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這些歷史問題怎麼回答
點根煙··慢慢和你說
11、《明治維新》的主要內容和影響是什麼?
答:
明治維新的內容是
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憲法; 2.經濟上:「殖產興業」:發展近代工業,興辦工業企業。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技術; 3.社會上:採取「改歷」,「易服」,「剪發」等措施; 4.軍事上:改革封建軍制,建立近代化軍隊,日本軍人進行武士道 教育。實行徵兵制,建立一支崇尚「武士道」精神、效忠天 皇的軍隊。明治維新背景; 5.文化上: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國家學習,效仿西方建立從小學到大學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向學生灌輸忠君愛國思想; 6. 思想上: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努力改造落後愚昧的社會風氣。確立了國民皆學的方針。打破了傳統的身份等級制度,在政府「求知識於世界」的開放政策下,掀起了傳播啟蒙思想的熱潮。
明治維新的影響是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至於社會、文化方面的改變,隨著留洋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戶稻造等)吸收並引介西方文化與典章制度進入日本,以及眾多現代化事物的引進,「文明開化」的風潮逐漸形成,對於原本傳統而保守的日本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不只物質需求與生活習慣上出現西化的轉變,在教育系統與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下,思想與觀念上也逐漸有了現代化的傾向(例如守時、衛生等概念與西式禮儀);文藝上的影響也不小。另一方面,雖然明治政府銳意改革,但整體而言較為偏重促使國家強盛的結果,也遺明治維新前後日本與清朝的關系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出身藩地的有權有勢者長期掌控國政,形成勢力龐大的「藩閥政治」體系、土地兼並依然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現象。這些負面問題與日後發生並累積的一些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相互影響,最終直接或間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
12、《明治憲法》的內容和影響是什麼?
答:《明治憲法》的內容
《大日本帝國憲法》,是日本基於近代立憲主義而制定的首部憲法,公布於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並於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很多情況下,該部憲法也被稱作《明治憲法》或《帝國憲法》。該部憲法,兼具立憲主義和國體論的要素,一方面基於立憲主義確立了議會制度,但另一方面議會的許可權也受到國體的制約和限制。
《明治憲法》的影響
日本明治憲法制定的思想模式從英、法、美模式轉向普魯士·德意志模式的實質,是借天皇君權至上之名行立憲政治之實,是專制外殼與立憲內核的巧妙嫁接。明治憲法體制,是一個多元的、富有彈性的政治機制,標志著以將君權的絕對權威和立憲主義兩種理念合二為一為特徵的天皇制資本主義這一近代國家體制的確立。明治憲法是「和魂」與「洋才」的有機統一,是「和魂洋才」文化攝取模式,是以天皇制為象徵的日本傳統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的結合,是」日西合璧」的產物。同時日本的立憲制,也對中國的近代立憲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
13、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太陽有哪些最根本相似之處?
答:這個··我是真不知道····
14、簡述美國南北戰爭的原因和意義。
答:南北戰爭,又稱美國內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參戰雙方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這場戰爭的起因為美國南部十一州以亞伯拉罕·林肯於1861年就任總統為由而陸續退出聯邦,另成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並驅逐駐扎南方的聯邦軍,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亂」州。此戰不但改變當日美國的政經情勢,導致奴隸制度在美國南方被最終廢除,也對日後美國的民間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進一步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起飛鋪平了道路。使美國迅速成為工業化強國。但是,內戰並沒有徹底消除種族歧視,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同時南北戰爭也成為了十九世紀首次現代化型態的戰爭,而鐵甲艦、左輪手槍、機關槍也在南北戰爭中大放異彩。同時南北戰爭為世界上首次戰地新聞報道,帶動了報業發達,而戰爭中也首次使用摩斯密碼與電報通訊。另外南北戰爭也使用火車運輸士兵與火炮開赴前線。
15、有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種子早在1870年就埋下了。這說法對嗎?結合史實闡述你的看法。
答:說法正確,因為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16、簡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特點。
答:特點: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大。影響:經濟危機中,一方面是大量產品過剩,另一方面廣大勞動人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3000多萬工人失業,幾百萬小家破產。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工人運動高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更趨激烈。譬如資本主義國家尋找各自的出路:美國羅斯福實行新政;德國希特勒建立納粹政權,形成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義大利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的政權;日本建立軍部法西斯專政,形成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
17、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為什麼很快發展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策源地?
