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地理歷史政治和初中聯系緊密嗎,如果初中學的啥也不是高中能學好嗎
聯系緊密,不過高中只是對初中知識的進一步擴展、豐滿。
第二個問題,可以這樣說,二者沒有多大關系,關鍵是你自己努力不努力!所以,不要有壓力,高中是一個新的開始哦!加油!
Ⅱ 考政治地理歷史有哪些專業
中國政法 復旦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西北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大學 築波大學 四川大學
Ⅲ 請問高中歷史地理政治和初中的關系大嗎
歷史和地理有點關系,政治完全不一樣,文科都很難,理科簡單,一般在高二就結業了。望採納。
Ⅳ 選歷史和地理與選歷史和政治對以後選專業有什麼區別
區別:
1.政治最通俗的理解是與政黨,政府和國家有關。進而可以聯系的影響到經濟回,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答個方面(政治學其實也不僅僅學習政治的),也就是一個社會的整個元素。更加側重於共時態研究(就是在同一個時空,橫向)
2.歷史則是人類在這一刻以前所做的事情和創造的文化,某一個時期的歷史當然包括那個時期的一切元素。但是更加側重於歷時態的研究(時間軸,縱向比較)
聯系:
1.一個特定時期的歷史定然將那個時期的政治全部包括在裡面,政治是歷史靜態研究的重要元素。
2.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政治狀態必然會成為歷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差別從而發展政治。政治又是歷史動態研究的重點。反過來說,歷史是研究政治的重要工具。
Ⅳ 政治與地理的關系
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Ⅵ 急求地理、歷史、政治常識
我有 我 的 都是不斷從各方面積累的,在我的手機里,我給你發
政治的 :
按勞分配 分配個人消費品的社會主義原則。即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社會扣除以後,按照各人提供給社會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還沒有能夠達到產品極大豐富的程度,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還存在著差別,勞動還未成為人們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產物,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是對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這個原則對於調動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有重大作用。由於勞動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實際上是不平等的,這是一個「弊病」,但在社會主義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反對平均主義,選擇合適的按勞分配的形式
社會主義經濟中產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勞分配為基礎的,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按勞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領域的實現;舊的社會分工是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勞分配的具體含義和實現形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非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所不同.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分配的特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可以通過不同形式實現.
我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基本內容: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前提條件:生產資料公有制
物質條件:生產力水平.
直接原因:舊的社會分工和勞動差別的存在.
原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區別】
1、兩種分配方式的產權主體不同。按勞分配的產權主體只能是公有制;而按生產要素 分配方式則適用於包括公有制在內的多種產權主體。
2、兩種分配方式所處的地位不同。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方式是主體,起主導作用,這一條要堅持不動搖。按生 產要素分配只是與按勞分配並存的多種分配方式中的一種,它要與按勞分配相結合。
3、兩 種分配方式所遵循的原則不同。按勞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公平優先的原則,其不足之處是忽 視市場因素的影響,忽視效率。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效率優先原則,一切要素都 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優化配置,市場決定分配,高效率必然獲得高效益、高回報。其不足之處 是忽視非市場因素,忽視公平。
4、兩種分配方式的分配對象不同。按勞分配的對象只是個 人收入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對象則既有個人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權屬於公民個人的), 又有國民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權屬於國家和集體的)。此外,兩種分配方式和性質以及各自 反映的生產關系也不同。
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一般又分為辯證的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三個部分。學習哲學常識,不僅要明確這三個部分各自的知識范圍,更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三個部分之間的辯證關系,從整體上來把握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內涵。
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是統一的,即都是客觀世界,只不過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論說明世界的本質"是什麼",辯證法則進一步回答客觀世界"怎麼樣",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二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決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時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它把物質世界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系的、充滿著矛盾的統一整體和無限發展的過程;它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意識的能動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是辯證的唯物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在解釋客觀世界"怎麼樣"的問題時,是從唯物論原則出發的,是建立在"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基礎上的。它把辯證法的規律首先看作是客觀世界所固有的規律,把思維規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規律在人腦中的反映;它認為辯證法不外是人們從客觀物質世界中高度抽象出來的、能從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內在和本質聯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頭腦臆想的產物。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是唯物的辯證法。
認識論是關於認識的來源、本質、內容、作用和發展規律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堅持"從物到感覺到思想"的路線,是建立在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堅持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也就是堅持了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唯物主義原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又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它堅持並貫穿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科學正確地解決了主體與客體、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揭示了認識發展的過程、本質與規律,為人們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確途徑。
同時,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最科學、最本質、最抽象的反映,是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正確認識,這種正確認識的來源是實踐,並且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而且也必然要服從認識的發展規律,。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正是實踐,才使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成為科學的、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也只有實踐,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上升為最完整、最科學、最全面、最豐富的唯物辯證法。
由上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唯物論,是辯證的唯物論;所說的辯證法,是唯物的辯證法;所說的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這三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缺少了其中的一個方面,都會損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者從根本上是一致的,是統一的。
一、內因和外因:內因和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二、量變和質變: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堅持適度原則
三、事物發展的趨勢: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四、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知識整理:
基本概念
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量變: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在量變階段,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仍然是這個事物。
