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簡介 > 六安歷史有多久

六安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1-03-07 19:25:42

⑴ 六安的歷史沿革

六安地區建置歷史悠久,夏屬皋陶後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故六安城又稱皋城。
西周至春秋,封國林立,境內先後屬英、六、舒蓼、舒鳩、舒庸等侯國。戰國時期,諸侯兼並,先後隸屬吳、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壽春(今壽縣城),稱郢,後亡於秦。
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今六安東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區屬衡山郡,置潛縣,其餘屬九江郡,置六縣、壽春、安豐三縣、郡治壽春。
楚漢相爭,項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黥)布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漢。西漢行郡國制,初屬衡山國和淮南國。淮南國仍都六。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高祖劉邦立少子劉長為淮南王,徙都壽春。今地區轄地,先屬九江國,後屬淮南國。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劉安、劉勃、劉賜等三人為淮南、衡山、廬江王。今壽縣和六安北屬淮南國,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屬衡山國,舒城縣屬廬江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元狩二年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改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以後郢國交錯,迭經興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六安地區統屬揚州刺史部,今六安市和六安、霍邱、金寨屬六安國,析置六縣、蓼縣、安風、安豐、陽泉等縣,國都六縣(今六安市北);霍山、舒城屬廬江郢,置潛縣、龍舒二縣,郡治舒縣(廬江縣兩南);壽縣和六安縣南部部分地區屬九江郡,置壽春、博鄉、成德三縣,郡治壽春。
東漢分屬九江郡、廬江郡。九江郡置壽春、成德二縣,廬江郡置六安、潛縣、安風、陽泉、安豐、雲婁、龍舒等縣,統歸揚州刺史部管轄。

