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人類社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民族這一概念的
什麼是民族
斯大林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有關論述,給民族下了一個意義,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
每個民族,都有在它的全體成員中統一使用的共同語言。由於歷史原因,在個別民族內部也有幾種語言並存的情況。民族共同語是以某種方言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方言要成為民族共同語的基礎,一般是使用這種方言的地方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方言經過經濟集中和政治集中而集中為一個統一的民族語言。」民族共同語形成之後,一些方言還會存在,但民族共同語是占優勢和居於統治地位的語言。
共同地域是一個民族的人們世世代代共同生活,形成內部聯系的空間條件。在一定意義上說,共同地域指的就是地理環境。
共同經濟生活是民族構成中的重要物質條件。它和社會經濟制度有密切關系,但不是直接指社會經濟制度本身,也不是說一個民族中兩個對立階級有共同的經濟利益,而是指在一個民族內部,由於生產分工與交換關系的發展,使人們在經濟生活上形成緊密的聯系,從而把本民族中各個部分結合為一個整體。
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它通過語言和文學藝術的各種形式、社會風尚、生活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等等,表現出一個民族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等特徵和自豪感。正是這些特徵,使一個民族在精神面貌上區別於其他民族。在民族的諸特徵中,共同心理素質是最活躍最有生命力的持久因素。
民族之所以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主要就是因為它具有這樣四個共同特徵。斯大林認為,不能把四個特徵中的任何一個用來作為民族的定義,只有四個特徵統統具備,才能構成為一個民族。
民族隨階級與國家的產生而形成
民族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論及民族的起源和形成,指出「從部落發展成了民族和國家」:「部落聯盟是與民族最近似的東西」;比較鞏固的部落聯盟,是「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一般說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氏族部落制度和原始公社組織走向瓦解,人們開始打破居住界限,到處流動、雜居並依地域而結合,出現了私有財產、階級和國家時,構成民族的共同的地域、語言和心理素質等要素也逐漸形成,同時,隨著商品、貨幣、交換關系的發展,國內市場的出現以及交通的日臻發達,又為共同經濟生活的形成和發展准備了條件。恩格斯在得出「從部落發展成了民族和國家」的結論時,這樣描述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情景:「勞動本身一代一代地變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除打獵和畜牧外,又有了農業,農業以後又有了紡紗、織布、冶金、制陶器和航行。同商業和手工業一起,最後出現了藝術和科學」。這里明確提到畜牧業、農業、手工業、商業、藝術和科學的出現,顯然是指人類社會己從原始公社階段轉變為奴隸制度的階段,踏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這時,產生民族和國家的經濟前提已經具備了。
也就是在如上所述的條件下,一些歷經分化瓦解而又相互融合、聚集的部落與部落聯盟,逐漸孕育成為一種新的人們的共同體,即民族。民族不是氏族共同體的延續與發展,也根本不同幹部落共同體;由部落和部落聯盟發展為民族,是一個質變。在這一過程中,國家組織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只有當結合在一個政府之下的諸部落融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時,……民族方始產生。」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及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分離和城鄉對立問題時,把「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並提,更加清楚他說明了階級社會、國家和民族三者的產生互相聯系的社會現象。