質變: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是由一種性質的事物向另一種性質的事物的根本轉變。
基本原理
一、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2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觀察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忽視外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影響,或否認內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決定作用都是錯誤的。
二、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當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不斷地經過量變質變這兩種狀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
2方法論要求:要重視量的積累,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反對忽視量的積累,急於求成,急噪冒進;反對忽視質的飛躍,條件具備時瞻前顧後,畏縮不前,貽誤時機;反對不顧分寸,盲目亂干,做事過頭。
三、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任何事物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2方法論要求:正確對待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把自己的命運與改革大業緊密聯系起來,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反對把事物發展的道路設想成一帆風順,盲目樂觀,又要反對看不到事物發展前途,一遇困難和挫折便灰心喪氣、悲觀失望的傾向。
四、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分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學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它根本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變化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力量的推動,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聯系、發展和發展。
2方法論要求:它要求我們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切忌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
命題研究:
一、考點簡析
考試要點 出題方向 解題策略
內因和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選擇題或論述題,考查內外因的辯證關系及方法論要求 ,這幾年考查較多 解此類題目要注意結合擴大內需,實施「走出去」戰略等,無論是企業的改革還是農民生活的提高、國內經濟的發展,都有一個正確處理內因和外因的問題,只要這部分知識掌握好了,一般是可以應付高考的
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堅持適度原則 以選擇題為主,注意適度原則的掌握 解此類題目要注意結合經濟結構調整等熱點問題,深刻理解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及適度原則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一般出選擇題,了解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原因及新事物的成長壯大要經歷艱難曲折過程的原因 解此類題目要注意明確新事物的成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明確如何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選擇題或論述題 ,考察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與根本分歧 本部分內容是高考的重點,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不自覺地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因此,必須深刻理解兩者的分歧與根本分歧,對分析和解決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 考點分析與展望
[知識點理解]
1、為什麼說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內部矛盾的雙方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斗爭,由此使矛盾雙方的力量和地位發生變化,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所以,事物的發展不可能離開一定的外部條件。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因對事物發展所起的作用,表現在對事物內部矛盾的影響上,即通過促使內部矛盾雙方情況的變化而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因此,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須通過內因,而決不可能撇開內因單獨地起作用。
2、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怎樣正確對待內因和外因?
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善於捕捉和利用機遇,做到身處順境頭腦清醒,身處逆境,不悲觀、不消沉。
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因此,不能忽視外部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對周圍環境作「一分為二」的分析,做到趨力避害。
3、為什麼說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1)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
(2)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3)事物不斷地經過量變質變這樣兩種狀態,永不停息地變化、向前發展。
4、量變引起質變有哪兩種情形?
(1)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規模等方面的變化能夠引起質變。
(2)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5、為什麼說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引起質變?
這是因為,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當矛盾雙方在斗爭中力量的增減還沒有引起依存關系的破裂時,事物處於量變狀態。而當矛盾雙方在力量上的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矛盾雙方地位的變化,從而使依存關系破裂,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是說,在一定范圍和限度之內的量變並不影響事物的存在,不會改變事物的性質。量的變化只有超過一定的范圍和限度,事物才會發生質變,由一事物變為他事物。
6、為什麼說新事物必定能夠戰勝舊事物?
(1)因為新事物符合客觀事物,代表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它的成長壯大。
(2)因為新事物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3)在社會領域里,新事物從根本上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因而必然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7、為什麼新事物的成長壯大一般都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
(1)新事物的成長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舊事物決不會自行消亡,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地方,它總是要竭力扼殺和摧殘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長壯大。這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有表現尤為明顯。(3)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人民群眾對新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個過程。
8、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表現在哪裡?
(1)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們的分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聯系的觀點與孤立的觀點的對立;發展的觀點與靜止的觀點的對立;全面的觀點與片面的觀點的對立。
(2)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最根本的分歧,就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9、青年學生為什麼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1)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高中時期的學生由於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和唯物辯證法的基礎知識,看問題往往容易偏激,容易絕對化。青年學生要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就要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3)堅持唯物辯證法與反對形而上學,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有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才能真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減少失誤,少走彎路,作出更大的貢獻。
[拓展延伸]
1、區分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根據和條件
(1)事物發展的動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即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2)事物發展的源泉是內部矛盾。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內部矛盾引起的,內部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如果將事物發展的動力說成是源泉,就會混淆內外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同作用。
(3)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也即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動力,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也即第二位原因。
2、「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和「內因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的說法是否矛盾?