三國時期,分屬魏淮南郡、廬江郡、安豐郡。淮南郡,置壽春、成德二縣,郡治合肥;廬江郡置六安、博安、陽泉縣,郡治六安;安豐郡置安風、蓼、安豐、雲婁等縣,郡治安風(今霍邱河口附近)。
西晉時期,今壽縣和六安縣北部部分地區屬淮南郡,置壽春、成德縣,郡治壽春,州治先在壽春(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後遷建鄴(晉武帝太康三年);今六安、霍山、舒城以及壽縣安豐塘西部和霍邱縣城東湖東部的淠河兩岸,屬揚州廬江郡,置六縣、潛縣、陽泉、舒縣、龍舒五縣,郡治舒縣(今舒城);今霍邱、金寨屬豫州安豐郡,置安風、松滋、蓼、安豐、雲婁等縣,郡治安風(今霍邱縣邵崗鄉許集)。
東晉十六國時期,今轄地屬東晉,壽縣屬淮南郡,郡治壽春,六安、舒城、霍山以及壽縣安豐塘西部和霍邱縣城東湖以東淠河兩岸,屬廬江郡,郡治舒縣(今舒城),兩郡統屬揚州,州治建康(今南京市);霍邱、金寨屬豫州義陽郡,郡治弋陽(今光州)。
南北朝時,今六安地區先屬南朝宋,宋大明八年(464年)屬南豫州,州治當塗。繼屬南朝齊,齊建武四年(497年)壽縣、霍邱、金寨以及六安縣北部地區屬豫州,析置開化、蒙縣、雍丘,安豐、北樵、小黃、松滋七縣,舒城、霍山、六安市和六安縣的南部地區屬南豫州,置潛縣、舒縣、州治當塗。再屬南朝梁,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壽縣屬豫州,州治梁郡(壽縣城),霍山、舒城、六安市和金寨,六安的大部地區屬新置霍州,州治岳安郡(今霍山縣城)。霍邱縣屬安豐州,州治安豐郡(今霍邱縣河口附近)。繼屬北朝魏、齊。
隋朝,開皇初年(581年)改岳安縣為霍山縣,十九年置霍邱縣,分屬淮南郡、廬江郡,淮南郡析壽春、安豐、霍邱縣,郡治壽春;廬江郡置六安、舒城、霍山、淠水、開化五縣,郡治合肥(今合肥市)。
唐朝,分屬廬州和壽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廬江縣地置舒城縣。二十七年新置盛唐縣,治在騶虞城(今六安市)。舒城縣屬廬州。壽州置壽春、霍邱、盛唐、安豐等縣。
五代十國,先屬吳國,繼屬南唐,後屬後周。
北宋分屬淮南西路壽州和廬州。壽州領壽春、安豐、六安、霍邱等縣,州治下蔡(今鳳台縣城)。廬州領舒城縣,州治合肥(今合肥市)。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縣為六安軍,直屬淮西路。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降六安軍為縣,升安豐縣為安豐軍,領原壽州境地,治所壽春。舒城縣屬廬州。端平元年(1234年)廢六安縣;景定五年(1264年)恢復六安縣、升設六安軍,直屬淮西路。
元朝,分屬河南行省安豐路和廬州路。安豐路,領壽春、安豐、霍邱3縣,治所壽春。廬州路領六安州、六安、霍山和舒城縣,治所合肥。
明朝,分屬鳳陽府和廬州府。鳳陽府,領壽州和霍邱縣。廬州府領六安州(六安縣入六安州)和霍山、舒城縣。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設安徽省,分屬鳳陽府、潁州府和廬州府。壽州屬鳳陽府,霍邱縣屬潁州府,六安州、霍山縣和舒城縣屬廬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為直隸州,領霍山縣。
中華民國成立,改壽州為壽縣、六安州為六安縣,連同霍邱、舒城、霍山三縣均隸屬於省。民國3年至17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屬安慶道,壽縣、霍邱屬淮泗道。隨後,取消道的設置。民國21年(1932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六安、舒城、霍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同年10月析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縣邊境的55個保設立煌縣,初屬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次年3月劃歸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7月,壽縣、霍邱由第四行政督察區劃入第三行政督察區,今全市轄境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駐地六安,轄區未變。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境內和西南邊區相繼成立多處縣級革命政權。民國19年(1930年)4月成立首屆霍山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0年,成立二屆霍山縣蘇維埃政府和霍邱縣蘇維埃政府以及舒(城)桐(城)廬(江)邊區、英(山)霍(山)邊區,五縣(六安、霍山、商城、羅田、英山)邊區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改霍邱縣蘇維埃政府為紅城縣蘇維埃政府;合並英霍、五縣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五星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3年成立赤城縣和赤南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4年,成立舒(城)霍(山)潛(山)邊區蘇維埃政府。
解放戰爭期間,民國36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創建皖西根據地,今地區轄地分屬第二、第三兩專區。同年9月劃六安縣西南部成立獨山縣,改立煌縣為金寨縣。10月,以戶胡為中心成立霍固縣。11月,以毛坦廠為中心成立舒六縣,下旬將金寨縣劃為金西、金東兩個縣和金北辦事處。12月,成立壽六合霍縣。民國37年1月,劃六安東南鄉成立六合縣,劃霍山、英山、岳西三縣結合部,以太平畈為中心成立太平縣。12月,劃六安雙河以東,合肥巢湖以西地區成立肥西縣,與此同時,撤銷舒六、獨山、太平三個縣。民國38年1月22日,皖西行署第三專署移駐六安城,相應成立六安市。4月,第三專署改稱六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政公署,轄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不久,六南、六北與六安市合並為六安縣,至建國前夕,六安專區領六安、霍山、舒城、壽縣、霍邱、金寨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安專區轄境未變。
1952年2月4日,增領肥西縣,4月12日,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並成立安徽省,六安專署隸屬安徽省。
1958年6月21日,肥西縣劃歸合肥市,7月12日增領廬江縣。
1961年4月13日,肥西縣復由合肥市劃入六安專區管轄。
1965年7月14日,廬江縣劃歸巢湖專區。
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轄境未變。
1978年9月23日,成立六安市,隸屬六安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6月7日,肥西縣劃入合肥市管轄。六安行署領一市(六安市)六縣(六安、壽縣、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延至1985年底。
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並,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到2007年,轄金安、裕安兩區和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縣,以及省級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
2015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六安市葉集區,將霍邱縣的葉集鎮、三元鎮、孫崗鄉劃歸葉集區管轄,以葉集鎮、三元鎮、孫崗鄉的行政區域為葉集區的行政區域,葉集區人民政府駐葉集鎮花園路88號。
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國函[2015]206號)批復同意將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至此,形成今六安市行政區域。