不同民族因具體歷史條件不同在形成過程中各具特點
歷史表明,世界上許多民族,包括我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是沿著上述的過程形成為民族的。但是各個民族由於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不同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在各自形成的過程中也必然會帶有特點,不可能是一個模式。
從形成時間及歷史來看,有早有遲、有長有短,並非所有民族都順序經過人所共知的幾個社會發展階段。例如,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只有二、三百年的歷史,僅經過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在十世紀左右形成的英吉利民族,也只經過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社會階段;我國兩個漢民族以活躍於黃河流域的華夏 族為主體,至封建制時代初期基本形成,經過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已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
從族屬淵源和具體形成過程來看,基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同源異流」,即不同民族淵源於同一族屬,這種情況在由部落與部落聯盟發展為民族的過程中較為常見,例如西歐德意志、英吉利、奧地利、荷蘭等近代民族,其先民主要是日爾曼人與克爾特人:我國的藏、彝、拉祜、景頗、納西等民族的淵源,可以不同程度地追溯到遠古的氏、羌族。另一種是「同流異源」,即同一民族來源於或包含了若干不同的人們共同體,這種過程在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中較為普遍。例如美利堅民族,主要是由移居北美大陸的歐洲人和當地土著居民所形成;我國的漢、回、滿、壯、白、維吾爾等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成分。
再從民族構成的要素來看,有許多民族,四個特徵完全具備並獲得充分發展;也有些民族,四個特徵基本具備,但是其中的一個或兩個卻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列寧曾經指出:「因為資本主義發展得不平衡,而客觀現實又告訴我們,除了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民族之外,還有許多很弱小和經濟十分不發達的民族。」列寧所講的經濟十分不發達,就不能不影響到一個民族某些特徵的形成和發展的程度,特別是影響到民族共同語和共同經濟生活的形成及其發展程度。例如遭受殖民主義與帝國主義壓迫、剝削和奴役的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形成與發展都受到嚴重的阻礙,民族內部的經濟聯系都比較薄弱、鬆散。同時,經濟不發達又不能不影響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程度。
此外,世界上還有一些民族,在形成以後,由於各種原因,其共同地域、語言、經濟生活等特徵已經基本喪失或大半喪失,有的原來就不具備某個特徵,唯有共同心理素質仍然頑強地保持下來,成為維系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唯一精神紐帶。如猶太人、吉普賽人和我國的回、滿等民族便是這樣。
歷史上存在過幾種不同類型的民族。古代民族是同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形態相聯系的,其共同經濟生活還沒有達到十分發達的程度。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形成的民族是資產階級民族,或稱之為近代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獲得充分發展是這種民族的一個顯著標志。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以後,資產階級民族也逐漸發展為社會主義民族,即現代民族。社會主義民族是歷史上最先進的也是最後存在的民族類型,然而它本身還不是民族的終結。
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民族同化和民族的融合與消亡
