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是什麼愛德華·霍列特·卡爾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英國歷史學家,專長國際關系史和蘇聯史,作專品有《蘇維埃俄國史屬》和史學理論方面的代表作《歷史是什麼?》。 在國際關系學上的開山之作是《二十年危機》。畢業於劍橋大學聖三學院。1916—1936年供職於英國外交和情報部門。
他有兩本書被翻譯成中文,即《歷史是什麼?》和《巴枯寧傳》。其實,卡爾最被後人認可的是國際關系學。他被後人評價為現實主義國際關系學之父,他在國際關系學上的開山之作是《二十年危機》,這是現今國際關系學專業學生必讀的書本。
⑵ 卡爾歷史是什麼讀後感
在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時,就被題目吸引了。中國的史學家中,並沒有看到就歷史本身是什麼展開過專題論述,倒是更多的探討「歷史為什麼」的話題。這一區別本不是東方與西方史學的不同,究其根本,應該是東西方哲學的本質區別所在,但確實這一問題是重要的。
「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歷史,要關注歷史學家,更要關注歷史學家所在的社會。
書的第二章,探討了歷史的社會性,與個人性。其實本質上是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歷史是人的行為過程,但歷史不是某個人的行為過程,我們不能罔顧歷史的社會性,而誇大一個人的歷史作用。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被動性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能通過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現在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本質上看,歷史是社會性的。
第三章,探討了歷史、科學和道德。歷史學家和歷史資料的收集者的本質不同,在於對歷史事實的歸納。而這種歷史研究的歸納方法,其實是和科學是相通的,我們要為歷史找到不止是一個發生的原因,這是歷史學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沒有這種思想性的存在,歷史的作用也就不復存在。在這里,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劃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意義又何在呢?知識本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認知,歷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學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組成部分,它們本都是哲學的衍生,它們的方法本都是一樣的。
第四章的題目是「作為進步的歷史」。其實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歷史是進步的嗎?進步是什麼,進步是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的前進,而歷史的確有這樣的一種方向性嗎?這一點我相信,真正傾心歷史的人,有著較他人對未來更多的憧憬與責任。歷史中的進步依靠的是人類不斷的持續的獲得性財產的轉讓,而這一過程便是進步的源動力。進步在於繼承,而不是毀滅。對於歷史的進步是一種信仰,是代表我們對於未來的信心。進步是歷史藉以編撰的科學假設。換句話說,沒有這一假設,歷史是毫無意義的。科學的假設的方法,是構建任何知識大廈的必要前提。
⑶ 誰知道《歷史是什麼》的原稿,愛德華·卡爾,謝謝
事實與錯覺——on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歷史是什麼》
在面對「歷史是什麼」這么一個問號的時候,我有時會想起中學的歷史代課老師——這位脾氣溫和的老先生每每看到按照教學大綱排列整齊如菜市案板上捆捆韭芽的單元小節後所附「課外練習題」總要忍俊不禁:
「歷史只能想一想?還能試嗎?」
蓋因這課外練習題好用虛擬的口吻自稱「想一想.試一試」。如今回頭看這節,老先生抓文字游戲未免不失一種童心未泯的天真諧謔,畢竟本來「試一試」放在課題里是作「思考後請嘗試解答」之暗示,倒是把「歷史能不能試」這個問題一下子丟到中學生面前還真是太前衛了。