⑵ 安徽六安的歷史誰知道啊

金華回答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並,稱六安市(縣級)。

⑶ 六安歷史文化的發展

六安歷史文化基本信息

⑷ 六安的歷史

遠在新石器時代,六安就有人類活動。堯舜禹時,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夏屬皋陶後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 故六安城又稱皋城。西周至春秋,封國林立,境內先後屬英、六、舒蓼、舒鳩、舒庸等侯國。戰國時期,諸侯兼並,先後隸屬吳、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壽春(今壽縣城),稱郢,後亡於秦。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今六安東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區屬衡山郡,置潛縣,其餘屬九江郡,置六縣、壽春、安豐三縣、郡治壽春。楚漢相爭,項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漢。西漢行郡國制,初屬衡山國和淮南國。淮南國仍都六。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高祖劉邦立少子劉長為淮南王,徒都壽春。今地區轄地,先屬九江國,後屈淮南國。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劉安、劉勃、劉賜等三人為淮南、衡山、廬江王。今壽縣和六安北屬淮南國,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屬衡山國,舒城縣屬廬江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元狩二年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以後郢國交錯,迭經興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六安地區統屬揚州刺史部,今六安市和六安、霍邱、金寨屬六安國,析置六縣、蓼縣、安風、安豐、陽泉等縣,國都六縣(今六安市北);霍山、舒城屬廬江郢,置潛縣、龍舒二縣,郡治舒縣(廬江縣西南);壽縣和六安縣南部部分地區屬九江郡,置壽春、博鄉、成德三縣,郡治壽春。東漢分屬九江郡、廬江郡。九江郡置壽春、成德二縣,廬江郡置六安、潛縣、安風、陽泉、安豐、雲婁、龍舒等縣,統歸揚州刺史部管轄。三國時期,分屬魏淮南郡、廬江郡、安豐郡。淮南郡,置壽春、成德二縣,郡治合肥;廬江郡置六安、博安、陽泉縣,郡治六安;安豐郡置安風、蓼、安豐、雲婁等縣,郡治安風(今霍邱河口附近)。西晉時期,今壽縣和六安縣北部部分地區屬淮南郡,置壽春、成德縣,郡治壽春,州治先在壽春(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後遷建鄴(晉武帝太康三年);今六安、霍山、舒城以及壽縣安豐塘西部和霍邱縣城東湖東部的淠河兩岸,屬揚州廬江郡,置六縣、潛縣、陽泉、舒縣、龍舒五縣,郡治舒縣(今舒城);今霍邱、金寨屬豫州安豐郡,置安風、松滋、蓼、安豐、雲婁等縣,郡治安風(今霍邱縣邵崗鄉許集)。東晉十六國時期,今轄地屬東晉,壽縣屬淮南郡,郡治壽春,六安、舒城、霍山以及壽縣安豐塘西部和霍邱縣城東湖以東淠河兩岸,屬廬江郡,郡治舒縣(今舒城),兩郡統屬揚州,州治建康(今南京市);霍邱、金寨屬豫州義陽郡,郡治弋陽(今光州)。南北朝時,今六安地區先屬南朝宋,宋大明八年(464年)屬南豫州,州治當塗。繼屬南朝齊,齊建武四年(497年)壽縣、霍邱、金寨以及六安縣北部地區屬豫州,析置開化、蒙縣、雍丘,安豐、北樵、小黃、松滋七縣,舒城、霍山、六安市和六安縣的南部地區屬南豫州,置潛縣、舒縣、州治當塗。再屬南朝梁,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壽縣屬豫州,州治梁郡(壽縣城),霍山、舒城、六安市和金寨,六安的大部地區屬新置霍州,州治岳安郡(今霍山縣城)。霍邱縣屬安豐州,州治安豐郡(今霍邱縣河口附近)。繼屬北朝魏、齊。隋朝,開皇初年(581年)改岳安縣為霍山縣,十九年置霍邱縣,分束淮南郡、廬江郡,淮南郡析壽春、安豐、霍邱縣,郡治壽春;廬江郡置六安、舒城、霍山、淠水、開化五縣,郡治合肥。唐朝,分屬廬州和壽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廬江縣地置舒城縣。二十七年新置盛唐縣,治在騶虞城(今六安市)。舒城縣屬廬州。壽州置壽春,霍邱、盛唐、安豐等縣。五代十國,先屬吳國,繼屬南唐,後屬後周。北宋分屬淮南西路壽州和廬州。壽州領壽春、安豐、六安、霍邱等縣,州治下蔡(今風台縣城)。廬州領舒城縣,州治合肥。