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民族發展規律的理論指出,民族是一個歷史范疇,它不會永恆存在,最終一定要走向融合與消亡。民族的消亡是和民族的融合相聯系的;不同民族一旦真正實現了融合,也就是民族消亡的開始。這是未來共產主義世界的事情。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出現的主要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是根本不同的兩種社會現象。民族融合可以理解為不同民族互相滲透。甲中有乙,乙中有甲,甲和乙中有丙,丙中也有甲、乙的成分……,民族界限逐漸磨滅,不但各民族間的差別消失了,連民族這一社會范疇也根本不存在,所有民族都走向消亡了。同化則不是這樣。同化「照字面講就是同類化,一律化」,「即喪失民族特性,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問題。」不是某個民族同化另一個民族,就是它同化於另一個民族。因此,同化只是個別民族的消失,各民族之間的區別並沒有消滅,民族這一歷史范疇依然存在。在階級社會中,只有民族同化,從嚴格意義上講不可能有民族融合。
馬克思列寧主義對民族同化問題一向有自己的科學理論。它不是在原則上否定民族同化,而是認為必須對同化作具體分析,區別兩種根本不同的情況:強迫同化和自然同化。列寧說:無產階級「歡迎民族的任何同化,只要它不是藉助於暴力或特權進行的。」強迫同化和自然同化的分界線,主要就在於是否憑借政治暴力和民族特權。
強迫同化是憑借政治暴力與民族特權進行的。它是民族壓迫制度的產物,也是民族壓迫的一種表現形式。壓迫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各方面,對被壓迫民族實行歧視、壓制和迫害,把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強加於被壓迫民族,目的是磨滅、鏟除後者的民族特性,直至使後者不再作為一個民族存在。統治民族、剝削階級所奉行的這種強迫同化政策,造成民族隔閡、對抗和沖突,毒化民族關系,加深民族壁壘,是妨礙民族接近,阻礙歷史進步的。因此這種「同化政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庫中絕對不容許有的。」實際上,由於「民族和民族語言的特點是具有非常的穩定性以及對同化政策的巨大抗拒力」,除個別民族可能喪失部分或大部分民族特徵外,一般說來強迫同化政策是行不通的;要用暴力去鏟除民族差別和民族特點,消滅整個民族是根本不可能的。許多歷史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
馬克思列寧主義贊同和歡迎民族間的自然同化。列寧說:「無產階級不能贊同任何鞏固民族主義的做法,相反地,它贊同一切幫助消除民族差別、打破民族壁壘的東西,贊同一切促使各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和促使各民族溶合的東西。」不同民族長期共處,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發展落後的民族,逐漸為發展先進的民族所同化,逐漸喪失自己的民族特性,成為先進民族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變成了另一個民族。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主要是發展落後的民族接受先進民族的經濟文化;但發展落後的民族中某些進步、合理、有益的東西,也能給先進民族以影響,被後者吸收並加以改造和提高。這種同化,不是憑借政治暴力和民族特權造成的,而是在不同民族之間自然發生的,它有利於民族接近、走向融合和歷史進步,因而是應當加以肯定的。二十世紀初,列寧以美國為例,指出民族同化過程正以巨大規模進行,「紐約州好象是一個碾碎民族差別的大磨坊」;並且肯定:「誰沒有陷入民族主義偏見的泥坑,誰就不能不看到資本主義同化民族的這一過程包含著極大的歷史進步作用」。顯然,列寧在這里所指的是自然同化。
歷史上落後民族以武力征服先進的民族而結果卻被後者所同化,也屬於自然同化現象。馬克思在論述中世紀在印度發生的情況時指出:「相繼征服過印度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韃靶人和莫卧兒人,不久就被當地居民同化了。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恆的歷史規律。」恩格斯也論述說:「……在長期的征服中,比較野蠻的征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得不適應征服後存在的比較高的『經濟情況』,他們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還不得不採用被征服者的語言。」歷史上一切自然同化現象的發生,正如恩格斯所提示的,其深刻的原因在於社會發展水平,主要是經濟力量起決定作用。