答: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凡爾賽會議中被搜颳了大量的戰爭賠款和一些土地。但是由於,戰勝國的利益不均,互相制約,使得德國留有了一些殘喘的機會,尤其是美國,賦予德國大量的貸款,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這給了德國生產建設的機會,國家迅速發展。1933年希特勒出任總理,掌握國家政權,使德國變成了軍國主義國家,其目的就是對外侵略擴張,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18、比較蘇俄新經濟政策與美國羅斯福新政。
答: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都是在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危機並引發政治動盪的背景下,採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來恢復發展經濟,都使國家轉危為安,為以後的世界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成功的範例。但是從本質上說,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羅斯福新政是兩種不同的改革模式。蘇俄新經濟政策是在堅持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發展生產,鞏固工農聯盟,並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羅斯福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的前提下,強調計劃的作用,推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由於危機產生的背景和危機情況不同,兩者在危機處理方面也有較大區別。蘇俄新經濟政策側重對農業的調整,羅斯福新政側重工業的復興。
19、試述那裡和會的背景、內容、結果。
答:沒看懂,到底是哪裡和會?個人判斷,你說的應該是巴黎和會吧?
背景: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1919年1月,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開巴黎和會。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分別由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孟梭主導了和會的進行。
內容:和會上簽訂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會議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及蘇維埃俄國等戰敗國及共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籌組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范。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和會及後續的活動先後完成對各戰敗國的和約,其中對德和約的凡爾賽條約最為重要,對日後的國際關系有著深遠的影響。
對東歐影響
巴黎和會的締訂,改變東歐的政治地圖。七個新的獨立國家出現,分別為: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與南斯拉斯。雖然被譏為「歐洲的巴爾干化」(Balkanization of Europe),因為在這些地區民族混雜的情況很常見,和約締訂者沒有以遷徙人口來調整,使這些國家各自產生民族問題,盡管有這些問題,不過也顯示民族主義的勝利,亦即為民族自決原則的昂揚。協約國的本來用意,讓這些東歐獨立的國家構成一個「防疫帶」(cordon sanitaire, or sanitary zone),以防止俄國共產主義的西傳,從而使資本主義的民主政治不要受到赤色的威脅。
對中國影響
中國要求索回德國強占的山東半島主權,但英、法、意主張將德國的利益轉送給日本,美國提出暫交英法意美日五國共管,遭日本拒絕。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兩項提案: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取消日本強迫中國承認的《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益;但提案被否決。巴黎和會引起中國人民抗議,爆發五四運動。當時中國代表團成員有五個全權代表,其中有擔任團長的外交總長陸征祥、駐美公使顧維鈞、南方政府代錶王正廷、駐英公使施肇基、駐比公使魏宸組。中國代表最終沒在和約簽字。
20、有關國際關系學家認為,《凡爾賽和約》不是「和約」,而是一個「二十年的休戰條約」。這種說法有無道理?
