()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第三課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
2。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兩千多年來的()制度,()階級被消滅。
3。到()年底,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4。這次土地改革,採取在政治()富農的政策。
5。實行土地改革,是為新中國的()開辟道路。
答錯了幾個,說說看。
『伍』 八年級下冊歷史第3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教案在哪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教案)
一、教學目標
(一)能力培養
1、學會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原理分析歷史問題。
2、通過贖買政策的學習培養學習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
3、培養學生歸納史實、分析原因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過渡時期總路線;2、「一五」計劃的制定;3、三大改造的完成;4、經濟建設成就;5、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
(三)情感教育
1、認識中國共產黨改造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決心和勇氣。
2、說明社會主義制度解放了生產力從,而使學生提高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
3、認識憲法充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二、板書設計
過渡總路線
1953 一化三改造
指 導
「一五」計劃
1953~1957 重 農
工+工 社會主義改造
業 商
落 實
一屆人大(1954)
社會主義類型憲法 建設 三大改造
1953~1956 農業:互助組 合作社 建設 農:完成計劃
手工業:互助組 合作社
工:開始改變落後面貌
保護 資工商業:公私合營(贖買) 成就 交:鐵路、公路建設
標 志
社會主制度基本建設(私有制→公有制)
三、教學導入
回顧前兩節內容導入
1、從新中國成立到1952年,黨和政府領導人民通過哪些措施鞏固了人民政權,恢復了國民經濟?
(基本解放大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運動;沒收官僚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穩定物價;統一財經;合理調整工商業;工礦企業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農村互助合作、興修水利)
2、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准備了條件……
四、內容教學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度
1、問:過渡時期是哪一歷史階段,過渡時期的根本任務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2、問:完成這一任務的基本前提條件是什麼?
(人民政權鞏固;國民經濟好轉)
3、問:怎樣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1953年,黨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它有哪些主要規定?
(學生閱讀回答。略)
4、導:「相當長的時期」。當時估計至少要用15年的時間(實際上只用了3年)。這說明當時黨犯了右傾保守錯誤嗎?(不是,新中國生產力水平不高,經濟基礎不雄厚,黨充分估計了建設困難,做到了實事求是)
5、導:總路線中「一化三改造」體現了什麼哲學原理?
(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一化」和「三改造」相互關聯,相互促進,不可偏廢)
6、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從思想和理論上解決了新民主義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重大問題;1953年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則已在實踐上推進了這個轉變。根據總路線,中央人民政府制定了建設社會主義的「一五」計劃(要求學一閱讀計劃內容並觀察圖表,認識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必要性)
(二)三大改造的完成
1、過度:總路線是照耀新中國各項工作的燈塔,「一五」計劃是具體實施「一化三改造」的藍本。那麼,在工業建設的同時,國家是怎樣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呢?
(學生用10分鍾閱讀本目,教師用談話法弄清問題,加深理解)
2、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1)1953年以前新中國農業狀況如何?
(封建土地制度已消滅,個體小農經濟大量存在)
(2)為什麼要改造農業?
(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分散經營,個體勞動束縛農業生產力發展,制約了工業化步伐和城市建設。直接原因:出現「糧荒」
(3)如何改造的?
(方針:積極發展,穩步前進;原則:自願互利;方法:典型示範,逐步推廣;步驟: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釋:初級:土地入股,統一經營;高級: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
3、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教師略提,與農業步驟大體一致即可)
4、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重點和難點)
(1)回顧:新中國政府對私人資本主義曾採取過哪些政策和措施?
(保護私營工商業的合法經營;通過「五反」打擊不法資本家;合理調整工商業,使其有計劃發展)
(2)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為什麼不採取如同對官僚資資本企業那樣沒收的政策,而是贖買呢?
