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湖風景名勝區的形成歷史
1980年6月,由省抄人民政府成立太襲湖風景名勝區建設委員會。
1982年,國務院審定公布太湖風景名勝區。
1986年,《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經國務院同意,國家建設部批復,確定太湖風景名勝區是一個以山水組合見長,具有中國吳越文化傳統和江南水鄉特色,適合開展游覽、度假、休養、水上運動和科學文化等多種活動的天然湖泊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15年12月11日,太湖風景名勝區給予黃牌警告;住建部將責令其限期整改並重點督辦。
❷ 太湖有多少年歷史
有一種說法是近一萬年前隕石撞擊形成的湖盪區,產生了太湖、陽澄湖、澱山湖、金雞湖、獨墅湖、汾湖等眾多湖盪,天體猛烈撞擊而產生了一次較強大的地震等破壞,故古人稱太湖為震澤。
❸ 太湖歷史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
❹ 太湖豬有多少年歷史
太湖豬是世界上產仔數最多的豬種,享有「國寶」之譽,蘇州地區是太湖豬的重點產區。太湖豬屬於江海型豬種,產於江浙地區太湖流域,是我國豬種繁殖力強,產仔數多的著名地方品種。太湖豬體型中等,被毛稀疏,黑或青灰色,四肢、鼻均為白色,腹部紫紅,頭大額寬,額部和後驅皺褶深密,耳大下垂,形如烤煙葉。四肢粗壯、腹大下垂、臀部稍高、乳頭8~9對,最多12.5對。依產地不同分為二花臉、梅山、楓涇、嘉興黑和橫涇等類型。
產於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帶,屬華北,華中過渡型豬種。分布較廣,類型較多,包括上海嘉定的梅山豬,松江,金山的楓涇豬,浙江嘉,平湖的嘉興黑豬,江蘇武進的焦溪豬,靖江的禮士橋豬,啟東海門的沙虎閑豬等。太湖豬體型較大,體質疏鬆,頭大額寬,面部微凹,額部有皺紋。如焦溪豬按皺紋多少,深淺可分為大花臉和二花臉。耳大皮厚,耳根軟而下垂。背腰寬而微凹,胸較深,腹大下垂,臀寬而傾斜,大腿欠豐滿,後軀皮膚有皺褶,全身被毛稀鬆,毛色全黑或表灰色,或六白不全。奶頭一般為8-9對。
繁殖能力強,一般初產母豬每豬每窩產活仔10頭以上;經產母豬產活仔14頭以上,斷奶育成12頭以上,初生重0。7千克 ,仔豬45日齡斷奶窩重在100千克左右,2月齡斷奶重9千克左右。6月齡體重約為65千克-70千克。適宜屠宰體重為75千克左右,屠宰率為67%。成年公豬體重140千克,母豬110千克左右。
❺ 太湖有多大
2445㎞²。
太湖湖泊面積.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線全長393.2公里。湖面形儀西突的新月,西南部湖岸平滑呈圓弧形,東北部湖岸曲折多湖灣、山甲角。
湖泊長68公里,最大寬度56公里。因泥沙淤積和人工圍墾,一些島嶼分別與東、西庭山連體,近岸的則與湖岸相連成半島,現尚存大小島嶼48座,以西洞庭山面積最大,為75㎞²。
太湖水系呈由西向東泄瀉之勢,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太湖島嶼眾多,有50多個,其中18個島嶼有人居住。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
(5)太湖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太湖的形成說:
太湖古代又被稱為「震澤」,它的成因一直是個謎。近幾年來,「太湖是隕石沖擊坑」的假說得到了關注,但一直難以證實。
2003年10月,太湖周邊湖泊石湖開始了排水清淤工程,當地隕石愛好者王金來和王家超在石湖沉積的淤泥中發現了一些含鐵質的石棍,帶孔似煉鐵的爐渣,還有一些形狀似人或動物的石頭,他們懷疑是隕石。
2008年初,王金來和王家超找到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隕石專家王鶴年教授,由王鶴年、謝志東、錢漢東等多名南大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經過多種方法分析鑒定,目前在太湖沉積淤泥中發現的各種「奇石」與石棍,保留了明顯的沖擊濺射特徵。
比方說,很多「奇石」的外形都具有旋轉扭曲形態及熔殼特徵,因為高溫的隕石沖擊地面,產生了很多碎屑、粉塵、雜物,這些東西在空中飛行,像陀螺一樣旋轉,很容易產生扭曲。還有些塵埃一團一團地結在一起,在空氣中摩擦生熱,表皮被融化了,冷卻後就會有一層殼,就是所謂的熔殼。
❻ 太湖的歷史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太湖面積2 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網區的大型淺水湖泊,湖區號稱有48島、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其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稱。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吳縣洞庭東山和西山、宜興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區的著名旅遊勝地。