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縣為六安軍,直屬淮西路。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降六安軍為縣,升安豐縣為安豐軍,領原壽州境地,治所壽春。舒城縣屬廬州。端平元年(1234年)廢六安縣;景定五年(1264年)恢復六安縣、升設六安軍,直屬淮西路。元朝,分屬河南行省安豐路和廬州路。安豐路,領壽春、安豐、霍邱3縣,治所壽春。廬州路領六安州、六安、霍山和舒城縣,治所合肥。明朝,分屬南直隸下的鳳陽府和廬州府。鳳陽府,領壽州和霍邱縣。廬州府領六安州(六安縣入六安州)和霍山、舒城縣。清朝,滿清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在原南直隸的管轄范圍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設安徽省,分屬廬州府、鳳陽府和穎州府。六安州、霍山縣和舒城縣屬廬州府,壽州屬鳳陽府,霍邱縣屬穎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為直隸州,領霍山縣。中華民國成立,改壽州為壽縣、六安州為六安縣,連同霍邱、舒城、霍山三縣均隸屬於省。民國3年至17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屬安慶道,壽縣、霍邱屬淮三四道。隨後,取消道的設置。民國21年(1932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六安、舒城、霍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同年10月,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縣邊境的55個保設立煌縣,初屬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次年3月劃歸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7月,壽縣、霍邱由第四行政督察區劃入第三行政督察區,今全區轄境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駐地六安,轄區未變。解放戰爭期間,民國36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創建皖西根據地,今地區轄地分屬第二、第三兩專區。同年9月劃六安縣西南部成立獨山縣,改立煌縣為金寨縣。10月,以戶胡為中心成立霍固縣。11月,以毛坦廠為中心成立舒六縣,下旬將金寨縣劃為金西、金東兩個縣和金北辦事處。12月,成立壽六合霍縣。民國37年1月,劃六安東南鄉成立六合縣,劃霍山、英山、岳西三縣結合部,以太平畈為中心成立太平縣。12月,劃六安雙河以東,合肥巢湖以西地區成立肥西縣,與此同時,撤銷舒六、獨山、太平三個縣。民國38年1月22日,皖西行署第三專署移駐六安城,相應成立六安市。4月,第三專署改稱六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政公署,轄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不久,六南、六北與六安市合並為六安縣。建國前夕,六安專區領六安、霍山、舒城、壽縣、霍邱、金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安專區轄境未變。1952年 2月 4日,增領肥西縣。4月12日,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並成立安徽省,六安專署隸屬安徽省。1958年 6月21日,肥西縣劃歸合肥市,7月12日增領廬江縣。1961年 4月13日,肥西縣復由合肥市劃入六安專區管轄。1965年 7月14日,廬江縣劃歸巢湖專區。1971年 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轄境未變。1978年 9月23日,成立六安市,隸屬六安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 6月 7日,肥西縣劃入合肥市管轄。六安行署領一市(六安市)六縣(六安縣、壽縣、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延至1985年底。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並,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 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 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