民族間的自然同化,是在歷史上常見的、不可避免的、進步的現象。它和民族融合有些類似或接近。可以說,自然同化是民族融合的初級階段,是走向民族融合的漸進過程或最終發生質變的量變過程。但是,自然同化還只是個別民族的消失,並不能導致各民族的融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方面科學地論證了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同時又指出了民族融合的長期性。列寧說:「人類只有經過一切被壓迫民族完全解放的過渡時期,即他們有分離自由的過渡時期,才能達到各民族的必然融合。」列寧強調指出,各個民族和各個國家之間的差別,「就在全世界無產階級專政實現以後,也還要保留一個很長很長的時期」。民族差別和國家差別存在的長期性,也就決定了民族融合的長期性;而民族由融合走向消亡,也必將遠遠遲於階級的消滅和國家的消亡。概括他說,民族不是被「廢除」的,而是緩緩地自行消亡的,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關於民族發展規律的基本觀點和結論。
在社會主義時期,無產階級政黨應當奉行的原則,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使每一個民族都得到充分的發展,為民族的最終融合與消亡創造條件。毫無疑問,各民族的充分發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實現,各民族的逐漸融合,必將意味著差別性在最大限度上的縮小,共同性在最大限度上的增長,然而也不會是任何差別都不存在,只能是重大差別的消失。可以斷言,逐漸融合為一體的各個民族,還將保留自己某些原有的健康的、有意義有價值的特點而使人類社會生活絢麗多彩。
❷ 民族是在什麼時期形成的
任何時期都有可能。
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人類文化在任何時期都在變化
❸ 民族是什麼時候開始產生的,民族的由來
民族的產生從4000多年前的夏開始的,慢慢的,很多很多民族融入我們,也有很多很多民族被我們趕走
❹ 民族形成時間一般說來,民族形成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民族形成的時間有4種說法:
①原始社會形成說。認為民族形成於原始社會。
②奴隸社會形成說。認為民族形成於奴隸社會,或比奴隸社會稍早的軍事民主制時期。
③封建社會形成說。認為民族形成於封建社會。
④資本主義社會形成說。認為民族形成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在此以前不存在民族。
民族並不是一有人類就有的,而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人類最早的社會集團是原始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的需要,才結成穩定的集體——氏族。
當時,最現實、最方便的紐帶是血緣關系。幾個親屬氏族又結合成部落。二次社會大分工破壞了氏族部落內部的血緣關系,在更大規模上以地緣關系結合成規模更大的共同體——民族。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聯盟→民族,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規律。
(4)人類歷史上民族形成的時間是什麼時期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大陸境內各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按照官方劃分,中國共有漢族、滿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壯族等56個民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同時也是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廣的民族。漢族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甘陝以及雲貴川渝等地區。其他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另有一些未識別的民族存在。
1949年漢族佔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的95%,根據中國大陸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大陸總人數中漢族佔91.51%,顯示了嚴峻的人口危機。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從分布來看,漢族聚居中原,遍布全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邊疆地區。56個民族和睦相處,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