太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河網調蓄量大,水位比較穩定,利於灌溉和航運。太湖流域總面積36500km2,人口3400萬,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佔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鄉鎮工業發達,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淡水魚業產值也佔有較高比重。太湖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水網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素以「魚米之鄉」而聞名。
太湖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遊人來此觀光游覽。
太湖位於富饒的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灣而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盪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但它的實際面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後多有變化。今天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水域面積約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積雖然小於鄱陽湖和洞庭湖,但這里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說法。
太湖歷史稱為「五湖」,是指菱湖、莫湖、胥湖、游湖和貢湖。相傳,遠在四千多年前,我國治水祖師夏禹在太湖治理水患,開鑿了三條主要水道,東江、婁江、吳淞江,溝通了太湖與大海的渠道,將洪水疏導入海。這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禹治水於吳,通渠三江五湖。」太湖水面遼闊,東西二百里,南北一百二十里,廣為三萬六千頃。
太湖的美,美在有一個動人的歷史故事,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據歷史記載,春秋末年,吳王夫差打敗了越王勾踐,越王被吳王困於會稽,俘至姑蘇,事奉夫差。後來范蠡獻計,把民間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使他朝歌夜舞,沉緬酒色,喪失鬥志,終於使越王報仇雪恨,一舉打敗了吳國。「平吳霸越」之功,范蠡被封為上將軍。但范蠡知道,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是封建社會的一條歷史規律。勾踐這個人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安樂,現在聲名至尊,功高蓋主,如不激流勇退,恐怕難以善終。從中原回來之後,范蠡就向勾踐說:「君王好好努力吧!請允許我從此辭去,以後不再進入越國了。」勾踐詫異:「你現在要離我而去,這是為什麼?」勾踐說:「我聽說,做人臣的,君憂臣勞,君辱臣死。從前君王受辱於會稽,而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輔佐君王成就霸業,現在君王的事業已成,而我該接受在會稽使君受辱之罰了。」於是,范蠡悄然離開了越國。有人看見,范蠡攜帶著西施,駕著一葉扁舟,出三江,泛五湖而去,杳然不知所向。後來,經營產業,家資巨萬,成為富翁,世稱陶朱公,壽終正寢。對於范蠡的功成身退,終得善果,歷代的政治家和文人們感慨頗深,晚唐詩人汪遵寫了《五湖》一詩,對范蠡的深謀遠慮大加贊賞:「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颺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因此,太湖借范蠡和西施的歷史傳說更俱聲名。至今,太湖裡的蠡湖公園,陳列著各種碑刻和文物古跡,記載著歷史的風雲,當你在千步長廊里曲徑通幽,移步換景之時,看著桃紅柳綠的「西施庄」,眺望波光盪漾中的片片白帆和那如長虹卧波的寶界橋,更是讓人們弔古追昔,遙想著當年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的萬種風情……
太湖為吳中勝地,歷來即有許多異名,或謂之震澤、具區,或謂之五湖、洞庭,也有三山湖、湖亭、姑蔑.太湖的異名記載著太湖的變遷、太湖的社會情況、自然環境,以及歷史上人們的相關語言、認識等.太湖異名表現出形狀定名、特徵定名及吳越古族語言性的特點.