⑸ 六安市的來歷。

公元前 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



上古時,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

至西周,境內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

⑹ 安徽省六安市的歷史沿革

六安地區建置歷史悠久,夏屬皋陶後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故六安城又稱皋城。
西周至春秋,封國林立,境內先後屬英、六、舒蓼、舒鳩、舒庸等侯國。戰國時期,諸侯兼並,先後隸屬吳、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壽春(今壽縣城),稱郢,後亡於秦。
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今六安東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區屬衡山郡,置潛縣,其餘屬九江郡,置六縣、壽春、安豐三縣、郡治壽春。
楚漢相爭,項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黥)布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漢。西漢行郡國制,初屬衡山國和淮南國。淮南國仍都六。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高祖劉邦立少子劉長為淮南王,徙都壽春。今地區轄地,先屬九江國,後屬淮南國。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劉安、劉勃、劉賜等三人為淮南、衡山、廬江王。今壽縣和六安北屬淮南國,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屬衡山國,舒城縣屬廬江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元狩二年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改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以後郢國交錯,迭經興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六安地區統屬揚州刺史部,今六安市和六安、霍邱、金寨屬六安國,析置六縣、蓼縣、安風、安豐、陽泉等縣,國都六縣(今六安市北);霍山、舒城屬廬江郢,置潛縣、龍舒二縣,郡治舒縣(廬江縣兩南);壽縣和六安縣南部部分地區屬九江郡,置壽春、博鄉、成德三縣,郡治壽春。
東漢分屬九江郡、廬江郡。九江郡置壽春、成德二縣,廬江郡置六安、潛縣、安風、陽泉、安豐、雲婁、龍舒等縣,統歸揚州刺史部管轄。
三國時期,分屬魏淮南郡、廬江郡、安豐郡。淮南郡,置壽春、成德二縣,郡治合肥;廬江郡置六安、博安、陽泉縣,郡治六安;安豐郡置安風、蓼、安豐、雲婁等縣,郡治安風(今霍邱河口附近)。
西晉時期,今壽縣和六安縣北部部分地區屬淮南郡,置壽春、成德縣,郡治壽春,州治先在壽春(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後遷建鄴(晉武帝太康三年);今六安、霍山、舒城以及壽縣安豐塘西部和霍邱縣城東湖東部的淠河兩岸,屬揚州廬江郡,置六縣、潛縣、陽泉、舒縣、龍舒五縣,郡治舒縣(今舒城);今霍邱、金寨屬豫州安豐郡,置安風、松滋、蓼、安豐、雲婁等縣,郡治安風(今霍邱縣邵崗鄉許集)。
東晉十六國時期,今轄地屬東晉,壽縣屬淮南郡,郡治壽春,六安、舒城、霍山以及壽縣安豐塘西部和霍邱縣城東湖以東淠河兩岸,屬廬江郡,郡治舒縣(今舒城),兩郡統屬揚州,州治建康(今南京市);霍邱、金寨屬豫州義陽郡,郡治弋陽(今光州)。
南北朝時,今六安地區先屬南朝宋,宋大明八年(464年)屬南豫州,州治當塗。繼屬南朝齊,齊建武四年(497年)壽縣、霍邱、金寨以及六安縣北部地區屬豫州,析置開化、蒙縣、雍丘,安豐、北樵、小黃、松滋七縣,舒城、霍山、六安市和六安縣的南部地區屬南豫州,置潛縣、舒縣、州治當塗。再屬南朝梁,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壽縣屬豫州,州治梁郡(壽縣城),霍山、舒城、六安市和金寨,六安的大部地區屬新置霍州,州治岳安郡(今霍山縣城)。霍邱縣屬安豐州,州治安豐郡(今霍邱縣河口附近)。繼屬北朝魏、齊。
隋朝,開皇初年(581年)改岳安縣為霍山縣,十九年置霍邱縣,分屬淮南郡、廬江郡,淮南郡析壽春、安豐、霍邱縣,郡治壽春;廬江郡置六安、舒城、霍山、淠水、開化五縣,郡治合肥(今合肥市)。
唐朝,分屬廬州和壽州。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析合肥、廬江縣地置舒城縣。二十七年新置盛唐縣,治在騶虞城(今六安市)。舒城縣屬廬州。壽州置壽春、霍邱、盛唐、安豐等縣。
五代十國,先屬吳國,繼屬南唐,後屬後周。
北宋分屬淮南西路壽州和廬州。壽州領壽春、安豐、六安、霍邱等縣,州治下蔡(今鳳台縣城)。廬州領舒城縣,州治合肥(今合肥市)。重和元年(1118年)升六安縣為六安軍,直屬淮西路。
南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降六安軍為縣,升安豐縣為安豐軍,領原壽州境地,治所壽春。舒城縣屬廬州。端平元年(1234年)廢六安縣;景定五年(1264年)恢復六安縣、升設六安軍,直屬淮西路。
元朝,分屬河南行省安豐路和廬州路。安豐路,領壽春、安豐、霍邱3縣,治所壽春。廬州路領六安州、六安、霍山和舒城縣,治所合肥。