答: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凡爾賽和約只是帝國主義在一戰後在歐洲,對德國的掠奪和對海外殖民地的重新瓜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各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一般認為雖然一戰西線戰事絕大部分發生在法國,法國因此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克萊蒙梭的政策仍過分激進,對德國過分苛刻。而且條約是勝利者強加於失敗者的和平,是對德國的一種羞辱。時至今日史學界對此仍有不同觀點。
凱恩斯在其著作《和約的經濟後果》中說,這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意即將戰勝了德國的法國比作與在布匿戰爭中戰勝了迦太基並將其徹底摧毀的羅馬帝國。後來法國經濟學家埃蒂涅·曼托索在給凱恩斯的公開信中發表了他的不同觀點,並指出凱恩斯的戰後預言並未成真,如凱恩斯預言歐洲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9年的產量較1913年增加了10%,凱恩斯預言德國鋼鐵產量會下降,實際上1927年德國的鋼和鐵產量較1913年分別增加了30%和38%,且1913年的數據包括了戰後德國割讓的領土。又如凱恩斯預言戰後德國國內儲蓄不會超過20億馬克而實際上1925年的數字是64億,1927年76億。凱恩斯預言德國在條約生效30年內無法支付高於20億馬克的賠款,曼托索稱在1933年至1939年間德國在重整軍備上花費了7倍於此數的金錢。
近來又有一種觀點稱德國在條約中獲益匪淺,如史學家格哈德·溫伯格在其著作《手邊的戰爭》中提到,由俾斯麥一手建立的德國政治體系不但未被摧毀反而得以保存,而且德國避免了戰後被戰勝國大規模軍管(特別是和二戰後的形勢對比)。
現在回顧一下,在1919年時德國其實取得了較五年前戰爭爆發時更有利的戰略態勢,尤其是德國的東方,原來在經濟和軍事上都不斷膨脹且親法的俄羅斯帝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外交上孤立,內部紛爭不斷且捲入內戰的蘇維埃俄國。在南方,德國的前盟友奧匈帝國分裂為數個弱小的共和國,對德國的再次崛起已經無法構成威脅了。
英國軍事史學家科熱里·巴尼特聲稱,與德國所期待的一旦贏得戰爭後他們強加於協約國的和平條約相比,凡爾賽條約實際上是相當仁慈的。對比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俄國失去了1/3的人口,一半的工業,90%的煤產地以及60億馬克的戰爭賠償。巴尼特同樣認為德國在簽訂條約後的戰略態勢較1914年更好,以前在德國東方可以起到平衡德國作用的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消失,而且德國和新生的俄國之間有波蘭作為緩沖。在西方只有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人口都不如德國的法國和比利時。巴尼特還認為英法兩國應通過一種徹底摧毀俾斯麥一手創立的統一的德國並使其重新分裂為多個較弱小的政治實體的方式實現歐洲大陸的永久和平,只有這樣做才能徹底解決德國給歐洲帶來的麻煩,但英國並未達成自己參戰的目的。
如果不以現代的戰略或經濟角度思考問題,凡爾賽條約在德國人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隨後在納粹黨的培育下生根發芽,這也是希特勒一上台就開始明目張膽的踐踏條約(例如Z計劃)並贏得國內的一片喝彩的原因。史學家丹·洛林說,凡爾賽條約的連鎖反應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21、「二戰「前德國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麼?結合史實分析各自的特殊原因,並指出其發動侵略的必然性。
答:共同原因: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德、日兩國經濟陷入困境,階級矛盾尖銳。為了對內鎮壓,對外尋找出路,兩國的統治集團選擇了法西斯道路。
德國的特殊原因及其侵略的必然性: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過分懲處造成了德國民眾對凡爾賽和約的仇視心理.希特勒利用這一矛盾,煽動起民族復仇主義,從而獲得了廣泛支持.另外,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強國,始終缺乏海外殖民地,希特勒擴大生存空間的宣傳迎合了資產階級的要求,因此德國法西斯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是必然的.
日本的特殊原因及其侵略的必然性:明治維新後日本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過程中,遇到資金短缺,資源不足,國內市場狹窄等問題.因此,日本始終把侵佔朝鮮和中國東北,繼而獨霸中國做為既定目標.在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日本很快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與日本爭奪東亞的主要是美國,華盛頓會議只是暫時平衡了日美矛盾,而日本要獨霸東亞也必然會與美國發生戰爭
22、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軸心國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格式怎麼樣形成的?