❼ 安徽省太湖縣的發展歷史,越詳細越好
安徽省太湖縣的發展歷史:
2016年太湖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63135萬元,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9018萬元,比2015年增長3.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66902萬元,比2015年增長9.0%。
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47215萬元,比2015年增長10.3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3.4:43.9:32.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318元,比2015年增加1312元。
2016年太湖縣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0750萬元,比2015年增長12.0%,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9435萬元,比2015年增長12.4%。
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1939萬元,比2015年下降14.9%。公共安全支出14750萬元,比2015年增長41.0%;教育支出83527萬元,比2015年增長40.0%。
(7)太湖多少年歷史了擴展閱讀:
太湖縣屬皖西南丘陵低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西北面為重巒迭嶂的大別山余脈,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將軍山。
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華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將軍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兩省的天然屏障。
東南部除香茗聳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為丘陵平畈交錯之地。縣境內主要河流為長河,發源於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縣境。
納羊角河、同義河、薜義河、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羅溪河諸水,入花涼亭水庫,下龍山,傍縣城,穿新倉,進潛山,匯皖河,再入長江。
❽ 太湖鄉的歷史沿革
境內有段谷地較寬坦,當地人叫「湖」,名大潮沖。又因當地土語「大」、「太」不分,版遂書寫成權「太湖沖」。原屬湘潭縣,1959年劃入株洲市郊區,1961年為太湖公社,165年劃入株洲縣,1968年並入淦田公社,1984年改太湖鄉。原長沖鄉原屬湘潭縣,1959年劃入株洲市郊區,1961年為長沖公社,1965年劃入株洲縣,1984年改鄉。2005年長沖鄉與太湖鄉合並設立新的太湖鄉。皮影戲曾是太湖鄉人民絕活,只因受戰爭年代影響而失傳。
❾ 太湖縣的歷史沿革
太湖縣西漢時為湖陵邑地,屬廬江郡。東漢時省湖陵,入皖縣,仍屬廬江郡。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太湖左縣,是因其時以右為尊,卑者為左。南朝宋、齊時,稱南方蠻族為」蠻左」,蠻地之縣為」左縣」。後省,泰始二年(466)復置。《太平寰宇記》載:南朝齊建元二年(480),立龍安郡,領太湖左縣和東陳縣(縣治在今小池鎮後河)。
南陳太建五年(573)廢東陳,獨存太湖左縣。《隋書·地理志》載:開皇初晉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縣改名晉熙縣。開皇十八年,晉熙縣復名太湖縣,去」左」字,縣名沿用至今。煬帝大業初,熙州改名同安郡,不久仍復舊稱。
武德四年(621)析縣地置青城、荊陽二縣。七年,省青城,入荊陽。八年,省荊陽,入太湖,屬舒州。
天寶元年(742)改舒州為同安郡。
肅宗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為盛唐郡。
肅宗乾元元年(758),復改盛唐郡為舒州。
據《太平寰宇記》:太湖縣在」龍山湖水之側,因有大小湖泊遍布,而「大」字發音在當地方言發「太」字音,因而得名「太湖」,實為「大湖」之意。據《皇明一統志》載,太湖縣治原」居萬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帶,現已為花亭湖淹沒區。《太平寰宇記》載:」元嘉末年,以縣居山移就平原,去舊縣三十八里」,縣治從此遷到今晉熙鎮老城所在地。
宋屬淮南西路舒州。
政和五年(1115),舒州改德慶軍。 紹興十七年(1147),德慶軍改名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安慶軍升為安慶府。太湖縣先後屬德慶軍、安慶軍、安慶府。元屬安慶路,明清屬安慶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道,太湖縣直屬安徽省。