台灣當局將大陸通稱的台灣高山族稱為原住民,並將其劃分為12個民族。
❺ 中華民族形成幾個時期
中華,是中原華夏中國華夏的簡稱,民和族結合,形成了民族,感覺好就沿用了下來回,中華國人答,這一開始就是單指漢民族,在1912年後中華民族成了中國境內多個民族的總稱,包括滿蒙回藏彝等,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主要力量,中華民族的力量主要就是漢族的力量,其他民族力量過小,一定程度可以不計,如抗日戰爭時期說敵人做元朝滅宋清朝滅明等夢就有很好的號召力,激發漢人民族感情民族意識,比說中華民族各民族團結有號召力,如果說各民族團結真有那麼大的力量,就不會說敵人做元朝滅宋清朝滅明等夢了,與前一個相比敵人做元朝滅宋清朝滅明等夢等有更大力量。華夏民族由中原向四方擴張,周人楚人祖先都是來自中原,和商人擁有同樣的語言文字習俗血緣等,到秦國統一華夏後,華夏民族實際居住范圍就相對來講兩千年來就沒有大的擴大,1912年後中國漢人實際居住土地有所擴大。
❻ 民族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啊
在原始社會,氏族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人們共同體,過著群居的生活。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專,氏族也逐屬漸擴大、發展,並形成部落(即氏族聯盟),部落是由兩個以上血緣相近的氏族或胞族組成的社會組織。到原始社會末期,由於青銅器和鐵器的使用,促進了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剩餘產品開始增多,部落間以掠奪財產為目的的戰爭頻繁發生,為了抵禦或掠奪其他部落,部落之間逐漸走向聯合,形成部落聯盟。部落聯盟的出現,加強了各部落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同時,由於生產和交換的需要,人們自由遷徙成為可能,開始擺脫血緣關系的束縛,而雜居在共同地域內,為民族的形成創造了條件。部落聯盟又經過了漫長的發展,當構成民族的必備條件逐步形成後,部落聯盟便發展為以地域為基礎的新的人們共同體——民族。
❼ 民族形成時間
中華民族的形成
中華民族的形成問題,是近幾十年來的一個熱門話題。如何看待中華民族的形成,這需要從地理、歷史以及文化諸多方面來考察,才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
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是逐漸形成的,它先有一個大致的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中心不斷擴大,到最後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可以說,由小到大,不斷融合,是中華民族從開始就有的特點。
這個中心大概在現在河南山西一帶,那裡居住著一個叫商的民族。比商早的朝代肯定還有,因為商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政體了,而國家的形成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它前面肯定還有別的政權形式,一般說是夏朝,那塊地方後來就叫做華夏,也稱中原。當然,那時中國大部分區域還不在華夏的范圍內。隨著商人的擴張,到了商朝後期,現在山東江蘇安徽一帶也納入了商的版圖。商朝大概延續了五百年。後來中國西部有一個叫周的民族強大起來,周民族來源很有可疑,不過後來它滅了商,入駐了中華,就成了中華民族的正宗。而且周的歷史悠久,它從建立起到公元前256年被秦滅亡為止,幾乎長達八百年,是我國歷史上時間最久的朝代。隨著周的加入,周的地域加上原來商的國土,華夏的疆域擴大了許多。但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華夏的區域也只包括現在中國中東部的十來個省份,不過這是一塊最適宜人類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人類自從走出原始社會以後,就分成了兩大種族: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農耕民族占據著一些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方,從事著農業生產;而游牧民族則活動在廣大的地勢高寒草原區,進行放牧和狩獵。不同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富足且安定的生活養成了農耕民族怯懦保守的個性,而嚴酷的生存環境倒反成就了游牧民族桀驁不馴的性格。因此,農耕民族雖然人口眾多,但是力量薄弱。游牧民族雖然人口較少,卻驃悍強橫。在歷史上,這兩大種族之間劫掠與被劫掠的爭斗一直不斷。劫掠的一方往往是游牧民族,被劫掠的一方往往是農耕民族。這很有點像動物世界中的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游牧民族是食肉動物,而農耕民族則是食草動物。華夏文明大概從開始以來,就一直面臨著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豈不日戒,獫狁之故」,詩經里的句子早就透露出了這方面的信息。南方也有許多不開化的蠻族,但相對於北方的游牧民族,南方蠻族對中原的威脅就要小得多。因為地球人還有一個特點,即北方的民族都要強過南方的民族。所以,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威脅幾乎都來自北方。