答:
軸心國形成原因
一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國家)
侵略擴張野心達成一致
反法西斯同盟
《大西洋憲章》,表達了共同反對納粹暴政、重建和平的決心。9月29日,在莫斯科召開了蘇美英三國會議,簽訂了英美向蘇提供飛機坦克等軍用物資和貸款、蘇聯向英美提供原料的協議。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正式參戰,中國也向德意日宣戰。其他一些國家也向軸心國家宣戰。12月22日,美英首腦倡議所有對軸心國家作戰的國家簽署一項同盟宣言。美國提出的宣言草案經與英蘇磋商修改後,用急電發給各盟國。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強調戰勝共同敵人的重要性;簽字國保證用自己的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與德意日法西斯國家作戰,與盟國合作,不單獨同敵人締結停戰協定或和約;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法西斯主義的斗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可加入本宣言。宣言的簽署和發表,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加入同盟的共達52個國家。
回答完畢···
『貳』 政治,歷史的問答題應該怎麼回答`
高考的政來治歷史問答題都是自按知識點給分的,答題就是答知識點.
政治主要是熱點,在復習的時候老師或者很多參考書都會把它們列出來,不同角度的分析,你在考試的時候雖然題目你沒見過,但可以提煉出來你所掌握的點!
歷史答題的時候要結合大的時代背景,整個社會發展到什麼階段,要在心中畫一張表.橫的是經濟,政治,文化,外交,軍事,豎的是積極的,消極的,你的答題實際上是填這張表.在做到史實和評論結合,當然史實是最重要的.
祝你考好!
『叄』 歷史問題怎麼答
沒有平白無故的問題,碰見了問題一定要找准(問的核心)是什麼?比如問你中午吃版的什麼? 你就要回答吃了面權或者米飯等等,但是不要回答今天怎麼去吃的,為什麼去吃。一點用沒有! 歷史也是一樣,拿到題,看它材料,對應的是哪一段歷史,出自於哪個年代,這樣,這個年代的大環境,大事件你起碼腦子里有個印象。 其次,有了大背景後,范圍縮小,針對於這個材料本身去作答,想一想這個材料到底想問你什麼?這個問題有哪些方面影響,因為事物都是有聯系的,影響一個歷史事件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當時的地理條件,經濟條件,階級條件,甚至天氣都會影響,從多方面下手分析出來,把重要的點寫進去。這不僅僅是歷史怎麼答,掌握了方法後,你其他文科都會用的上!
『肆』 怎麼樣回答歷史問答題
首先,要分析史料題的題型,以便對症下葯。史料題的設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類,問題比較簡單,只要求從材料中找准信息點來回答,甚至不必加工。
第二類,依據史料,結合所學的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
這類題目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並且要靈活運用平時掌握的理論、知識、技能去解答。
第三類,理論聯系實際的題目。要求考生以史為鑒來解決實際問題。這才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真正目的。
回答這類題目,要求考生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知識的遷移,各學科知識的滲透,並且關注社會現實問題。
其次,要採取科學的解析方法。
史料題分析一般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認真閱讀
要完整准確地把握題意,首先要將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關鍵是要認真,要有耐心。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而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章節附註。這些要素提示我們把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境下,有助於我們聯想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答題。至於史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泛讀即整體閱讀。疏通文字,把握史料的基本內容。閱讀的過程中,劃出中心句或關鍵句,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對似懂非懂的內容要聯繫上下文,再把它和中學課本中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就能達到正確理解史料的目的。
第二遍閱讀是針對文後的題目,有選擇地閱讀,是精讀。這次閱讀實際上是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整理的過程。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特別是要挖掘材料間的隱性聯系。
史料後的題目做完後,進行第三遍閱讀。這次仍是通讀史料,檢查一下有沒有把握住史料的主要內容,有沒有疏漏的地方。這一次閱讀是拾遺補闕。
2、仔細審題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說認真閱讀史料是准確答題的基礎,那麼仔細審題則是關鍵。不少同學不會審題。特別是考試時遇到一些材料長,信息密度大,文字又比較艱深的史料題。一看材料,心裡發慌,手腳自然就亂了。還沒答題心理就打了敗仗。於是,匆忙地將材料和題目看一下,還沒有理解清楚題意,就草率答題。其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殊不知,審明題意是正確答題的前提。只有仔細審題,正確理解題意,才能准確回答,不至於答非所問。
仔細審題,首先要看清題目有幾問。其次要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語如時間、背景、措施、意義等去理解,還要注意有沒有字數的限制,問題之間有沒有聯系。如果遇到評價某人或某物,必須客觀。一般要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評述。另外有些題目的回答,還要考生學會知識的遷移,深層次、多角度、實質性地分析。