民國三年(1914)六月,屬安慶道。民國十七年(1928)八月,再度廢道,縣直屬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安徽省劃十個行政督察區,安慶道為第一行政督察區,區治設太湖縣(1940年4月遷桐城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第一行政督察區改名為安慶專區,太湖縣屬安慶專區。
1949年3月,太湖縣城解放。當晚,中共太湖縣委、縣政府和安慶專員公署遷進太湖縣城。太湖縣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專區。
1952年8月,太湖縣屬安徽省安慶專區。
1988年,太湖縣屬安慶市。
1997年,太湖縣面積2030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9鎮17鄉:晉熙鎮、徐橋鎮、彌陀鎮、新倉鎮、小池鎮、寺前鎮、黃鎮鎮、牛鎮鎮、北中鎮、大石鄉、江塘鄉、城西鄉、花園鄉、劉羊鄉、大山鄉、劉畈鄉、百里鄉、玉珠鄉、羅溪鄉、黃崗鄉、李杜鄉、趙河鄉、天橋鄉、九田鄉、河口鄉、望天鄉。縣政府駐晉熙鎮。
2004年6月底,太湖縣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結束,由原來的26個鄉鎮調整為15個:劉羊鄉、花園鄉的燈茗村、李杜鄉的何嶺村、羅溪鄉的汪嶺、梅河2村以及城西鄉的芭蕉、下塢、九龍3村並入晉熙鎮,花園鄉並入新倉鎮,花園鄉的方嶺、新莊、立新等村以及劉羊鄉的殷沖、李沖、月龍李嶺、楓鋪5村並入小池鎮,羅溪鄉並入寺前鎮,大山鄉、李杜鄉並入天華鎮,天橋鄉和原黃鎮鎮的嚴姜村並入牛鎮鎮,河口鄉並入彌陀鎮,望天鄉、玉珠鄉並入北中鎮,黃崗鄉並入湯泉鄉,九田鄉並入劉畈鄉。
❿ 太湖的變遷
太湖
所在地區 江蘇
面積 2425.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3.34米,平均深度米
容積 51.5億立方立米
成因類型 古瀉湖
生態特徵 太湖富營養化明顯,磷、氮營養過剩,80年代未主要污染物總磷、總氮屬嚴重超標,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超標;年最高水溫出現在7、8月,年最低水溫出現在12月下旬~2月上旬,歷年最高水溫達38.0℃,最低水溫0℃,水溫年變幅介於29.5—38.0℃之間,歷年平均變幅34℃左右,歷年平均水溫為17.1℃,太湖歷年平均水溫較陸上氣溫高1.3℃且二者月平均值年過程相應、最高、最低值分別出現在7、8月份和1月份,歷年各月平均水溫均高於氣溫;太湖現有魚類106種,隸屬15目24科,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共有54種,占太湖魚
形態描述 太湖湖面形態如向西突出的新月,南岸為典型的圓弧形岸線,東北岸曲折多灣,湖岬、湖盪相間分布,從湖底地形可見湖盆的地勢是由東向西傾斜,湖盆形態呈淺碟形,湖中現有51個島嶼,總面積89.7平方公里;太湖平均高程海拔1.1米,南北長68.5km,東西平均寬34km、湖岸線總長405km,平均水深1.89米,最大水深3米,總蓄水量47.6億立方米,總面積36500平方公里;底質為泥沙;主要水系有東西苕溪、荊溪、黃浦江和江南運河五大水系,較大的河道有140餘條,入湖有70餘個,以上游入湖為主,多發源西部,主要有東苕溪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是古代濱海湖的遺跡,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約在100萬年前,太湖還是一個大海灣,後來逐漸與海隔絕,轉入湖水淡化的過程,變成了內陸湖泊。太湖面積2 425平方千米,湖岸線長達400公里,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網區的大型淺水湖泊,湖區號稱有48島、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其有不帶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稱。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吳縣洞庭東山和西山、宜興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區的著名旅遊勝地。
太湖地處江南水網的中心,河網調蓄量大,水位比較穩定,利於灌溉和航運。太湖流域總面積36500km2,人口3400萬,以不到全國0.4%的國土面積創造著約佔全國1/8的國民生產總值,城市化水平居全國之首,鄉鎮工業發達,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淡水魚業產值也佔有較高比重。太湖平原氣候溫和濕潤,水網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三大桑蠶基地之一,素以「魚米之鄉」而聞名。
太湖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遊人來此觀光游覽。