明朝,分屬鳳陽府和廬州府。鳳陽府,領壽州和霍邱縣。廬州府領六安州(六安縣入六安州)和霍山、舒城縣。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設安徽省,分屬鳳陽府、潁州府和廬州府。壽州屬鳳陽府,霍邱縣屬潁州府,六安州、霍山縣和舒城縣屬廬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六安州為直隸州,領霍山縣。 中華民國成立,改壽州為壽縣、六安州為六安縣,連同霍邱、舒城、霍山三縣均隸屬於省。民國3年至17年(1914~1928年),舒城、六安、霍山屬安慶道,壽縣、霍邱屬淮泗道。隨後,取消道的設置。民國21年(1932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六安、舒城、霍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同年10月析安徽省六安、霍山、霍邱,河南省商城、固始5縣邊境的55個保設立煌縣,初屬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次年3月劃歸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7月,壽縣、霍邱由第四行政督察區劃入第三行政督察區,今全市轄境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駐地六安,轄區未變。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境內和西南邊區相繼成立多處縣級革命政權。民國19年(1930年)4月成立首屆霍山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0年,成立二屆霍山縣蘇維埃政府和霍邱縣蘇維埃政府以及舒(城)桐(城)廬(江)邊區、英(山)霍(山)邊區,五縣(六安、霍山、商城、羅田、英山)邊區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改霍邱縣蘇維埃政府為紅城縣蘇維埃政府;合並英霍、五縣邊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五星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3年成立赤城縣和赤南縣蘇維埃政府。民國24年,成立舒(城)霍(山)潛(山)邊區蘇維埃政府。
解放戰爭期間,民國36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創建皖西根據地,今地區轄地分屬第二、第三兩專區。同年9月劃六安縣西南部成立獨山縣,改立煌縣為金寨縣。10月,以戶胡為中心成立霍固縣。11月,以毛坦廠為中心成立舒六縣,下旬將金寨縣劃為金西、金東兩個縣和金北辦事處。12月,成立壽六合霍縣。民國37年1月,劃六安東南鄉成立六合縣,劃霍山、英山、岳西三縣結合部,以太平畈為中心成立太平縣。12月,劃六安雙河以東,合肥巢湖以西地區成立肥西縣,與此同時,撤銷舒六、獨山、太平三個縣。民國38年1月22日,皖西行署第三專署移駐六安城,相應成立六安市。4月,第三專署改稱六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政公署,轄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六南、六北、六安市。不久,六南、六北與六安市合並為六安縣,至建國前夕,六安專區領六安、霍山、舒城、壽縣、霍邱、金寨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安專區轄境未變。
1952年2月4日,增領肥西縣,4月12日,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並成立安徽省,六安專署隸屬安徽省。
1958年6月21日,肥西縣劃歸合肥市,7月12日增領廬江縣。
1961年4月13日,肥西縣復由合肥市劃入六安專區管轄。
1965年7月14日,廬江縣劃歸巢湖專區。
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轄境未變。
1978年9月23日,成立六安市,隸屬六安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6月7日,肥西縣劃入合肥市管轄。六安行署領一市(六安市)六縣(六安、壽縣、霍邱、舒城、金寨、霍山),延至1985年底。
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並,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到2007年,轄金安、裕安兩區和壽縣、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縣,以及省級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全市188個鄉鎮、8個街道。
2015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六安市葉集區,將霍邱縣的葉集鎮、三元鎮、孫崗鄉劃歸葉集區管轄,以葉集鎮、三元鎮、孫崗鄉的行政區域為葉集區的行政區域,葉集區人民政府駐葉集鎮花園路88號。
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國函[2015]206號)批復同意將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