「歷史」一詞,一旦被使用就似乎擁有了一種類似「不可推翻」、「既定的」、「過去式的」權威感,這種權威感受到約定俗成的「常識」的保護(在很多時候,中國人言及「此乃歷史」幾乎相當於西人手按聖經宣誓——不作偽證、不摻謊言)。但同時,人們又絲毫不會浪費「質疑」這種天性的能力。但即使過去的經典和觀念一再被重新審視,對「歷史」一詞的信仰,抑或,對「真實」一詞的信仰不會遭到根本的動搖。人們會反過來指摘、反思往昔對「歷史」的表現方法。換言之,類似「歷史紀錄無信史」這樣的判斷所基於前提之一就是:存在一個超越人文紀錄、信仰、觀念的「真」,這個「真」有時通過對歷史紀錄的證偽、對觀念、信條的反思和批判來展現其冰山一角的存在。
可以因為「真」說它「是」,亦可同樣因為「真」說它「非」,即使把「經驗」的外衣套上歷史的身體,使它頓時生出許許多多叫「條件」的枝枝丫丫來,歷史本質上還是對「是」與「非」進行判斷的二進制——1還是0?to be or not to be ?過往的事件中不存在對任意一個選擇肢的棄權,包括選擇「放棄」,因為「放棄」的選擇肢本身就在進入「選擇a」與「選擇b」之前的上一級選擇中。 在「真」面前搖擺,就是歷史學家跳的奇特舞蹈。
那麼,厚起臉皮再問一次歷史可以「試」嗎? 有俗語道「打是情罵是愛,又疼又愛用腳踹。」既然人們可以在此建立一個歷史框架彼時又能夠把自己的邏輯的腳手架給拆了,那還有什麼力量會阻止我們忍不住去try(踹)一try自己的盤中餐、心頭肉?思想犯又不犯法,莊周還要「試」自己夫人來的。於是在對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所著《歷史是什麼》第一章《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進行閱讀的時候先撿回來這兩句話:
「歷史包括一個確定了的事實的主體。」
「區別於結論的一種經驗的資料。」
這兩句在引用字典注釋一段中,後一句更是直接來自注釋原文,扣除字面及正面意義上的意思,旁敲側擊可得:
1,雖然歷史的結果已經是不可變數了,但不意味著結果以外的部分無用處。
2,雖然歷史這個資料的整體是定勢,但沒說資料不可以被肢解、資料不可以被分化成各種「經驗教訓」。
(詳情請參考各類高中歷史課本習題,描敘詳盡、此處不必贅述。)
這樣,歷史就可以「用」——時至今日,大部分的人還是相信讀歷史可以獲得經驗方面的知識,雖然歷史的大眾教化意義大部分還在於其道德感化力量(這個本是歷史的法術)。如果僅把歷史作為單純的學問來考慮,在解釋過往的時候,歷史學家們的工作能夠立足的只是對特殊個體所進行的分析。學者心目中的歷史也許是單純的無生命的過往,它所包含的各類條件有被一一解讀的意義,但是,「結果」卻不是依靠這種種條件的堆積而在過去成立的。然而,通常當人們相信了「結果」的真實存在後,對這種「真實」的迷戀會逐漸轉移到對事件中「經驗」資料——事物條件的佔有心理。這樣,出現了「歷史的必然」,身邊跟著不情不願甚至不想被看到的「歷史的偶然」。也許我們在對「事實」的錯覺中,一不小心,「踹」了歷史。
再把時間回到我的中學,後來代課先生還是帶我們一起「試」過「一試」了,不至於到壯志豪言「假如我是李x章,會……」的程度,惟課本劇排練爾。排出來的東西嘛……肯定不是歷史,那都是憑借個人印象所展示的角色——套Finding Neverland中一句台詞「It's just play——戲者,戲也。」
「歷史是歷史學家跟他的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連續不斷的過程,是現在跟過去之間的永無止境的問答交談。」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歷史是什麼》
⑷ 史學理論作業:E.H.卡爾《歷史是什麼》讀後
第一,歷史事實並不同於非歷史的「過去事實」。歷史事實僅僅是經過歷專史學家選擇了的少屬數具有重大意義的事實,而另外一些影響不大的事實則只能不幸的被劃入非歷史的范疇而加以擯棄。【3】譬如,「1850年在斯塔布里奇.威克斯,一位賣假貨的小商販因小事發生爭執,結果竟被一群瘋狂的暴徒蓄意踢死。這是一件歷史事實嗎?」【4】卡爾認為,當沒有歷史學家引用並證明這件事情的真實性,那麼這就不是一件歷史事實,充其量只是一件過去事實。歷史事實過去事實與的區別在於,1個是歷史學家的研究對象,1個則不是;
第二,歷史事實不同於歷史的基本事實或原始材料,而必須經過歷史學家的詮釋並融入後者的思想認識與情感體驗。譬如,「秦始皇」、「前221年」、「中國」這些是一些構成歷史基本框架的原始材料,但並非歷史本身。而「秦始皇於前221年統一中國」,盡管這種說法會有很多爭論,比如,當時秦始皇所統一的僅僅是1個並未覆蓋當今中國全部版圖的特定區域,意即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中國,但是,就這種說法本身而言,它卻可以算作歷史學家的事實。
⑸ 卡爾 歷史是什麼
作者:(英)卡爾著
陳恆譯
出 版 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08-7-1
定價:¥19.00
版次:1
頁數:280
印刷時間:2008-7-1