3、准確表述
理解史料原意後,就要根據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回答,千萬不能丟、漏要點。這一步的關鍵是靠船下篙,扣緊問題回答。對史料里的有效信息要進行整合、概括。表述時做到語言准確、邏輯嚴謹、層次分明。
當然一定要扣住課本上的考試相關內容,祝你好運。
『伍』 歷史問答題怎麼答怎麼分析題目
一、問答題的種類問答題按照題的性質和要求,可分為敘述、綜合、分析、比較、評述、材料式問答題等不同種類。1.敘述題: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活動的原因(或背景)、經過、意義(或性質、影響、作用、評價)按一定順序直接敘述出來。2.綜合題:將分散在不同章節、不同國度、不同歷史時期但又有某種聯系的歷史內容系統歸納,貫穿融會,進行表述,並得出適當結論。難度較大。3.分析題:將復雜的歷史事件、現象或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背景、原因、性質、特點、結果、意義、作用、經驗教訓等,揭示其本質並得出結論。如說明了什麼?有什麼啟示等等。4.比較題: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進行歸納,找出它們之間的可比點加以比較,求同析異,以加深對歷史事件本質的理解。這是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常用方法。5.評述題:先將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人物的活動,給以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還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地評述。可先敘後評或邊述邊評,夾敘夾議。6.材料式問答題:即材料解析題(含圖表、圖片)和問答題的融合,從形式上看它由兩部內容構成:一是材料;二是設問。近幾年高考主觀試題幾乎全部採用了這種形式。二、問答題的結構及其作用1.問答題的結構。任何一道題意明確、表述完整的問題都有四項基本構題成分,即: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求答項。選例並圖解如下:[例題]根據史實說明近、現代史上日本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的原因。中國各種主要政治勢力對兩次戰爭的態度如何?中國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是什麼?高考試題均由提示項、限定項、中心項和求答項構成。但在題文中有時有合理省略的情況,合理的省略無損於題意。2.問答題結構的作用。(1)提示項: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題的思維方式和表述方式。(2)限定項:指定解答的已知條件,例如:時間、空間、史實、觀點、引語等。(3)中心項:規定解答所依據的內容。中心項千變萬化,無一相同。它涉及到政治、經濟、制度、人物、國際關系等各種知識領域。中心項是構題的核心部分,其他三項都從屬於中心項。(4)求答項:指定解答的「未知」項目。常見的求答詞語有原因、經過、結果、性質、特點、意義、影響、相同點、不同點等。還有「哪些」、「如何」、 「什麼」、「怎樣」、「為什麼」等,既是求答詞,又是提示詞。這四項結構共存於題目之中,它們出現的次數不一,先後位置多變。但四者互相依存,合理統一,共同發揮考查能力的作用。3.解問答題的讀、審、答(1)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多讀,領會材料題意。(2)審題是解答問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許多考生答題情況很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識和思維能力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審明題意和抓住思路,答題亂了套,甚至答非所問,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識也起不了作用,如何審好題應注意以下幾點:考生臨試審題是科學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短時間內綜合、靈活的運用。考生能不能很快了解題目要問什麼,要你回答什麼,能不能對試題進行深入地發掘,實際上也是一種信息處理能力。審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審要求。審題首先明確試題的具體要求,要學會分析試題的結構成分。一道完整的、題意明確的歷史問答題在一般情況下由提示語、限定語、主幹語(也叫中心項)、答項語四種成分構成。分析清楚試題的結構成分,就可完整准確把握題意。第二,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難點。第三,審題型。審題時還應判定該題屬於何種題型。如前所述,歷史問答題大致分為敘述題、綜合題、分析題、比較題、評述題、材料式問答題五種題型。不同類型的試題,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題形式和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判定題型對加強答題的針對性是有幫助的。另外,一道試題如有幾問,那就要注意這幾問是否屬於同一題型。因為一道有幾問的試題,不同問屬於不同題型的情況並不鮮見。第四,審求答重點。試題的問法,提問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題的重點也就不同。確定答題的重點,有利於詳略得當地組織材料,科學分配答題時間。(3)答案規范化。第一,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是解答問題最基本的要求。「史」是指具體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論」是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或觀點。