太湖位於富饒的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灣而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盪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但它的實際面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後多有變化。今天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水域面積約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積雖然小於鄱陽湖和洞庭湖,但這里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說法。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原來的吳縣市,也就是現在的蘇州吳中區無疑是天堂里的天堂。
「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縣」。太湖2400平方公里水面,吳縣佔3/4,湖中72峰,吳縣市擁有58峰,國務院規劃的13個太湖風景名勝區中,東山,西山,光福 ,角直,木瀆,石湖六大景區在吳縣市境內,景區內有石公山,林屋洞,啟園, 天池山等著名景點,秀山麗水,舉目入畫。
吳縣市文物古跡眾多,擁有縣級以上文保單位89處,其中省級24處,國家級1 處。有三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司徒廟「清」,「奇」,「古」,「怪」四株古柏,保聖寺的唐塑絕藝作品,紫金庵的彩塑羅漢等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吳縣,是旅遊者的購物天堂,既有枇杷,楊梅,橘子,梅子,銀魚,白蝦, 梅鯽魚,蒓菜,大閘蟹,碧螺春等土特產品,又有蘇綉,革絲,雕刻,澄泥硯等 吳文化化工藝品,物產豐富,工藝獨特。
懷抱蘇州古城的吳縣市,區位優勢明顯。境內京杭大運河綜觀南北,滬寧鐵路,高速公路橫穿東西,於上海,杭州,無錫,常州等城市緊靠相連,再加上豐富的旅遊資源,吳縣市近年來建設了包括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太湖大橋,東山、賓館,光福機場等在內的一大批娛樂和基礎配套服務設施,開發了梅花節,金秋采桂游,四季鮮果游,水鄉古鎮游等特色旅遊產品,形成了吃,住,行,娛, 購,游的配套服務體系。
太湖風光旖旎,吳中人慧景麗,這里是您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最佳選擇。
太湖縣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游旅遊熱線之上。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行車至合肥、武漢、南昌等大中城市只需2小時。全縣轄15個鄉鎮,56萬人口,總面積2031平方公里。
太湖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代民風淳厚,文風蔚然,素有「一門四進士,十里兩狀元」之稱。這里是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朴初的家鄉,著名詩人朱湘、女社會活動家劉王立明、京劇「葉派」創始人葉春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作家石楠、林學專家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們成就斐然,聲名遠播,為家鄉添光增色。如今,狀元故里,教育昌盛,莘莘學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龍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松」四大景緻自古以來聞名遐邇。漢代建的海會寺、三國築的上格城、晉代修的佛圖寺、唐代建的西風禪寺、清代狀元趙文楷墓等文化古跡保存完好。國家級佛教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的發祥地獅子山二祖禪堂正在修建。當年劉伯承、鄧小平在劉畈主持召開高幹會議舊址胡氏新祠,極具瞻仰意義。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清澈,可飲可浴可醫。位於全縣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250平方公里,10萬畝水面碧波盪漾,氣勢磅礴。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遊觀光、療養休閑的勝地。
太湖資源豐富,特產眾多。這里是全國商品糧、商品牛和瘦肉型豬基地縣和安徽省茶葉、板栗、柑桔重點生產縣,「天華谷尖」茶為部優產品並獲國家綠色食品標識,「方竹」粉絲、天華尖封缸酒是省名牌產品,電機、日用細瓷、水松紙、羊毛衫、板栗罐頭、李杜茶干、辣紅素等特色產品享譽全國,出口海外。境內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鐵砂等20多種礦產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綜合縣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