開本:32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2
I S B N:9787100051774
包裝:平裝
《歷史是什麼?》一直以來就是一本經典著作。自第一版以來,畢竟賣了25萬多冊,自有其道理所在。像許多書一樣,該書也是急就章,源於一系列演講,文風流暢、辛辣,而以更加深思熟慮的著作來衡量,則有所缺失。和其他許多關於歷史理論與實踐的著作不同的是,該書包含了大量有關真正歷史學家和真正歷史著作的事例,生動地說明較為抽象的論點。與大多數各式各樣的歷史初級讀本和歷史導論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該書不是用高人一等的口氣對它的讀者說話,而是以平等的態度向讀者演講。在處理最深奧的、最棘手的理論問題時,它也是機智的、有趣的、耐人尋味的。四十年以後它還保持著撩撥人心的力量。它不僅處理歷史的基本問題,而且處理了政治、倫理的基本問題。在處理重大問題時,手法高超。該書對歷史學家、哲學家、作家和思想家都有參考作用,會給他們帶來思想上的驚異。卡爾知識淵博,是一位睿智之人,《歷史是什麼?》最誘人的部分就在於輕而易舉地展現出知識和智慧。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Edward Hallett CARR,1892——1982),英國歷史學家,專長國際關系史和蘇聯史,一生著述頗多,影響最大的是1950-1971年陸續出版的10卷本《蘇維埃俄國史》和史學理論方面的代表作《歷史是什麼?》。 他有兩本書被翻譯成中文,即《歷史是什麼?》和《巴枯寧傳》。其實,卡爾最被後人認可的是國際關系學。他被後人評價為現實主義國際關系學之父,他在國際關系學上的開山之作是《二十年危機》,這是現今國際關系學專業學生必讀的書本。
⑹ 卡爾如何論證歷史是什麼與簡單評價書評
卡爾在第一抄章《歷史學襲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中表明了他對「歷史是什麼」的看法,他認為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
卡爾開篇通過引用《劍橋近代史》兩個版本中對歷史的解釋展開論述。第一版本中由阿克頓的工作報告展現出在1896年的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歷史抱有樂觀的信念,認為人是可能得到材料,解決問題的。而身處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克拉克則認為不存在客觀的歷史。通過此二者,作者提出我們在試圖解答歷史是什麼的時候,總是會囿於自己所處的時代。
⑺ 歷史是什麼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
愛德華·霍列特·卡爾(Edward Hallett CARR,1892——1982),英國歷史學家,專長國際關系史和蘇聯史,作品有《蘇維埃俄國史》和史學理論方面的代表作《歷史是什麼?》。 在國際關系學上的開山之作是《二十年危機》。畢業於劍橋大學聖三學院。1916—1936年供職於英國外交和情報部門。
《歷史是什麼?》本是卡爾1961年1—3月在劍橋大學「喬治·麥考利·特里維廉講座」(The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 Lecture)所作的系列講演,1963年由紐約艾爾弗雷德·A.諾夫(New York·Alfred A. Knopf)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很快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世界各國。1981年北京商務印書館根據該英文版,出版了吳柱存翻譯的中文版。中文版共12萬字,前面有齊華甫(齊世榮)的《序言》[1],簡要介紹了卡爾的歷史觀,認為「卡爾畢竟是一位資產階級歷史學家」,其主張「往往流露出一些唯心主義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觀點」。[2]但齊華甫在指出卡爾歷史觀階級屬性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卡爾對於傑出人物與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作用,也有一些比較正確的看法」;並高度贊揚了「作者在本書中所表現出來的樂觀精神」。
⑻ 歷史是什麼 卡爾
詳見新浪愛問共享資料,可以下載。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6393217.html
望采專納!!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