史論結合,就是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去分析史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或結論,做到材料(史實)和觀點相統一。敘述史實是答題的基礎,好比「畫龍」;簡要的分析、評論是答題的靈魂(即考生的立場和政治方向),猶如「點晴」。答題既要反對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對缺乏史實的泛泛空論。第二,敘事有序,論證有力:歷史問答題各種類型題雖然各有其特徵和能力考查的側重點,但解答時都離不開史實的敘述和對歷史問題的分析、評論、論證。敘述史實要有序,或按時間順序,或按空間順序,或按邏輯順序,切忌雜亂無章,顛三倒四。分析史實,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論證某種觀點正確與否,要抓住要點、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論證有力。第三,詳略得當,要點全面:試題要求的重點,應該多寫詳答,將各要點,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點部分就須少寫略答,以繁中求簡,雜中取精。這就是要答題「要點化」。當試題涉及到很多時,答案的每個要點就要簡明扼要;試題要求的內容較少,答案則應相對比較詳細具體。第四,文字准確,條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題時文字表達能力差,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會概括,羅羅嗦嗦寫了一大篇,不得要領,看不懂他究竟說什麼。有些考生採用「多答戰術」,不管與題意有關無關,讓閱卷老師去「揀破爛兒」。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達上應力求文字准確、簡煉。這就要學會提煉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編寫形式上,要根據題意和答案內容分段,每段之中的每個要點前面必須有數碼序號,做到「段落化、要點化、條理化、序號化」,以求層次清楚,使人一目瞭然。例1:鴉片戰爭後,中國在淪為半殖民地的同時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歷程。概括指出在19世紀中葉至1919年的近代化歷程中,中國在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構成以及教育、科技諸方面發生的重大變化。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明確時間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內容。時間是近代前期,內容是政治制度、生產方式、社會階級的構成及教育、科技五個方面。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變化體現在:從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現為封建君主專制被推翻,建立起共和政體。從生產方式來看,從封建的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從階級結構來看,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從教育來看,教育內容和方式都在發生變化,集中體現為新式學堂的出現。科技方面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參考答案:(1)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2)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3)產生了資產階級、工人階級等新的階級。(4)出現了新式學堂。(5)引進了西方先進科技。例2:中國近代化是指中國由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進程。對中國近代化演進層次的論述,史學界有多種觀點。一位著名史學家認為:中國近代化先後經歷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三個時期,並沿著三個層面向縱深延伸。根據所學知識,結合以上觀點回答下列問題。(1)「觀念轉變」「器物變革」「制度變革」分別指什麼?(2)以上變革對中國社會各產生了什麼重要的積極影響?解析:本題從近代化的層次性立意,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和對史實的運用能力,解題時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個層次,其關鍵在於利用時間限制篩選事件,「鴉片戰爭後」的「觀念轉變」,應指新思想的萌發:19世紀中後期的「器物變革」,指洋務運動;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制度變革」涉及的事件較多,要考慮全面。第二問答題比較簡單,注意語言要簡煉,條理要清楚。參考答案:(1)「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辛亥革命。(2)影響:①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引導人們關注世界,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②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的擴張。③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於資本主義思想的傳播。清末新政對中國的近代化在客觀上起了一定作用,也使人們進一步認清了清政府的反動面貌。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打擊了帝國主義,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發揮出自己的答題技巧,是取得好成績的重要途徑之一。技巧的運用要靠平時去練、去實踐。筆者淺談旨在說明考生如何把掌握的知識充分發揮出來,取得好的成績。
這樣可以么?