游牧民族不斷地侵蝕農耕地區,掠奪人畜財富,西周就是被它滅亡的。繼任的周平王只好東遷,這就是東周。而長江流域一帶蠻人居住的地方,那裡也產生了一個大國,就是楚。楚國在當時也只能算是蠻族,但它把觸角伸到了華夏的版圖中來了,要和中原那些傳統的國家爭霸,而且還真的爭到了霸,不過從那時起,它也牢牢地把自己和中華民族捆綁在了一起。
後來也是處於西北的秦統一了中國。歷史上中國的統一,大多來自北方,南方的北伐很少有成功的例子,這也是北強南弱的例證。但秦這個國家也有很多疑問。它居住的地方已接近游牧民族區,它的祖上因為替周天子養馬有功,得了這塊封地,它的居民中肯定混雜了不少游牧民族的成分。春秋戰國時期,北方的諸侯國之間交戰,不少國家就借用游牧民族的武力打敗對方。後來秦統一了中國,也沒有人說它不是華夏的正宗。但秦自己也不斷遭到游牧民族的威脅,所以秦始皇就派了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駐扎北方,防備匈奴。
為了抵禦游牧民族的侵略,漢朝也經常與匈奴交戰。一開始是匈奴佔有優勢,連漢高祖和他的妻子呂後都蒙受了羞辱,到了漢武帝時代才轉守為攻。後來匈奴分裂了,漢朝也不復武帝時的強大,雙方只好妥協和親,保持和平。後來南匈奴歸附了漢朝,漢朝允許他們進入漢人的地盤,這些人中的大部分歸化成了漢族,身份也慢慢由游牧民族變成農耕民族。
漢朝應該說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王朝,一是它的時間久,二是它的恢弘強大,三是它建立了一套比較有效的行政體制。後來我們這個民族定名為漢,是很有道理的。漢朝成立了四百年,中間有過一次短暫的動亂,動亂結束後西漢就變成了東漢,各有兩百年的歷史。漢王朝不僅接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歸順,也不斷開拓南方的邊疆。但最強大的王朝也會崩潰,到了東漢末年,漢王朝的氣數已盡,代之而起的是三國。但北方的游牧民族並沒有停止對漢地的騷擾,相反中國的動亂成了它渾水摸魚的好機會,他們不斷地侵蝕漢人的地盤,擄掠漢地的居民特別是女人。蔡文姬就是其中的一個,後來曹操愛惜她的才華,把她從匈奴那裡贖了回來。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可能有許多漢人自動或者被動地進入了游牧地區,他們的後代也就成了游牧民族的成員。所以在北中國,民族間的交融是一個無法避免的現象。
西晉的局勢很有點像羅馬帝國的末期,先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內附,終於爆發了一場五胡亂華,最後導致了西晉的崩潰,其原因當然統治階級的腐敗。但還有一個原因,在中國歷史上,大凡不用戰爭方式掃平天下,而是靠巧取豪奪得來的王朝,要麼壽命不長,要麼不很強大。西晉就是如此,它的政權是從曹魏禪讓而來,因此武力就不很強大,經不住嚴重的打擊,後來的隋、宋等朝代都是如此,只有秦是例外。但說到底,少數民族的進入其實是生存權利的爭奪。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自然環境的惡化,爭奪生存權利的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在新大陸發現之前,地球上只有兩塊好地方,一塊是南歐,另一塊就是東亞,即中國的東部。其餘地方,不是燠熱,就是嚴寒,再不就是沙漠,或者就是山地。西晉時期,隨著游牧民族進入中原,就爆發了漢人和游牧民族之間為爭奪生存范圍的斗爭。漢民族抵擋不住游牧民族的武力,只好紛紛南遷,於是北中國成了少數民族的天下。在人類的歷史上,落後的民族常常憑借強大的武力,屢屢征服懦弱但又發展了高度文明的民族。這種現象直到熱兵器發明以後,才得到改變。熱兵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它使戰爭不再光憑膂力取勝,使落後的民族從此無法戰勝先進的民族,從而極大地保衛了人類文明的成果。
那些入侵的游牧民族把漢人往南方趕,逼迫漢人去開發南方的土地。如果沒有這個「動力」,恐怕漢人開發南方的勁頭沒有這么大,速度也沒有這么快。南方是華夏民族的迴旋之地,中華文明有好幾次都依託南方這片土地得以保存下來,而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還有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等,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它們都沒有這樣的地理條件,因而他們的文明都過早地終結了。而那些胡人進入漢地時間一長,反被眾多的漢人同化,南方的土地又被退卻下來的漢人開拓。因此當重歸統一的時候,華夏文明的范圍又擴大了。