(原因: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經濟具有一定先進性,實行改造有利於發揮其積極作用;民族資本主義在歷史上是先進生產力代表,其實業救國實踐有益於民族經濟的振興;民族資產階級是民主革命的動力之一,為中國地命作出過貢獻;民族資本階級原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擁護黨的領導)
(3)贖買政策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創舉,其步驟是從實行初級國家資本主義到實行高級國家資本主義再到全行業公私合營。
教師指導學生看圖:被譽為「紅色資本家」的上海紡織業巨頭榮毅仁第一個把榮氏紡織企業捐獻給了國家。
(4)導: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用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採取和平手段實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取代舊的生產關系的革命。
(5)觀察「1956年國民經濟中公私經濟成分的比較」。反映了什麼現象?如何認識這一現象?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占絕對優勢,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但單一的公有制形式,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從長遠看不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三)經濟建設計劃的超額完成
1、學生閱讀本目,按工業、農業、交通運輸三方面歸納建設成就。
2、要求學生觀察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思考:成就有何特點?
(建立了東北重工業基地;交通建設成就巨大)
3、分析: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工業成就突出的原因有哪些?①過渡時期總路線和一五計劃制訂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要求加強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②黨選派大批優秀幹部領導、參加工業建設。③經過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工人積極性空前高漲,熱火朝天地開展勞動競賽和技術革新運動④廣大農村和各行各業大力支援工業建設。⑤科技人員的努力奮斗。⑥蘇聯的援助。
(四)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誕生
1、要求學生聯系政治常識回答,現行我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是什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003年國家修改憲法,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是什麼時候制定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何時確立的呢?
2、學生閱讀本目,教師指導學生把握:①憲法的內容;②憲法制定的意義;③政協職能的變化;(小字)
『陸』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材全解
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國任務,舉行的時間、地點、內容:
時間地點: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內容:(1)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北京)為首都,採用公元紀年;(3)決定在首都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點:新中國成立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
第2課最可愛的人
1、「最可愛的人」指誰?司令員、出兵時間、戰歌、精神?
最可愛的人指中國人民志願軍,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
2、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雲。
3、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五戰五捷,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志願軍凱旋而歸。
第3課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農佔有大部分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農民去佔有極少的土地,他們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時間、內容、結果、意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以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第4課工業化起步
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的任務:主要是集中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2、一五成就:基礎工業與新工業部門的建立;交通運輸業的成就;原有工業基地的加強和新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1956年, 長春一汽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五四憲法的頒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第5課三大改造
1、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農業、手工業採用合作化,工商業採用「公私合營」,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2、重點:三大改造的意義: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柒』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資料
八年級歷史抄上冊復習提綱
第1課鴉片戰爭的烽煙
1、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到廣州禁煙.
2、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銷煙.
3、1840年6月,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4、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有(1)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2)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3)割讓香港島給英國;(4)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5.愛國知識分子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師夷就是向外國學習,長技就是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制夷就是抵抗外國侵略,使中國富強。
第6課近代工業的興起
6.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有奕
『捌』 人教版 八年級下冊歷史 的 第一單元 第3課的心得 300字左右
土地改革運動是指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區開展的土地制度改革斗爭。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解放戰爭過程中,東北、華北等老新解放區(約有1.6億人口)已經實行了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新中國成立後,廣大新解放區則尚未實行土地改革。為了徹底實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開始在新解放區實行土改運動的准備工作。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討論了新區土地制度改革。隨後,劉少奇在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二次會議上,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闡明了土地改革的重大意義和黨的方針政策。會議討論並同意劉少奇的報告和中共中央建議的土地改革法草案。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決定,從1950年冬季開始,用兩年半或三年左右的時間,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在全國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並規定在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之前,縣以上的領導機關要選擇少數地區進行典型試驗,在做法上採取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分批開展。從1950年冬季開始,一場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在新解放區農村廣泛展開。在土地改革運動中,中共中央規定的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鑒於解放後的新情況,《土地改革法》將過去徵收富農多餘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此外,對小土地出租者也採取了保護的政策,不徵收其出租的土地。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是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時,採取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為了深入地發動群眾,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團深入農村,發動農民群眾,建立農會,組織農民向封建地主階級開展斗爭,建立了城鄉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線。在土改中,對於地主分子,除個別罪大惡極、民憤極大的予以鎮壓外,都分給一定數量的土地,讓其在勞動中改造成為新人。土地改革運動是有領導地分期分批進行的,每期一般經歷了發動群眾、劃分階級成分、沒收和分配土地、復查總結等階段。到1952年底,除西藏等少數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農村勝利完成。加上老解放區土地改革,全國大約有3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大約7億畝土地和其他一些生產資料。土地改革的勝利,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業生產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