『陸』 如何回答歷史試題中的啟示類問題
近幾年高考中,啟示類問題頻頻出現,研究這類問題的特徵以及解答技巧,既是高考應試的需要,也是教育功能的展示,讓人們從中有所領悟。大致歸納為以下三類。一、由具體問題談對某一類問題的看法2006年全國Ⅰ卷37題(4)簡述從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中得到的啟示。考生從歷史上各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繼續發展仍需要各民族共同努力;中華文明的發展應保持自己的優秀傳統,廣泛吸收世界的優秀文化等,言之有理,即可賦分。2007年江蘇卷37題.讀材料一孔子聚徒講學、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於學校(王安石《臨川集》)、材料三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材料四拿破崙通過《教育基本法》:結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麼啟示?這道題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在選拔人才方面的經驗或啟示: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完善和規范考試制度,有利於人才選拔;要用德才兼備敢言直諫者;任人唯親、姑息養奸危害嚴重;樹立尊重知識和人才觀念等。二、通過歷史知識對相關的現實問題作出認識或預測2007年江蘇卷29題,由漢、唐時期中日友好交往到19世紀60年代後,兩國開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再到近......
(本文共計2頁)
[繼續閱讀本文]
贊
『柒』 歷史問答題中的實質是什麼,怎麼回答
成王敗寇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專一系列人類進屬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捌』 怎麼回答高中歷史大題中的看法類問題 比如,對於什麼什麼你有什麼看法,是從好和壞兩方面答嗎
其實答歷史大題不難、我的情況和你恰恰相反、1、材料題這種題目答案專一般在材料中體屬現、但是千萬不可以整句整段的完全照抄照搬、要用抽關鍵詞+自己的概括的方法2、分析題這種題目一般是從所給材料的背景入手、然後在腦中進行知識搜索覆蓋,將涉及到的知識進行篩選、不要將一些無關的東西寫上、雖然不扣分,但是讓改卷老師覺得是死讀書、不懂得靈活運用、打分就會差一些3、分點答題,一定要將關鍵詞放於首句中、不要放在最後的總結、讓老師一目瞭然、不用找的那麼辛苦,自然分數更高 文科嘛、那麼多的簡答題還有就是字咯、漂亮最好,寫不漂亮就求工整了希望能幫到你,
『玖』 怎樣答歷史中的【根本原因,實質】的問題呢、從哪些方面來考慮呢簡單直接地答哦
是考試么?碰到這樣的問題你答題時就往馬列原理的歷史觀上靠,回因為根本原因,本質就答是歷史表象下內含的原理。比方說在問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的原因時就是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啊,落後的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啊這樣的原理。而在問及為什麼晚清在對抗資本主義列強的戰爭中屢戰屢敗時,就可以回答說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力必然勝過落後的封建主義關系條件下的生產力。同理都可以這樣歸納總結。
你大概是個初中或者高中生吧?你應該有很多做題的歷史輔導資料,建議你多歸納這樣的問題,把書上類似的問題的答案都比較總結一下,看五六道就茅塞頓開了。
『拾』 歷史如何回答問答題
結合史實,結合題目給出的材料,辯證的看待問題,表明正確史觀,當然最重要的是把課本上的知識記牢,結合自己的理解去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