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他們的血統也不那麼純凈。李氏家族中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成分,這對長期居住在西北地區的李氏家族來說,並沒有什麼奇怪。我國的西北本來就是一個漢胡雜居的地方,你想在那裡找到血統純粹的漢人,比在大海里撈針還難,再說也沒有這個必要。所以唐朝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很多少數民族人士都進入了高層領導,但沒有人說唐朝不是一個華夏民族的國家。
唐以後,少數民族再一次大規模進入漢地,先是契丹,再是女真,然後是蒙古,先後在中國的北方馳騁縱橫。宋朝是一個孱弱的王朝,其實那些游牧民族也好不到哪裡去,同是血肉之軀,只不過所處的環境不同而已。如果處在同樣的環境下,到底誰更糟糕一些也不可知。他們一個又一個地進入中國,而後一個又一個地腐敗了。先是遼人,他們的末代皇帝和宋朝的皇帝一樣,哭哭啼啼地成了俘虜。不久以後是金人,拷貝得一絲兒不走樣。再後是蒙古人,他們的下場稍微好一些,主要是最後一個皇帝沒有對朱元章抵抗到底,而是自己識相地跑掉了,所以被謚為順帝。「順」者,順天應人之謂也。還有是他們遇到的不是殘暴無比的民族,而是寬宏大量的漢人。所以,一個民族的個性,其實是由所處環境決定的。同樣是遼人、金人和蒙古人,他們在草原上的時候驍勇無比,一旦進入溫柔之鄉,都無一例外地軟化了。唯物主義主張物質決定意識,地理就是物質,歷史只是意識,是地理條件決定了歷史的走向。但可以肯定,隨著元順帝出逃的蒙古人不會很多,更多的是選擇了留下,情願同化為漢人,成為農耕民族的一員,也不願再到茫茫的草原上去重過動盪不安的生活。那些草原上的民族就像流星,當他們一旦劃過歷史的天空,就再也沒有重新發光的機會了。不少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民族,有的到後來連影子也找不到了,他們隱藏到哪裡去了呢?其實絕大多數都融入到漢民族裡了,成了中華民族的成員。
所以,漢民族往南基本上是一個開拓的過程,而在北方往往是一個被侵蝕的過程。這樣中華民族的成分就越來越復雜,版圖也就越來越擴大。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三個王朝,元、明、清,三個朝代中有兩個是由異族進入到中國建立的。在當時他們只能說是異族,不能說因為他們後來歸屬了中華民族,就把以前事實一概抹去。這就像一個女子後來成了你的妻子,但並不能說她一生下來就是你家裡的人一樣。中華民族是逐漸形成的,否則這個歷史就不好說,許多人物的歷史地位就不好定。蒙古人佔領過好多地方,當他們衰敗以後,也都融進了當地的種族,但也不能說他們一開始就是那裡人,人家也沒有這么說。其實,許多邊緣民族的歸屬往往是很游離的,它既有可能歸入這個國家,也有可能歸入那個國家,有著很大的偶然性。元末明初,許多蒙古人已被同化,但作為一個民族還沒有加入到中華民族裡來,蒙古族加入中華民族是滿州人進來後的事情。
滿州人最早居住在黑龍江一帶,後來逐漸往溫暖的南方遷移,最後一直推進到中國的山海關外。在農業社會里,荒原、沙漠、極地、海陬都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地方,放棄也毫不可惜。他們留下的真空,後來就由俄羅斯人來填充。但是他們的人數並不多,據說到後來入關的時候,也不過二十來萬。不過明朝也和宋朝一樣,是一個糟糕的朝代。當滿州人崛起的時候又正好是明朝的末世,這一老一少精神狀態的差別實在太大了,所以這二十幾萬人就奇跡般地佔據了漢人的地區,而這一進入同樣使他們無法離開。設想一下,如果當年滿州人不入關,現在的情形又會是怎樣呢?現在東北恐怕多半是別一個國家,因為那時離開現代國家建立的時間已經不久了,中華民族來不及產生一個新的朝代去統一它。滿人進入了中國,又籠絡了蒙古人,使得蒙古也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這就是中國最後的格局。
❽ 中華民族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是中國古代各民族的大融合的過程。
中國的民族大融合有3次:
1,周朝建立,到秦國滅六國,到兩漢時期。
周朝時,封了幾百個諸侯國,幾乎每一個諸侯國就是一個民族。在春秋不斷的兼並中,在戰國時形成了戰國七雄。任何一個國家的形成都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到秦國滅六國後直到兩漢時期,是民族大融合完成的第一個階段,在這期間中原地區,關中地區和江南地區形成了統一的文化,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文明。