⑺ 安徽有多久的歷史(詳細點哦)

[文明源頭]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為成湯之部,古壽春(今壽縣)在春秋戰國時曾為楚國首都。

[歷史風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鯀是雄居大河南岸位於嵩高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富有賓士水土的經驗,在與堯舜斗爭中失敗。後來,禹在伊洛河一帶,糾正過去以塞為主的錯誤做法,改為以疏導為主,開展新的治水工程。他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陂障窪地的藪澤散流,使肥沃的平原廣野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難,散漫的流水又能積到一定的地方。禹賓士水土,發展生產,得到群眾支持,博得許多部落首領的擁護,確立了禹王權。為鞏固政權,禹又沿穎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懷遠縣境內),大會夏、夷諸部從多邦國或部落首領,這就是"塗山大會",標志著夏王朝正式建立。後來,禹的兒子啟在"釣台之享"大會正式廢除"禪讓制",開始了我國文明時代的歷史。今天,在塗山上還留有相傳建於漢代的禹王廟。

[藝苑奇葩]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流行於安慶、池州、徽州一帶,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戲之一,它以安慶地方語言為歌唱基礎,抒情見長,優美動聽,如行雲流水,富於韻味。黃梅戲劇目有大戲36本,小戲72出。唱腔100多種。伴奏樂器主要是高胡及民族樂器和鑼鼓。黃梅戲以安慶為中心迅速發展,合肥及安慶市均有黃梅戲劇團和學校,農村有業余劇團。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韓再芬等。
一、安徽省歷史文化名鎮
1.休寧縣萬安古鎮
2.涇縣桃花潭鎮(原陳村古鎮)
3.濉溪縣臨渙古鎮
4.銅陵縣大通古鎮——和悅洲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鎮)
5.肥西縣三河鎮
6.宣城市宣州區水東鎮
7.六安市金安區毛坦廠鎮
8.岳西縣響腸鎮
9.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
10.桐城市孔城鎮
11.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
12.亳州市譙城區城父鎮

二、安徽省歷史文化名村
1.績溪縣龍川村(原大坑口)——湖村——磡頭
2.績溪縣上庄——馮村
3.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
4.歙縣許村
5.黃山市徽州區唐模村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6.歙縣棠樾村
7.涇縣黃田村
8.固鎮縣垓下村
9.黟縣屏山村
10.黟縣南屏村
11.黟縣關麓村
12.涇縣查濟村
13.肥東縣瑤崗村
14.蚌埠市蚌山區孫家圩子村
15.歙縣雄村
16.休寧縣右龍村
17.休寧縣黃村村
18.績溪縣石家村
19.肥西縣小井庄村
20.歙縣昌溪村
21.歙縣瞻淇村
22.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村
23.肥西縣啟明村——新光村——鴿子籠村
24.鳳陽縣小崗村

三、安徽省歷史文化街區
1、黃山市屯溪區屯溪老街
2、東至縣東流古街
(以上由歷史文化保護區更名為歷史文化街區)
3、五河縣城關鎮順河街

⑻ 六安市的來歷

六安歷史悠久。上古時,這里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音Lu)。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故六安又稱「皋城」。至西周,境內形成英、六、蓼、群舒諸方國。春秋、戰國時期屬楚。秦屬九江郡。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國,「六安」之名沿襲至今。
壽縣是楚文化的故鄉、豆腐的發源地、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早在2000多年前,這里就成了一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春秋戰國時期,地稱州來、壽春,先後為蔡、楚兩國的建都之所。秦漢時曾為九江郡治、淮南國國都。西晉為揚州州治,東晉改稱壽陽。隋唐為壽州。1912年後稱壽縣
霍邱縣位於六安市西北部,淮河中游南岸。西周為蓼國,春秋為楚之蓼邑,後曾建置安鳳、陽泉、松滋等縣。隋開皇十九年(公元599年)始置霍邱縣。
金寨縣位於六安市西南,皖鄂豫三省結合部。原名立煌縣。1947年9月劉鄧大軍解放金家寨,改縣名為金寨縣

霍山春秋屬楚。漢為潛縣地。南朝梁置霍州。梁天監六(公元507年),置岳安郡岳安縣。隋開皇初年改為霍山縣。唐以後曾一度改名開化縣、武昌縣、盛唐縣。明弘治年間復置霍山縣。
舒城縣位於六安市東南部。古為群舒國地。漢置舒縣,後又析置龍舒縣。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定名舒城縣。