(1)兩種說法不矛盾。他們是從不同側面思考同一問題,前者是從靜態來看,後者是從動態來看。
(2)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也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外部矛盾的影響下,內部矛盾雙方的力量及地位發生變化,使主、次方面發生轉化。一旦這種轉化實現,事物的根本性質就會發生根本改變。因此,這兩種說法是有內在聯系的。
3、澄清在內外因關系問題上的幾種錯誤觀點
(1)不能認為外因有時也能起決定性作用
事物的發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運動和變化,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相互作用的表現和結果。而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又總是和事物外部的影響分不開的,這種影響是通過加強或削弱矛盾雙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現出來的,即通過促進內部矛盾雙方情況的變化而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因此,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須通過內因,而決不能撇開內因單獨起作用。
(2)不能認為內因的作用可以離開外因。內外因在事物的發展中同時存在,缺一不可。內因是事物發展的第一位原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
(3)不能認為內因決定外因。內外因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內因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但不能認為內因決定著外因。
4、有質變不一定有發展
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但質變是一種根本性質的變化,有兩種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進的質變,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質變。只有向上的、前進的質變才是發展。
5、澄清量變和質變關系問題上的幾種錯誤觀點
(1)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所以量變比質變更重要。
事物的發展最終是要通過質變來實現,因此,就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說,質變比量變更重要。
(2)只要有量變,就一定會發生質變。只有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引起矛盾雙方地位的變化,從而使依存關系破裂,才會發生質變。
(3)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是事物變化發展的終結。
質變是原來量變的終結,又是新的量變的開端;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進行著新的量變。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正是這兩種狀態的相互交替,才構成了事物永恆發展的過程。
(4)質變根源於事物的內部矛盾,量變根源於事物的外部矛盾。
質變是由於矛盾雙方的斗爭使它們的力量增減和地位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導致雙方依存關系破裂、統一體瓦解,從而使事物的根本性質發生變化;量變是矛盾雙方的斗爭引起它在力量上的增減,但這種變化是在統一體內部進行,還沒有引起矛盾雙方依存關系的破裂和統一體的瓦解,事物的根本性質未變。但無論是質變還是量變,都根源於事物的內部矛盾,當然也離不開事物的外部矛盾的作用,
Ⅶ 選歷史政治、歷史地理兩個對未來工作和前景有什麼不同
政治類的專業有:政治學與行政學、國際政治、外交學、思想政治教育等,歷史類的專業有:歷史學、世界歷史、考古學、博物館學、民族學等,地理類的專業有: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等。每一個專業培養人才的目標不同,因而其就業的方向也不一樣,要說到就業面廣,應該是:政治學與行政學、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但是就業面廣和容易就業是兩碼事,一些冷門的專業可能更容易就業。 1中小學校: 小學教育 初中 歷史與社會教師 高中 歷史教師 2大專院校黨校電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毛澤東思想概論教師 歷史系教師 3博物館:從事歷史研究,博物館管理其他 4旅遊:導游主要是歷史文化旅遊 5檔案管或單位公司檔案工作。 6 圖書館圖書館圖書館,從事圖書相關工作 7編輯:文字編輯 8政府部門:教育局,政策研究,黨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崗位 包括革命紀念館,歷史文化遺址管理保護等文化有關工作,以及地方誌工作,宗教民族相關工作 9文物部門;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堅定拍賣 10各報紙新聞單位 11進社會科學院系統從事專職的歷史研究 12高等學校學生輔導員高校管理工作 13考研究生,文化史,社會史,生活史,工業史,地方史,區域史,政法史,政治史,中外關系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方向歸入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發歷史學碩士學位。從上我們看出歷史學(發史學學位)的范圍正在縮小,被其他學科分割的現在就是我們所說的史學危機的一個表現。其實這也是研究專門化發展的必然。
Ⅷ 中國的地理是怎樣影響中國的政治關系
地理包括很多個方面
有些方面不會影響政治關系,但有些方面也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政專治關系
就比如說地屬理位置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形成之初,與我國的地理位置有這密切的關系
我過北臨俄羅斯,也就是二戰時期的蘇聯,受其影響很大,慢慢的社會主義思想滲透到了我國先進知識分子層面,於是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由於我國北方與蘇聯接壤,接受蘇聯老大哥的幫助更尤為方便,代表性說明的就是我國建國初期的東北老工業區。因為我國倒向社會主義陣營,所以政治關系發生了變化,建國初期與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關系緊張。
這個就是中國的的地理影響中國政治關系的很好的例子
Ⅸ 高中文理科選擇(高中政治,歷史,地理和初中政治歷史地理關聯大不大)
地理歷史有一定關聯,政治沒什麼關聯。不過初中學不好不耽誤你高中學好,多發展發展興趣點,會學好的。望採納。
Ⅹ 歷史和地理的關系
歷史是在一定的地理位置發生的
所以你學歷史的時侯可能遇到很多的地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