2,兩漢之後,進入三國時期。在三國時期,因中原戰亂,人口劇減,曹魏內遷了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到中原地帶(估計佔中原地區人口的三分之一多),包括匈奴人(南匈奴人投降了東漢王朝,北匈奴人遠遁西方),鮮卑人等等,其中匈奴人最後滅掉了西晉;蜀國也遷了不少少數民族人口到其地盤上;孫吳則是,中原大量人口南遷江南,開發了原來地廣人稀的江南。
在西晉短暫的統一後,又陷入了分裂。在北方中國,五胡亂華,前前後後大的國家有十六國。五個少數民族逐鹿中原。後來曾經兩次統一北方中國的也是兩個漢化,實行漢族文化的少數民族的人:前秦的符堅(他是少數民族,具體哪個忘記了),還有北魏的拓跋氏(拓跋氏的另一支到了今天的西藏青海地區,最終形成了藏族)。上面兩個少數民族都靠著漢化,也就是同中原的先進漢族文化同化而統一了北方中國。而這時南方中國則由南渡的東晉王朝統治,大量的北方人口(約佔八分之一)湧向南方中國,促進了南方中國的開發。
統一中國的隋朝和唐朝,他們的統一者也是漢化的少數民族,如李唐是西域的沙陀人後裔。這時中國又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匈奴等民族被漢族同化。漢族的含義也不再是漢朝時漢族的含義,而是包含了匈奴等少數民族,匈奴等民族退出了歷史舞台。
3,唐朝末年,中國再度分裂,這時又是有好幾個少數民族對北方中國進行了統治。中國又進入了民族大融合,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到宋朝時期,宋朝統治淮南地區,其民族是唐朝大融合時的漢民族;遼國則包括了原本住在遼國的漢民族,其人口可能佔大多數,還有契丹和北部的其他少數民族,可能也包括高麗人。西夏則是西部的一些少數民族,和唐宋時居住在西夏的漢族。
上述三個國家除了宋朝本來就是漢族國家外,西夏和遼國金國(金國後來代替了遼國)經過200多年的統治,都不同程度的漢化,都採用了漢民族的文化。
到了元朝,忽必烈統一中國,中國在全中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民族大融合。蒙古人在採取漢族文化和保留本民族文化中斗爭了90多年,除了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地區的蒙古人沒被同化,在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的蒙古人都被漢化了。元朝因為濫發紙幣而引起通貨膨脹,激起人民的反抗後,蒙古的上層王公被明朝逐回了漠北。
4,元朝時期是全中國范圍民族大融合形成的重要過程,明朝清朝延續了元朝的全國范圍民族融合過程。元朝以後的中國,都是在今天中國的大致范圍內而統一的,中華民族大致形成。這時的漢族包括了被同化的蒙古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在內。
在明朝後面的清朝,也是少數民族滿蒙統治中國,最終也被漢族同化了,當然除了上層王公除外,而即使是上層王公也採取了漢族的文化,在文化上跟漢人沒什麼兩樣了。
清末,中華文化碰上了從所未有的強大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中華文化奮起抵抗,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而中華民族的覺醒是以幾千年華夏各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中華文化為基礎的。中國人對自己的認同是以對中華文化的自我認同為基礎的。
中華民族不是隨便就提出的一個名詞,就像美利堅民族一樣,都是以共同的文化為自我認同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執泥於漢族,非漢族是不能說明古代中國的變遷的。因為漢族的內涵本來就是隨時在變的。現在的漢族,他的祖先可能是匈奴人,也可能是鮮卑人,也可能是蒙古人,漢族本來就是幾千年來華夏無數個民族大融合形成的。
❾ 民族是在什麼時期形成的
民族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
恩格斯在1884年,馬克思去世之後,所出版的《家庭、私專有制與國家的屬起源》,無疑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規律。人結合成群;由血緣關系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並形成親屬制度,逐漸排除同胞的性交關系;共祖的血族團體結成氏族,氏族結成部落,進而結成部落聯盟,融合成「民族(Volk)」;隨著生產力的增加,分工擴大,新的生產關系出現,新階級產生,使得氏族制度漸漸不能負荷而消滅,隨之產生由「新民族(Nation)」組成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