⑼ 六安起源

六安位於安徽西部邊陲,大別山北麓,淮河南岸,毗鄰中原,通稱「皖西」。是我省西部和大別山主區中心城市。轄五縣四區。古詩曰:「屏障東南水陸通,六安不與別州同,山環英霍千重秀,地處江淮四面雄。」
六安歷史悠久。上古時期就有人類活動,主要為偃姓族群聚居地。據《史記》等史書記載,夏商周(無年限可查)為「六」(主要城池為今六安郊區西北古城遺址),泛指「六」地這一方區域。「六」意即地勢向陽高而平坦的地方。後因大禹封皋陶後裔(主要為偃姓人群等)於「六」,而名為六國。同時,緣於皋陶聖名(上古四聖之一),也稱皋城。《史記·索隱》載:「六安國六安,咎後偃姓所封國」。 說起皋城由來,則引出一段佳話。皋陶部落原居山東,由皋陶率領遷到六(今六安),從事農耕。皋陶是堯舜禹時期華夏聯盟領導集團的重要人物,他制定了各種刑罰,被譽為中國司法鼻祖。她和禹共同輔佐舜政,又幫助禹治水成功,並積極宣揚禹的美德,要人們處處已禹為學習楷模,受到上下左右的稱贊。由於皋陶有功於禹禹據其功勞和品行,徵得各部落首領同意,舉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授政於他進行實際煅煉,可惜皋陶先禹而逝未能繼任。 皋陶逝世後禹極為悲痛,為彪記其功德,禹便把「六」一帶封給了皋陶的後裔子孫,於是六安便有了高城之稱。 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郡縣制,郡下設縣,皋族封地六國析置為六縣,治所任設今六安(城北遺址)。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封六縣(今劉安)人英布為九江王,也設都六(今劉安城北遺址)。後來英布叛楚歸漢,幫助劉邦擊敗項羽,劉邦改封他為淮南王,仍設都於今六安。公元前196年英布舉兵反漢,戰敗被殺後,劉邦將其長子劉長封為淮南王,都所從六遷至六安壽春,六復為劉縣但仍為重要城池。公元前174年漢文帝認為劉長企圖謀反將其流放,之後(164年)將淮南國醫分為三,封劉長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今六安北為淮南國,六安西南為衡山國,六安東南為廬江國,六安再為六縣隸衡山國。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漢武帝廢淮南國、衡山國並於次年(公元前121年)即元狩元年改置「六」為「六安國」,封劉安之子劉慶為六安王。「六安」系武帝取原衡山國內六縣、安豐等縣首字而構成,意即「六地平安,永不反叛」,「六安」之名自此誕生而延續至今。三國兩晉時,六安常常處於中國歷史上最長封建割據時期的各路政權割據的戰略對峙交界線上,是各家皆爭的戰略要地,戰火不斷,但某一政權攻下六安均未對六安之名作改變。南北朝時期,六安先屬南朝,後屬北朝。隋唐五代時期,隋文帝於公元588年派楊廣(後來的隋煬帝)進駐六安的壽春鎮,並以壽春為基地統一了中國。六安市首府六安古城所在地隋開皇元年置淠水縣;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置六安縣;重和元年(1118年)升縣為六安軍;元28年(1291年)升軍為六安州;明、清仍置為六安州。明朝建立後,廢行省設三司,六安分屬風陽府和廬州府,六安州屬廬州府隸領。清朝初期實行省府縣三級管理體制,六安州屬江南行省左布政使司領轄。1667年,清政府將江南行省一分為二成立江蘇省和安徽省,六安州復為廬州府領轄,1724年六安州脫離廬州府成為直隸州。民國38年(1949年6月)六安改建專區;1978年5月改稱六安專區為六安地區;1999年9月經國務院國函[1999]109號文件批准,同意撤銷六安地區和縣級六安市設立地級六安市,同時設立市轄金安區和裕安區,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金安區人民路;2000年2月正式撤地改市成立省轄六安市。
六安是安徽的西大門,位居省會跨越中原的結合部,勢若咽喉,經濟社會之戰略地位顯赫。六安地名和疆域設置由來已久,雖幾經變化但核心治所基本上一直延續於六安老城左右,從上古「六」、「六國」到「六安國」、六安縣,再到六安專區、六安地區和原縣級六安市、今省轄六安市,五千年脈承不斷,充分說明其區位的重要性,是不可小目虛 的戰略要地。也是安徽開發崛起皖西,重振安徽西大門雄風的主攻陣地。有待擺上省委、省政府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⑽ 安徽六安市 的歷史和基本情況

到六安來我漫漫跟你說

閱讀全文

與六安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